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学年七年级生物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题2分,共60分,请将正确答案写在答题框内)
1.“斑马发现危险后迅速奔逃”,这种现象说明生物具有的特征是( )
A.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B.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C.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D.生物之间能相互影响
2.下列关于“校园生物调查”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调查生物可不必太注意草丛和落叶里的小生物,只须注意较大的生物就行
B.调查时,全组的同学要集体行动,不要攀爬高处
C.调查到的生物可以按照某种共同的特征进行简单的分类
D.对看上去差别明显的生物,要注意它们相同之处;对相似的生物要注意不同之处
3.铅是一种在生物体内难以分解和排出的物质.在一个受铅污染的生态系统中,发现有甲、乙、丙、丁四种生物之间存在吃与被吃的关系,经检测它们体内残留的铅含量情况如表,那么四种生物之间最可能的食物链构成是( )
A.乙→丙→丁→甲
B.丁→乙→丙→甲
C.甲→丙→乙→丁
D.甲→乙→丙→丁
4.“蝗螂捕蝉,黄雀在后”,下列可以体现这一现象的正确食物链是( )
A.螳螂→蝉→黄雀
B.树→螳螂→蝉→黄雀
C.蝉→螳螂→黄雀
D.树→蝉→螳螂→黄雀
5.用显微镜观察“生物”二字,显微镜下看到的图形应该是下列哪种情况( )
A.
B.
C.
25
D.
6.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其范围除了水圈的全部还包括( )
A.大气圈的上部、岩石圈的上部
B.大气圈的下部、岩石圈的上部
C.大气圈的上部、岩石圈的下部
D.大气圈的下部、岩石圈的下部
7.生物都是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的,其生活和分布会受到环境中各种生态因素的影响.在同学们熟悉的诗句“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中,影响生物生活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 )
A.水
B.光
C.空气
D.温度
8.“雨露滋润禾苗壮”,这种现象说明( )
A.生物能适应环境
B.生物能影响环境
C.环境能适应生物
D.环境能影响生物
9.该试题已被管理员删除
10.以下是为探究温度是否影响黄栌叶色而进行的实验设计,符合要求的是( )
A.甲组用弱光照射,乙组用强光照射
B.甲组光照时间长,乙组光照时间短
C.甲组置于低温环境中,乙组置于高温环境中
D.甲组土壤保持湿润,乙组土壤保持干燥
11.下列属于生物影响环境的是( )
A.沙漠中的骆驼排尿少
B.寒冷海域中的海豹皮下脂肪厚
C.蚯蚓能疏松土壤
D.荒漠中的骆驼刺根系发达
1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现存的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
B.影响生物生活的环境因素是指温度、水等非生物因素
C.生态系统具有自动调节能力,因此它不会遭到破坏
D.生物圈包括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的全部
25
13.水葫芦是我国从外国引进的一种生物,曾用它来净化污水,但后来因为水质污染导致水葫芦疯长,几乎覆盖了整个滇池,严重威胁其他水生生物的生长,以下描述最科学的是( )
A.生物能影响环境
B.生物能适应环境
C.生物即能适应环境又能影响环境
D.生物不能适应环境
14.用下列四台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
视野中细胞数量最少的显微镜是( )
A.A
B.B
C.C
D.D
15.下列关于显微镜使用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光线偏暗时,应选用平面镜和小光圈
B.操作时先放置玻片标本,再对光
C.要使物像更加清晰,可微调细准焦螺旋
D.当镜筒下降时,眼睛要看着目镜
16.如图所示制作临时装片时盖盖玻片的操作方法,正确的是( )
A.
B.
C.
D.
25
17.关于“洋葱鳞片叶内表皮临时装片的制作”的实验过程,正确的一组是( )
①撕去洋葱内表皮;②在盖玻片一侧滴加碘液;③用吸水纸在盖玻片另一侧吸引;④在载玻片中间滴加一滴清水;⑤用镊子夹取盖玻片,一边接触水滴缓慢盖下;⑥用镊子把洋葱内表皮在水中展平;⑦擦拭载玻片和盖玻片.
A.①⑦④⑥⑤②③
B.⑦①④⑤⑥②③
C.⑦④①⑥⑤②③
D.①⑦④②③⑤⑥
18.某记者暗访拍摄了长沙某些餐馆食品制作过程,报道质疑这些餐馆的诚信和卫生问题.记者主要采用的方法是( )
A.观察法
B.实验法
C.资料分析法
D.调查法
1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人类已经能够模拟一个与生物圈相似,长久可供人类独立生存的生态系统
B.人类对农田生态系统的影响不大
C.森林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D.生态系统由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组成
20.下列谚语、俗语与所蕴含的生物学知识不相符的是( )
A.“万物生长靠太阳”蕴含着生物体进行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最终来自于太阳能
B.“大树底下好乘凉”蕴含着生物的生理活动会影响环境
C.“鱼儿离不开水”蕴含着生物的生存依赖于一定的环境
D.“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蕴含着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竞争关系
21.某生态系统中四种生物所占的数量关系如图.假设这四种生物构成一条食物链.在一段时间内,如果甲的数量增加,最可能引起的变化( )
A.乙和丙数量增加
B.丙和丁数量增加
C.乙、丙和丁数量减少
D.乙和丁数量增加
22.在我省生长着外来物种薇甘菊,它茂密的藤蔓缠绕或覆盖住当地植物,夺走本属于当地植物的阳光和养料,严重影响当地植物的生长.薇甘菊与当地植物的关系是( )
A.竞争
25
B.捕食
C.寄生
D.共生
23.地球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请问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 )
A.生物圈
B.森林生态系统
C.草原生态系统
D.湿地生态系统
24.下列各项中属于生态系统的是( )
A.嫩江中所有的鱼
B.龙沙公园里的所有植物
C.一片草原
D.森林里所有的蘑菇
25.下列生态系统被称为“地球之肾”的是( )
A.海洋生态系统
B.森林生态系统
C.湿地生态系统
D.农田生态系统
26.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各成分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据图回答,错误的是( )
A.图中a是生产者,b、c是消费者,d是分解者
B.过程1和2表示被捕食关系
C.图中表示有3条食物链
D.由图可知,鸟类体内的能量最终来源于光能
27.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B.草原上所有的生物共同组成生态系统
C.消费者和生产者之间主要是吃与被吃的关系
D.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
28.在一个生态系统中,最终把生物部分的有机物还原成自然环境中无机物的是( )
A.生产者
25
B.消费者
C.分解者
D.不能确定
29.如果视野内出现污点为,如何判断污点是否在玻片标本上( )
A.转动目镜
B.转动转换器改变物镜
C.移动玻片标本
D.转动反光镜
30.若所要观察的物像位于显微镜视野的右下方,要把物像移到视野中央,应往哪个方向移动玻片标本( )
A.左上方
B.左下方
C.右上方
D.右下方
二、非选择题(每空2分,共40分)
31.DDT是一种化学性质稳定、不易分解的大分子有机化合物,该物质几乎对杀灭所有的昆虫都非常有效.科学家们研究发现,DDT进入食物链后,会导致一些食肉和食鱼的鸟接近灭绝,因此从70年代后DDT逐渐被世界各国明令禁止生产和使用.
某科研小组检测到了南极海洋生态系统中海水和A、B、C、D、E五种生物体内DDT的含量,其数据如表.请据表格信息分析回答:
(1)写出该生态系统的食物链__________.
(2)在生态系统中,物质和__________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有毒物质也能够沿着它们进行积累,该南极海洋生态系统中积累DDT最多的生物是__________.
(3)到南极进行考察的科学工作者,为了保护环境,除了必须把塑料和金属类废弃物带离南极外,还必须把人的尿液、粪便等带离南极,这主要是因为南极的自然环境中__________.
A.分解者很少 B.缺乏生产者 C.没有消费者 D.缺乏必要的治污设施.
32.如图为某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据图回答:
(1)该生态系统中共有__________条食物链,写出最长的一条食物链__________.
(2)作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还缺少的是__________.
(3)在该生态系统中,含物质和能量最多的生物是__________,获得能量最少的生物是__________,由此可知,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沿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流动具有单向流动、__________ 的特点.
25
33.如果你翻动花园、庭院中的花盆或石块,常常会看到一些身体略扁、长椭圆形、灰褐色或黑色的小动物在爬行,这就是鼠妇,又叫潮虫.当你搬开花盆或石块,鼠妇很快就爬走了.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环境变明亮了吗?某同学对此进行了探究,请你将他探究活动的过程写完整.
(1)提出问题:鼠妇会选择阴暗的环境吗?
(2)作出假设:__________.
(3)制订实施探究的方案:在铁盘内放上一薄层湿土,一侧盖上不透光的厚纸板,另一侧盖上透明的玻璃板,在铁盘两侧中央处各放5只鼠妇,观察鼠妇的行为.这样在盒里就形成了__________和__________两种环境.该实验的变量是__________.如果在铁盘两侧中央各放1只鼠妇__________(填:是、否)可以得出准确的结论?为什么?__________.
(4)分析结果,得出结论:该同学对上述实验重复了5次,结果如下表.
为了使实验结论更准确,应对上述数据作怎样的处理?__________.
(5)结论:__________对鼠妇的生活有影响,鼠妇喜欢在__________的环境中生活.
34.如图表示“制作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临时装片”实验的相关内容,请回答相关问题.
(1)按照实验操作过程,将①~④实验步骤进行排序,正确顺序是__________
(2)步骤②和④滴加的液体分别是__________
(3)如果盖盖玻片的方法不恰当,很容易出现气泡,影响观察效果.下面四种盖盖玻片的方法中,最不容易出现气泡的是(图中半扁圆形结构代表水滴,箭头代表盖盖玻片的方向)__________
25
(4)下面使用显微镜对光的正确程序是__________
①选遮光器上适宜的光圈对准通光孔
②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
③左眼注视目镜(右眼睁开)
④转动反光镜调节出一个白亮的视野
A.①─②─③─④B.②─①─③─④C.③─④─②─①D.③─②─①─④
2015-2016学年广东省东莞市光大新亚外国语中学七年级(上)第一次月考生物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题2分,共60分,请将正确答案写在答题框内)
1.“斑马发现危险后迅速奔逃”,这种现象说明生物具有的特征是( )
A.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B.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C.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D.生物之间能相互影响
考点:生物的特征.
分析:生物的特征主要有: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②生物能进行呼吸;③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⑤生物能生长和繁殖;⑥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⑦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解答: 解:生物能够对来自环境中的各种刺激作出一定的反应,“斑马发现危险后迅速奔跑”,说明生物具有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的生物特征.
故选:B
点评:解此题的关键是理解生物的特征.
2.下列关于“校园生物调查”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调查生物可不必太注意草丛和落叶里的小生物,只须注意较大的生物就行
B.调查时,全组的同学要集体行动,不要攀爬高处
C.调查到的生物可以按照某种共同的特征进行简单的分类
D.对看上去差别明显的生物,要注意它们相同之处;对相似的生物要注意不同之处
考点:调查的基本方法.
分析:调查法是生物上常用的方法,要掌握调查法的目的和具体做法.
解答: 解:A、调查法是科学探究的常用方法之一,尽可能全面或比较全面的收集研究对象的某一方面的各种材料,并作出分析、综合,得到某一结论的研究方法,它的目的可以是全面的把握当前的状况.故符合题意.
B、因为调查的范围很大,并且最后的结果要进行整理和分析,有时还要统计所以,要全体同学集体行动,当然要特别注意安全.故不符合题意.
C、D、调查过程中要如实记录,对调查的结果要进行整理和分析,并可以按形态结构或生活环境等进行统计归类.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点评:调查法包括抽样调查和全面调查,选择抽样调查还是普查要根据考查对象的特征灵活选用.
25
3.铅是一种在生物体内难以分解和排出的物质.在一个受铅污染的生态系统中,发现有甲、乙、丙、丁四种生物之间存在吃与被吃的关系,经检测它们体内残留的铅含量情况如表,那么四种生物之间最可能的食物链构成是( )
A.乙→丙→丁→甲
B.丁→乙→丙→甲
C.甲→丙→乙→丁
D.甲→乙→丙→丁
考点: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分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有害物质沿着食物链积累.解答时可以从有害物质的多少与食物链的关系方面来切入.
解答: :在生态系统中,有害物质沿着食物链积累,营养级别越高,有毒物质含量越高;营养级别越低,有害物质含量越少.表格中有害物质的由少到多依次是甲0.04、丙0.49、乙6.00、丁61.00.因此最可能的食物链构成是甲→丙→乙→丁.
故选:C.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熟记有害物质沿着食物链积累,逐渐富集.
4.“蝗螂捕蝉,黄雀在后”,下列可以体现这一现象的正确食物链是( )
A.螳螂→蝉→黄雀
B.树→螳螂→蝉→黄雀
C.蝉→螳螂→黄雀
D.树→蝉→螳螂→黄雀
考点: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分析: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这种关系的,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解答: 解:A、螳螂是动物属于消费者,而食物链必须从生产者开始,A不正确;
B、螳螂是肉食动物不吃树,蝉是植食性动物,吃树,B不正确;
C、蝉是动物属于消费者,而食物链必须从生产者开始,C不正确;
D、该食物链正确的表示了生产者树与消费者蝉、螳螂、黄雀它们四者的关系,D正确.
故选:D.
点评:此类题只考查了食物链的正确表示方法,虽然是基础性的试题,但是在平时还是经常会出错的:有些同学会在食物链的后面加上分解者,有些同学会把箭头的方向弄反了或者只画一横线表示,还有的同学把整个食物链都写反了.
5.用显微镜观察“生物”二字,显微镜下看到的图形应该是下列哪种情况( )
A.
25
B.
C.
D.
考点: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和使用方法.
分析:显微镜由两个凸透镜组成:物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而目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经过两次放大后,上下左右都颠倒,在显微镜下看到的像是倒像,即“图象相反”,这个“反”可理解为在同一平面内旋转180°.
解答: 解:在显徽镜下观察到的物象是倒象,实际上物像的上下是颠倒的.右左也是颠倒的.使用显微镜观察写有正方向“生物”字的玻片时,视野中的物像是“生物”字,上下左右都颠倒,即选项B.
故选:B
点评:由此可以看出,在做题时,可以将题目倒过来看,即把卷子旋转180度,就能得出倒像了.
6.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其范围除了水圈的全部还包括( )
A.大气圈的上部、岩石圈的上部
B.大气圈的下部、岩石圈的上部
C.大气圈的上部、岩石圈的下部
D.大气圈的下部、岩石圈的下部
考点:生物圈的范围.
分析:生物圈是地球上的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生物圈的范围: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
解答: 解:生物圈是地球上的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生物圈的范围:以海平面为标准来划分,生物圈向上可到达约10千米的高度,向下可深入10千米左右深处,厚度为20千米左右的圈层,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包括森林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等,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故选:B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熟记生物圈的范围.
7.生物都是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的,其生活和分布会受到环境中各种生态因素的影响.在同学们熟悉的诗句“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中,影响生物生活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 )
A.水
B.光
C.空气
D.温度
考点: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25
分析: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环境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生物.
解答: 解:根据分析可知“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体现了温度对生物的影响.春天温度升高,降水开始变暖,鸭子开始下水游泳,因此影响生物生活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温度.
故选:D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运用所学知识对某些自然现象做出科学的解释.
8.“雨露滋润禾苗壮”,这种现象说明( )
A.生物能适应环境
B.生物能影响环境
C.环境能适应生物
D.环境能影响生物
考点: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分析: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称为环境因素,可以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包括: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种内关系又分为种内互助和种内竞争;种间关系又有①共生、②寄生、③捕食、④种间竞争几种方式.
解答: 解:水是非生物,“雨露滋润禾苗壮”,体现了水(非生物因)影响了生物禾苗的生活.
故选:D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运用所学知识对某些自然现象做出科学的解释.
9.该试题已被管理员删除
10.以下是为探究温度是否影响黄栌叶色而进行的实验设计,符合要求的是( )
A.甲组用弱光照射,乙组用强光照射
B.甲组光照时间长,乙组光照时间短
C.甲组置于低温环境中,乙组置于高温环境中
D.甲组土壤保持湿润,乙组土壤保持干燥
考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分析:此题是一道探究实验题,具体考查的是探究实验的科学设计方法.在设计探究实验时,要设置对照组,对照组中要探究的条件必须是惟一的变量才行,而该生物小组探究地是温度是否影响黄栌叶色,所以变量应该是温度.因此在设计对照组时必须遵照温度是惟一的变量这一原则来进行设计.否则实验设计就会不科学合理.
解答: 解:设置对照实验时,要根据所要探究的条件,要设置以探究的条件为惟一变量的对照组.本探究实验所要探究的是“温度是否影响黄栌叶色”,所以要探究的条件为温度,就要设置以温度为惟一变量的对照组.四个选项中A选项的变量是光照强弱,B选项的变量是光照时间长短,D选项的变量是水分,只C选项的变量是温度,符合要求.
故选:C
点评:对照实验组的变量与探究的条件有关.
11.下列属于生物影响环境的是( )
25
A.沙漠中的骆驼排尿少
B.寒冷海域中的海豹皮下脂肪厚
C.蚯蚓能疏松土壤
D.荒漠中的骆驼刺根系发达
考点: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分析: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是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有生物,包括同种和不同种的生物个体.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如沙漠上的植物必须耐旱才能生存.生物也能影响环境如蚯蚓改良土壤,千里之堤毁于蚁穴,植物的蒸腾作用可以增加空气湿度等.
解答: 解:A、骆驼能生活在荒漠,排尿少,可以减少体内水分的消耗,适应干旱缺水的环境.A错误;
B、寒冷海域中的海豹皮下脂肪厚,是海豹对寒冷环境的一种适应,B错误;
C、蚯蚓能疏松土壤,体现了蚯蚓(生物因素)影响了非生物土壤的结构,C正确;
D、荒漠中的骆驼刺根系发达是骆驼刺对缺水环境的一种适应,D错误.
故选:C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运用所学知识对某些自然现象做出科学的解释.
1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现存的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
B.影响生物生活的环境因素是指温度、水等非生物因素
C.生态系统具有自动调节能力,因此它不会遭到破坏
D.生物圈包括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的全部
考点: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分析:解答此题需要用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环境影响生物的因素、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生物圈的范围进行解答.
解答: 解:A、现在生存的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如:蜥蜴和家兔等陆生动物用肺呼吸,用四肢行走,体内受精,这些都是与陆生环境相适应的;猛兽和猛禽都具有锐利的牙齿(或喙)和尖锐的爪,有利于捕食其他动物,A正确;
B、影响生物生活的环境因素是指温度、水等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此项缺少了生物因素,B错误;
C、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也会遭到破坏,C错误.
D、生物圈包括大气圈底部、水圈的大部分和岩石圈的表面而不是全部,D错误.
故选:A
点评:此题尽管是选择题,但是综合性强,需要细心解答.
13.水葫芦是我国从外国引进的一种生物,曾用它来净化污水,但后来因为水质污染导致水葫芦疯长,几乎覆盖了整个滇池,严重威胁其他水生生物的生长,以下描述最科学的是( )
A.生物能影响环境
B.生物能适应环境
C.生物即能适应环境又能影响环境
D.生物不能适应环境
考点: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25
分析:生物入侵是指某种生物从外地自然传入或人为引种后成为野生状态,并对本地生态系统造成一定危害的现象.
解答: 解:水葫芦是我国从外国引进的一种生物,曾用它来净化污水,说明生物适应环境;但后来因为水质污染导致水葫芦疯长,几乎覆盖了整个滇池,严重威胁其他水生生物的生长,有说明生物能改变环境.
故选:C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生物入侵的危害.
14.用下列四台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
视野中细胞数量最少的显微镜是( )
A.A
B.B
C.C
D.D
考点: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和使用方法.
分析:此题考查的是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的计算.在显微镜中看到的是实物的倒像,而且比装片上的实物大得多,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目镜和物镜放大倍数的乘积.
解答: 解: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大,视野就越小,看到的细胞就越大,但数目最少;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小,视野就越大,看到的细胞就越小,但数目最多;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的计算是目镜的放大倍数乘以物镜的放大倍数.在四个选项中A选项放大40倍,B选项放大400倍,C选项放大了150倍,D选项放大900倍,只有D选项的放大倍数最大,所以看到的细胞数目最少.
故选:D.
点评:这类题目比较简单,但却容易做错.原因就是一看简单,没有认真读题.所以做这类题目时一定要认真审题.
15.下列关于显微镜使用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光线偏暗时,应选用平面镜和小光圈
B.操作时先放置玻片标本,再对光
C.要使物像更加清晰,可微调细准焦螺旋
D.当镜筒下降时,眼睛要看着目镜
考点: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和使用方法.
分析:显微镜是生物科学研究中常用的观察工具,要学习规范的操作方法.使用的正确步骤是:取镜和安放、对光、安装装片、调焦、观察.
解答: 解:A、光线偏暗时,应选用凹面镜和大光圈,故错误;
B、操作时先对光,再放置玻片标本,故错误;
C、细准焦螺旋可以使物像更清晰,故正确;
D、当镜筒下降时,眼睛要看着物镜,防止镜头损伤标本或损坏镜头,故错误.
故选:C.
25
点评:正确使用显微镜是中学生应具备的一项基本实验技能.严谨、规范的操作有利于提高实验效率,保护显微镜,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16.如图所示制作临时装片时盖盖玻片的操作方法,正确的是( )
A.
B.
C.
D.
考点:制作临时装片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
分析:制作临时装片要注意:擦拭载玻片和盖玻片时,要用洁净的纱布;放在显微镜下观察的材料必须是薄而透明的;盖盖玻片时,要用镊子夹起盖玻片,使它的一端先接触载玻片上的水滴,然后再缓缓放下;染色时要把染液滴在盖玻片的一侧,用吸水纸从另一侧吸引,这样染液才能浸润标本的全部.据此解答.
解答: 解:在制作临时装片是盖盖玻片一步很重要,要不然容易产生气泡,气泡与细胞重叠不易观察.其正确操作是:让盖玻片的一边先接触载玻片的水滴,利用水的表面张力,缓缓的盖下时使水充满载玻片与盖玻片之间,不留气泡.观图可知A符合题意.
故选:A
点评:如何制作临时装片是考查的重点内容,可结合着具体的实验操作掌握.
17.关于“洋葱鳞片叶内表皮临时装片的制作”的实验过程,正确的一组是( )
①撕去洋葱内表皮;②在盖玻片一侧滴加碘液;③用吸水纸在盖玻片另一侧吸引;④在载玻片中间滴加一滴清水;⑤用镊子夹取盖玻片,一边接触水滴缓慢盖下;⑥用镊子把洋葱内表皮在水中展平;⑦擦拭载玻片和盖玻片.
A.①⑦④⑥⑤②③
B.⑦①④⑤⑥②③
C.⑦④①⑥⑤②③
D.①⑦④②③⑤⑥
考点:制作临时装片观察植物细胞.
分析:制作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的实验步骤简单的总结为:擦、滴、撕、展、盖、染、吸.
“擦”,用干净的纱布把载玻片和盖玻片擦拭干净;
25
“滴”,把载玻片放在实验台上,用滴管在载玻片的中央滴一滴清水;
“撕”,把洋葱鳞片叶向外折断,用镊子从洋葱鳞片叶的内表面撕取一块薄膜;
“展”,把撕取的薄膜放在载玻片中央的水滴中,用解剖针轻轻的把水滴中的薄膜展开;
“盖:,用镊子夹起盖玻片,使它的一端先接触载玻片上的液滴,然后缓缓放平;
“染”,在盖玻片的一侧滴加碘液.
“吸”,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重复2~3次,使染液浸润到标本的全部.
解答: 解:由分析得知:⑦是擦,擦拭载玻片和盖玻片;④是滴把载玻片放在实验台上,用滴管在载玻片中央滴一滴清水,目的是为了维持细胞的正常形态;①撕,用镊子从鳞片叶的内表面撕取一块薄膜,可使光线通过,便于观察;⑥是展,把撕取的薄膜放在载玻片中央的水滴中,用解剖针轻轻地把水滴中的薄膜展开,目的是没有重叠,便于观察;⑤是盖,用镊子夹起盖玻片,使它的一侧先接触载玻片上的液滴,然后缓缓放平,其目的是防止出现气泡;②是滴,在盖玻片的一侧滴加碘液;F是在盖玻片的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重复2~3次,使染液浸润到标本的全部C是盖,用镊子夹起盖玻片,使它的一侧先接触载玻片上的液滴,然后缓缓放平,其目的是防止出现气泡;D是滴,在盖玻片的一侧滴加碘液;E是展,把撕取的薄膜放在载玻片中央的水滴中,用解剖针轻轻地把水滴中的薄膜展开,目的是没有重叠,便于观察;③是在盖玻片的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重复2~3次,使染液浸润到标本的全部;因此操作步骤是⑦④①⑥⑤②③.
故选:C.
点评: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根据所学知识对方法步骤、操作要点、注意事项作出合理的解释.
18.某记者暗访拍摄了长沙某些餐馆食品制作过程,报道质疑这些餐馆的诚信和卫生问题.记者主要采用的方法是( )
A.观察法
B.实验法
C.资料分析法
D.调查法
考点:调查的基本方法;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分析:调查是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之一;调查时首先要明确调查目的和调查对象,制定合理的调查方案;如果调查的范围很大,就要选取一部分调查对象作为样本;调查过程中要如实记录,对调查的结果要进行整理和分析,有时要用数学方法进行统计.
解答: 解:观察法也是科学探究常用的基本方法,是对实验对象用肉眼或一些辅助仪器进行的观测;实验法指有目的地控制一定的条件或创设一定的情境,对实验对象进行进行研究的一种方法;资料收集法是针对某一问题通过多种途径收集资料,并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从中寻找问题答案的方法;调查法是为了获得某一方面的数据或信息而采取的实地考察的方法;记者暗访拍摄了长沙某些餐馆食品制作过程,应属于调查法.
故选:D
点评:科学探究的方法有多种:观察法、实验法、收集和分析资料法、调查法等,具体采用哪种方法要根据实验对象和目的来确定.
1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人类已经能够模拟一个与生物圈相似,长久可供人类独立生存的生态系统
B.人类对农田生态系统的影响不大
C.森林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25
D.生态系统由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组成
考点:生物生存的环境条件.
分析: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当外界因素的干扰超过了这种限度时,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据此解答.
解答: 解:A、美国建于亚利桑那州图森市以北沙漠中的生物圈2号是一座微型人工生态循环系统,因把地球本身称作生物圈1号而得此名.它由美国前橄榄球运动员 约翰•艾伦发起,并与几家财团联手出资,委托空间生物圈风险投资公司承建,历时8年,耗资1.5亿美元.生物圈2号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氧气未能顺利循环是导致生物圈二号失败的重要原因.由于细菌在分解土壤中大量有机质的过程中,耗费了大量的氧气;而细菌所释放出的二氧化碳经过化学作用,被生物圈二号的混凝土墙所吸收,又打破了循环,致使氧气含量下降,不足以维持研究者的生命.此外生物圈二号中降雨失控、多数动物灭绝、为植物传播花粉的昆虫全部死亡等也是生物圈二号失败的原因;A错误;
B、农田生态系统是人工建立的生态系统,其主要特点是人的作用非常关键,人们种植的各种农作物是这一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员.农田中的动植物种类较少,群落的结构单一,食物链单一且不完善.人们必须不断地从事播种、施肥、灌溉、除草和治虫等活动,才能够使农田生态系统朝着对人有益的方向发展.因此,可以说农田生态系统是在一定程度上受人工控制的生态系统.一旦人的作用消失,农田生态系统就会很快退化;占优势地位的作物就会被杂草和其他植物所取代. 农田生态系统是人工建立的生态系统,人们种植的各种农作物是这一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员.农田中的动植物种类较少,群落的结构单一,食物链单一切不完善,B错误;
C、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当外界因素的干扰超过了这种限度时,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C正确;
D、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是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组成的,而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非生物部分是指影响生物生存的光、温度和水等因素,D错误.
故选:C.
点评:解此题要理解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大.但这种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20.下列谚语、俗语与所蕴含的生物学知识不相符的是( )
A.“万物生长靠太阳”蕴含着生物体进行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最终来自于太阳能
B.“大树底下好乘凉”蕴含着生物的生理活动会影响环境
C.“鱼儿离不开水”蕴含着生物的生存依赖于一定的环境
D.“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蕴含着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竞争关系
考点:生物生存的环境条件;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流动.
分析: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相互影响,生物也能适应环境.
解答: 解:A、“万物生长靠太阳”蕴含着生物体进行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最终来自于太阳能,光是影响生物生活的非生物因素,A正确;
B、大树底下好乘凉”蕴含着生物的生理活动会影响环境,生物影响或改变环境,B正确;
C、“鱼儿离不开水”,水是影响鱼生活的非生物因素,C正确;
D、“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蕴含着生物与生物之间的捕食关系,D错误.
故选:D
25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生物与环境是相互影响的,生物适应环境又能影响环境.
21.某生态系统中四种生物所占的数量关系如图.假设这四种生物构成一条食物链.在一段时间内,如果甲的数量增加,最可能引起的变化( )
A.乙和丙数量增加
B.丙和丁数量增加
C.乙、丙和丁数量减少
D.乙和丁数量增加
考点: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分析:此题一是考查识图作答的能力,二是考查食物链和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的流动以及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解答: 解: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就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越靠近食物链的末端(营养级高)的生物数量越少;越靠近前端(营养级低)的生物数量越多,体内所积累的有毒物质越少.由图可知:丙是生产者,丁是初级消费者,甲是次级消费者,乙是三级消费者.在食物链,丙→丁→甲→乙中,如果甲的数量增加,则乙因甲的增加而增加,丁因甲的增加而减少,丙因丁的减少而增加.
故选:A
点评:解此题的关键是确定丙是生产者,丁是初级消费者,甲是次级消费者,乙是三级消费者.
22.在我省生长着外来物种薇甘菊,它茂密的藤蔓缠绕或覆盖住当地植物,夺走本属于当地植物的阳光和养料,严重影响当地植物的生长.薇甘菊与当地植物的关系是( )
A.竞争
B.捕食
C.寄生
D.共生
考点:生物和生物之间有密切的联系.
分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解答时可以从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方面来解答:
解答: 解: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常见有:捕食关系、竞争关系、合作关系、寄生关系等.
A、竞争:薇甘菊与当地植物相互争夺阳光、水分、无机盐和生存的空间,属于种间竞争关系,A符合题意
B、捕食:例如狼与羊,狼吃羊是为了获取食物维持生存,属于捕食关系,B不符合题意;
C、寄生:例如人和血吸虫,血吸虫生活在人身上,从人身上获取营养,对人造成伤害,属于寄生关系.C不符合题意;
25
D、共生:例如地衣上的真菌和藻类,地衣是由真菌和藻类两种生物在一起共生形成的,藻类含有叶绿体能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为真菌提供有机物,真菌通过分解作用可以产生水、无机盐和二氧化碳,能为藻类提供水、无机盐,这种对双双彼此都有利的生活方式叫共生.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理解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23.地球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请问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 )
A.生物圈
B.森林生态系统
C.草原生态系统
D.湿地生态系统
考点: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分析:生态系统是指生物与环境构成的一个统一的整体,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据此答题.
解答: 解:生物圈是生物与环境构成的一个统一的整体,它包括了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及其生存的全部环境,因此是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是人类和其它生物生存的共同家园,我们要好好保护它.
故选:A.
点评:明确一点:生物圈是一个生态系统,而且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24.下列各项中属于生态系统的是( )
A.嫩江中所有的鱼
B.龙沙公园里的所有植物
C.一片草原
D.森林里所有的蘑菇
考点:生态系统的概念.
分析:在一定区域内生物和它所生活的环境就形成一个生态系统.它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只有生物不叫生态系统,只有环境也不叫生态系统.据此可以解答本题.
解答: 解:A、嫩江中所有的鱼,只包括了生物部分的部分动物,没有其它生物也没有环境部分,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A错误;
B、龙沙公园里的所有植物,只包括了生物部分的部分植物,没有其它生物,也没有环境部分,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B错误;
C、一片草原,即包括了草原所在的环境,又包括了此环境中所有的生物,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C正确;
D、森林里所有的蘑菇,只包括了生物部分的部分分解者,没有其它生物植物和动物,也没有环境部分,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D错误.
故选:C.
点评:只要熟练掌握了生态系统的概念,仔细分析选项中的内容是否符合生态系统的概念,即可正确答题.
25.下列生态系统被称为“地球之肾”的是( )
A.海洋生态系统
B.森林生态系统
C.湿地生态系统
D.农田生态系统
25
考点:生态系统中的类型.
分析:本题应从各个生态系统的特点及在自然界的作用方面来解答.地球的肾主要是指湿地,包括多种类型,珊瑚礁、滩涂、红树林、湖泊、河流、河口、沼泽、水库、池塘、水稻田等都属于湿地.湿地在抵御洪水、调节径流、控制污染、调节气候、美化环境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它既是陆地上的天然蓄水库,又是众多野生动植物资源,特别是珍稀水禽的繁殖和越冬地,它可以给人类提供水和食物.
湿地与人类息息相关,是人类拥有的宝贵资源,因此湿地被称为“生命的摇篮”、“地球之肾”和“鸟类的乐园”.湿地的过滤作用是指湿地独特的吸附、降解和排除水中污染物、悬浮物和营养物的功能,使潜在的污染物转化为资源的过程.如香蒲以及藻类在生长过程中从污水中汲取营养物质的作用,从而使污水净化.生物作用是湿地环境净化功能的主要方式.沼泽湿地象天然的过滤器,它有助于减缓水流的速度,当含有毒物和杂质(农药、生活污水和工业排放物)的流水经过湿地时,流速减慢有利于毒物和杂质的沉淀和排除.一些湿地植物如芦苇、水葫芦等还能有效地吸收水中的有毒物质,净化水质.沼泽湿地能够净化环境,起到“排毒”、“解毒”的功能,因此被人们喻为“地球之肾”.
解答: 解:湿地生态系统湿地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是地球上生物多样性丰富和生产力较高的生态系统.湿地在抵御洪水、调节径流、调节气候、分解净化环境,起到“排毒”、“解毒”的功能,因此被人们喻为“地球之肾”.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生态系统的类型,理解湿地的特点和作用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26.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各成分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据图回答,错误的是( )
A.图中a是生产者,b、c是消费者,d是分解者
B.过程1和2表示被捕食关系
C.图中表示有3条食物链
D.由图可知,鸟类体内的能量最终来源于光能
考点: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生态系统的组成及各部分的作用;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流动.
分析:(1)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2)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
(3)能量在沿着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是逐级递减的,一般只有10%﹣20%的能量能够流入下一个营养级.
解答: 解:A、图中a是绿色植物属于生产者,b、c是动物属于消费者,d是细菌、真菌属于分解者;
25
B、b吃a,c吃b,因此过程1和2表示被捕食关系;
C、食物链不包括分解者d,因此图中表示有1条食物链a→b→c,而不是3条食物链;
D、由图可知,鸟类体内的能量最终来源于光能.
所以,错误的是“图中表示有3条食物链”.
故选:C.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食物链的概念、生态系统的组成、能量流动的特点.
27.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B.草原上所有的生物共同组成生态系统
C.消费者和生产者之间主要是吃与被吃的关系
D.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
考点:生态系统的组成及各部分的作用.
分析: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生物部分包括植物、动物、细菌真菌等微生物,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土壤、温度等.
解答: 解:A、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即生态平衡.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自动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如果外界干扰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例如,如果草原上放养的牲畜太多,就会严重破坏草场植被,造成土地沙化,草场就很难恢复原样了.故A正确.
B、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生物部分包括植物、动物、细菌真菌等微生物,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土壤、温度等.所以草原上所有的生物并不能组成生态系统.故B错误.
C、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包括捕食、竞争、寄生和合作等,其中食物链是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存在吃与被吃而建立起来的.故C正确.
D、在生态系统中,如食物链:草→兔→鹰,兔吃草,草进行光合作用储存的物质和能量就进入了兔的体内,鹰吃兔,兔体内储存的物质和能量就到了鹰的体内.因此生态系统中的物质能量就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故D正确.
故选:B
点评:生态系统的知识是中考的热点,要重点理解和掌握,结合题意答题.
28.在一个生态系统中,最终把生物部分的有机物还原成自然环境中无机物的是( )
A.生产者
B.消费者
C.分解者
D.不能确定
考点:生态系统的组成及各部分的作用.
分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据此解答.
解答: 解:A、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为自身和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A错误;
B、消费者主要指各种动物,在促进生物圈中的物质循环起重要作用;B错误;
25
C、分解者是指细菌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它们能将动植物残体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归还无机环境,促进了物质的循环;C正确.
故选:C
点评:掌握分解者的作用是解题的关键.
29.如果视野内出现污点为,如何判断污点是否在玻片标本上( )
A.转动目镜
B.转动转换器改变物镜
C.移动玻片标本
D.转动反光镜
考点:使用显微镜和制作临时装片.
分析:(1)观察临时装片时,视野里出现了污点,污点可能在出现在物镜、目镜和玻片标本(装片)上,不可能出现在反光镜上.因为如果反光镜被污染,只会影响视野的明亮程度,不会出现污点.
(2)判断的方法是转动目镜或移动玻片.转动目镜污点动就在目镜,不动就不在目镜;移动载玻片,污点移动就在载玻片,不动就不在载玻片;如果不在目镜和载玻片,那就一定在物镜上.
解答: 解:A、“转动目镜”,污点转动,污点在目镜,不动则不在目镜;
B、“转动转换器改变物镜”污点消失,污点在物镜,不消失则不在物镜;
C、“移动玻片标本”,污点随着移动,污点在玻片标本,不动则不在玻片标本;
D、“转动反光镜”不能判断污点的来源.
所以,判断污点是否在玻片标本上的方法是“移动玻片标本”.
故选:C.
点评:解答此类题的关键视野中污点的位置只有三种可能,目镜、物镜或玻片标本以及判断污点的来源的方法.
30.若所要观察的物像位于显微镜视野的右下方,要把物像移到视野中央,应往哪个方向移动玻片标本( )
A.左上方
B.左下方
C.右上方
D.右下方
考点:使用显微镜和制作临时装片.
分析:这一道题是考察显微镜的操作,要求学生在做实验时,勤于动手、动脑才会受到好的效果.
解答: 解:在显微镜中成的像是倒像的,如果发现物像位于视野的右下方,它实际上位于玻片标本的左上方,所以要移到中央,应向右下方移动.我们可以这样记忆:物像位于视野的哪个方向,就向哪个方向移动,才能移到视野的中央.
故选:D
点评:关于实验操作的问题,应该在平常的学习中多注重知识的积累,才能做对.
二、非选择题(每空2分,共40分)
25
31.DDT是一种化学性质稳定、不易分解的大分子有机化合物,该物质几乎对杀灭所有的昆虫都非常有效.科学家们研究发现,DDT进入食物链后,会导致一些食肉和食鱼的鸟接近灭绝,因此从70年代后DDT逐渐被世界各国明令禁止生产和使用.
某科研小组检测到了南极海洋生态系统中海水和A、B、C、D、E五种生物体内DDT的含量,其数据如表.请据表格信息分析回答:
(1)写出该生态系统的食物链B→D→A→C→E.
(2)在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有毒物质也能够沿着它们进行积累,该南极海洋生态系统中积累DDT最多的生物是E.
(3)到南极进行考察的科学工作者,为了保护环境,除了必须把塑料和金属类废弃物带离南极外,还必须把人的尿液、粪便等带离南极,这主要是因为南极的自然环境中A.
A.分解者很少 B.缺乏生产者 C.没有消费者 D.缺乏必要的治污设施.
考点: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流动;某些有害物质沿食物链积累.
分析:解答此题的关键;一是明确食物链的概念.二是知道食物链的正确写法.三知道DDT一旦被生物吸收就很难分解,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的积累,其浓度也会随着消费者级别的升高而逐渐增加.
解答: 解:(1)DDT一旦被生物吸收就很难分解,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的积累,其浓度也会随着消费者级别的升高而逐渐增加,所以根据DDT浓度大小排列为B→D→A→C→E.
(2)在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有毒物质也能够沿着它们进行积累,南极海洋生态系统中积累DDT最多的生物是E﹣75.5.
(3)分解者的作用是能将动植物的遗体等含有的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归还到无机环境中,促进物质的循环.到南极进行考察的科学工作者,为了保护环境,除了必须把塑料和金属类废弃物带离南极外,还必须把人的尿液、粪便等带离南极,这主要是因为南极的自然环境中分解者少.
故本题答案为(1)B→D→A→C→E;(2)能量;E;(3)A.
点评:此类题考查了DDT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的积累,其浓度也会随着消费者级别的升高而逐渐增加食物链的正确表示方法,虽然是基础性的试题,但是在平时还是经常会出错的.
32.如图为某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据图回答:
(1)该生态系统中共有5条食物链,写出最长的一条食物链草→鼠→蛇→鹰.
(2)作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还缺少的是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
(3)在该生态系统中,含物质和能量最多的生物是草,获得能量最少的生物是鹰,由此可知,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沿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流动具有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的特点.
25
考点: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生态系统的组成及各部分的作用;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流动.
分析:(1)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2)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
(3)能量在沿着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是逐级递减的,一般只有10%﹣20%的能量能够流入下一个营养级.
解答: 解:(1)食物链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形成的链状结构,图中食物链有:草→兔→鹰、草→兔→狐、草→鼠→狐、草→鼠→鹰、草→鼠→蛇→鹰,所以该生态系统中共有5条食物链.营养级越多,食物链越长,最长的一条食物链是:草→鼠→蛇→鹰.
(2)图中草是生产者,各种动物是消费者,因此“作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还缺少的是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
(3)能量沿着食物链流动逐级递减.因此在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含物质和能量越少,营养级越低,含物质和能量越多.该食物网中营养级最低的生物是草,营养级最高的生物是鹰.所以,“在该生态系统中”,含物质和能量最多的生物是草,获得能量最少的生物是鹰.由此可知,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沿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流动具有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特点.
故答案为:(1)5;草→鼠→蛇→鹰
(2)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
(3)草;鹰;逐级递减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食物链的概念、生态系统的组成、能量流动.
33.如果你翻动花园、庭院中的花盆或石块,常常会看到一些身体略扁、长椭圆形、灰褐色或黑色的小动物在爬行,这就是鼠妇,又叫潮虫.当你搬开花盆或石块,鼠妇很快就爬走了.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环境变明亮了吗?某同学对此进行了探究,请你将他探究活动的过程写完整.
(1)提出问题:鼠妇会选择阴暗的环境吗?
(2)作出假设:鼠妇会选择阴暗的环境.
(3)制订实施探究的方案:在铁盘内放上一薄层湿土,一侧盖上不透光的厚纸板,另一侧盖上透明的玻璃板,在铁盘两侧中央处各放5只鼠妇,观察鼠妇的行为.这样在盒里就形成了明亮和黑暗两种环境.该实验的变量是光照.如果在铁盘两侧中央各放1只鼠妇否(填:是、否)可以得出准确的结论?为什么?一只鼠妇数量太少,误差太大,实验偶然性太大.
25
(4)分析结果,得出结论:该同学对上述实验重复了5次,结果如下表.
为了使实验结论更准确,应对上述数据作怎样的处理?求平均值.
(5)结论:光对鼠妇的生活有影响,鼠妇喜欢在阴暗的环境中生活.
考点: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
分析:此题考查的是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实验,通过此题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步骤.
解答: 解:(2)由于提出的问题是鼠妇会选择阴暗的环境吗?可作出两种假设:鼠妇会选择阴暗的环境或鼠妇不会选择阴暗的环境都可以.
(3)一侧盖上不透光的厚纸板,另一侧盖上透明的玻璃板,目的是设置以光照为惟一变量的对照组.这样在铁盒内就形成了明亮和黑暗两种环境.不能用1只鼠妇,所用鼠妇的数量要多,因为这样可以减少其他偶然因素的影响而导致实验出现误差.如果采集的鼠妇生病、或受其它非生物因素的影响、处于特殊生长时期等都会导致实验结论出错,所以为了避免出现此类偏差,实验中应尽可能多选几只鼠妇,尽可能排除其他因素的干扰.
(4)因为一次实验存在一定的偶然性和误差,取多次的实验的平均值,可以减少误差.
(5)通过求实验数据平均值可知:明亮环境中平均一只鼠妇,阴暗环境中平均九只,故可得出结论:光对鼠妇的生活有影响,鼠妇喜欢生活在阴暗的环境中生活.
故答案为:
(2)鼠妇会选择阴暗的环境;
(3)明亮;黑暗;光照;否;一只鼠妇数量太少,误差太大,实验偶然性太大;
(4)求平均值;
(5)光;阴暗.
点评: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在设计对照实验时要注意变量的惟一性.
34.如图表示“制作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临时装片”实验的相关内容,请回答相关问题.
(1)按照实验操作过程,将①~④实验步骤进行排序,正确顺序是④③①②
(2)步骤②和④滴加的液体分别是碘液和清水
(3)如果盖盖玻片的方法不恰当,很容易出现气泡,影响观察效果.下面四种盖盖玻片的方法中,最不容易出现气泡的是(图中半扁圆形结构代表水滴,箭头代表盖盖玻片的方向)B
25
(4)下面使用显微镜对光的正确程序是B
①选遮光器上适宜的光圈对准通光孔
②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
③左眼注视目镜(右眼睁开)
④转动反光镜调节出一个白亮的视野
A.①─②─③─④B.②─①─③─④C.③─④─②─①D.③─②─①─④
考点:制作临时装片观察植物细胞;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和使用方法.
分析:(1)制作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的实验步骤简单的总结为:擦、滴、撕、展、盖、染、吸.
(2)使用显微镜进行对光时,应转动转换器,让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用较大的光圈对准通光孔,并调节反光镜,同时左眼注视目镜,看到明亮的视野为止.
解答: 解:(1)植物细胞临时装片的制作步骤是:擦:擦拭载玻片和盖玻片; 滴:用滴管在载玻片中央滴一滴清水; 撕:用镊子从洋葱鳞片内表皮叶上撕取一块; 展:展平放于水滴中央; 盖:盖盖玻片,从水滴一边逐渐放下,防止产生气泡; 染:把一滴碘液滴在盖玻片的一侧; 吸:用吸水纸从盖玻片的另一侧吸引,使染液浸润标本.即:擦→滴→撕→展→盖→染→吸.:①是盖盖玻片,②是染色,③放洋葱表皮并展开,④是滴清水,因此正确顺序为④③①②.
(2)步骤②表示用染色,用的液体应为碘液,目的是为了把细胞核内的染色体染成深色,便于观察.步骤④表示滴加液体,滴加的液体是清水,目的是为了维持洋葱鳞片叶细胞的正常状态.
(3)盖片时,用镊子夹起盖皮片,使它的一边先接触载玻片上的水滴,然后缓缓地放下,盖在要观察的材料上,这样才能避免盖玻片下面出现气泡而影响观察.因此选项B的盖盖玻片的方法,最不容易出现气泡.
(4)用显微镜观察玻片标本前要对光,对光时,首先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转动遮光器,把一个适宜的光圈对准通光孔,左眼注视目镜内,右眼睁开,然后转动反光镜,使光线通过通光孔反射到镜筒内,直到通过目镜看到明亮的视野,此时说明对好光了.
故答案为:(1)④③①②;
(2)碘液和清水;
(3)B;
(4)B.
点评:解此题的关键是理解掌握“制作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临时装片”的方法步骤和正确使用显微镜的方法.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