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 班级 姓名 考号
道托镇小学五年级语文素养试题
一、积累园。
(一)填空题。
1.明代文学家徐渭的对联:“好读书不好读书,好读书不好读书。”上联是对青年人说的,下联是老年人的感慨。这对联中的四个“好”字,注音依次应是 :
(1) (2) (3) (4)
2.(1)滴水能把石穿透, 。
(2) ,非宁静无以致远。
(3)江南几度梅花发, 。
(4) ,行人临发又开封。
第(1)(2)句中,包含的成语分别是 、 。
第(3)句中“发”的意思是 ,第(4)句中“发”的意思是 。
3.《寄小读者》的作者是 ,此笔名出自一句诗歌: , 。《芙蓉楼送辛渐》
4.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 。”柳宗元的《江雪》是一首藏头诗,表达了作者 的情感。
5.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中“周郎”指的是 。
6. ,吹尽狂沙始到金。出自 的《 》,表现了作者 。
7. 《城南旧事》这本书是由台湾女作家 写的。这本书主要写了她 时候的故事。里边的主要人物有 、 和 。
8. 把下列歇后语的后半部分填出来。
曹操杀华佗—— ——( ) 太阳底下点灯—— ( )
泥菩萨过河—— ( ) 鲁提辖拳打镇关西——( )
千里送鹅毛 —— ( ) 起重机吊鸡毛—— ( )
(二)选择题。
1.当一个人觉得自己很优秀,看不起别人时,我会告诉他( )
A 有志者事竟成 B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C言必信 ,行必果 D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2.提起“不耻下问”,回想起《论语》中这样的话( )
A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B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C冬练三九,夏练三伏
3.“白雪公主”这个形象最早来自( )
A《安徒生童话》B《格林童话》 C《伊索寓言》 D《稻草人》
4.下面故事不是出自《三国演义》的是( )
A卧薪尝胆 B赤壁之战 C三顾茅庐 D草船借箭 9.把古诗补充完整
5.叶挺被关进重庆“中美合作所”后,动笔在囚室的墙壁上写下了著名的()。
A 《囚歌》 B 《国歌》 C 《革命者歌》 D 《正气歌》
6.夏洛第一次为威尔伯织的字是 ( )。
A 王牌猪 B 无敌猪 C 伟大 D 第一名
7. 《三国演义》中主要人物中被称“义绝”是( )。
A 曹操 B 刘备 C 张飞 D 关羽
8. 最能体现林冲被逼上梁山的事例是 ( )
A 风雪山神庙 B 被逼野猪林 C 妻子被霸占 D 白节堂被捉
二、 阅读屋。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做个快乐读书人
读书就跟到博物馆一样。你( )可以“精读”,从头到尾只呆在一间展览室里,研究一两样东西;你( )可以“浏览”,到处走走,遇到感兴趣的,就多读一下展品的说明。
读书也可以像是参加“发现之旅”的比赛。大家拼命读、拼命冲.比谁读得多、谁考得好。只是到头来,很可能没见到多少、没学到多少,徒然得个“虚名”,却( )浪费了时间。( )搞坏了身体。
在这儿,爸爸要告诉你两句孔子说过的话——
孔子说:“把已经学到的东西,常常拿出来温习,不是很喜悦的事吗?”(语译)
孔子又说:“只知道学习,却不加思索,到头来等于白学;只靠思索却不去学习,则因为没有新东西,而变得危险了。”(意译)
在孔子的这两句话里提到了三个词,也就是“学”“习”和“思”。
“学”是指“学新的东西”。
“习”是讲“温习”,也就是把学过的东西再温习一下。
“思”是讲“思索”,让学习过的东西能在脑海里多打几个转,甚至引发一些自己的想法,产生一些自己的创意。
现在,爸爸要问你,你这个礼拜读了两千多页的书,算是“学”还是“习”,又或是“思”呢?
你的答案大概只有“学”吧l
1.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6分)
(1)精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浏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择下列关联词语,填在文中括号里。(2分)
A.虽然……但是…… B.不仅……还……
C.既……又…… D.因为……所以……
3.填空。(5分)
作者把“读书的过程”比作 ,还比作 :你会把“读书的过程”比作 。
4、文中画线的句子是孔子的名言,他的原句是: 。
再写一句有过读书的名言: 。
5.想一想,怎样才能做个快乐的读书人?(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表达厅
题目:我最喜欢的一本书。
要求:在读书生活中,你一定有自己最喜欢的书籍,可能是因为书中的故事,也可能是因为书中的人物,或许是因为书中的精彩描写------只要写出自己喜欢的理由,让大家通过实例感受到这本书值得你喜欢和珍藏,那么你就获得了成功。
还有书写,写作,名著名篇中的人物,故事,歇后语,国学名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