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水市第二中学15-16学年上学期二调考试
高一年级历史试题
1.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曾这样评价中国的政治制度:“中国政府只有施用棍棒才能让人民做些事情,政府与其说是管理民政,毋宁说管理家政。”产生这一统治方式的制度基础是
A.分封制 B.宗法制 C.礼乐制 D.君主专制制度
2.丁山先生在《宗法考源》中说:“宗法之起,不始周公制礼,盖兴于宗庙制度,殷之宗庙,以子能继父者为大宗,身死而子不能继位者,虽长于昆弟,亦降为小宗。宗法者,辨先祖宗庙昭穆亲疏之法也。”材料强调的是
A.宗法制起源于嫡庶之制 B.宗法制与周公制礼无关
C.宗法制商代已经存在 D.宗法制起源于宗庙祭祀制度
3.夏侯玄《时事议》中说,“惧宰官之不修,立监牧以董之;畏监督之容曲,设司察以纠之”。这一制度始建于
A.秦朝 B.汉朝 C.隋朝 D.元朝
4.元代中央“诸大小机务,必由中书,惟枢密院、御史台、徽政、宣政诸院许自言所职,其余不由中书而辄上闻,既上闻而又不由中书径下所司行之者,以违制论”,这说明元代时
A.中书省的权力比较集中 B.中书省兼掌军事、民族、监察等事务
C.皇权与相权矛盾突出 D.行省制维持了元朝的稳定
5、北宋初年,有一个大臣向宋太祖建议:五季变乱,统由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若将兵权撤销,稍示裁制,何患天下不安?宋太祖采纳了他的建议,实施
A、推恩令 B、派文臣任地方长官 C、平定地方叛乱 D、杯酒释兵权
6、清代档案史料记载:“嘉庆二十一年七月初六日内阁奉上谕:和世泰等奏,英吉利国贡使连日演习礼仪极为敬谨,……即派苏楞额、广惠各载原品顶戴沿途伴送。钦此”。此圣旨的撰拟者当是
A.中书省 B.内 阁 C.军机处 D.礼 部
7.《礼记•大传》记载:“别子为祖,继别为宗,继弥者为小宗”。东汉经学大师郑玄为其作注曰“别子,谓公子若始来在此国者,后世以为祖也”。由此可见,“别子”的身份最有可能是
A.周天子 B.诸侯国君 C.卿大夫 D.士
8.“先时国家始制九品,各使诸郡选置中正,差叙自公卿以下,至于郎吏,功德材行所任。
茂同郡护羌校尉(官名)王琰,前数为郡守,不名为清白。而琰子嘉(即王琰之子王嘉)仕历诸县,亦复为通人(学识渊博通达的人)。嘉时还为散骑郎(官名),冯翊郡(地名)移嘉为中正。”该材料主要表明中正官
A.以严格的考试作为录用标准B.大多在中央官员中选置产生
C.从各郡现任官员中选拔兼任D.对当地人物的德才进行评定
11
9.这个条约撕开了一个专制政权的铁幕。战前清廷朝野普遍认为民主国家决策程序复杂,不能尽快作出决定;人民拥有权利,不会拼死作战。但无情的战争把这些谎言扔进了垃圾箱。条约签订后,“民主”、“共和”、“立宪”的思潮迅速的在中国漫延开来。这个条约是
A.《南京条约》 B.《马关条约》 C.《天津条约》 D.《辛丑条约》
10.1902年的一天,北京的一个戏院里有一伙人在侃大山,赵仁说:“我参加过公车上书。”钱仪说:“我还参加过义和团运动呢。”孙礼说:“我当时就住在东交民巷里。”李信说:“那儿离我们的学校不远,我在京师大学堂里读的书。”根据说学知识,他们当中谁的话最有可能不符合当时的现实( )
A.赵仁 B.钱仪 C.孙礼 D.李信
11.一部小说里有这样的情节:“外国公使认为现任的山东巡抚人很好。不像他的前任府台,老是同我们敝国人作对。自从现任接手之后,我们的铁路已经放长了好几百里,还肯把潍县城外一块地方借给我们的军队做操场”。这部小说可能以下列哪个事件作为背景
A.中英签订的《南京条约》几年之后 B.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之后
C.中日签订的《马关条约》几年之后 D.八国联军侵华和《辛丑条约》签订几年之后
12.导游带领一群学生到博物馆参观,走到近代展馆前,导游在向同学们解说关于近代列强是如何一步步侵略中国,如何不断地侵占中国权益时是这么说的:“起初①美国提出了‘利益均沾’的‘门户开放’政策;接下来②取得了‘片面最惠国待遇’和‘领事裁判权’;后来③各国派兵保护东交民巷使馆界,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最后④外国可以在中国开设工厂。”显然导游把列强取得这些特权的顺序弄错了,那么符合历史事实的顺序是( )
A.①②③④ B.②①④③ C.②④①③ D.③④①②
13.“在戊戌变法期间,金田起义常被康有为借来作为迫使皇帝变法的力量;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自觉接受了太平天国反清的正面影响和因争权夺利而导致分裂火拼的反面教训。”材料表明太平天国运动
A.推动了中国社会政治变革进程 B.削弱了旧的政治体制而备受推崇
C.为资产阶级政治运动提供经验 D.昭示了近代革新历程的一脉相承
14.中国步入世界的进程中,太平天国起到了一个正面作用。如果没有太平天国这个插曲,中国融人世界还会晚若干年。这里强调的是太平天国运动
A.打击了满洲贵族的专制统治 B.提倡发展资本主义,顺应世界潮流
C.是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D.激发了汉族士大夫致力于自救变革
15.《辛丑条约》签订后,慈禧太后在《罪己诏》中说:“今兹和约,不侵我土地,念友邦之见谅,疾愚暴之无知。……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帝国主义列强“不侵我土地” 的根本原因是( )
A.瓜分狂潮中列强已将中国领土瓜分完毕
B.义和团运动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迷梦
C.清政府已变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D.帝国主义侵华主要方式已发生重大改变
11
16.中国近代史上,面对列强侵略,爱国军民不屈不挠、顽强抗争。下列人物组合与方框中材料描述顺序完全吻合的是
甲、他在台湾率领抗日义军,振臂高呼:“大丈夫为国捐躯,死而无撼!”
乙、他指挥中国军队,在山东台儿庄堵截日军,取得抗战以来的最大胜利。
丙、他率领致远号英勇抗敌,壮烈牺牲。
丁、他指挥百团大战,沉重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
A.林则徐、安德馨、邓世昌、彭德怀 B.徐骧、李宗仁、邓世昌、彭德怀
C.刘永福、谢晋元、邓世昌、聂荣臻 D.徐骧、李宗仁、林永升、彭德怀
17.当代著名历史学家雷姬在谈及民族主义时说:“一个正义的运动,只有情感是不够的,民族主义也一样。没有理性的指导和束缚,就很容易被各式各样的人所利用。”下列能够论证上述观点的是( )
A.义和团运动 B.太平天国运动 C.维新变法运动 D.辛亥革命
18.“这个运动由学生掀起,是自动的,没有人指使,也没有人操纵,只是爱国的热情表现。所以等到学生运动扩展而为商人罢市,由北京而及于上海,这运动的目标初步达成之后,这运动也就消歇下去了。但是影响所及,学生们醒来了,五四运动一变而为新文化运动。”(梁实秋《我参加了五四运动》)从中不能得到的信息是五四运动( )
A.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学生运动日益扩展 B.中心最初在北京
C.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D.突破了知识分子的范围
19. 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列强主动表示愿意协助清政府剿灭太平天国。据图1、图2分析列强此举的主要目的是为了( )
A.划分“势力范围” B.使战争中获得的权益能得以落实
C.进行资本输出 D.扶植清政府作为统治中国的工具
20.瓦德西说:“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这表明列强:①瓜分中国的计划破产 ②已放弃灭亡中国的企图
11
③仍需扶植清政府以华治华 ④看到了中国人民的不屈斗志( )
A.①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1.辛亥革命、国民革命、解放战争分别推翻或动摇了清政府、北洋军阀政府、国民党政府,构成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三次高潮。这“三次高潮”一致的是
①革命对象 ②革命结果 ③指导思想 ④革命性质 ⑤革命任务
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①③ D.④⑤
22.有学者指出:南昌起义作为中国共产党人武装斗争的开始,还存在着认识与实践上的不足,由于没有解决好这些问题,南昌起义虽然成功了,但在国民党军的反扑之下,胜利果实并没有保存多久。这里的“不足”应指
A.缺乏建立根据地进行长期斗争的思想 B.右倾思想一直在党内占据主导地位
C.没有创建革命军队和掌握革命领导权 D.“左”倾思想严重影响领导者决策
23.下列关于20世纪30年代日本侵华事件发生顺序的排列,正确的是
①九一八事变 ②七七事变 ③一二八事变
④华北事变 ⑤八一三事变
A.①②③④⑤ B.③②④⑤① C.①③④②⑤ D.③①④②⑤
24.“铁流两万五千里,直向着一个坚定的方向! 苦斗十年锻炼成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一旦强虏寇边疆,慷慨悲歌上战场……游击战,敌后方,铲除伪政权。 游击战,敌后方,坚持反扫荡……争民族独立,求人类解放,这伟大的重大责任,都担在我们肩上。” 这首流唱于20世纪前期某一时期的著名军歌主要是指哪支军队
A.工农红军 B.新四军 C.八路军 D.解放军
25.毛泽东在《井冈山的斗争》中写道:“土地分配的标准:以乡为分配土地的单位。……所有乡村中男女老幼,一律平分。现依中央办法,改以劳动力为标准,能劳动的比不能劳动的多分一倍。”发生这一变化主要是为了
A.满足贫苦农民的土地要求 B.争取大多数农民对革命的支持
C.体现公平、公正的社会原则 D.增强井冈山根据地的经济实力
26.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和全民族的抗战,是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根本保障。在推动这一战线形成的下列事件中,其先后顺序是 ①西安事变 ②公布《国共合作宣言》 ③国民政府发表《自卫抗战声明书》 ④改组共产党军队
A.④①③② B.①②④③ C.①③④② D.②①④③
27.近代有一本回忆录这样写到:“师长又问我为什么要参加红军。我说红军来了以后,我们家乡解放了,除了给我们家分了地,还分了茶山,每年可以收到几百斤油茶子。”作者回忆的这段历史应是在
A.国民革命运动时期 B.抗日战争时期 C.解放战争时期 D.土地革命时期
11
28.1944年7月22日,美军观察组肩负着美国政府赋予的特殊使命来到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开始了美国官方与中国共产党长达三年的正式交往。下列对美军观察组表述正确的是
A.为美国政府制定对华政策提供重要依据 B.美国与中国共产党建立了外交关系
C.表明美国放弃支持蒋介石的错误政策 D.搜集解放区情报,准备大举进攻
29. 毛泽东在总结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经验时曾说:“我们有许多宝贵的经验。一个有纪律的,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武装的,采取自我批评方法的,联系人民群众的党,一个由这样的党领导的军队。”下列能够为上述经验提供实践依据的是
A.辛亥革命、南昌起义、一届人大 B.武昌起义、五四运动、三大战役
C.南昌起义、遵义会议、三大战役 D.中共一大、遵义会议、十一届三中全会
30.漫画折射了历史。下列选项反映的历史事件由图2引发的是
图2
A.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万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B.北上八国联军众,把我江山又赠送。白鬼西来做警钟,汉人惊破奴才梦。
C.学子斗争惊列寇,豪杰攻打震华庭。反封反帝风云涌,休课休劳波浪凶。
D.血肉之躯筑铁墙,平原斩倭声名扬。纵然汗简无司马,寸土皆碑记国殇。
31. 下表内容摘编自中国共产党“一大”、“二大”文件,其前后变化表明中国共产党已经
中共一大(1921年)
中共二大(1922年)
中国社会性质
未阐述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革命目标
推翻资产阶级的政权,消灭资本家私有制,承认无产阶级专政。
最低纲领:打到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最高纲领:渐次达到一个共产主义社会。
革命对象
资产阶级
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
革命力量
工人、农民和士兵
无产阶级、农民、其他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A. 从幼稚走向了成熟 B. 摆脱了苏联革命模式的影响
C. 探索出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 D. 初步认识了中国国情
32.武昌起义以后,各省代表通过了《临时政府组织大纲》,明确规定实行总统制;
11
1912年3月8日,为了限制袁世凯的权力,参议院通过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根据宪政原则,参议院的行为
A.变更了政体使社会动荡 B.分散了权力导致效率低下
C.防止了专制维护了共和 D.因人设法违背了法治精神
33.洪秀全说:“慨自有明失政,满洲乘衅,混乱中国,盗中国之天下,九州之众,一任其胡行,而恬不为怪,中国尚得为有人乎!”这反映出洪秀全
A.已经认识到了满清政府的本质 B.讲求科学、正确、合理的斗争策略
C.用满汉民族矛盾宣传动员革命 D.深刻地揭露中国社会的阶级矛盾
34.古雅典的出土文物上的铭文中,记载了古代雅典法庭判处损污神像、对神发布不敬的话语和其他亵渎神明者的财产全部没收拍卖的事情。这表明( )
A.雅典公民权利神圣不可侵犯 B.雅典公民只尊奉神明的意志
C.雅典法制有浓厚的神秘色彩 D.古雅典排斥“持不同见解者”
35.古代雅典就大会发言作出这样的规定:“任何人在五百人会议或公民大会上发表演说时,必须针对当时讨论的议题,不可同时讨论两个独立的议题。同一场会议中也不得就相同的问题两次发言。不可谩骂或打断他人发言,且不可攻击主持会议的官员。”这一规定
A.在梭伦执政期向率先实行 B.铲除了世袭贵族的特权
C.保证了会议的高效有序 D.体现了直接民主过于泛滥
36.周恩来曾经说过:“在我国,汉族人口多,占的地方少,少数民族人口少,占的地方大,悬殊很大;在苏联,俄罗斯民族人口多,但占的地方也大。中国如果采取联邦制,就会在各民族间增加界墙,增加民族纠纷……很多人就要搬家,这对各民族的团结和发展都很不利。”周恩来是在分析( )
A.中国不实行苏联式联邦制的原因 B.中苏人口与所占地区比例的对比
C.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 D.中苏两国民族众多、民族矛盾复杂的情况
37.2014年10月20日至23日,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在北京召开,4天会期的核心议程是研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重大问题,审议《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详细描绘法治中国新图景。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法制发展历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曾经发挥临时宪法的作用
B.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定了新中国的国家性质和根本政治制度
C.1980年人大五届五次会议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成为中国在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D.1999年人大九届二次会议正式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下来
38. 1949年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明确规定:“在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委员会内,实行少数服从多数制度。各下级人民政府均由上级人民政府加委并服从上级人民政府。全国各级人民政府均服从中央政府。”这说明当时( )
A.中国的法律制度走向健全 B.新中国国家政权组织原则得以确立
C.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日臻完善 D.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统一战线组织
11
39. 1982年12月,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通过了新宪法,第31条规定:“国家在必要时得设立特别行政区。在特别行政区实行的制度按照具体情况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法律规定。”这一规定说明
A.使“一国两制”的实践有了宪法保证 B.各地方可以根据实际自行决定实行何种制度
C.特别行政区不必遵循国家宪法,可以单独制定法律 D.特别行政区能够行使独立主权
40.下图为1959年主政台湾的国民党“外交部”对其外交人员的指示。这反映出当时台湾当局( )
A.承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B.坚持“一个中国”的理念
C.发出了谋求两岸和解的信号 D.放弃了敌视中共政权的立场
41.台湾当局决定开放台湾同胞赴大陆探亲,受到大陆方面的欢迎,长达数十年之久的两岸同胞隔绝状态终于被打破。这一两岸关系中的大事发生在
A.1979年 B.1981年 C.1987年 D.2008年
42.据新华社报道,原籍常州的台胞周纯娟女士,是第一个取得入境大陆探亲签证的人。当她第一次探亲走出机场出口的时候,82岁的周老先生一眼就认出女儿,健步迎上去与女儿紧紧拥抱,眼睛全湿润了,泪水里浸满了40年的思念。这一历史事件表明( )
A.两岸达成了“一个国家”共识 B.台湾当局结束对大陆敌对政策
C.两岸关系缓和出现历史性变化 D.大陆对台政策发生根本性转折
43.学习历史可以借助想象的方法来“重建”历史场景。假如你生活在1954年的中国,你不可能看到的情形是
A.人民代表上北京参加全国人大会议 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
C.民主党派人士参加政协会议 D.欢庆内蒙古自治区的成立
44.下面材料主要说明当时( )
现在国际上一般都公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但是否做得到那是另外一个问题。美国首先就做不到……从国与国的关系方面来讲,应该建立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这是正确的。但是,作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一个共产党的对外关系的总路线,就不能只限于和平共处……还有一个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的问题。——毛泽东(1957年)
A.中国成为共产主义运动的领头羊 B.各国普遍奉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和平共处原则不适用于中美关系 D.新中国外交政策出现调整的苗头
45
11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在解释“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时引述了毛泽东的一段话:“关于帝国主义对我国的承认问题,不但现在不应急于去解决,就是在全国胜利以后的一个相当长时期内,也不应急于去解决。因为虽然我们愿意按照平等原则同一切国家建立外交关系,但帝国主义是绝不能很快地就以平等态度对待我们的。”上述材料体现了新中国( )
A.不承认国民政府建立的旧外交 B.取缔列强在华特权的强烈愿望
C.坚决保障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成果 D.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46.据毛里和子所著《中日关系:从战后走向新时代》记载:中日正式谈判时,高岛益郎……进行说明,其中有一条……“因为《日台条约》已经放弃了赔偿请求,所以要求删除‘中国放弃请求权’的‘权’字”。高岛的这一说明触怒了周恩来。周恩来被触怒的原因是( )
A.日方将台湾与新中国相混淆 B.日方并不尊重新中国政权
C.日方不承认过去侵略过中国 D.日方无视中华民族的智慧
47.2014年3月2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应荷兰王国首相马克·吕特邀请赴荷兰海牙出席第三届核安全峰会。此次核安全峰会以“加强核安全、防范核恐怖主义”为主题,来自全球50多个国家的领导人和有关国际组织负责人出席峰会。并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欧盟总部进行访问。这主要反映出
A.中国积极开展多边外交活动 B.中国致力于发展睦邻友好关系
C.有利于世界多极格局的加强 D.推动了中、欧之间的同盟合作
48. 1970年,美国总统尼克松对其助手基辛格说:“我想请你的助理人员起草一份研究材料,对我们在联合国接纳中国问题上将采取什么方针提出建议……我认为,我们没有足够的票数去阻挡。接纳的时间比我们预料的要来得快。”这说明
A.两极格局已经被打破 B.美国已丧失了世界霸主的地位
C.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 D.美国孤立中国的政策发生动摇
49. 当时,这一代雅典人于公元前467—428年,几乎40年的时光中,除了短时期外,曾一再选举他为十名司令官之一;……雅典在他的领导下,享受一切民主的权利外,同时也获得贵族与独裁的优点。——威尔杜兰《世界文明史·希腊的生活》。材料中的“他”应是( )
A.梭伦 B.克利斯提尼 C.伯里克利 D.苏格拉底
50.古代希腊的“公民”一词来源于“城邦”。亚里士多德说:“城邦正是若干公民的组合。”材料表明,“公民”的本质含义为( )
A.公民是城邦主人 B.城邦包含了公民 C.公民从属于城邦 D.公民是城邦的人
51.克利斯提尼时期以后,雅典步入了“全民政治”的时代。这时,每个公民都要担任一段时间的政府官吏,主要的政府官吏则由抽签而不是由原来的选举产生。这一做法( )
①扩大了城邦普通民众的参政权 ②直接导致雅典城邦走向衰落
③容易造成政府官吏素质参差不齐 ④推动雅典民主政治达到鼎盛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52.柏拉图曾说:“在民主制中,没有专门的领导阶层,领袖人物取决于人民的喜好,因此,他们的行动在于维护他们自己的名誉和地位。默许人民的要求使政治领导能力受到了削弱……民主使智慧边际化。”在此,他认为雅典民主制( )
A.把权力关进了笼子 B.真正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
11
C.存在民主泛滥弊端 D.提供了集体管理的新形式
53.材料一 雅典经济繁荣,工商业发达,海外贸易活跃,当时各地移民纷纷前往希腊定居。雅典的上层都是由奴隶主团体掌握实权,他们有雄厚的财力,连国王都必须依靠奴隶主组成的元老院议会的支持才能稳固自己的地位,同时国王无权力没收奴隶主的财产,这有点类似西方的君主立宪政体。雅典的民主制,是早期的民主制,所谓的民主大门仅仅是对有钱有权利的社会体面人敞开的。
——壬寅虎《古代雅典民主政治》
材料二 民主最本质的优点,也许在于能够在既有的经济社会条件下,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的能动性,使共同体的大量人口能够亲身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对国家产生一种强烈的亲和感和认同感,不仅使每一个个人而且使共同体本身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
——阮炜《“苏格拉底问题”背后的政治》
材料三 公元前415年,雅典公民大会商讨是否远征西西里,尽管多数公民不了解西西里的情况,但苏格拉底的学生亚西比德富有煽动性的演说激动了许多人,最后公民大会批准了远征计划。亚西比德出征后,反对派在公民大会上宣扬亚西比德毁坏神像,在证据不充分的情况下,利用公众对神灵的敬畏之情,让公民大会通过决议,追查亚西比德的渎神和阴谋反对人民罪,结果导致了亚西比德的叛逃和雅典远征军的全军覆没,雅典由此走向衰落。
——《西西里之战》归纳整理
(1)根据材料一,概括早期雅典民主制建立的社会背景。(6分)
(2)根据材料二归纳民主政治的优点,结合所学知识写出雅典民主运行的主要机构。(5分)
(3)依据材料三归纳雅典民主制存在的弊端,并指出其产生的主要原因。(4分)
54.睦邻友好是中国对外关系的基础。中国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巩固睦邻友好,深化互利合作,努力使自身发展,更好地惠及周边国家。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边倒,是孙中山的四十年经验和共产党的二十八年经验教给我们的,深知欲达到胜利和巩固胜利,必须一边倒。 ——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
材料二 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互相疑虑和恐惧、互相排斥和对立。……五项原则完全可以成为在我们中间建立友好合作和亲善睦邻关系的基础。 ——周恩来在亚非会议全体会议上的补充发言
材料三
11
在20世纪50年代,周恩来就指出:中日两国之间,“不但人民要往来,人民还要影响政府,改变政府的态度,两国才能友好”。
——《周恩来外交文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中国“必须一边倒”的合理性。(4分)
(2)指出材料二所体现的外交原则及外交思想,说明其对中国外交的积极影响。(6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中国对日外交的方针。20世纪70年代促进中日关系变化的直接原因是什么?(4分) 综合上述材料,说明中国在处理与周边国家关系时外交政策的变化趋势。(4分)
55. 2014年全国人大将每年的12月4日定为“宪法日”,依法治国再迈新步。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清末西方宪政思想传入中国以来,中国先后制定了多部宪法和宪法性文件。为了实现国家富强的目标,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立宪派推动清政府制定了钦定宪法大纲。以孙中山为代表的共和主义者在辛亥革命之后参照美国宪法制定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制定是中国历史上具有进步意义的事件之一,但它的内在缺陷也使得这部宪法最终沦为废纸。而北洋军阀控制下的北洋政府,动辄以各省军政长官通电的形式干预立宪活动,甚而武力威胁国会的存在,此时的宪法成为了一种“文饰工具”。
——摘编自张晋藩著:《中国宪法史》
材料二 中国共产党从诞生时起,就非常关注、重视宪法制定和立宪实践。土地革命期间,在苏联宪法的影响下,中国共产党制定通过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1949年新政协通过的《共同纲领》宣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1954年,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制定通过了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此后由于左倾错误思想的盛行,民主集中的决策机制被专断的领导意志所取代,出现了类似“文化大革命”那样肆意侵犯人权的惨痛教训。在吸取历史教训的基础上,1982年宪法首次以根本法的形式,将“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规定为“今后国家的根本任务”。从而将近代以来的制宪者所追求的富强梦想与实现民主、文明的现代需要结合起来,既表达了实现中华民族富强和独立的历史使命,又突出了推进民主和文明建设的时代性特征。
——摘编自何勤华:《论中国共产党人的宪法观念与实践历程》等
11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近现代宪法制定历程曲折的历史原因。(15分)
衡水市第二中学
2015-2016学年度上学期高一二调考试 历史 试题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52小题,每小题1分,共计52分。)
1-5 BDAAD 6-10 CBCBC 11-15 CCADD 16-20 BAABC
21-25 DACCD 26-30 CDACC 31-35 DDCCC 36-40 CCBAB
41-45 CCDDB 46-50 BADCA 51-52 CC
53.答案:(1)工商业发达;奴隶主拥有实权;国王的权力有限。(6分)
(2)优点:直接民主;增强国家认同感。机构:公民大会、五百人议事会和民众法庭。(5分)
(3)弊端:直接民主容易使公民受到野心家的蛊惑而左右政局,使民主沦为个人争权夺利的工具,导致内耗和混乱,危及国家前途。原因:公民大会不受制约。(4分)
54.答案:(1)帝国主义对中国革命的破坏和阻挠;美国扶蒋反共;两大阵营对峙(美苏冷战亦可);中苏两国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相同。(4分)
(2)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思想:“求同存异”。(2分)
影响:推动亚非会议顺利进行;提高中国国际地位;开创中国对外关系的新局面;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我国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准则,标志着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4分)
(3)方针:“民间先行,以民促官”的对日方针。原因:中美关系的改善。(4分)
趋势:由重视意识形态转变为超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重视国家利益;强调和平与发展。(4分)
55.(1)(历史因素)缺少妥协精神(或专制主义的浓厚影响)
(经济因素)缺乏足够社会力量的支持(或民族资本主义的不发达)
(社会因素)统治者在社会危机面前缺乏改革的主动,从而一再丧失行宪的良机(或既得利益阶层的阻碍)
(政治因素)左倾错误思想的盛行(或民主集中制原则受到破坏)
(思想因素)人权意识的淡薄(或出现了类似“文化大革命”那样肆意侵犯人权的惨痛教训)(每点3分。其它言之成理亦可适当给分,总分不得超过15分)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