响水县实验初级中学2015年秋学期学情监测九年级物理试题
注:1.试卷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选择题请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填涂,其他题目用黑色或蓝色墨水笔在答题纸的指定区域作答,未按指定区域作答的不得分
一、 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正确。
1.下图中使用的工具,属于费力杠杆的是
C.羊角锤
A.食品夹
B.瓶起子
D.钢丝钳
2.学校旗杆顶端装有定滑轮,这样做
A.既省力,也改变力的方向 B.省力,但不改变离得方向
C.不省力,但改变力的方向 D.既不省力,也不改变力的方向
3.下列实例中,人对物体做功的是
A.学生背着书包在水平路面上匀速前进 B.人推车,车未动
C.足球被踢后,在草地上滚动一段距离 D.举重运动员将杠铃举起
4.图所示,不计绳重和摩擦,沿三种不同的方向拉绳使物体匀速上升,所用的 力分别是F1、F2、F3,则
A.F1最大 B.F2最大 C.F3最大 D.三个力一样大
5.如图所示,在歼20飞机加速向上运动的过程中,对于飞行员的能量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动能增加,重力势能不变 B.动能不变,重力势能增加
C.机械能总量不变 D.机械能总量增加
F
6.如图所示的滑轮组,每个滑轮重为20N,绳重及摩擦不计.用它匀速提升重为100N的物体,所用的拉力F是
12
A.50N B.60N C.70N D.120N
7.关于温度、内能和热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温度越低,分子运动越剧烈
B.物体温度越高,含有的热量越多
C.水沸腾时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
D.物体的温度为0℃时,其内能为零
8.现代汽车的发动机一般都是四冲程内燃机,其四个冲程如图所示,其中做功冲程是
A
进气门
排气门
B
C
D
F
m
9.如图所示,用动滑轮把一个物体匀速拉起,不计摩擦,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使用这个滑轮可以省功
B.使用这个滑轮可以省距离
C.拉起的物体质量越大,滑轮的机械效率越高
D.把物体拉起得越高,滑轮的机械效率越高
10.如图所示,在一个配有活塞的厚壁玻璃筒里放一小团硝化棉,用力把活塞迅速下压,棉花就会立即燃烧,根据该实验现象,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棉花燃烧过程是化学能转化为内能
B.活塞下压过程中,气体的内能减小
C.气体容易被压缩,是因为气体分子间距离较小
D.活塞下压过程的能量转化形式与热机做功冲程能量转化相同
11.用相同的加热装置给质量相等的甲、乙两种液体同时加热,两种液体的温度随t时间的变化如下表所示。由数据比较两种液体的比热容
时间t / min
0
1
2
3
4
5
12
甲的温度/ ℃
20
22
24
26
28
30
乙的温度/ ℃
20
25
30
35
40
45
A.c甲 > c乙 B. c甲 = c乙 C.c甲 < c乙 D.无法确定
12.甲乙两个滑轮组如图所示,其中每一个滑轮的重量都相同,用它们分别将重物G1、G2提高相同的高度,不计绳重和摩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若G1=G2则拉力做的总功相同
B. 若G1=G2,则甲的机械效率大于乙的机械效率
C.若G1>G2,则拉力做的有用功相同
D.用甲、乙中的任何一个滑轮组提起不同的重物,机械效率不变
二.填空题:本题共9小题,每空1分,共24分。
13.如图所示,用打气筒给气球打气,经测量发现球皮表面温度升高,这一现象说明对气体_▲_,气体内能增大.气球在下落过程中,它的重力势能将_▲_.
14.如图所示是演示点火爆炸的实验装置.按动电火花发生器的按钮,点燃盒内酒精,盒盖被打出去.这是因为酒精燃烧产生的燃气对外_▲_,燃气的_▲_转化为盒盖的_▲_能,这与四冲程汽油机的_▲_冲程的能量转化相同.
N
2
3
2
3
15.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着重8N的木块,在水平长木板上2s内匀速移动了0.5m,如图所示,木块受到的摩擦力是_▲_N,木块所受重力做功_▲_J,弹簧测力计拉力拉木块所做功的功率是_▲_W。
16.在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中,保持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就可以直接从杠杆上读出_▲ 。如图所示,在支点左侧20cm刻度处挂3个重均为0.5N的钩码,右侧30cm刻度尺用弹簧测力计沿竖直拉杠杆,使其水平平衡,此时弹簧测力计拉力为_▲_N
12
。保持弹簧测力计悬挂点不变,使其拉力方向斜向右下方,仍使杠杆水平平衡,弹簧测力计示数变_▲_。
s=1m
h=0.3m
17.如图所示,在斜面上拉一重50N的木块到0.3m高处,木块沿斜面向上移动了1m,共耗时5s。已知拉力为20N,则拉力的功率为_▲_W,此时斜面的机械效率为_▲_。
活塞
蒸汽
牵引索
滑轮
18. “辽宁舰”服役,圆了中国航母梦。如图为航母上简化的蒸汽弹射装置,能带动舰载机在两秒钟内达到起飞速度。
(1)牵引索与蒸汽活塞连接的两个滑轮为_▲_(选填“定滑轮”或“动滑轮”)。
(2)气缸内蒸汽体积膨胀,对外做功,内能_▲_,同时推动活塞,使舰载机获得巨大的牵引力。
19.如图所示,在“测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实验中,若物体重6N。
(1)实验时应沿竖直方向_▲_拉动弹簧测力计。若物体上升高度为l0cm,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如图所示,则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是_▲__。
1
3
2
(2)若仅增加物体的重力(不计摩擦),该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将_▲_。
20.滚摆从图的位置1静止释放,下降经过位置2,继续下降,再上升到达最高点3,这三个位置:滚摆重力势能最大的是_▲_、动能为零的是_▲_、机械能最大的是 ▲_.(填写位置序号)
21.用同样的酒精灯给金属块甲、乙、丙加热相同的时间,使它们吸收相同的热量:已知甲、乙、丙的质量相等,初温均为20℃,三块金属的比热容C甲>C乙>C丙,则加热后末温最高的是金属块_▲_,若加热后立刻将三金属块放到足够多的表面平整的冰块上,则最终_▲_ 金属块熔化的冰最多。
12
三.解答题:本题7小题,共52分。解答23、24题时应有解题过程。
22.(6分)按题目要求作图
(1).如图是用木棒撬石块的示意图,请在图中用小黑点标出支点,用符号O表示,并画出动力F的力臂.
(2).如图所示,通过滑轮组向下用力提升重物,请用笔画线组装滑轮组.
(3)如图乙所示,轻质杠杆可绕O点转动,杠杆上吊一重物G,在动力F作用下,杠杆静止在水平位置.图乙中的l为动力F的力臂,请作出动力F的示意图(温馨提示:注意标明力F的方向和作用点).
O
l
F
23.(6分)燃气灶烧水时,把质量为2kg、初温为20℃的水加热到100℃,共燃烧了0.02m3天然气(假设天然气完全燃烧)。已知水的比热容为4.2×103J/(kg.℃),天然气的热值为8.4×107J/m3。求:
(1)水吸收的热量;
(2)天然气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
(3)燃气灶烧水时的效率。
24.(9分)如图所示,用500N的拉力,将重1200N的木箱匀速提升1.5m,所用的时间为30s。
(1)拉力所做的有用功是多少?
(2)拉力的功率是多少?
(3)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是多少?
25.(5分)用如图所示装置测量动滑轮的机械效率。实验时,竖直向上匀速拉动弹簧测力计,使挂在动滑轮下面的钩码缓缓上升。实验数据如下表。
12
序号
动滑轮重力G动/N
钩码重力G/N
钩码上升高度h/m
绳的拉力
F/N
绳端移动
距离s/m
机械效率
η
①
0.1
1
0.2
0.6
0.4
83.3%
②
0.1
2
0.2
1.1
0.4
③
0.2
2
0.2
1.2
0.4
83.3%
(1)第②次实验时,测得动滑轮的机械效率约为_▲_。
(2)分析表中数据可知,对于同一动滑轮,所提升钩码的重力增大,机械效率将_▲_;提升相同重力的钩码时,动滑轮的重力增大,其机械效率将_▲_。(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3)分析表中数据可知,,可能的原因是:_▲_。
26.(6分)在探究“物体的动能与质量和速度是否有关”实验中,小明先探究“物体的动能与质量是否有关”,所用的器材有:一个用长木板搭成的斜面;三个质量不同的实心铁球;一个木块.各器材的组装示意图如图所示.
铁球
水平桌面
木块
水平桌面
铁球
挡板
橡皮泥
(1)每次实验时,都要将铁球从斜面的_▲_由静止释放,其目的是_▲_.
(2)铁球动能的大小是通过_▲_来间接反映的.
(3)该实验在操作时很难做到的是_▲_.
(4)某同学对小明的实验方案进行改进:不用木块,在木块的位置上固定一个面积较大的挡板,在挡板前面贴上足够厚的长方体橡皮泥,如图所示,每次实验后都要换上另一块相同的橡皮泥.此外,还需要对小明的方案进行怎样相应的调整?_▲_.(如果需要,可增加其他器材)
27.(10分)如图所示的装置中,两个钩码重力不等,释放后重钩码下降,轻钩码上升,然后反复对调左右两个钩码,通过传动装置可实现:在钩码升降过程中,能使放在隔热容器水中的叶轮不停的转动.
12
(1)叶轮在不停地转到过程中,可以知道容器中水的温度_▲_,原因是:叶轮通过__▲_方式实现了能量的转化.
(2)实验中钩码升降做功与水温变化的数据如下表所示【容器中水的质量为500g,c水=4.2×103J/(kg•℃)】
钩码升降次数
1
2
3
钩码升降做功/J
425
850
1275
水温的变化/℃
0.2
0.4
0.6
在钩码升降1次的过程中,容器中的水吸收的热量为_▲_J.对比发现,水吸收的热量_▲_对应的钩码升降所做的功.(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3)综合分析实验装置及表格中的数据,你认为该实验中能量损失主要来源于_▲_.(只写出其中一条即可)
28.(10分)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汽车防冻液
汽车在行驶时,发动机的温度会升得很高.为了确保安全,可用水循环进行冷却.实际上,水中往往还要加入不易挥发的防冻液(原液),加入防冻液后的混合液冬天不容易凝固,长时间开车也不容易沸腾.
有关资料表明,防冻液与水按不同的比例混合,混合液的凝固点、沸点不同,具体数值参见下表(表中防冻液含量是指防冻液在混合液中所占体积的百分比).
防冻液含量/%
30
40
50
60
70
80
90
混合液的凝固点/℃
-17
-28
-37
-49
-48
-46
-28
混合液的沸点/℃
103
104
107
111
117
124
141
在给汽车水箱中加防冻液时,宜使混合液的凝固点比本地常年最低气温低10~15℃.考虑到混合液比热容的减小会影响散热效果,因此,混合液中防冻液的含量不宜过高.
12
(1) 在混合液中,如果防冻液含量由30%逐渐增大到60%,则混合液凝固点的变化情况是_▲_;
A..逐渐升高 B.逐渐降低 C.先降低后升高 D.先升高后降低
(2)若某地常年最低气温为一6℃,对该地区汽车来说,在下列不同防冻液含量的混合液中,宜选_▲_;
A.30% B.40% C.60% D.90%
(3)长时间使用后,汽车水箱中的混合液会减少,与原来相比,混合液的沸点_▲_(选填“升高”、“降低””或“不变”).
(4)请在图2中作出混合液沸点与防冻液含量的关系图象;由图象可以推知,防冻液的含量达到65%时,混合液的沸点大约是_▲_℃.
12
初三年级物理学科答题纸
一、 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正确。
(请用2B铅笔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作答,其他位置作答无效)
二.填空题:本题共9小题,每空1分,共24分。
13.________ ________ 14.________ ________ _____ ___ ________
15.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16.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17. ________ ________ 18. ________ ________
19.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20.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21.________ ________
三.解答题:本题7小题,共52分。解答23、24题时应有解题过程。
22.(6分)按题目要求作图
O
l
F
23.(6分)
24.(9分)
12
25. (5分)(1) ____ ____ (1分)
(2) ____ ____ ____ ____(2分)
(3) ___ (2分)
26. (6分) (1) ____ ____(2分)
(2) ___ _ ____ (1分)
(3) ____(1分)
(4) ____ (2分)
27. (10分) (1) ____ ____ ____ ____(4分)
(2) ____ ____ ____ ____ (4分)
(3) ____(2分)
28. (10分) (1) ____ ____(2分)
(2) ____ ____ (2分)
(3) ____ ____(2分)
(4) ____ ____(2分)
(2分)
12
初三年级物理学科答案
一、 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正确。
ACDDD BCBCA AB
二.填空题:本题共9小题,每空1分,共24分。
13.做功 减小 14.做功 内能 机械能 做功
15. 2.4 0 0.6 16.力臂 1 变大
17. 4 75% 18.定滑轮 减小
19.匀速 83.3% 增大 20.位置1 位置1 位置1
21.丙 甲
三.解答题:本题7小题,共52分。解答23、24题时应有解题过程。
22.(6分)按题目要求作图
O
l
F
23.(6分)
答案:(1)水吸收的热量:
Q吸=cm(t-t0)=4.2×103J/(kg·℃)×2kg×(100℃-20℃)=6.72×105J(2分)
(2)天然气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
Q放=qV=8.4×107J/m3×2×10-2m3=1.68×106J(2分)
(3)燃气灶的效率:
(2分)
12
24.(9分)
答案:(1)W有=1800J (3分)
(2)P总=75W (3分)
(3)η=80% (3分)
25. (5分)(1) 90.9% (1分) (2)增大 减小 (2分)
(3)滑轮与轴间有摩擦、绳子有重力(答其中一个即可)(2分)
26. (6分) (1)同一高度 控制速度相同 (2分)
(2) 木块移动的距离 (1分)
(3)铁球撞击木块时,使木块沿与木板长边平行的方向直线运动 (1分)
(4) 换成3个体积形状完全相同,质量不同的其他金属球 (2分)
27. (10分) (1)升高 做功 (4分)
(2) 420 小于 (4分)
(3)搅拌器吸热(容器和叶轮等吸热、部件间的摩擦等)(2分)
28. (10分) (1) B (2分)
(2) A (2分)
(3) 升高 (2分)
(4) 114 (2分)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