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版学案】2015-2016学年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阶段检测卷 新人教版必修1
(测试时间:40分钟 评价分值:100分)
第Ⅰ卷 选择题(60分)
本卷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2014·广东学业水平测试)为巩固统治,西周将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结合起来,实行(A)
A.宗法制 B.郡县制 C.三省六部制 D.科举制
2.(2014·湖南学业水平考试)据考证,周武王灭商后,封舜的后代妫满于陈。妫满死后被谥为陈胡公,其后代便以陈为姓氏。陈姓源流反映了西周时期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这项制度是(C)
A.郡县制 B.行省制 C.分封制 D.礼乐制
3.《汉书》记载:“建元元年冬十月,诏丞相、御史……诸侯相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元光元年冬十一月,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材料中的选官制度是(C)
A.世卿世禄制 B.九品中正制
C.察举制 D.科举制
4.从秦汉到明清中央机构的变化反映了(B)
A.中央与地方矛盾的消除 B.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
C.地方机构权力的加强 D.君权与相权矛盾的弥合
5.“掌侍奉进奏,参议表章。凡诏旨敕制,及玺书册命,皆按典故起草进画。既下,则署而行之。”材料叙述的是唐代哪一机构职官的职责(A)
A.中书省 B.门下省 C.尚书省 D.枢密院
解析:由“起草进画”可知该机构负责起草诏令,属于中书省职能,故A项正确。
6.北宋为削弱地方经济实力设置的官职是(D)
A.通判 B.知州 C.枢密使 D.转运使
7.(2014·广东学业水平测试)中国古代废除丞相,设置内阁的朝代是(D)
A.汉朝 B.唐朝 C.宋朝 D.明朝
8.(2014·湖南学业水平考试)明太祖朱元璋曾在八天之内,平均每天批阅奏章两百多件,处理国事四百多件。为减轻负担,他设置了(C)
A.御史大夫 B.中书省 C.殿阁大学士 D.军机处
9.(2015·佛山一模)有学者认为,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次社会政治大转型,发自商鞅,极盛于始皇,而完成于汉武。与该转型描述相符的是(A)
A.“兼并天下,建皇帝之号,立百官之职,收天下之权,尽归于中央”
B.“诏知府公事并须长吏、通判签议连书,方许行下”
C.“设行中书省……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
D.“革中书省,归其政于六部,置殿阁大学士”
5
解析:“兼并天下,建皇帝之号,立百官之职”说明秦始皇设立皇帝制度和百官公卿制,“收天下之权,尽归于中央”说明秦始皇实行郡县制,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与材料“发自商鞅,极盛于始皇”相符,故A项正确。
10.(2015·温州高一质检)下图是一幅残缺的中国古代“中央机构示意图”,请依据留存信息,判断该图最可能反映的朝代是(B)
A.秦代 B.汉代 C.唐代 D.元代
解析:本题考查再认再现能力。根据信息“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尚书令”可知既保留三公九卿制度,又设尚书令,故选B项。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元朝在中央实行中书省,故C、D项错误。
11.(2014·江苏学业水平测试)清代科考规定,在殿试答卷时,文内遇有“皇帝”等字,须直接换一行顶格书写。这在本质上反映出(B)
A.八股之风愈演愈盛 B.君主专制影响深刻
C.科考规范愈加严格 D.君主名号不再避讳
12.(2014·深圳第二次调研)宋代的军政要务和人事任免,君主常以“内降”“内批”“中旨”“御笔”等形式直接处理,“除授不归中书”。这种现象反映出当时(A)
A.中枢体系中的相权被大大削弱 B.政治生活具有重文轻武的倾向
C.中央决策层已经初具内阁制雏形 D.中央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宋“除授不归中书”反映出君主专制的加强,中枢体系中的相权被大大削弱,故A项正确。
13.(2014·广东文综)中国古代有这样一类官员,他们充当皇帝私人顾问,其权力来自与皇帝的私人关系。属于这类官员的有(D)
A.秦朝御史大夫 B.汉朝丞相
C.唐朝六部尚书 D.明朝内阁大学士
解析:本题考查再认再现和理解分析能力。“皇帝私人顾问”“权力来自与皇帝的私人关系”表明其地位不是法定的,其权力来自皇帝的宠幸,这与明朝内阁的地位相符,故D项正确。其余三项都是正式机构。
14.(2015·重庆一模)汉景帝中元六年(前144年),梁王刘武薨,景帝“立梁孝王子明为济川王,子彭离为济东王,子定为山阳王,子不识为济阴王”。梁国由此一分为五,封四侯。汉景帝的做法(C)
A.扩大了地方王国势力 B.废黜了梁国的王国地位
C.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D.结束了郡、国并存局面
解析:从“梁国由此一分为五,封四侯”可知梁国的势力被削弱,
5
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故C项正确。
15.(2015·济南调研)某学者认为我国古代的科举制度在许多方面“大体接近近代社会价值取向”。下列符合这一认识的是(B)
A.科举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B.科举制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
C.科举制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 D.科举制可提高官员文化水平
解析:题干关键在于科举制度接近近代社会价值取向,近代社会一个表现就是打破贵族垄断,实行民主政治,故B项正确。
第Ⅱ卷 非选择题(40分)
本卷共2大题,第16题24分,第17题16分,共40分。
16.(2015·赣州摸底)(2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周官有之,盖掌赞书而授法令,非今任也……至秦汉……为风霜之任,弹纠不法,百僚震恐,官之雄峻,莫之比焉。
——《通典·职官》
朝廷设风宪,所以重耳目之寄,严纪纲之任。近年以来,未尽得人,妄逞威福,是非倒置,风纪废弛,令吏部。今后,初仕者不许铨除风宪。
——《明会要·职官》
材料二 汉代十三部州示意图。
问题:
阅读以上材料,写出与其所反映出的中国古代某一政治制度相关的两个历史名词,并予以阐释。
解析:由材料一中“弹纠不法”、“朝廷设风宪,所以重耳目之寄,严纪纲之任”和材料二中“汉代十三部州”可知该政治制度是监察体制,根据所学知识,
5
从各个朝代的监察体制中选取两个监察机构、职官并简要概括其属性、设置的时间及主要职能或其设置目的、影响即可。
答案:历史名词:御史大夫、刺史、吏部、通判、御史台、锦衣卫等与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有关的机构、职官。(任选其中两个即可,每个4分,共8分)
阐释示例:(每一名词的阐释8分,共16分)
御史大夫:秦、西汉官名。代表皇帝接受百官奏事,管理国家重要图册、典籍,代朝廷起草诏命文书等,同时负责监察百官。御史大夫与丞相、太尉合称三公。
刺史:职官,汉武帝时开始设置,代表中央巡行郡县。刺史制度在西汉中后期得到进一步发展,对维护皇权,澄清吏治起着积极的作用。东汉时职权进一步扩大,由监察官变为地方军事行政长官。
吏部:中国古代官署之一。隋唐时期列为尚书省六部之首,长官称为吏部尚书,掌管天下文官的任免、考核等事务,为后世所沿用。
通判:职官,北宋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故在州郡设通判作为副职,与权知军、州事共同处理政事,掌管粮运、家田、水利和诉讼等事项,对州府的长官有监察的责任。
御史台:中国古代官署之一,东汉至元设置的中央监察机构。负责纠察、弹劾官员、肃正纲纪。明代废御史台,改设都察院。
锦衣卫:明初设置,是明朝著名的特务机构,由皇帝直接管辖,负责侦缉刑事,也是皇帝的侍卫亲军和仪仗队。
(注:若从设置目的、影响方面阐释亦可,需符合史实)
17.(1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汉初的任官和军功、任子、赀选等紧密相关。任子制是享二千石(郡太守等)以上官员,任满三年,可以保举其子弟中的一人做官的制度。赀选制是凭资产资格做官的制度。汉高祖十一年二月诏是察举制的先声,以后逐渐成形、发展,察举的科目渐多,至汉武帝时经董仲舒建议,察举开始制度化,察举的科目以孝廉、秀才为主。由州、郡长官推荐孝廉、秀才的人选,而州郡的察举又是基于县、乡、里的推荐,即人们所说的“乡举里选”。东汉以后,察举的对象还要经过考试,并有年龄限制。这种自下而上,以举荐为主、考试为辅的选官制度,与世卿世禄、任子与赀选相比,是历史的进步。
材料二 今立中正,定九品,高下任意,荣辱在手。操人主之威福,夺天朝之权势。爱憎绝于心,情伪由于己……所欲与者,获虚以成誉;所欲下者,吹毛以求疵。高下逐强弱,是非由爱憎。随世兴衰,不顾才实,衰者削下,兴者扶上,一人之身,旬日异状。或以货赂自通,或以计协登进;附托者必达,守道者困悴。无报于身,必见割夺;有私于己,必得其欲。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愚臣以为罢中正,除九品,弃魏氏之弊法,立一代之美制。
——[唐]房玄龄等《晋书》卷四五《刘毅传》
材料三 自世卿门阀举荐制度推翻,唐宋厉行考试,明清峻法执行,无论试诗赋、策论、八股文,人才辈出;虽所试科目不合时用,制度则昭若日月。
——孙中山
问题:
(1)根据材料一,汉代任官的主要依据有哪些?察举制的主要特点是什么?(5分)
(2)概括材料二中的主要观点。(3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孙中山先生对科举制的看法。(4分)
(4)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人才问题的看法。(4分)
答案:(1)依据:军功、门第、财产和他人举荐。
特点:自下而上推荐人才。
(2)观点:在九品中正制下,中正官在选拔官员时会徇私舞弊,
5
难以选拔出真正有用的人才,因而主张废除九品中正制。
(3)看法:科举制取代荐举制,以考试成绩为选官的标准,有利于国家选拔人才,是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
(4)看法:选官制度会严重影响人才的培养和选拔。人才的培养和选拔往往影响着国家的治乱兴衰。(言之成理即可)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