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检测题
(总分100分,时间100分钟)
一、积累与运用(24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模式mó 根深蒂固 dì 孜孜不倦zī B. 渊博yuān 汲取qì 压榨zhà
C.是否fǒu 莎士比亚shā 推敲qiāo D. 不言而喻yù 素材sù 惟一wéi
2.下列书写完全无误的一组词是( )
A.祈祷 前仆后继 一味 怀古丧今 B.家谱 不足为踞 光耀 地大物博
C.既然 埋头苦干 抹杀 舍身求法 D.袒护 求神拜佛 倘若 希望邈茫
3.下列加点词语或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很多同学在教室里孜孜不倦的学习。
B.很多错误的思想在我们的头脑中根深蒂固。
C.这次考试很多题目老师没有讲过,这真是不言而喻,所以我们不会做。
D. 写作文时,我们要认真推敲每一个字词,力求文章写的优美生动。
4.《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中,下列观点不属于作者的观点是 ( )
A.要有创造力,关键是要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
B.要有创造力,就不能满足于一个答案,而要去探索新思路,去运用所得的知识。
C.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
D.并非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
5.下列句子是单句的一项是( )
A.科学进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
B.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
C.因为这个文化背景,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
D.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
6.下列短语结构类型相同的一项是( )
A.中国学生 自然科学 传统教育 社会环境
B.抽象思维 轻视实验 一帆风顺 没有准备
C.做研究 作主张 出主意 显微镜
D.经书里说 盲目接受 栽种竹子 袖手旁观
7.根据句意依次填空最恰当的一项是( )
(1)是否存在____________创造力和缺乏创造力的区别呢?
(2)不论是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还是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____________事物的真相。
(3)我们今天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经典著作,也应该____________虚心的态度。
A.富余 发现 拿 B.富有 发现 抱
C.富有 发明 拿 D.富余 发明 抱
8.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
A.“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这个题目明确地体现了作者的观点,即论点。
B.《谈读书》的作者是英国哲学家、作家弗兰西斯·培根。
4
C.《不求甚解》是一篇驳论,在批驳别人观点的过程中,又阐述了自己的主张。
D.“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这句话中的“中国人”是指全体中国人。
二、阅读《谈读书》 节选,完成9-12题。 (共16分)
①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②人之才智但有滞碍,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之顺畅,一如身体百病,皆可借相宜之运动除之。③滚球利睾肾,射箭利胸肺,漫步利肠胃,骑术利头脑,诸如此类。④如智力不集中,可令读数学,盖演题须全神贯注,稍有分散即须重演;如不能辨异,可令读经院哲学,盖此辈皆吹毛求疵之人;如不善求同,不善以一物阐证另一物,可令读律师之案卷。⑤如此头脑中凡有缺陷,皆有特药可医。
9.选段第①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4分)
10.第②至⑤句阐述的观点是什么?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4分)
11、你在课下,一定搜集了一些读书的名言警句,请写出两句来。(4分)
①
②
12.结合你的阅读经验,谈谈某一学科或某一本书对你性格的影响。(4分)
三、阅读下文,完成13—18题。(共20分)
①只要略有知觉的人就都知道;这回学生的请愿,是因为日本占据了辽吉,南京政府束手无策,单会去哀求国联,而国联却正和日本是一伙。读书呀,读书呀,不错,学生是应该读书的,但一面也要大人老爷们不至于葬送土地,这才能够安心读书。报上不是说过,东北大学逃散,冯庸大学逃散,日本兵看见学生模样的就枪毙吗?放下书包来请愿,真是已经可怜之至。不道国民党政府却在十二月十八日通电各地军政当局文里,又加上他们“捣毁机关,阻断交通,殴伤中委,拦劫汽车,攒击路人及公务人员,私逮刑讯,社会秩序,悉被破坏”的罪名,而且指出结果,说是“友邦人士,莫名惊诧,长此以往,国将不国”了!
②好个“友邦人士”!日本帝国主义的兵队强占了辽吉,炮轰机关,他们不惊诧;阻断铁路,追炸客车,捕禁官吏,枪毙人民,他们不惊诧。中国国民党统治下的连年内战,空前水灾,卖儿救穷,砍头示众,秘密杀戮,电刑逼供,他们也不惊诧。在学生的请愿中有一点纷扰,他们就惊诧了!
③好个国民党政府的“友邦人士”!是些什么东西!
④即使所举的罪状是真的罢,但这些事情,是无论那一个“友邦”也都有的,他们的维持他们的“秩序”的盗狱,就撕掉了他们的“文明”的面具。摆什么“惊诧”的臭脸孔呢?
⑤可是“友邦人士”一惊诧,我们的国府就怕了,“长此以往,国将不国”了,好象失了东三省,党国倒愈象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象一个国,失了东三省只有几个学生上几篇“呈文”,党国倒愈象一个国,可以博得“友邦人士”的夸奖,永远“国”下去一样。
⑥几句电文,说得明白极了:怎样的党国,怎样的“友邦”。“友邦”要我们人民身受宰割,寂然无声,略有“越轨”,便加屠戮;党国是要我们遵从这“友邦人士”的希望,否则,他就要“通电各地军政当局”,“即予紧急处置,不得于事后借口无法劝阻,敷衍塞责”
4
了!
⑦因为“友邦人士”是知道的:日兵“无法劝阻”,学生们怎会“无法劝阻”?每月一千八百万的军费,四百万的政费,作什么用的呀,“军政当局”呀?
⑧写此文后刚一天,就见二十一日《申报》登载南京专电云:
“考试院部员张以宽,盛传前日为学生架去重伤。兹据张自述,当时因车夫误会,为群众引至中大,旋出校回寓,并无受伤之事。至行政院某秘书被拉到中大,亦当时出来,更无失踪之事。”而“教育消息”栏内,又记本埠一小部分学校赴南京请愿学生死伤的确数,则云:“中公死二人,伤三十人,复旦伤二人,复旦附中伤十人,东亚失踪一人(系女性),上中失踪一人,伤三人,文生氏死一人,伤五人……”可见学生并未如国府通电所说,将“社会秩序,破坏无余”,而国府则不但依然能够镇压,而且依然能够诬陷,杀戮。“友邦人士”从此可以不必“惊诧莫名”,只请放心来瓜分就是了。
13.在第①段中找出敌论点和论据写在下面。(4分)
(1)敌论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敌论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阅读②③④段,这几段文字是针对“国府”通电中___ _ __的谬论来批驳的,第⑤段则是针对通电中 _________ __________的谬论来批驳的。(4分)
15.第②段剥“友邦人士”的画皮,用了三个“不惊诧”和一个“惊诧”形成鲜明对比,说明“友邦人士”是 _的同伙,__________________后台,_____________________死敌。(3分)
16.第⑤段中“好像……一样”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句式批驳敌论,一连串的推论一个比一个有力地显出敌论的荒谬,从驳论方法看,这是___________________法。(3分)
17.依次写出“国将不国”“永远‘国’下去”中三个“国”字的意思。(3分)
18.第⑧段说“写此文后”表明这篇文章已经写完,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要加上这一段?有这个必要吗?(3分)
七、作文(40分)
19、走进网络,拥抱自然,关注特点,研究课题,参加竞赛,服务社会,善待他人,学做家务……生活处处是课堂,这些多姿多彩的课堂能开阔视野,增长才干;能锻炼体魄,磨练意志,能使心灵得到净化,智能得到开发……
请以“这也是课堂”为题,写一篇字数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定立意。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文体特征鲜明。③字数不少于600字。
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如果需要,请用“×××”代替。
第四单元检测参考答案:
一、1.B 2.C3、C 4、D 5、A 6、A 7.B 8.D
二、9.排比。作用是:它可使文章的节奏感加强,条理性更好,更利于表达强烈的感情。
10.观点:读书的益处。举例论证。
11.略。12.略。
三、13.“友邦人士……国将不国” “捣毁机关……悉被破坏”
4
14.友邦人士,莫名惊诧长此以往,国将不国
15.日本帝国主义 国民党反动政府 中国人民
16.排比 反复 归谬
17.国家 成为国家 像个国家
18.可以更有力地批驳敌论,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四、写作
19、略。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