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检测卷(一)
(时间∶10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梭伦在游历中写过许多诗篇,如“作恶的人每每致富,而好人往往受穷”。从中可以看出推动梭伦改革的主要原因是( )
A.上下层贵族之间矛盾激化
B.上层贵族对王权专制构成了威胁
C.上层贵族与下层平民的矛盾日益尖锐
D.奴隶反抗奴隶主贵族的斗争此起彼伏
2.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说,克里斯提尼“领着人民参与政治”。克里斯提尼改革中符合这一评述的是( )
①按财产多寡划分社会等级 ②用10个地域部落取代原来的4个血缘部落 ③设立五百人议事会 ④向公民发放“观剧津贴”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3.春秋时期的下列现象不能反映社会转型的是( )
A.“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B.“相地而衰征”
C.生产力的提高 D.井田制瓦解
4.商鞅变法使秦国向封建化过渡的决定性步骤是( )
A.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 B.建立县制,实行中央集权制度
C.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发展小农经济 D.按军功授爵,废除贵族特权
5.商鞅变法中,最能体现中央集权制萌芽的措施是( )
A.废井田,开阡陌 B.奖励军功
C.废除“世卿世禄制” D.建立县制
6.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吏治腐败,民怨沸腾。为了从根本上杜绝贪赃枉法,北魏孝文帝决定( )
A.以官吏的政绩作为决定官吏任期的依据 B.对枉法的官吏一律处死
C.给百官颁行俸禄,俸禄由国家统一筹集 D.对贪赃枉法的官吏严惩不贷
7.在议论变法时,宋神宗曾说:“三代圣王之法亦有弊,国家承平百年,安得不小有更张?”这体现了宋神宗( )
A.同意废止王安石的新法 B.对变法没有明确的态度
C.在很大程度上支持变法 D.认为要进行彻底的变革
8.北宋初的政治改革最终形成了“冗官”“冗兵”“冗费”的局面,这从反面证明了( )
A.分权、强兵弊端无穷 B.政治改革要重视精兵简政
C.加强中央集权弊大于利 D.机构改革要量财力而行
9.元朝时期,中央政府实行行省制度的主要目的是( )
A.控制和管辖辽阔疆域 B.根除各地割据势力
C.推行民族分化政策 D.开垦荒地发展经济
10.下列关于张居正改革背景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封建制度渐趋衰落 B.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C.专制皇权逐渐削弱 D.殖民势力入侵中国
11.教皇格列高利七世继任后,颁布敕令:罗马天主教会系由上帝独自创立,只有教皇才能任命和废黜主教,如果有人从世俗界接受主教的职位,教廷将不予承认。这体现了( )
A.教权高于王权 B.王权与教权平等
C.王权高于教权 D.教权与王权互不干涉
12.下列表述不符合加尔文宗教改革内容的是( )
A.《圣经》的权威至高无上 B.财富使人陷于罪恶,不能得救
C.制定严格的道德标准 D.思想核心是“先定论”
7
13.有一位君主在西方考察时,时而扮作水手,时而扮作木匠,总是在不停地做工。这位君主是
A.彼得一世 B. 康熙大帝 C.路易十四 D. 明治天皇
14.1861年改革成为俄国历史上一个重要转折点,主要是因为改革( )
A.是在封建地主主持下进行的
B.使农民获得土地,提高了生产积极性
C.在法律上废除封建地主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D.动摇了俄国封建生产关系,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
15.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 )
A.巩固封建统治和对外扩张 B.打击西方国家的殖民势力
C.摆脱奥斯曼帝国的控制 D.把埃及建成近代化国家
16.废藩置县对资本主义发展最重要的影响在于( )
A.彻底结束了日本封建割据的局面 B.有利于形成统一的国内市场
C.有利于明治政府各项改革措施的施行 D.彻底破除了旧的政治体制
17.1873年的一天,侍奉日本天皇的女官例行给天皇梳理头发时吃惊地发现,天皇将自己的长发剪掉。这件事主要反映了天皇决心( )
A.革除封建礼仪 B.废除封建身份制度
C.带动文明开化 D.进行政治制度改革
18.明治维新时期,西服流行的同时,和服被当作最华丽的礼服保留下来;酒吧多起来了,茶室依然是人们的精神净地;西洋歌剧开始唱响,能剧和歌舞伎也在走向兴盛。这反映了当时的日本( )
A.用西方文明提升国民的知识水平 B.引进西方文化以巩固统治
C.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多元共存 D.西方文明占据主导地位
19.“人人封章,得直达于上。举国鼓舞欢蹈,争求上书,民间疾苦,悉达天听,每日每署封章皆数十。”这一现象主要反映了( )
A.统治者的决策有了大量的依据 B.民族资产阶级参与政权的强烈愿望
C.君主专制统治已不得人心 D.戊戌变法得到全国各阶层的热烈欢迎
20.中国将长期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从世界发展的趋势来看主要是为了适应( )
A.经济区域化的要求 B.经济全球化的要求
C.世界多极化的要求 D.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要求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二、非选择题(第21题13分,第22题16分,第23题16分,第24题15分,共60分)
2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485年,北魏孝文帝颁布均田令。规定:凡男年十五以上授露田40亩,女20亩。奴婢同样授田……所授之田,不准买卖,年老免课及身亡,须还田于官。此外,初受田男子另给桑田20亩,作为世业,身终不还,可传子别,不许买卖。……新附民户,每3口加宅田1亩,奴婢5口1亩。桑田及宅地为世业,受田后不准迁徒。——王钟翰《中国民族史》
材料三 (农奴)在获得地主同意后,购买分配给他们长期使用的土地和其它附属地作为私产。……因为赎买了土地,他们就摆脱了对地主的义务,而成为拥有私产的完全自由的农民。——1861年沙皇颁布的“二一九法令”
7
材料四 明治政府颁发的地契
请完成:
(1)材料一反映的是哪一次改革的什么措施? 这项措施的实施对当时社会的发展进程产生了什么重大影响?(4分)
(2)据材料二,归纳均田令的主要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历史意义。(5分)
(3)材料三、四有关土地问题的规定,对两国工业化的作用有何相同之处?(2分)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改革往往都涉及土地问题的原因的认识。(2分)
2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谁若杀害了父母、兄弟、姐妹、妻子或其他任何一个亲属,只要交纳5~7枚金币,便可洗净罪恶了。——摘自赎罪券价目表
材料二 “当钱投入钱柜里叮叮作响时,增加的只是贪婪爱财的欲望,而不是升天。……信徒得救一不靠教皇,二不靠圣礼,只有靠终生‘悔改’,才是基督教的正道。”
材料三 加尔文是瑞士宗教改革家……他废除主教制,代之以共和式的长老制;简化宗教仪式;鼓励经商致富,宣称做官执政、蓄有私产、贷钱取利同担任教士职务一样,均可视为受命于上帝。加尔文的神学思想在许多方面与路德相同,如强调《圣经》是基督教信仰的唯一根据和权威;主张因信称义等。——高中《世界近代现代史》教学参考资料
材料四 “……解散修道院,没收修道院的土地和财产……男女修士还俗……”——摘自《至尊法案》
请回答:
(1)据材料一说明教皇兜售赎罪券的真正目的是什么?(2分)
(2)材料二出自路德何时何文章?在这篇文章中他阐述了什么观点?代表当时哪些人的利益?其实质是什么? (6分)
7
(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加尔文与路德主张的相同点有哪些?加尔文比路德更为激进的主张是什么?(6分)
(4)据材料四,亨利八世为什么这么做?(2分)
23.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日本明治维新时)改革的动力是西化……英国模式自然作为铁路、电信、公共建筑和市政工程、纺织工业以及许多商业方面的模范;法国模式用来改革法制、改革军事(后来采用普鲁士模式);海军当然还是学习英国;大学则归功于美国。日本聘请的外国专家——在日本人的监督下——从1875~1876年的五六百人上升到1890年的三千人左右。然而政治和意识形态方面的选择就困难了……于是,不到20年便出现了一股反对极端西化、极端自由化的势力……(他们)实际上是想制造一个新的以崇拜天皇为核心的国教,即神道崇拜。——(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资本的年代》
材料二 19世纪后半期日本资本主义发展的状况:
明治政府颁发的地契 1872年东京至横滨的铁路开通
材料三 最迫切之事,在军务方面……朝廷能在海陆军方面稍做准备,主要以朝廷之兵务,开拓朝鲜之釜山港。——明治维新领导人木户孝允1869年初的一封信
(1)日本能够顺利向西方学习的前提条件是什么?根据材料一归纳向西方学习的突出特点。(5分)
7
(2)据材料二,你能获得哪些重要信息?(8分)
(3)材料三说明了明治维新存在什么局限性?(3分)
2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若夫美、法民政,英、德宪法,地远俗殊,变久迹绝,臣故请皇上以俄大彼得之心为心法,以日本明治之政为政法也。然求其时地不远,教俗略同,成效已彰,推移即时,若名书佳画,墨迹尚存,而易于临摹,如宫室衣裳,裁量恰符,而立可铺设,则莫如取鉴于日本之维新矣。……考其维新之始,百度甚多,惟要义有三:一曰大誓群臣以定国是,二曰立对策所以征贤才,三曰开制度局而定宪法。……日本之强,效原于此。——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
材料二 在制定宪法的过程中发挥了很大作用的井上毅说,英国的政治制度只符合英国的需要,普鲁士的政治制度却比较接近日本的国情,……日本在制宪法工作中定下的基调是:“按普鲁士方式组成一个不向国会负责的内阁。”——摘编自钱乘旦《论明治维新的失误》
回答:
(1)据材料一说明康有为建议光绪帝“取鉴于日本之维新”的理由(不得照抄原文),指出这份奏折在戊戌变法中的地位。(8分)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主张效法日本“开制度局而定宪法”的实质及其局限性。(7分)
答案
1.C [梭伦改革前由于贵族侵吞平民土地财产而使社会矛盾激化,平民准备以暴力推翻贵族政府。]
2.B [本题主要考查梭伦、克里斯提尼和伯里克利在雅典民主政治发展中所作的贡献。②③符合题意,而①符合梭伦,④符合伯里克利。]
7
3.C [解题的关键是理解社会转型的含义,A项反映的是宗法分封制的瓦解,B项是春秋时期改革的内容,按田亩多少收税,客观上承认了土地私有,D项代表奴隶主土地国有制的瓦解。因此A、B、D三项能够反映中国社会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变,而C项是推动社会转型的根本原因,但本身不能反映社会转型。]
4.A [上层建筑的变化是由经济基础的变化所决定的。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实质上就废除了奴隶制的经济基础,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封建制的经济基础。]
5.D [县制是中央直接委派官吏治理地方的行政制度。A、B、C三项都没有直接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问题。]
6.C [在北魏初期,官吏没有俸禄,他们全靠贪污和搜刮百姓来维持自己的奢侈生活。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百官以收取租调为谋生的主要手段。为了从根本上杜绝贪赃枉法,孝文帝下令实行俸禄制,百官的俸禄由国家统一筹集,按品第高低发给官吏,不许官吏自筹。]
7.C [“小有更张”表明宋神宗同意变法,但并不要求进行彻底的变革。]
8.B [北宋初年,统治者奉行养兵政策,每逢灾荒年月,政府就把大量的游民编入军队,军队数量猛增;为了削弱官员的权力,朝廷实行一职多官,官僚机构膨胀臃肿。上述做法导致了国家财政的入不敷出,造成了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所以,在改革中要重视精兵简政。]
9.A [元朝时,疆域空前辽阔,为了加强对各地的控制,元朝统治者创造性地在中央与地方(路、府、州、县)之间又增设了一级行政机构,将行省作为地方最高行政机构,行省代表中央行使统辖权,从而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10.C [明清时期是封建皇权的进一步强化时期,丞相的废除及军机处的设立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封建专制皇权的强化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说明了封建制度已不再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葡萄牙殖民势力侵占澳门,说明当时中国已面临西方殖民主义的威胁。]
11.A [教皇格列高利七世的敕令,实际上就是否定了世俗政权的君主任命本国或本地区主教的权力,这是教权高于王权的反映。]
12.B
13.A [到西方考察的君主只有彼得一世,其他三位都没有到西方考察。]
14.D [注意关键词“重要转折点”,这次改革是封建地主主持进行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它动摇了封建生产关系,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
15.A [阿里取得政权时,面临着西方殖民势力和奥斯曼帝国两方面的威胁,同时,马木路克也威胁着政权的安宁。但是,他进行改革的根本目的是巩固封建统治和对外扩张。]
16.B [幕府统治时期的各藩国,是在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具有很强的独立性。废藩置县的措施削除了各藩国的封建割据状态,有利于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
17.B [明治维新前,发型是身份等级的重要象征。]
18.C [明治维新在引进西方文化的同时,注意保留本土文化。和服被保留、茶室是人们的精神净地、歌舞伎等都体现了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多元并存的特色。]
19.B
20.B [经济区域集团化和多极化都是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但从最终的趋势看,经济全球化是最主要的趋势。]
21.(1)①改革: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②影响:从根本上改变了旧有的生产关系,确立了土地私有制度。
(2)①内容:按一定(人口)标准,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土地不得买卖(或年老或身故,露田须归还)。
②意义:一定程度上使无地和少地农民得到了土地(或提高了生产积极性,或大片荒地被开垦出来);推动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3)都为工业化创造了条件;都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4)土地问题事关经济的发展;事关政治的稳定;事关社会的进步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7
解析 材料一是商鞅变法废井田、承认土地私有的措施,确立了土地所有制;材料二是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的均田制,促进了经济发展和少数民族封建化;材料三是俄国废除农奴制的改革,使俄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材料四是日本明治维新中的土地措施,承认土地私有,可以买卖。然后根据设问回答即可。
22.(1)搜刮财富。
(2)1517年,《九十五条论纲》;观点:反驳了赎罪券的功效,指出信徒得救,既不靠教皇,也不靠圣礼和善功,只能靠终生悔改。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实质是反对天主教会、反封建。
(3)都主张信仰得救,都否定罗马天主教会的权威。加尔文激进的地方:把信仰得救解释为先定论,规定神职人员由信徒选举产生。
(4)削弱英国教会的实力,改善政府财政状况,加强王权。
23.(1)前提条件:推翻了幕府的统治,建立了以天皇为首的新政府。
特点:向西方学习规模大,领域广;学习西方不是照搬照抄、全盘西化,而是结合日本国情,有选择地、有侧重地学习、借鉴。
(2)信息:日本改革土地制度,承认土地私有,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兴修铁路;大力发展近代教育,培养资本主义建设人才;政府投资兴办近代企业。
(3)极端民族主义、军国主义泛滥,日本走上了对外扩张的道路。
解析 第(1)问的“前提条件”从教材中回答,特点要从材料中归纳,向西方学习在不同领域学习不同国家甚至自己创造出适合自己的东西如天皇崇拜,归纳出领域广、不照搬照抄、有选择地、有侧重地学习、借鉴等特点。材料二中四幅图片,四条信息——土地、交通、教育、企业,结合图片下边的文字信息不难回答第(2)问。材料三“开拓朝鲜之釜山港”反映了日本向外侵略的信息,这是其局限性。
24.(1)理由:欧美各国距中国较远,习俗与中国不同,变革的时间相隔太久,不易效仿;日本距中国较近,文化习俗相似,维新时间较近,成效显著,便于直接效法。地位:成为维新派的施政纲领。
(2)实质:变革政治体制,建立君主立宪制。局限性:该主张不适合当时中国的国情;所效法的日本政治体制带有浓厚的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色彩。
解析 第(1)问,康有为对日本和欧美各国从地理位置远近、习俗、改革成效等方面进行对比,强调日本的情况与中国实际相符。《应诏统筹全局折》提出维新派政治、经济等方面主张,成为维新派的施政纲领。第(2)问,“开制度局而定宪法”的实质,要从其阶级属性方面考虑,主张君主立宪政体,维护资产阶级利益。其局限性要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是康有为的政治主张不符合中国国情,最终失败;二是日本政体也有其弊端,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色彩浓厚。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