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一单元基础练习题(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5)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高中语文第一单元基础练习题(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5)》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第一单元综合测试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原形文化与伪形文化 刘再复 如果说《论语》是儒家文化的原形,那么《山海经》则是整个中华文化的形象性原形原典。它所凝聚、所体现的是一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中华文化精神,其中的英雄无私无畏、不知算计、不知功利,他们代表着中华民族最原始的精神气质。《红楼梦》也体现了中国的原形文化,不仅因为小说的开篇就紧连着《山海经》,而且因为《红楼梦》中的主人公和他心爱的诸女子,以及浸透于全书的赤子情怀,都远离《山海经》之后的巧取豪夺的世界。贾宝玉知其不可而为之,用他的天真挑战着一个庞大的泥浊世界,与夸父、精卫一样呆傻。《山海经》所呈现的中国原形文化精神是热爱“人”、造福人的文化精神,是婴儿般拘囿质朴内心的精神。《红楼梦》连接、呈现并丰富化了的正是这种精神。《西游记》的主人公孙悟空及唐僧所呈现的也是这种精神,二人所形成的心灵结构,是童心和慈悲心融合为一的结构。孙悟空如同不死的刑天,而唐僧则给他以慈悲的规范,唐僧所要造化的英雄是造福的英雄,这一基本精神和《山海经》完全相同。‎ 若以《山海经》为坐标和参照系,便可发现《水浒传》与《三国演义》这两部小说发生了严重的“伪形”。其英雄已不是建设性的英雄,而是破坏性的英雄,其生命宗旨是不断地砍杀人。他们不是要去“补天”,而是打着替天行道的旗号无法无天或自己想成为“天”。他们已失去《山海经》时代的天真,或把天真编织为粗暴与凶狠,或埋葬天真与政治,走向天真无邪的极端反面,耍尽心术与权谋,智慧用于杀人与征服。两书袭用传统的“忠义”理念,但没有灵魂和精神指向——只有情绪,没有信念;只有政治沙场,没有审美秩序。鲁迅则用“三国气”与“水浒气”来描述,实在恰切不过。中国文化的原始精神,到了这两部经典便走到了“伪形”的高峰。‎ 中国原形文化系统中,早期又有一个女性文化的原形。女性在原形中具有创世的地位,既补天又造人的创世者女娲就是女性,这是中国文化原形的象征。《山海经》中另一女性精卫(炎帝之女),化为精卫鸟后以填海为目标,是“补天”的对应性行为。西周时期周人始祖后稷的母亲姜嫄,传说她于郊野践巨人足迹而怀孕生后稷。战国时期老子《道德经》中有“知其雄,守其雌”和“牝常以静胜牡”的“雌性优胜”理念,反映出其哲学精神指向是重“水”性、柔性和雌性。这都为女性能站立于大地而奠定了哲学基础——英雄文化不等于雄性文化,真正的英雄必须把握刚与柔、雌与雄的合理关系;男性英雄应该充分尊重女性。这种雌性优胜的哲学是中国的原形哲学,是中国文化真正的精华。而《水浒传》和《三国演义》则是这种哲学的变形变质。两部经典在崇尚雄性暴力的同时蔑视、仇视雌性,砍杀和利用女性,从而展示了中国文化最黑暗的一页。‎ ‎(节选自刘再复《双典批判》,有删改)‎ ‎1.下列对“原形文化”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15‎ A.中国原形文化最具代表性的是《红楼梦》与《山海经》中的英雄,他们都具有赤子情怀,远离污浊世界。 ‎ B.中国原形文化的精神,在《山海经》《红楼梦》和《西游记》里的英雄人物身上,都呈现出相同的精神实质。‎ C.中国原形文化认为女性具有创世的地位,这为女性站立于大地奠定了哲学基础,《山海经》里的女娲就是其中的代表。‎ D.中国原形文化系统,既包括能造福人类、内心慈悲、勇于担当的英雄文化,还包括体现雌性优胜的女性文化。‎ ‎【答案】D ‎ ‎【解析】‎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2.关于中国文化发生了“伪形”,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水浒传》里的英雄跟《山海经》里的英雄有所不同,主要是前者发生了“伪形”,变为破坏性的英雄。‎ B.《三国演义》里的英雄自己想成为“天”,他们走向英雄文化的反面,耍尽心术与权谋,将智慧用于杀人与征服。‎ C.鲁迅用“气”来评价两部经典,充分说明传统的“忠义”理念不可取,没有灵魂的作品将会发生“伪形”。 ‎ D.《水浒传》和《三国演义》在崇尚雄性暴力的同时蔑视、仇视雌性,是雌性优胜哲学的变形与变质。‎ ‎【答案】C ‎ ‎【解析】‎ 试题分析:C项曲解原文,由原文“两书袭用传统的“忠义”理念,但没有灵魂和精神指向——只有情绪,没有信念;只有政治沙场,没有审美秩序”可知,并不是“传统的‘忠义’理念不可取”。‎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西游记》里的唐僧和孙悟空呈现出童心和慈悲心融合为一的心灵结构,这一基本精神与《山海经》的基本精神相同。‎ B.中国文化的原始精神,到了《水浒传》和《三国演义》便走到了以雄性暴力为主要内容的“伪形”文化的高峰。‎ C.《山海经》中炎帝之女精卫,是又一个女性文化原形代表,她化为鸟后的填海行为,与女蜗补天的行为相对应。‎ 15‎ D.《道德经》中有“牝常以静胜牡”的理念,告诉我们真正的英雄必须把握刚与柔、雌与雄的合理关系。‎ ‎【答案】D D ‎【解析】‎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张根字知常,饶州德兴人。少入太学,甫冠,第进士。调临江司理参军、遂昌令。当改京秩,以四亲在堂,冀以父母之恩封大父母,而貤①妻封及母,遂致仕,得通直郎,如其志。时年三十一。乡人之贤者彭汝砺序其事,自以为不及。‎ 屏处十年,曾布﹑曾肇﹑邹浩及本道使者上其行义,徽宗召诣阙。为帝言:“人主一日万几,所恃者是心耳。一累于物,则聪明智虑且耗,贤不肖混淆,纲纪不振矣。愿陛下清心省欲,以窒祸乱之原。”遂请罢钱塘制造局。帝改容嘉美,以为亲贤宅教授。‎ 未几,通判杭州,提举江西常平。洪州失官锡,系治兵吏千计。根曰:“此有司失于几察之过也。今罗取无罪之人,责以不可得之物,何以召和气?” 乃罢其狱。‎ 大观中命为转运副使改淮南转运使加直龙图阁又以水灾多乞蠲租赋散洛口米常平青苗米振贷流民诏褒谕之。‎ 徙两浙,辞不行,乃具疏付驿递奏。大略谓:“今州郡无兼月之储,太仓无终岁之积,军需匮乏,边备缺然。东南水旱、盗贼间作,西﹑北二国窥伺日久,安得不豫为之计?” 因条列茶盐、常平等利病之数,遂言:“为今之计,当节其大者,而莫大于土木之功。今群臣赐一第,或费百万。臣所部二十州,一岁上供财三十万缗耳,曾不足给一第之用。以宠元勋盛德,犹虑不称,况出于闾阎干泽者哉。虽赵普、韩琦佐命定策所未有,愿陛下靳之。其次如田园、邸店,虽不若赐第之多踿,亦愿日削而月损之。如金帛好赐之类,亦不可不节也。”书奏,权幸侧目,谋所以中伤之者,言交上,帝察根诚,不之罪也。‎ 寻以花石纲拘占漕舟,官买一竹至费五十缗,而多入诸臣之家。因力陈其弊,益忤权幸,乃擿根所书奏牍注切草略,为傲慢不恭,责监信州酒。既又言根非诋常平之法,以摇绍述之政,再贬濠州团练副使,安置郴州。寻以讨淮贼功,得自便。以朝散大夫终于家,年六十。‎ ‎(选自《宋史列传一百一十五》)‎ ‎【注】①貤:通“移”。转移;转赠 ‎4.对下列各句中划线的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3分) ‎ A.屏处十年 屏:隐居 ‎ B.安得不豫为之计 豫:参与 ‎ 15‎ C.乃罢其狱 狱:案件 ‎ D.犹虑不称 虑:担忧 ‎【答案】B ‎【解析】‎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5.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大观中/命为转运副使/改淮南转运使/加直龙图阁/又以水灾多/乞蠲租赋/散洛口米/常平青苗米/振贷流民/诏褒谕之/ ‎ B.大观中命为转运/副使改淮南转运/使加直龙图阁/又以水灾多/乞蠲租赋散洛口米常平青苗米/振贷流民/诏褒谕之/ ‎ C.大观中/命为转运/副使改淮南转/运使加直龙图阁/又以水灾多/乞蠲租赋散洛口米常平青苗米/振贷流民/诏褒谕之/ ‎ D.大观中命为转运/副使改淮南转运使/加直龙图阁/又以水灾/多乞蠲租赋/散洛口米/常平青苗米/振贷流民/诏褒谕之/‎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我们可以利用语法知识,对文言文的句子进行语法分析,根据语法分析确定该如何断句。就是说,在进行断句时,可抓住文言文词性的组合特点,抓名(代),找主干。注意文中的官名、粮仓名等文化常识,同时还要注意虚词的用法。‎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6.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错误的一项是( )(3分) ‎ A.张根很有才华,刚满二十岁,就考取进士功名。曾布等多名官员上书表扬他的操行和道义,为此,徽宗把他召入皇宫。张根借机向皇帝提出了建议。 ‎ B.大观年间,张根被任命为转运副使,改为淮南转运使,加任直龙图阁。他鉴于当时水灾频发,请求减免租赋, 发放洛口米粮、常平青苗米,救济流民。 ‎ C.张根调任两浙,辞职不赴任,于是写下奏疏通过驿站上奏朝廷。奏疏中力陈贪官横行和自然灾害环生导致的国库空虚,敌国窥伺、盗贼频起的严重局面。 ‎ D.张根的多次上书,触怒了权贵佞臣,他们罗织罪名,先将张根贬为监信州酒。不久又以张根诋毁常平之法等为借口,再次将他贬为濠州团练副使。‎ ‎【答案】C ‎【解析】‎ 15‎ 试题分析:“力陈贪官横行”无中生有。原文有条列茶盐、常平等利处与弊端。‎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 ‎(1)一累于物,则聪明智虑且耗,贤不肖混淆,纲纪不振矣。(5分) ‎ ‎(2)权幸侧目,谋所以中伤之者,言交上,帝察根诚,不之罪也。(5分)‎ ‎【答案】(1)一旦被玩物拖累,那么聪明智慧会耗尽,贤良与坏人就分辨不清,国家社会秩序和国家法纪就会萎靡不振。(“累、被动句式、耗、不肖、振”各一分) (2)权贵宠臣很是愤恨,谋求能够中伤他的事件,轮流进上谗言,皇帝察辨张根的忠诚,没有加罪于他。(“侧目、交、罪、宾语前置”各一分)‎ ‎【解析】‎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 张根字知常,饶州德兴人。年幼时入太学,刚满二十岁,考上进士。调任临江司理参军、遂昌令。应当改任京官,因为四亲在堂,希望把给父母的恩封转给祖父母,把妻子的恩封转给母亲,于是离职,得任通直郎,成全了他的志向。当时年仅三十一。乡里有个贤者叫彭汝砺把这件事写出来,自以为不如他。‎ 闲居十年,曾布、曾肇、邹浩及本道使者上书说明他的义行,徽宗召他到宫。他对皇帝说:“陛下日理万机,所依靠的是心而已。一旦被玩物拖累,那么聪明智慧会耗尽,贤良与坏人就分辨不清,国家社会秩序和国家法纪就会萎靡不振。希望陛下清心寡欲,来消除祸乱的源头。”于是请求罢去钱塘制造局。皇帝高兴地赞美他,任命他为亲贤宅教授。‎ 不久,出任杭州通判,提举江西常平。洪州官府中失了官印,把上千兵吏关起来审治。张根说“:这是有关部门不仔细查管的过错。现在羁押无罪之人,而索要不可得之物,怎能带来和气呢?”于是停止这个案件。‎ 大观年间,张根被任命为转运副使,改为淮南转运使,加任直龙图阁。他又因为水灾多,乞求蠲免租赋,发放洛口米、常平青苗米,赈贷流民。诏令褒扬他。‎ 徙官两浙,谢绝不听,于是写下条疏交驿站传奏。大概说“:现在州郡没有两个月的储积,太仓没有一年的积蓄,军需匮乏,边备不周。东南水旱,盗贼常常发生,西、北二国窥伺日久,怎么能不预先计谋?”于是条列茶盐、常平等利处与弊端,于是说:“从现实考虑,应该节制的大项目,最首要的是土木之功,现在赐给大臣一栋房子,有时耗费百万。我所管辖的二十个州,一年上供才三十万缗而已,甚至不足以供足造一栋住宅的费用。拿住宅来尊宠元勋盛德之臣,犹恐不够,何况赐给那些阿谀邀恩者呢。即使有赵普、韩琦佐命定策之大功,希望陛下也要吝惜赏赐。其次如田园、邸店,虽然不如赏赐宅第那么多,也希望日削月损。像金帛之类,也不可不节制啊。”‎ 15‎ 书表奏上,权贵宠臣很是愤恨,谋求能够中伤他的事件,轮流进上谗言言,皇帝察辨张根的忠诚,没有加罪于他。‎ 不久因为花石纲强行占有漕舟,官府买一根竹子耗费至五十缗,却大多落入诸位大臣之家。于是力陈弊端,更加忤逆权贵,于是摘录张根所书奏牍、注切、草略,认为傲慢不恭,责令他为监信州酒。不久又认为张根诋毁常平之法,摇动继承新法的政策,再贬为濠州团练副使,安置在郴州。不久因讨伐淮贼有功,获准自便居住。以朝散大夫身份死于家中,终年六十岁。‎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8——9题。(11分)‎ 春游南亭 韦应物 川明气已变,岩寒云尚拥。‎ 南亭草心绿,春塘泉脉动。‎ 景煦听禽响,雨余看柳重。‎ 逍遥池馆华,益愧专城宠。‎ ‎[注]专城:即专城居,古代称州牧太守等地方官为一城之主。‎ ‎8.这首诗描写了初春的景象,哪些方面能体现“初春”二字?全诗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5分)‎ ‎【答案】气温变暖,山岩尚寒,小草刚刚发芽,泉水开始涌动。(3分。答对三点即可得3分,答对两点给2分,答对一点不给分)表达了作者春游之乐和作为一个地方长官却无所作为的愧疚。(2分,每个要点1分)‎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有两问,第一问考查的是对形象的把握,第二问考查的是对情感的理解。先说第一问,本诗首二句从广处着笔,写滁州之地的大季候。“川明气已变,岩寒云尚拥。”山川明媚,初春的风已渐渐由寒变暖;山岩尽管不是很寒凉,但微微的山岚云气却从山涧悄悄拥动。这两句对初春的季候把握得很准确,写得很实在。尤如初春的风拂面而来,虽然还有些寒凉,但又夹杂了一些温馨之气。“寒”、“拥”相配,把季节的氛围表现得意尽神足。“南亭草心绿,春塘泉脉动。”通过“草心绿”、“泉脉动”这两个极其微小的细节描写,不但生动地表现了春临大地的特有征候,而且也传达出一年之始的蓬勃气象;从“草心绿”使人想到很快就会绿满山川,眼看即将柳暗花明。第二问考生可以从诗的尾联来分析, “逍遥池馆华,益愧专城宠。”“逍遥”即乐逍遥,指春游的心情愉悦。“专城”,即专城居;古代称州牧太守等地方官为一城之主。两句的意思是:春游南亭,万物复苏,景色煦和,禽鸟欢鸣,池馆华丽,令人赏心悦目,逍遥自在;然而,面对如此醉人风光,我这个得“专城”之宠的太守(唐称刺史),就更加惭愧自己为这里的黎民做出的政绩太少了,少得令人惭愧。所以本诗既写出了诗人游春之乐,对春景之爱,也写出了为官而无所为的愧。‎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9.第三联中“禽响”和“柳重”两词用得精妙,请简要赏析。(4分)‎ ‎【答案】 “禽响”,既写出了各种鸟声的此起彼伏,又写出了它们飞翔跳跃的欢快情景;(3‎ 15‎ 分)“柳重”,传神地写出春雨过后柳枝湿润、颜色更绿的风姿。(3分)‎ ‎【解析】‎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 , ,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2) ,秋天漠漠向昏黑。 ,娇儿恶卧踏里裂。(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3)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荀子《劝学》)‎ ‎【答案】(1)野芳发而幽香 佳木秀而繁阴(2)俄风定云墨色 布衾多年冷似铁 (3)吾尝终日而思矣 吾尝跻而望矣 ‎【解析】‎ 考点: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A。‎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必须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对应的题号方框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涂按所答第一大题评分;多做按所答的第一大题评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狼来了 凌鼎年 七丫村附近有座狼山,狼山之所以叫狼山,没有什么典故,也没有什么历史传说,仅仅因为这山上早年有狼, 村民们就把这山称之为狼山,后来叫顺叫习惯了,狼山之名也就写进了《娄城志》里。‎ 名不副实的是,这叫狼山的山,早就没有狼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组织过多次搜山打狼,后来不要说狼,连猪獾、狗獾、果子狸、刺猬等野生动物也极少能见到。‎ 狼山上没有庙宇,没有民居,没有名胜古迹,更没有人住,有的只是老树、灌木、荆棘、杂草,经济价值不大,一直没有开发。‎ 15‎ 文革时,有一位老干部,与一位老知识分子先后吊死在狼山的歪脖子树上,等发现时,已腐烂,生了蛆,不但臭不可闻,而且面目狰狞,这以后,老百姓就不大敢随便上山了,父母更是不让孩子上山。不久,就流传起狼山有鬼出现的传闻,还传得有鼻子有眼。这一来,就更没有人敢轻易上山了。‎ 去年中秋的一个晚上,突然从狼山上传来了“狼来了! 狼来了! 救命啊! 救命啊!” 的呼声,凄厉而恐惧,但呼救者喊破嗓子,并不见有人上山去救。‎ 第二天,山下七丫村的村民议论:这山哪有狼啊,几十年都没有狼迹了。假的,百分之百假的,肯定是谁吃饱了撑的,寻开心找乐子忽悠大家,谁上山谁傻子。‎ 是啊,不救没有人怪;你上山去救了,去打了狼,万一狼没有见着,见着个受伤的,半死不活的,赖上了你,那不是大麻烦吗。再说了,狼如今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就算有,谁敢打? 你打了,打伤了,打死了,有关部门要罚你款,你给不给? 别没事找事,自找麻烦。‎ 对对对,村民都这么认为。‎ 胆大的山旺说:“走,上山上去看看,大白天去,我们几个人结伙去,还怕撞着鬼吗?” ‎ 山旺等几个在半山腰发现了一条死狼,看样子死了一段时间了,已有点腐烂。‎ 难道狼山真的又有狼了? ‎ 山旺看了半天说:像狼,也像狗,可能是狼,也可能是狗。‎ 其他几个反反复复看了,有说是狼,有说是狗,大家吃不准究竟是狼是狗。‎ 关于狼山到底有没有狼,成了疑问。‎ 但不知怎么回事,没几天狼山有狼的说法越传越远。‎ 古庙镇镇政府决定组织人上山考察,看看到底有没有狼。‎ 娄城电视台决定跟踪拍摄。‎ 村民甲说:懂了吧,这是策划的,肯定早有人策划。‎ 村民乙说:看来镇政府准备开发狼山了,要不如此兴师动众干嘛? ‎ 多位村民说:幸好那晚上没有上当受骗。‎ 就在考察队出发的前一天晚上,村民们又听到狼山上有人喊:“狼来了! 狼来了! ……” ‎ 这一次,连山旺也彻底不相信了,他搂紧了老婆说:“我们管我们,别理他,肯定是为明天考察造舆论,假到底了。” ‎ 第二天,镇政府组织的考察队出发时,镇宣传委员带队,镇党委书记来送行,场面还不小,可惜只有看热闹的,并没有哪个跟着上山。七丫村的山旺等村民对电视台的人不无调侃地说:“卖力点,好好拍几个狼咬人的画面,也让我们开开眼界……” ‎ 考察的结果说是发现了狼粪、狼毛、狼窝,这都有镜头的,最最出人意外地是拍到了昨晚被狼咬伤的一位中年人,腿上被咬了一口,据他自己讲:后来爬到树上才逃过一劫。电视画面是真真切切的,那中年人腿上的伤口也确确实实流着血,有牙齿印,很痛苦的面部表情给电视观众留下极深刻的印象。‎ 这中年人村民都没有见过,电视台介绍说他叫赵宇纶,省里的地质工程师。村民们弄不懂的是他晚上跑到狼山干什么? 难道勘察到了什么宝贝? 村民们奇怪,关于这些,电视台语焉不详,会不会是出于保密? ‎ 15‎ 至于狼山到底是真有狼,还是需要狼,村民们两派意见,山旺与村民甲、村民乙等说打死也不信狼山有狼。村书记认为电视台都播了有狼,那一定有狼,不相信镇政府,不相信电视台,难道相信你山旺? ‎ 你山旺算个甚么东西。‎ 不过,除七丫村部分村民以外,娄城全市上下,包括外地的都为狼山高兴,因为狼山终于又有狼了,名副其实了。至少到目前为止,没有听说谁在质疑狼山发现狼的报道。‎ 很多人都想来狼山一游呢。‎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小说第三段对狼山多个“没有”“更没有”“一直没有”的反复渲染,侧面反映了外部世界对这座山的长期 漠视,为情节发展作了铺垫。 ‎ B.这篇小说虽不讲究叙事手法,但统观全篇如同从现实中撷取的一个鲜活片断;第四段巧设悬念,使读者产生了浓厚的阅读兴趣。 ‎ C.本文借寓言故事来塑造人物形象,揭示人性:先明狼绝迹,再闻狼现身,继说狼新闻,尾说狼确有,情节跌宕起伏,一波三折。‎ D.小说语言平易朴实,同时又善用谐音来增强文章讽刺意味。如“赵宇纶”与“造舆论”谐音,“山旺”与“狼山兴旺”的“山旺”谐音。‎ E.因为有了狼,狼山经济就有了新的增长点,某些政府官员就有了政绩,所以尽管“狼山有狼”的疑点很多,也不允许人去追究。‎ ‎【答案】DA ‎【解析】‎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请从文中找出策划者设计了哪些内容来让人们相信狼山真的又有狼了?(6分) ‎ ‎【答案】①在狼山上留下有狼的证据;半夜从狼山上传来“狼来了,救命啊!”的呼救声以及在狼山上发现类似狼又似狗的尸体。②镇政府组织考察队上山考察,电视台跟踪拍摄。③再现狼山有狼的证据:狼粪、狼毛、狼窝的证物和被咬伤的地质工程师的口述和伤口。‎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文中第一次写引出了山旺等村民的求证等故事情节。第二次写则引出了镇政府上山考察并最终论证为真的情节与结局。‎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中秋的晚上,听到山上传来救命的呼喊,为什么没有人上山去救? 结合原文说明原因。(6分) ‎ ‎【答案】①害怕狼山有鬼,夜晚无人敢上。②认为是假的,是有人在寻开心找乐子忽悠人。③怕惹上麻烦,怕被伤者赖上,又怕打了狼,被罚款。‎ ‎【解析】‎ 15‎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狼来了”这一标题意蕴深刻。请结合文本,从情节、寓意和主题三个方面进行探究。(8分) ‎ ‎【答案】①从情节上看,“狼来了”贯穿了小说由狼到无狼又到有狼的情节。②从寓意上看,“狼来了”是民间流传的故事,告诉孩子要诚实。用作小说的标题,暗示“狼来了”不过是利益集团的一场策划,增强作品的讽刺下效果。③从主题上看,这里是把那些为了利益而假造声势,谎称狼山有狼的人比喻成狼;“狼来了”寓意这些像狼一样的人要兴风作浪。‎ ‎【解析】‎ 试题分析:舆论造假的背后是各种社会利益的驱使,社会的良性发展必须呼吁;谎言被一步步镀造成真相,暴露了人性里猎奇与围观的病态娱乐心理; “狼来了”的故事是真相与虚假交织的故事,实际上是人性里的真诚朴实与贪婪欺骗的博弈。 “狼来了”象征着人性里的各种恶的到来并肆虐,它使人们的道德底线丧失,最终集体失语。   ‎ 考点: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能力层级为探究F。‎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像沈从文那样不合时宜 庄庆鸿 很多人被沈先生打动,都是由于一座城。我也不例外。‎ 去看沈先生笔下的凤凰小城,是我做了很久的一个虔诚的梦。古人拜见前辈,要焚香沐浴,我想,翠翠跟爷爷一定都在那里,我一定要安静地去,千万不能惊动了他们。‎ 沈先生的名讳叫从文。他写的文儿,谁也偷学不来。‎ 为了调查土家族文化现状,我和大学同学们选择的路线不是凤凰,而是几个不为人知的小镇——龙山县洗车河镇、捞车河镇。‎ 在捞车河,我们住的小招待所在沿山公路旁,爬很长的台阶下去就有河,河边有条渡船。和《边城》里一样,靠人手拉钢索渡过去的方头渡船。看船人似乎总是不在的。‎ 我也见识到,歌喉像竹雀的土家族男女,都好似站在高崖上唱歌的傩送,使翠翠在睡梦里把灵魂轻轻浮起,摘了一大把虎尾草。 ‎ 后来我去凤凰古城,大感失望,才知道湘西最美的边城,我早已走过。‎ 人们憧憬凤凰,都靠沈先生一支笔的力量。他不是讲了多么震撼人心的故事,他只是道出一直在他身边的事。‎ 15‎ 但坚持做自己,是要代价的。 ‎ 回到民国时期,沈先生的日子也不好过。来自湘西的他只有小学文化,被视为“土包子”,得不到北平精英的认可。他一边在慈幼院打工,一边写作。在他生活最绝望的时候,曾写信给郁达夫求助。‎ 当他l928年与丁玲、胡也频一起创办《红黑》杂志时,已是小有名气的青年作家了。但他却没有融入,始终自称为“乡下人”,批判城市现代文明的丑陋。‎ 就算作品震撼过文坛,沈先生也是无力的。文革时期,他被派去打扫厕所,收藏多年的文物书籍被统统没收。二篇文章写他:“他像摩挲珍贵的青铜器一样,认真擦着每一个便器。”‎ 沈先生的力量,不只是在文字上。很多喜欢沈先生的人,只记住了他质朴秀美的湘西画卷,却忘记他也曾写下这样的对白——祖父说:“翠翠,我来慢了,你就哭,这还成吗?我死了呢?”‎ 翠翠不作声。祖父又说:“不许哭,做一个大人,不管有什么事都不许哭。要硬扎一点,结实一点,才配活到这块土地上!”‎ 在凤凰的沈先生墓旁,他的侄子黄永玉龙飞凤舞地写下:“一个士兵,要不战死沙场,就是回到故乡。”我摸着粗糙的石面,把额头贴上去,停留了很久。黄永玉是懂沈先生的。‎ 记得在湘西调查的最后一天,人们黑灯瞎火地搬着矮凳坐在院子里。抬头就是吊满星星的夜空。有的星星会游走,然后才发现那是飞得高高的萤火虫。我想在这一刻屏住呼吸。又想大口呼吸。‎ 同学们和老乡挨个告别,我的眼泪流得比擦得快。当时我发下好多个誓言,以为“永远也不会忘记”。‎ 但是,一年一年,金钱改变了凤凰古城的模样,改变了你我。沈先生曾说:“这世界或有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褛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他让我发现,生命中始终少不了一把虎尾草。‎ 让翠翠守在渡船上的,只是一句话:“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这是《边城》经典的结尾。只要你想回归本心,做好自己,哪天也不算晚。虎尾草,翠翠一直没忘。‎ 一辈子不合时宜,沈先生做到了。那是因为他找到了故乡的河流、丝绸、铜镜与张兆和女士。这是他心里的虎尾草,他灵感的泉眼,让一个文弱书生敢于面对整个世界。‎ 如果你看看沈先生这样的人,他可以帮你回忆起来,自己的那一把虎尾草。人生的河道往哪里拐,是急是缓,这段风景美不美,其实都取决于你自己这个船夫。只要是内心所指,即使一辈子不合时宜,也能成全自己。‎ ‎ (选自《中国青年报》,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文章说“他写的文儿,谁也偷学不来”,形象地表明了沈从文先生的作品具有独特的风格,是其他人无法模仿的。‎ B.文章引用沈先生的侄子黄永玉对他的评价,目的是为了突出沈先生在生活中坚强的生活态度和对故乡执着的爱。‎ C. “一年一年,金钱改变了凤凰古城的模样,改变了你我”,表现了作者对逐渐失去质朴秀美的特质的边城的失望。‎ 15‎ D.最后一段运用比喻来叙写自己的感悟,启迪人们应该像沈从文一样乐观向上,虽是文弱书生却敢于面对整个世界。‎ E.文章以议论描写为主,用写实的笔调描绘湘西特有的美丽风情与温情,表现作者对沈从文先生的怀念和敬意。 ‎ ‎【答案】D E答对一项给3分,答对两项给5分。‎ ‎【解析】‎ 考点: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文章多次写到“虎尾草”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答案】①文章借虎尾草把沈从文先生和其作品《边城》自然联系起来,并贯穿全文,使沈先生的品格与他作品中的理想追求相互印证,交相映衬。②虎尾草是沈从文先生坚守自我、热爱故乡、执着理想的象征,多次出现以强化沈先生的人格(或丰富沈从文的精神世界)。(一点3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说法,言之成理亦可。)‎ ‎【解析】‎ 考点: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要坚持自己是要付出代价的,结合文意简要概括沈从文为坚持自己付出哪些代价。(6分)‎ ‎【答案】①面对生活的困苦。②不被精英认可,很难融入作家群。③文革时期受迫害。‎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局部文意概括的题目,答题时找准区位,提取文中的关键词语,分条作答。‎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请根据文本,探析“一辈子不合时宜,沈先生做到了”这句话的涵义。(8分)‎ ‎【答案】①找到了自己的心灵的归宿,敢于直面世界。②沈先生坚守独特的文风。他的作品里没有多么震撼人心的故事,只是道出一直在他身边的事。③他不媚俗从众。身为有名气的青年作家后,他仍自称为“乡下人”,批判城市现代文明的丑陋。④他一生保持自己的本心和追求。他热爱故乡的一切,坚持独立的人格,勇敢面对整个世界,成全了自己。 (一点2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理解言之成理亦可。)‎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语句含义的题目,语段又在文章的末尾,答题时要考虑文章的中心和主要情感。此题应该概括出沈从文的优良品质,然后点明情感。‎ 考点: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能力层级为探究F。‎ 15‎ 第Ⅱ卷 表达题 ‎13.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赍发(jī) 盘缠(chan) 玷辱(diàn) 胭脂(zhǐ)‎ B.尴尬(ɡà) 口呐(nà) 髭须(xī) 朔风(shuò)‎ C.拾掇(duo) 央浼(měi) 规矩(jù) 祈祷(qí)‎ D.妥当(danɡ) 憎恶(zēnɡ) 滑稽(jī) 吼啸(xiào)‎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脂(zhī) 呐(nè) 矩(jǔ)。‎ 考点: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能力层级为识记A。‎ ‎14.下列各组词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酒馔 伏侍 喝采 交头接耳 B.庇佑 撮合 恶梦 唉声叹气 C.严峻 虔诚 委屈 成帮搭伙 D.绊倒 分辩 报歉 不假思索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A喝彩B戍守D抱歉。‎ 考点: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能力层级为识记A。‎ ‎15.填入下列横线处,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茶峒河是酉水的一条支流,河水明澈如镜。________。当地的顽皮伢仔喜欢在这里撒尿,笑咧咧地夸口:“哈,老子一泡尿浇遍三省!”________。还是“拉拉渡”,不用篙或桨,不过牵船的蔑缆换成了拇脚趾粗的钢索了。摆渡的还是个老人,________,也许是有的,一时半会儿不知跑到哪儿玩耍去了。‎ ‎①茶峒,以沈从文的著名小说《边城》以此为背景而闻名。‎ ‎②《边城》中描写的那个渡口还在,据说渡口恰是三省的交界点 ‎③渡口还在老地方,不过尖头的渡船变成方头的了 ‎④当地人说,当年翠翠和她的爷爷就住在这儿的一间木屋里 ‎⑤只是不见翠翠和黄狗 A.②③⑤ B.①③④ C.①③⑤ D.②③④‎ ‎【答案】A ‎【解析】‎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15‎ ‎16.请从下列作家和人物形象的组合中选择一组,仿照例句写一段话。要求:①句式一致;②体现人物特征。(5分)‎ ‎ 曹雪芹·林黛玉关汉卿·窦娥鲁迅·祥林嫂沈从文·翠翠 ‎ 艾青·大堰河巴金·觉慧契诃夫·别里科夫路遥·孙少平 ‎【答案】示例1:苟且偷安,如泥土般隐忍;愤然觉醒,似火山般爆发。从林冲的性格突变中,我们体会到了作者施耐庵内心的纠结与渴望。‎ 示例2:低眉顺眼,如银镯般润泽;呆滞黯然,似木偶般无光。在祥林嫂的命运历程中,我们感受到了作家鲁迅思想上的苦闷和彷徨。‎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的难点不在于句式一致,也不在于文学作品形象的特征,而是在于要将文学形象与作者的内心相结合,这要求学生不光要熟悉作品,还要熟悉作家,这对于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考点:选用、仿用、变换句式。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17.以“村庄”“灯火”“皓月”“酒香”等词为线索进行扩写,形成一则短文。要求:以描写为主,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内容具有画面感;不超过50字。(6分)‎ ‎【答案】(示例)村庄的夜幕蓝得透明,点缀着一轮圆圆的皓月,家家透出昏黄的灯火,飘散着淡淡的酒香和菜香。‎ ‎【解析】‎ 考点:扩展语句,压缩语段。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六、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假如你观察山涧里一派激流的水,除了你感叹“逝者如斯夫”之外,你也可以见到涧内种种东西应付水流的方法,是很不一致的。树叶,草根,落花,是完全跟水走的,可以算第一种。大一些的东西,例如石块,大树的老根,无论水流得如何湍激,是丝毫不动的,可以算第二种。涧床深处,有许多鱼,头部一律向着上流顶着,鱼身的方向恰恰和水流的方向相反;好像争着往上流游去,却是并不见有什么进步。他们是潮流中的挣扎者。‎ 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答案】‎ 顺流·逆流·坚守 清流急湍,木叶落花顺流而下,不知所踪; ‎ 15‎ 块石树根岿然不动,任尔激流; ‎ 锦鳞逆流而上,挣扎不屈服。‎ 顺应潮流,常流于盲目,不知所踪,失去方向。如今,娱乐节目充斥各个电视台且形式多样,从“真人秀”“明星跳水秀”到每年的新人“选秀”,追求噱头、卖点的商业操作层出不穷。“娱乐没有圈”,在如今全民娱乐的背景下,人们的审美情趣已由“审美”慢慢变成“审丑”。为了迎合这种需要,电视上各种搞怪、反串获得很高的收视率。如果只遵循“收视率”这根指挥棒,顺应潮流,这些大同小异的电视节目最终将被后浪拍在沙滩上,消匿无痕。‎ 逆流而上,往往得不到掌声和祝福,在潮流中挣扎,很难进步。然而,向上的精神,敢于反抗的勇气,确实改变现状的唯一手段。毛泽东的诗中写他年轻时意气风发、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豪迈“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不反抗的生活是死气沉沉的,不沸腾的青春是不属于年轻人的。祖国,正需要年轻人扼住潮流的咽喉,在社会的风浪中搏击。‎ 岿然不动,是对本真的坚守,是对潮流的包容理解,却又拒绝流于庸俗的骨气。相比于各大电视台的对收视率的狂热,杨澜,这位聪慧的女人显然有些不合群。“杨澜访谈录“十多年一直不瘟不火的播着,不媚俗、不投机。她在意的是人内心的交流,让中国仍存有真实的真挚的心灵启迪性的访谈节目。她访谈陆川导演,深入探讨项羽的内心世界,以及《史记》对鸿门宴记载的合理性。陆川说“项羽,其实有其心软的一面,刘邦是项羽放走的。凭着项羽里三层外三层的包围,樊哙不可能立刻闯入。”我从访谈中看到了他们对历史的尊重和突破,我读到了陆川的信仰,也读到了杨澜的坚守。‎ 顺流,安逸,却麻木; ‎ 逆流,痛苦,却豪迈; ‎ 坚守,忍耐,却坦然。‎ 人生的路,没有一条可以随随便便成功。人生的潮流中,内心所坚持的信仰要坚守,阻碍的浪花要勇敢搏击,拒绝无所谓的生活。‎ 人生,就是要不停地奋斗,选择自己的路,坚定走下去 ‎【解析】‎ 考点: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15‎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