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社会发展的规律
一、选择题
1.201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面对野蛮残暴的日本侵略者,具有伟大爱国主义精神的中国人民没有屈服,经过8年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最终赢得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伟大胜利,也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这反映出人民群众( )
①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是创造社会历史的源泉
②自己解放自己,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③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④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决定社会历史的性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②③
[解析]选D。人民群众的实践是创造社会历史的源泉,①说法错误;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但并不决定社会历史的性质,决定社会历史的性质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④说法错误;②③正确且符合题意;故选D。
2.2014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十五年庆典活动在澳门举行,习近平出席并讲话。他说:澳门回归15年以来,经济平稳发展,民生不断改善,民主有序推进,社会和谐稳定。实践证明了“一国两制”方针的正确性,澳门同胞有能力把澳门事情管理好、建设好、发展好。材料表明( )
①符合规律的社会意识可以直接推动社会存在的发展
②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社会历史是由人民的实践活动构成的
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④上层建筑能够适应生产关系的变化,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解析]选B。材料表明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②③正确;①社会意识是主观的不能直接推动社会存在的发展;④本身说法错误,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变化,上层建筑要适应经济基础。
3.广东某市将全面铺开社区“网格化”服务管理,全市近500万户居民将以200户为单位划分成大约2.5万个“网格”,这些网格成为政府管理基层社会的单元。其中蕴涵的哲理是( )
A.认识运动是一种圆圈式的循环运动
B.人为事物的联系具有主观随意性
C.生产关系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
6
D.上层建筑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状况
[解析]选D。A说法错误,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而不是一种圆圈式的循环运动;B说法错误,无论是自在事物的联系,还是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C说法正确,但是与题意无关。故选D。
4.梁启超认为,“历史者,英雄之舞台也,舍英雄几无历史”。梁启超的观点( )
①承认了伟大人物对社会历史发展的影响
②否认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③正确揭示了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
④否认了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A.①③ B.①②
C.③④ D.②④
[解析]选B。梁启超把英雄人物当作是历史的创造者,夸大了英雄人物对社会历史的作用,承认了伟大人物对社会历史发展的影响,否认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唯心主义观点,①②正确。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③错误。梁启超的观点谈的谁是历史的创造者问题,并没有否认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④错误。故选B。
5.“人民是土壤,它含有一切事物发展的必需的生命汁液,而个人则是土壤上的花朵与果实。”这句话说明了( )
①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实践的主体
②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决定力量
③任何个人的成绩都包含着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劳动
④人民群众的生产实践就是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选A。材料前半句说明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实践的主体,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决定力量,①②正确。材料后半句说明任何个人的成绩都包含着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劳动,③正确。④表述太绝对化,故排除。故选A。
6.受益于传统年画、灶画、剪纸、刺绣的濡染,浙江秀洲农民开始拿起了画笔。20多年来,秀洲的农民画作有800多幅入选全国各种展览,获奖200多幅次,140多幅被中国美术馆、中央美院等单位和国际友人收藏,200多幅在《美术》、《艺术世界》等国内20多家报刊、杂志上发表。这表明( )
A.人民群众创造的精神财富来源于传统文化艺术
B.人民群众可以直接创造丰硕的精神财富
C.人民群众具有的无限创造力是精神财富的源泉
D.人民群众的实践为精神财富的创造提供了物质基础
6
[解析]选B。AC表述明显错误,人民群众创造的精神财富来源于社会实践,而不是来源于传统文化艺术和无限创造力;D不是材料所表明的。题中“秀洲的农民画作有800多幅入选全国各种展览……”,体现了人民群众可以直接创造丰硕的精神财富,故选B。
7.习近平指出,改革开放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繁重的事业,必须一代又一代人接力干下去。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朝着党的十八大指引的改革开放方向奋勇前进。之所以高度重视改革,是因为改革( )
①能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②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中心任务
③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④能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解析]选C。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能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①④说法正确;经济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中心任务,②说法错误;阶级斗争是解决阶级社会矛盾的方法,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是人民内部的矛盾,只能通过改革进行完善,③说法错误。故选C。
8.有人曾说:“地上死一个人,天上就多一颗星星,人死后会升到天空,变成星星给走夜道的人照亮儿。于是,每一个活过的人,都能给后人的路途上添些光亮,也许是一颗巨星,也许是一把火炬,也许只是一支含泪的烛光……”这告诉我们( )
①人都是历史的创造者和社会历史的主体
②历史是无数个人不断创造的结果
③个人对社会发展有着或大或小的作用
④人民群众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与动力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解析]选D。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和社会历史的主体,①表述错误;每一个人对社会发展有着或大或小的作用,历史是由无数个个人不自觉或不自主的合力的结果,②③说法正确。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④说法错误;故选D。
9.管仲:“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这对我们的启示是( )
A.让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社会管理活动
B.民心作为社会意识决定了政权兴衰
C.充分认识到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中作用
D.管理政权要实现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
6
[解析]选C。材料中的意思是说政权之所以能兴盛,在于顺应民心;政权之所以废弛,则因为违逆民心,这强调民心对政权兴衰的重要性,启示我们应充分认识到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C适合题意;A正确但与题意不符;B是历史唯心主义观点;D材料没有体现,故选C。
10.我国人口老龄化形势严峻,子女赡养负担加重。为适应人口发展新形势,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党中央对计划生育政策进行重大调整完善,启动实施“单独两孩”政策。这表明( )
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B.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C.上层建筑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
D.改革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解析]选C。材料体现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故C项正确;本题材料并未涉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关系方面的问题,故A、B两项不符合题意;在阶级社会里,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而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故D项表述不科学,故选C。
11.当前,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化,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突出,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躲不开、绕不过,必须通过深化改革加以解决,要继续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创新。这是因为( )
①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调整就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②改革为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③生产关系变化是引起生产力和上层建筑变革的根本原因
④社会发展要在社会基本矛盾不断解决中实现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解析]选B。要通过改革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需要,改革为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改革是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矛盾的途径,②④说法正确;①“就能”夸大了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调整的作用;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变化是引起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变革的根本原因,③说法错误。故选B。
12.“没有群众的实践经验,任何科学家、艺术家、思想家的创造活动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不可能取得有价值的成果。”这说明( )
A.脑力劳动者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B.劳动人民的物质生产实践是从事精神生产的前提
6
C.劳动群众直接创造了精神财富
D.人民群众的实践是社会精神财富产生的源泉
[解析]选D。本题考查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这一知识。题干的意思是科学家、艺术家、思想家创造的文化成果来自于人民群众的实践,所以选D项,A、B说法错误,C不是材料所表明的。
二、非选择题
13.湖北省某村在村民收入不断提高的同时,开展了群众性的“一碑两谱五星”乡村文化创建活动。所谓“一碑”,即树立一座精神丰碑,主要收集本村先辈在革命战争时期的英雄事迹;“两谱”,即撰写时代风范谱、尊老爱幼谱,主要收录在乡村发展、家庭邻里关系中的先进典型;“五星”,即创评“读书、创业、诚信、法纪、勤俭”等五项星级文明户。村民们以极大热情参与了这一活动,讲身边事、树身边人、自评自荐、互评互荐,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运用所学知识,说明材料是如何体现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创造者的。
[答案] ①群众在革命战争时期的英雄壮举,在新时期的生活、求学和创业经历是“一碑两谱五星”文化活动的源泉。
②他们发展经济为新时期精神文明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
③他们通过收集、整理、评荐、比学等方式直接创造了思想道德建设方面的精神财富。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当前,环境问题是社会发展的最大瓶颈,也是群众意见最大的民生问题。只有把环境优化好,才能提高老百姓生活品质,提升老百姓的幸福感、满意度。各级各部门政府要以老百姓“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为标准,增强危机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切实把环境建设作为转型发展的中心工作和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来抓,全力改善发展环境,促进生态生产生活相融合,真正让老百姓过上幸福生活。
结合材料,运用“寻觅社会的真谛”的知识,分析政府全力改善发展环境的哲学依据。
[解析] 本题考查知识范围较为具体,“寻觅社会的真谛”就是唯物史观的知识,试题属于原因类,要从理论依据和现实意义角度回答,回答时把握材料关键信息。政府之所以改善发展环境,是由当前的严重的环境问题所决定的,这遵循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道理;改善环境的正确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改善环境,提升老百姓的幸福感、满意度,是尊重人民群众的地位和作用的体现。回答时先原理后材料分析。
[答案] 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政府全力改善发展环境,是由当前严重的环境问题这一社会存在决定的;政府对当前环境问题的认识会改善发展环境,体现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
6
②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要求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环境问题是群众意见最大的民生问题,只有把环境优化好,才能提高老百姓生活品质,提升老百姓的幸福感、满意度。政府全力改善发展环境,维护人民群众利益,让老百姓过上幸福生活,坚持了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