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新闻两篇测试题(附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短新闻两篇测试题(附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短新闻两篇 ‎(总分60分,时间45分钟)‎ 一、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后面题目。(每小题3分,共9分)‎ 第一面登上月球的五星红旗15日晚通过电视直播“亮相”。中国探月工程总指挥马兴瑞随后宣布,嫦娥三号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来自中国月球车车身上的这一图像,是由当天凌晨释放它的着陆器拍摄的。23时许进行的首次互拍成像试验中,着陆器和月球车用各自携带的相机互相拍照。‎ 照片显示,在虹湾地区布满砾石和尘埃的灰黑色月面上,着陆器被阳光照得一片金色,月球车“胸前”的五星红旗鲜艳夺目。‎ 约一分钟时间的互拍,并非简单的“留影”。从几小时前驶向拍摄点开始,月球车成功验证了月面行走、地形建立、视觉定位、感知规划等遥操作技术和车体控制、原地转向、相机使用等工作模式。未来几天还将进行的4次互拍及后续科学探测,将是这些技术和模式的重复应用。‎ ‎2013年12月2日凌晨1时30分,嫦娥三号月球探测器搭载长征三号乙火箭在四川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这是继2007年嫦娥一号、2010年嫦娥二号之后,我国发射的第3颗月球探测器,也是首颗月球软着陆探测器。嫦娥三号携带有一台无人月球车,重3吨多,是我国设计最复杂的航天器。‎ ‎12月2日发射升空以来,嫦娥三号先后突破多窗口窄宽度准时发射、月面软着陆、两器分离等关键技术。探月工程新闻发言人裴照宇表示,“两器”成功互拍意味着它们携带的载荷顺利工作,这次任务“实现软着陆、开展就位探测和巡视勘查”的目标已经实现。‎ 国旗展现在屏幕上的那一刻,北京飞控中心掌声骤起。‎ 这面五星红旗接近B5纸大小,特殊材质能够经受月球高达‎300摄氏度的温差。着陆器上的彩色相机,还原了它的“中国红”。‎ ‎10年前的‎10月15日,中国航天员杨利伟在神舟五号的第7圈飞行中,同样展示了一面五星红旗。‎ 那次飞行,让中国得以跻身世界载人航天俱乐部。10年后嫦娥三号任务成功实施,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月球软着陆和月面巡视探测技术的国家。‎ ‎10年间,以载人航天工程和探月工程为代表的中国航天在实现规模拓展、技术跨越的同时,带动了高新产业和基础学科的发展。‎ ‎“正是因为坚持独立自主、勇于创新的发展道路,我们才能一次次在浩瀚天空中开辟属于中国人的新纪元。”探月工程高级顾问孙家栋说。‎ 尽管任务已经成功,嫦娥三号的探月之旅并未结束。接下来的3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里,名为“玉兔”号的月球车将以每小时‎200米的速度和每一“步”‎7米左右的节奏巡视月面,并与留在落月点的着陆器一起,开展月表形貌和地质构造、月面物质成分和可利用资源、地球等离子体层等科学探测。‎ 嫦娥三号是中国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的第二步。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表示,我国有望在2020年前实现月球无人采样返回,为下一步载人探月奠定基础。‎ ‎1.从下列各项中为这则新闻报道选择一个最佳标题( )(3分)‎ 9‎ A.“嫦娥三号”飞向月球的航程 ‎ B.“嫦娥三号”奔月成功,严寒酷暑考验在即 C.“嫦娥三号”落地成功,五星红旗登月亮相 ‎ D.“嫦娥”完美着陆,“玉兔”新奇巡航 ‎【答案】C ‎【解析】‎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下列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与《别了,“不列颠尼亚”》相同的是,在介绍现实场景的同时,兼顾历史的回顾,从而增加了作品的厚重感和丰富性。‎ B.本文与《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相同的是,突破了“客观报道”“零度写作”的原则,把自己和参与者的感受当作文章的主要内容来写,字里行间灌注着强烈的个人感情。‎ C.本文与《包身工》不同的是,虽然都表现了作者强烈的社会意识,但《包身工》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现实,本文则表现了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 D.本文与《飞向太空的航程》主体部分不同,《飞向太空的航程》用了很大篇幅叙述中国航天史,而本文主要及时报道新近发生的现实情况。‎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表述同文本相关内容加以比照,题中,B项,本文虽有作者及观看者主观感受,但针对的是现实场景,主体仍是新闻事实的报道和介绍,作者强烈的感情含蓄地融在其中。‎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对本文的分析,不合理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首段属于新闻的导语部分,点明了这篇报道想要传达的最主要的最有价值的新闻,即“嫦娥三号”登月作业任务圆满完成。‎ B.“嫦娥三号”成功登月,是中国科技史上的又一个重大突破,每一个中国人都感到骄傲,作者巧妙地捕捉到“五星红旗”在月球展现的画面,来表现中国科技的辉煌成就,表达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 C.文章先写“嫦娥三号”登月成功,月球车“胸前”五星红旗鲜艳夺目,再写‎12月2日“嫦娥三号”在四川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这是一般的新闻报道常用的倒叙写法。‎ D.根据文章介绍,到2020年,“嫦娥三号”将完成月球采样工作,返回地球,为下一步载人登月提供服务。‎ ‎【答案】D 9‎ ‎【解析】‎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二、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题。(18分)‎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从某种意义上说,在布热金卡,最可怕的事情是这里居然阳光明媚温暖,一行行白杨树婆娑起舞,在大门附近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追逐游戏。‎ 这真像一场噩梦,一切都可怕地颠倒了。在布热金卡,本来不该有阳光照耀,不该有光亮,不该有碧绿的草地,不该有孩子们的嬉笑。布热金卡应当是个永远没有阳光、百花永远凋谢的地方,因为这里曾经是人间地狱。‎ ‎……‎ 十四年前,最后一批囚徒被剥光衣服,在军犬和武装士兵的押送下走进毒气室。从那时起,奥斯维辛的惨状被人们讲过了很多次……‎ 今天,在奥斯维辛,并没有可供报道的新闻。记者只有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这种使命感来源于一种不安的心情:在访问这里之后,如果不说些什么或写些什么就离开,那就对不起在这里遇难的人们。‎ 现在,布热金卡和奥斯维辛都是很安静的地方,人们再也听不到受难者的喊叫了。参观者默默地迈着步子,先是很快地望上一眼;接着,当他们在想象中把人同牢房、毒气室、地下室和鞭刑柱联系起来的时候,他们的步履不由得慢了下来。导游也无须多说,他们只消用手指一指就够了。‎ 每一个参观者都感到有一个地方对他说来特别恐怖,使他终生难忘。对有的人来说,这个地方是经过复原的奥斯维辛毒气室。人们对他们说,这是“小的”,还有一个更大的。对另外一些人来说,这样一个事实使他们终生难忘: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 还有一些参观者注视着毒气室和焚尸炉,开头,他们表情茫然,因为他们不晓得这是干什么使的。然而,一看到玻璃窗内成堆的头发和婴儿的鞋子,一看到用以关押被判处绞刑的死囚的牢房时,他们就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浑身发抖。‎ 一个参观者惊惧万分,张大了嘴巴,他想叫,但是叫不出来--原来,在女牢房,他看到了一些盒子。这些三层的长条盒子,‎6英尺宽,‎3英尺高,在这样大一块地方,每夜要塞进去五到十人睡觉。解说员快步从这里走开,因为这里没有什么值得看的。‎ 参观者来到一座灰砖建造的建筑物前,这是在妇女身上搞不育试验的地方。解说员试着推了一下门--门是锁着的。参观者庆幸他没有打开门进去,否则他会羞红了脸的。‎ 现在参观者来到一条长廊里。从长廊两边的墙上,成排的人在注视着参观者。这是数以千计的照片,是囚徒们的照片。他们都死了--这些面对着照相机镜头的男人和妇女,都知道死亡在等待着他们。‎ 9‎ 他们表情木然。但是,在一排照片的中间,有一张特别引人注目,发人深思。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长得丰满,可爱,皮肤细白,金发碧眼。她在温和地微笑着,似乎是为着一个美好而又隐秘的梦想而微笑。当时,她在想什么呢?现在她在这堵奥斯维辛集中营遇难者纪念墙上,又在想什么呢?‎ ‎ 参观者被带到执行绞刑的地下室去看一眼,这时,他们感到自己也在被窒息。另一位参观者进来了,她跪了下来,在自己胸前画十字。在奥斯维辛,没有可以作祷告的地方。‎ 参观者们用恳求的目光彼此看了一眼,然后对解说员说:“够了。”‎ 在奥斯维辛,没有新鲜东西可供报道。这里阳光明媚,绿树成阴,在集中营大门附近,孩子们在追逐游戏。‎ ‎4.这篇新闻报道,以“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为题,请简要分析这个题目的好处。(4分)‎ ‎【答案】①题目用“没有什么新闻”与文章报道的内容形成强烈反差。②题目用“没有什么新闻”,警醒读者永远记住奥斯维辛曾发生过的人间惨剧。 (每点2分)‎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要从新闻标题的作用角度分析,一般情况下,新闻标题具有吸引读者,是新闻内容的高度概括的作用。所以答题时,要从新闻标题与新闻内容的关系角度,新闻标题对读者所起到的影响角度组织答案。如“没有什么新闻”与文章报道的内容形成强烈反差;警醒读者永远记住奥斯维辛曾发生过的人间惨剧 考点: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5.阅读第⑥-⑩段,简要说出作者先后写了哪些展览内容,以及参观者的哪些感受。(4分)‎ ‎【答案】展览内容:毒气室。焚尸炉,女牢房,实验室,纪念墙,绞刑室。参观者的感受:恐怖,压抑,震撼等。‎ ‎【解析】‎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6.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4分)‎ ‎①在奥斯维辛,没有可以作祷告的地方”。‎ ‎② “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 ‎ ‎【答案】(1)祷告是为了求得保佑或宽恕。但在这个“人间地狱”里,生命,人性,文化,信仰全部被灭绝。因此,在这里,受难者不可能得到一丝的安慰和生的希望;而刽子手也不可能忏悔自己的罪行,更得不到宽恕。(2)反衬,以有着旺盛生命力的雏菊花在怒放从反面衬托这里层发生过令人不堪回首的惨剧。‎ ‎【解析】‎ 试题分析:此类考查句子在文中的含义的题,可以通过分析是否运用一些表现手法,如有,可从有何作用来分析作答;也可以抓住句子的关键词进行分析作答。如①在奥斯维辛,没有可以作祷告的地方”‎ 9‎ ‎,这个句子可以抓住“祷告”来理解,祷告是为了求得保佑或宽恕,在这个“人间地狱”里,受难者不可能得到一丝的安慰和生的希望。② “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很明显,运用了反衬的修辞手法,用雏菊的怒放来反衬这里曾发生的惨剧。‎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7.选段开头说“在奥斯维辛,并没有可供报道的新闻”,那作者为什么还要写这篇报道?最后一句话表达什么感情?有什么作用?(6分)‎ ‎【答案】(1)出于一种来源于不安的心情产生的非写不可的使命感,在访问这里之后,如果不说些什么或者写些什么就离开,那就对不起在这里遇难的人们。(2)表达了作者的悲凉之情。继续运用反衬,点题,也是对人们的提醒。‎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可在整体理解文章内容大意的基础上,从文中作者所流露出的观点中进行分析概括,如文章“记者只有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这种使命感来源于一种不安的心情:在访问这里之后,如果不说些什么或写些什么就离开,那就对不起在这里遇难的人们。”可以直接引用这句话来说明原因。最后一句以“阳光明媚,绿树成阴”“孩子们的游戏”来反衬出曾经发生的悲惨,表达作者的悲凉心情。照应了开头一段。‎ 考点:探讨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能力层级为探究F。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25分)‎ 人站在传统上,内心才会深刻 ‎ ——《广州日报》独家专访林清玄 清雅的文字、浅显的表达、古典的意境、佛禅的睿智,这便是林清玄散文带给读者最直观的印象。单只看《温一壶月光下酒》这样的文章标题,你就会产生丰富的遐想。作为最有影响力的当代华语散文作家之一,林清玄把东方的审美智慧和佛家的哲学情怀融入散文艺术之中,近40年来著书百部、本本畅销,作品风靡了整个华人世界。由上海博库书城承办的上海徐汇青年讲坛将举办“台湾地区著名作家林清玄《欢喜心过生活》专题讲座暨新书《平常茶非常道》新书发布会”,林清玄接受了广州日报记者的独家专访。‎ 广州日报:在都市忙碌浮躁的生存状态下,你怎么能写出那么清新淡雅的文字?‎ 林清玄:其实,这是从我个人的需求出发的。我小时候生活在农村,家里很穷,跟一般年轻人一样,一心想要成功,想要追求更好的生活。在当时看来,所谓成功就是成为有钱、有权、有影响力的人。后来,我在报馆工作,又做了报社主管;还在电视台主持节目;文章也受到很多人的欢迎,书很畅销。按照世俗的眼光来看,我应该是蛮成功的。但当时我并不快乐也不满足。于是,我开始思考成功的意义何在。慢慢地,我发现,如果成功却失去快乐,这种成功还不如不要。在都市中努力拼搏的人们一心只顾着赚钱,一味追求物质和现实的享受,其实内心充满迷惘。所以只能说是我个人需求正好迎合了当时人们的需求。‎ 广州日报:你一直处于非商业性的写作状态,但作品一直热卖,对此,你自己有什么看法?‎ 9‎ 林清玄:作品能受到什么样的理解或欢迎,是没办法预期的。我举个例子,去年下半年,深圳一所小学的校长写信邀请我前去演讲,因为小学课本里选了我三篇文章。当时我很感动,20多年前写那三篇文章时根本不会想到它会入选小学课文,也不会想到小学生们希望我前去演讲。在创作时,你可以掌握的,只是自己作品的方向。‎ 广州日报:你的作品常常涉及茶道和佛教智慧,这跟周作人的作品似乎有相似之处?‎ 林清玄:某些部分有相似,但实际上很不同。我读过周作人的全集,也很喜欢他的文章,但我没有受到他的影响。他太喜欢掉书袋,自己的意见只有一点点;另外,他的文字也没有伸缩性,一般都只有短短的几百字。我呢,不喜欢掉书袋,自己不感动的东西不会去写。‎ 广州日报:那么,哪些作家对你的影响比较大?‎ 林清玄:在中国作家里,苏东坡对我影响最大,还有辛弃疾、杜牧、李白等,他们都是些潇洒自在的人。苏东坡的作品里有很多生活的元素,而且,不管处在什么状态下都能写出好文章。另外,在外国作家里,泰戈尔、纪伯伦、惠特曼等对我影响也比较大。我喜欢的作家和作品有三个特点:一是比较生活化;二是有点自由派;三是有些哲学和思想,而不是纯粹好看而已。当然,我并不是刻意去学习他们,而是他们慢慢对我形成了影响——写生活的、自由的、浅显的东西。我觉得文章应该很浅白,在浅白中有感动、向往等美好的东西。‎ 广州日报:近些年,国学热逐渐升温,一些地方还会给学生举行开笔礼啊之类的传统仪式,你怎么看?‎ 林清玄:我觉得这些都是好事啊,人应该站在传统上,内心才会深刻,才会有信心。如果完全放弃传统,我们就无法理解到生活中深刻的部分,就会缺乏自信。不过,一个教授在中央台讲《论语》竟然可以引起那么大的轰动,我开始觉得不可理解。这可能是传统文化在承续的过程中曾经有过一段断层,是压抑太久之后的爆发。‎ 广州日报:记者生涯对你的创作有什么帮助?‎ 林清玄:10年的新闻工作经历对我的写作帮助很大。一般的作家写了300字可能你还不知道他到底要写什么,但我写文章时会马上进入主题、进入重点,这是新闻从业经历对我的启发,因为突出重点是新闻写作的本质所在。还有,记者常常是把深奥的东西用浅显的方式表达出来,让大家都能了解,我写文章时不会故弄玄虚,而是尽量使文字浅显易懂。很显然,一篇文章10个人看了之后鼓掌与100个人都能读懂这两者之间,后者的意义更大。‎ 广州日报:可以说,你的作品中体现了一种慢生活的生活方式,但快节奏的都市中,生活似乎慢不下来?‎ 林清玄:慢生活常常会被曲解为不积极的、消极的生活。其实,慢生活重要的不是时间的进程,而是做这件事情时,你的内心是否从容。我以前在电视台讲慢生活,有人就骂我说慢生活让年轻人没有斗志。其实,你泰然自若也可以很有斗志,你很紧张也不见得你有斗志。比如,你看奥运会上的那些最了不起的选手,他们内心都很从容,他很轻松却完成了很困难的事情,反而那些功夫不好的选手很紧张。所谓从容,就是有定力、有定见、有对人生的长久规划。‎ 广州日报:对于现在出版界的商业炒作,你怎么看?‎ 林清玄:我对此比较宽容。其实,很快做成的东西也会很快消失,以前的作家是把脚印刻在石头上,‎ 9‎ 而商业炒作一本书,就像在沙滩踩脚印,潮水一来,脚印就消失了。时间会筛选作家和作品,对于各种炒作现象,其实不必太在意。‎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5分)‎ A.林清玄出生于穷人之家,渴望成功,期望过上更好的生活。之后的拼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这让林清玄大受鼓舞。‎ B.林清玄20多年前写的三篇文章入选小学课文,这让林清玄是感动,这也说明了付出总将有回报。‎ C.茶道和佛教对林清玄的影响很大,常常出现在他的作品中。但并非简单堆砌,而是在感动之余写下的,带有较强的个人色彩。‎ D.林清玄喜欢写生活的、自由的、浅显的文字,但浅显不等于肤浅,而是从容、泰然,表现对传统的认可。‎ E.“人站在传统上,内心才会深刻”这一标题贯穿全文,是整个访谈的线索,把握这一线索,就能读懂林清玄。‎ ‎【答案】C.D(选C项得3分,D项得2分,B项得1分。答A.E均0分)‎ ‎【解析】‎ 考点: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9.这篇访谈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请简要概括。(6分)‎ ‎【答案】一是林清玄是如何进行文学创作的,二是林清玄是如何看待国学热的问题的,三是林清玄是如何理解生活的,四是林清玄是如何看待商业炒作的。(一点得2分,两点得4分,三点得5分,四点得6分)‎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信息并整合概括的能力。答题时,可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进行概述。可联系以下几个话题概述:“在都市忙碌浮躁的生存状态下,你怎么能写出那么清新淡雅的文字? ”“近些年,国学热逐渐升温,一些地方还会给学生举行开笔礼啊之类的传统仪式,你怎么看?”“记者生涯对你的创作有什么帮助?”“对于现在出版界的商业炒作,你怎么看?”要注意提炼性的概括作答即可。‎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0.从访谈的内容看,哪些因素对林清玄的文学创作产生了较大的影响?(6分)‎ ‎【答案】①林清玄的丰富的人生经历,使他认识到快乐是比成功重要的东西,他的作品也很好地反映了这一点;②苏东坡、泰戈尔等古今中外作家对他的创作理念产生了较大影响,注重写生活的、自由的、浅显的东西;③十年的新闻工作经历对他的写作帮助很大,使其文字浅显易懂。④在都市忙碌浮躁的生存状态下,林清玄能够保持内心的从容、淡定,使他的作品有清新淡雅的风格。(每点2分,答出三点给6分)‎ 9‎ ‎【解析】‎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1.在《平常茶非常道》这本禅茶文化散文中,林清玄说:“我每天的生活就像一杯茶,大部分人的茶叶和茶具都很相近,然而善泡者泡出来更清香的滋味,善饮者饮到更细腻的消息。人生需要准备的,不是昂贵的茶,而是喝茶的心情。”其中,“人生需要准备的,不是昂贵的茶,而是喝茶的心情”,你认同这种观点吗?请结合文本,联系生活,谈谈你的看法。(8分)‎ ‎【答案】赞同。(1分)林清玄“慢生活”的生活方式,实质是要我们内心持有一种从容、泰然的心态;他的作品和人生心态,究其根本,应该是提倡现代人回归传统,追求一种诗意的生活。现代都市的人们,疲于奔命,却忽略了静观内心,从而与宁静、闲适的生活渐行渐远。(3分)联系生活能谈出对慢生活的理解,或能反思都市生活的弊端,或对传统与现代关系的理解,言之成理即可。(4分)如果不赞同,言之合理即可酌情给分。‎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是一道开放性的探究题,答题时可先明确自己的观点,是否同意,然后结合着 “茶”和“心情”的象征义分析作答。从全文来看,林清玄认为一个人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快乐。如“在都市中努力拼搏的人们一心只顾着赚钱,一味追求物质和现实的享受,其实内心充满迷惘”一句。由此可见,“茶”象征着物质生活,“心情”指一个人的精神追求。言之有理即可。‎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四、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目。(8分)‎ 本报北京12月5日电今天在兰州市启动仪式上,兰州市文明委公布了《兰州市关爱空巢老人志愿服务行动方案》;兰州志愿者联合会发出了“空巢老人关爱志愿服务行动倡议书”,呼吁全体市民对空巢老人给予关爱。下午,城关区“爱心集结号”志愿者网站正式开通。‎ ‎ “我愿意照顾空巢老人,哪怕是读读报,聊聊天,洗洗衣裳,只要他们不再寂寞无助,让他们在爱和温暖中度过晚年。”天气虽然异常寒冷,但是,在贵阳市兴隆社区“百万空巢老人关爱志愿服务活动”启动仪式上,800名志愿者的铮铮誓言,温暖着在场每一位空巢老人的心。‎ 9‎ 在南京60岁以上的100万老人当中,空巢老人有14万。为此,南京需要相关志愿者4万人。南京市文明办主任徐宁在现场介绍,南京已经精心制定了“关爱行动”的行动方案,号召和组织志愿者为空巢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心理抚慰、应急救助、健康保健、法律援助和文体健身等六大类志愿服务。‎ 中国志愿服务基金会理事长甘英烈在贵阳启动仪式上介绍,“百万空巢老人关爱志愿服务行动”是在中央文明办、民政部指导下,由中国志愿服务基金会资助开展的一项志愿服务活动。 ‎ ‎12.请以对偶句的形式为这则新闻拟一个标题。(不超过20字)‎ ‎【答案】关爱百万空巢老人 启动志愿服务行动 ‎【解析】‎ 考点:扩展语句,压缩语段。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13.这则新闻在摘录的过程中丢失了导语,请你根据材料内容为新闻补一个导语。‎ ‎【答案】‎12月5日是国际志愿者日,“百万空巢老人关爱志愿服务行动”启动仪式分别于南京市、贵阳市、兰州市举行。‎ ‎【解析】‎ 试题分析:这则新闻的内容以并列式编排主体,以兰州、贵阳和南京三个城市为线索展开。新闻的开头部分“在兰州市启动仪式上,兰州市文明委公布了《兰州市关爱空巢老人志愿服务行动方案》”暗示了活动的主体,抓住了新闻的这些信息就不难解决这两个问题了。第一小题还要注意对偶的修辞,第二小题要注意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关键的要素要表述清楚,语言要注意简明。‎ 考点:扩展语句,压缩语段。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9‎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