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届宿松县高三上语文第三次月考试卷(附解析)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2016届宿松县高三上语文第三次月考试卷(附解析)》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16届安徽省宿松县凉亭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 语文试题 说明: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   2.将试题答案全部写在答题卷相应位置。‎ 第Ⅰ卷 阅读题(共70分)‎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共9分,毎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诗歌写作“无中生有”,化不在场语言为在场语言;诗歌阅读“有中生无”,化在场语言为不在场语言。“无”不是“没有”,而是潜藏的“有”。老子说:“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致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微。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可见,“有”“无”同出而异名,并非对立,在场语言呈现于文字,不在场语言隐匿于字里行间或文字之外。站在作者的立场,不在场语言是经验的一部分,他面对的言欲尽却言不尽的困难通过不在场语言得以解决;同时,作者依赖在场语言的创设来伸展不在场语言。站在读者的立场,读者面对在场语言,他必须试图打破它的在场,站在其边缘地带倾听那意犹未尽的余音。在场语言好比琴弦,不在场语言就是在恰当的指法下弹奏出来的漂浮于琴弦周遭的余音,它们互相衬托,互相生成,描绘出动人的情调。诗歌中的在场语言从来都不是孤立的字词,只要有不在场语言,它就和世界有了联系,它就不可能单独地被释义。在场语言和不在场语言的互动,生成了汉语诗歌的空白结构。‎ 空白不是一无所有,而是在场语言和不在场语言的对话,它以“至言无言”的方式为诗歌命名。海德格尔有对器皿的特征的精彩描述:“空,或虚空,才是使壶具有盛水功能的东西。空间,壶的空无,正是壶作为空器之所是。”空,构成器皿之为器皿的本质,空,容纳和保持着万物一切皆流的本性,它接受着人们倾进去的东西,又为它的倾听者无私地奉献它的倾出。如同容器一样,诗歌空白收留着诗歌的真义,空白结构是诗的深层结构。‎ 14‎ 诗歌的在场语言占有的总是有限的时空,诗歌唯一能同时空抗衡的是空白,它通过无言言说,展示了生命在时空中不受限制的恒久的运动。空白拒绝对诗歌作静止的解说。诗在有文字处,诗之妙在无文字处。中国人深深懂得世界变动不居的道理,认为世界的深处是虚空,而虚空乃万物之源。万象皆从空中采又向空中去,所以纸上的空白是中国画真正的画底,也是中国诗歌真正的诗底。西方油画连画底都要打上底色,不留空白,画面上动荡的光、色彩和线条仍是视觉目睹的实;而中国画家用心之所在,正在空白,空白使得画面上的一花一鸟、一树一木、一山一石都被飘渺的曼气环绕。即使是主张文以载道的儒家诗学,也讲微言大义。‎ 空白作为中国诗歌的深层结构,具有接纳和倾出两种美学功能。“空故纳万境”,如果进入诗歌的对象世界密不透风,就不可能“纳万境”。正是空白,留存了诗歌的气韵。诗歌的在场语言和不在场语言并存,并且互相转化,同时空白倾出万境,以无言的诉说把倾听者带到一个陌生而鲜活的世界中去。从某种意义上说,空白是安顿人类心愿之乡的精神空间。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那空白处仿佛便是诗歌远望的故乡。诗歌空白结构的存在表明了诗歌文“意”的不可穷尽,任何一次释义,都只是诗歌文本可能的一次解读。‎ ‎(摘编自何志《汉语古典诗歌的在场语言与不在场语言》)‎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诗歌的写作和阅读,均涉及在场语言和不在场语言,在场语言为“有”,不在场语言为“无”,“无”不是什么都没有,是潜伏着的,是隐藏在在场语言字里行间或之外的内容。‎ B、就读者来说,他必须努力突破在场语言的限制,站在不在场语言的边缘地带倾听那些飘浮于琴弦周围的余音。‎ C、就诗人来说,不在场语言就是他想要表达而写下的诗句不能表达出的、通过在场语言的构建来延展的那一部分。‎ D、在场语言和不在场语言构成动态关系,它们相互依靠,互相衬托,相互生成,描绘出动人的情调。‎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空,容纳和保持着万物一切皆流的本性,所以器皿之为器皿的本质在于空;就像器皿一样,诗歌的真意在于空白,所以,诗的深层结构是空白结构。‎ B、汉语诗歌的空白结构,是由诗歌的在场语言和不在场语言的相互运动形成的。在场语言的被单独释义从来都不存在,不在场语言让在场语言和世界有了联系。‎ C、诗之妙在于不在场语言,在于空白,它突破了在场语言的时空的限制,以无言的方式,展示了不受时空限制的生命的恒久运动。对诗歌作静止的解读,永远不能领略其精妙。‎ D、世界的深处是虚空,而虚空乃万物之源,这是中国人探索世界得到的观点,这种观点深深影响了中国人的艺术创作,诗歌也好绘画也好皆如此。‎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西方油画是写实的,它不留空白,连画底都要打上底色,而油画画面上动荡的光、色彩和线条都是实实在在的真切的,就跟我们现实生活中见到的一样。‎ B 14‎ ‎、主张文以载道的儒家诗学,也讲微言大义,足见中国人对空白理解之深刻。中国画家的用心在空白之处,让画面上的一花一草、一鸟一兽、一山一石被飘渺的灵气环绕的正是空白。中国诗亦然。‎ C、汉语诗歌的文“意”是不可穷尽的,对诗歌的每一次释义,都只是诗歌文本的一次解读,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比如李商隐的《锦瑟》就是如此,每个人的解读都会不同。‎ D、具有接纳和倾出两种美学功能的是诗歌之空白,空白倾出万境,无言的诉说把倾听者带到一个陌生的世界,那空白的地方仿佛就是诗歌远望的故乡,安顿着人类的心愿。‎ 二.古代诗文阅读(共36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19分)‎ 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生而警敏,读书数百言,脱口辄诵。年十二,试作《六论》,援笔而成,辞甚伟。甫冠,名闻四方。欧阳修见其文,奇之。中嘉祐二年进士第。出通判越州,岁饥,度常平不足赡,而田野之民,不能皆至城邑。谕告属县,讽富人自实粟,总十五万石,视常平价稍增以予民。民得从便受粟,不出田里,而食有余。又贷之种粮,使随秋赋以偿,农事不乏。知齐州,其治以疾奸急盗为本。章邱民聚党村落间,号“霸王社”,椎剽夺囚,无不如志。巩属民为保伍,使几察其出入,有盗则鸣鼓相援,每发辄得盗。有葛友者,自出首。巩饮食冠裳之,假以骑从,辇金帛随之,夸徇四境。盗闻,多出自首。自是外户不闭。知洪州。会江西岁大疫,巩命县镇亭传,悉储药待求。军民不能自养者,来食息官舍,资其食饮衣衾之具,分医视诊。师征安南,所过州为万人备。他吏暴诛亟敛,民不堪。巩先期区处猝集,师去,市里不知。知福州。南剑将乐盗廖恩既赦罪出降,余众溃复合阴相结附旁连数州尤桀者呼之不至居人慑恐巩以计罗致之继自归者二百辈福多佛寺,僧利其富饶,争欲为主守,赇请公行。巩俾其徒相推择,识诸籍,以次补之。授帖于府庭,却其私谢,以绝左右徼求之弊。福州无职田,岁鬻园蔬收其直,自入常三四十万。巩曰:“太守与民争利,可乎?”罢之。后至者亦不复取也。徙明、亳、沧三州。巩负才名,久外徙,世颇谓偃蹇不偶。一时后生辈锋出,巩视之泊如也。拜中书舍人。甫数月,丁母艰去。又数月而卒,年六十五。巩为文章,上下驰骋,愈出而愈工,本原“六经”,斟酌于司马迁、韩愈,一时工作文词者,鲜能过也。‎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 A.余众溃/复合阴相结附/旁连数州尤桀者/呼之不至/居人慑/恐巩以计罗致之/继自归者二百辈/‎ B.余众溃复合/阴相结附/旁连数州尤桀者/呼之不至/居人慑恐/巩以计/罗致之继自归者/二百辈/‎ C.余众溃/复合阴相结/附旁连数州/尤桀者呼之/不至居人/慑恐/巩以计罗致之/继自/归者二百辈/‎ D.余众溃复合/阴相结附/旁连数州/尤桀者呼之不至/居人慑恐/巩以计罗致之/继自归者二百辈/‎ ‎5.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中嘉祐二年进士第”中“第”指科举考试及格的等次,“进士”是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考试者,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 B.古代任命或调任官职的词语很多,如“徙明、毫、沧三州”中的“徙”指“调动官职”,“拜中书舍人”中的“拜”指“授予官职”。‎ 14‎ C.“丁母艰”是指母亲去世,回乡守丧。守丧有一定的时间规定,这在古代是一种孝顺行为,表明当事人对已故之人的崇敬和不舍。‎ D.“六经”指六部儒家经典著作,是指经过孔子整理而传授的六部先秦古籍。它们是《论语》《诗经》《尚书》《礼记》《乐经》《周易》。‎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曾巩机敏强识,年少有才。数百字的文章,他读完就能脱口成诵;十二岁试着写成《六论》,言辞奇伟,由此声名闻于四方。‎ B.曾巩治理有方,善抓根本。掌管齐州时,以铲除奸盗作为根本任务,既调动百姓参与,又善待自首的盗贼,于是州内安定。‎ C.曾巩爱护百姓,不谋私利。朝廷征伐安南时,他事先做好供应军队的准备,不扰民;做福州知州时,他不许官府与民争利。‎ D.曾巩面对灾情,处理得法。遇荒灾时他估计仓储不足救济,劝富人就近卖粮给灾民;江西大疫,他命县镇、驿站备药待需。‎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巩饮食冠裳之,假以骑从,辇金帛随之,夸徇四境。‎ ‎(2)巩俾其徒相推择,识诸籍,以次补之。‎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8-9题。(11分)‎ 除夜野宿常州城外二首(其一)[注]‎ 苏轼 行歌野哭两堪悲,远火低星渐向微。‎ 病眼不眠非守岁,乡音无伴苦思归。‎ 重衾脚冷知霜重,新沐头轻感发稀。‎ 多谢残灯不嫌客,孤舟一夜许相依。‎ ‎[注]此诗作于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年)十一月,苏轼奉命前往常州等地赈灾途中。‎ ‎8.这首诗的前六句,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5分)‎ ‎9.结合尾联,简要赏析“嫌”字的妙处。(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离骚》中描写诗人因品德高尚被众小人嫉妒诬陷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白的《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引用了五丁开山的神话,增添了诗歌的浪漫主义气息。‎ ‎(3)白居易的《琵琶行》中以杜鹃(子规)表达悲切之意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第四两道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只能做所选定的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道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道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14‎ 鉴赏家 汪曾祺 全县第一个大画家是季匋民,第一个鉴赏家是叶三。‎ 叶三是个卖果子的。他这个卖果子的和别的卖果子的不一样。他专给大宅门送果子,也就是给二三十家送。这些人家他走得很熟,看门的和狗都认识他。里面听到他敲门的声音,就知道:是叶三。挎着一个金丝蔑篮,篮子上插一把小秤,他走进堂屋,扬声称呼主人。主人有时走出来跟他见见面,有时就隔着房门说话。“给您称——?”——“五斤”。什么果子,是看也不用看的,因为到了什么节令送什么果子都是一定的。‎ 立春前后,卖青萝卜。“棒打萝卜”,摔在地下就裂开了。杏子、桃子下来时卖鸡蛋大的香白杏,白得像一团雪,只嘴儿以下有一根红线的“一线红”蜜桃。再下来是樱桃,红的像珊瑚,白的像玛瑙。端午前后,枇杷。夏天卖瓜。七八月卖河鲜:鲜菱、鸡头、莲蓬、花下藕。重阳近了,卖梨:河间府的鸭梨、莱阳的半斤酥,还有一种叫做“黄金坠子”的香气扑人个儿不大的甜梨。菊花开过了,卖金橘,卖蒂部起脐子的福州蜜橘。入冬以后,卖栗子,卖山药,卖百合,卖碧绿生鲜的檀香橄榄。‎ 叶三卖了三十多年果子,他的两个儿子都成人了。他们都是学布店的,都出了师了。弟兄俩都已经成了家,老大已经有一个孩子,——叶三抱孙子了。 ‎ 这年是叶三五十岁整生日,一家子商量怎么给老爷子做寿。老大老二都提出爹不要走宅门卖果子了,他们养得起他。 ‎ ‎“我跑惯了。我给这些人家送惯了果子。就为了季四太爷一个人,我也得卖果子。” ‎ 季四太爷即季匋民。他在家里排行老四,城里人都称之为四太爷。 ‎ ‎“你们也不用给我做什么寿。你们要是有孝心,把四太爷送我的画拿出去裱了,再给我打一口寿材。”这里有这样一种风俗,早早就把寿材准备下了,为的讨个吉利:添福添寿。于是就都依了他。 ‎ 叶三还是卖果子。 ‎ 他真是为了季匋民一个人卖果子的。他给别人家送果子是为了挣钱,他给季匋民送果子是为了爱他的画。‎ 季匋民有一个脾气,一边画画,一边喝酒。喝酒不就菜,就水果。画两笔,凑着壶嘴喝一大口酒,左手拈一片水果,右手执笔接着画。画一张画要喝二斤花雕,吃斤半水果。 ‎ 叶三搜罗到最好的水果,总是首先给季匋民送去。 ‎ 季匋民每天一起来就走进他的小书房——画室。叶三不需通报,由一个小六角门进去,走过一条碎石铺成的冰花曲径,隔窗看见季匋民,就提着或捧着他的鲜果走进去。‎ ‎“四太爷,枇杷,白沙的!” ‎ ‎“四太爷,东墩的西瓜,三白!——这种三白瓜有点梨花香味,别处没有!” ‎ 他给季匋民送果子,一来就是半天。季匋民画的时候,他站在旁边很入神地看,专心致意,连大气都不出。有时看到精彩处,就情不自禁地深深吸一口气,甚至小声地惊呼起来。凡是叶三吸气、惊呼的地方,也正是季匋民的得意之笔。季匋民从不当众作画,他画画有时是把书房门锁起来的。对叶三可例外,他很愿意有这样一个人在旁边看着,他认为叶三真懂,叶三的赞赏是出于肺腑,不是假充内行,也不是谀媚。 ‎ 14‎ 季匋民最讨厌听人谈画。他很少到亲戚家应酬。实在不得不去的,他也是到一到,喝半盏茶就道别。因为席间必有一些假名士高谈阔论。因为季匋民是大画家,这些名士就特别爱在他面前评书论画,借以卖弄自己高雅博学。这种议论全都是道听途说,似通不通。季匋民听了,实在难受。他还知道,他如果随声答应应付几句,某一名士就会在别的应酬场所重贩他的高论,且说:“兄弟此言,季匋民亦深为首肯。”‎ 但是他对叶三另眼相看。‎ 叶三只是从心里喜欢画,他从不瞎评论。季匋民画完了画,钉在壁上,自己负手远看,有时会问叶三:‎ ‎“好不好?” ‎ ‎“好!” ‎ ‎“好在哪里?” ‎ 叶三大都能一句话说出好在何处。‎ 季匋民画了一幅紫藤,问叶三。 ‎ 叶三说:“紫藤里有风。” ‎ ‎“唔!你怎么知道?” ‎ ‎“花是乱的。” ‎ ‎“对极了!” ‎ 季匋民提笔题了两句词: ‎ 深院悄无人,风拂紫藤花乱。 ‎ 季匋民画了一张小品,老鼠上灯台。叶三说:“这是一只小老鼠。” ‎ ‎“何以见得。” ‎ ‎“老鼠把尾巴卷在灯台柱上。它很顽皮。” ‎ ‎“对!” ‎ 季匋民送了叶三很多画。——有时季匋民画了一张画,不满意,团掉了。叶三捡起来,过些日子送给季匋民看看,季匋民觉得也还不错,就略改改,加了题跋,又送给了叶三。季匋民送给叶三的画都是题了上款的。叶三也有个学名。他五行缺水,起名润生。季匋民给他起了个字,叫泽之。送给叶三的画上,常题“泽之三兄雅正”。有时径题“画与叶三”。季匋民还向他解释:以排行称呼,是古人风气,不是看不起他。 ‎ 有时季匋民给叶三画了画,说:“这张不题上款吧,你可以拿去卖钱,——有上款不好卖。” ‎ 叶三说:“题不题上款都行。不过您的画我不卖。” ‎ ‎“不卖?” ‎ ‎“一张也不卖!” ‎ 他把季匋民送他的画都放在他的棺材里。 ‎ 十多年过去了。 ‎ 季匋民死了。叶三已经不卖果子,但是他四季八节,还四处寻觅鲜果,到季匋民坟上供一供。 ‎ 季匋民死后,他的画价大增。大家知道叶三手里有很多季匍民的画,都是精品。很多人想买叶三的藏画。叶三说:‎ ‎“不卖。” ‎ 有一天有一个外地人来拜望叶三,叶三看了他的名片,这人的姓很奇怪,姓“辻”,叫“辻听涛”。一问,是日本人。辻听涛说他是专程来看他收藏的季匐民的画的。‎ 因为是远道来的,叶三只得把画拿出来。辻听涛非常虔诚,要了清水洗了手,焚了一炷香,还先对画轴拜了三拜,然后才展开。他一边看,一边不停地赞叹: ‎ ‎“喔!喔!真好!真是神品!” ‎ 辻听涛要买这些画,要多少钱都行。 ‎ 14‎ 叶三说: ‎ ‎“不卖。” ‎ 辻听涛只好怅然而去。 ‎ 叶三死了。他的儿子遵照父亲的遗嘱,把季匋民的画和父亲一起装进棺材里,埋了。 ‎ ‎            一九八二年二月二十八日  (有改动)‎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5分)‎ A.小说的题目是“鉴赏家”,开头部分从叶三卖果子写起,从他对生活中自然美的鉴赏,到后文渐渐熟悉季匋民而成为季匋民的知音,情节自然顺畅。‎ B.小说刻画了具有朴素生活经验、不谄媚、不卖弄、真心爱画的叶三这一人物形象,凸显了“小人物有时候也可以变得伟大”这一主题。‎ C.“看门的和狗都认识他”让“这些人家他走得很熟”这一情节变得生动形象了,而描写“篾篮”和“秤”这些物件的形容词,写出了叶三的用具的精致和考究。‎ D.季匋民给叶三的画,他一张也不卖,日本人出高价钱他也不卖,说明懂画的他对这些精品画的价值和市场预期早已心知肚明。‎ E.小说用朴素而传神的语言为读者展现了叶三和季匋民的友谊,而结尾处季匋民的画和叶三一起被埋,有价值的东西被毁灭,增添了作品的悲剧色彩。‎ ‎(2)季匋民送给叶三的画,叶三一张都不卖,最后埋了。结合全文,简要分析这些情节折射出叶三怎样的内心世界?(6分)‎ ‎(3)叶三是全县第一的鉴赏家,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小说情节简要分析。(6分)‎ ‎(4)有人评价汪曾祺的小说:风物美,人情美,生活美。请就其中任意两个方面,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屠呦呦与青蒿素 ‎2015年10月5日‎,从瑞典斯德哥尔摩传来令人振奋的消息: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理由是她发现了青蒿素,这种药品可以有效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屠呦呦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10月6日上午,一直不愿意接受采访的屠呦呦终于把记者请进家门,一再强调“也没什么好讲的”,她还通过央视发表自己获奖感言,她说,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获得诺贝尔奖是一项很大的荣誉,青蒿素这项生物研究成功是多年研究集体公关的成绩,青蒿素获奖是中国科学家集体的荣誉。 ‎ 在诺贝尔奖之前,大部分人或许都不知道屠哟哟是何许人,一夜之间她蜚声国内外,而以她为领导的研发小组研制的新型抗疟疾药青蒿素也被大家所熟知。‎ 14‎ 屠呦呦1930年12月30日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呦呦鹿鸣,食野之苹”,《诗经•小雅》的名句寄托了屠呦呦父母对她的美好期待。她自幼耳闻目睹中药治病的奇特疗效,立志探索它的奥秘。1951年,屠呦呦如愿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院药学系,选择了当时一般人缺乏兴趣的生药学专业。在专业课程中,她对植物化学、本草学和植物分类学最感兴趣。大学毕业后,屠呦呦就职于中国中医研究院。那时该院初创,条件艰苦。屠呦呦在设备简陋连基本通风设施都没有的工作环境中,经常和各种化学溶液打交道,一度患上中毒性肝炎,但她心无旁骛,埋头从事中药研究,取得了许多骄人的成果。其中,研制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青蒿素,是她最杰出的成就。当年轻的屠呦呦开始这项研究的时候,她当然不会意识到,在漫长而曲折的研究“抗疟”的道路上,有一顶金光闪闪的王冠正在等待她来摘取。‎ 疟疾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世界性流行病。世界卫生组织报告,全世界约数10亿人口生活在疟疾流行区,每年约2亿人患疟疾,百余万人被夺去生命。特别是上世纪60年代初,全球疟疾疫情难以控制。当时正值美越交战,在越美军因疟疾减员80多万人。美国不惜投入,筛选出20多万种化合物,却未找到理想的抗疟新药。因疟原虫对喹啉类药物已产生抗药性,所以,防治疟疾重新成为各国医药界攻克的目标。继美国之后,英、法、德等国也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寻找有效的新结构类型化合物,但一直未能如愿。我国从1964年重新开始对抗疟新药的研究,从中草药中寻求突破是整个工作的主流,但是,通过对数千种中草药的筛选,却没有任何重要发现。在国内外都处于困境的情况下,1969年,39岁的屠呦呦临危受命,出任该项目的科研组长。她从整理历代医籍着手,四处走访老中医,搜集建院以来的有关群众来信,编辑了以640方中药为主的《抗疟单验方集》。然而筛选的大量样品,对抗疟均无好的苗头。她并不气馁,经过200多种中药的380多个提取物进行筛选,最后将焦点锁定在青蒿上。但大量实验发现,青蒿的抗疟效果并不理想。她又系统查阅文献,特别注意在历代用药经验中提取药物的方法。当她再一次转向古老中国智慧时,东晋名医葛洪《肘后备急方》中称:“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可治“久疟”。琢磨这段记载,她认为很有可能在高温的情况下,青蒿的有效成分被破坏了。于是她改用乙醇冷浸法,所得青蒿提取物对鼠疟的效价显著提高;接着,用低沸点溶剂提取,效价更高,而且趋于稳定。终于,在经历了190次失败后,青蒿素诞生了。这剂新药对鼠疟、猴疟疟原虫的抑制率达到100%。‎ 疟疾,一个肆意摧残人类生命健康的恶魔,被一位中国的女性科学家制服了。‎ 屠呦呦,以百折不挠的拼搏精神在中华科技史上谱写了一部精彩的人生传奇。‎ ‎“这一医学发展史上的重大发现,每年在全世界,尤其在发展中国家,挽救了数以百万计疟疾患者的生命。在基础生物医学领域,许多重大发现的价值和效益并不在短期内显而易见。但也有少数,它们的诞生对人类健康的改善所起的作用和意义是立竿见影的。由屠呦呦和她的同事们一起研发的抗疟药物青蒿素就是这样一个例子。”这是2011年度在美国最有影响的生物医学奖——拉斯克奖的颁奖词。‎ ‎2015年的诺贝尔奖虽然有些姗姗来迟,但毕竟是令人庆幸的。当颁奖词庄严的声音回响在地球上空的时候,各种肤色的人都在向这位耄耋老人表达深深的敬意。‎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 屠呦呦的名字寄托了父母对她的美好期待。小鹿在原野上呦呦地叫着,吃着青草,象征和谐之意,父母希望女儿健康成长。‎ B. 疟疾是摧残人类生命健康的恶魔,世界上每年有百余万人被它夺去生命。许多国家的科学家都在努力研发制服它的新药物,我国的科学家率先完成了这个任务。‎ C. 在基础生物医学领域,许多重大的发现,不可能在短期内让人们看见它们显著的价值和效益。例如,屠呦呦和她的同事们一起研发的抗疟药物青蒿素就是这样。‎ D. 本文在平实的叙述中穿插一些富有文学色彩的描写,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和感染力;作者重点记叙屠呦呦研发青蒿素的艰难历程,描写细腻,有很强的说服力。‎ E. 拉斯克奖是美国最有影响的生物医学奖,正因为屠呦呦获得这个大奖,为她如今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屠呦呦获得突破性进展,最关键的步骤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 ‎(3)屠呦呦获得成功的因素有哪些,结合文章进行概括并分析。(6分)‎ 14‎ ‎(4)文中说“各种肤色的人都在向这位耄耋老人表达深深的敬意”,结合全文,联系现实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8分)‎ 第Ⅱ卷 表达题(共80分)‎ 五.语言文字应用(20分)‎ ‎1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中国互联网协会声称,大规模封杀垃圾邮件只不过是目前在没有法律监控的情况下的一种权宜之计。‎ B.去年冬天星城长沙连降大雪,沿江风光带形成了罕见的雾凇,江堤上的树木银装素裹,冰清玉洁,给星城增添了无穷的魅力。‎ C.滚滚长江水,滔滔黄河浪,翻卷起中国历史上多少为争权夺利而相互杀戮、茹毛饮血的残酷故事。‎ D.平时如有什么思考,应该及时地把它写出来,不能只是在口头上与人交谈,如果述而不作,时间一长,先前一些有价值的想法就会忘掉。‎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3分)‎ A. 近年来,政府在户籍管理、土地流转、劳动报酬等方面开始了有利于改善进城务工人员境遇的改革,但从社会基本方面观察,国家现行体制还没有为进城务工人员平等的产业工人地位做好全面准备。‎ B.由于资金不足的限制,学校计划修建的图书楼和医疗室只好暂缓施工,对此,师生反映强烈。‎ C.经济学及经济学家该不该关注民生,该不该反映民意,该不该替老百姓说话,这些问题引发了一系列的追问。‎ D.这样做,不仅有助于我国煤炭出口,也将对我国内正在实施的煤炭走向市场的战略举措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3分)‎ 我们所居的世界是最完美的,就因为它是最不完美的。__________换句话说,世界有缺陷,可能性才大。‎ ‎①这个世界之所以美满,就在有缺陷,就在有希望的机会,有想象的天地。‎ ‎②但是实含至理。‎ ‎③假如世界是完美的,自然就没有希望发生,更没有努力奋斗的必要。‎ ‎④这话表面看去,不通已极。‎ ‎⑤人生最可乐的就是活动所生的感觉,就是奋斗成功而得的快慰。‎ ‎⑥世界既完美,我们如何能尝创造成功的快慰。‎ A.③⑤⑥①④② B. ④②③⑥①⑤ C.③⑤④②⑥① D. ④②③⑤⑥①‎ ‎1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元,家长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①  ,营造浓厚阅读氛围,有利于推动“书香社会”建设。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知识的哺育;一个家庭的幸福,‎ ‎  ②  。一个“书香家庭”,无不有追求,有道德,有品位。其实,一本真正有用的书的价值比一件名牌衣服的价值不知要大多少倍。一本好书,小则使人获得知识,懂得道理;  ③  ‎ 14‎ ‎,改变人的一生。“耕读传家”,让书籍“走入”每一个家庭,营造读书的环境,沁人心脾,其乐无穷。‎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答题。(不超过80字)(5分)‎ 寝室里的矛盾可谓千奇百怪:睡眠时间不同步,有人早睡早起,有人晚睡晚起;有人睡觉打呼噜,影响别人休息;有人不爱干净,不搞卫生……任何一个误会,都有可能引发寝室矛盾。寝室有了矛盾,该如何去化解呢?‎ 请提两点建议,并加以简述。要求观点明确,简明得体。‎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作文(6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一个小朋友拿着两个苹果,妈妈问:给妈妈一个好不好?小朋友看着妈妈,把两个苹果各咬了一口,此刻,母亲的内心有种莫名的失落。孩子慢慢嚼完嘴里的苹果后,对妈妈说:这个最甜的给妈妈。‎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14‎ 参考答案 ‎1. D (A症(zhēng)结 间不容发(fà) B刀把(bà)子 C沏(qī)壶茶)‎ ‎2. A(A夹生饭 改弦更张 B正确 C名门望族 D诀别 嬉笑怒骂 能屈能伸)‎ ‎3.C A融会贯通 B不断磨砺 D格言箴(zhēn)句 ‎4.D(标点为:余众溃复合,阴相结附,旁连数州,尤桀者呼之不至,居人慑恐。巩以计罗致之,继自归者二百辈。)‎ ‎5.D(《论语》不是“六经”)‎ ‎6.A(名闻四方是不是十二岁时,而是弱冠之时)‎ ‎7.(1)曾巩就招待他吃喝,送给他衣帽,给他配备了车马和随从,用车载着(悬赏所给的)金帛跟着他,让他四处夸耀。(饮食冠裳之、假、辇、夸徇各1分,句意1分。共5分)‎ ‎(2)曾巩让僧徒们相互推荐、选择担任主守的人,将推选出来的人记录在册,按照次序补缺。(俾、推择、识、以次各1分,句意1分。共5分)‎ ‎【参考译文】‎ 14‎ 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他从小就机智敏锐,读书读几百字,就能脱口背诵。十二岁时,曾尝试写作《六论》,提笔立成,文辞很有气魄。到了二十岁,名声已传播到四方。欧阳修看到他的文章,十分惊异。嘉祐二年考中进士,出任越州通判。这一年发生了饥荒,他估计常平仓储存的粮食不足以用来救济,而乡间的百姓,又不能都到城里来购粮。曾巩就张贴告示晓谕所属的各县,委婉劝说富人如实申报自己储存的粮食,共有十五万石,让他们将这些粮食比照常平仓的价格稍稍提高一点后卖给百姓。百姓得以就近方便地买到粮食,又不出家乡,而且粮食有余。曾巩又让官府借给农民种子,让他们随秋季的赋税一起偿还,使得农事没有耽误。任齐州知州,他的管理以根治邪恶、迅速严厉地打击盗贼作为根本。曲堤有个姓周的人家的儿子周高横行骄纵,残害良民,他的能力能够影响当地的权贵和豪绅,州县的官吏都没有人敢去追究。曾巩逮捕了他,处以刑罚。章邱有百姓在乡村里聚众结伙,号称“霸王社”,杀人劫财,抢夺囚禁,没有一件不能如愿的。曾巩让百姓组成保伍,让他们侦察盗贼的行踪,有盗贼就击鼓传递消息,相互援助,每次都能将盗贼擒获。有一个名叫葛友的人,名列被追捕者之中,有一天,他到官府自首。曾巩就招待他吃喝,送给他衣帽,给他配备了车马和随从,用车载着悬赏所给的金帛跟着他,让他四处夸耀。盗贼听说了这件事,大多出来自首。从此,齐州的人们连院门都不用关闭就可以安睡了。调任洪州。适逢江西当年瘟疫大流行,曾巩命令各县镇亭传,都储存药物以备需求。士兵和百姓生活困难不能养活自己的,就招来吃住在官舍,供应给他们饮食衣被等用品,分派医生给他们治病。朝廷的军队征讨安南,所经过的州要准备上万人所需的物资。其他地方的官吏借此机会横征暴敛,百姓难以忍受。曾巩则事先安排好了大军突然集结时的吃住问题,因此,军队离开后,街市里巷的百姓都不知道。任福州知州。南剑盗贼廖恩受到赦免,出来投降官府,其余的盗贼溃散后又聚合起来,暗中勾结,与附近几州的不法之徒牵连,其中尤其桀骜不驯之徒即使官府招降也不前来,当地居民恐惧。曾巩用计策招致他们,接着自己前来归顺的有二百人。福州佛寺很多,僧侣贪求丰饶的财物,争着想做主守,行贿请托公然进行。曾巩让僧徒们共同推举选择主守,将推选出来的人记录在册,按次序递补。然后在府廷授予他们文告,拒绝他们的私下赠谢,以杜绝身边之人借此谋求利益的弊端。福州没有公田(职田是国家掌握的公田,不属官吏私人所有,只以收获物或部分收获物充作俸禄的一部分),每年用卖园圃的蔬菜来增加薪俸,常年收入达三四十万。曾巩说:“太守与民争利,合适吗?”就停止了这种做法。后来的官员也不再用这个办法获取收入。调任明州、亳州、沧州知州。曾巩负有才名,长期在各地任地方官,世上不少人认为他命运不济,时运不佳。这一时期,朝廷的一批晚生后辈出人头地,曾巩对此看得很淡泊。任命他为中书舍人。才几个月,他因母丧离职。又过了几个月,曾巩也去世了,终年六十五岁。曾巩写文章,涉猎广泛,写到后来更加精妙,其文源自“六经”,参考了司马迁和韩愈的文法,当时擅长文词的人,很少有超过他的。‎ ‎8.对百姓疾苦的同情与忧虑,病中的感伤,客中的孤独,思归的痛苦,老之将至的无奈。(答对一点给1分)‎ ‎9.尾联描写了长夜、孤舟中只有残灯相伴的情景,(1分)“嫌”字把残灯拟人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孤灯”不嫌弃诗人的情态,(2分)表达了诗人在残灯陪伴下感受到的宽慰与温暖,(1分)是诗人的无奈与自嘲。(1分)(整体答得符合逻辑,再给1分)‎ ‎10.(1)众女嫉余之蛾眉兮 谣诼谓余以善淫  (2)地崩山摧壮士死 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3)其间旦暮闻何物 杜鹃啼血猿哀鸣 (每空1分)‎ ‎11.(1)答A给3分,答C给2分,答B给1分;答D、E不给分。(B项,主题理解有误。D项,结论牵强,说明叶三懂画而且珍惜他和季匋民之间的友谊。E项“朴素而传神的语言”“有价值的东西被毁灭,增添了作品的悲剧色彩”,理解错误)‎ ‎ (2)①珍爱艺术,喜欢画里的艺术世界。叶三给季匋民送果子是因为爱他的画;珍惜画作,“有时季匋民画了一张画,不满意,将它揉成团丢掉了,叶三捡起来,过些日子送给季匋民看”;从季匋民的画里看出来“有风”“小老鼠”,真正懂画,不像那些卖弄高雅的名士。‎ ‎②重情重义,珍惜和季匋民的深厚情谊。季匋民活着的时候,叶三“为了季四太爷一个人,我也得卖果子”,搜罗到最好的水果,总是首先给季匋民送去;季匋民死后,叶三不再卖鲜果,但还到处搜罗鲜果,到季匋民坟上供奉。正是他们之间深厚的情谊,使得叶三很珍惜画作所代表的友情。‎ ‎(每答出1点给三分;观点1分,分析2分,意思对即可)‎ ‎(3)①善于鉴赏(挑选)天然果子。叶三有一双自然的审美慧眼,知道什么节令送什么果子,并且送的都是优质美味的鲜果,知果子,爱果子,懂生活。②善于鉴赏画作。叶三爱画,懂画,惜画。他爱画出于本心,出于天然的兴趣。懂画,说明叶三有极强的艺术鉴赏力,能看出画中“紫藤里有风”,能看出“这是一只小老鼠”。③善于鉴人。叶三能从大宅门里识出不慕虚名、清雅高逸的画家季匋民,并一直珍惜并保持着他们之间的情谊。‎ 14‎ ‎ (6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4)风物美:写叶三一年四季卖的果子,或绘其形,或描其色,或写其味,将不同时令的果子展示在读者的面前,描摹色彩的词汇恰到好处,使人眼前浮现出瓜果上市时的新鲜模样。这既凸显了卖果人的精心细致,又铺展出小城风物的画卷,令人流连往返。‎ ‎ 人情美:①儿子们由心里不安到最终依了叶三,装裱了季匋民送给父亲的画,还按照当地的风俗,为父亲打了一口寿材。父子之间的冲突从起因到结果,传达出的都是厚重而温暖的亲情。②儿子遵照叶三的遗嘱,将画放进父亲的棺材一起埋了。儿子并没有因为季匋民的画价格飙升而动其他念想,让画与父亲相伴来告慰父亲的在天之灵。儿子对父亲的孝道显示出来的人情美可捧可掬。③叶三将最好的水果首先给季匋民送去,季匋民知道叶三生活不易,便送给叶三很多画,好让他去卖;叶三在重金诱惑面前也决不卖季匋民的画,叶三只是一个水果贩子,但他对季匋民本真的情谊,更让人感受到一种纯粹的人情美。‎ 生活美:①季匋民甘于平淡的生活,很少到亲戚家应酬。季匋民每天一起来就走进他的小书房。他一边画画,一边喝酒;喝酒不就菜,就水果。“画一张画要喝二斤花雕,吃半斤水果”。季匋民的生活有名士风范,也有普通老百姓生活的质朴的性格。②季匋民和叶三平易的交往。去季匋民家,叶三不需通报,“由一个小六角门进去,走过一条碎石铺成的冰花曲径,隔窗看见季匋民,就提着或捧着他的鲜果走进去”,季匋民和叶三都重情重义,活的真诚而实在。‎ ‎(每个方面4分,答出任何两个方面即可)‎ ‎12. (1)答A 给2分,答 B给 3分,答D给1分;答C E 不给分 (C项张冠李戴,文中倒数第二段说“屠呦呦……研发的抗疟药物青蒿素”起的作用和意义立竿见影,而不是“不可能在短期内看见显著的价值和效益”。 D项“描写细腻”有误,记叙屠呦呦研发青蒿素的艰难历程,是平实的语言,没有细腻的描写;“穿插一些富有文学色彩的描写”有误。故1分。E强加因果)‎ ‎(2)改进提取药物的方法(2分)。①从东晋名医葛洪的有关记载中受到启发,认识到可能在高温的情况下,青蒿的有效成分被破坏了(2分);②改用乙醇冷浸法(1分);又采用低沸点溶剂提取法。(1分)。‎ ‎(3)①源于兴趣理想的动力:自幼耳闻目睹中药治病的奇特疗效,立志探索它的奥秘。选择了当时一般人缺乏兴趣的生药学专业,后来就职于中国中医研究院。②克服困难的执着精神:屠呦呦在设备简陋连基本通风设施都没有的工作环境中,经常和各种化学溶液打交道,一度患上中毒性肝炎,但她心无旁骛,埋头从事中药研究,取得了许多骄人的成果。③研究操作的实践能力:从整理历代医籍着手,四处走访老中医,搜集建院以来的有关群众来信,进行大量实验。④临危受命领导团队的才干:39岁的屠呦呦临危受命,出任该项目的科研组长。(每点2分必须先概括再联系原文分析,答出三点即可)‎ ‎(4)①“各种肤色的人表达敬意”的原因是每年在全世界,尤其在发展中国家,屠呦呦研发的青蒿素挽救了数以百万计疟疾患者的生命。‎ 14‎ ‎②“向这位耄耋老人表达敬意”意味着85岁的老人屠呦呦以百折不挠的拼搏精神在中华科技史上谱写了一部精彩的人生传奇。‎ ‎③这种“敬意”源于:疟疾这个肆意摧残人类生命健康的恶魔,被一位中国的女性科学家制服了。‎ ‎④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有着像屠呦呦一样为理想克服困难、执着奋斗的坚强毅力,不为名利、潜心研究的科研精神,即使获奖依然不忘团队的合作精神;难能可贵的是屠呦呦查阅中国古老的医药典籍,利用现代的科研方法提取的青蒿素是具有中国医药特色的科研成果,为中医药学增光,更为中华文化添彩,她激励着国人、华人为世界人民做出更多更大的贡献。‎ ‎  (每点2分)‎ ‎13.A(A项,权宜之计,指为了应付某种情况而暂时采取的办法。B项,冰清玉洁,形容高尚纯洁。C项,茹毛饮血,指原始人不会用火,连毛带血地生吃禽兽,一般用于形容原始野蛮的生活方式。D项,述而不作,指只叙述和阐明前人的学说,自己不创作。)‎ ‎14. C(A项成分残缺,应在“为”后添加动词“赋予”;B项句式杂糅,改为“由于资金不足”或者“由于资金的限制”;D项“将对……起到了”前后矛盾)‎ ‎15.D(①②衔接紧密,④承题于首句,②起下;③⑤⑥①是对“至理”的解释。其中,③⑤是一假设一实际的正反论证关系,⑥①是一问一答的设问关系;⑤句中提到“奋斗成功而得的快慰”,⑥句紧承⑤中的这一个词语——快慰;①句和题干最后一句联系密切,故选D项)‎ ‎16.①为人父母率先读书 ②离不开书香的熏陶 ③大则可以激发人的志向 (每空2分,超出字数扣1分)‎ ‎17. 参考答案 第一,沟通。因为不了解而误解,误解而心生间隙。沟通可以让彼此增进了解,消除误解。第二,约定。室友共同制定寝室公约,比如有关作息时间、卫生值日等方面的规定。‎ ‎18.作文(60分)‎ 参考立意:①忍耐有时很疼,但结果会很甜蜜。②懂得倾听,才会了解真相。③爱,有时需要等待,因为爱心在路上。‎ 14‎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