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遂宁市2017-2018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试题(有答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四川遂宁市2017-2018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试题(有答案)》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遂宁市高中2019级第四学期期末教学水平监测 历 史 试 题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总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满分5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上。并检查条形码粘贴是否正确。‎ ‎2.选择题使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卡对应题目标号的位置上,非选择题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书写在答题卡对应框内,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收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我们的中国》一书中提出“西周的四合院”的研究视野,认为以西周为中心,东南西北被辐射地区相互交流,贵族通婚,形成了紧密的文化中心。该观点 A.认为西周政治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 ‎ B.强调分封制之下存在着大一统因素 C.意在说明分封制标志中华民族形成 ‎ D.已经认识到分封制易造成地方割据 ‎2.流传至今的彭氏家训说:“孝始于事亲,忠始于报国。……士农工商,各勤其事。冠婚丧祭,必循乎礼务勤俭而兴家庭,务谦厚而处乡里。”据此可知古代宗族管理的主要价值是 A.保证宗族内部团结             B.规范血缘伦理关系 C.维系家国社会稳定             D.传承家族礼仪文化 ‎3.秦律诉讼有“公室告”和“非公室告”之分。“贼杀伤、盗它人为公室告”,而“主擅杀、刑、髡其子、臣妾,是谓非公室告”。属于公室告的案件,官府应予受理,非公室告案件则不予受理。秦律诉讼程序存在明显差异,是因为 A.秦朝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国家  ‎ B.维护君权与国家利益的现实需要 C.儒家伦理贯穿法治思想的必然产物  ‎ D.巩固家庭与社会稳定的理性选择 ‎4.汉代,达官贵人聚居的核心经济区(渭河流域、黄河平原和淮河上游部分地区)较其他地区土地兼并现象更加普遍,却更少发生农民起义。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A.土地兼并对农民生计影响有限   ‎ B.国家在核心经济区的赋役征调较轻 C.庄园经济有效抑制了社会矛盾   ‎ D.核心经济区的经济结构更具多元性 ‎5.政事堂制度始创于唐初,门下省设政事堂,作为三省宰相共同议定军国大政的场所。唐高宗时期,迁政事堂于中书省,唐玄宗时期,中书省与门下省的职权合而为一,政事堂改为中书门下。这一制度的变化 A.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B.提高了中央的行政效率 C.缓解了皇帝与宰相的对立 D.使六部的权限受到削弱 ‎6.随着内阁制度的形成,诸司在上疏之前,对重大问题的处理一般得与内阁商议,以达成谅解。同时,内阁与拥有执行权的六部相互配合、制衡,提高了行政质量与效率。这反映了明朝 A.内阁拥有一定议政权            B.削弱六部加强君权 C.创设了集体议事制度            D.分割事权相互牵制 ‎7.根据台湾学者赵冈的研究,中国在唐宋两朝,大城市人口占到总人口比例的20%以上,而到1820年清朝,竞只有6.9%。造成这一变化的重要经济因素是 ‎ A.清朝经济的衰败 B.小农经济的影响 ‎ C.市镇经济的发展 D.坊市制度被打破 ‎8.读《中国古代人口分布统计表》,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 时 间 全国总人口 长江流域 占 比 珠江流域 占 比 黄河流域 占 比 公元2年 约5900万 ‎23%‎ ‎2%‎ ‎75%‎ 公元750年 约5300万 ‎36%‎ ‎3%‎ ‎61%‎ 公元1078年 约9000万 ‎58%‎ ‎7%‎ ‎35%‎ A.经济重心南移与长江流域人口的增长相辅相成 B.经济发展使得千年间人口总量一直不断的增长 C.750年人口总量相对较低主要是安史之乱影响 D.连年战乱是黄河流域人口大幅减少的主要原因 ‎9.图1、图2为洛阳地区货币使用所占比重示意图。其变化 ‎ ‎ 图1唐代中期                图2北宋中期 A.表明金银开采数量增加        B.表明政府铸币量迅速提高 C.说明纸币使用范围有限        D.受商业贸易发展状况影响 ‎10.唐宋时期,广州出现几种新行业:和香(把舶来的香料制成香品)、解犀(把舶来的象牙和犀牛角进行切割)、译人(翻译)和舶牙(舶来品交易经纪人)。这一现象说明 A.广州对外贸易在唐宋时开始发展起来 B.对外贸易的活跃带动相关行业的发展 ‎ C.唐宋时期广州已与非洲欧洲进行贸易 D.广州是唐宋时期商业经济最发达城市 ‎11.明淸时期,不少地区出现了永佃制。佃户经地主许可,也可以转让佃权。当土地转租时,耕地农民既要向土地所有者交纳“大租”,又要向佃权所有者交纳“小租”。结果,就出现了“一田二主”、“一田二租”的复杂的租佃关系。材料主要反映了 A.土地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 B.佃农获得了地主的土地所有权 C.局部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D.主佃之间的人身依附关系加强 ‎12.孔子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思想,孟子完整提出了“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的“五伦”思想。到汉代,“五伦”思想发展成“三纲”思想。据此可知,先秦儒家“五伦”思想的提出 A.渗透着浓厚的尊卑等级意识     B.顺应了君主集权统治的需要 C.建构了伦理纲常的社会结构     D.传承了家国同构的文化传统 ‎13.《史记》通常将类似的人物放在同一个列传中,如《仲尼弟子列传》《白起王翦列传》等;在《老子韩非列传》中,司马迁则将道家与法家的代表人物同列。这一作法旨在 A.强调思想流派的嬗变传承       B.突出编撰体例的完整性 C.彰显道法两家的学术地位       D.强调史学著作的多元化 ‎14.许仙与白蛇的故事,最早见于唐人小说《白蛇记》。经宋话本的发展,到明末时,不仅内容与唐宋传奇有本质的差异(由神怪故事变为反对封建礼教、追求婚恋自由的故事),而且主人公身份也由仕宦子弟,一变而为“生药铺主管”了。这种变化可以反映出 A.封建制度日益衰落            B.社会风气渐趋败坏 C.市民价值观念变化            D.社会主流思想改变 ‎15.顾炎武《郡县论》中指出:“今之君人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犹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然则尊令长之秩,而予之以生财治人之权,……所谓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而二千年以来之敝可以复振。”据此可知,顾炎武 A.主张进一步强化中央集权 B.主张将中央集权与专制主义相结合 C.主张进一步强化专制主义 D.主张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 ‎16.伯利克里统治时期,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黄金时代”,国家所有公职向全体公民开放,但一贫如洗的平民,即便幸运的被选上了,也不可能全身心投入公务。这说明 A.雅典民主政治徒有其表 B.公民群体政治素养有限 C.民主运行机制脱离实际 D.贵族阶层操纵民主政治 ‎17.在古希腊人的精神世界中,人神是在同一空间共存的,众神不能主宰人的命运,因为众神也在命运之中,不能摆脱命运的掌控,这表明古希腊 A.民众敢与命运抗争 B.宣扬人是世界真正的主宰 C.宗教信仰意识淡薄 D.人文思想根植于传统文化 ‎18.古罗马法学家乌尔比安在《论告示》中指出;“没有一个人可以被禁止钓鱼,正如没有一个人可以被禁止捕鸟一样,但某人可能被禁止进入他人土地。”这说明古代罗马 ‎ A. 注重对私有财产的保护 B. 注重社会公共资源的保护 ‎ C. 确立了法律至上的原则 D. 注重规范人们的社会行为 ‎ ‎19.公元前594年,鲁国推行“初税亩”,同一年梭伦当选为雅典执政官,也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对这两次改革认识正确的是 A.都推动了两国社会形态的更替    B.都打破了贵族垄断仕途的局面 C.都有利于新的社会阶层力量发展  D.都促进了中西文明的交流融合 ‎20.对历史事件的分类整理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有一位同学将历史上重大改革分为两类:a类——美国罗斯福新政、中国改革开放;b类——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其分类标准是 A.是否属于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B.是否是向国外学习为主的改革 C.是否导致原来社会性质的改变   D.是否以解决民族危机为其目的 ‎21.孝文帝时期,推行按人口平均授田、受田者负担国家赋役和兵役的均田制。从物质文明演进的角度看,该制度的作用是 A.缓和北魏的阶级矛盾           B.促使鲜卑族从游牧转向农耕 C.创立了新的政治制度           D.推动各民族间的进一步交融 ‎22.马丁·路德认为:人的“原罪”使得人的本性败坏,只有内心信仰虔诚,才能与上帝直接沟通,去恶向善,获得上帝的拯救,外在的一切苦修与事功都达不到这个目的。马丁·路德的这一主张的积极意义在于 ‎ A.否定了天主教会的神学权威    B.开辟了宗教改革的道路 ‎ C.激发了德意志的民族意识    D.使路德教在德意志取得合法地位 ‎23.列宁说:“如果总的看一看1861年俄国国家全部结构的改变,那么就必然会承认这种改变是封建君主制向资产阶级君主制转变道路上的一步。这不仅从经济观点来看是正确的,而且从政治观点来看也是正确的。”这表明农奴制改革 A.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了障碍      B.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 C.促进了俄国的近代化            D.阻止了革命在俄国的发生 ‎24.1896年梁启超所著《波兰灭亡记》刊行,1898年6月康有为进呈光绪帝《波兰分灭记》,他们都指出波兰非但亡于俄、奥等国的瓜分,更是由于“内政不修,积弱滋甚”、以及守旧权贵“诋诽攻击”新政新法。其意在 A.揭露列强瓜分图谋     B.打击顽固守旧势力 C.激发改革图强意识    D.培养国人世界视野 ‎25.有学者认为:“片面强调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必然会把人类的全部历史当代化或当成当代的历史。以这种历史观指导历史写作,往往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沦为历史的伪造者,尽管自认为是合理地构建过去。”,由此可见,该学者强调 A.回到特定时代去认识历史 B.历史研究材料的选择性 C.努力发掘历史的现实意义 D.历史叙述逻辑的严密性 第Ⅱ卷(非选择题,满分50分)‎ 注意事项:‎ ‎1.请用蓝黑钢笔或圆珠笔在第Ⅱ卷答题卡上作答,不能答在此试卷上。‎ ‎2.试卷中横线及框内注有“▲”的地方,是需要你在第Ⅱ卷答题卡上作答。‎ 二、材料题(50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3分)‎ 材料一 在春秋末期以前,是根据案情的轻重来判罪,虽然有成文的法律,但却是秘密的,并不公之于众。公元前536年,郑国的子产“铸刑书”,将法律条文铸在鼎上公布于众,这是中国古代第一次公布法律。在子产公布法律23年后,晋国大臣赵鞅、荀寅将该国法典祷在铁鼎上公布于众,这是新势力在晋国取得政权后采取的一项重大措施。“铸刑鼎”公布法律,从形式上看,与先王“不为刑辟”的传统不符;从内容上看,与西周以来的“礼”相违背。因此,遭致叔向、孔子等人的抨击。‎ ‎——摘编自曾宪义《中国法制史》‎ 材料二 罗马建立共和国后,执掌法律(主要是不成文的习惯法)完全被贵族祭司所垄断。遇有讼争,法官徇情枉法,袒护贵族,平民备受欺凌;加上当时高利贷盛行,利率毫无限制,债务奴隶制使平民处于难以生存的境地。贵族的专橫激起了平民的反抗,纷纷要求制定成文法。 经过八年的激烈斗争,到公元前454年,贵族和平民互相让步,立法委员全部由贵族担任,但法律须经有平民参加的军伍大会通过才能生效。公元前451~450年……将制定的法律刻在板子上,公布于罗马广场,此即《十二铜表法》。‎ ‎——摘编自周枏《罗马法原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郑国“铸刑书”的时代背景及其目的。(11分)‎ ‎▲‎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贵族和平民通过《十二铜表法》各自获取的利益。(4分)‎ ‎▲‎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郑国“铸刑书”与《十二铜表法》产生的相同影响并指出二者所反映政治斗争的差异。(8分)‎ ‎▲‎ ‎27.(12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古代都城是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而形成的都城文明堪称中华文明的缩影。‎ ‎ ‎ 图1 唐朝长安平面图       图2  北宋东京平面图 比较唐朝长安平面图与北宋东京平面图,提取两项有关唐宋间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 ‎28.(15分)‎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 材料 张居正指出当时的五大积弊:“曰宗室骄恣,曰庶官瘝旷,曰吏治因循,曰边备未修,曰财用大匮。”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张居正创制了“考成法”,严格考察各级官吏贯彻朝廷诏旨的情况,要求定期向内阁报告地方政事,提高内阁实权,罢免因循守旧、反对变革的顽固派官员,选用并提拔支持变法的新生力量。为防御蒙古鞑靼入寇边关,张居正派戚继光守蓟门,李成梁镇辽东,又在东起山海关、西至居庸关的长城上加修“敌台”3000余座。他还与鞑靼俺达汗之间进行茶马互市贸易,采取和平政策。从此,北方边防巩固,在二三十年中,明朝和鞑靼没有发生过大的战争,使北方暂免于战争破坏,农业生产有所发展。张居正还整顿赋役制度、扭转财政危机。他认为,赋税的不均和欠额是土地隐没不实的结果,所以要解决财政困难的问题,首要前提就是勘核各类土地,遂于万历八年十一月,下令清查全国土地。在清查土地的基础上,张居正推行了“一条鞭法”,改善了国家的财政状况,推动了明朝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促进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 ‎——摘编自《张文忠公全集》和《明史·食货志》 ‎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张居正改革的背景和主要措施。(9分)‎ ‎▲‎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张居正改革的影响。(6分)‎ ‎▲‎ 遂宁市高中2019级第四学期期末教学水平监测 历史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意见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5 BCBDB 6-10 ACADB 11-15 ADACD ‎ ‎16-20 CDDCC 21-25 BACCA 二、材料题(50分)‎ ‎26.(23分)‎ ‎(1)背景:春秋末期,奴隶制经济瓦解,封建经济逐渐形成;贵族垄断法律;以宗法血缘关系为基础的礼治秩序趋于崩溃;法家思想的兴起和传播;诸侯国变法革新成为时代潮流,新兴地主阶级开始兴起。(8分)目的:巩固郑国新兴阶级统治,稳定社会秩序。(3分)‎ ‎(2)利益:贵族通过主导法律的制定,保证《十二铜表法》维护自身的利益;平民获得法律的审批权,他们通过将法律编订成明确的条文,使贵族不能随意解释法律侵害其利益。(4分)‎ ‎(3)相同影响:都限制了贵族司法特权,统一了法律标准,是古代法制史上的重大进步。(2分)‎ 差异:郑国“铸刑书”是新兴地主与奴隶主贵族斗争的产物,具有封建色彩;罗马《十二铜表法》是平民与奴隶主贵族斗争和妥协的产物,是奴隶制性质的法律。‎ ‎ (6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27.(12分)‎ 示例一:信息:唐朝长安城市格局规范整齐(或城市布局整齐划一;讲究垂直对称等),而北宋东京城市布局则不十分规范整齐(或不讲究方正规划)。(3分)说明:北宋都城布局是依据河流流向而规划的(或城市格局根据河流流向而形成)。(3分)‎ 示例二:信息:唐朝坊与市分开,商业区固定在特定区域,而北宋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或北宋的坊市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3分)说明:北宋商品经济得到较大发展。(3分)‎ 示例三:信息:唐朝长安城市布局以政治、军事因素为主(或突出政治、军事的功能),商业功能并不突出,而北宋东京的商业、文化功能更突出。(3分)说明:北宋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市民文化流行,出现了娱乐的瓦肆、夜市、商业区。(3分)‎ 示例四:信息:唐朝长安城市呈现棋盘状封闭式格局,而北宋东京城市布局呈现开放式格局(或呈现“纵街长巷”的格局)。(3分)说明:北宋城市商业活动的加强。(3分)‎ ‎(学生只要答出四种参考答案中两种即可,按各自的“信息”和“说明”赋分)‎ ‎28.(15分)‎ ‎【答案】(1)改革背景:吏治腐败;土地兼并严重;财政危机加重;蒙古贵族的劫掠。(4分)‎ 主要措施:创制“考成法”,整顿吏治,加强中央集权;整饬军备,巩固边防;推行“一条鞭法”,整顿赋役制度、扭转财政危机。(5分)(背景:每个要点计2分, 答满两个要点计4分;主要措施:每个要点计2分,答满三个要点计5分)‎ ‎(2)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大官僚和地主的既得利益,强化了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机器;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国家的经济状况有了改善;推动了明朝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促进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巩固了国防,增强了反侵略的能力。(每个要点计2分,答满三个要点计6分)‎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