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曲沃2016届高三历史11月阶段试卷(带答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山西曲沃2016届高三历史11月阶段试卷(带答案)》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高三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70分)‎ ‎1.历史典故“烽火戏诸侯”中,周幽王为博妃子一笑,点燃烽火,诸侯因义务所在,蜂拥而至。这一典故所反映的政治制度是 (  )‎ A. 分封制 B. 宗法制 C. 郡县制 D. 世官制 ‎2.历史学家钱穆解释“宰相”由来:“在封建时代,贵族家庭最重要事在祭祀。祭祀时最重要事在宰杀牲牛。象征这一意义,当时替天子诸侯乃及一切贵族公卿管家的都称宰……宰就是掌管杀牛祭祖的。”到了秦汉,家宰变成了国家的政治领袖。宰相的由来,反映了(  ) ‎ A. 古代贵族家庭十分重视迷信活动 B. 皇权和相权之争是封建时代的顽疾 C. 宗法制对古代政治制度影响深远 D. 祭祀活动随着生产力发展逐渐消失 ‎3.《史记·殷本纪》载:“帝乙长子曰微子启,启母贱,不得嗣。少子辛,辛母正后,辛为嗣。帝乙崩,子辛立,是为帝辛,天下谓之纣。” 这可以说明嫡长子继承制在(  ) ‎ A. 夏朝已经萌芽 B. 商朝已经出现 C. 西周正式确立 D. 春秋开始瓦解 ‎4.历史学家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曾提出“历史三峡论”,将中国历史的社会政治形态发展分为封建、帝制与民治三大阶段。从封建到帝制的第一次转型是指 (  ) ‎ A. 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B. 郡县制取代分封制 ‎ C. 科举制取代九品中正制 D. 君主立宪制取代封建君主专制 ‎5.中国古代为有效应对水患和北方游牧民族侵扰,被迫采取严格的指令性社会管理方式,并以儒家、法家等学说来论证这种社会管理方式的合理性,以强化指令性管理。这种“指令性社会”管理方式指的是( ) ‎ A. 分封制 B. 郡县制 C. 中央集权制 D. 行省制 ‎6.宋代经常出现县官职位空缺,无人愿意履职的现象,即使在江南富庶之地也同样如此。出现这一现象最有可能的原因是(  ) ‎ A. 中央集权过度,地方权力削弱 B. 文化教育落后,官僚人才缺乏 C. 商品经济发达,弃官从商普遍 D. 经济重心南移,文人弃北趋南 ‎7.有当代学者评论道:它“具有两重性又长期代表中央分驭各地,所握权力大而不专,七百年来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既深且巨。”这里的“它”指 (  )‎ A. 郡   B. 封国   C. 行省   D. 内阁 ‎8.秦始皇、唐太宗、明太祖、雍正帝穿越到2014 年畅谈政治。秦始皇说:“我首创了一套沿用2000 多年的政治体制,功劳盖世。”唐太宗说:“我三分相权,相互监督,确保我的独尊地位。”明太祖站起来说:“得了吧,我废除丞相,设立内阁,才感到大权在握的踏实。”雍正帝说:“都别自吹了,只有我才真正实现了皇位世袭、权力至上的梦想。”你认为他们的言论与史实相符的有几位?(  ) ‎ A. 1   B. 2   C. 3   D. 4‎ ‎9.康有为在《拟免跪拜诏》中说:“汉制,皇帝为丞相起(立);晋、六朝及唐,君臣皆坐;唯宋(群臣)乃立,元乃跪,后世从之。” 这一演变所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 A. 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日益加强    B. 内阁制度日渐成熟 ‎ C. 中央的权力日益向皇帝集中    D. 丞相权力日渐削弱 ‎10.“从理论上讲,秦汉以后的皇帝跟西周和西周之前的王有着本质的区别,他不是天下的共主而是独主,是国家所有人惟一的君主。”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 ‎ A. 共主说明周王实现了高度集权 B. 独主是指皇帝实行地方长官任命制 C. 本质上都以血缘亲疏分配权力 D. 两者在统治方式上并无实质性区别 8‎ ‎11.“(雅典)国家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按照他们的地产的多寡来规定的。于是,随着有产阶级日益获得势力,旧的血缘亲属团体也就日益遭到排斥。”材料所指的这一时期(  ) ‎ A. 实施陶片放逐法确保民主 B. 发放工资和津贴鼓励公民参政 C. 雅典的民主政治确立起来 D. 废除债务奴隶制保障公民权利 ‎12.雅典执政官克里斯提尼重新划定以地域为基础的10个行政选区代替原先的4个血缘部落;中国秦始皇以郡县制代替了分封制。两者都是进步的,主要在于(  ) ‎ A. 都奠定了民主政治的基础    B. 都加强了中央集权 ‎ C. 都打破了贵族势力对政权的控制  D. 都缓和了社会矛盾 ‎13.“人是善变无常的、优柔寡断的、浅薄无知的、容易被操弄的,而政治是一种精细的艺术,需要智慧和良好判断,这不是每个公民都拥有的特质。”这批判的是 (  )‎ A. 隋唐的科举制 B. 雅典的民主制 C. 罗马的法律制度 D. 欧美的代议制度 ‎14.关于罗马法,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 《十二铜表法》是罗马法的起源 B. 《查士丁尼法典》维护罗马共和国统治 C. 罗马法为调节社会矛盾提供了法律手段 D. 罗马法是对后世影响最广泛的古代法律 ‎15.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人类社会逐步告别“小国寡民”时代,世界从分散走向整体。下列项中,与“小国寡民”相关的是(  ) ‎ ‎ ①老子向往的理想社会     ②屈原追求的“美政”理想 ‎ ③罗马法的基础        ④雅典民主制的重要条件 ‎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④ D. ③④ ‎ ‎16.《大国崛起的文化准备》认为:“一个民族要崛起,要有三个方面的改变:第一是人心的改变;第二是政治制度的改变;第三是器物和经济的改变。”就英国而言,其政治制度改变的特点是 (  ) ‎ A. 和平为主、渐进发展     B. 政局动荡、进程艰难 C. 王朝战争、完成统一     D. 制定宪法、政党选举 ‎17.美国启蒙思想家潘恩在考察了1832年之前的英国政体时说:“他们是……两种暴政的残余:第一,由国王所体现的君主政体的暴政的残余;第二,由上议院所体现的贵族政治暴政的残余。”由此可以发现1832年的议会改革的主要意义在于 ( )‎ A. 君主权力开始受到议会限制 B. 贵族退出议会政治活动 C. 中小资产阶级取得了选举权 D. 工人阶级取得了一定选举权 ‎18.在资产阶级革命时代,英国通过了《权利法案》、美国制定了1787年宪法,法国通过了1875年宪法。这说明 ( )‎ A. 以法律手段限制王权是这些国家革命的共同举措 B. 以立法形式巩固革命成果是这些国家的相同手段 C. 革命后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独掌政权的法律地位 ‎ D. 资本主义制度已经在欧美得以普遍的确立和推广 ‎19.根据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军事、外交是联邦专有权,教育和治安是州专有权,征税是联邦与州共有的权力。这一规定 ( )‎ A. 构建了联邦政府完整的权力结构 B. 满足了人民群众对民生权利的要求 C. 建立了中央集权制的民主共和国 D.较好地处理了联邦政府与各州之间的关系 ‎20.顾准认为西方近代两股潮流产生两种风格各异的政治传统:一是经验主义,“一寸一寸前进”“螺旋上升”,沉着事功。二是理想主义,动辄革命,狂飙突起。理想主义的典型国家是( ) ‎ A. 法国 B. 英国 C. 美国 D. 德国 ‎21.在德意志帝国里,将军的地位高于政治家,议员都被讥笑为“绵羊脑袋”‎ 8‎ ‎。德皇威廉二世发出的第一道圣谕就是“致我的军队”。将军的地位“至高无上”的直接原因是( ) ‎ A. 王朝战争统一了德国 B. 希特勒妄图称霸世界 C. 军国主义传统的影响 D. 资产阶级的力量弱小 ‎22.《南京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并未在国内予以公布颁行,当时连清朝办理“夷务”的官员都“未见其文”,社会各界对条约具体内容更是缺乏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咸丰帝颁发上谕,准允将《天津条约》、《北京条约》印刷成册,颁发各省。这说明( ) ‎ A. 第一批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社会影响有限 ‎ B. 闭关锁国体制对不平等条约有抵制作用 C. 清政府对条约体制从不接受到逐渐认同 ‎ D. 列强的侵略促进了清政府政治公正透明 ‎23.“言辞的崇高与行为的凶暴,平等的许诺与行权的森严,恰成对比,越来越令渴望解脱的贫民失望。”材料中描述的事件是( ) ‎ A. 太平天国运动 B. 维新变法 C. 义和团运动 D. 辛亥革命 ‎ ‎24.“道光后期以来,满清王朝曾在抵御外侮的旗帜下领导过多次民族战争。……这是一个转折点,在西太后身上,民族战争失败的同时又意味着民族抵抗意识的全部丧失。”与“转折点”直接相关的不平等条约是( ) ‎ A. 《南京条约》 B. 《北京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 ‎25.中国近代社会变迁并不是在封建社会母体中逐渐孕育并启动的,而是在早期资本主义国家的威胁和侵略下,被迫中断自身历史的发展进程,移入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进而开始由传统向近代转变的。材料说明了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特点是( ) ‎ A. 外源性 B. 地区差异性 ‎ C. 艰巨性和不彻底性 D. 殖民化与社会转型同步性 ‎ ‎26.为了限制袁世凯独裁,维护民主共和制,《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特别规定( ) ‎ A. 实行责任内阁制 B. 实行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 C. 实行总统制 D. 实行君主立宪制 ‎ ‎27.《共产党宣言》说:“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等人的体系……看到了阶级的对立,以及占统治地位的社会本身中的瓦解因素的作用。但是,他们看不到无产阶级方面的任何历史主动性,看不到它所特有的任何政治运动。”这段话反映了(  ) ‎ A. 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必要性 B.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必要性 ‎ C. 资本主义从发展到灭亡的必然性 D. 工人运动从自发到自觉的必然性 ‎ ‎28.十月革命期间,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及时解决了俄国民众最关心的问题,其措施是(  ) ‎ A. 宣布推翻资产阶级掌权的临时政府 B. 通过《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 ‎ C. 通过了《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 D. 选举产生列宁为主席的人民委员会 ‎ ‎29.有学者评论:“抗战之前的中国是传统的、一盘散沙的、领导核心无力而且缺乏代表性的非现代化中国,而抗日战争给中国的历史带来了全新的现代性。”“全新的现代性”是指 ( ) ‎ A. 抗日战争取得了全面的胜利 B. 抗战结束促进了现代化建设 C. 战争促进中国民族意识觉醒 D. 抗日战争促成了全国的统一 ‎30.《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对于国民党政府与外国政府所订立的各项条约和协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应加以审查,按其内容,分别予以承认,或废除,或修改,或重订。”体现此规定精神的外交政策是…( ) ‎ A. 一边倒 B. 另起炉灶 C. 不结盟 D.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8‎ ‎31.“就在21世纪的钟声即将敲响之前,从神州大地上消除了最后一块帝国主义侵略造成的殖民地的残痕,完整而彻底地完成了民族独立的历史使命。”完成这一历史使命的根本保证是(  ) ‎ A. “一国两制”的提出 B. “九二共识”的确定 ‎ C. 中国国际威望的提高 D. 中国国力的强大 ‎ ‎32.1948年,苏联针对美、英等国分裂德国的措施,切断西柏林与其他美英法占领区的水陆交通,美、英则向西柏林大规模空运物资。这一局面持续近一年之久。这次危机反映出冷战的基本特征是(  ) ‎ A. 苏联在对峙中处于攻势地位 B. 美国交替采用对抗与缓和政策 ‎ C. 两德为美苏争夺的前哨阵地 D. 双方既对抗又避免直接军事冲突 ‎ ‎33.1970年,联邦德国和波兰签订条约,实现了两国关系正常化;签约当天联邦德国总理勃兰特为表示诚意,在华沙犹太人受难者纪念碑前下跪献花。这些外交活动(  ) ‎ A. 推动了欧洲共同体的扩大 B. 首次确认了德国为战败国 ‎ C. 加速了华沙条约组织解体 D. 有利于缓和欧洲紧张局势 ‎ ‎34.应劭《风俗通义·佚文》述:“牛乃耕农之本,百姓所仰,为用最大,国家之为强弱也。”材料表明(  )。 ‎ A. 牛耕在农业生产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B. 牛耕在当时开始出现 ‎ C. 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生产特点 D. 农耕经济在国家中的重要地位 ‎ ‎35.清雍正年间的官窑督造官唐英一方面积极向民间工匠学习制作技法,另一方面也不断摹仿东西洋的彩法。一次出口的瓷器由于毫无创新之处,雍正不报销该瓷器的制作费用,唐英不得不自掏腰包。该材料说明( ) ‎ A. 官营手工业最能促进技术创新 B. 官营手工业管理仍然十分严格 ‎ C. 官营手工业管理者要自负盈亏 D. 官营手工业产品主要供应出口 ‎ ‎ ‎ 二、 材料解析题 ( 本大题共4小题,共80分)‎ ‎36(21分).为建立独立、民主、统一、富强的新中国,近代先进的中国人进行了不懈的探索。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 ‎ 材料一 如果我们能从今天就醒起来,那么中国前途的命运,还是很大的希望。……我们就是要从革命这条路去走,拿革命的主义救中国。 ‎ ‎——孙中山1924年在广州的演讲 ‎ (1) 依据材料一,“拿革命的主义救中国”是要建立什么样的国家?分析未能建立的原因。‎ ‎ ‎ ‎ 材料二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创建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劳苦大众当家作主的新型国家,是中国共产党建立人民政权的探索和尝试,……当年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是今天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雏形,这里是共和国的摇篮。 ‎ ‎——中共赣州市委、赣州市政府《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历史画册》 ‎ (2) 依据材料二,怎样理解“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是今天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雏形”?分析其建立的历史条件。‎ 材料三 1944年9月15日,中国共产党代表林伯渠在国民参政会第三届三次大会上提出:“‎ 8‎ 希望国民党立即结束一党统治的局面,由国民政府召集各党、各派、各抗日部队、各地方政府、各人民团体的代表,开国是会议,组织各抗日党派联合政府。” 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公开地提出建立联合政府的主张。建立联合政府就是要结束国民党的一党专制,实行民主基础上的多党制。 ‎ ‎——谢春涛主编《历史的轨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 ‎ ‎ (3)材料三表明中国共产党希望建立什么样的国家?新民主主义革命结束后建立起来的新中国是什么性质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 ‎ ‎ 37 . (21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 ‎ 材料一 毛泽东说:“用和平方法去达共产目的,要何日才能成功?假如要一百年,这一百年中宛转呻吟的无产阶级,我对之如何处置……任其为三分之一资本家所鱼肉,其何能忍?” ‎ ‎——《新民学会资料》(中国现代革命史资料丛刊) ‎ ‎ 材料二 中国是一个具有深厚集体主义政治文化传统的国家,在寻求民主的过程中,扩大民众政治参与的起点只能通过组织型参与形式,而非个人型参与形式。中国共产党正确认识了中国政治参与的特点,领导、发动各阶层成立相应的各种组织,并帮助民族资产阶级和上层小资产阶级成立进步的民主党派。 ‎ ‎ ——摘编自王兵《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形成及历史地位》 ‎ ‎ 材料三 目前中国正在进行当代最伟大的社会实践……中国定将实现一种特殊的民主,这种民主将考虑到这个大国的社会、文化和经济特点。这种亚洲“社会主义民主”所涉及的是史无前例地继续思考“孔子的公共伦理”,而不是抽象地复制西方资产阶级民主。 ‎ ‎ ——德国《新德意志报》 ‎ ‎ (1) 概括材料一中毛泽东关于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认识。 ‎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在近代追求民主过程中的新认识,并分析其原因。 ‎ ‎(3) 材料三所说的“特殊的民主”在建国初期是通过哪些制度来实现的?你如何认识这种“特殊的民主”? ‎ ‎38. (18分)阅读下列材料: ‎ ‎ “第一次革命高潮时提出,我们党过去宣传的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曾是革命和平发展、使小资产阶级逐渐清除其幻想的口号。现在和平发展和使政权无痛苦地转归苏维埃已不可能,因为政权事实上已经转移到反革命的资产阶级手中。 ‎ ‎ 现在只有彻底消灭反革命资产阶级专政才是正确的口号,只有得到贫苦农民的支持,无产阶级才能完成这个任务。” ‎ ‎——1917年8月《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第六次代表大会决议》 ‎ ‎ 请完成: ‎ 8‎ ‎(1) 材料中的“第一次革命高潮”以及后来完成的“新高潮”分别指哪两次革命? ‎ ‎(2) 1917年8月前后,布尔什维克党夺取政权的方式有哪两种? ‎ ‎(3) 为得到贫苦农民支持,布尔什维克党在“新高潮”之初采取了什么措施? ‎ ‎39(20分)..阅读下列材料: ‎ ‎ 材料一:杜鲁门总统上任后,继续实现罗斯福的“世界蓝图”,1945年12月29日他在致国会的咨文中郑重宣布:“胜利已使美国人民有经常而迫切的必要来领导世界了。” ‎ ‎ 材料二:苏联在反法西斯斗争中锻炼出一支数量最多、战斗力最强、技术装备精良的军队。战争使苏联领土扩大了60万平方千米。领土的扩大在战略上加强了苏联的地位,对于战后世界的安排,苏联希望在长时间内保持国际和平,以便医治战争带来的严重创伤,恢复并振兴经济。 ‎ ‎ ——《世界史现代史编》 ‎ ‎ 请完成: ‎ ‎(1) 材料一体现了美国怎样的目的?为此1947年杜鲁门提出了什么政策? ‎ ‎(2) 材料二表明苏联的实力在二战后有了怎样的变化?针对杜鲁门的政策,苏联采取了什么政策?试举一例说明。 ‎ ‎(3) 以上材料反映的现象对战后国际关系格局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8‎ 高三第三次月考历史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70分)‎ ‎1-5 ACBBC 6-10 ACBCB ‎11-15 DCBBC 16-20 ACBDA ‎21-25 ACADD 26-30 ABBCB ‎31-35 ADDAB 二、 材料解析题 ( 本大题共4小题,共80分)‎ ‎36.(21分)(1)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原因:孙中山逝世后,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大革命失败,没有建立独立、民主的新中国。由于民主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共和国道路行不通。‎ ‎(2)人民当家作主。‎ 历史条件:农村革命根据地和红军力量的壮大;‎ 土地革命的开展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拥护。‎ (1) 民主联合政府、人民民主专政 原因:国民党坚持独裁、内战反动方针、不得人心;‎ ‎ 解放战争推翻了南京国民政府反动统治;‎ ‎ 土地改革极大调动了广大人民群众生产和革命的积极性;‎ ‎ 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 ‎37. (21分)(1)认识:无产阶级通过暴力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统治。‎ ‎(2)新认识:联合民主党派参与政治,建立统一战线,扩大民主范围。‎ 原因:中国的集体主义政治文化传统;民主革命的性质和任务;‎ 国民党独裁统治;民主党派的建立与发展;共产党不断成熟壮大。(任答4点)‎ (2) 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认识:立足国情,借鉴西方民主制度的合理成分;‎ 社会主义民主是中国人民的选择;社会主义民主丰富了民主的内涵。‎ 8‎ 社会主义民主对人类政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38. (18分).(1)分别指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 ‎ (2)一种是和平过渡,一种是武装起义 ‎ (3)没收地主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与德国停战,退出一战。‎ ‎39(20分).(1)目的:攫取世界霸权。政策:杜鲁门主义。它是冷战开始的标志。‎ ‎(2)变化:二战后,苏联的经济实力虽逊于美国,但军事和政治实力大大提高,成为唯一能与美国抗衡的力量。政策:针对美国的冷战政策,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如:面对美国的封锁和威胁,苏联帮助东欧各国恢复经济,成立了经济互助委员会和华约组织。‎ ‎(3)在美苏实力均势的基础上,雅尔塔体系建立,奠定了两极格局的基础;美国推行的冷战政策和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针锋相对的斗争,使欧洲分裂为两大对立的军事政治集团,两极格局最终形成。‎ 8‎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