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市2016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卷(带答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黄山市2016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卷(带答案)》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屯溪一中2016届高三第三次月考 历史试题 ‎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全卷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48分)‎ 本卷共24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填涂在答题卡对应位置上。‎ ‎1.公元前720年,周平王去世,即位的桓王遵从其遗愿,将大权交给西虢公,心怀不满的郑庄王既不为平王奔丧,也不朝贺新王登基,却命人侵入王室疆土,抢夺已成熟的庄稼,从此“周郑交恶”。该状况反映出 A.天子权力开始削弱 B.贵族政治彻底瓦解 ‎ ‎ C.宗法制度遭到破坏 D.分封制度受到冲击 ‎2.“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慧,当今争于气力”,与“当今”最契合的时代是 A.商朝 B.西周 C.战国 D.秦朝 ‎3.史学家钱穆认为:“秦灭六国……此乃古代贵族封建势力之逐渐崩溃,……直至汉兴,始为中国史上平民政权之初创。”促使封建势力崩溃到平民政权创立转变的关键是 A.三公九卿制的建立 B.刺史制度的创立 C.郡县制度的推行 D.科举制度的确立 ‎4.司马迁笔下的汉武帝是敬鬼信神祈求长生的昏君;撰《汉书》的班固却对汉武帝赞赏有加,认为他“卓然罢黜百家,表彰六经”;司马光则说汉武帝“有亡秦之失而免亡秦之祸”。材料最能说明 A.历史是一种解释 B.历史可以随意解释 C.历史很难有真相 D.时代影响历史解释 ‎5.下图是古代中央机构的官制改革,它反映的主要历史趋势是 A.中央集权的强化 B.中央机构的精简 C.行政效率的提高 D.君主专制的强化 ‎6.据史载:明太祖时期有17个国家遣使135次前来中国;明成祖时期共有60个国家遣使245次来中国。对此现象解释较为正确的是 A.诸国被迫来朝,效忠大明 B.明初始终推行对外开放政策 C.诸国依附天朝,获得政治庇护 D.诸国仰慕中华,希望获取更多利益 - 8 -‎ ‎7.1858年《中英天津条约》第51条规定:嗣后各式公文,无论中外,内叙大英国官民,自不得提书“夷”字。这反映出 A.中国国家主权开始沦丧 B.清政府退让助长英国侵略气焰 C.“天朝上国”规制受到冲击 D.清王朝外交政策出现根本调整 ‎8.“兴舟楫之利,以坚固轻便捷巧为妙。或用火用气用力用风,任乎智者自创。首创至巧者,赏以自专其利,限满准他人仿做。若愿公于世,亦禀明发行。”该文献的出处应该是 A.《海国图志》 B.《资政新编》 C.《天演论》 D.《变法通议》‎ ‎9.有学者认为:“中国近代历史剧变的基本分界线,是距今一百多年前的甲午战争。”得出这一结论的最主要依据是,甲午战后 A.中国割地赔款、丧权辱国 B.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开始产生 ‎ C.开启了制度变革的探索历程 D.开始出现向西方学习的潮流 ‎10.1918 年陈独秀曾撰文严厉指责义和团野蛮、保守、盲目排外和传播迷信;1924年,他又认为义和团是反对帝国主义的爱国者。促成陈独秀认识转变的主要因素是 A.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 B.俄国十月革命爆发 C.中国共产党业已成立 D.国内民族主义高涨 ‎11.观察右图,孙文聘任外国友人鲍罗廷的主要目的是 A.策划二次革命反对专制 B.筹谋护法运动维护共和 C.谋求苏联承认国民政府 D.推动国共合作开展革命 ‎12.近代某部门在《为办理废除不平等条约交涉情形的呈文》中指出:“领判权一经撤废,租界之收回即不成问题,其余不平等各点自更迎刃而解矣。”该文最可能是呈给 A.晚清政府 B.南京临时政府 C.北洋政府 D.南京国民政府 ‎13.1936年11月,蒋介石逮捕救国会七位领导人,李宗仁、白崇禧发出紧急营救电,赞扬“七君子”系爱国热情所应有之表现,要求政府“对于爱国运动似不应压迫”。材料反映出 A.国民党内部派系之间的斗争激烈 B.蒋介石专制遭到社会各阶层唾弃 C.抗日救亡已成为当时的时代潮流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已经初步形成 ‎14.右图是抗日战争时期某著名战役示意图,其所属会战的特点或影响是 A.日军速战速决计划的破产 ‎ B.国共合作抗日的典范 C.敌后战场抗战的重大胜利 ‎ D.正面战场取得的首次大捷 ‎15.1944年7月22日,美军观察组肩负着美国政府赋予的特殊使命来到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开始了美国官方与中国共产党长达三年的正式交往。下列对美军观察组表述正确的是 A.为美国政府制定对华政策提供依据 B.了解中共准备与之建立外交关系 C.表明美国“扶蒋反共”政策发生动摇 D.敦促国共合作争取抗战最后胜利 ‎16. 下表是1949年9月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选举产生的中央人民政府会员会组成。这说明 ‎ - 8 -‎ ‎  ‎ 副主席 ‎ 委员 ‎ 总人数 ‎ ‎6 ‎ ‎56 ‎ 非共产党人士数 ‎ ‎3 ‎ ‎27 ‎ A.政协是国家最高行政机关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得以确立 C.民主党派取得执政地位        D.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得到加强 ‎17.据统计,新中国成立后三个月内,同11个国家建交,8个月后建交国达到17个。此后直到1955年亚非会议召开,仅增加了5个,达到22个。除社会主义国家外,还包括5个北欧、中欧国家和5个亚洲邻国。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不包括 A.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B.朝鲜战争的冲击 C.美国推行遏制政策的影响 D.“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方针的影响 ‎18.雅典公民“凡不归派、不竞争而中立者,法律予以严厉惩罚,并去其公民权”最能说明雅典政治中 A.城邦反对无原则中立 B.城邦鼓励派别竞争 C.法律不保护公民权利 D.民主有时限制自由 ‎19.古罗马法律裁判官曾宣告:“对于任何以违反善良风俗进行聚众侮辱的人或者其所为之事导致违反善良风俗的侮辱,我给予一个针对他的诉权。”这表明罗马法 A.注重法律程序     B.追求公平正义  C.保障公民权利    D.体系成熟完善 ‎20.光荣革命前,英国海外贸易经营权历来由国王颁发特许状授予各大公司,光荣革命后,各公司纷纷请求议会通过法案予以确认。1690年,哈德逊湾公司宣布:“不管以前无执照商人如何看待我公司的特权,现在这些特权已成为我们国家的法律了。”这反映出光荣革命 A.推动了法律地位的提高        B.国王行政大权受到限制 C.使议会获得完全立法权           D.提升英国商人国际地位 ‎21.从现代国际关系产生以来,有些西方学者称二战后的现代国际关系是“美利坚治下的和平”。这一论调主要忽略了 A.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影响               B.苏联对社会主义的影响 C.中国是负责任的大国                D.美国独霸世界的形成 ‎22.右图是《1945—1949年中欧形势图》,对其理解准确的是 A.巴黎和会召开,民族国家独立 ‎ ‎ B.冷战风云笼罩,造成分裂对抗 C.美苏操纵欧洲,北约华约对峙 ‎ ‎ D.德国陷入分裂,西欧走向联合 - 8 -‎ ‎23. 阅读《20世纪联合国亚非拉国家数量表(单位:个)》。下列关于此表格的解读中,正确的是 ‎40年代末 ‎50年代末 ‎60年代末 ‎70年代末 ‎80年代末 亚洲 ‎15‎ ‎23‎ ‎29‎ ‎36‎ ‎37‎ 非洲 ‎4‎ ‎10‎ ‎42‎ ‎50‎ ‎51‎ 拉美 ‎20‎ ‎20‎ ‎24‎ ‎29‎ ‎33‎ A.亚非拉国家摆脱了美苏超级大国的控制 B.第三世界国家在联合国中居主导地位 C.战后世界范围内民族解放运动发展迅速 D.参加不结盟运动的国家逐年增加 ‎24.近年来,国际上悄然吹起一股温和之风:“伙伴关系”屡见报端,“冷战”时期那种两极对立、剑拔弩张的气氛正被一种“碰撞中磨合”“竞争中协调”的新型国际关系所取代。这种变化 ‎ A.表明国际政治新秩序已经建立 B.表明国际关系的内容多样化 ‎ C.反映出各个主权国家围绕国家利益在适时调整对外政策 ‎ D.反映了世界经济一体化,各国利益趋同化 第II卷(非选择题 52分)‎ 本卷共六题,其中第25题25分,第26题12分,第27、28、29、30题均为15分,27、28、29、30题选做一题,总计52分。‎ ‎25.(25分)近代以来,中国人对美国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 材料一 早在1817年(嘉庆二十二年),两广总督蒋攸鼯在奏折中就谈到美国民主制度,内称:“该夷并无国主,止有头人,系部落中公举数人,拈阄轮充,四年一换”。‎ ‎ ——熊月之《民主制度在晚清的最早解读》‎ ‎ (1)材料一中对美国民主制度的认识有何偏差? 据所学知识分析其主要原因。(6分)‎ 材料二 “于是十三领地,分为各州。咸以自由民权为宗旨。定宪法,置大统领一人,总理庶务。一千七百八十九年三月四日,首选华盛顿为初次之大统领。成北阿美利加合众国。‎ ‎ 合众国之独立,实出于国民之爱权利、爱自由,不稍受暴政之压制,奋力以获得胜利。其事业光昌、赫耀伟大。国民之举动也。且当时建比伟业者,皆由智者义勇之士。”‎ ‎ ——《万国历史》光绪28年(1902年)上海作新译书局 ‎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对美国民主制度的认识有何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推动这一变化的因素有哪些?(6分)‎ 材料三 “美国国会是资产阶级和地主控制的,因为按照宪法规定,必须有一定财产的人才享有选举权利和被选举权。……‎ - 8 -‎ 最高法院曾多次帮助美国资本家,宣布工人罢工为非法,残酷地镇压革命的工人。……美国的政治制度保障了美国有产阶级的利益,把种族歧视固定下来,使广大的劳动者失去了起码的政治和经济权利。它所宣布的‘自由’为的是地主 和资产阶级专政的巩固,实为剥削的自由。”‎ ‎ ——人民教育出版社《世界近现代史》(高级中学课本)1958年 材料四“联邦制……避免过度集权的弊端。”“三权分立……防止独裁的出现。”‎ ‎ “1787年宪法……突出分权与制衡的原则,以避免权力过于集中,体现了一定的民主 精神。……仍然存在着不足,后来,陆续以修正案的形式加以弥补。”‎ ‎ ——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必修一》(高级中学课本)2007年 ‎ (3)材料三和材料四对美国政治制度的态度有什么不同?结合国际、国内背景的变化,分析产生这种不同态度的原因。(13分)‎ ‎26. (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马勇在《重寻近代中国》中写到:如何评估1928年之前的中华民国史,过去的言说,不论是中共,还是国民党,都将这一时间段看作是“北洋军阀反动统治”,即便是中性表述,也是“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或“北洋时期”。如果从大历史视角观察,1912年至1928年的中华民国是中国历史的正统。继续妖魔化这段历史,其实是对中国历史的不尊重。 ‎ 概括学者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现代化角度对这一时期加以评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请考生在第27 、28 、29 、30 四道历史题中任选一题做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27.(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 材料一 世祖即位,登用老成,大新制作,立朝仪,造都邑,遂命刘秉忠、许衡酌古今之宜,定内外之官。其总政务者曰中书省,秉兵柄者曰枢密院,司黜陟者曰御史台。体统既立,其次在内者,则有寺,有监,有卫,有府;在外者,则有行省,有行台,有宣慰司,有廉访司。 ‎ 材料二 中统元年,命各路宣抚司择通晓农事者,充随处劝农官。二年,立劝农司。至元七年,立司农司,专掌农桑水利。农桑之术,以备旱为先。九年,命劝农官举察勤惰。于是高唐州官以勤升秩,河南陕县尹王仔以惰降职。自是每岁申明其制。 ‎ 材料三 世祖中统二年,始命置诸路学校官,凡诸生进修者,严加训诲,务使成材,以备选用。至元十九年夏四月,命云南诸路皆建学以祀先圣。自京学及州县学以及书院,凡生徒之肄业于是者,守令举荐之,台宪考核之,或用为教官,或取为吏属,往往人材辈出矣。 ‎ - 8 -‎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元史》 ‎ ‎(1)根据以上材料,概括元世祖继位后采取的措施。(9分) ‎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元世祖改革的积极影响。(6分)‎ ‎28. (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 材料 当我看到任何一个权威被授以决定一切的权力和能力时,不管人们把这个权威称做人民还是国王,或者称做民主政府还是专制政府,或者这个权威是在君主国行使还是在共和国行使,我都要说,这是给暴政种下了种子,而且我将设法离开那里,到别的法制下生活。在思想上我倾向民主制度……自由、法制、尊重权利,对这些我极端热爱——但我并不热爱民主……我无比崇尚的是自由,这便是真相。 ‎ ‎——摘编自[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1835年) ‎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托克维尔的主要观点。(9分) ‎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托克维尔与法国启蒙思想家不同的民主观形成的原因。(6分)‎ ‎29.(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在慕尼黑协定前,在当时各种力量那样配置的情况下,有可能预防第二次世界大战。本来有可能建立一个反希特勒侵略的统一联盟;这个联盟可联合各种不同的力量,首先是联合苏联和在英法两国试图同苏联人民寻找共同语言的各界人士。但慕尼黑使建立这种联盟的一切企图遭到最严重的打击。西方列强在慕尼黑协定中背着我们同德国和意大利搞协议。‎ ‎ ——转引自[苏联]沃尔科夫《第二次世界大战内幕》‎ 材料二 英法与苏联的谈判是在1939年3月15日希特勒违反慕尼黑协定出兵占领捷克全境的情况下进行的。苏联建议召开苏、法、英、波、罗、土六国会议,讨论共同制止德国侵略问题。4月17日,苏联又进一步提出英法苏三国结盟抗德“八点建议”。苏联的上述建议非常切合实际,在制止战争保证欧洲安全方面肯定可以发挥作用,但是英法两国从传统的欧洲主义立场出发,排斥苏联参与欧洲事务,同时只要求苏联保证他们的安全,他们却不保证苏联的安全。‎ ‎ ——摘编自张小兵《苏联民族利己主义外交政策与二战的爆发》‎ ‎(1)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分析说明苏联在二战前夕转而实行民族利己主义外交政策的原因。(9分)‎ - 8 -‎ ‎(2)简要评价苏联在二战前夕实行的民族利己主义外交政策。(6分)‎ ‎30.(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1868年,15岁的张謇开始科考生涯,但屡试不第。1885年中举人后又四次会试不中,连连失利。1894年,时逢“慈禧太后六十万寿,举行恩科会试”,41岁的张謇以一甲一名考中状元,苦尽甘来之时的张謇念及甲午战事阴云弥漫,国家前途堪忧,“不觉大哭”。甲午惨败后,张謇以状元身份转而与“四民之末”的商人为伍,“设厂自救”走上兴办实业之路。二十余年间创办或参与创办近代企业数十家,成为海内外名声显赫的实业家。20世纪20年代,因外债过多而无力维持,张謇的宏愿最终付诸东流。 ‎ 张謇不忘参加政治活动,热衷宪政,是立宪派领袖之一。1906年后曾先后出任预备立宪公会副会长、会长,江苏省咨议局议长,联合各省发起国会请愿运动,要求召开国会。但“皇族内阁”出台后张謇极为失望,表示“不啻加离心力百倍”,“举措乖张,全国为之解体”。武昌首义后,张謇通电赞成共和,并向江浙革命军捐献钱物,以示犒劳。还通过各种方式督促袁世凯审时度势,转向共和,不要为清王朝尽愚忠。1915年,因对袁世凯称帝不满,退出政治舞台,专心实业。 ‎ ‎——摘编自朱英《中国近代史十五讲》 ‎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概括张謇一生中两次重要转变并分析其原因(10分) ‎ ‎(2)胡适认为张謇“在中国近代史上是一个很伟大的失败英雄”,请结合材料就此谈谈你的看法。(5分)‎ 屯溪一中2016届高三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48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D C C A D D C B C D D D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C B A D A D C A A B C C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个小题,共计52分)‎ ‎25. (1)偏差:美国元首是“拈阄轮充”(抽签产生)。(2分)‎ ‎ 产生原因:闭关锁国,对西方了解太少;天朝上国轻视西方的心态。(4分)‎ ‎ (2)材料二对美国政治制度的介绍更客观、全面。(2分)‎ ‎ 原因:鸦片战争以来,对西方了解日益深入;启蒙思想的影响;(4分)‎ ‎ (3)批判;(2分);肯定,同时也指出了其局限。(2分 ‎ 原因:两国关系上:中美由敌对到关系正常化和建交;(3分)‎ ‎ 国际环境上:由冷战到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3分)‎ ‎ 国内环境上:由强调阶级斗争到实行改革开放,解放思想。(3分)‎ - 8 -‎ ‎ 如果答双百方针下史观的发展,阶级斗争史观到文明史观亦可得3分,总分不超过9分。‎ ‎26. 评分标准:①紧扣评论对象,观点明确。(3分)②合理引用史实,最少从三个方面进行评述。(每个方面至少举一例说明,共9分。) ‎ 观点:北洋政府是中国历史的正统,应客观评价这一时期。(3分) ‎ 实例:经济上:民族资本丰义经济出现短暂的春天,推动了工业化进程。 ‎ 政治上:资产阶级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加快了民主政治的发展。 ‎ 外交上:出席巴黎和会,拒绝在和约上签字,捍卫了国家主权。 ‎ 思想上:新文化运动必起、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新三民主义的提出,促进了民主思想的发展。 ‎ 社会生活上:“断发易服”和“废纸缠足”等法令的颁布,有利于社会的变迁。‎ ‎27.【答案】(1)政治:完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3分),(如答出具体措施:在中央设立中书省、枢密院管理行政和军事;设御史台监察地方,在地方设立行省和宣慰司以有效管辖,亦可同等给分) 经济:恢复发展农业,设立劝农机构管理农业,兴修水利,建立相应的官员考核制度;(3分)文化:重视教育,推崇儒学,实行汉化政策。(3分) ‎ ‎(2)影响:元世祖改革,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统一;(2分)推动了蒙古族封建化进程,有利于社会进步;(2分)促进了民族融合。(2分)‎ ‎28. (1)观点:无限制的权力即暴政(多数人的暴政);反对暴政和绝对权威;崇尚自由;倾向民主制,但并不热爱民主。(9分) ‎ ‎(2)原因:启蒙思想家是针对法国专制制度及时弊;托克维尔的观点是对法国大革命的反思,受美国民主的影响。(6分)‎ ‎29.(1)原因:慕尼黑协定暴露了英法纵容德国侵略、“祸水东引”的企图,这使苏联的安全受到了严重威胁(战争的危险临近);英法缺乏诚意,使得苏联建立欧洲集体安全体系的努力最终归于失败;苏联尚未完全做好战争的准备;德国从自身的战略利益出发,不惜代价拉拢苏联,确保苏联中立。(9分。写出符合题意的3点即可)‎ ‎(2)评价:使苏联避免首先遭到德国进攻,为苏联赢得了战争准备时间;但它在客观上加深了英法对苏联的不信任,不利于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团结;同时纵容了法西斯势力,使德国法西斯解除了两线作战的后顾之忧,加快了发动战争的步伐;苏联还趁火打劫,侵犯了许多弱小民族国家领土和主权,带有明显的大国强权色彩。(6分。写出符合题意的3点即可)‎ ‎30. (1)第一次转变:传统文人士大夫转变为近代实业家。 ‎ 原因:甲午战后,民族危机严重;张謇实业救国思想的产生;勇于冲破传统观念束缚。 ‎ 第二次转变:从主张君主立宪转为民主共和。 ‎ 原因:对清廷预备立宪骗局的失望和不满;辛亥革命浪潮的推动。(10分) ‎ ‎(2)看法:因为帝国主义侵略和封建势力的强大,导致了张謇发展民族经济、挽救民族危亡和实现民主政治的理想均未实现;但其主要活动推动了中国经济近代化和政治民主化进程,促进社会进步,符合历史潮流。(学生言之成理即可得分)(5分)‎ - 8 -‎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