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中学2016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卷(附答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巴蜀中学2016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卷(附答案)》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重庆市巴蜀中学校高2016级高三上半期考试 历史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为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I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 ‎3、回答第II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答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 ‎24.下图是1978年在湖北随县(进随州市)出土,由六十五件青铜编钟组成的庞大乐器,现今出土的这种乐器所处年代大多在周代,其制造出来不的目的主要体现的是 A.保障周王室对各诸侯国的支配地位 B.体现各级贵族的生活水准 C.满足统治阶级娱乐享受的需要 D.维护宗法分封的象征性工具 ‎25.“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这一说法反映了以下什么观点?‎ A.仁政 B.兼爱 C.无为 D.性恶 ‎26.战国时期,商鞅在秦国大巨变法,宣布“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的买卖”。与春秋时期齐国的“相地而衰征”和鲁国的“初税亩”,最大的不同是 A.试剂上承认了土地私有权 B.提高了生产者的积极性 C.以法律形式使土地私有制合法化 D.实际上废除了井田制 ‎27.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在宣扬“君权神授”的同时还提出了人君必须遵循天道,继承了儒家的“仁政”思想,这主要表现在 A.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B.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 C.认为天子受命于天,地位不可动摇 D.认为人君要爱护百姓,如果残暴,天将降灾祸于他 ‎28.南宋思想家叶适曾指出:“夫四民(指士、农、工、商)交(交换)致其用,而后治化兴(教化百姓致兴盛)。抑末厚本,非正论也。”下列对这一思想的理解正确的是 ‎①这种思想简历在商品经济发展的基础上②作者对重农抑商政策提出了批评 ‎③这种思想反映了商人的利益与愿望④这种思想对后来的朝廷产生了巨大影响 ‎29.乾隆朝时期处处皆关,则关关有税。同时官府规定:如有打造双桅五百石以上桅式船只出海者,不论官兵民人,俱发边卫充军。对此规定,以下认识错误的是 A.清政府实行海禁政策 B.清政府完全禁绝海外贸易 C.清政府丧失了海外贸易的良好机会 D.西此政策限制了航海业的发展 ‎30.自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逐步开始与西方侵略者接触,在对待外来事物问题上,到20世纪初先后有“夷务”“洋务”和“外务”的几种说法,这一变化说明 - 7 -‎ A.统治者一直有天朝上国的思想 B.清政府官员逐渐崇洋媚外 C.中外关系逐渐处于平等地位 D.西学东渐影响到统治者的看法 ‎31.《中美望厦条约》规定:“嗣后中国民人与合众国民人有争斗、词讼、交涉事件,合众国民人由领事等官捉拿审讯,照本国例治罪。”这一规定破坏了我国的 A.司法主权 B.行政主权 C.海关主权 D.贸易主权 ‎32.史学界关于太平天国运动与中国近代化历程的关系的讨论一直十分激烈。有些历史学家认为:太平天国运动对腐败落后的清政府造成自身维护统治的压力而被动地展开中国近代化进程的探索,并推动了洋务运动的开展,从这一方面来看,太平天国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下列支持这一观点的选项是 A.《天朝田亩制度》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B.洪秀全创立拜上帝会吸收了西方宗教思想 C.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秩序 D.《资政新篇》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要求 ‎3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是,须副署之。”这一规定说明《临时约法》的颁布 ‎①目的是限制袁世凯②是要实行内阁总理制③决定实行三权分立④说明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34.1924年7月,国民党中央发表声明:“本党既负有集中全国革命分子之必要。故对于规范党员,不问其平日属何派别,惟以其言论行动能否一依本党主义政纲及党章为断。”这一声明的目的是 A.谴责军阀及政客 B.维护国共合作 C.弹劾国民党右派 D.对中共表示不满 ‎35.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的不同时期制定了若干方针政策和纲领性决策,对中国革命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下列决策不符合当时中国国情的是 A.中共一大的奋斗目标 B.中共二大的奋斗目标 C.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 D.中共七大的建国方针 第II卷 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36题~41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42题~第46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40.(2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当代史学家针对封建国家权力运行的规律作了如下总结:皇帝从资历较浅、地位不高的心腹近侍或仆从中选拔一些人来承担政务,逐渐演变成正式的辅助机构,当这些辅助机构和官、员的权力较重时,皇帝又从更新宠的近侍或仆从中另选一些人来承担政务,有意架空原有的辅助机构和官员,剥夺其实权,仅保留虚衔或使之变为荣誉职称,然后又进行下一轮的循环……每一轮循环的结果,都使得中枢机构权力更分散,皇帝权力更强。‎ 材料二:黄宗義在《明夷待访录》中说:“其(君主)为得之(天下)也,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视之如寇仇,名之为独夫。”‎ 材料三:“吴(吴地)民生齿最繁(人口众多),恒地产绝少,家杼轴而户纂组(从事丝织业)。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浮食奇民,朝不谋夕,得业则生,失业则死。臣所睹记,染坊罢而染工散者数千人,机房罢而织工散者又数千人,此皆自食其力之良民也。”‎ ‎——《神宗实录》‎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列举明清时期中枢机构权力的两次改变。(7分)‎ - 7 -‎ ‎(2)概括材料二中所表达的主要观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产生这种思想的经济根源、社会根源和思想根本,这种思想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什么深远影响?‎ ‎(3)材料三反映了哪个朝代在什么地区什么行业出现了什么现象?(4分)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出现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2分)‎ ‎(4)根据上述三段材料,概括这一历史时期的社会发展特点。(2分)‎ ‎41.(12分)下列两则材料反映了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中国社会民族危亡的基本史实,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马关条约》签订后,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更加成为帝国主义列强争相吞噬的目标。实际上,当1895年初中国在中日甲午战争中战败时,帝国主义者就发出了“干净利落地解决中国问题,由欧洲有关的几个主要国家加以瓜分”的声明。随后,“欧洲各国政府一个接一个拚命掠夺(所谓‘租借’)中国领土”,在行动上“开始瓜分中国了”。‎ 材料二: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在给德国皇帝威廉二世的报告中承认:“中国群众……尚含有无限蓬勃生气”,“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和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 历史学习强调史论结合,试结合两则材料,围绕“瓜分”这一历史现象,给出两种不同结论,并结合含有关史实分别加以说明。‎ ‎【历史选考题】请考生在第45、46两道历史题中任选一题做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第一题计分。做答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所选 的题号涂黑。‎ ‎45.(15分)【中外 人物评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以下三段材料均为孙中山的讲话摘录)‎ 材料一:今日之中国,不是复辟与共和之争,而是真共和与假共和之争;今日真复辟者少,假共和者多。‎ ‎——1917年孙中山在广州黄埔的演说 材料二:顾吾国之大患,莫大于武人之争雄,南与北如一丘之貉,……内不能谋各省之统一,外何以得友邦之承认。‎ ‎——1918年孙中山《辞大元帅职通电》‎ 材料三:现在是拿出鲜明反帝国主义的革命纲领来唤起民众为中国民族独立而奋斗的时代了!不如此是一个无目的无意义的革命,将永不会成功。‎ ‎——孙中山1924年在国民党一大上的讲话 ‎(1)材料一中“假共和”是指什么事情?对此孙中山采取了什么行动?(4分)‎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事情?孙中山认识到了什么问题。这一认识有何局限性?(6分)‎ ‎(3)材料三说明孙中山对帝国主义的态度有何转变?转变的原因是什么?‎ ‎46.(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康有为将公羊春秋的三世说与近代进化论思想融合在一起,系统地提出了“三世”说历史进化论,其基本思想是:人类社会是变易和进化的;社会历史进化是沿着“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的轨道,由君主专制到君主立宪,再到民主共和,一世比一世文明进步、进而达到“太平大同”这一人类最美满极乐的世界。并强调当时正处于实现“升平世”的阶段。‎ 材料二:惟泰西国数极多,情势各异,文字政俗,与我迥殊,虽欲采法之,译书既难,事势不合,且其富强精巧,皆逾我百倍,骤欲致之,下手实难。惟日本文字政俗皆与我同,取泰西五百年之新法,以三十年追摹之,始则亦步亦趋,继则出新振奇,一切新法,维妙维肖……‎ 材料三:康有为在北京创办《中外纪闻》并组织强学会,引起顽固势力的忌恨,慈溪太后严责光绪帝下诏查封了强学会和《中外纪闻》。‎ - 7 -‎ 材料四:戊戌变法期间,光绪皇帝共计发布变法诏令184条,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对此,时任海关总税务司的赫德指出:“他们把足够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 ‎(1)概括材料一中康有为的思想核心。(4分)‎ ‎(2)材料二中,康有为提出了什么观点?其依据是什么?(6分)‎ ‎(3)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维新变法失败的原因。(5分)‎ 以下由教师拍照提供 - 7 -‎ - 7 -‎ - 7 -‎ - 7 -‎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