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城中学2015-2016学年上学期高一第3次段考试卷
历 史
一、选择题 (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2分,共60分 )
1.樊树志在《国史十六讲》中说:“政治与血缘的结合,看似牢不可破,其实不然。既然周天子授土授民给诸侯叫做‘建国’,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叫做‘立家’,因此对于士、庶民而言,就有‘国’与‘家’的对立,他们把自己的宗族称为‘家’,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材料表明:
A.分封制隐含着国家分裂割据的因素 B.宗法制与分封制是互为表里的关系
C.宗法制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核心 D.分封制在历史上的作用是弊大于利
2.山东号称齐鲁之邦,其来源于分封制,但山东的简称是鲁,而不是齐。关于是鲁不是齐的原因,下列说法合理的是
A.与宗法制的正统观念有密切的关系 B.孔子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地位
C.鲁国的历史要比齐国历史长 D.鲁国分封早于齐国
3.有人认为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是被国人误解了上百年的优秀制度。其优秀主要是指
A.中央集权有利于加强皇权 B.能为政府带来足够的权力与资源
C.分割相权是势在必行的手段 D.宽松进步是中央集权的发展趋势
4.唐宋时期,地方官任职避亲,避籍渐成定制。该制度旨在
A.瓦解宗法体系 B.防止地方势力膨胀
C.健全地方行政机构 D.完善地方监察制度
5.唐代曾开办“算学馆”,一度把数学纳人科举范围,但算学科考出身的官员官阶很低,所以应试的人很少,到了晚唐,算学科考试停止了。算学科的最终命运反映了唐朝
A.科技发展的停滞 B.科举制度的衰落
C.官僚政治的腐败 D.社会价值取向功利化
6.元代中央“诸大小机务,必由中书,惟枢密院、御史台、徽政、宣政诸院许自言所职,其余不由中书而辄上闻,既上闻而又不由中书径下所司行之者,以违制论”,这说明元代时
A.中书省的权力比较集中 B.中书省兼掌军事、民族、监察等事务
C.皇权与相权矛盾突出 D.行省制维持了元朝的稳定
7.有学者认为:“科举考试的终结并不意味着其中合理因素与之俱亡。它所体现的许多价值的观念具有永久的生命力,……成为人类共同的基本理念。”科举制度“具有永久的生命力”的理念是
A.分科考试 B.以德治国 C.公平竞争 D.学而优则仕
8.“雍正年间,用兵西北……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这说明军机处设置的最初目的是
A.加强中央集权 B.剥夺朝中大将兵权 C.适应军事需要 D.巩固皇权
9.古希腊城邦被称作“男性公民的俱乐部”,这意味着古希腊城邦的主人是
A. 除妇女、奴隶和外邦人之外的成年男性 B.除奴隶之外的全体成年男性
C. 全体奴隶主 D.从事工商业的成年男性
- 7 -
10.有学者认为,古希腊人的心目中,法律生活是属于城邦文明的公共生活的象征和城邦共同体与周边的蛮族区别开来的标志,所以宁愿以武力维持对于属地的霸权地位而不屑以公民权的方式去管理城邦界限之外的蛮地,构造起在人口众多、疆域广大的殖民条件下的合法而有效的“国际”法治秩序。上述观点主要说明了
A.古希腊的直接民主是近代西方民主宪政的源头
B.古希腊的城邦政治实质是少数人对多数人的统治
C.希腊法律适用于其统治范围内的一切自由民
D.雅典直接民主的根本弱点在于“大众的无能”
11.美国左报派人斯东在《苏格拉底的审判》中说,苏格拉底的死“在民主身上永远留下了一个污点。这乃是雅典的悲剧性罪行。”从公元前490年到公元前322年,雅典约有一半左右的政治家(包括伯利克里)都不同程度地受到民众的惩罚。这些史实表明 ( )
A.雅典政治腐败,阶级矛盾激化 B.苏格拉底等人仇视民众,主张实行贵族政治
C.直接民主导致国家权力的滥用 D.雅典的民主政治保护了全体雅典人的利益
12.公元339年,罗马平民米卡耐因邻居罗西借钱不还将之告上了法庭,法官
A.依据习惯法判罗西无罪 B.据《十二铜表法》判罗西赔偿米卡耐的损失
C.依据公民法判罗西无罪 D.依据万民法判罗西赔偿米卡耐的损失
13. 古罗马法学家西塞罗曾经说过:“如果无知、笨拙的人开出的不是治病的药而是致命的毒物,这就不可能称之为医生的药方;同样,一个民族的任何法规也不能称之为法律,即使该民族不管这是一个毁灭性的规则而已接受了它。”作者意在说明
A.“恶法非法”是古罗马的立法原则 B.法律的目的就是为了保护弱者
C.法律的合理与否决定国家兴衰 D.法律的制定应该遵循自然理性
14.为罗马法做出重大贡献并使其形成法律体系的是
A.梭伦 B.克利斯提尼 C.查士丁尼 D.奥古斯都
15.19世纪英国有位权威人士曾说:“议会上下两院如果作出决定,就是把女王本人的死刑判决书送到她面前,她也不得不签字。”这则材料说明
A. 英国实行的是三权分立的制度 B. 英王在国家政治生活中没有作用
C. 英王在国家政治生活中没有实权 D. 英国君主立宪制存在很大的弊端
16.胡德平在读托克维尔的《旧制度与大革命》时谈道:“只有行政是可以真正集权的,因为处理政务要讲效率,就像是军事长官要处理军事问题那样。但政府的权限必须明确,法律未授权的领域,绝对不能进入。”胡德平认为行政集权必须( )
A.使行政权集中行使 B.少数服从多数C.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D.依宪法行政
17.美国开国元勋亚当斯指出:“梭伦的平衡被破坏,优势被赋予大众……此时雅典人变得越来越民主,‘人民’迫使‘最睿智的人’和‘最能干的将军’违背他们自己的判断,进行了许多‘愚蠢的战争’,国家由此最终遭到毁灭。”为此,他主张美国应实行( )
A.主权在民 B.法律至上 C.联邦体制 D.分权制衡
18.《德意志帝国宪法》第二条:帝国依据本宪法规定在联邦领土内行使立法权,帝国法律应高于各邦法律。第十一条:联邦的主席职位属于普鲁士国王,普鲁士国王享有德意志皇帝的尊称。由材料内容可知( )
A.普鲁士在联邦中享有特殊地位 B.帝国实行联邦制,立法权属于皇帝
C.宪法强调保护各邦的合法权利 D.宪法带有浓厚的封建专制色彩
19.“那种对德意志政治制度的民主成分不屑一顾的态度是值得商榷的。帝国国会不是一个‘假国会’,虽然总理与政府都由皇帝任命,但是如果他们没有国会多数的支持,几乎无法执政,因为国会享有立法权”。作者对近代德国政体的看法是( )
A.近代德国政体富有专制色彩 B.德国国会是最高的立法机关
- 7 -
C.国会支持德国皇帝与政府的工作 D.德国政体不乏民主成分
20.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讲:“在资本主义的世界性扩张过程中,非正义的侵略者同时又往往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进步者。”下列能够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
A.英国通过《南京条约》打开中国市场B.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C.日本通过《马关条约》索取巨额赔款D.各国通过《辛丑条约》纷纷设立租界
21.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目的与前几次列强侵华战争相比,主要不同在于( )
A.打开中国商品市场 B.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
C.获取在华特权 D.扩大对华资本输出
22. 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列强主动表示愿意协助清政府剿灭太平天国。据图1、图2分析列强此举的主要目的是为了( )
A.划分“势力范围” B.使战争中获得的权益能得以落实
C.进行资本输出 D.扶植清政府作为统治中国的工具
23.据统计,19世纪40年代下半期,广州对外贸易的绝对值出现下降的趋势,对英国的贸易总额由3100万元下降到1600万元,来广州的美国商船由93艘下降到70艘。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南京条约》开放五口通商 B.鸦片战争时期广东人抵制洋货
C.鸦片战争打击了广州对外贸易 D.清政府加强限制广州对外贸易
24.清朝谈判大臣对鸦片战争后某一条款的订立颇为得意,认为把清政府最担心的麻烦——诉讼推给外人处置,有使中英之间的商务矛盾不至于上升为两国间武力冲突的好处。该条款涉及
A.割让香港岛 B.领事裁判权 C.巡查贸易权 D.关税
25.历史学家朱维铮在《重读中国近代史》中有这样的叙述:“(缔造者们)言辞的崇高与行为的凶暴,平等的许诺与特权的森严,恰成对比,越来越使渴望解脱重重压迫的贫民失望。”这一观点最有可能用来描述近代中国的
A.鸦片战争 B.太平天国运动 C.义和团运动 D.辛亥革命
26. 有历史专家指出:太平天国运动的进步性在于“
- 7 -
试图从土地所有制方面解决占中国绝大多数人口的农民的土地问题”。下列各项能够论证这一观点的是
A. 金田起义 B.《天朝田亩制度》 C.定都天京 D.《资政新篇》
27.甲午战争期间,清政府禁止本国报纸派记者采访战争过程,也拒绝外国记者随军采访。日本政府则启动了所有的宣传机器,宣传本国的开战立场,主张战争的正当性,允许外国记者随军采访和外国武官随军观战,赢得了西方国家的好评。清政府这一做法实质上是( )
A.未认识到舆论导向的重要性 B.出于军事保密的需要
C.专制体制加强对信息的管控 D.担心西方列强的干涉
28.《马关条约》规定“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这项规定使日本获得的侵略权益是
A.独自经营工艺品 B.开设工厂 C.增加贸易网点 D.开办银行
29.英国人赫德任中国海关总税务司期间(1863—1908),依照英国模式运作的海关高效廉洁,关税收入累翻。同文馆、洋务派军工厂等资需均系关税。恭亲王奕訢对赫德说:“中国官员均不可信,幸海关有诚实之外国人”。上述史料信息说明( )
A.清政府外交政策委曲求全导致丧权辱国
B.英国侵华严重阻碍中国民族经济发展
C.西方经济进入注重资本输出的垄断阶段
D.西方近代海关制度引入中国有一定进步意义
30.有关右图历史事件的评述,符合现代化史观的是
A.儒家文明与基督教文明的冲突
B.工业文明与农耕文明碰撞的反应
C.排外仇教(洋教)的暴民运动
D.农民阶级反侵略的爱国运动 义和团破坏铁路和电线
二、材料题(40分)
31.(20分)国家结构形式是指一个国家的整体与其组成部分之间,中央和地方之间的相互关系。国家结构形式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划分国家的领土,以及如何规范国家整体和组成部分,中央和地方之间的权限问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元代的)行省的职掌,在忽必烈时期主要是钱粮、户口、屯种、漕运等事务。……成宗即位后,颁给行省长官虎符,使其就领本省军队。……各行省的重大事务必须呈报中书省;军政要务则需呈报枢密院(职掌军权的中央机构),没有中书省、枢密院转发的诏旨,行省官员既不能更改赋税,也不能调动军队。
——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 在理论上,我们可以把1787年宪法想象成定义一些封闭的“权力圈子”。对于各州权力,这些“圈子”规定了限制范围:在圈内的权力是被禁止使用的,所有在圈外的权力则被假设允许使用。对于联邦政府,这些“圈子”则规定了授权范围:只有在圈子内的权力是被允许使用的,凡是在圈外的权力都被假设为无效而受到禁止。
——张千帆《西方宪政体系》
材料三 新帝国由22个邦和3个自由市组成,……最大的邦是普鲁士王国,占帝国全部面积的55%和人口的61%;……当时有人讽刺说,这是一个由一只大猛兽、半打狐狸和十几只耗子组成的联邦。新帝国形式上是作为一个联邦组织起来,参加帝国的各邦表面上并未失去各自的原有地位,但是统治权属于普鲁士控制的帝国政府,而不属于各邦。
——丁建宏《德国通史》
- 7 -
请回答:
(1)据材料一,说明元代是如何规定中央和地方的权限的?并指出其作用。(6分)
(2)据材料二、三,概括美、德两国的国家结构形式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其形成的历史背景。(12分)
(3)据上述材料,你认为导致各国国家结构形式形成的主要因素有哪些?(2分)
32.阅读下列材料:
战争
名称
时间
发动国家
战争的结果
(签订的条约)
战争的影响
鸦片战争
①
英国
②
③
④
1856~1860年
⑤
《天津条约》《北京条约》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
⑥
⑦
日本
⑧
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
⑨
1900~
1901年
德、奥、美、法、英、意、日、 俄
《辛丑条约》
⑩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完成上面的表格。 (10分)
(2)面对列强的侵略,中国军民进行了哪些抗击斗争?请任意例举三项。(6分)
(3)根据上述材料指出中国近代民族危机形成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分)
(4)请为上述表格拟定一个题目。(2分)
学校 班级 姓名 考场 考号
丰城中学2015-2016学年上学期高一第3次段考答题卡
历 史
- 7 -
座位号
一、选择题 (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2分,共60分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二、材料解析题(40分)
31题(1)6分
(2)12分
(3)2分
32题
(1)10分
(2)6分
- 7 -
(3)2分
(4)2分
丰城中学2015-2016学年上学期高一第3次段考答案
参考答案
选择题:1--10 AABBD\ACCAB
11—20 CDDCC\DDADA
21—30 BBABB\BCBDB
二、材料解析题(40分)
31.(20分)
(1)规定: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2分)但行使权力受中央节制。(2分)
作用:加强了中央集权。(2分)
(2)特点:美: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或协调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2分)
德:普鲁士在帝国中占统治地位。(2分)
背景:美:独立之初的松散联盟导致国家动荡;反对权力过度集中。(4分)
德:普鲁士主导了德意志的统一与帝国的建立;普鲁士实力强大;具有专制传统。(4分,答到其中2点即可)
(3)因素:历史传统;基本国情。 (2分)
32. (20分)
(1)①:1840~1842年 ②:《南京条约》
③: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④:第二次鸦片战争
⑤:英、法 ⑥:甲午中日战争
⑦:1894~1895年 ⑧:《马关条约》
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⑩: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每点1分,共10分,要注意学生在时间范围、国家类型等方面叙述是否准确)
(2)三元里抗英、左宗棠收复新疆、黄海海战、反割台斗争、义和团反帝运动(任意答三个)(每点2分,共6分)
(3)列强的入侵是形成中国民族危机的根本原因。(2分)
(4)1840~1900年(近代前期、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列强发动的侵华战争简表。(2分)
- 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