2015-2016学年七年级生物上学期质检试卷
一.选择题(每个小题只有一个最佳答案,共50分)
1.生物课后,有几位同学争论不休,争论的话题是“课桌是木材做的,是生物还是非生物?”下面是四位同学的观点,哪位同学的观点是正确的?( )
A.是生物,因为制造课桌的材料是树木
B.是生物,因为制造课桌的木材是由细胞构成
C.是非生物,因为课桌不会动
D.是非生物,因为课桌不能呼吸,不能繁衍
2.“含羞草的叶受到碰触会合拢”所表现出的生物特征是( )
A.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B.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
C.生物能进行呼吸
D.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3.生物圈是指( )
A.有生物生活的地方
B.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
C.地球上全部生物
D.地球上的生物及其生存的环境
4.近几年,由于我市加大环境整治力度,植树造林,不断扩大绿化面积,周围的鸟类越来越多了,这种现象主要体现了( )
A.环境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B.生物因素对环境的影响
C.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D.生物对非生物因素的影响
5.显微镜下的物象是倒像.将字母“d”放在低倍镜下观察,视野中看到的像是( )
A.d
B.q
C.p
D.b
6.“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对这一诗句描述的自然现象的科学解释为:影响桃花开放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 )
A.温度
B.空气
C.光照
D.水分
7.凝练隽永的古诗词不仅寄托了人们的情思,还蕴含着一定的生物学道理.下列诗句能反映生物因素对生物影响的是( )
A.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23
B.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早逢春
C.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D.人家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8.生物既能适应环境又能影响环境,下列哪项能够说明生物适应环境( )
A.蚁穴溃堤
B.青蛙冬眠
C.蚯蚓松土
D.大树底下好乘凉
9.关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叙述错误的是( )
A.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有一定限度的
B.生物永远适应环境
C.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普遍现象
D.生物适应环境则生存,否则死亡
10.下列关于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光照是这个实验中的变量
B.实验中只用一只鼠妇即可
C.实验中要仔细观察,认真记录
D.做完实验后要把鼠妇放回大自然
11.下面可以看做一个生态系统的是( )
A.一块农田
B.一片小麦
C.一群大雁
D.一堆蘑菇
12.人类在生物圈中扮演的角色是( )
A.生产者
B.消费者
C.分解者
D.生产者和消费者
13.以下关于食物链“野草→食草昆虫→鸡→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人是生产者
B.昆虫、鸡和人都是消费者
C.人的能量最终来自鸡
D.这条食物链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
14.图为光学显微镜的4个镜头.若要在视野内看到的细胞最大,宜选用的镜头组合是( )
23
A.甲和丁
B.乙和丁
C.甲和丙
D.乙和丙
15.下列关于生物和生物圈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句话描述了生物的遗传现象
B.生物既受环境的影响,也能影响环境
C.一片森林中的所有植物可以看做一个生态系统
D.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16.秸秆还田既增加了土壤肥力,又降低了环境污染.你认为秸秆变为肥料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是( )
A.生产者
B.消费者
C.分解者
D.无机环境
17.有“地球之肾”之称的生态系统是( )
A.草原生态系统
B.湿地生态系统
C.农田生态系统
D.城市生态系统
18.以下各生态系统中,自动调节能力最弱的是( )
A.森林生态系统B.农田生态系统
C.草原生态系统
D.海洋生态系统
19.能正确表示一条食物链的是( )
A.阳光→草→牛→虎
B.草→兔→鹰
C.蛇→青蛙→昆虫→草
D.鼠→蛇→鹰
20.制作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临时装片过程的正确步骤是( )
①在载玻片中央滴一滴清水
②把载玻片、盖玻片擦干净
③盖好盖玻片
23
④把撕下的洋葱鳞片叶内表皮侵入载玻片上的水滴中展平
⑤染色.
A.②①③④⑤
B.②①④③⑤
C.①④⑤②③
D.③①②④⑤
21.农田生态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相比是比较脆弱的,其原因是农田生态系统的( )
①生态平衡稳定性强 ②生态系统组成单一 ③生态系统结构复杂
④生态平衡稳定性差 ⑤动植物种类繁多 ⑥生态系统结构简单.
A.①②③
B.②④⑥
C.⑤
D.①⑤⑥
22.根据科学家掌握的资料,人类从未在南极使用过DDT,但是在南极企鹅的身体内检测到了这种巨毒药物的存在.这个现象说明( )
A.生态系统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B.DDT随空气飘到南极上空,破坏了臭氧层
C.企鹅曾到使用DDT的地区活动
D.科学考察人员将DDT带到了南极
23.用下列四台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
视野中细胞数量最少的显微镜是( )
A.A
B.B
C.C
D.D
24.某同学将显微镜的使用环节与目的相匹配,得到下列四组结果,其中错误的一组是( )
A.转动转换器﹣﹣换用不同的物镜
B.用较大的光圈﹣﹣看到更大的视野
C.移动玻片标本﹣﹣找到要观察的物像
D.微调细准焦螺旋﹣﹣使物像更清晰
25.把菠菜放在沸水中煮几分钟,沸水便成了有菠菜味的菜汤,说明菠菜细胞被沸水烫死,细胞内的物质流到了水中,如果把菠菜浸在冷水中,冷水却不会变成菜汤,这是活细胞的哪种结构阻止了物质的外流( )
A.细胞核
23
B.细胞壁
C.细胞膜
D.细胞质
二、非选择题(50分)
26.如图是草原生态系统食物网示意图,据图回答:
(1)从组成上看,该图要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还缺少__________.
(2)从生态系统的成分来看,图中的草属于__________,图中的各种动物属于__________.
(3)图中有__________条食物链,其中最长的一条是:__________.
(4)草原中存在的蘑菇属于生态系统中的__________.
(5)图中鹰以蛇为食物,鹰与蛇存在__________关系和__________关系.
(6)若此生态系统受到DDT的污染,那么体内积存DDT量最多的生物将是__________.
27.图为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的关系图.请据图回答.
(1)图中甲、乙、丙、丁分别代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2)在乙、丙、丁三类生物中,数量最多的是__________,数量最少的是__________.
(3)在甲乙丙丁四类生物中,如果图中的丁大量死亡,图中__________的数量也会随着减少,__________的数量先增加后减少.
(4)图中还缺少组成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部分.
(5)写出图中的最长食物链__________.
28.(14分)鼠妇又叫潮虫,它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里.请在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实验的基础上,继续完成“土壤的潮湿程度对鼠妇生活的影响”这一探究实验.
(1)你提出的问题是__________.
(2)你作出的假设是__________.
(3)本实验中应该控制的变量是__________.
(4)在本实验中每个小组的鼠妇数量应该保持在__________(填2或10)只左右.
(5)实验中,对各组所得到的数据应该如何处理?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
23
(6)做完实验后应该如何处理鼠妇?__________.
29.(13分)如图为显微镜模式图,据图回答问题.
(1)填写名称[4]__________[9]__________[1]__________[7]__________
(2)调节视野亮度的结构是[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
(3)寻找物像时,先转动[__________]__________,使镜筒缓缓地下降,此时眼睛应注视__________.
(4)当物镜接近玻片标本时,反方向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上升,此时眼睛应注视__________.如果观察的物像不够清晰时,应转动__________进行调节.
(5)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等于__________,放大倍数越大,观察到的细胞体积__________,细胞的数量__________.
30.如图是植物细胞结构图,请按图回答以下问题.
(1)[①]__________位于细胞的最外面,对细胞起__________作用;
(2)在普通的光学显微镜下不容易看清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4是__________;
(3)切西瓜时会流出许多汁液,这些汁液是__________,位于__________中.
2015-2016学年山东省临沂市郯城县新村中学七年级(上)质检生物试卷
一.选择题(每个小题只有一个最佳答案,共50分)
1.生物课后,有几位同学争论不休,争论的话题是“课桌是木材做的,是生物还是非生物?”下面是四位同学的观点,哪位同学的观点是正确的?( )
23
A.是生物,因为制造课桌的材料是树木
B.是生物,因为制造课桌的木材是由细胞构成
C.是非生物,因为课桌不会动
D.是非生物,因为课桌不能呼吸,不能繁衍
考点:生物的特征.
分析:生物具有一下特征: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2、生物能够进行呼吸.3、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4、生物能够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5、生物能够生长和繁殖.6、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解答: 解:课桌是非生物,因为课桌不能呼吸,不能繁殖下一代,也不能对刺激作出反应.
故选:D.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生物的特征.
2.“含羞草的叶受到碰触会合拢”所表现出的生物特征是( )
A.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B.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
C.生物能进行呼吸
D.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考点:生物的特征.
分析:生物的共同特征有: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②生物能进行呼吸;③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⑤生物能生长和繁殖;⑥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⑦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解答: 解:含羞草受到碰触时叶片会合拢,这说明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故选D
点评:解此题的关键是理解生物的特征.
3.生物圈是指( )
A.有生物生活的地方
B.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
C.地球上全部生物
D.地球上的生物及其生存的环境
考点:生物圈的范围.
分析:生物圈是生物与环境构成的一个统一的整体,是最大的生态系统,它包括了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及其生存的全部环境.
解答: 解:生物圈的范围:以海平面为标准来划分,生物圈向上可到达约10千米的高度,向下可深入10千米左右深处,厚度为20千米左右的圈层,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包括森林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等,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故选:D.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熟记生物圈的范围、理解生物圈的概念.
4.近几年,由于我市加大环境整治力度,植树造林,不断扩大绿化面积,周围的鸟类越来越多了,这种现象主要体现了( )
A.环境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23
B.生物因素对环境的影响
C.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D.生物对非生物因素的影响
考点: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分析:环境影响生物、生物必须适应环境、生物又能影响环境,解答时可以从生物与环境相互影响两的方面来分析.
解答: 解: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生态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生物,包括同种和不同种的生物个体.由于我市加大环境整治力度,植树造林,不断扩大绿化面积,周围的鸟类越来越多了,这种现象主要体现了环境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故选:A.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运用所学知识对某些自然现象做出科学的解释.
5.显微镜下的物象是倒像.将字母“d”放在低倍镜下观察,视野中看到的像是( )
A.d
B.q
C.p
D.b
考点: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和使用方法.
分析:此题主要考查的显微镜的使用基本技能方面的知识,只有熟练地掌握显微镜的使用操作才能较容易地完成此类题目
解答: 解:显微镜看到的物像不但上下颠倒,左右也颠倒.做此类题有个小诀窍,就是把这个在显微镜下看到的字母写到一张小纸上,然后把这张纸旋转180度再看就是左右上下颠倒的图象了.考试中也可以直接旋转试卷180度看那个要观察的字母,就更简单了.
故选:C.
点评:新课标要求正确使用显微镜并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所以有关显微镜使用方面的题都很重要.要想做好此类题目,一定要多动手,多思考,熟能生巧,有些看上去很复杂的问题,如果我们经常操作使用显微镜的话,就会变得十分容易了.
6.“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对这一诗句描述的自然现象的科学解释为:影响桃花开放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 )
A.温度
B.空气
C.光照
D.水分
考点: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分析: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生态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生物.
解答: 解:“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表明环境影响生物的生长开花等,海拔每升高1千米气温下降6℃左右,因此山上的温度比山下低,山上的桃花比山下的开的晚.才有了“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自然现象,造成这一差异的环境因素是温度.
故选:A.
23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运用所学知识对某些自然现象做出科学的解释.
7.凝练隽永的古诗词不仅寄托了人们的情思,还蕴含着一定的生物学道理.下列诗句能反映生物因素对生物影响的是( )
A.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B.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早逢春
C.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D.人家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考点: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分析: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 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有生物,包括同种和不同种的生物个体.
解答: 解:A、豆苗与草,相互争夺阳光、水分、无机盐和生存的空间等,属于竞争关系,A正确.
B、“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早逢春”的意思是,靠近水边的楼台因为没有树木的遮挡,能先看到月亮的投影;而迎着阳光的花木,光照自然好得多,所以发芽就早,最容易形成春天的景象,B错误.
C、霜叶红于二月花”主要是一种叫花青素的特殊色素在其中起着作用.随着季节更替,气温、日照相应变化,叶片中的主要色素成分也发生变化.到了秋天,气温降低,光照减少,对花青素的形成有利,枫树等红叶树种的叶片细胞液此时呈酸性,叶片便呈现红色.C错误.
D、“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表明环境影响生物的生长开花等,海拔每升高1千米气温下降6℃左右,因此山上的温度比山下低,山上的桃花比山下的开的晚,D错误.
故选:A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运用所学知识对某些自然现象做出科学的解释.
8.生物既能适应环境又能影响环境,下列哪项能够说明生物适应环境( )
A.蚁穴溃堤
B.青蛙冬眠
C.蚯蚓松土
D.大树底下好乘凉
考点: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分析: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如在沙漠上植树必须种植耐旱树种沙棘才能容易成活,若种植需水较多的水莲在很难成活.生物也能影响环境如蚯蚓改良土壤,千里之堤毁于蚁穴,植物的蒸腾作用可以增加空气湿度等.据此解答.
解答: 解:A、蚂蚁是群居动物,蚂蚁善于打洞,洞多了造成堤坝的土质松动,堤坝就崩溃了,体现了生物蚂蚁对环境堤坝的影响,A正确;
B、青蛙是变温动物,体温随着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为了避免温度过低冻伤甚至冻死,变温动物青蛙有冬眠的特性,主要是受温度影响的,体现了生物对寒冷环境的适应,B正确;
C、蚯蚓在土壤中穴居钻洞能使土壤疏松,蚯蚓排出物还能增加土壤肥力,表明生物能影响环境,C错误;
D、大树底下好乘凉,是大树的蒸腾作用可以增加大气的湿度,降低温度,同时大树遮阴,也能降低温度,大树还能进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使树下氧气较多,因此大树下空气凉爽、湿润、清新好乘凉,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影响,D错误.
23
故选:B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运用所学知识对某些自然现象做出科学的解释.
9.关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叙述错误的是( )
A.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有一定限度的
B.生物永远适应环境
C.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普遍现象
D.生物适应环境则生存,否则死亡
考点: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分析: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普遍存在的.现在生存的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或行为.但并不是生物能适应所有的环境,当环境的变化超出了生物的适应能力,生物就会灭绝.这就是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
解答: 解:A、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有一定限度的,当环境发生巨大变化时,有些生物就不能适应环境而被淘汰.如鱼生活在池塘里,与水生环境相适应;当严重干旱,池塘的水消失了,鱼就不能适应环境了,A正确;
B、生物只能适应一定的环境,环境在不断改变,虽然生物也在不断进化,但是当环境发生巨大变化时,有些生物就不能适应环境而被淘汰.因此生物适应环境,不是永远适应环境,B错误.
C、适者生存,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如沙漠上的植物必须耐旱才能生存,而需水较多的水莲在很难成活.北极熊生活在寒冷的北极,皮下有厚厚的脂肪层,可以保持体温,减少热量的散失,与北极寒冷的环境相适应,生物度环境的适应是普遍现象,C正确;
D、在漫长的生物进化过程中,由于自然选择的作用,适应环境的就生存下来,不适应的就被淘汰,即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D正确.
故选B.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有一定限度的.
10.下列关于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光照是这个实验中的变量
B.实验中只用一只鼠妇即可
C.实验中要仔细观察,认真记录
D.做完实验后要把鼠妇放回大自然
考点: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
分析:此题主要从对照试验的设计要求方面来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 解:A、C、D: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应该除了光照不同,其它条件(鼠妇的大小、数量及生活状况、实验环境等)要都一样,要注意控制变量的唯一.故此选项正确.
B、实验中只用一只鼠妇,数量太少,容易出现偶然性,误差太大,结果没有说服力,故此选项不正确.
故选:B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熟知对照实验的设计要求.
11.下面可以看做一个生态系统的是( )
A.一块农田
23
B.一片小麦
C.一群大雁
D.一堆蘑菇
考点:生态系统的概念.
分析:生态系统是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组成.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和真菌).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等.
解答: 解:A、一块农田,都即包括了环境,又包括了此环境中所有的生物,因此都属于生态系统;
B、一片小麦,只是部分生产者,没有消费者、分解者等其它生物,也没有环境部分,因此不属于生态系统;
C、一群大雁,只是部分消费者,没有生产者、分解者等其它生物,也没有环境部分,因此不属于生态系统;
D、一堆蘑菇,只有部分分解者,没有生产者、消费者等其它生物,也没有环境部分,因此不属于生态系统.
所以可以看做一个生态系统的是一块农田.
故选:A.
点评:解此题的关键是理解掌握生态系统的概念及组成.
12.人类在生物圈中扮演的角色是( )
A.生产者
B.消费者
C.分解者
D.生产者和消费者
考点:生态系统的组成及各部分的作用.
分析: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统一的整体.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有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泥沙)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和真菌).
解答: 解:生态系统由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两部分组成.其中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它是生态系统中最基本、最关键的生物组成成分;消费者包括各种动物;分解者主要指营腐生生活的细菌和真菌.消费者的生存都直接或间接地依赖于绿色植物制造出有机物,所以人在生物圈中扮演着消费者的角色.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生态系统的组成,以及对消费者的理解.
13.以下关于食物链“野草→食草昆虫→鸡→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人是生产者
B.昆虫、鸡和人都是消费者
C.人的能量最终来自鸡
D.这条食物链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
考点:生态系统的组成及各部分的作用.
分析:
23
(1)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而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组成.非生物成分包括阳光、空气、水和土壤等;生产者指的是绿色植物;消费者指的是各种动物;分解者指的是细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它们将动植物残体等含有的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归还到无机环境中,促进了物质的循环.
(2)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这种关系的,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植食性动物→肉食性动物…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因此生产者位于食物链的第一环节,食物链第二环节的消费者以生产者植物为食,是植食性动物;位于其他环节的生物大多是以植食性动物为食的,是肉食性动物.
解答: 解:A、该食物链中野草是生产者,人是消费者,A错误;
B、消费者指的是各种动物,昆虫、鸡和人都是消费者,B正确;
C、人的能量最终来生产者野草,C错误;
D、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中没有非生物成分,D错误.
故选:B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知道食物链可以表示为:生产者→消费者,起始点是生产者.从食性上分析,动物分为植食性动物、肉食性动物和杂食性动物,植食性动物位于食物链的第二环节.
14.图为光学显微镜的4个镜头.若要在视野内看到的细胞最大,宜选用的镜头组合是( )
A.甲和丁
B.乙和丁
C.甲和丙
D.乙和丙
考点: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和使用方法.
分析:根据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物镜倍数×目镜倍数,以及物镜倍数越高,镜头越长;目镜倍数越高,镜头越短.分析解答.
解答: 解:甲乙一端无螺纹为目镜,丙丁有螺纹为物镜.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物镜倍数×目镜倍数.物镜倍数越高,镜头越长;目镜倍数越高,镜头越短;
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大,看到的细胞数目越少,细胞的体积越大.若要在视野内看到的细胞最大,应选用放大倍数大的目镜和物镜,其目镜和物镜的组合是短目镜乙和长物镜丙.
故选:D.
点评:本题利用模式图综合考查了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应仔细阅读题意,逐一击破.如先判断物镜和目镜,再根据题意选用组合.
15.下列关于生物和生物圈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句话描述了生物的遗传现象
B.生物既受环境的影响,也能影响环境
C.一片森林中的所有植物可以看做一个生态系统
D.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考点:生态系统的组成及各部分的作用;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生物对环境的影响;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现象.
23
分析:(1)遗传是指亲子间在性状上的相似性,变异是指亲子间和子代个体间的差异性即性状的差异.
(2)环境影响生物,生物适应环境,生物也能影响环境.
(3)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
解答: 解:A、“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句话体现了亲子代之间在性状上的相似性,因此描述了生物的遗传现象,A正确;
B、“生物既受环境的影响,也能影响环境”,如干旱导致蚯蚓死亡,蚯蚓改良土壤,B正确;
C、“一片森林中的所有植物”,只有生产者,没有消费者、分解者,也没有环境部分,因此不能看做一个生态系统,C错误;
D、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包括所有的生态系统,因此“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D正确.
故选:C.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并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实际问题.
16.秸秆还田既增加了土壤肥力,又降低了环境污染.你认为秸秆变为肥料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是( )
A.生产者
B.消费者
C.分解者
D.无机环境
考点:生态系统的组成及各部分的作用.
分析:(1)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
(2)生产者是指能进行光合作用,为植物自身、消费者、分解者提供营养物质和能量的绿色植物.
(3)消费者主要是指不能进行光合作用的各种动物.它们的生存都直接或间接的依赖绿色植物制造的有机物.
(4)分解者指的是细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它们将动植物残体等含有的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归还到无机环境中,促进了物质的循环.
解答: 解:分解者能将秸秆分解产生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因此秸秆还田既增加了土壤肥力,又降低了环境污染.秸秆变为肥料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是分解者.
故选:C.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生态系统的组成和各成分的作用.
17.有“地球之肾”之称的生态系统是( )
A.草原生态系统
B.湿地生态系统
C.农田生态系统
D.城市生态系统
考点:生态系统中的类型.
23
分析:生物圈是地球上的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包括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不同的生态系统有不同的特点,据此解答.
解答: 解:A、草原生态系统分布在半干旱地区,年降雨量少很.缺乏高大的植物,草原在水土保持和防风固沙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A不符合题意;
B、湿地生态系统是由多水和过湿条件下形成的生态系统.沼泽是典型的湿地生态系统,以沼泽植物占优势,动物的种类也很多.湿地具有净化水源、蓄洪抗旱的作用,能调节区域小气候,有地球的肾之称.它兼有水域和陆地生态系统的特点,具有极其特殊的生态功能,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命支持系统.湿地与人类息息相关,是人类拥有的宝贵资源,因此湿地被称为“生命的摇篮”、“地球之肾”和“鸟类的乐园”.B符合题意;
C、农田生态系统是人工的生态系统,以农作物为主体,动植物种类相对较少.同野生植物相比,农作物抵抗旱、涝或病虫害的能力差,因此,需要在栽培和管理中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C不符合题意;
D、城市生态系统中人类起着重要的支配作用.植物的种类和数量少.消费者主要是人类,而不是野生动物.由于人口密集,排放的污水、废气和固体废弃物多,容易产生环境污染问题.该生态系统是人工生态系统,人是影响该生态系统的主要因素,城市生态系统对其他生态系统具有很大的依赖性,也是最脆弱的生态系统,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掌握湿地生态系统的特点和功能,其它生态系统的知识也要了解.
18.以下各生态系统中,自动调节能力最弱的是( )
A.森林生态系统
B.农田生态系统
C.草原生态系统
D.海洋生态系统
考点:生态系统中的类型.
分析:生态平衡之所以能保持是因为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这种能力与生态系统中生物的数量和种类有关,数量和种类越多,自我调节能力越强.
解答: 解: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与生物的数量和种类有关,数量和种类越多,自我调节能力越强,所以选项中四种生态系统,只有农田生态系统中生物的数量和种类最少,故自我调节能力弱.
故选:B.
点评:A、C、D选项中的生态系统都属于自然生态系统,而农田生态系统属于人工生态系统,其自我调节能力弱.
19.能正确表示一条食物链的是( )
A.阳光→草→牛→虎
B.草→兔→鹰
C.蛇→青蛙→昆虫→草
D.鼠→蛇→鹰
考点: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23
分析: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这种关系的,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解答: 解:A、食物链是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阳光属于非生物成分,不参与形成食物链.故不符合题意.
B、食物链一定以生产者为起点,终点为消费者,且是不被其他动物捕食的“最高级”动物.故符合题意.
C、蛇属于动物,是消费者,而食物链的起点是生产者,并且把箭头的方向弄反了,故不符合题意.
D、鼠是动物属于消费者,而食物链必须从生产者开始,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评:生产者是一切消费者和分解者物质和能量的源泉.书写食物链时注意:只能以生产者开始,以最高层消费者结束;箭头指向捕食者.
20.制作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临时装片过程的正确步骤是( )
①在载玻片中央滴一滴清水
②把载玻片、盖玻片擦干净
③盖好盖玻片
④把撕下的洋葱鳞片叶内表皮侵入载玻片上的水滴中展平
⑤染色.
A.②①③④⑤
B.②①④③⑤
C.①④⑤②③
D.③①②④⑤
考点:制作临时装片观察植物细胞.
分析:这是一道制作临时装片方法步骤的题目.制作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的步骤有:擦、滴、撕、展、盖、染
解答: 解:第一步:“擦”,用干净的纱布把载玻片和盖玻片擦拭干净;
第二步:“滴”,把载玻片放在实验台上,用滴管在载玻片中央滴一滴清水,目的是为了维持细胞的正常形态;
第三步:“撕”,把洋葱鳞片叶向外折断,用镊子从鳞片叶的内表面撕取一块薄膜;
第四步:“展”,把撕取的薄膜放在载玻片中央的水滴中,用解剖针轻轻地把水滴中的薄膜展开;
第五步:“盖”,用镊子夹起盖玻片,使它的一侧先接触载玻片上的液滴,然后缓缓放平,其目的是防止出现气泡;
第六步:“染”,在载玻片的中央滴加碘液,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重复2~3次,使染液浸润到标本的全部.
故选:B
点评: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根据所学知识对方法步骤、操作要点、注意事项作出合理的解释.
21.农田生态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相比是比较脆弱的,其原因是农田生态系统的( )
①生态平衡稳定性强 ②生态系统组成单一 ③生态系统结构复杂
④生态平衡稳定性差 ⑤动植物种类繁多 ⑥生态系统结构简单.
A.①②③
23
B.②④⑥
C.⑤
D.①⑤⑥
考点: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分析:农田生态系统是人工建立的生态系统,其主要特点是人的作用非常关键,人们种植的各种农作物是这一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员.
解答: 解:农田中的动植物种类较少,②群落的结构单一,⑥生态系统结构简单,因此④农田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较差,稳定性差.人们必须不断地从事播种、施肥、灌溉、除草和治虫等活动,才能够使农田生态系统朝着对人有益的方向发展.因此,可以说农田生态系统是在一定程度上受人工控制的生态系统.一旦人的作用消失,农田生态系统就会很快退化,占优势地位的作物就会被杂草和其他植物所取代;而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和数量较多,结构复杂,其自动调节能力较强,稳定性强.
故选:B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掌握农田生态系统的特点.
22.根据科学家掌握的资料,人类从未在南极使用过DDT,但是在南极企鹅的身体内检测到了这种巨毒药物的存在.这个现象说明( )
A.生态系统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B.DDT随空气飘到南极上空,破坏了臭氧层
C.企鹅曾到使用DDT的地区活动
D.科学考察人员将DDT带到了南极
考点: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分析:有毒物质DDT会通过食物链传递并逐渐积累,据此解答.
解答: 解: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是最大的生态系统,包括所有的生物以及生物生存的环境.生物圈中的每一个生态系统都与周围的其他生态系统相关联,这种关联性表现在方方面面.有害物质会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的过程,因为这些有害物质具有化学性质稳定、不易分解的特点,会在生物体内积累而不易排出,所以随着营养级的升高而不断积累,危害最大的是这一食物链的最高级消费者.在没有使用过DDT的南极企鹅体内也发现了DDT,这说明生态系统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DDT通过食物链的传递,已加入全球性的物质循环当中.可见A符合题意.
故选:A
点评:人类活动会通过食物链影响生态系统,我们应该注意环境保护,不应该随意把有毒物质排放到生态系统中.
23.用下列四台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
视野中细胞数量最少的显微镜是( )
A.A
B.B
C.C
23
D.D
考点: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和使用方法.
分析:此题考查的是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的计算.在显微镜中看到的是实物的倒像,而且比装片上的实物大得多,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目镜和物镜放大倍数的乘积.
解答: 解: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大,视野就越小,看到的细胞就越大,但数目最少;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小,视野就越大,看到的细胞就越小,但数目最多;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的计算是目镜的放大倍数乘以物镜的放大倍数.在四个选项中A选项放大40倍,B选项放大400倍,C选项放大了150倍,D选项放大900倍,只有D选项的放大倍数最大,所以看到的细胞数目最少.
故选:D.
点评:这类题目比较简单,但却容易做错.原因就是一看简单,没有认真读题.所以做这类题目时一定要认真审题.
24.某同学将显微镜的使用环节与目的相匹配,得到下列四组结果,其中错误的一组是( )
A.转动转换器﹣﹣换用不同的物镜
B.用较大的光圈﹣﹣看到更大的视野
C.移动玻片标本﹣﹣找到要观察的物像
D.微调细准焦螺旋﹣﹣使物像更清晰
考点: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和使用方法.
分析:光学显微镜的使用步骤:
1、取镜和安放①右手握住镜臂,左手托住镜座.
②把显微镜放在实验台上,略偏左.安装好目镜和物镜.
2、对光
①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注意,物镜的前端与载物台要保持2厘米的距离.
②把一个较大的光圈对准通光孔.左眼注视目镜内,右眼睁开,便于以后观察画图.转动反光镜,看到明亮视野.
3、观察
①把所要观察的载玻片放到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压住,标本要正对通光孔.
②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下降,直到物镜接近载玻片.眼睛看着物镜以免物镜碰到玻片标本.
③左眼向目镜内看,同时反向转动粗准焦.
解答: 解:A、物镜固定在转换器上,因此转动转换器一换用不同放大倍数的物镜.A选项正确;
B、光圈控制通过光线的多少,因此调节光圈可以调节控制光线进入镜筒,B选项错误;
C、移动玻片标本﹣﹣找到要观察的物像,C选项正确;
D、调节细准焦螺旋能使焦距更精确,使看到的物像更清晰,故D选项正确.
故选:B.
点评:有关显微镜使用方面的题都很重要.要想做好此类题目,一定要多动手,多思考,熟能生巧.
25.把菠菜放在沸水中煮几分钟,沸水便成了有菠菜味的菜汤,说明菠菜细胞被沸水烫死,细胞内的物质流到了水中,如果把菠菜浸在冷水中,冷水却不会变成菜汤,这是活细胞的哪种结构阻止了物质的外流( )
23
A.细胞核
B.细胞壁
C.细胞膜
D.细胞质
考点: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
分析:此题主要考查的是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思考解答.
解答: 解:A、细胞核内含有遗传物质,在生物遗传中具有重要作用.不符合题意.
B、细胞壁具有保护和支持细胞的作用,不符合题意.
C、细胞膜保护细胞内部结构,控制细胞内外物质的进出.让有用的物质进入细胞,把其他物质挡在细胞外面,同时,还能把细胞内产生的废物排到细胞外.如题中叙述的:把菠菜放在沸水中煮几分钟,沸水便成了有菠菜味的菜汤,说明菠菜细胞被沸水烫死,细胞内的物质流到了水中,如果把菠菜浸在冷水中,冷水却不会变成菜汤,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破坏了细胞中的细胞膜,使其失去了控制物质的进出的作用.符合题意.
D、活细胞的细胞质具有流动性,有利于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评:关键点:细胞膜能控制细胞内外物质的进出.
二、非选择题(50分)
26.如图是草原生态系统食物网示意图,据图回答:
(1)从组成上看,该图要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还缺少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
(2)从生态系统的成分来看,图中的草属于生产者,图中的各种动物属于消费者.
(3)图中有5条食物链,其中最长的一条是:草→鼠→蛇→鹰.
(4)草原中存在的蘑菇属于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5)图中鹰以蛇为食物,鹰与蛇存在捕食关系和竞争关系.
(6)若此生态系统受到DDT的污染,那么体内积存DDT量最多的生物将是鹰.
考点: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生物和生物之间有密切的联系;生态系统的组成及各部分的作用;某些有害物质沿食物链积累.
分析:(1)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
(2)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3)在生态系统中,有害物质可以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其浓度随着营养级别的升高而逐步增加,这种现象叫生物富集.
解答: 解:(1)图中草是生产者,各种动物是消费者,因此“从组成上看,该图要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还缺少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
23
(2)该生态系统中,草是绿色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因此,“从生态系统的成分来看”,图中的草属于生产者;兔、狐等动物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必须直接或间接以草为食,因此,图中的各种动物属于消费者.
(3)食物链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形成的链状结构,图中食物链有:草→兔→鹰、草→兔→狐、草→鼠→狐、草→鼠→鹰、草→鼠→蛇→鹰,所以图中有5条食物链;营养级越多,食物链越长,其中最长的一条食物链是:草→鼠→蛇→鹰.
(4)蘑菇是真菌靠分解植物的残体维持生活,因此,草原中存在的蘑菇属于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5)鹰吃蛇是为了获取食物,因此属于捕食关系;鹰和蛇都吃鼠,二者相互争夺食物,因此还有竞争关系.所以“图中鹰以蛇为食物”,鹰与蛇存在捕食关系和竞争关系.
(6)有毒物质会沿食物链流动并逐级积累,营养级越低有毒物质积累越少,营养级越高有毒物质积累越多.图中营养级最高的是鹰,所以“若此生态系统受到DDT的污染,”,那么体内积存DDT量最多的生物将是鹰.
故答案为:(1)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
(2)生产者;消费者
(3)5;草→鼠→蛇→鹰
(4)分解者
(5)捕食;竞争
(6)鹰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食物链的概念、生态系统的组成、能量流动和生物富集的特点以及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27.图为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的关系图.请据图回答.
(1)图中甲、乙、丙、丁分别代表分解者、生产者、消费者和消费者.
(2)在乙、丙、丁三类生物中,数量最多的是乙,数量最少的是丁.
(3)在甲乙丙丁四类生物中,如果图中的丁大量死亡,图中乙的数量也会随着减少,丙的数量先增加后减少.
(4)图中还缺少组成生态系统的非生物部分部分.
(5)写出图中的最长食物链乙→丙→丁.
考点:生态系统的组成及各部分的作用.
分析:生态系统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生物成分包括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非生物因素包括:阳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据此可以解答本题.
解答:
23
解:(1)图中的生产者是乙绿色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为自身和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图中的消费者是丙丁动物(或昆虫、鸟),直接或间接的以植物为食物,在促进生物圈中的物质循环起重要作用.图中的分解者是甲细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它们能将动植物残体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归还无机环境,促进了物质的循环.
(2)在生态系统中,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并将光能储存在有机物中,为自身和其他生物提供了食物和能量,因此植物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乙在生态系统中处于第一营养级,其数量最多;丁的营养级别最高,其数量最少.
(3)食物链中不能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成分,因此在甲、乙、丙、丁四类生物中,能形成一条食物链,该食物链是:乙→丙→丁,当丁大量死亡时,丙因为没有天敌,数量会增加,乙由于丙的增多会减少,从而丙的数量先增加再减少.
(4)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图中还缺少组成该生态系统的非生物部分
(5)食物链中不能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成分,因此在甲、乙、丙、丁四类生物中,能形成一条食物链,该食物链是:乙→丙→丁.
故答案为:(1)分解者;生产者;消费者;消费者
(2)乙、丁;
(3)乙、丙.
(3)非生物.
(4)乙→丙→丁
点评:解此题的关键是理解掌握生态系统的组成.生态系统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28.(14分)鼠妇又叫潮虫,它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里.请在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实验的基础上,继续完成“土壤的潮湿程度对鼠妇生活的影响”这一探究实验.
(1)你提出的问题是土壤的干湿程度会影响鼠妇的生活吗.
(2)你作出的假设是土壤的潮湿程度对鼠妇的生活有影响.
(3)本实验中应该控制的变量是土壤的潮湿程度.
(4)在本实验中每个小组的鼠妇数量应该保持在10(填2或10)只左右.
(5)实验中,对各组所得到的数据应该如何处理?取平均值原因是减少误差.
(6)做完实验后应该如何处理鼠妇?把鼠妇放回适于它们生活的环境中.
考点: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
分析:(1)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2)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是的就是对照组.
解答: 解:(1)由于“探究土壤的干湿程度对鼠妇生活的影响”的实验,所以提出的问题是土壤的干湿程度会影响鼠妇的生活吗?
(2)假设是对问题肯定或否定的解答,作出的假设是土壤的干湿程度会影响鼠妇的生活,或土壤的干湿程度不会影响鼠妇的生活.
(3)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叫做对照实验.设置对照实验,能够保证实验结果只是由所研究的变量引起的.在“探究土壤的干湿程度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实验中应该控制的变量是土壤的干湿程度,设置了潮湿土壤和干燥土壤两种环境.
23
(4)实验中用了10只鼠妇而不用2只是为了减少其他偶然因素的影响而导致实验出现误差.如果采集的鼠妇生病、或受其它非生物因素的影响、处于特殊生长时期等都会导致实验结论出错.所以在本实验中每个小组的鼠妇数量应该保持在10只左右.
(5)在科学实验中,为了减少获取实验数据的误差,常常设重复组,科学实验的数据,应当取各重复组的计算平均值.为了提高实验的准确性,应考虑实验材料达一定数量或增加重复次数.
(6)要养成爱护动物的好习惯,保护动物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这样对于保护我们生存的环境非常有利,所以要把鼠妇放回到适宜它生长的自然环境中.
故答案为:
(1)土壤的潮湿程度对鼠妇的生活有影响吗?
(3)土壤的潮湿程度(或水分)
(4)10
(5)取平均值减少误差
(6)把鼠妇放回适于它们生活的环境中.
点评:实验中,控制变量和设置对照实验是设计实验方案必须处理好的两个关键问题.
29.(13分)如图为显微镜模式图,据图回答问题.
(1)填写名称[4]目镜[9]遮光器[1]镜座[7]粗准焦螺旋
(2)调节视野亮度的结构是[9]遮光器和[12]反光镜.
(3)寻找物像时,先转动[7]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地下降,此时眼睛应注视物镜.
(4)当物镜接近玻片标本时,反方向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上升,此时眼睛应注视目镜.如果观察的物像不够清晰时,应转动细准焦螺旋进行调节.
(5)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等于目镜与物镜放大倍数的乘积,放大倍数越大,观察到的细胞体积越大,细胞的数量越少.
考点: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和使用方法.
分析:普遍光学显微镜可分为两个部分:机械部分和光学部分.
23
解答: 解:(1)由显微镜结构示意图可知:1镜座、2镜臂、3镜筒、4目镜、5转换器、6物镜、7粗准焦螺旋、8细准焦螺旋、9遮光器、10载物台、11压片夹、12反光镜.
(2)在显微镜的结构中,遮光器可以调节光线的强弱,上有大小光圈.当外界光线较暗时使用大光圈,当外界光线较亮时使用小光圈;反光镜能反射光线,上有平面镜和凹面镜两个面.当外界光线较强时使用平面镜,当外界光线较弱时使用凹面镜.
(3)寻找物像时,先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下降,为防止物镜与玻片标本相撞,眼睛要注视物镜.
(4)观察中,当物镜接近玻片标本时,一面用左眼自目镜中观察,一面用右手旋转粗准焦螺旋(切勿弄错旋转方向)使镜筒上升,直到看到标本物像为止.细准焦螺旋的作用是较小幅度的升降镜筒,更重要的作用是能使焦距更准确,调出更加清晰的物像.因此在观察的过程中物像不够清晰,应该通过调节细准焦螺旋使物像清晰.
(5)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物镜放大倍数×目镜放大倍数,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大,视野就越小,亮度越暗,看到的细胞就越大,但看到的数目越少.
故答案为:(1)目镜;遮光器;镜座;粗准焦螺旋
(2)9遮光器;12反光镜
(3)7粗准焦螺旋;物镜
(4)目镜;细准焦螺旋
(5)目镜与物镜放大倍数的乘积;越大;越少
点评:熟练掌握显微镜的结构及操作使用方法.
30.如图是植物细胞结构图,请按图回答以下问题.
(1)[①]细胞壁位于细胞的最外面,对细胞起保护和支持作用;
(2)在普通的光学显微镜下不容易看清的是[②]细胞膜,4是细胞核;
(3)切西瓜时会流出许多汁液,这些汁液是细胞液,位于液泡中.
23
考点: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分析:图中①细胞壁,②细胞膜,③细胞质,④细胞核,⑤叶绿体,⑥线粒体.
解答: 解:(1)①细胞壁位于细胞的最外面,对细胞起保护和支持作用.
(2)②细胞膜能控制物质的进出,它是紧贴细胞壁的一层薄膜,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是看不见的,④是细胞核,是遗传物质的控制中心.
(3)液泡里含有细胞液,含有各种有味道的物质,以及营养物质等,西瓜时会流出许多汁液,这些汁液是细胞液,位于液泡中.
故答案为:(1)细胞壁;保护和支持;
(2)2细胞膜;细胞核;
(3)细胞液;液泡.
点评:掌握植物细胞的结构特点和功能是解题的关键.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