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潍坊市2016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题
2015.11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1至4页,第Ⅱ卷5至8页。满分100分,时间90分钟。
第Ⅰ卷 (选择题,共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尚书大传》说:“古者诸侯始受封,必有采地:百里诸侯以三十里,七十里诸侯以二十里,五十里诸侯以十五里。其后子孙虽有罪黜,其采地不黜,使子孙贤者守之世世,以祠其始受封之人,此之谓兴灭国,继绝世。”材料反映了
A.封地是诸侯世代不变的私有财产 B.嫡长子并非封国唯一的继承人
C.宗法血缘是维系分封制的纽带 D.安土重迁是分封制的思想基础
2.秦简出现的单行法规名称已达三十多种,史载李悝著《法经》六篇,“商鞅受之,人相于秦”。秦律所载的法律条文数量之多,内容之丰,也是前所未见。秦简中的经济法规包括《田律》《厩苑律》《仓律》《金布律》《关市律》等一百多条律文。由此可知秦国立法
A.善于借鉴别国的法规 B.内容繁杂不利于使用
C.已经形成了完整体系 D.以经济为其立法核心
3.《续汉书·百官志》载后汉光武帝的诏书,说“丞相故事,四科取士: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足以决疑,能案章覆问,文中御史;四曰刚毅多略,遭事不惑,明足以决,才任三辅令。”材料反映出汉代选官制度的特点是
A.注重恩荫 B.多元选拔 C.公平竞争 D.科举考试
4.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若论制度,宋代大体都沿袭着唐旧。只因宋初太祖太宗不知大体,立意把相权拿归自己……他们种种措施,自始就不断有人反对。但因宋初承袭五代积弊,社会读书人少,学术中衰,反对的也只晓得唐制不如此而已,并未能通览大局,来为有宋一代定制创法。”钱穆这一论述的主旨是
A.宋初统治者弱化相权 B.学术中衰导致人才缺乏
C.宋初承袭五代的积弊 D.宋朝政治制度没有建树
11
5.史籍中有关明朝皇帝不上朝的记载甚多,如明武宗朱厚照长年不问朝事;明世宗二十余年不上朝;明神宗自万历二十年之后,溺志货财,厌恶言官,晏处深宫,不再上朝……如此众多的皇帝不上朝,明朝的历史却延续了276年,王朝局面基本稳定。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A.君主专制制度进一步加强 B.封建经济得到较大发展
C.行政的运行机制日益完善 D.宋明理学发展到新阶段
6.雅典民主城邦的政治精英们在公民大会和法庭上表演时,凭借的主要手段是言辞。言辞在雅典具有很高的地位,这使得与言辞有关的演说术和修辞术在那里极为发达,各种演说和修辞策略源源不断地被开发出来,并应用于实际的政治表演。对此理解最正确的是
A.演说是获得城邦政治权威的唯一途径 B.雅典民主政治推动了演说术的发展
C.演说和辩论是公民大会最重要的程序 D.城邦民主是以表演为主的虚假政治
7.美国1787年宪法并未像早期的州宪法那样,在新政府中没立独立的内阁机构。虽然内阁后来得到公认而成为联邦政府的一个组成部分,但始终无法定权力,无法定组织原则,无法定运行机制……19世纪60年代以来,不断有人提倡改革内阁,加强内阁与国会的关系,提高内阁的地位,使其成为对议会负责的机构,但结果都未获得成功。导致上述现象的根源在于
A.内阁地位提高会削弱总统权力 B.美国内阁的政治地位比较低
C.权力之间制约与平衡遭到破坏 D.1787年宪法规定的立国原则
8.鸦片战争时,琦善派人探听了一些英国的情况,并据此写了一份奏折上报朝廷,言道:“……是固蛮夷之国,犬羊之性,初未知礼义廉耻,又安知君臣上下?且系年轻弱女,尚待择配,则国非其国,意本不在保兹疆土,而其国权奸之属,只知谋取私利,更不暇计其公家……故求索不专在通市。”这份奏折反映出琦善
A.认识到了鸦片战争发生的根源 B.以中国传统观念解读英国政情
C.对英国大臣的操守有正确认识 D.认为英国权臣操纵着国家政权
9.马克思认为:“(太平天国)除了改朝换代以外,他们没有抱定什么任务。他们没有提出什么口号。他们所给予民众的惊惶比给予旧有当权者的惊惶还更厉害。他们的全部使命,似乎就在于用奇形怪状的破坏,用全无建设工作萌芽的破坏来和保守派的腐化相对立。”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太平天国运动不能提出完整正确的社会改革方案
B.中国社会没有产生新的社会生产力和新社会力量
11
C.中国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错失战略发展机遇期
D.太平天国集团的内部争斗削弱了向心力和战斗力
10.1902年杨延栋在《论改正条约与编订法律有连结之关系》中指出:“领事裁判权发生于条约之中,欲去领事裁判权,必先改正条约……非先编订完全之法律,断不能达改正条约之望。条约不改正,则领事裁判权永无撤废之日,我国国权,亦永无恢复之时矣。”该观点的实质是
A.领事裁判权撤废关系到中国主权的恢复
B.通过法律途径维护国家权益
C.通过修订不平等条约以废除领事裁判权
D.通过改正条约实现救亡图存
11.1917年l1月11日,中华革命党人主办的《民国日报》报道说:“俄京激烈分子突起骚扰推倒克伦斯基政府……仅为一时之现象。由此以观俄国大局,断不致因此次之改变而根本上之动摇也”。1918年6月17日,《民国日报》的社论却称俄国为“民主友邦”,称布尔什维克为“新派”。《民国日报》报道的变化表明中华革命党
A.认为彼得格勒的胜利只是暂时现象 B.认为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符合国情
C.希望借助苏俄的力量进行革命斗争 D.认为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是暴乱
12.1944年,几乎所有在延安的西方记者发出了这样的心声:“我们看到一个完全不同的中国……这个中国充满希望,没有饥饿,没有失败主义情绪。延安使人感到未来的中国已经在今天出现。”西方记者得出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
A.抗日根据地建设成就巨大 B.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
C.中共的坚持抗战赢得尊重 D.国共两党之问的精诚合作
13.“自嘉靖中年,田赋日增,田价日减,细户不支……则人逃,即不逃而丁口不复隶于图册……今日赋税之法,密于田土而疏于户口,故土无不科之税,而册多不占之丁,是以租税不亏而庸调不足,生齿日繁,游手日众。”材料反映了当时
A.土地兼并的现象日趋严重 B.赋税制度发生根本变化
C.政府对农民迁徙限制放松 D.社会风气日益消靡没落
14.明清时期,江南本地农村过剩人口、外来人口大量汇聚于城镇的工商业,促使多种服务需求大增,形成一支可观的服务大军,包括轿夫、脚夫、饮食、旅馆、盘夫、土工、吹手、剃头、整容、饭馆、面馆、酒馆、膳食馆铺、娱乐服务业等。这一现
象出现的原因是
11
A.江南地区人口结构变化 B.南方经济获得较快发展
C.中原地区经济急剧衰退 D.政治重心南移趋势明显
15. 1400—1800年世界不同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单位:百万)
地区
时间
1400年
1600年
1800年
中国
70
110
330
印度
74
145
180
欧洲
52
89
146
非洲撒哈拉以南
60
104
92
拉丁美洲
36
10
19
上表说明了
A.工业革命是不同地区人口数量变化的根源
B.印度人口的持续增长是因大量黑奴的贩人
C.中国与拉美人口数量的变化均缘于殖民扩张
D.不同地区人口变化反映了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16.1842—1846年,中国茶的出口增长了一倍,丝的出口增长近5倍。1846—1856年,茶的出口再增长55%,丝的出口又增3倍多。除传统的丝茶贸易之外,驼毛、羊皮、羊毛、牛皮、猪鬃、锡、豆类、原棉等新品种不断扩大输出,特别是锡和猪鬃,由于英国的需求增加,成为对外贸易的抢手货。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农产品日益商品化 B.中国逐步卷入世界市场
C.小农经济已经解体 D.中国对外贸易处于顺差
17.据统计,1916年中国的关税收入在财政总收入中仅占24.4%,至1934年已上升到40.6%。在正常情况下,关税收入占当时政府财政收入半数以上,有些年度甚至高达60—70%。这种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南京国民政府废除苛捐杂税 B.关锐收入在逐年增加
C.国民政府实行关税自主政策 D.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18.19世纪末20世纪初,上海人形成了“挥霍、时髦、风流”
11
的消费性格,以高消费作为肯定自我价值的手段。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各报刊发表了很多反对奢侈与挥霍、提倡节俭、发展生产的文章,政府和市民均也从不同角度检讨自己的消费观。上海市民消费观发生变化的因素不包括
A.日本侵华不断扩大 B.经济大危机的爆发
C.革命根据地的兴起 D.政府与媒体的倡导
19.1933—1944年,美国接纳了为数众多的知识难民,大约有22842到25535人之间,其中,在美国继续从事原来工作的大约有15000至17000人。但美国本土却约有5000名博士处于失业状态。这一现象最能说明
A.纳粹独裁统治导致欧洲知识难民涌入 B.经济大危机波及到美国的知识界
C.罗斯福政府实行宽容的知识移民政策 D.大学和科研机构对人才需求有限
20.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发展情况
时间
项目
工业生产
下降率(%)
固定资本
投资下降率(%)
失业率(%)
消费物价
上涨率(%)
1970年
8.1
9.2
6.2
6.6
1975年
15.1
16.8
9.2
15.3
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包括
①美元的国际信用动摇 ②1973年中东石油危机
③国家减少对经济干预 ④经济的滞胀程度加深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② D.③④
21.1970年5月,苏共中央决定化学、石油、煤炭工业实行“部一工业联合公司一企业”三级管理体制,取消局,消灭了多级制,使生产经营的问题直接集中到企业和公司解决。这一做法的实质是
A.扩大了企业生产经营的自主权 B.局部调整斯大林体制
C.将国家计划与企业自主相结合 D.注重运用价值规律
22.1949年5月27日上海刚解放时,100元人民币可换1块银元,6月2日涨到660元,6月4日1400元,6月7日1800元,很快又升到2000元。据人民银行的汇报,每天早上发出去的人民币,到了晚上几乎又全部回到银行来了。材料表明
A.上海人民拥护新生政权 B.当时人民币的发行量供过于求
C.中共缺乏经济管理经验 D.中共掌握市场领导权的必要性
23.1957年,经济学家顾准在《试论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中提出:“
11
社会主义经济所以必须实行经济核算,从理论上和历史经验上说,都只是因为价值规律制约着经济计划,经济计划必须运用价值规律,如果不是由经济核算制来补充经济计划,计划经济运用价值规律就有无法克服的困难……价值规律通过经济计划调节全部经济生活。”这反映了作者
A.主张抵制计划经济体制 B.提倡价值规律调节生产
C.受当时左倾思潮的影响 D.主张推行市场经济体制
24.2015年5月15日,某机构批准给中国提供两笔贷款共计2.5亿美元,用于焦作绿色交通及交通安全改善项目和云南红河州滇南中心城市交通项目.为两地居民提供更安全、便利和高效的交通服务。该机构是
A.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B.世界银行 C.亚太经合组织 D.世界贸易组织
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52分)
二、非选择题:共3个大题,第25题25分,第26题12分,第27题15分,共52分。
25.(25分)70年前,联合国这一最具普遍性、代表性、权威性的国际组织建立,开启了人类合作的新时代。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相逢之歌
1945年6月26日,《联合国宪章》接受各国代表的签字认可。按照四个邀请国英文字母的顺序,中国是第一个在宪章上签字的国家。董必武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唯一代表,郑重地在文件上签字。签字仪式结束,根据苏联作曲家肖斯塔科维奇的《相逢之歌》填词而成的《联合国之歌》在会场上响起!“奋起解除我国的束缚,在黑暗压迫下,人民怒吼声如雷鸣,如光阴流水般无情。太阳必然迎着清晨,江河自然流入海洋。人类新世纪已经来临,我子孙多自由光荣。”《联合国之歌》的名字原来是“相逢”!我们的国家,今天才与世界各国相逢么?!董必武静静地思考着……
——黎风《联合国重大决策内幕揭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我们的国家,今天才与世界各国相逢”的理解。(8分)
材料二 重返之旅
11
1950年9月,在美国操纵下,第五届联大否决了苏联和印度分别提出的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权利的提案。1951年,美国操纵第六届联大否决了苏联等国代表提出的将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合法席位问题列入联大议程的提案,并通过了“延期审议”中国代表权问题的决议。1961年,第16届联大决定将中国代表权问题列入联大议程。这是对美国为阻挠恢复新中国合法权利而设置的重重障碍的重大突破。1971年7月,美国仍然继续阻挠联合国正确解决中国代表权问题。1971年10月25日,联合国第1976次全体会议以压倒性多数通过了“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一切合法权利”的2758号决议。1971年11月15日上午10时,风度翩翩的乔冠华率领中国代表团第一次出现在联合国会议大厅,正式参加第26届联大会议。他不仅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才华与文采,更体现了中国这个泱泱大国的风度和气质,使新中国代表团以近乎完美的表现完成了在联大的首次“亮相”。
——《羊城晚报》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重返联合国的曲折历程反映了世界格局怎样的变化?分析新中国代表团在联大首次完美“亮相”的原因。(8分)
材料三 维和之美
1988年9月,中国正式申请加入联合国维持和平行动特别委员会。1990年4月,中国首次向联合国停战监督组织派出5名军事观察员。1992年4月,中国第一支“蓝盔”部队——军事工程大队赴柬埔寨执行任务。……25年来,中国军队积极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忠实履行维护世界和平的神圣使命。无论在战火纷飞的马里,还是疾病肆虐的刚果(金);无论在炎热无比的苏丹,还是险情重重的黎巴嫩,处处活跃着中国维和军人的身影。据国防部维和事务办公宣统计,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以来,中国军队累计派出维和官兵30178人,先后有10名官兵为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献出宝贵生命。中国维和官兵新建、修复1.1万余公里道路和300多座桥梁,排除地雷及各类未爆炸物9400余枚;接诊病人14.9万多人次;运送各类物资器材110万吨,运输总里程1200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300圈。
——人民网
(3)根据材料三,概括中国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的特点。对此,你有何认识?(9分)
26.(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921年10月14日,列宁在《十月革命四周年》中说:“
11
不能直接凭热情,而要借助于伟大革命所产生的热情,靠个人利益,靠同个人利益的结合,靠经济核算,在这个小农国家里先建立起牢固的桥梁,通过国家资本主义走向社会主义;否则你们就不能到达共产主义,否则你们就不能把千百万人引导到共产主义。现实生活就是这样告诉我们的。革命发展的客观进程就是这样告诉我们的。”
邓小平曾在1978年12月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上强调:“不重视物质利益,对少数先进分子可以,对广大群众不行,一段时间可以,长期不行。革命精神是非常宝贵的,没有革命精神就没有革命行动。但是,革命是在物质利益的基础上产生的,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论。”
——摘自肖枫《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依据两国的具体实践,评述材料中两位领导人的共同观点。(12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符合逻辑。)
27.(15分)百余年来,中国的铁路事业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历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76年7月3日,吴淞铁路举行通车典礼,被后人称为“中国铁路建筑史的正式开端”,比西方最早修建的铁路晚了半个世纪。它是英美背着清政府擅自在中国的土地上修建的。清政府在交齐28.5万两白银将其赎回后,竞把这条有用的铁路给拆除了。
到1904年日俄战争前,1万多公里中国的铁路权益先后落入列强之手。
1909年10月,中国自己设计、自己施工的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建成通车。
1910年湖北省要求准予商办川汉铁路。
从1928年至1937年七七事变的10年间,国民党政府在关内仅修建3600公里铁路。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政府在西南、西北大后方,勉强修建了1900公里铁路。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政府只顾发动内战,基本没有修建铁路。
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全国仅有2万多公里铁路,大都分布在东北和沿海地区,能够维持通车的只有l万多公里。
(1)根据材料一,概括旧中国铁路发展状况。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制约其发展的主要因素。(8分)
材料二 从1952年建成第一条铁路——成渝铁路算起,到1957年第一个五年建设计划完成为止,新中国先后建成干支线6100公里,新增的营业里程占全部营业里程的18%以上。新建的宝成、兰新两大干线以及黎湛、蓝烟、鹰厦、萧穿等线加强了西北、西南与全国的联系。
2006年4月27日,上海磁悬浮结束两年试运,正式投入营运。
11
2006年7月1日,青藏铁路顺利实现了全面通车,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
2011年6月30日15时,京沪高铁正式开通运营。
到2015年,我国铁路营业里程将达到12万公里以上,其中高速铁路1.6万公里以上。以高速铁路为骨架,总规模5万公里的快速铁路网将基本建成。
(2)与旧中国相比,新中国的铁路建设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概括这一变化的时代背景。(7分)
山东省潍坊市2016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11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A
B
D
C
B
D
B
B
B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C
A
C
B
D
B
C
C
C
C
题号
21
22
23
24
答案
B
D
B
B
二、非选择题:共3个大题,第25题25分,第26题12分,第27题15分,共52分。
25.(25分)
(1)理解示例:鸦片战争以来,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落后挨打,国际地位一落千丈;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作为东方主战场,抗击了日本法西斯主要兵力,实现了国家和民族的救亡图存,支援了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反法西斯斗争,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做出了历史性贡献,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尊重与承认,国际地位大大提高,成为联合国创始会员国之一。(8分)(若从其它角度理解,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2)变化:由美苏两极格局向多极化趋势发展。(2分)
原因: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第三世界国家的支持;美国霸权主义的削弱;乔冠华的个人魅力。(6分)
(3)特点:积极主动参与;力度逐步加大;维和对象以发展中国家为主;不畏艰难险阻;参与人员多,涉及领域广,贡献大。(6分)
认识:中国是一个热爱和平,积极参与国际事务的负责任大国。实现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也是联合国的崇高目标。应充分发挥联合国的作用,共同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安全。(3分)
26.(12分)
评分说明:概括出两位领导人的共同观点。(2分)
能依据当时两国的具体实践正确论证该观点。(10分)
11
示例:观点:都认为社会主义建设必须重视劳动者个人物质利益,正确处理好革命精神与个人物质利益的关系。(2分)
论证:两位领导人在强调无私奉献的革命精神的同时,更突出强调了重视劳动者个人物质利益的重要性。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以同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纳税后剩余的粮食由农民自己支配,粮食税的数额大大低于余粮征集制;中国在农村实行以包产到户为主要特征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获得了生产和经营自主权。两者都充分考虑了农民的个人物质利益,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10分)(若用其他具体事例进行论证说明亦可得分。)
27.(15分)
(1)状况:起步晚;发展缓慢;列强争夺路权;由国办到商办;数量少,质量差;分布不均衡。(4分)
因素:列强入侵;政府腐败无能;战乱频繁,政局不稳;经济落后。(4分)
(2)变化:铁路数量增加;形成了覆盖全国的铁路网;运行速度提高;实现铁路现代化。(3分)
背景:民族独立;第三次科技革命;经济全球化;改革开放;工业化建设成就显著,综合国力不断增强。(4分)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