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第一中学2015-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三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6题,52分)
1.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随着经济商品化,土地成为可以自由买卖的一种财产。富有的商人获得了大笔地产,贵族们为了增加自己的收入,不再像过去那样向村社头领收取一定量的地租,而是派人直接向农民索取更多的地租。”古代中国出现这种现象之时,在政治上主要表现为
①郡县制全面取代分封制 ②新的社会阶层兴起
③宗法制被彻底破坏 ④分封制被严重破坏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2.在分析刘邦与项羽胜负的原因时,刘邦的重要将领都武侯高起、安国侯王陵认为,“陛下 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项羽“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这反映出
A.分封制符合秦汉历史发展趋势 B.分封制平衡了中央与地方关系
C.分封仍是当时重要的政治观念 D.稳固统治须依靠满足部将利益
3.宋代大城市设有金银铺和兑房专门买卖金银和兑换货币,都城出现了专向客商出租铺宅舍等现象。这反映了
A.开始出现商业服务机构 B.经商方式灵活多样、
C.官府鼓励经商 D.城市商业功能增强
4.农历2014年腊月初八前后,我省各地普降大雪,应验了“大雪年年有,不在三九在四九”的谚语。这反映了我国传统科学
A.服务农业以农业为中心 B.建立在经验和总结的基础上
C.精准的预测性 D.在当今社会不可替代
5.崇奉古代雅典民主的法国革命者,未能成功地建设现代民主:而怀疑雅典民主的美国建国精英,反而成了现代民主的奠基者。其原因是
A.雅典民主具有不可复制性 B.雅典民主并未影响现代民主
C.雅典民主不是一个好东西 D.雅典民主有性别和种族歧视
6.《明史·职官志》载,自景泰后“六部承奉旨意,靡所不领。阁权益重……嘉靖以后,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六部由原来的政府最高职能部门,而沦为内阁属曹。这一变化反映了
A.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的不断加强 B.六部职能的衰退
C.内阁成为最高权力机关 D.宰相权力的反弹
7
7.在古代中国政治文明的演进过程中,出现过许多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以下对古代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论述,正确的是
A.分封制既稳定了当时的政治秩序,也蕴含着以后分裂割据的因素
B.郡县制是贵族政治取代官僚政治的标志,推动了中央集权制的形成
C.行省制是满洲族的重要政治创新,有利于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D.三省六部制明确了宰相之间的分工,大大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
8.某位中国学者对雅典民主政治做出了如下评述:“这种专政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可以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在需要的时候,它以绝对真理的面目向少数派和少数意见呼啸着压过去,轰然一声,连呻吟都一并埋没在尘土之中。”这位学者主要强调雅典民主政治
A.容易造成集体暴政 B.是对广大奴隶的专政
C.是一种颇为原始的间接民主 D.捍卫了真理,伸张了正义
9.公元前27年罗马帝国建立,屋大维的顾问抱怨:“麻烦在于人口众多,管理事务繁杂……所以统治起来困难至极。”这反映了当时
A.平民与贵族的矛盾愈发尖锐 B.应该抓紧健全直接民主政治
C.公民法已跟不上形势的需要 D.急需进一步扩大帝国的疆域
10.根据公元前123年的《阿西利亚法》,凡外国人告发罗马官吏的贪污受贿而使之定罪的,可奖赏告发者以罗马市民资格,该材料主要说明
A、罗马国家权利的随意滥用 B、罗马法权利主体的不断扩大
C、罗马平民权利的不断延伸 D、罗马法的正义,公平、权威
11.《史记·货殖列传》说:“孝、昭治成阳,因以汉都,长安诸陵,四方辅凑并至而会,地小人众,故其民益玩巧而事末也。”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都市人口膨胀导致了社会分工的变化
B.对外贸易兴盛带来了社会风气的恶化
C.城市规模扩大引发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D.商品经济发展造成了社会观念的转变
12.1920年8月上海总商会进行了会董换届改选,正副会长易人,原有的33名会董中改选者达31人,新当选的会董中有1/4的人还不到40岁。这表明
A.上海总商会积极响应学生运动 B.北洋军阀进行反革命的反攻倒算
C.总商会内部保守势力仍居主导地位 D.五四运动改变了中国的商业生态
13.“从它一产生,就与土地兼并、贫富分化并臻而至,社会一再遭受破坏,连它本身也不能正常存在。它的存在和发展需要国家的适度干预,需要广大劳动人民的斗争。”材料中的“它”是指
A.土地国有制 B.重农抑商政策
7
C.土地私有制 D.盐铁专卖政策
14.《春秋繁露》载:“天之生民,非为王也;而天立王,以为民也。故其德足以安乐民者,天予之;其恶足以贼害民者,天夺之。”这表明董仲舒
A.实现君主专制的合法化 B.以天命强化儒家的德治理论
C.推动儒家思想的神秘化 D.以暴力废除暴君的革命理论
15.著名学者余英时曾指出:“如果一定要在中国思想流派中找出一家与西方科学精神最相近的,我个人认为只有程朱一系的理学足以当之。”此说的依据是程朱理学主张
A.格物致知 B.先理后气
C.存天理,灭人欲 D.理气同源
16.1840年6月,鸦片战争爆发,清政府预备从各省调兵共二十五万增援东南沿海,其执行情况举例如下表
下列选项中说法正确的是
A.清朝军事动员体制落后 B.清朝全民动员抗击英军
C.清朝政治腐朽军备废驰 D.清军装备落后训练不足
17.盛宣怀,洋务派代表人物,被誉为“中国商父”。李鸿章曾形容其为“一手官印,一手算盘,亦官亦商,左右逢源”。然而,有学者却认为盛宣怀这类天才型官商的出现是中国商业进步的一个悲剧。对他这样说的原因理解最准确的是
A.洋务运动只学西方“器物”,必然会失败
B.其倡导的官督商办的模式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C.官商逻辑使洋务企业过度依赖垄断权力,难以适应时代发展潮流
D.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洋务企业必然会受外国资本主义控制
18.1882年9月《申报》记载:“即如公司一端,人见轮船招商与开平矿务获利无算,于是风气大开,群情若骛,期年之内效法者十数起。每一新公司出,千百人争购之,以得票为幸”。这种现象说明了
A.近代民族工业经营方式的转变 B.政府经济政策发生重大变化
C.社会各界支持集股筹资企业 D.国人缺乏理性精神
19.“作为这场革命指导理论的康有为政治思想也是以儒家教义为主导的封建文化中的一部分,只不过这一部分孕育了一定程度上的反叛精神”。“反叛精神”主要表现在
A.否定君主制 B.将维新思想付诸实践
7
C.借助儒学宣扬革命理论 D.要求建立资本主义政治制度
20.《女学报•做学生的快乐》(1903年)登载:“现在上海几个女学堂的女学生,一个个神清气爽、磊落大方……身体没有一点弯曲,好似春天的修竹一样细直……比那种涂脂抹粉、一步三扭的小脚伶仃的样子,真是天地了。”这表明当时上海
A.生活水平有所提高 B.生活习俗发生了变化
C.人们的审美观向西方看齐 D.妇女政治地位的提高
21.太平天国运动时期,常熟有个叫曾含章的人在《避难纪略》中写道:“令业户(指地主)领伪凭, 曰田凭,诱以领凭之后得以收租,卒无一人应之者。盖明知租之必不能收,而深虑贼之知为业户而加害不休也。”这一记载
A.可体现出太平天国的反封建精神 B.反映了《天朝田亩制度》颁行的局限性
C.表达了他对清政府不作为的不满 D.不是对太平天国土地政策的如实反映
22.面对《马关条约》的赔款,日本外交大臣井上馨直言:“在这笔赔款之前,日本财政部门根本料想不到会有好几亿日元的收入,(以前日本)全部收入只有8千万日元,所以,想到现在有3亿 5千万日元滚滚而来,无论政府或私人都顿觉无比的富裕。”这一赔款
A.改变了日本财政拮据的现状 B.有利于加速日本资本的积累
C.使日本走上了军国主义道路 D.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23.义和团运动时期,御史赵炳麟在一份奏折中写道:“今外夷怨毒人民已深,切骨刺心,一旦思逞,歼其公时,败其战兵,势得而气锐自道(光)、咸(丰)数十年来,未有如今朝之痛快者也。”这表明义和团运动
A.迎合了多数民众的社会心理 B.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美梦
C.较大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D.继承了太平天国的反封建精神
24.张謇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2月24日《日记》记载“得汪州牧(南通知州汪树堂)函犊,南皮(署理两江总督张之洞)奏派总办通海团练”同年7月6日(日记》记载“亥正,接南皮撤防公赎。”下列相关说法.不准确的是
A.张謇有效法曾国藩的经历而成就大事的念头
B.张謇总办通海团练为中枢机构委托办理
C.其目的用以防御可能出现的日本海军对长江下游的侵犯
D.通海团练因甲午战争落败签订《马关条约》,而偃旗息鼓
25.1895年l月14日《申报》上说:“从来治国之道,有因有革。盖道无往而不复,法历久而必变”此言论
A.代表了洋务派认知状况 B.说明国人从酣睡中猛醒
C.主张仿效日本进行变革 D.对瓜分狂潮保持警惕心
26.“
7
义和团运动无疑比洋务派、改良派表现了更多的反侵略勇气,但破产小农和手工业者归复自然经济的强烈愿望又使他们的眼界无法越出所处的时代"这句话表明了义和团运动的双重特征是
A、“灭洋”与“扶清” B、爱国与保守 C.反帝与反封建 D.正义与非正义
二.非选择题(48分)
27.(12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为争取国家进步前赴后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太平天国与近代化
正方:中国的近代化不同于欧美国家,要在取得政治上的独立后,才能进行。太平天国是中国近代史上规模巨大的一次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战争,其任务是推翻封建统治,争取民族独立。因此,它的出现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
反方:鸦片战争后中国被逐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资本主义已成为时代潮流
而太平天国旨在建立小农经济的天国,对中国的近代化没有积极作用。
材料二 1911年、1919年与1949年
有人主张,中国现代史从1919年开始,一直延续下来。这种主张不仅模糊了社会性质的不同,也掩盖了1949年这个时间的极端重要性。还有人主张,中国现代史从1911年辛亥革命开始。这种主张貌似重视辛亥革命,却忽视了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较之辛亥革命具有更为重大的历史意义。
——摘自人民日报《中国近代史和中国现代史的分期问题》(2009年11月20 日)
(1)你同意哪个观点?结合史实说明理由。(6分)
(2)为什么说将中国近代史和现代史定为以1949年为界比另外两个时间更准确?(6分)
28.(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天下观念是古代中国人观察世界的重要视角……鸦片战争后西方世界的突兀出现对中国优势地位形成了挑战……随着洋务运动的开展和人们对西方了解日益增多,“春秋战国说”开始取代“中国中心观”成为国人认识世界的有效话语通道……如王韬认为西方各国“几有与中国鼎立之势,而有似春秋战国时之列国”。彭玉麟指出:“当今日之时势,强邻日逼,俨然成战国之局,虽孔孟复生,亦不能不因时而变矣。”中国人向有以史鉴今的传统,西方资本主义各国争雄世界的形势,自然使得中国人想到了春秋战国。王尔敏解释道:“将19世纪世界和春秋战国比较,乃反映一种新的国际意识,自然地放下中国中心观念,以古史的镜子,重新思考中国所面对的新世界。……从这种历史比较,以至于古代邦交经验的参考引用,却正是由中国中心的国际观念转变为对等国际观念的一个天然的有效通道。”……甲午战争、庚子一役将中国仅存的一丝文化优越感冲刷殆尽,人们彻底从“中国中心观”中醒来,试图用西方政治学说认识世界。
——任云仙《晚清中国国际秩序观念的变迁》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认识材料中提到的“春秋战国说”开始取代“中国中心观”。
29.(2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7
材料一 《清帝逊位诏书》全文如下:
“朕钦奉隆裕皇太后懿旨:前因民军起事,各省响应,九夏沸腾,生灵涂炭.特命袁世凯谴员与民军讨论大局议开国会,公决政体.两月以来,尚无确当办。.南北睽隔,彼此相指,商辍于途,士露于野,徙以国体一旦不决,故民生一日不安.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议于前,北方诸将主张于后,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用是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公权公之全国,立为共和立宪国体.近慰海内厌乱望治之心,远协古圣天下为公之义.袁世凯前经资政院选举为总理大臣,今当兹新旧代谢之际,宣布南北统一之方,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共和政府,与军民协商统一办法.总期人民安措,海宇义安,仍合汉、满、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予与皇帝得以退处宽闲,优游岁月,长受国民之优礼,亲见郅治之告成.岂不懿欤!钦此..
材料二“关于民元孙中山让位的历史问题.以往学界大都认为这是孙中山不能坚持斗争,屈服于袁世凯的表现,是辛亥革命失败的重要标志;或把袁世凯看作一个玩弄权术,坐享其成者,轻易就将革命党人的政权骗到手,是个十足的大赢家;帝国主义、立宪派就只有破坏革命,站在衰世凯的一边,帮其夺权。这不无一定道理,但都忽略一些重要的事实孙中山那么容易上衰世凯的当,袁世凯是不是无条件的获得大总统,帝国主义、立宪派有没有一定的目的性。在澄清这些事实之后,自然发现,民元孙中山让位,既不是革命党人的完全失败,也不是袁世凯的大获全胜,又不是帝国主义、立宪派的无利可图,而是一个共赢的结果,
—丁健《民元孙中山让位的共赢性》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帝逊位诏书》出台的原因并作简要评价。(8分)
(2)如何理解材料二中“民元孙中山让位…是一个共赢的结果”?(8分)
(3)民国初年的两次逊位反映了辛亥革命有何显著特点?(8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B
C
D
B
A
A
A
A
C
B
A
D
C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B
A
A
C
A
D
B
A
B
A
B
C
B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B
C
D
B
A
A
A
A
C
B
A
D
C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B
A
A
C
A
D
B
A
B
A
B
C
B
27.(12分)
(1)有利于近代化
1打击了清王朝和外国侵略者,为中国的近代化扫除了道路。
2颁布《天朝田亩制度》表达了反对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
7
3颁布《资政新篇》,提出了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愿望。(6分)
不利于近代化
1政治上以宗教迷信的方式发动,建立了一个旧式的封建王权政府。
2经济上颁布《天朝田亩制度》,旨在发展小农经济。
3破坏了中国先进省份的生产力发展。
(2)原因:
1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而1911年的辛亥革命和1919年的五四运动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2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开始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而1911年辛亥革命和1919年的五四运动都还属于民主主义革命的范畴。
3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建立起了人民民主共和国,而1911年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君主专制的政体,但没有真正建立起民主共和政体(6分)
28(12分)、背景:西方殖民者的入侵;中西文化的交流;洋务运动的开展。(2分)
观点:中国人的世界观念发生了变化,由传统的以中国为中心的天下观开始认识到自己失去了天下中心的地位,甚至沦为了列强瓜分的对象。(4分)
评价:该学说继承了以史鉴今的文化传统;虽然还残留部分的中国中心倾向;但挑战了传统的华夷观念;表明了中国人对世界局势认识的加深。(6分,一点2分,任答三点即可)
29, 答案:(1)原因:武昌起义,各省纷纷独立,辛亥革命使清统治难以为继;共和乃大势所趋,人心所向:北方军事将领通电要求立定共和政体,民国给予清帝退位以优厚的条件。(4分)
评价:清帝逊位是清王朝在无力维护统治以及优厚的退位条件之下采取的一种无奈的自保举措,保留了宫中小朝廷,是辛亥革命反封建不彻底的表现(4分)但是.清帝逊位与中国传统的禅让不同不是进位给一家一姓的玉朝,而是逊位给共和政体,是历史的进步;和平进位被称为中国版的“光荣革命”,减少了战争可能带来的人民生命财产的损失。(4分)
(2) 答案:①清王室退位,享有优持条件;③夹在清王室和革命党两难境地的袁世凯通过迫使清帝退位,获得大总统席位和全国的统治权;③孙中山资产阶级革命派在力量相对弱小的形势下,让出大总统之位,借袁世凯之手实现了推翻清王朝、速定共和的目的 ④帝国主义、立宪派通过调停盼到了一个他们希望的衷世凯建立的政局较为稳定的国家。(8分)
(3) 答案:辛亥革命呈现出曲折性、复杂性:辛亥革命反封建不彻底,革命党人软弱妥协;衷世凯善于 权术,辛亥革命成果落入衰世凯之手,等等。任答两点即可,其他言之有理的答案也可给分.)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