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三单元提升训练题(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5)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提升训练题(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5)》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第三单元综合测试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怎样读中国书 余英时 中国传统的读书法,讲得最亲切有味的无过于朱熹。‎ 古今中外论读书,大致都不外专精和博览两途。“专精”是指对古代经典之作必须下基础工夫。古代经典很多,今天已不能人人尽读。像清代戴震,不但“十三经”本文全能背诵,而且“注”也能背诵,只有“疏”不尽记得,这种工夫今天已不可能。因为我们的知识范围扩大了无数倍,无法集中在几部经、史上面。但是我们若有志治中国学问,还是要选几部经典,反复阅读,虽不必记诵,至少要熟。近人余嘉锡在他的《四库提要辩证》的序录中说:“董遇谓读书百遍,而义自见,固是不易之论。百遍纵或未能,三复必不可少。” 至少我们必须在自己想进行专门研究的范围之内,作这样的努力。不但中国传统如此,西方现代的人文研究也还是如此。‎ 精读的书给我们建立了做学问的基地;有了基地,我们才能扩展,这就是博览了。博览也须有重点,不是漫无目的的乱翻。现代是知识爆炸的时代,古人所谓“一物不知,儒者之耻”,已不合时宜了。所以我们必须配合着自己专业去逐步扩大知识的范围。博览之书虽不必“三复”,但也还是要择其精者作有系统的阅读,至少要一字不遗细读一遍。稍稍熟悉之后,才能“快读”“跳读”。朱子曾说过:读书先要花十分气力才能毕一书,第二本书只用花七八分功夫便可完成了,以后越来越省力,也越来越快。这是从“十目一行”到“一目十行”的过程,无论专精和博览都无例外。‎ 读书要“虚心”,这是中国自古相传的不二法门。朱子说得好:“读书别无法,只管看,便是法。正如呆人相似,捱来捱去,自己却未先要立意见,且虚心,只管看。看来看去,自然晓得。”这似乎是最笨的方法,但其实是最聪明的方法。我劝青年朋友们暂且不要信今天从西方搬来的许多意见,说甚么我们的脑子已不是一张白纸,我们必然带着许多“先入之见”来读古人的书,“客观”是不可能的等等昏话。正因为我们有主观,我们读书时才必须尽最大的可能来求“客观的了解”。事实证明:不同主观的人,只要“虚心”读书,则也未尝不能彼此印证而相悦以解。‎ ‎“虚”和“谦”是分不开的。我们读经典之作,甚至一般有学术价值的今人之作,总要先存一点谦逊的心理,不能一开始便狂妄自大。这是今天许多中国读书人常犯的一种通病,尤以治中国学问的人为甚。他们往往“尊西人若帝天,视西籍如神圣”,凭着平时所得的一点西方观念,对中国古籍横加“批判”,如果有人认为这是“创造”的表现,我想他大可不必浪费时间去读中国书。倒不如像鲁迅所说的“中国书一本也不必读,要读便读外国书”,反而更干脆。不过读外国书也还是要谦逊,也还是不能狂妄自大。‎ 古人当然是可以“批判”的,古书也不是没有漏洞。朱子说:“看文字,且信本句,不添字,那里原有罅缝,如合子相似,自家去抉开,不是浑沦底物,硬去凿。亦不可先立说,拿古人意来凑。”‎ 18‎ 读书得见书中的“罅缝”,已是有相当程度以后的事,不是初学便能达得到的境界。“硬去凿”“先立说,拿古人意来凑”却恰恰是今天中国知识界最常见的病状。有志治中国学问的人应该好好记取朱子这几句话。‎ ‎“好学深思,心知其意”是每一个真正读书人所必须力求达到的最高阶段。读书的第一义是尽量求得客观的认识,不是为了炫耀自己的“创造力”,能“发前人所未发”。‎ 只有温故才能知新,只有推陈才能出新,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这是颠扑不破的关于读书的道理。 ‎ ‎(选自《悦读》,有删节)‎ ‎1.下列对作者“读中国书的方法和态度”的理解和概括,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专精” 阅读,就是对古代经典之作必须下基础工夫,要选几部经典反复阅读,虽不必全部背诵,但至少“三复” ,达到“熟” 的程度。‎ B.“博览” 是在“专精” 的基础上的扩展阅读,必须配合着自己的专业去逐步扩大知识的范围,要有目的地择其精者作有系统的阅读,至少要一字不遗细读一遍。‎ C.就态度而言,作者强调要“虚心” ,要静心地读,反复地读,读来读去就不会有“先入之见” ,做到尊重经典的客观内容,达到能和作者心心相印的地步。‎ D.作者认为我们读经典之作,甚至一般有学术价值的今人之作,要有“谦逊” 的态度,不是不能批判,是不要一开始便狂妄自大,凭着平时所得的一点西方观念,对中国古籍横加批判。‎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论述类文体阅读的命题主要从概念、判断、推理三个角度命题概念注意“答非所问”“内涵、外延不准”“误划类别”“张冠李戴”;判断类注意“范围不当”“偷换概念”“曲解文意”;推理注意“强加因果”“强行推理”等错误。答题的关键是审清题干、找准区位、对读原文、寻找细微的差别。选项C对应的原文“则也未尝不能彼此印证而相悦以解”,选项“达到能和作者心心相印的地步”曲解文意,混淆逻辑范围。“达到能和作者心心相印的地步” ,是误解了原文“‘虚心’读书,则也未尝不能彼此印证而相悦以解” 的意思;且误解了主观与客观的关系,“不会有先入之见” 完全否定主观不对。‎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2. “中国传统的读书法,讲得最亲切有味的无过于朱熹”,下列说法完全属于朱熹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读书先要花十分气力才能毕一书,第二本书只用花七八分功夫便可完成了,以后越来越省力,也越来越快,从“十目一行” 到“一目十行” ,无论专精和博览都无例外。‎ B.读书别无法,只管看,便是法。正如呆人相似,捱来捱去,自己却未先要立意见,且虚心,只管看。看来看去,自然晓得。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C.看文字,且信本句,不添字,那里原有罅缝,如合子相似,自家去抉开,不是浑沦底物,硬去凿。亦不可先立说,拿古人意来凑。‎ 18‎ D.读书百遍,而义自见,固是不易之论。读书百遍或许不能够做到,但是反复读多遍一定是不可少的。‎ ‎【答案】C ‎【解析】‎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清代学者戴震堪称“专精”读书的典范,他对十三经,除了“疏” 不尽记得外,经文与“注” 全都能够背诵下来,作者认为现在读书做学问的人必须具备这番基础功夫。‎ B.作者认为,“好学深思,心知其意” 是每—个真正读书人所必须力求达到的最高阶段,强调读书的第一要义是尽量求得客观的认识,而不是急于横加“批判”。‎ C.鲁迅的话是反封建思想的激愤之词,作者在此引用并不是非议鲁迅,矛头指向的是那些崇尚西洋、对中国古籍横加“批判”并认为这是一种“创造”的人。‎ D.发现古书的漏洞,不是初学者能达到的境界,在没有达到相当程度之后,切不可不尊重原著而对古书中的漏洞“硬去看” ;或者“先立说,拿古人意来凑”。‎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作者认为现在读书做学问的人必须具备这番基础功夫”有误,从原文看,知识爆炸的现在,这种工夫今天已不可能。选项曲解文意。‎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 孔颖达,字仲达,冀州衡水人。八岁就学,诵记日千余言,暗记《三礼义宗》。及长,明服氏《春秋传》、郑氏《尚书》、《诗》、《礼记》、王氏《易》,善属文,通步历。尝造同郡刘焯,焯名重海内,初不之礼,及请质所疑,遂大畏服。‎ 隋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炀帝召天下儒官集东都,诏国子秘书学士与论议,颖达为冠,又年最少,老师宿儒耻出其下,阴遣客刺之,匿杨玄感家得免。补太学助教。隋乱,避地虎牢。‎ 太宗平洛,授文学馆学士,迁国子博士。贞观初,封曲阜县男,转给事中。时帝新即位,颖达数以忠言进。帝问:“孔子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何谓也?”对曰:“此圣人教人谦耳。己虽能仍就不能之人以咨所未能己虽多仍就寡少之人更资其多内有道外若无中虽实容若虚非特匹夫,君德亦然。故《易》称‘蒙以养正’、‘明夷以莅众’。‎ 18‎ 若其据尊极之位,炫聪耀明,恃才以肆,则上下不通,君臣道乖。自古灭亡,莫不由此。”帝称善。除国子司业,岁余,以太子右庶子兼司业。与诸儒议历及明堂事,多从其说。以论撰劳,加散骑常侍,爵为子。‎ 皇太子令颖达撰《孝经章句》,因文以尽箴讽。帝知数争太子失,赐黄金一斤、绢百匹。久之,拜祭酒,侍讲东宫。帝幸太学观释菜,命颖达讲经,毕,上《释奠颂》,有诏褒美。后太子稍不法,颖达争不已,乳夫人曰:“太子既长,不宜数面折之。”对曰:“蒙国厚恩,虽死不恨。”剀切愈至。后致仕,卒,陪葬昭陵,赠太常卿,谥曰宪。‎ 初,颖达与颜师古、司马才章、王恭、王琰受诏撰《五经》义训凡百余篇,号《义赞》,诏改为《正义》云。虽包贯异家为详博,然其中不能无谬冗,博士马嘉运驳正其失,至相讥诋。有诏更令裁定,功未就。永徽二年,诏中书门下与国子三馆博士、弘文馆学士考正之,于是尚书左仆射于志宁、右仆射张行成、侍中高季辅就加增损,书始布下。‎ ‎(《新唐书•卷一百二十三》节选)‎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尝造同郡刘焯 造:培养 B、非特匹夫,君德亦然 特:只是 C、加散骑常侍,爵为子 爵:封爵 D、后致仕,卒,陪葬昭陵  致仕:辞官回家 ‎【答案】A ‎【解析】‎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是( )(3分)‎ A、己虽能/仍就不能之人以咨所未能己/虽多/仍就寡少之人更资其多/内有道外/若无/中虽实/容若虚/‎ B、己虽能仍/就不能之人以咨所未/己虽多/仍就寡少之人更资其多/内有道外/若无/中虽实/容若虚/‎ C、己虽能/仍就不能之人以咨所未能/己虽多/仍就寡少之人更资其多/内有道/外若无/中虽实/容若虚/‎ D、己虽能仍/就不能之人以咨所未能己/虽多/仍就寡少之人更资其多/内有道/外若无/中虽实/容若虚/‎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大家文言文的语感,可通过结构分析法推断。古人为文往往追求对称,处于对应位置的词语大多在意义上呈现出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的情况,可以据此推断。如“己虽能,仍就……,己虽多,仍就……”“内…… 外……”“中……容……”(“仍就”是连词不能断开)(3分)‎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8‎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孔颖达,八岁就从师学习,博学多才,在与国子秘书学士辩论中,他最为突出,而且年龄最小。‎ B、孔颖达在回答太宗的询问时,首先概括了孔子那句话的意义和作用,然后具体解释了各句的意思,接着进一步把道理引入执政治国的事情中。‎ C、孔颖达奉皇太子命撰著《孝经章句》,他借著书来尽力讽谏。太宗知道他多次直言批评太子过失,下诏褒扬他,并拜他为祭酒,在东宫充任侍讲。‎ D、孔颖达等人撰著《五经》义训的百余篇文章,虽然包罗各家很是广博,但其中不可能没有谬误,博士马嘉运批驳指正他们的失误,以至于互相讥讽诋毁。‎ ‎【答案】C ‎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大家对文意的理解能力,C项原文中说孔颖达奉皇太子命撰著《孝经章句》,他借著书来尽力讽谏,太宗知道后,“赐黄金一斤、绢百匹”而下诏褒扬是帝幸太学观释菜一事中孔颖达上《释奠颂》后的事。把两件事混为一谈也是文言文常见的出题方式。其它各项都能从原文中找出依据,要在总体理解文意的基础上仔细比对。(3分)‎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老师宿儒耻出其下,阴遣客刺之,匿杨玄感家得免。 (5分)‎ ‎(2)若其据尊极之位,炫聪耀明,恃才以肆,则上下不通,君臣道乖。(5分)‎ ‎【答案】(1)译:名师名儒耻于在他之下,暗中派刺客去刺杀他,他躲藏在杨玄感家中得以幸免。(2)译: 如果那人凭借至尊的地位,炫耀聪明,依仗才能而肆意行事,那就会上下不能通达,君臣之道互相背离。‎ ‎【解析】‎ ‎(2)根据上下文理解句意之后,要翻译出重点词语,据,凭借;“侍”依仗“乖”背离。翻译句子一定要注意词语的特殊用法,比如词类活用、古今异议、通假字等,也要注意特殊句式,倒装句及一些固定句式。(译出大意2分。“据” “侍” “乖”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 孔颖达,字仲达,是冀州衡水人。八岁就从师学习,一天能够诵记千余言,还能默读熟记《三礼义宗》。长大以后,通晓服氏的《春秋传》、郑氏的《尚书》、《诗经》、《礼记》,王氏的《易经》,擅长写文章,精通推算岁时节侯的方法。曾去拜访同郡的刘焯,刘焯名重海内,起初对他不很礼遇。当他提出疑问请教后,刘焯就非常敬畏佩服他了。‎ 18‎ ‎ 隋朝大业初年,考中明经高等,授任河内郡博士。隋炀帝把天下儒官召集到东都,下诏国子秘书学士参与议论,孔颖达最为突出,而且年龄最小,老师及有修养的儒士耻于在他之下,暗中派刺客去刺杀他,他躲藏在杨玄感家中得以幸免。补任太学助教。隋朝末动乱,他到虎牢去避难。‎ ‎ 太宗平定洛阳,授任他为文学馆学士,升任为国子博士。贞观初年,封曲阜县男,转任给事中。当时太宗刚刚即位,孔颖达几次进献忠言。太宗问他:“孔子称许的‘有才能的人却向没有才能的人请教,知识多的人却向知识少的人请教,有才能却像没有才能一样,知识渊博却像知识贫乏一样’,说?的是什么意思?”他回答说:“这是圣人教导人们谦虚而已。自己虽然有才能,仍能向没有才能的人去请教自己所不能的事情;自己虽然知识很多,仍能从知识少的人那里获取自己所不懂的知识。内心有道,外表好像没有一样;里面虽然充实,表面就像空虚一样。不只是平民应该如此,国君的品德也是这样。所以《易经》上说‘在蒙昧中默养正道’,‘隐蔽聪明来治理百姓’。如果凭借至尊的地位,炫耀聪明,依仗才能而肆意行事,那就会上下不能通达,君臣之道互相背离。自古以来,没有不是因为这个原因而灭亡的。”太宗称赞他讲得好。授国子司业,过了一年多,以太子右庶子兼司业。孔颖达和诸儒一起商议历法和明堂礼仪之事,大多采用他的意见。因为议论撰著有功,加授散骑常侍,赐予子爵。‎ 皇太子命令孔颖达撰著《孝经章句》,他借著书来尽力讽谏。太宗知道他多次直言批评太子的过失,赐给他黄金一斤、绢一百匹。过了很久,拜祭酒,在东宫充任侍讲。太宗亲临太学参观学生入学时祭祀先圣先师的典礼,命令孔颖达讲经,讲经结束进献《释奠颂》,太宗下诏表扬他。后来太子稍有不遵法度的行为,孔颖达就直言批评不止,乳夫人说:“太子已经长大了,不应该屡次当面批评他。”他回答说:“我蒙受国家厚恩,即使死了也不遗憾。”还是常来恳切规劝。后来退休了。去世后,陪葬昭陵,追赠太常卿,谥号为宪。‎ 当初,孔颖达和颜师古、司马才章、王恭、王琰奉召著《五经》义训共百余篇,号为《义赞》,皇帝下诏改为《正义》。虽然包罗各家很是广博,但其中不可能没有谬误,博士马嘉运批驳指正他们的失误,以至于互相讥讽诋毁。皇帝下诏又命令裁定此书,事情没有完成。永徽二年,高宗下诏令中书门下与国子三馆博士、弘文馆博士考核订正此书,这时尚书左仆射于志宁、右仆射张行成、侍中高季辅最终加以增删,此书才颁行天下。‎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8~9小题。(共11分)‎ 送客归京 唐·白居易 水陆四千里,何时归到秦?舟辞三峡雨,马入九衢①尘。‎ 有酒留行客,无书寄贵人。唯凭远传语,好在曲江②春。‎ 东城送客马上 宋·贺铸 向午孤烟起客樯,一陂春水两鸳鸯。‎ ‎ 渔童解唱沧浪曲③,应笑尘埃马上郎。‎ 18‎ ‎【注】①九衢(qú):纵横交错的大道;繁华的街市。②曲江:唐长安城曲江池,为京都人中和、上巳等盛节游赏胜地,每逢科考放榜,皇帝常于此召集上榜举子举行宴会,饮酒赋诗。③沧浪曲,即《沧浪歌》:“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即盛世施展才华,乱世独善其身。‎ ‎(1)白诗中颈联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作简要分析。(5分)‎ ‎【答案】①本联运用了对比、反衬手法(2分)②有”与“无”形成强烈对比,“有”是为了反衬“无”(1分),③以此体现自己失意落魄、渴望得到君王赏识重用的复杂心情。(2分)(答满两种手法满分,有其它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两首诗都写了“送客”,各自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6分)‎ ‎【答案】①白诗既有对友人归京的担忧、欣羡之情,又有对自己失意落魄、渴望得到君王重用,并对友人寄予厚望的期许之情。(3分)②贺诗表达了自己对山水风光的热爱,对功名利禄的淡泊,却被束缚不可解、欲归隐田园而不得的无奈苦恼。(3分)‎ ‎【解析】‎ 试题分析:读懂诗歌要看题目、看作者、知背景、品词句、看注释,还要加上自己的想象。第一首从题目看“送客归京”应知是自己被贬在外,朋友归京,自然引起自己对自己处境的感怀,看作者白居易可印证这一点;看注释,②曲江:唐长安城曲江池,每逢科考放榜,皇帝常于此召集上榜举子举行宴会,饮酒赋诗。应想到白居易也曾少年得志、曲池宴饮、名遍京城;如今被贬远地,自然思慕君王,希望朋友代为转达。第二首“东城送客马上”同样交代是一首送别诗,前两句用行客的孤独和水中双宿鸳鸯的自在形成对比,突出了诗人对自然的喜爱之情。凭借注释③我们可以看出看诗人的归隐之心,渔童对自己的嘲笑其实就是自己对自己汲汲于功名利禄的不满于无奈。‎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桑之未落,___ _  。(《诗经·氓》) ‎ ‎(2) ___ _ ,形影相吊。(李密《陈情表》)‎ ‎(3)__ __,烟光凝而暮山紫。(王勃《滕王阁序》)‎ ‎(4)___ _,以手抚膺坐长叹。(李白《蜀道难》)‎ ‎(5)念去去,千里烟波,___ _  。(柳永《雨霖铃》)‎ ‎(6)人生如梦,__ __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 18‎ ‎【答案】(6分)(1)其叶沃若  (2)茕茕孑立  (3)潦水尽而寒潭清   (4)扪参历井仰胁息   (5)暮霭沉沉楚天阔     (6)一尊还酹江月 (每小题1分;有错字、别字、漏字、添字,均不给分)‎ ‎【解析】‎ 试题分析:“名篇”是指在人们的心目中占有突出地位的篇目,一般为教材中要求背诵的篇目,“名句”,是指那些广泛流传的诗文、格言、警句等。从历年高考题来看,名篇名句考查的内容基本上诗词文兼顾,立足课内,也涉及少量课外名句。从考查的倾向来看,主要是富有教育意义和警策作用的哲理句。本题还要注意几个重点字的写法。如:“萧萧”“沃若”“履”“茕”“潦”“扪”“胁”“霭”“尊”“酹”等。‎ 考点: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A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必须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对应的题号方框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涂按所答第一大题评分;多做按所答的第一大题评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25分)‎ 城市人的压力 ‎[英]克瑞斯·罗斯 我在大街上走着,步履匆匆,因为我快要迟到了,但是我想不起来是被什么事耽搁了。我注意到我手中拿着一只香蕉,可是我不知道我为什么要拿着这只香蕉,只是隐约觉得这只香蕉对我十分重要,而且肯定与耽误我的事有关。‎ 然后,在一个拐弯口,我碰到了艾丝尔姨妈。这应该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因为我已经有20多年没有见过她了。“姨妈,你好。”我对她说,“我们已经有二十多年没有见面了!” 艾丝尔姨妈见到我后并不惊奇。“小心你手中的香蕉!”她说。我大笑,因为我知道这是一根重要的香蕉,我会小心的。她提出与我同行,这让我很为难,因为我快要迟到了,必须加快步伐,艾丝尔姨妈走得实在太慢了。‎ 拐了一个弯,一头大象挡在我们面前。大象出现在别的城市大街上也许不算是奇怪的事,可这是曼彻斯特呀!然而,不知为什么,我并没有感到奇怪。我想的是:“糟糕,大象挡住了去路,我真的要迟到了,艾丝尔姨妈和我在一起,我手里还有一只重要的香蕉……”‎ 我十分着急,然后就醒了。‎ ‎“只是一个梦。”我长舒一口气,但还是觉得有些不可思议,怎么会梦到大象、香蕉和艾丝尔姨妈呢?收音机还在播放着节目,它每天早晨6点钟自动开启,起到闹钟的作用。我抬头看了一眼表,已经是7点7分了。我必须加快行动,我洗漱时听到一则新闻:一头大象从马戏团逃到大街上,给行人带来了许多麻烦。我恍然大悟,或许我是在半睡半醒的状态下听到了这则新闻的,然后就梦到了大象。‎ 18‎ 我吃完早饭,准备去上班。我在一家电影公司上班,负责策划、创意、写剧本。我突然想,如果有一部关于大象出现在曼彻斯特大街上的电影,效果肯定会不错。我拿包的时候,发现包旁边有一张纸条,纸条上是我妻子的笔迹:“下班回家时,不要忘了顺路买一些香蕉!”我忽然明白梦中的香蕉为什么是重要的东西,因为我妻子最近在减肥,好几次让我买香蕉回家,而我每次都忘了。我想,我今天肯定会把香蕉买回家的。‎ 在我刚出门时,手机响了。是我母亲的电话。“有一个坏消息,”母亲说,“你还记得你的艾丝尔姨妈吗?”“记得。”我说,“不过,我已经有20多年没有见过她了。”“是的,她昨天晚上去世的。她两周前就病得卧床不起,我对你说过的。”奇怪的梦终于得到了解释。‎ 我匆匆赶路,但是发现我越是想走快,却走得越慢。我看了看手表,又发现了一个奇怪的事,手表的指针往逆时针方向旋转。“这很有意思。”我想,“如果手表是逆时针旋转,这说明我上班就不会迟到了……”然后,我又醒了。这太奇怪了。我拧了一下自己的胳膊,很疼,确定这一次不是在梦境里,而是真的醒了。时间是五点半,收音机还没有自动开启呢。我不会迟到。‎ 我看到了妻子,就问她:“你今天还需要买香蕉吗?”“为什么问我这个问题?”她显得很诧异。“我以为你要减肥呢?”“减肥?”她说,“我胖吗?”“哦,不……那么,你听说过大象的事吗?”我问。“大象?”“对,一头大象从马戏团逃出来了。”‎ ‎ “曼彻斯特没有马戏团,更没有大象。你怎么了?是不是工作压力太大?也许你需要在家里休息一下。”妻子说。“不过,我先要给母亲打一个电话。”我说。“现在才五点半,你为什么要去打搅母亲呢?”妻子不明白我的意思。“嗯,确实不是什么重要的事情。”我说。“好了,放松一点,行吗?”妻子说完就出去了。‎ 我立即给母亲打了电话。“妈妈。”“哦,亲爱的,这么早打电话有什么事呀?”“你还记得艾丝尔姨妈吗?”“当然,不过,我已经有二十多年没有见过她了……” “她还好吗?”我打断母亲。“我不知道,你怎么突然关心起她了?”“哦,没什么,再见!”‎ 放下电话,我想,也许妻子说的对,我需要好好休息一天,于是我拨通了老板的电话。“是这样的。”我说,“我今天身体不舒服,可能是这几天策划剧本过于劳累了。”“你病的真不是时候,”老板说,“我们刚刚有了一个很好的创意,我本想今天和你好好谈论的。这是一个动作片,故事情节也非常有意思。我简单说给你听一听:一头大象从马戏团逃到了一个大城市,它吃了一只被恐怖分子注射了具有放射性物质的香蕉后,变得焦虑暴躁……” “我的艾丝尔姨妈什么时候在这部片中出现?”“姨妈?什么姨妈?”老板很生气。我挂断了电话。希望这一切不过是一个城市人生活压力太大的症状。‎ ‎(选自《小说中的小说》,译林出版社)‎ ‎(1)下列对小说的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在梦境中,我遇到了二十多年没有见过的艾丝尔姨妈,却因害怕以致而对与她同行感到为难,这折射了城市人因紧张忙碌而无暇顾及亲情的现实。‎ B、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我”因为老是忘记给妻子买香蕉这件事情而心怀愧疚,所以才会在梦中觉得这是件重要的事,并提醒自己一定要把香蕉买回家。‎ 18‎ C、在梦中,我拿着香蕉匆匆赶路,偶遇艾丝尔姨妈,又被一头大象挡住扶持路,这些莫名其妙的事情在后来的梦境中有了解释,并最终在现实中得到了证实 D、当发现被大象挡住去路的状况并不是现实中发生的事情后,我长舒了一口气,因为这样自己就不会因为上班迟到而被暴躁的老板训斥了。‎ E、小说主要是写“我”的压力,而以“城市人的压力”为题,突出“我”的典型性和代表性,使“我”的生存状态成为城市人生活的缩影,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答案】答E给3分,答A给2分,答D给1分,答B、C不给分。‎ ‎【解析】‎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小说为什么反复写到“香蕉、大象和艾丝尔姨妈”?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①起线索作用。这些内容反复出现在“我”的梦境中,贯穿全篇,使情节更加集中,紧凑,连贯;②暗示小说主题。无论是一根普通的香蕉,在城市里很难出现的大象,还是二十多年未见面的姨妈,都在梦中给“我”以紧张、焦虑的感觉,它们的反复出现,象征着压力的难以摆脱和排遣(压力大、重)。③有助于塑造人物形象。小说通过反复写“香蕉、大象和艾丝尔姨妈”,表现了“我”在梦中和梦醒之后对梦境追因溯源的执着,表现了“我”的焦虑不安和分不清梦境与现实的心理状态,使人物心理更真实,形象更鲜明。④香蕉、大象和艾丝尔姨妈这些不相干的形象在“我”的梦境中和“我”醒来后的话语中反复出现,将梦境与现实混淆在一起,增强了小说的荒诞性和戏剧性。(6分;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任意三点、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理解,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 ‎【解析】‎ 试题分析:由题干“反复”首先可得出突出强调的作用。香蕉、大象和艾丝尔姨妈反复的在文中出现,贯穿全文,故起着线索作用;写次要人物的目的一般有衬托主人公形象、丰富文章内容、有利于揭示主题等作用,故答题时,可从这些角度,结合着具体内容分析作答即可。‎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能力层级为探究F。‎ ‎(3)小说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①焦虑紧张,惶恐不安:总害怕迟到,在梦中匆匆赶路,却又早早醒来;潜意识里总觉得忘记了重要的事情;混淆梦境和现实。②工作勤勉努力:为被耽搁了时间不能快走而焦急;策划剧本劳累过度导致精神紧张焦虑;在梦中也不忘思考策划剧本。③执着,追根究底:对梦中发生的不可思议的事情,在梦境和现实中反复寻找答案。④因工作压力大而无暇他顾(只有工作而疏于关心生活和亲人):在梦中,“我”‎ 18‎ 对于在曼彻斯特的大街上看到大象这样奇怪的事情不感到一点惊奇,只担心它挡住了自己的路会导致自己迟到;“我”是关心妻子的,所以潜意识里觉得她要减肥,为她买香蕉是件很重要的事,但实际上却并不知道她究竟需要什么;从“我”醒来后打电话问妈妈艾丝尔姨妈的情况来看,“我”是牵挂着她的,但是在梦中见了她却只担心她走得慢会让自己迟到。⑤不善于跟人交流,也不会顾及他人的感受。为弄清梦境是真是假而一大早就打电话打搅母亲;老板跟“我”交流剧本创意时,“我”的插话很生硬,让老板生气。[6分;答出一点给2分,其中性格特点概括(答出任意一个词语即可)1分,结合文本分析(答出任意一个事例即可)1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理解,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 ‎【解析】‎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4)这篇小说在构思上很有特色,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8分)‎ ‎【答案】①善于设置悬念。开头写“我”在大街上遇到的种种怪事,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②情节怪诞离奇。小说梦中有梦,“我”自认为梦醒,却依然在梦中,真正醒来却又把现实当作梦境,怪诞离奇的情节表现出并不荒诞的主题,凸显了“我”因压力过大而疏离亲情的无奈愧疚。③故事情节一波三折(波澜迭起,突转频繁)。我路遇种种怪事快要迟到的经历原来只是个梦;以为找到了梦境中种种怪事的合理解释,却发现自己仍在梦中;醒来后得知梦中的解释并没有依据,却又与老板的创意不谋而合。④线索明晰。小说以“我”的怪梦为线索贯穿全文,故事情节围绕“香蕉、大象和艾丝尔姨妈”铺设,显得清晰紧凑。⑤伏笔设置巧妙。如二十多年未见的艾丝尔姨妈见到“我”并不惊奇,“我”看到城市出现大象也没有感到奇怪等都暗示了这一切不是真实的。⑥结尾出人意料,自己的梦境竟然与现实中老板剧本的创意不谋而合,但“我”又将梦境与老板的创意混为一谈,揭示了生活压力导致城市人精神恍惚的主题。[8分;答出一点给3分(其中构思特色1分,结合文本解说2分),答出两点给3分,答出三点给8分;如有其他理解,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本的构思特色的探究能力。答题时,可根据常见的小说创作运用的构思技巧,结合着小说具体内容阐述理由。常见的小说创作构思技巧,例如,设置悬念、埋下伏笔、情节曲折、离奇怪诞、线索明晰、结尾出人意料等,可根据对本文内容及写法的感知与理解,从以上几个角度分析探究即可。‎ 考点: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不懂外文的翻译家 18‎ 林纾出生时,大清王朝已病入膏肓。青年时代的林纾被乡里视为“狂生”,这与他的秉性有关,更因为他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不满和蔑视。1882年,林纾作为以文名显于乡里又不断赴京应试的举人,出入于士流之中,奔走于南北之间。他感受着时代风雨和民族的危难,强烈地意识到自身的责任。1884年,甲申中法之战在林纾故乡福州海面上爆发。停泊在马尾港的法国舰队突然向中国的船只发起进攻,一个多小时就击沉了中国全部船只,摧毁了洋务派苦心经营的马尾造船厂,福建海军全军覆没。林纾悲愤莫名,与挚友林崧抱头痛哭,引以为奇耻大辱。1884年11月,左宗棠来福州督办军务,林纾与好友拦马告状,控告当时主持福建军务的人谎报军情,掩盖败绩。当时林纾目光如炬,纵谈败状,未尝有所顾忌。告状后,林纾与友人相约“不胜,赴诏狱死”。‎ 甲午战争后,维新变法思潮高涨。林纾走进维新派的行列,不过他凭的是文学。1897年,林纾出版了第一部诗集《闽中新乐府》,这是在他“每议论中外事,慨叹不能自已”的特定情况下写成的。这部诗集实际上是仿照白居易的讽喻诗为儿童创作的带有启蒙性质的通俗歌诀。“每日国仇似海深,救国须鼓儿童心”,由于它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和现实性,“养蒙者奉为金科玉律”,影响甚大,后来流传到海外。1897年,这位不懂外文的落第举人,正式走上了翻译西洋文学的道路。这是维新思潮影响的结果,也是林纾成为维新派的有力标志。戊戌变法前后,伴随着改良主义政治运动的兴起,维新派发起了具有革新意义的文学改良运动。他们倡导“诗界革命”,又倡导“小说界革命”。译介西洋文学正是“小说界革命”的一大方面。这年夏曾佑(学者、诗人)、严复在《国闻报》上主张译介欧美小说以“使民开化”,次年梁启超在《清议报》上又主张“特采外国名儒所撰述,而有关切于中国时局者,次第译之”。林纾在实践上从事小说翻译,与他们在理论上倡导小说翻译是同步的。颇具传奇色彩的是,第一部在近代文学翻译史上引起巨大反响的《巴黎茶花女遗事》,竟是友人王寿昌手捧法文原著,口译小说内容,林纾“耳受手追”,摇笔整理成篇。小说发表以后,引起了轰动。接着他不惜重金,通过各种渠道,购置欧美文学原著。然后请人给他“口译”,再由他进行“笔述”。其用力之勤,搜罗之广,译作数量之多,都是惊人的。‎ ‎1899年,林纾举家移居杭州。他眷爱杭州的湖山之美,曾尽力维护西湖的旖旎风光。他每游西湖,就留心查看何处缺树,一一记在心头。第二年清明节前,他亲购垂柳幼苗千株,着人补栽在缺柳之处,此事在杭州传为佳话,他以此自号“西湖补柳翁”。他和魏易又进行了《黑奴吁天录》的翻译。他们认为中国刚刚经历八国联军入侵之辱,亡国灭种之祸迫如燃眉,此小说深刻地暴露了种族压迫的罪恶,可以警醒国人。他们仅用两个月时间就完成了这部小说的翻译工作。林纾在《跋》中指出“非巧于叙悲以博阅者无端之眼泪,特为奴之势逼及吾种,不能不为大众一号”。显然,林纾已自觉地把自己的文学翻译与中国的反帝斗争结合在一起了。这时他已是举国瞩目的文学家了:用“新学”的眼光来衡量,他奉献给国人的是西洋小说,因此维新派为有这样一位翻译家而自豪;用“旧学”的眼光来衡量,他的译文是文言,颇有马班韩流的神韵、传统文学的风采,因此嗜好“旧学”的人也对他刮目相看。无论新派旧派都承认林纾的文学才华和地位。林纾的译笔有其独自的特色,又颇能保有原文的情调,人物也能传原著之神。他借助他人口译来翻译的小说,其成功译作至今还具有生命力。这些西洋小说向中国民众展示了丰富的西方文化,开拓了人们的视野。此后的十六七年间,他几乎是无间断地在译坛上辛苦耕耘,译作的总数达179种,涉及11个国家的98位作者,被誉为“译届泰斗”。‎ 18‎ 然而,从政治立场看,辛亥革命之前的林纾,一方面强烈要求反帝救国、热血澎湃,一方面却不赞同以改朝换代谋求救国的民族民主革命运动。伴随着政治立场的落伍,林纾身上亦新亦旧的二重色彩更明朗化了。辛亥革命后,林纾对“共和”制下的民国是否优于那个未曾实现的“君主立宪”产生了疑惑,对于民国初年的乱哄哄的“共和”渐渐不满、失望乃至绝望。他写道“时局日坏,乱党日滋。天下屹屹,忧心如焚。无暇作谑,但有深悲”。前清已矣,现实又给他当头棒喝,他的立场复归到辛亥革命前的立宪派那里。他成了一位可叹的“遗老”。‎ ‎ (摘编自张俊才《林纾评传》)‎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林纾虽然年轻时就以文才出名,但“狂生”的名声使他仕途坎坷,他不得不一次次地赴京赶考,最终还是成为落第举人。‎ B、中法之战,中国海军全军覆没,左宗棠督办福州军务后,林纾和好友拦马告状,控告有关官员掩盖败绩的罪行,表现出林纾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C、林纾的诗集《闽中新乐府》以鲜明的政治性和现实性成为向人们宣传维新思想的重要著作,被奉为金科玉律,影响很大,流传很广。‎ D、林纾十分喜爱西湖的旖旎风光,他查看并补栽垂柳幼苗的举动在当时的杭州传为佳话,他也高兴地自号“西湖补柳翁”。‎ E、作为一篇人物评传,材料融记叙和评论为一体,记述了一代翻译家林纾的突出成就,也没有回避他的缺点,记叙清楚,评价公允。‎ ‎【答案】选E给3分,选B给2分,选D给1分,选A、C不给分。‎ ‎【解析】‎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林纾受维新思潮的影响在材料中有哪些具体表现?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①印行第一部诗集《闽中新乐府》,以通俗易懂的形式启蒙儿童思想;②译介西洋文学,参加文学改良运动;③不赞同以改朝换代谋求救国的民族民主革命运动。(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 试题分析:第2段林纾印行第一部诗集《闽中新乐府》,以通俗易懂的形式启蒙儿童思想;“正式走上了翻译西洋文学的道路”,参加文学改良运动;第4段“一方面强烈要求反帝救国、热血澎湃,一方面却不赞同以改朝换代谋求救国的民族民主革命运动。”这些内容都是林纾受维新思潮的影响,考生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即可。‎ 考点: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8‎ ‎(3)林纾为什么被誉为“译界泰斗”?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①林纾的翻译开拓人们的视野,向人们展示西方文化,引起巨大反响;②林纾的译笔有特色,有些成功译作至今还具有生命力;③林纾在译坛上耕耘十六七年,用力之勤,译作数量之多,都是惊人的。(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 试题分析:文章第2,3段主要讲述林纾在翻译上的成就和贡献。考生根据这段的信息科归纳出林纾呗称为“译界泰斗”的原因。“伴随着改良主义政治运动的兴起,维新派发起了具有革新意义的文学改良运动。他们倡导“诗界革命”,又倡导“小说界革命”等。译介西洋文学正是“小说界革命”的一大方面”“ 他借助他人口译来翻译的小说,其成功译作至今还具有生命力。这些西洋小说向中国民众展示了丰富的西方文化,开拓了人们的视野。此后的十六七年间,他几乎是无间断地在译坛上辛苦耕耘,译作的总数达179种,涉及11个国家的98位作者”归纳出①林纾的翻译开拓人们的视野,向人们展示西方文化,引起巨大反响;②林纾的译笔有特色,有些成功译作至今还具有生命力;③林纾在译坛上耕耘十六七年,用力之勤,译作数量之多,都是惊人的。‎ 考点: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林纾是怎样成了一位可叹的“遗老”的?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8分)‎ ‎【答案】①辛亥革命前,林纾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要求反帝救国,热血澎湃;②甲午战争后,林纾接受维新思想,主张改良社会,不赞成改朝换代;③辛亥革命后,林纾对现实忧心如焚,对“共和"渐渐不满乃至绝望;④亦新亦旧的矛盾思想使林纾政治立场落伍,复归到立宪派,成了可叹的“遗老"。(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6分)‎ ‎【解析】‎ 考点: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为探究F。‎ 第Ⅱ卷 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莫言在中国文坛上虽非________,但其文学才华和艺术创造力令人瞩目。他的小说创作以乡土气息和农民本位为主线,塑造了余占鳌、上官氏、西门闹等率情任性的农民形象。小说《丰乳肥臀》,运用________的艺术概括力,通过上官鲁氏这个母亲的遭遇,把中国人尤其是中国女性所遭受的苦难和母亲的伟大与宽容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纯以文学水平而言,莫言获奖________。‎ A.出类拔萃  不同凡响  实至名归 B.出类拔萃  出神入化  名副其实 C.鹤立鸡群  出神入化  名副其实 D.鹤立鸡群  不同凡响  实至名归 18‎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近义词的辨析能力。可根据词义及具体语境分析,鹤立鸡群:像鹤站立在鸡群中一样。比喻一个人的仪表或才能在周围一群人里显得很突出。出类拔萃,意指品行、才干大大高出同类而拔尖。不同凡响:意为不同于一般的声响。多形容人或事物的出众、出色。出神入化,形容技艺高超达到了绝妙的境界。实至名归:做出了实际的成绩,就会得到应有的声誉。名副其实,谓名称或名声与实际一致。故选D。‎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此项“清洁成市”行动,重点针对“门前三包”落实不力、占道经营屡治屡弹、工地管理不规范、渣土车泼洒污染严重、车辆乱停乱放、不文明行为屡禁 不止开展整治。‎ B.中国能否偿还高速发展带来的环境负债?今后如何形成力度更大、可操作性更强的防治措施?今年的全国两会一定不会忽视这个问题。‎ C.中华文化的发展需要交流互鉴,对人类创造的各种文明,我们应该采取开放包容的态度,推动中华文化与世界各国文化的互学互鉴、相亲相习。‎ D.据悉,围绕先行先试、稳妥推进的原则,上海、浙江将于今年率先开展高考综合改革试点,探索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的多元录取机制。‎ ‎【答案】C ‎【解析】‎ 考点: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近年来出现了所谓国学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重要的不是意见之争,而是学理或技术性争论。‎ ‎①就像自然生态需要多样性,不能随便说哪个物种是“坏的”,更不能随便认为哪种文化不应该存在。‎ ‎②关于国学到底“好不好”这样的问题几乎没有意义。‎ ‎③但居然演变成一种“轻浮”的文化争论,这就让人失望了。‎ ‎④何况国学存在数千年,自有其伟大力量和深刻道理。‎ ‎⑤过于随便地进行批判,没有任何建设性。‎ ‎⑥国人对国学有兴趣,本是理所当然的事。‎ 18‎ A.⑥④②③①⑤ B.②①④⑤③⑥‎ C.②①⑤③④⑥ D.⑥③⑤①④②‎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连贯的题目应注意时空语序、逻辑语序、陈述对象一致、句子结构对称等问题,答题是先确定某几组句子肯定是挨着的,据此排除其它选项,然后总体审查。第一步,确定首句。比较⑥②两句,其中第⑥句中的“有兴趣”跟“国学热”在内容上紧密相联,故选⑥。第二步,根据句子间的逻辑关系确定句序。第⑥句中的“本是”与第③句的“但”构成转折关系;第③句中的“‘轻浮’的文化争论”与第⑤句中的“随便地进行批判”在内容上紧密相联;而第①句是通过打比方的方法对第⑤句的解说;第①句与第④句构成递进关系。故选D。‎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1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大众在文化、体育、旅游等领域消费需求的增加,① ,与此同时,很多不诚信行为也在这些领域内滋生、蔓延。加强② ,是维护消费者权益的需要,也是③ 的必然要求。‎ ‎【答案】(6分)①拉动了这些产业的迅速发展②文化、体育、旅游等领域的信用建设③保障社会文化事业健康发展(每句2分。意思答对即可。)‎ ‎【解析】‎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17.根据下面图表提供的信息,将农村转移劳动力务工行业分布的特点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80个字。(5分)‎ ‎【答案】‎ 18‎ ‎(5分)农村转移劳动力集中分布于低技能劳动密集型行业,主要是制造业和建筑业,(3分)此外是就业门槛相对较低、与日常生活有较大联系的行业,如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等。(3分)‎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图文转换的表达运用能力。可根据分布图中的数据比例,结合着文字说明,围绕着“农村转移劳动力务工行业分布的特点”分析作答。从农村转移劳动力务工行业分布图中的数据比例来看,制造业和建筑业比例最高,这两类行业,都属于低技能劳动密集型行业;其次是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这两类都属于门槛相对较低、与日常生活有较大联系的行业。综合起来概括即可。‎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六、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首《时间去哪儿了》的歌曲,让无数人感怀。它让人反思:过去的日子,你是否留下痕迹、留下记忆、留下价值、留下亮点,又抑或是在蹉跎中度日?‎ 一档“爸爸去哪儿”的电视节目异常火爆。它让人反思:东奔西走、奔波忙碌的爸爸,什么时候才能停下脚步,陪伴子女、关爱家庭?‎ ‎“去哪儿了”之所以走红一时,是因为它成为人们对人生、对社会的一再反思。这种反思是对现代文明的呼唤,是对美好精神生活的追求,是对不健康生活方式的警醒,更是对心灵能够诗意栖息的企盼。‎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 时间去哪儿 人生有几个十年?当春晚的演播厅响起那首悠扬的乐曲《时间去哪儿了》,有多少人为之动容。朱自清曾说:“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哪里呢?”‎ 十年,它可使一个地震后的灾区重回繁荣,同样可使一个繁华都市变成一座空城。它可使一位年轻的姑娘双鬓发白,同样可使一位老人长眠于心中。它可使一个乞丐变成百万富翁,同样可使一个事业有成的亿万富翁倾家荡产。时间是无情的,它匆匆的走过。‎ 回望过去:在经历的数千的日子里,有过离合,有过哭笑,有过烦恼,有过忧愁?我们经历过那些风风雨雨,那些坎坷挫折都早已成为过去。我们做过许多令我们后悔的事情,但这世上没有后悔药,我们不能挽回那时的尴尬、痛苦、无奈,只能期待未来,期待未来的自己会怎样。‎ 珍惜现在:时间不断流逝,就像光一样,你抓不住它,只能任它走过,跑过,你也无法预知它终将要跑到哪儿去,会在哪儿施展它的魔法,你能做的只有在现在抓紧每一分每一秒,去创造奇迹,改变自己的未来。“一寸光阴一寸金,千金难买寸光阴。”就算你有再多的钱,也买不回时间,你别指望着未来会有时光机,载着你飞过唐宋元明清,飞过侏罗纪,飞过白垩纪,改变历史,如果你真想有台时光机,就好好珍惜现在,好好学习,自己发明,自己创造,不要让宝贵的时间就这么源源地流逝了。‎ 18‎ 畅想未来:未来是由你的现在决定的,你现在的努力决定你未来的成败,努力的分量与成功的分量是相等的。与其你整日幻想做那幼稚的白日梦,不如利用这时间来完成你的幻想,使它变成现实,你现在的放纵必定会成为你未来的牢笼。‎ 人生有几个十年?你无法现在就知晓这个答案,但将来有一天你必定会懂得,自己到底浪费了多少宝贵的青春,浪费了多少宝贵的十年。‎ ‎【解析】‎ 考点: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18‎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