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光山二高2016届高三生物复习单元强化训练题(人教版):必修三 第五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含解析)
1.下列有关生态系统自动调节能力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生态系统中的个体年龄越老自动调节的能力越小
B.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越简单自动调节的能力越小
C.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复杂自动调节的能力越大
D.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总有一定的限度
2.贝加尔针茅草原,部分地区开垦为玉米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轻度放牧不会对草原生态系统造成破坏,原因是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B.玉米田抵抗力稳定性比贝加尔针茅草原高
C.开垦后种了几年玉米后因产量下降而弃耕,弃耕一段时间后,该地区不可能恢复为贝加尔针茅草原
D.贝加尔针茅草原开垦为玉米田不属于群落演替
3.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包括以下3种:①直接价值 ② 间接价值 ③潜在价值。袁隆平利用野生水稻培育了高产抗病杂交水稻、森林生态系统被喻为“地下水库”分别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 ( )
A.①和② B.①和 ③ C. ①和① D. ②和②
4.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物理信息只来源于无机环境
B.信息只能从低营养级向高营养级传递
C.性外激素只能向同种昆虫传递
D.行为信息只能向异种生物传递
5.下列组合中,依次属于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一组是( )
①蜀岗西峰的所有蒲公英 ②茱萸湾的全部生物
③瘦西湖的全部动物及绿色植物 ④凤凰岛的全部生物及无机环境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① D.①②④
6.2011年时代周刊报报道“物种减少威胁人类健康”。文中指出“生物多样性的减少有利于病毒的传播”。关于生物的多样性及其保护,下列叙述合理的是( )
A.地球上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以及它们拥有的全部基因共同组成生物的多样性节
B.保护生物的多样性,禁止一切对野生资源的利用活动
C.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最有效措施是加强教育和法制管理
D.在近两年大规模发生的美国白蛾虫害的森林生态系统中,引入适当的害虫天敌,进行生态防治
7.关于海洋生态系统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海洋生态系统是一个巨大的生态系统,可以调节全球的气候。
B.影响海洋生物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阳光、温度和盐度。
C.海洋生物资源是可再生资源,可以无限制大量地长期捕捞。
D.目前我国海洋的污染非常严重,主要污染物有城市的工业废水、生活污水,还有石油污染,重金属污染、农药污染等。
8.在一个草原生态系统中,如果要研究被第二营养级同化的能量去向,不应包括下列选项中的( )
A.草食动物的呼吸消耗能量 B次级消费者的摄入能量
C.草食动物粪便所含的能量 D.部分死亡草食动物所含的能量
9.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
A.生态系统中的能量可循环利用
5
B.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明显小于它的间接价值
C.蜜蜂发现蜜源时,就会通过“跳舞”动作“告诉”同伴去采蜜,属于行为信息
D.硝化细菌能利用氧化氨过程中释放的能量,把水和二氧化碳合成为有机物
10.火灾常给森林带来较大危害,但是在某些国家有时对寒带地区森林中的残枝落叶等进行有限度的人工火烧,以对森林进行资源管理,这种人工火烧的主要目的是( )
A.消灭森林虫害
B.刺激树木种子萌发
C.加速生态系统的分解过程
D.提高森林的蓄水能力
11.右图表示某生态系统发展过程中生物总数量(A)和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B)的变化,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此生态系统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次生演替现象
B.曲线B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消费者数量不断增加
C.第10-20年该系统生物种类多样化、营养结构复杂化,自我调节能力增强,某些生物可能消失
D.如果该系统为海洋生态系统,那么在一年之中影响曲线B变化的最主要限制因素是CO2浓度
12.下图表示物种A与物种B的数量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B个体数的长期稳定说明两个种群的基因频率没有改变
B.A与B是捕食关系,A→B可以构成一条食物链
C.A与B之间可以相互传递信息
D.A与B之间一定是经历过长期的地理隔离
13.水晶球样的生态球(如右图) 常作为家庭摆设,该球密封,内装有水、2—3条小鱼,底部有泥沙,并生长着一些水藻。妙在小鱼、
水藻都是活的。下列关于生态球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该生态球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水草
B.瓶内各种生物之间应有营养物质的联系
C.该生态球必须放在有光照的地方才能使小鱼、水藻存活
D.该生态球必须放通风的地方以定时向球内通气,保证生物的有氧呼吸
14.下图为某池塘中部分食物网示意图,太阳鱼大多时间都在水底觅食,以摇蚊幼虫为主要食物。若在池塘里放养黑鲈鱼(以幼小太阳鱼为食),小太阳鱼大都转移到芦苇丛中捕食浮游动物,但生长迟缓,等生长到安全大小后再回到池底觅食。下列判断不合理的是( )
A.随季节变化,太阳鱼的食物来源不会发生改变
B.浮游动物与摇蚊的种间关系有竞争和捕食
5
C.小太阳鱼转移到芦苇丛中生长迟缓可能与获得能量较少有关
D.太阳鱼粪便中含有第二、三营养级生物流向分解者的能量
15.广东的湿地是候鸟南下过冬的重要栖息地,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湿地的破坏不会影响该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B.湿地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比农田生态系统高
C.湿地生态系统中存在负反馈调节
D.湿地生态系统遭受污染,鱼类死亡进而加剧污染属于正反馈调节
16.在两块条件相同的退化林地上分别进行森林人工恢复和自然恢复的研究,20年后两块林地的生物多样性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其中人工恢复林植物种数为137种,自然恢复林植物种数为226种。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调查林地上某种植物种群密度时需要随机取样
B.森林恢复提高了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
C.人工恢复林比自然恢复林的植物丰富度低
D.自然恢复林的形成属于初生演替
17.关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传递效率为10%的理解,正确的是( )
A.某一营养级约有10%的个体被下一营养级吃掉
B.某一营养级约有10%的能量流到下一营养级
C.最顶级的消费者的能量约占生产者能量的l0%
D.分解者能量约占生产者能量的10%
18.在一块优质牧草地上发生了以下变化,下列关于其稳定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播种杂草形成杂草地后,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
B.通过管理提高某种牧草的产量后,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
C.栽种乔木形成树林后,其恢复力稳定性下降
D.弃耕形成灌木林后,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
19.生态学家对某水生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进行定量分析,结果如下表。A、B、C、D分别表示不同的营养级,E为分解者。
同化作用固定的总能量
(105J/m2/年)
呼吸消耗的能量
(105J/m2/年)
A
871.27
501.58
B
0.88
0.54
C
15.91
13.23
D
141.10
79.13
E
211.85
192.59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A、B、C、D中属于第二营养级的是 。
(2)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 ×105J/m2/年,其中绝大部分能量最终都会通过生物的 被耗散掉。
(3)该生态系统若要长期维持能量流动,必须有来自系统外部的 补给。
(4)已知此生态系统中第四营养级的生物只有少数种类的肉食鱼和龟类,假定肉食鱼有捕食者,该捕食者必须在更大的范围内捕食才能维持生存,原因是肉食鱼可提供的能量 。
20.某岛屿栖息着狐和野兔,生态系统相对稳定。后来有人登岛牧羊,捕食野兔和狐,狐也捕食羊羔,形成如图所示的食物网。第5年,岛上狐濒临灭绝,但野兔数量大大超过人登岛前的数量。第6年,野兔种群爆发了由兔瘟热病毒引起的瘟疫,其数量骤减。请据图回答:
5
(1)在该食物网中有食物链____条。
(2)人与狐的种间关系是 ,兔瘟热病毒与野兔的种间关系是
(3)与登岛前相比,人登岛后的第5年,野兔种内斗争强度 (填增加、减小、不变)。
(4)一般情况下,被捕食者传染病的流行程度将随捕食者种群密度的增加而 (填增强、减弱、不变)。
21.植物学家发现:当一种毛毛虫咬食植物时,就会引发植物体细胞专一的产生一种挥发性物质(引诱剂),而这种物质会引诱胡蜂。于是飞来的胡蜂将卵产在毛毛虫体内,孵化的幼虫吃掉毛毛虫。但人工损伤或摘去叶子后植物就没有像虫咬伤那样的反应。据此,请回答:
(1)毛毛虫与所食植物的关系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生物的基本特征上看,植物对毛毛虫危害发生生理反应的现象属于___________;
(3)在上述现象中存在的能量流动途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同人工损伤或摘去叶子相比,只有受虫咬伤后的植物细胞才会产生引诱剂,试猜想发生这种反应最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试设计一个思路来证明你的猜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 2009年12月,联合国气候变化会议在哥本哈根召开,提出用“低碳生活”、“减少CO2排放”拯救地球。
(1)大气CO2浓度变化具年周期性,夏季由于植物的________增强,CO2浓度______。
(2)全球暖化可引起局部干旱或洪涝灾害。干旱时, 农作物根细胞__________吸水受阻;若长时间浸水,根细胞则因___________而受毒害。
(3)全球暖化后,低纬度地区的生物可能入侵到较高纬度地区。这一变化可能的威胁是: 。
(4)两极被认为是受全球暖化影响较大的生态系统,下图表示南极洲一个简化的食物网。
①近年磷虾的数量急剧下降,受这一变化影响最大的种群是 。写出其所在的食物链 。
②小齿鲸的数量远小于图中其他动物,请用生态学原理解释 。
23.
5
某地开展以甜高粱种植为核心的生态农业建设,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由于甜高粱植株高大,田间湿度大,为套种食用菌创造了条件。甜高粱叶片不仅含3%~5%的糖,而且蛋白质的含量也很高,是鱼和牛的优良饲料。利用甜高粱茎秆发酵制酒,酒糟喂牛。牛粪为沼气池提供原料,沼气池不仅对牧畜粪便进行无害化处理,沼渣肥田,产生的沼气还可在温室中用于点灯、燃烧,提高了黄瓜等蔬菜的产量。
(1)流入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上述生物种群之间的相互关系类型是______和______。写出该生态系统中的一条食物链:__________ 。
(3)食用菌在该生态系统中的成分是____________
(4)该生态系统取得良好效益的原因是能量多级利用和物质循环再生,请举一例:________________。
(5)高粱地的抗病虫害能力低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某自然保护区地震后,据不完全统计,植被毁损达到30%以上。图1为该地区人为干预下恢复过程的能量流动图[单位为kJ/(m2·y)],图2表示恢复过程中某种群的种群密度对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影响,请回答:
(1)如图1中,A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_______(保留一位小数)。
(2)若图2所示种群为田鼠种群,在C点时,种群的年龄组成为__________。可通过标志重捕法调查田鼠种群密度,若调查过程中标记的田鼠有部分被鼬捕食,则会导致种群密度估算结果会 (偏高、偏低或不变)。
(3)由于食性不同,植食性动物和肉食性动物等生物具有分层现象,群落的这种空间结构称为_________。
(4)随着时间的推移,地震毁损的自然保护区内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不断恢复的过程属于________演替。
(5)其中一种植食性鱼类色彩绚丽,形状怪异,在观赏鱼市场非常名贵,这体现生物多样性的_______价值。
5
参考答案
1.A
【解析】生态系统自动调节能力的大小与生态系统的成分、生物种类及其营养结构有关,而与生态系统中生物的年龄大小无直接关系。
2.A
【解析】选A。玉米田生态系统动植物种类较少,抵抗力稳定性比贝加尔针茅草原低。贝加尔针茅草原开垦为玉米田生态系统后弃耕,由于生态系统具有恢复力稳定性,该地区可能会恢复为贝加尔针茅草原。
3.A
【解析】
试题分析: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包括:①直接价值:食用价值、药用价值、工业原料、科研价值(如袁隆平利用野生水稻培育了高产抗病杂交水稻)、美学价值等。②间接价值:生物多样性具有重大的生态功能,一般表现为涵养水源(如森林生态系统被喻为“地下水库”)、净化水质、巩固堤岸、防止土壤侵蚀、降低洪峰、改善地方气候、吸收污染物,并作为二氧化碳汇集在调节全球气候变化中的作用,等等。③潜在价值:我们对大量野生生物的使用价值还未发现、未研究、未开发利用的部分。故选A
考点:本题考查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点评:本题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判断能力,属于容易题。
4.C
【解析】物理信息来源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信息传递具有双向性;性外激素只能向同种昆虫传递;行为信息可在同种生物和异种生物传递。
5.D
【解析】
试题分析:种群是指在一定区域中,同种生物的集合,所以西峰所有的蒲公英属于种群。一定区域,所有生物的集合称为群落。生态系统是指由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考点:本题考查了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等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运用所学的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判断或得到正确结论的能力。
6.D
【解析】略
7.C
【解析】海洋的热容量比大气大得多,能够吸收大量的热量。由于海水的流动性,海洋能够调节不同海域的海水温度。影响海洋生物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阳光、温度和海水的盐度。海洋生物资源是可再生资源,在适度捕捞的情况下,通过生物个体的生殖、生长和发育,海洋生物资源可以得到补充和恢复。但是,捕捞数量若远远超过海洋资源的再生能力,会使鱼类数量急剧减少,海洋生物资源朝低龄化、低质化发展。我国近海的污染情况非常严重,主要的污染物有城市工业废水、生活污水,还有石油污染、重金属污染、农药污染等。
8.C
【解析】略
9.A
【解析】
试题分析:生态系统中的能量单向流动,逐级递减,所以A错误;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是与人类有关的各种价值而间接价值是指与生态系统的关系,所以B正确;蜜蜂发现蜜源时,就会通过“跳舞”动作“告诉”同伴去采蜜,这属于行为信息,所以C正确;硝化细菌能利用氧化氨过程中释放的能量,把水和二氧化碳合成为有机物,即化能合成作用,所以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内容,意在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以及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10.C
【解析】森林虫害不仅存在于残枝落叶层中,所以无法消灭。火烧残枝落叶不能刺激树木种子萌发,反而使森林的蓄水能力下降。ABD错误。森林生态系统在生物圈物质循环中占据重要地位。寒带地区温度低,分解者代谢活动较弱,对有机物分解能力低,使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缓慢。有限度的人工火烧,是在保证分解者食物的基础上加速残枝落叶的分解,加速生物圈的物质循环。故选C。考点:本题考查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意在考查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
11.D
【解析】
试题分析:分析曲线可知,该生态系统早期存在一定数量的生物,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着次生演替现象,A正确;消费者与生产者之间存在捕食关系,曲线表明,曲线B下降的同时A曲线升高,则曲线B下降的主要原因可能是消费者数量不断增加造成的,B正确;第10-20年生物总数量及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都增加,该系统生物种类多样化、营养结构复杂化,自我调节能力增强,但某些生物在生存斗争中可能消失,C正确;海洋生态系统中影响生产者光合作用的最主要限制因素是光照和水温,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从曲线中获取有效信息,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判断或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12.C
【解析】
试题分析:A、B个体数的长期稳定不能说明两个种群的基因频率没有改变;A错误。食物链必须从生产者开始,而A不一定是生产者;B错误。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包含了生物与生物之间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C正确。物种的形成不一定经历地理隔离;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进化、种间关系、物种形成及信息传递等知识,意在考查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及识图能力。
13.D。
【解析】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与稳定性。由于生态球密封,与外界不相同,没有
必要放在通风的地方,生态球中的生产者水草光合作用产生氧气,能够保证生物的有氧呼吸。
14.A
【解析】
试题分析:水生植物和藻类的数量会随季节的变化而变化,则浮游动物和摇蚊的数量也会发生变化,故A错误;摇蚊以浮游动物为食,同时又都以藻类为食,故它们之间的关系有捕食和竞争,故B正确;小太阳鱼转移到芦苇丛中之后捕食浮游动物,可能是食物来源少造成生长缓慢,故C正确;由于太阳鱼处于第三、四营养级,故粪便中的能量来自第二、三营养级的同化量,故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意在考查考生识图能力和
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15.AB
【解析】
16.D
【解析】
试题分析:调查林地上某种植物种群密度时需要随机取样,A正确;森林恢复提高了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B正确;人工恢复林比自然恢复林的植物丰富度低,C正确;自然恢复林的形成属于次生演替,D错。
考点:本题考查种群和群落、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
17.B
【解析】
试题分析:据题意,生态系统能量流动传递效率为10%的理解为某一营养级约有10%的能量流到下一营养级,故选B。
考点:本题考查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
18.B
【解析】略
19.(1)D
(2)871.27;细胞呼吸
(3)光能
(4)不足
【解析】
试题分析:(1)A、B、C、D分别表示不同的营养级,E为分解者,所以根据能量的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特点可确定食物链为:A→D→C→B,D为第二营养级。
(2)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即871.27×105J/m2/年,其中呼吸消耗为501.58×105J/m2/年,占固定太阳能总量的绝大部分。
(3)光能是生态系统能量的最终来源,并且生态系统中不断有能量的散失,因此该生态系统若要长期维持能量流动,必须有来自系统外部的光能补给。
(4)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特点,因此当能量流动到最高营养级时,能量已经所剩无几。
考点: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点评:本题紧扣能量流动的特点,属于对识记、理解层次的考查,属于中档题。
20.(1)4 (2)捕食、竞争 寄生 (3)增加 (4)减弱
【解析】
试题分析:
(1)分析题图,食物链必须从生产者开始,到最高营养级为止,故图中共有4条食物链。
(2)人可以捕食狐,人与狐还都以野兔和羊为食物,因此人与狐的关系为捕食和竞争;兔瘟热病毒寄生在野兔体内,故兔瘟热病毒与野兔的关系为寄生。
(3)根据题意,第5年岛上野兔数量大大增加,种内斗争的激烈程度与种群数量成正比,因此种内斗争强度增加。
(4)一般情况下,捕食者数量增加,会导致被捕食者数量减少,因此被捕食者传染病流行程度减弱。
考点: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21.(1)捕食(2分);
(2)应激性(2分);
(3)植物→毛毛虫→胡蜂(2分);
(4)毛毛虫咬伤植物时,唾液中的某种化学物质引发植物产生生理反应(2分);
(5)在同一地区选定适当距离的长势基本相同的两组植物,经同样处理使其部分叶片机械损伤。其中一组用提取的毛毛虫唾液涂抹叶片伤口,另一组用蒸馏水涂抹伤口。观察并统计一定时间内胡蜂飞来的数量差异。(3分)
【解析】(1)捕食是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作为食物的现象,毛毛虫以植物为食,故二者为捕食关系。
(2)毛毛虫咬食植物引起植物分泌挥发性物质,这种现象属于应激性。
(3)能量流动是沿食物链和食物网来进行,故需要写一条食物链。起点是植物,然后是毛毛虫,最后是胡蜂的幼虫。
(4)同人工损伤相比,只有受虫咬伤后的植物细胞才会产生引诱剂,而二者的区别就在于咬食的过程中有唾液与植物接触。故可以猜想发生这种反应最可能的原因就是:毛毛虫咬伤植物时,唾液中的某种化学物质引发植物产生生理反应。
(5)针对这一猜想:实验设计的单一变量就是唾液的有无,而实验的观察指标应是“一定时间内胡蜂飞来的数量”。
22.(1)光合作用 降低(2)渗透 无氧呼吸积累酒精 (3)①成为本地物种的竞争者或
捕食者,导致本地物种的数量下降甚至灭绝; 或②改变原有生态系统(群落)的结构,破坏当地生态系统(群落)的稳定性
(4)①须鲸 浮游植物→磷虾→须鲸→小齿鲸 ②小齿鲸营养级最高,由于能量传递逐级递减,小齿鲸占有的能量远小于其他动物 (2分)
【解析】
试题分析:(1)夏季由于植物的光合作用增强,CO2浓度下降。(2)干旱时,土壤溶液浓度高,农作物根细胞渗透吸水受阻;长时间浸水,根细胞则因无氧呼吸积累酒精而受毒害。(3)物种入侵会成为本地物种的竞争者或捕食者,导致本地物种的数量下降甚至灭绝; 或改变原有生态系统(群落)的结构,破坏当地生态系统(群落)的稳定性 。(4)据图分析:磷虾的数量急剧下降,因为须鲸直接以磷虾为食,故须鲸受影响最大。小齿鲸营养级最高,由于能量传递逐级递减,小齿鲸占有的能量远小于其他动物 ,故数量最少。
考点: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力。
23.(1)甜高粱、蔬菜等生产者固定的全部太阳能 (2)竞争 捕食 蔬菜→人
(3)分解者 (4)能量多级利用如利用牛粪生产沼气等 物质循环再生如沼渣肥田等
(5)物种单一,群落结构简单
【解析】
试题分析:(1)根据题意可知,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甜高粱、蔬菜等生产者固定的全部太阳能总量。
(2)该生态系统中的不同种植物之间存在竞争关系;甜高粱叶片是鱼和牛的优良饲料,说明还存在捕食关系。该生态系统中蔬菜→人构成一条食物链,甜高粱→
牛也可构成一条食物链。
(3)食用菌是异养需氧型真菌,在该生态系统中的成分是分解者。
(4)该生态系统取得良好效益的原因是能量多级利用和物质循环再生,如利用牛粪生产沼气实现了能量多级利用,沼渣肥田实现了物质循环再生。
(5)高粱地的抗病虫害能力低的原因是物种单一,群落结构简单。
考点:本题考查生态农业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的能力。
24.⑴细胞呼吸(或呼吸作用) 15.6%
⑵ 增长型 偏高
⑶垂直结构 ⑷ 次生 ⑸ 直接
【解析】
试题分析:
(1)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固定的能量一部分被分解者利用,一部分流向下一个营养级,一部分未利用,还有一部分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的形式散失;根据题图,第二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为14,外界输入的能量为2,而第二营养级流向分解者的能量为0.5,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为4,未利用的能量为9,则流入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为(14+2)-(0.5+4+9)=2.5,则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传递效率约为2.5÷16=15.6%。
(2)从图2可以看出,当种群密度为C点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此时种群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标志重捕法调查田鼠的种群密度时,由于标记的田鼠有部分被鼬捕食,则重捕时已经标记的田鼠的数量偏少,则计算出的田鼠的数量会偏高。
(3)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垂直结构是指群落在同一竖直平面上的分层分布现象,动物垂直分层的原因主要是食物和栖息地。
(4)群落的演替类型包括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初生演替是从没有被植被覆盖过的地方或被植被覆盖过,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开始的演替,而次生演替则是指,原有植被被破坏,但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保留了植物的繁殖体,这样的地方开始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很明显,地震后群落的恢复过程属于次生演替。
(5)这种植食性鱼类色彩绚丽,具有观赏价值,这属于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考点:本题考查种群特征、群落的结构和演替、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