鹰潭市2015-2016高一语文11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鹰潭市2015-2016高一语文11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江西省鹰潭市第一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11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年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门画是年画艺术发展之滥觞,门画里不只有门神,还包括历史人物、天仙童子等多种题材。汉代即有画神荼、郁垒守护于门的风俗,他们是中国最早的门神;唐代门神增加了钟馗;宋代兴盛的雕版印刷使得门画由宫廷官府普及到寻常百姓之家;元明时期,唐朝大将秦琼、敬德成为最为流行的门神形象;清代门画更加多样,繁盛一时。‎ 历史上,民间对年画有着多种称呼:宋朝叫“纸画”,明朝叫“画贴”,清朝叫“画片”,直到清朝道光年间,文人李光庭在文章中写到:“扫舍之后,便贴年画,稚子之戏耳。”年画由此定名。自宋代出现雕版技术后,为木版年画提供了技术制作条件,促使年画不断发展。随着年画的广泛流传,其内容和功能也不断丰富。到了清代,年画从形式到数量上都发展到了高峰。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单调的主题,变得丰富多彩,增加了吉祥如意、多子多寿、娃娃仕女一类的题材,从而也具有了在新一年中表达美好意愿和美化环境的功能。杨柳青的娃娃类年画造型生动、线条工细,设色妍丽雅致,构成一幅幅美丽温馨的画面,闹春的百子为新春增添喜庆祥和的节日气氛。同时,年画也出现了表达农民自己现实生活以及民间传说的内容,如“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经典题材经久不衰,使年画具有了丰富文化生活,传播知识的作用。传统年画以木刻水印为主,追求拙朴的风格与热闹的气氛,因而画面的线条单纯、色彩鲜明。内容有春牛图、岁朝图、嘉穗图等,并有以神话、历史故事、戏剧人物作题材的,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与乡土气息。‎ 新年画是相对于传统年画而言的反映新的时代面貌的年画作品。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均发挥了重要的革命宣传作用。新中国成立后,新年画运动蓬勃兴起,五六十年代最为繁盛。新年画继承了传统年画的优良传统,摒弃其迷信、落后的内容,打破其固定程式,大胆借鉴其他画种的表现手法,创作面貌焕然一新。改革开放以来,年画创作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新时期的风貌得以精彩呈现。‎ 年画是一部我们民族地域文化的辞典,从中可以找到各个地域鲜明的文化个性。它不仅是“年文化”五彩缤纷的点缀,还是道德教育、审美传播、信仰传承的载体与工具;也是一种百姓喜闻乐见的看图识字的大众读物或了解时事的媒体。这种内容够得上百科全书式的民间艺术,凝聚着我们民间“年文化”的情感精神。‎ - 10 -‎ 现在,具有生活情趣的年画作品更是惹人喜爱,充满了“年文化”大俗大雅的特色,满足了人们喜庆祈福的美好愿望。除此之外,我们还看到许多艺术家采用不同方法,创作表现了过年的喜庆祥和气氛。这些迎新年的原创作品,或许我们可以用个时髦词,称之为“贺岁画”吧!似乎更符合“年文化”的时代特色。‎ ‎【居右】(摘编自光明网《年画与年文化》)‎ ‎【小题1】下列关于年画题材或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年画的发展起源于门画,门画的题材多样,它包括门神、历史人物、天仙童子等等。我国最早的门神应该是汉代的神荼、郁垒。‎ B.门神的题材自汉代出现以后得到不断的丰富,唐代增加了钟馗;元明时期,增加了秦琼、敬德;清代的门神更加多样,繁盛一时。‎ C.到了清代,年画的内容不只限于门神,还增加了吉祥如意、多子多寿、娃娃仕女和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题材。‎ D.年画的题材广泛,且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推陈出新,能够满足不同时代人们的审美需求。但祈求吉祥是不同历史时期表现的共同主题。【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年画”这一名称直到清朝道光年间由文人李光庭确定,在此之前,民间对年画的称谓很多,不一而足,如“纸画”“画贴”“画片”等。‎ B.年画不断发展以及后来年画由宫廷官府普及到寻常百姓之家都得益于宋朝雕版技术,年画的内容和功能也因其广泛流传而不断丰富。C.传统年画主要具有驱邪纳祥、欢乐喜庆、装饰美化环境、丰富文化生活、传播知识等功能,表达了民众的思想情感和向往美好生活的愿望。‎ D.年画的发展可以说与时俱进,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新年画,创作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印证着独有的时代特色,新时期的风貌得以精彩呈现。【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以木刻水印为主的传统年画,追求拙朴的风格与热闹的气氛,画面造型生动、形象逼真、线条单纯工细,色彩鲜明,妍丽雅致,画面美丽温馨。B.新年画打破传统固定程式,大胆借鉴其他画种的表现手法。现在表现喜庆祥和气氛的迎新年原创作品,似乎更符合“年文化”的时代特色。C.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年画,地域色彩强烈,体现着地域鲜明的文化个性;同时点缀着“年文化”,凝聚着“年文化”的情感精神。‎ D.新年画的内容反映新的不同时期的时代面貌,摒弃传统谜信、落后的内容,富有时代特色;如今具有生活情趣的年画更受欢迎。‎ ‎【答案】‎ ‎【小题1】B ‎【小题2】A ‎【小题3】A ‎【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选项B“门神更加多样”,原文是“门画更加多样”。‎ ‎【小题2】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A选项“年画”这一名称直到清朝道光年间由文人李光庭确定错,原文是“文人李光庭在文章中写到:‘扫舍之后,便贴年画,稚子之戏耳。’年画由此定名”。不能说是由李光庭确定的,选项。‎ ‎【小题3】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A选项的以木刻水印为主的传统年画的特点在文中是说杨柳青年画的特点。‎ ‎【题型】现代文阅读 ‎【备注】‎ ‎【结束】‎ 二、古代诗文阅读 - 10 -‎ ‎(一)文言文阅读。‎ ‎【题文】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尤世威,榆林卫人。与兄世功、弟世禄并勇敢知名。天启中,世威积官建昌营参将,调守墙子路。七年迁山海中部副总兵。宁远告警,从大帅满桂赴援,力战城东有功,增秩受赐。‎ 崇祯二年擢总兵官,镇守居庸、昌平。其冬,京师戒严,命提兵五千防顺义。俄命还镇,防护诸陵。四年代宋伟为山海总兵官,积资至左都督。‎ 明年正月,贼陷凤阳。世威以二千五百骑赴之,抵亳州。会总督洪承畴出关讨贼,次信阳,命世威趋汝州。甫二日承畴亦至时贼见河南兵盛悉奔入关中以世威部下皆劲旅令与参将徐来朝分驻永宁卢氏山中以扼雒南兰苹川朱阳关之险。及承畴既入关,贼避之而南,复由蓝田走卢氏。扼于世威,仍入商、雒山中。世威军暴露久,大疫,与贼战失利。世威及游击刘肇基、罗岱俱负重伤,军大溃。贼遂越卢氏,走永宁。事闻,命解任候勘。十年,宣大总督卢象升言:“世威善抚士卒,晓军机,徒以数千客旅久戍荒山,疾作失利。今当用兵时,弃之可惜。”乃命赴象升军自效。及象升战殁,自免归。‎ 十五年以廷臣荐,命与弟世禄赴京候调。召对中左门,复告归。明年十月,李自成陷西安,传檄榆林招降。总兵官王定惧,率所部精兵弃城走。时巡抚张凤翼未至,城中士马单弱,人心汹汹。布政使都任亟集副将惠显、参将刘廷杰等与众议城守。众推世威为主帅。无何,贼十万众陷延安。廷杰募死士,乞师套部。师将至,贼分兵却之,攻城甚力。官军力战,杀贼无算。贼益众来攻,起飞楼逼城中,矢石交至,世威等战益厉。守七昼夜,贼乃穴城,置大礮轰之,城遂破。世威等犹督众巷战,妇人竖子亦发屋瓦击贼,贼尸相枕藉。世威被执,缚至西安。自成坐秦王府欲降之,世威不屈膝。自成怒,杀之。‎ ‎【居右】(节选自《明史•尤世威传》,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世威积官建昌营参将 积:累积 B.次信阳,命世威趋汝州 次:驻扎 C.布政使都任亟集副将惠显、参将刘廷杰等与众议城守 亟:急忙 D.贼益众来攻,起飞楼逼城中 益:更加【小题2】文中字体加粗部分的句子,停顿正确的一项是A.甫二日/承畴亦至时贼/见河南兵盛/悉奔入关中/以世威部下皆劲旅/令与参将徐来朝分驻永宁卢氏山中/以扼雒南兰草川朱阳关之险 B.甫二日/承畴亦至时贼/见河南兵盛/悉奔入关中以世威/部下皆劲旅/令与参将徐来朝分驻永宁卢氏山中/以扼雒南兰草川朱阳关之险 C.甫二日/承畴亦至/时贼见河南兵盛/悉奔入关中/以世威部下皆劲旅/令与参将徐来朝分驻永宁卢氏山中/以扼雒南兰草川朱阳关之险 D.甫二日/承畴亦至/时贼见河南兵盛/悉奔入关中以世威/部下皆劲旅/令与参将徐来朝分驻永宁卢氏山中/以扼雒南兰草川朱阳关之险【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尤世威因勇敢、有战功,官职得以提升。天启年间,尤世威不断升职,做到建昌营参将;后因跟随大帅满桂在城东奋战立下战功,他的职位又得到提升。‎ B.尤世威曾因作战失利被解除职务。他率领的军队跟贼兵交战时,他和游击将军刘肇基、罗岱都负了重伤,因而导致大败。朝廷知道后就把世威的职务解除,让他听候查处。‎ C.尤世威在朝臣中有较高威望。他被皇帝解除职务后,卢象升为他在皇帝面前求情;崇祯十五年因朝臣推荐,受命赴京等候调用;榆林城危急时大家推他当主帅。‎ D.尤世威勇武忠诚,至死不屈。崇祯十六年,李自成攻占西安,发兵十万大力攻打榆林,世威等拼死守城,榆林失守被俘后,他至死不降,以身殉国。【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 10 -‎ ‎(1)世威善抚士卒,晓军机,徒以数千客旅久戍荒山,疾作失利。(2)世威等犹督众巷战,妇人竖子亦发屋瓦击贼,贼尸相枕藉。‎ ‎【答案】‎ ‎【小题1】D ‎【小题2】C ‎【小题3】B ‎ ‎【小题4】(1)世威善于安抚士卒,懂得军事,只是因为他的几千外调来的士兵久守荒山,疾病发作,才交战失利。‎ ‎(2)世威等人继续指挥众人进行巷战,妇女、儿童也扔房上的瓦攻击贼兵,贼兵的尸体堆满各处。‎ ‎【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益:增加 ‎【小题2】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断句时首先要仔细阅读文段,把握语段的基本意思,然后充分利用各种标志词及句式特点断句。具体做法,可以找名词(主语、宾语)、找动词(谓语)、找句首句尾词(如句首语气词、句末语气词、句首关联词等),找对话(注意曰、云、言等词),找修辞(如对偶、反复之类),找固定结构(如“是以”、“以故”等),找对称句式。本题中可根据表时间的词语“二日”“时”断句,断开前两处。后面的句子的主语是贼跑关中,洪承畴对此怎么部署以及目的。其中要特别注意主语的变化。‎ ‎【小题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因而导致大败”不符合文意,大败的主要原因是“世威军暴露久,大疫”。‎ ‎【小题4】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翻译文中句子注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字字落实”的原则,还要注意特殊句式、固定词组的翻译、重点词语的意思、省略成分的补充。赋分点:(1)善、晓、徒、疾作(2)犹、督、发、枕藉。‎ ‎【题型】古诗文阅读 ‎【备注】【参考译文】‎ 尤世威,榆林卫人。他和哥哥世功、弟弟世禄三个人都以作战勇敢闻名于世。天启年间,世威累积官衔做了建昌营参将,被调去守卫墙子路。天启七年升任山海中部副总兵。宁远地区向朝廷报告有紧急情况发生,尤世威跟着大帅满桂赶去支援,在城东与敌奋战,立下战功,得到提拔和赏赐。‎ 崇祯二年,世威升任总兵官,镇守居庸、昌平。这年冬天,京城的军队严密防备,朝廷命令他率兵五千防守顺义。不久朝廷命令他返回驻地,防守保护皇陵。崇祯四年,他接替宋伟担任山海总兵官,累积升官的资历升任左都督。‎ 第二年正月,贼寇攻下了凤阳。世威带领两千五百名骑兵前往,到达亳州。恰好碰上总督洪承畴出关讨贼,驻扎在信阳,洪承畴命令世威赶赴汝州。他才到两天,承畴也来了。当时贼寇看到河南的官兵势力强盛,都跑到关中去了。因为世威的部下都是精兵强将,承畴让他和参将徐来朝分别驻守在永宁、卢氏一带的山里,以便扼守雒南兰草川、朱阳关的险要之地。等承畴入关后,贼寇躲开他向南逃,又从蓝田逃到卢氏一带来。他们被世威拦截后,又逃进商、雒一带的山中。世威的军队在野外驻扎久了,军中瘟疫流行,跟贼兵交战失利。世威及游击将军刘肇基、罗岱都身负重伤,军队大败。贼寇于是越过卢氏,直奔永宁。这件事被朝廷知道后,(朝廷)下令解除了世威的职务,让他听候查处。崇祯十年,宣大总督卢象升说:“世威善于安抚士卒,懂得军事,只是因为他的几千外调来的士兵久守荒山,疾病发作,才交战失利。现在正值用兵之时,不用他是可惜的。”朝廷于是命令世威到卢象升的大军中贡献自己的力量。等到象升战死,世威自请罢免官职,回家去了。‎ - 10 -‎ 崇祯十五年,因为朝臣的推荐,皇帝命令世威和他的弟弟世禄赴京等候调用。皇帝召他们到中左门问了一次话,他们又请假回乡去了。第二年十月,李自成攻占西安,传布檄文到榆林招降。总兵官王定怕了,率领所统辖的精兵弃城逃跑了。当时巡抚张凤翼还没到任,榆林城里兵力薄弱,人心惶惶。布政使都任赶忙召集副将惠显、参将刘廷杰等人与大家一起讨论守城之事。大家推举世威当主帅。不久,贼军以十万兵力攻下延安。刘廷杰招募死士,请求河套地区的部队出兵援助。援兵将到,贼寇分兵击退了他们,更加用力攻城。官队奋力作战,杀死了无数的贼兵。贼寇增加兵力来攻打,架起楼车逼近城中,箭、飞石不断地打过来,世威等更加勇猛地战斗。他们防守了七个昼夜,贼兵开始挖地道通向城内,又用大炮轰城,城最终被攻破。世威等人继续指挥众人进行巷战,妇女、儿童也扔房上的瓦攻击贼兵,贼兵的尸体堆满各处。世威被活捉,被绑到西安。李自成坐在秦王府里想让其投降,世威不愿投降。李自成恼了,把他给杀死了。‎ ‎【结束】‎ ‎(二)古代诗歌阅读 ‎【题文】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问题。‎ ‎【居中】梅 花 ‎【居中】陈 焕 ‎【居中】云里溪桥独树春,客来惊起晓妆匀。‎ ‎【居中】试从意外看风味,方信留侯①似妇人。‎ ‎【居中】梅花绝句 ‎【居中】陆 游 ‎【居中】闻道梅花坼②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 ‎【居中】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前一放翁。‎ ‎【注】①留侯:张良,汉高祖刘邦的谋臣,以出色的智谋协助刘邦在楚汉之争中最终夺得天下。大功告成后,张良不恋权位,及时功成身退。司马迁在《史记·留侯世家》里赞留侯张良说:“余以为其人计魁梧奇伟,至见其图,状貌如妇人好女。” ②坼:裂开,此谓花朵绽开。【小题1】这两首诗中的前两句分别写出了梅花绽放时的不同状态,请简要分析。【小题2】这两首诗中的后两句是如何借助奇特的想象表达诗人对梅花的喜爱之情的?请加以分析。‎ ‎【答案】‎ ‎【小题1】陈诗的头两句写在高山僻雅之地忽然看到一树梅花,“惊起晓妆匀”五字,写出了红梅初绽,风韵嫣然,极有情致。陆诗的头两句写出了梅花不畏寒冷,笑迎晨风,纷繁似雪,遍开山中。‎ ‎【小题2】陈诗的后两句将梅花与辅佐刘邦取得天下后被封留侯却能摒弃人间富贵的张良联想在一起,自甘独幽的梅与品性高洁的张良是相似的,借张良的典故歌颂了梅花高蹈自守的情怀,表达了诗人对它的喜爱。陆诗的后两句则将自己和梅花联系起来,诗人想:有什么方法能把自己化为千万个人,让每一枝梅花之前都有个自己呢?诗人对梅的狂态、赏梅的痴情,通过这一设想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 ‎【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的能力。本题是比较阅读,实际考查的是梅花形象的特点,要结合两首诗的具体内容作答。第一首诗,花开的环境是“云里西桥”,之后梅花被比成意味绝世佳人,“惊起晓妆匀”,是喜迎雅客。陈诗的前两句写出了红梅初绽的美丽,极有情致。而陆游的梅花开在寒风中,不畏寒风,漫山遍野竞相开放,突出的特点就是不畏严寒,纷繁似雪。‎ ‎【小题2】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的密码就是“知人论世”‎ - 10 -‎ ‎,结合注释。第一首诗中,诗人将梅花看做美女并与辅佐刘邦取得天下的张良联系在一起,我们要挖掘的就是梅花和张良身上的共同点,张良在被封留侯后却能摒弃人间富贵隐退,这与梅的自甘独幽是相似的,歌颂张良的同时,也歌颂了梅花高蹈自守的情怀。陆游诗中,诗人则设想化身千亿,与梅相伴,对梅的欣赏痴情溢于言表。‎ ‎【题型】古诗文阅读 ‎【备注】‎ ‎【结束】‎ ‎(三)名篇名句默写 ‎10.【题文】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荆轲刺秦王》中通过众宾客的神态表现出送行气氛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陋室铭》中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3)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写兵士们欢欣鼓舞地饱食将军分给的烤牛肉,军中奏起振奋人心的战歌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士皆嗔目, 发尽上指冠。(2)水不在深,有龙则灵。(3)八百里分麾下炙 五十弦翻塞外声 ‎【解析】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诗句中的易错字、难写字、虚词的准确性。如“嗔”“麾”“炙”。‎ ‎【题型】名篇名句默写 ‎【备注】‎ ‎【结束】‎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11.【题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居中】史学泰斗何炳棣 孔子说过,一个人的血气与他的年龄有内在关系,少年之时,血气未定,壮年之时,血气方刚,老年之时,血气既衰,其行事特点也应随着年龄的变化而有所变化。血气是笼统说法,若细分起来,似应包括体质、精力、斗志在内。常人大多如孔子所说,所以老年人通常与和蔼可亲、慈祥平和等词汇联系在一起。但是,也有例外。何炳棣青少年时代志存高远,由南开中学到清华大学,勇猛进取,成绩优异;壮年时代,在欧美学术界东征西讨,成就斐然,为一代名家;到了耄耋之年,宝刀不老,思考大问题,开辟新领域,鸿篇迭出,新见纷呈。所写回忆录,亦是大气磅礴,滔滔雄辩,气势如虹。岁月的风雨,似乎一点也没有消磨他的血气锐气,他永远是那么精力旺盛,一往无前。‎ 何先生祖籍浙江金华,1917年生在天津。其父为前清秀才,曾习日文及法政,在宁波、天津等地担任法官,到48岁时才有了独生儿子。少年何炳棣在父亲的呵护和督责下,自小就对史学和英文有了兴趣,并打下了基础。父亲是有志气、有眼光、懂教育的人,他用生动的历史故事培养儿子的兴趣,在儿子读小学时就叫他到夜校里学习英文,在儿子读中学时又叫他圈点《史记》。父亲谆谆教育儿子要有大志气,好好读书,进清华,留洋。‎ 宏阔的学术视野,敏锐的问题意识,扎实的资料功夫,是何先生成功的重要因素。他的博士论文《英国的土地与国家,1873—1910‎ - 10 -‎ ‎》,所引史料多为第一手资料,令答辩老师大为叹服。以后,他的研究领域回到中国,举凡上古土壤结构、耕作方式、先秦思想、六朝城市、宋代土地、明清人口、会馆制度、扬州盐商、甘薯花生玉米等农作物之传入中国,都是他的课题,其中相当一部分论文发表在世界一流学术杂志上。几乎所有课题背后,都有他宏大的学术关怀,有的开宗立派,自树一说,如写《黄土与中国农业的起源》《东方的摇篮》,对中国文明的起源提出独到看法;有的推陈出新,前进一步,如写《中国会馆史论》,对会馆的创设年代、社会功能的研究都在日本学者研究的基础上推进一步;有的考证翔实,廓清迷雾,如写《明初以降人口及其相关问题》,遍检北美各大图书馆近四千种方志,并搜集登科录、同年齿录,得出许多不易之论,《中国历代土地数字考实》中的数据则成学术定论。‎ 自学进修,永无止境,是何先生成功的另一因素。人生也有涯,学也无涯,要懂得那么多知识,殊非易事,没有强烈的求知欲、持久的坚韧性是办不到的。在何先生那里,从没有什么学科壁垒,需要什么就补什么,考古学、地质学、人类学、生物学、训诂学,他都有涉猎。在回忆录中,可以时常看到他向人请教的记载。最具典型意义的是关于中国农业起源的辩论,即古代华北地区到底是实行“砍烧法”的游耕制,还是村落定居的定耕制,事涉“蒿类孢粉”与土质关系等极为专业的学问,令外行人望而却步。何先生则专门向美国地质学权威请教,获得了有力的学术支撑。‎ 如果一个聪颖的人,自信的人,成功的人,同时又是一个脾气急躁的性情中人,则免不了得一“傲”字。何炳棣正是这样。在他读小学时,老师就诫勉他“如能爱众亲仁,则美玉无瑕矣”。何先生到老感慨,自己往往与中外学人不能和谐相处。这样的人,远望可畏,近看可敬,因为他真。读了回忆录,你会不时地为他的真诚所感动。他忆父亲,忆老师,忆同学,忆好友,一片真情。他回顾自己,剖析自己,一片诚恳。回忆录的写作,也是极其认真,一字一句,自出机杼,有些数据、资料,他还一一核对,自称原原本本、坦诚无忌、不亢不卑。特别是书中对雷海宗先生的回忆,述其博学、卓识、真诚、宽容,师生之间的交往,对其学术地位的评价,自称一生受雷海宗影响至深且巨,字里行间浸润着对恩师的无限深情,令人读后感慨不已。‎ ‎【居右】(选自《文汇报》,有删改)‎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A.本文开头引述孔子关于血气与年龄关系的论述,为评价何炳棣的“血气”张本,同时衬托出何炳棣卓尔不群的个性。‎ B.何炳棣在历史学方面建树颇多,其主要原因是从小就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父亲用生动的历史故事培养了他的兴趣。‎ C.他研究中国的历史,上古土壤结构、耕作方式,乃至明清人口、会馆制度等都是他涉及的内容,可见其资料功夫之扎实。‎ D.何炳棣为了在关于中国农业起源的辩论中让自己的观点更加可靠,专门向美国地质学权威请教,其求知欲于此可见一斑。‎ E.本文撷取了传主的若干人生片段,既全面地揭示了他成为史学泰斗的原因,也真实表现了传主令人遗憾之处——“傲”。‎ ‎(2)请简要概括传主何炳棣的形象特点。(3)从文中看,何炳棣成为史学泰斗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请简要概括其中的主观原因。(4)何炳棣在史学界取得斐然成就给你的学习带来了哪些启示?请选择一个角度,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1)AD ‎ ‎(2)锐意进取,耄耋之年仍思考大问题,开辟新领域,鸿篇迭出,新见纷呈;视野宏阔,问题意识敏锐,资料功夫扎实,求知欲强,在史学界成就斐然;至真至性,对人对事一片诚恳。 ‎ ‎(3)①自幼对史学产生一定的兴趣,有相应的知识基础;②有良好的研究习惯,视野广阔,善于发现问题,踏实治学;③勤于钻研,学无止境。 ‎ ‎(4)要有踏实诚恳的求学精神。何炳棣为了在关于中国农业起源的辩论中让己见更有学术水准,专门向美国地质学权威请教;在何炳棣那里,从没有什么学科壁垒,需要什么就补什么。他遍检北美各大图书馆近四千种方志。正是由于在学术上的踏实诚恳,何炳棣才无畏那些跨学科的难题,在学术问题上廓清迷雾,取得佳绩。我们在学业上也应培养踏实诚恳的求学精神,如此才能弥补不足,不断进步。‎ ‎【解析】‎ - 10 -‎ ‎(1)本题考查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B项,“其主要原因”的分析不当。C项,“可见其资料功夫之扎实”有误,应为“可见其学术视野之宏阔”。E项,文中,作者并没有认为“傲”是“传主令人遗憾之处”,作者只是想借助“傲”引出他的“真”。‎ ‎(2)本题考查把握传主的个性特征的能力。把握传主的形象一般首先把握文章内容层次,分层概括其主要特征。本文层次清晰,第一部分(1)讲的是何炳棣老而弥坚锐意进取的精神;第二部分(2-4)讲的是何炳棣成功的原因;第三部分(5)讲的是何炳棣性格特点。提取信息是我们要关注作者对他的评价的关键词。‎ ‎(3)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对于成功的原因题干已经给了提示,只概括主观原因,也就是自身因素,我们首先要确定答题区间,应是2-4段,第2段是小时候对史学英文的兴趣,打下基础,第3段宏阔的学术视野,敏锐的问题意识,扎实的资料功夫,是何先生成功的重要因素,第4段自学进修,永无止境,是何先生成功的另一因素,归纳整合即可得出答案。‎ ‎(4)本题考查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的能力。探究传主的成功的启示,要考虑文中的材料是否充分,材料不足的就不要选了,因为这种题8分,我们要答4点的。按照“观点+材料+自身实际”模式作答。‎ ‎【题型】现代文阅读 ‎【备注】‎ ‎【结束】‎ 四、语言文字的运用 ‎12.【题文】下列各句中,加线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著名歌唱家刘欢演唱的蜀军为诸葛武侯举哀时响起的那首《赞诸葛》真是长歌当哭,如泣如诉,让人潸然泪下。‎ B.何先生西洋油画的功底非常深厚,对中国画的春秋笔法也十分熟稔,寥寥几笔,一个鲜活的形象便跃然纸上。C.项羽被困垓下,兵少食绝,汉兵层层包围,其处境可谓如履薄冰。再回首之前其赫赫战功,不禁让人唏嘘不已。‎ D.虽然他一再伪装以掩人耳目,然而在证据确凿下,他贩毒的行径终于图穷匕见。‎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A.长歌当哭:多形容局面危急或声音、气息等低沉微弱、时断时续。此处不合语境。B.春秋笔法:现多称文章用笔曲折而意含褒贬的写作手法。委婉的表达作者的倾向,不直接表明态度,以曲折迂回的方式让人知道。也则一字置褒贬,简练而含蓄地点评人事。不能评论画作。 C.如履薄冰:像走在薄冰上一样。比喻行事极为谨慎,存有戒心。此处望文生义。D图穷匕见: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了出来。‎ ‎【题型】语言知识基础 ‎【备注】‎ ‎【结束】‎ ‎13.【题文】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节假日调休关系到亿万公众的切身利益,要更科学、更方便地让公众行使这样一项权利,需要最大限度地吸收民众的智慧,听取民众意见。‎ B.在明确目标的前提下,采取渐进式延迟退休的理念,可以确保政策调整前后平稳过渡,也不会对当期的就业状况造成太大影响。‎ C.欧美国家的许多学校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使他们富有怀疑和创新精神,这确实值得我们的教育界学习借鉴。‎ D.为了不让孩子们的“花季”遭到“黄色空间”和“黑色空间”,厦门坚决关闭了一扇扇引诱青少年误入歧途的罪恶之门和隐患之门。‎ - 10 -‎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A.语序不当,应为“需要最大限度地听取民众意见,吸收民众智慧” B采取……理念搭配不当D缺少“遭到”的宾语。‎ ‎【题型】语言知识基础 ‎【备注】‎ ‎【结束】‎ ‎14.【题文】依次填入下面句子空格处组成一个语意连贯的语段,其中排序最恰当的一项 没有谁可以活在社会舆论的真空里,“贫二代”如此,“拼二代”亦如此,“富二代”更不例外。 , 。当然,这其中也不乏误解与偏见。 , ,只是,“富二代”的代言人在为这个群体正名的时候, 。“富二代”其实没那么脆弱,也不该如此敏感。‎ ‎①试图改变社会舆论对“富二代”的看法是必要的②客观地为“富二代”正名也无可厚非 ‎③只不过社会舆论给予前两者的多是支持和鼓励④对于“富二代”多是批评与鞭策 ‎⑤实在没必要把普通的社会舆论升级到“歧视”的地步 A. ③①②⑤④ B. ③④①②⑤ C. ③④②①⑤ D. ②③①⑤④‎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③句“前两者”承接上句“贫二代”“拼二代”,④照应上句“富二代”;①紧接“误解”“偏见”转入改变对“富二代”的看法之必要,②句中“也”照应第①句。‎ ‎【题型】语言知识基础 ‎【备注】‎ ‎【结束】‎ ‎15.【题文】阅读以下新闻材料,根据要求答题。‎ ‎12月13日,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中央军委在南京隆重举行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仪式上,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同南京大屠杀辛存者代表、85岁的夏淑琴老人和南京大屠杀死难者遗属代表、13岁的阮泽宇一起为国家公祭鼎揭幕。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永久设立“国家公祭鼎”,是首个国家公祭仪式的重要内容。据设计者介绍,国家公祭鼎的设计亦有数字寓意,铜质的鼎身和铜质的底座重2014公斤,石质的底座重 1213公斤,象征2014年12月13日举行首次国家公祭。‎ ‎(1)用一句话概括这则新闻的主要内容(15字以内)。(2)对于举行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你有事么看法?要求:观点明确,言之成理,不少于60字。‎ ‎【答案】 (1)习近平等为国家公祭鼎揭幕。‎ ‎(2) 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举行国家公祭仪式,既是对死者的沉痛悼念与深切缅怀,更是对生者的警醒与鞭策。它让我们牢记历史,不忘国耻,从而使得我们奋发图强,努力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富强。‎ ‎【解析】(1)本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压缩新闻的核心要素是什么人做了什么事,什么人可概括为习近平等,什么事则是为国家公祭鼎揭幕。‎ ‎(2)本题考查探究文本中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对新闻的评价应该是由两部分内容构成,概括事件和评价事件。概括事件就是为南京大屠杀举行国家公祭仪式。评价事件要评价其对错、实质,要评价到点上,比如这则新闻我们的重点要落在公祭仪式的价值、意义和影响。‎ ‎【题型】语言知识基础 - 10 -‎ ‎【备注】‎ ‎【结束】‎ ‎16.【题文】汉字的构成奇妙无穷。将某些字拆开,常常会引发有趣的联想,让人悟出一些道理。请依照示例,从下面提供的三个字中任选两个拆开,分别写出所悟。‎ 示例:“路”由足和各组成,说明人生的路是靠各自走出来的。‎ 提供选字:怒、功、悟 ‎【答案】示例1:“怒”由奴和心组成,说明人有怒便成了心的奴隶。‎ 示例2:“功”由工和力组成,说明只有努力工作才能获得成功。‎ 示例3:“悟”由心和吾组成,说明不论什么事,我们只有用心去感受才会有所悟。‎ ‎【解析】‎ ‎【题型】语言知识基础 ‎【备注】本题考查选用、仿用、变换句式的能力。仿写句式要观察所给句子,本题的要求就是根据字形,拆解字体,进行联想,揭示道理。这三个字拆解字体很容易,联想是关键。‎ ‎【结束】‎ 五、写作 ‎17.【题文】阅读下面一首辛弃疾的词,根据要求作文。‎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四季有春夏秋冬,人生有酸甜苦辣。我们总是在品味人生滋味中懂得了人生,不断成长。请以“滋味”为话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 选好观察角度,找准立足点,写出真情实感,体现人生某一方面的滋味,不少于800字。【答案】略 • ‎【解析】本题考查写作能力。话题是“滋味”,我们就得从滋味入手考虑。文题中的“滋味”应是“某种感受”。为此“滋味”可以是生活中某件事的感,我们叙写一个中心事件,或围绕一个中心叙写一组事件,在此基础上生发出自己的内心感受。这类题目写容易但写好很难,因为普通人的生活是风平浪静的,我们很难靠情节曲折取胜,我们只能用敏锐的触觉去捕捉让我们心动的瞬间,以描写取胜以细腻取胜,写出那些让人的心灵为之一颤的场景、画面、镜头,我们要做到3点:关注生活见其小,真情描绘传其真,理性感悟挖其深。让读者的心弦在你柔柔地拨弄下产生出共鸣,这样才能收到“平凡的人给我以最多感动”的构思之效。‎ ‎【题型】作文 ‎【备注】‎ ‎【结束】‎ - 10 -‎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