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重庆市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卷(有解析)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2015年重庆市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卷(有解析)》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杨家坪中学高2018级半期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本试卷模拟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新课标2卷 ‎1.试题总分150分,时间150分钟 ‎ ‎2.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2卷(表达题)两部分 ‎3.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4.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第I卷 阅读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宇,完成1〜3題.‎ 名士家风 两晋南北朝的各个家族,权势虽有大有小,有久有暂,有长有消,但其为“权势”则一,其于家风则有异。‎ ‎“家风”二字,完全可以对等译为家族精神文化传统。当时士人好教子弟,诫子弟,以至南北朝之末有集大成式的《颜氏家训》一书,正是向后世传递自家传统,当时又好修撰“家谱”“家录”“家传”之类,也是提醒后世保存家族传统,如谢灵运《山居赋》有云:“家传以申世模。”便明言以家传申述家族文化模式的用心。‎ 各个家族的家风除有“共相”外,又有相对而异、保持甚久的“殊相”。何为陈郡谢氏家风的殊相?《南史·谢晦等传》史官评论说:“谢氏自晋以降,雅道相传。”显然,“雅道相传”便是谢氏特有的殊相。‎ ‎“雅道相传”四字甚好。“雅道”是一种精神文化风貌,“相传”正是现代所说的文化传承。“雅”“俗”这对价值判断,其标准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在儒学兴盛的汉代,以言行合于五经为雅,以悖于五经为俗。在老庄玄学流行的魏晋六朝,则以高蹈出尘、任情背礼为雅,以尘务经心、拘挛礼法为俗。如当时语云“处官不亲所司,谓之雅远”、“以偃蹇倨肆为优雅”,可以看出那种喜尚不理政务、任诞放达的价值取向。在魏晋六朝,雅是名士风流的同义语,“雅道相传”的谢氏家族便得此种精神风貌。‎ ‎《晋书·谢安传》说时人比谢安为王导,只是“文雅过之”。王导、谢安都是东晋名相,是王谢两家在政治上的最有成就的人物,也是两家家风的典型代表。“文雅过之”‎ - 13 -‎ 不仅是王导、谢安二人之异,也是王谢二家之异。王导的五世孙、南齐名臣王俭曾说:江左风流宰相,唯谢安一人而已。他也不能不承认在名士风流方面,其高祖王导终不能不让谢安一头。‎ 在我看来,谢氏文化传统的殊相是名士家风,这种家风的精神底蕴是庄老心态,这种心态的结构是重情轻礼。‎ 诚然,在魏晋六朝,名士家家有,代代有,却都不像谢氏那样一以贯之;庄老玄学处处谈,世世谈,始终不绝如缕,而以谢氏最为持久。在两晋南朝谢氏家史上,除一世祖谢衡是“硕儒”,末世孙谢贞受儒学熏陶外,再无一人好儒学者,这与琅玡王氏大不相同。‎ 早在梁朝,谢氏的同乡袁昂便说过,谢氏子弟纵使长得不甚端正者,也“飒飒自有一种风气”。这其实就是名士家风。‎ 谢氏“雅道相传”的名士家风、庄老心态,在行为上大抵外现为以下数端:适情悦意的生活理想,“朝隐”的处世态度,讲究风神仪表,向往山水风月,爱好文学;并由上述种种熔铸而成山水诗的“合金”。‎ 胡三省注《资治通鉴》说:“荣华之族谓之华宗,其子弟谓之华胄。”这大抵指显耀地位与豪贵生活而言。六朝人批评清谈玄学、放诞任达之风为“华竞”“华伪”“庄老浮华”,则主要指精神状态而言。本书将谢氏称为“华丽家族”,实兼有二者之意,即它不仅是一个政治贵族,亦且是一个精神贵族。‎ ‎ (选自萧华荣《华丽家族》,有删改)‎ ‎1、下列关于本文中“家风”这一概念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家风就是家族精神文化的传统和家族文化模式。如《颜氏家训》就是集中记录、保存并传承颜氏家族传统的书籍。‎ B. 从当时的“处官不亲所司,谓之雅远”、“以偃蹇倨肆为优雅”等语中,可以看出魏晋六朝那种喜尚不理政务、任诞放达的价值取向。‎ C.谢氏家族的家风是“雅道相传”,这是受到庄老玄学影响而形成的一种重情轻礼的价值取向。‎ D.魏晋六朝时期各个家族的家风有其各自长久保持且世代相传的独有的特点,但也有相同之处。‎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魏晋六朝时期王谢两大世家在政治上是并称的,但在名士家风上,谢氏却独具一格,甚至超越了王氏。‎ - 13 -‎ B.家风常常被用以提醒教诫子弟。在家族精神文化的世代传承影响下,世家子弟纵使长得不甚端正,也能“飒飒自有一种风气”。‎ C.谢氏名士家风是一种以庄老玄学为底蕴的文化心理结构,这与谢氏家史上,大多数子弟不好儒学有关。‎ D.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对“雅”“俗”这对对立的价值判断是不同的。比如儒学兴盛的汉代和玄学流行的魏晋,“雅”“俗”的标准就正好相反。‎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写的就是王氏谢氏两大豪门华宗风流不再,谢家的山水诗就此消失。‎ B.诗人谢灵运、谢脁的山水诗篇是谢氏家风的结晶体和物化形态。他们世世代代“雅道相传”,既神往山水,任情适性,亦官亦隐,又有世世代代的文学传统。正是这些促成了他们成为山水诗的奠基者。‎ C.作者认为“华丽家族”,不是仅指显耀的地位与豪华的生活,而是政治和精神的双重贵族。‎ D.谢氏家风“雅道相传”的殊相,与嵇康、阮籍等竹林七贤饮酒傲啸、挥麈玄谈、纵情悖礼之举一样,其实都是名士风流,是对儒家礼法束缚的反抗与挣脱。‎ 二、古代诗文阅读(39分)‎ ‎(一)文言文阅读(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初起时,年二十四。其季父项梁,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项氏世世为楚将,封于项,故姓项氏。‎ 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 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项梁尝有栎阳逮①,乃请蕲狱掾曹咎书抵栎阳狱掾司马欣,以故,事得已。项梁杀人,与籍避仇于吴中。吴中贤士大夫皆出项梁下。每吴中有大繇役及丧,项梁常为主办,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以是知其能。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 秦二世元年七月,陈涉等起大泽中。其九月,会稽守通谓梁曰:“江西皆反,此亦天亡秦之时也。吾闻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吾欲发兵,使公及桓楚将。”‎ - 13 -‎ 是时桓楚亡在泽中。梁曰:“桓楚亡,人莫知其处,独籍知之耳。”梁乃出,诫籍持剑居外待。梁复入,与守坐,曰:“请召籍,使受命召桓楚。”守曰:“诺。”梁召籍入。须臾,梁眴籍曰:“可行矣!”于是籍遂拔剑斩守头。项梁持守头,佩其印绶。门下大惊,扰乱,籍所击杀数十百人。一府中皆慑伏,莫敢起。梁乃召故所知豪吏,谕以所为起大事,遂举吴中兵。使人收下县,得精兵八千人。梁部署吴中豪杰为校尉、侯、司马。有一人不得用,自言于梁。梁曰:“前时某丧,使公主某事,不能办,以此不任用公。”众乃皆伏。于是梁为会稽守,籍为裨将,徇下县。‎ ‎(《史记•项羽本纪》)‎ ‎【注】 ①栎阳逮:因案件牵连被栎阳县捕去。‎ ‎4.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略:大致 B.以故,事得已 故:缘故 C.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 阴:暗中 D.吾欲发兵,使公及桓楚将 将:将领 ‎5.下列各组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封于项 长于臣 B.梁以此奇籍 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 C.独籍知之耳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D.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6.下列语句全部表现项羽有大志、有勇力的一组是(   )‎ ‎①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 ‎②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 ‎③籍曰:“彼可取而代也。”‎ ‎④吾闻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 ‎⑤力能扛鼎,才气过人 ‎⑥籍所击杀数十百人 A.①②⑤⑥ B.②③⑤⑥ C.①③④⑥ D.②③④⑤‎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项籍小的时候,学写字、学武艺都没学成,学兵法也浅尝辄止,半途而废。‎ - 13 -‎ B.秦始皇巡游会稽时,项籍竟然敢说将来可以取代他,可见项籍少怀壮志,抱负不凡,所以项梁认为他不寻常。‎ C.项籍年轻时虽然对读书识字没多大兴趣,但他身材高大,才能、勇气、胆识超出常人,周围的人都怕他。‎ D.陈涉起义后,项籍立即带领项梁起事,砍下郡守的头,杀掉上百个郡府的侍从、护卫,收取属县的壮丁,用兵力降服了地方。‎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2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吾闻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2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9——10题.‎ 鹧鸪天  ‎ 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注释】‎ ① ‎1080年,苏轼谪居黄州时写下了这首词。②浮生,语出《庄子•刻意》“其生若浮,其死若休”一句,意为人生在世,虚浮不定,指短暂虚幻的人生。③林断山明:树林断绝处,山峰显现出来。④翻空:飞翔在空中。⑤古城:当指黄州古城。⑥杖藜 :拄着藜杖。杜甫《漫兴九首》其五:“杖藜徐步立芳洲。” ⑦浮生:意为世事不定,人生短促。李涉《题鹤林寺僧舍》:“偶经竹院逢僧话,又得浮生半日闲。” 9.联系全词,“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这两句描写了一幅怎样的景象?(5分) 10‎ - 13 -‎ ‎.简析“又”字在全词中的含义和作用;结尾句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感慨?(6分) ‎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⑴真的猛士, , 。‎ ⑵诗人独具匠心地将柳树比喻成“新娘”,表现出对康桥风光极度迷恋的句子是: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 , 。‎ ⑶《荆轲刺秦王》一文中,以易水的凄怆环境烘托 ,写出荆轲义无反顾的悲壮之气的句是: , 。‎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 离诺贝尔奖最近的中国女人 ‎20世纪60年代初,全球疟疾疫情难以控制。此时,正值美越交战,两军深受其害。美国政府曾公开,1967-1970年,在越美军因疟疾减员数十万人,疟疾同样困扰越军。拥有抗疟特效药,成为决定美越两军胜负的重要因素。焦虑中的越南开始求助于中国。‎ ‎1969年1月,时年39岁的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的屠呦呦加入中医药协作组,她与军事医学科学院的研究人员一同查阅历代医药记载,挑选其中出现频率较高的抗疟疾药方,并实验这些药方的效果。‎ 在这个过程中,“青蒿”引起了屠呦呦的注意。‎ 青蒿,民间又称作臭蒿和苦蒿,属菊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在中国南北方都很常见。‎ 早在公元前2世纪,中国先秦医方书《五十二病方》已经对植物青蒿有所记载;公元340年,东晋的葛洪在其撰写的中医方剂《肘后备急方》一书中,首次描述了青蒿的抗疟功能;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则说它能“治疟疾寒热”。‎ ‎1971年下半年,屠呦呦正是从《肘后备急方 治寒热诸疟方》中“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的记载中受到启发。然而,古人为何将青蒿“绞取汁”,而不用传统的水煎熬煮中药之法?‎ 屠呦呦意识到,高温提取可能破坏了青蒿中的活性成分。于是,她重新设计了实验过程,改用沸点较低的乙醚为溶剂。‎ - 13 -‎ 这个细节,成了解决问题的关键。‎1971年10月4日,在经历了190次的失败后,屠呦呦终于获得了对动物体内疟原虫抑制率100%的青蒿中性提取物。‎ 用乙醚提取这一步,至今被认为是当时发现青蒿粗提物有效性的关键所在。‎ 曾在1983年至1993年任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所长的姜廷良,最感佩的是屠呦呦和她的团队的执着、奉献精神。姜廷良清楚地记得,在做青蒿素动物实验时,曾发现有过性转氨酶升高等现象。屠呦呦和她的两位同事不顾个人健康,决定亲自试服。亲身证实了药物安全,然后才投入临床给病人服用。当时的科研条件简陋环境差,盛放乙醚浸泡青蒿的大缸,时时发出刺鼻的气味……后来,屠呦呦得了中毒性肝炎;她团队中的钟裕容,肺部发现肿块,切除了部分气管和肺叶;另一位研究人员崔淑莲,很早就过世了……‎ ‎“屠呦呦的贡献值得获取诺贝尔奖!青蒿素经受了时间的考验,并挽救了大量患者的生命,从而证明了从传统药物获得确定化学成分药物的价值。”生物学家、北大生科院院长饶毅告诉时代周报记者。据世卫组织最新的2009年统计数据,世界上约有2.5亿人感染疟疾,将近100万人因感染疟原虫而死亡。如果没有屠呦呦发现的青蒿素,那么2.5亿疟疾感染者中将有更多的人无法幸存下来。‎ 然而也曾有人说,屠呦呦夸大了自己和自己研究团队在青蒿素研究中的作用。对此,屠呦呦不予回应。面对一片赞誉或非议,屠呦呦表现平静,一脸淡定。‎ ‎“那时候没有考虑到什么奖。”屠呦呦说,“国家需要做什么,就努力去做好。”她说自己只是一个普通的植物化学研究人员,作为一个在中国医药学宝库中有所发现,并为国际科学界所认可的中国科学家,她为获奖感到自豪。‎ 回顾当时的探索,屠呦呦说,那时候大家工作都很努力。“我们的工资待遇都挺低的,大家也不考虑这些,自觉来加班,要争取快速推进工作。那时候没有名利之心,大家经常汇报各自的进展,齐心合力争取更快出成果。”她感叹,建设创新型国家一定要多提倡原创发明。你有原创的东西,在国际上就会被另眼相看,能说服人。‎ 是屠呦呦推开了青蒿素的一道“门缝”,其他人合力打开了这扇“门”。屠呦呦表示,这个荣誉不仅仅属于她个人,也属于中国科学家群体。“发现青蒿素是传统中医对人类的礼物。毫无疑问,不断探索和发展传统医药,将会给世界带来更多的药物。我主张中医和其他传统医学展开一项全球合作研究,最大限度地造福人类健康。” ‎ ‎(摘编自新浪网女性频道《大人物:屠呦呦》)‎ 相关链接 ‎ ‎①屠呦呦,1955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今北京大学药学院)。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 - 13 -‎ ‎9月24日‎,81岁的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荣获素有诺贝尔奖“风向标”之称的2011年度拉斯克奖。这是迄今为止,中国生物医学界获得的世界级最高大奖。(新浪新闻)‎ ‎②“呦呦鹿鸣,食野之苹”,《诗经·小雅》的名句寄托了屠呦呦父母对她的美好期待。(成都日报《四十年后大方光彩》)‎ ‎③这位造福几亿人、被称为“20世纪下半叶最伟大的医学创举”的发明者之一,却是个实实在在的“三无”教授。没有博士学位,没有海外留学经历,没有中国两院院士光环。(新浪专题《同学们眼中的“三无教授”》)‎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屠呦呦自幼对中医配方救人治病就充满了好奇,所以她学医,就是立志要研究这些神奇的草药。‎ B.屠呦呦重新设计实验过程,正是出于一种科学的反思精神,也是她对传统中医的探索与改良。‎ C.屠呦呦的名字出自《诗经》,寄寓了其父母望其成才的美好愿景,也在冥冥之中将她的人生与神奇的小草联系了起来。‎ D.生物学家、北大生科院院长饶毅认为屠呦呦的贡献值得获取诺贝尔奖,青蒿素经受了时间的考验,并挽救了大量患者的生命,从而证明了中医传统药物优于化学药物的价值。‎ E.屠呦呦成功提取青蒿素,避免了世界上更多的人因疟疾感染而死亡,因而其贡献价值巨大。‎ ‎13、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屠呦呦对传统中医的态度。(6分)‎ ‎14、从屠呦呦及其研究团队的身上,我们看到了科学家应具备的优秀特质。请结合材料,概括这些优秀特质。(6分)‎ ‎15、最近,有一篇文章的观点很流行——“屠呦呦PK黄晓明:一生努力敌不过一场秀”,这其实反映的是当下两种价值观的碰撞。请你结合材料,谈谈你认为屠呦呦的价值体现在哪些方面。(8分)‎ 第II卷 表达题 四、语言文字运用(17分)‎ ‎16.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① 地,两部“青春片”在今年的国庆档同期上映——《港囧》和《夏洛特烦恼》“花式撞车”。不仅两部影片都是喜剧,而且讲述的主题类似,即一个中年老男人如何找回自己的青春,完成自己青春时代未竟的青春大业。‎ - 13 -‎ ‎②谣传已久的社交和O2O功能终于正式登陆支付宝。而就在前一天,百度钱包也确认了将发布四大新功能的消息,核心同样聚焦在O2O和社交上。在移动支付领域,支付宝钱包和百度钱包再次 。‎ ‎③今年上半年,山东神农丹生姜事件再次敲响食品安全的警钟。 ,有菜农在种土豆时,先在土壤中施加一定量的高毒杀虫剂呋喃丹,生产出呋喃丹土豆。‎ A.无独有偶 不约而同 不谋而合 B.无独有偶 不谋而合 不约而同 C.不约而同 不谋而合 无独有偶 D.不谋而合 无独有偶 不约而同 ‎ ‎17.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从徐志摩的人生实践尤其是艺术实践来看,“自由”却并不是向世界挑战,通常还是徜徉山水,自得其乐,不受他人干扰的一种“逍遥”状态。‎ B.戴望舒的感伤往往是哀怨的,柔弱的,烙上了鲜明的女性化和老龄化。‎ C.为了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国家大剧院宣布,从现在起到年底,将承办31场精心策划的演出。‎ D.《琅琊榜》一剧登陆韩国引发国内众多网友的热议,纷纷表示中国也有高质量的电视作品,不必一味追韩剧、追韩流了。‎ ‎18.请将以下句子排序,前后连贯成一段完整的话。(3分)‎ ‎①拉林铁路起自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终点为“雪域江南”林芝市,跨越雅鲁藏布江16次,正线全长‎435公里,全线90%以上路段位于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原地区。‎ ‎②拉林铁路建成后,将结束藏东南地区没有铁路的历史。‎ ‎③‎2015年9月26日下午,中铁五局拉林铁路项目部贡多顶横洞的一声炮响,标志着拉林铁路项目工程进入了全面建设阶段。‎ ‎④铁路经过的区域自然条件恶劣,地质异常复杂,施工难度大。‎ ‎⑤从拉萨到林芝,铁路只需要3个小时,而汽车走318国道则至少需要8个小时。‎ ‎⑥这是西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以来的第三条铁路,也是川藏和滇藏铁路的重要组成部分。‎ ‎19.在下面—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貼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3分)‎ 关于食蟹,首先值得明确的一点是, 。俗话说:“秋风起,蟹脚痒;菊花开,闻蟹来。”这意味着螃蟹是一种时令性很强的食物。传统上,食蟹是与西风、饮酒、赏菊等意象联系在一起的,描绘的都是某种秋日景象,一如郁达夫《西溪的晴雨》中所说:“西北风未起,蟹也不曾肥,我原晓得芦花总还没有白……”‎ ‎20. 阅读下面这段文字,用四字短语分条概括成都茶文化的特点。(不超过25字,5分)‎ 成都是泡在茶缸里的城市。早在公元前59年,资中人王褒的《僮约》里就记载了在西蜀人家里烹茶的情景:“舍中有客,提壶行酤……烹茶尽具,已而盖藏。”‎ - 13 -‎ 成都的茶馆,民国时期就有400多家,时至今日,已发展到3000多家,从豪华时尚的高档茶楼到街边老树下的露天小茶馆一应俱全,消费少至两三元多到数百元,一年四季生意兴隆。茶倌掺茶有许多绝活,他们可以把装满开水、有一米长壶嘴的大铜壶玩得风车斗转,表演的花样有“蛟龙探海”“飞天仙女”“童子拜观音”……普通花茶和绿茶一般都是用盖碗茶具来喝。茶盖谓天,茶船谓地,茶杯喻人,茶水冲上,盖子一盖,意思就是天地人和,您说多有讲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五、写作(60分)‎ ‎21.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写作。‎ 声音,也许来自天籁:风声、雨声、鸟啼声······声声入耳;声音,也许来自生活:掌声、小声、叮咛声······声声温馨;声音,也许来自情境:书声、歌声、抚琴声······声声醉人。‎ 在我们记忆深处,很多生活影像也许已经泛黄、模糊,然而,那些曾经叩击我们心灵的声音,会时常穿越时空,在我们耳畔深情地响起,潮湿我们的眼眸,温暖我们的人生。‎ 以上材料给你怎样的启示?请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切身体验,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 13 -‎ 高2018级语文半期试参考答案 ‎1、:B答非所问。该选项意在表明庄老玄学思想对当时家风形成的影响。‎ ‎2、B以偏概全。“飒飒自有一种风气”在文中仅指谢氏家族子弟的名士风范。‎ ‎3、A山水诗影响了后世,形成一个历史悠久阵容广大的山水诗派。本题是建立在对文本及作者观点理解基础之上的相关引申或推断。‎ ‎4、【解析】 将:动词,统领军队。‎ ‎【答案】 D ‎5、【解析】 两个“以”都是介词,因为。A项,第一个“于”,在;第二个“于”,比。C项,第一个“之”是代词,代“桓楚在何处”这件事;第二个“之”是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D项,均为副词。第一个“乃”是“于是、就”的意思;第二个“乃”是“却、竟然”的意思。‎ ‎【答案】 B ‎6、【解析】 ①是写项羽缺乏坚持的精神;④是太守说的话。‎ ‎【答案】 B ‎7、【解析】 D项中“项籍立即带领项梁起事”错误,应为项梁带领项籍,也不是立即起事。‎ ‎【答案】 D ‎8、【答案】 (1)项梁的父亲是楚国的将领项燕,就是被秦将王翦所杀的那个人。‎ ‎(2)即使是吴中当地的年轻人,也都很畏惧他。‎ ‎(3)我听说,做事情占先一步就能控制别人,落后一步就要被人控制。‎ ‎(4)秦朝时,项伯与我交往,项伯杀了人,我救活了他。‎ ‎9、答案:这两句描绘了一幅夏末秋初雨后村舍周围烦乱衰落的景象。远处树林高山,近处竹丛院墙,脚下小池衰草,耳畔蝉声四起。这两句由远到近,由视觉到听觉,极有层次地描绘出词人所处的环境,流露出词人谪居黄州时落寞烦乱的心绪。 10、答案:“又”,再次,得过且过,日复一日之意;“又”用于“浮生一日”前,加深了词人的感慨,深化了词的主题。“又”“一日凉”表现出词人的落寞失意,与前句“殷勤昨夜三更雨”形成对比,造成反差,“又”更加突出了词人失意无聊的心情。结尾两句表达画龙点睛,表达诗人被贬后无所事事,得过且过,日复一日地消磨岁月的无可奈何的心绪 ‎11、(1)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2)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 13 -‎ ‎(3)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 ‎12、【答案】B(3分)C(2分)E(1分)表达不够全面、贴切。A错误,无中生有。D错误,偷换概念。‎ ‎13、【答案】①她认为传统中医不仅对于中国,甚至对于整个人类而言都是极其珍贵而具有价值的;‎ ‎②她认为中医也要在时代中去继承,并不断地探索和发展;‎ ‎③她还认为应该将中医与其他地区或国家的传统医学结合起来研究,共同服务全人类;‎ ‎④将我国的中医向世界推广,最大程度的造福人类。(每点2分,意对即可,答满3点即可得满分)‎ ‎14、【答案】①埋头苦干、潜心钻研②坚忍不拔、持之以恒③善于继承、勇于创新④淡泊名利、胸怀宽阔⑤团结协作、甘于奉献⑥不畏艰苦、克服困难(每点2分,答3点即可)‎ ‎15、【答案】①体现为一种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在研究中求真求实,而非求名求利;②体现在其“医者仁心”的人道主义情怀上,她以毕生精力致力于药物研究,挽救了世界各地疟疾患者的生命;③体现为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国家和人民的实际需求为己任;④体现在她的一片赤子之心上,她自觉地继承、创新、发扬了中华传统医学,并努力让其得到世界的认可。(注意提升到价值观和时代精神的层面进行概括和阐释)‎ ‎16、【答案】C不约而同,没有商量约定,二彼此见解或行动一致 。不谋而合,没有事先商量而彼此见解和行动完全一致。无独有偶,虽然罕见,但是不只一个,还有一个成对儿,多为贬义。‎ ‎17、【答案】C./A关联词搭配错误 ,要么是并列关系的“不是……而是”,要么是递进关系的“不仅是……还是”B缺宾语“烙上”搭配“女性化的色彩和老龄化的痕迹”D偷换主语,第二个分句的主语应是“他们(大家)”。‎ ‎18、【答案】③①④⑥②⑤‎ ‎19、【答案】它和某种时间节律(时令节气)密切相关(意同即可)‎ ‎20、【答案】(1)历史悠久;(2)茶馆众多;(3)档次多样;(4)茶技高超;(5)茶具讲究。 ‎ ‎21、参照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参考译文】 ‎ 项籍,是下相人,字羽。开始起兵反秦的时候,年龄二十四岁。他的叔父是项梁,项梁的父亲是楚国的将领项燕,就是被秦将王翦所杀的那个人。项氏世代做楚国的将领,被封在项地,所以姓项。‎ - 13 -‎ 项籍少年时,学习认字写字没有完成,便放弃了;又学习击剑等武艺,也没有学成。项梁对他很生气。项籍却说:“写字,能够用来记姓名就行了。剑术,只能抵挡一个人,不值得学,要学习能抵挡成千上万人的本领(即兵法)。”于是项梁就传授项籍兵法,项籍非常高兴,大致了解兵法的意思,又不肯完成学业。项梁曾经因案件牵连被栎阳县捕去,于是请蕲地的狱掾曹咎写信给栎阳狱掾司马欣,因为这个缘故,事情才得以平息。项梁杀了人,和项籍一起逃到吴中避仇。吴中有才能的上层人士,(才能)都在项梁之下。每当吴中有大规模的徭役以及丧葬事宜时,项梁经常为他们主持办理,暗中用兵法部署约束宾客和吴中青年,根据这个了解他们的能力。秦始皇游览会稽郡,渡浙江时,项梁和项籍一块儿去观看。项籍说:“那个人我可以取代他!”项梁捂住他的嘴,说:“不要胡说,(否则)就要灭族了!”项梁因此认为项籍不同凡俗。项籍身高八尺有余,力大能举鼎,才能、勇气超过常人,即使是吴中当地的年轻人,也都很畏惧他。‎ 秦二世元年七月,陈涉等在大泽乡起义。当年九月,会稽郡守殷通对项梁说:“大江以西全都造反了,这也是上天要灭亡秦朝的时候啊。我听说,做事情占先一步就能控制别人,落后一步就要被人控制。我打算起兵反秦,让您和桓楚统领军队。”当时,桓楚正逃亡在草泽之中。项梁说:“桓楚正在外逃亡,别人都不知道他的去处,只有项籍知道。”于是项梁出去嘱咐项羽持剑在外面等候。然后又进来跟郡守殷通一起坐下,说:“请让我把项籍叫进来,让他奉命去召桓楚。”郡守说:“好吧。”项梁就把项籍叫进来了。待了不大一会儿,项梁给项籍使了个眼色,说:“可以行动了!”于是项籍拔出剑来斩下了郡守的头。项梁手里提着郡守的头,身上挂了郡守的官印。郡守的部下大为惊慌,一片混乱,项籍一连杀了有一百来人。整个郡府上下都吓得趴倒在地,没有一个人敢起来。项梁召集原先所熟悉的豪强官吏,向他们说明起事反秦的道理,于是就发动吴中之兵起事了。项梁派人去接收下属各县,共得精兵八千人。又部署郡中豪杰,派他们分别做校尉、侯、司马。其中有一人没有被任用,自己来找项梁诉说。项梁说:“前些日子某家办丧事,我让你去做一件事,你没有办成,所以不能任用你。”众人听了都很敬服。于是项梁做了会稽郡守,项籍为副将,去巡行占领下属各县。‎ - 13 -‎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