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信阳2015-2016高一历史12月检测题(带答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河南信阳2015-2016高一历史12月检测题(带答案)》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18届高一第三次大考历史试题 注意事项:‎ ‎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本试卷共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学号、姓名、考场、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卷上。‎ ‎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第Ⅰ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60小题,每题1.5分,共9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古有“天子驾六”的说法。逸礼《王度记》曰:“天子驾六,诸侯驾五,卿驾四,大夫三, 士二,庶人一。”从中可以获取的信息有①西周推行的分封等级关系 ②西周推行嫡长子继承制③西周实行严格的等级制度④西周有着严格的礼乐定制 ‎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 ‎2.假设甲、乙、丙、丁四位同学回到西周时代,请判断哪位同学被封为诸侯王的可能性小 ‎ A.甲同学成为商朝末年的贵族,带兵抵抗周部落进攻 ‎ B.乙同学做了商朝末年的平民,才能、人品俱佳 ‎ C.丙同学带兵攻打商纣王,立下汗马功劳 ‎ D.丁同学成了西周王族成员,整日无所事事[来源:学.科.网Z.X.X.K]‎ ‎3.“夏朝设秩宗,商朝设卜、巫、史,西周设太史、太祝、太卜、太士等,他们既是神权的掌握者,又是国家的重要执政官,权位显赫。”这表明夏、商、周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 A.按照血缘亲疏分配政治权力 B.形成内外相辅的地方政权体制 ‎ C. 实行神权与政权相结合的制度    D.国家和家族宗法制度密切结合 4. 西周宗法制的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宗法制的作用主要体现在 ‎ ①巩固了周王对全国的统治  ②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 ‎ ③构织了遍布全国的交通网络  ④维护了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 A.①②③        B.②③④       ‎ ‎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5.下列关于西周分封制的表述,正确的是 ‎ A.周王室与地方的矛盾得以解决    B.受封诸侯以宗法制传承下去 ‎ ‎ C.受封者与周天子必有血缘关系    D.各诸侯国上缴赋税给周天子 ‎6.清代学者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说:“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材料说明西周政治制度的显著特征是 ‎ A.通过血缘姻亲关系与地方治理结合来强化王权 ‎ B.通过主要分封同姓诸侯来加强对地方的统治 ‎ C.通过世袭制和嫡长子继承制来巩固奴隶主专政 ‎ D.通过制定服饰规范等礼乐制度来维护贵族等级特权 8‎ ‎7.齐国原是姜氏的封国。公元前481年后,齐国的大夫田常及其后人逐渐控制国政,以至于自立为国君,并由周安王册命为齐侯,姜齐遂变为田齐,史称“田氏代齐”。这种现象从本质上反映了 ‎ A.郡县制的出现 B.中国历史进入春秋战国时期 ‎ C.大一统局面的出现 D.宗法制和分封制的破坏 ‎8.“这是一个划时代的突破和最骇人听闻的社会结构,没有封国封爵,没有公侯伯子男。……尤其是儒家学者更是大惑不解,而且不久就大起恐慌,这简直就是打碎他们的饭碗了。” 这个时代 ‎ A.分封制从此退出历史舞台 B.摒弃了诸子百家的思想 ‎ C.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世沿用 D.士族地主得到较大发展 ‎9.汉代著名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李斯列传》中有一段关于秦朝的评论说:“秦无尺土之封,不立子弟为王,功臣为诸侯者,使后无战攻之患。”下列对材料信息的理解,最准是 ‎ ‎ A.肯定了秦朝统一的历史意义       B.肯定了秦朝地方行政体制建设的功效 ‎ C.敏锐地指出了分封制的弊端       D.指出分封制与郡县制最主要的不同点 ‎10.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侯生卢生相与谋曰:‘……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定量],不中呈[不完成定量]不得休息。贪于权势至如此,未可为求仙药。’”从材料中我们能得出的结论是  ‎ ‎ ①臣民对秦始皇独断专权不满 ②秦始皇勤于政事 ‎ ③秦始皇欲求仙药想长生不老 ④秦始皇统一了度量衡 ‎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11.钱穆先生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汉代从昭宣以下的历任宰相,几乎全是读书人……完全是因其是一读书知识分子而获入仕途。”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有 ‎ ①官僚政治体制的确立   ②考试为主的选官制度实行 ‎ ③儒学地位的明显提高   ④文官做相便于限制其权力 ‎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12.《通典》记载:汉武帝时“以(御史)中丞督司隶(校尉)(负责监督中央的官员),司隶(校尉)督司直,司直督刺史(负责监督地方的官员)”。到了东汉初年,朝廷举行朝会时,司隶校尉可以与尚书令和御史中丞专席独坐。司隶校尉地位的变化说明 ‎ A.中央监察机构更加精简高效         B.专制皇权受到了更多的制约 ‎ C.三公的权力被进一步削弱          D.中央放松了对地方政治的监察 ‎13. 一个时代的士人所共有的价值取向和精神状态即为“士风”。唐朝前期,士人常思济苍生、安社稷,参政热情空前高涨,反映出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推动这种“士风”形成的因素有 ‎ ①政治相对开明 ②庶族士人崛起   ③科举制度兴起    ④内忧外患频仍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4.中国古代某时期制定的选官标准,史称“四科取士”:“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足以决疑,能按章覆问,文中御史;四曰刚毅多略,遭事不惑,明足以决,才任三辅令,皆有孝悌廉公之行。”该时期是 ‎ A.西汉时期    B.魏晋时期      C.隋唐时期      D.明清时期 15. 台湾学者许悼云在描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说:“帝国时代延续两千年的奥秘即在于,君主专制的刚性与官僚高度流动的柔性相结合。”这一论断说明了中国封建时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 A. 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    B. 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相结合 ‎ C. 宗法制和分封制结合        D. “家天下”与“公天下”共存 8‎ ‎16.历史学家钱穆说:“故中国政制之废宰相,统‘政府’于‘王室’之下,……其事乃起于明而完成于清,则相沿亦已六百年之久。”据此,可以作出的合理推断是 ‎ A.明以前政府权力完全被丞相掌控   B.废除丞相后六部直接隶属于皇帝 ‎ C.明以前实行皇帝与丞相分权制度   D.丞相制度经过六百多年才被废除 ‎17.明朝在北京、南京两座城市设置五城兵马司,其“职专防察奸宄,禁捕贼盗,疏通沟渠,巡视风火”,规定一旦发现街道损坏、沟渠壅塞或城墙坍塌,就要立即通知有关部门修缮;如遇火灾,还要立刻领兵救灾。据此推断,明代重视京城的 ‎ A.民生建设     B.市政管理      C.危机管控      D.社区自治 ‎18.关于明朝内阁和清朝军机处所享有的权力,正确的描述是 ‎ ①明朝内阁有专门的衙署,可以指挥六部等行政机构 ‎ ②明朝内阁大学士可以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 ‎ ③清朝军机大臣负责承旨拟写,相当于皇帝的秘书 ‎ ④清朝军机大臣可以参与制定军国大计等机要政务 ‎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19.史学家戴逸指出:“18世纪的康乾盛世,貌似太平辉煌,实则正在滑向衰世凄凉,可当时中国没有人认识到这一历史真相。”“实则正在滑向衰世凄凉”的原因有 ‎ ①西方列强入侵,掠夺金银、原材料 ②封建专制制度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 ‎ ③重农抑商政策扼杀了经济活力  ④农民贫困,农业经营落后 ‎ ‎ ⑤文化专制,理学束缚人们的思想 ‎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③④⑤  D.①②④⑤‎ ‎20.清朝前期的海防对象是海盗和海上的异己势力,且推行的是“重防其出”的海防政策,后来海防政策改变为“重防其入”。海防政策发生改变的主要原因是 ‎ A.海盗和异己势力的消失   B.海军力量的增强 ‎ C.太平天国运动的发生      D.西方列强的侵略 ‎21.雅典民主时期,“人民”的意志和利益高于一切,“人民”可以牺牲任何“人”。亚里士多德警告“公民不得私有其自身”。古代雅典保障“‘人民’的意志和利益”的关键措施是 ‎ A.设立公民大会    B.抽签选举  C.实行陶片放逐法    D.轮流执政 ‎22.据记载,每年初,年满30岁的雅典公民都可报名参选陪审员,雅典l0个行政区从报名者中各抽签选出600人,共6000人成为陪审员,任期一年。遇有案件,则根据案件大小从6000人中抽签选出5到2000人组成陪审团,开庭之日再抽签将他们分配到不同的法庭。这个复杂的选拔程序本质上体现了 ‎ A.雅典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直接性和广泛性 ‎ B.雅典民主权利的分享完全通过抽签实现 ‎ C.庞大的陪审团队伍保障了判决的公正性 ‎ D.雅典的陪审员由公民轮流担任 ‎23.一个将军在劝服一个卖香肠的人去夺取民主派领袖职位时说:“适于做人民领袖的不是那些有学问的人,或者诚实的人,而是那些无知而卑鄙的人。”(阿里斯托芬《骑士》)这表明古代雅典 ‎ A.实行的直接民主过于广泛 B.民主政治徒有虚名 ‎ C.民主政治存在明显的弊端 D.民主政治排斥人的道德和才能 ‎24.有文章指出,古希腊城邦的民主政治在当时完全不具普世价值,无法推广到幅员辽阔的国家。古希腊城邦民主政治“完全不具普世价值”的原因是 ‎ A.直接民主形式  B.财产等级制 C.轮番而治的管理方法  D.人民主权原则 8‎ ‎25.古罗马大将恺撒(BC102—BC44)进军埃及,与埃及女王一见钟情,并有了一个儿子。恺撒归国后,女王向罗马法庭为自己和儿子申请罗马籍。罗马法庭的处理方式最有可能是 ‎ A.依据公民法拒绝女王申请           B.请求凯撒裁决并修正法律 ‎ C.依据万民法同意女王申请           D.运用自然法精神理性判决 ‎26.《十二铜表法》规定了“同态复仇”:指氏族、部落成员遭到外来伤害时,受害者给对方以同样的方式,按受伤害的程度实施正当的复仇,即“以眼抵眼,以鼻抵鼻、以耳抵耳、以齿抵齿、以命抵命”。它的出现 ‎ A.保护了奴隶的权益                B.限制了复仇的范围 ‎ C.保护了财产的私有                D.限制了奴隶主权利 ‎27.“在共和国晚期,特别是在罗马帝国时期,司法者……建立起一项原则,即被告在被确认犯罪之前是无罪的,被告有权利在法庭的法官面前同原告对质。”这项“原则”‎ ‎ A.推动了罗马法由习惯法向成文法转变 B.确保了罗马境内居民权利的平等 ‎ C.反映出民主是罗马法精神的本质内涵 D.体现出古罗马法追求公平公正 ‎28. 《十二铜表法》第七表第9条规定,“凡在自己的土地和邻地之间筑篱笆的,不得越过自己土地的界限;筑围墙的应留空地一尺;挖沟的应留和沟深相同的空地;掘井的应留空地六尺;栽种橄榄树和无花果树的,应留空地九尺;其他树木留五尺。”该法令说明古罗马 ‎ A.利用法律调解公民之间纠纷 B.通过法律维护公民私有财产 ‎ C.用法律的形式维护市容市貌 D.法律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29.《世界文明史》介绍:罗马成文法的组成部分之一“是罗马城市行政官在执法过程中所做的决定……可以根据每一个别案例的情况做出裁量,而不必僵硬地按照有关法律条文的字面含义进行判决。他的这种决定成为事实上的判例法。”由此可见,罗马法的显著特点是 ‎ A.具有较为明显的习惯法传统 B.内容庞杂且受行政因素影响 ‎ C.结构松散但有普遍的适用性 D.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和实用性 ‎30.学术界普遍认为,罗马法是古罗马人在继承古希腊人的哲学的基础上,融合罗马人的务实精神而形成的留传后世的、西方价值和文化的综合体的法律瑰宝。罗马法体现的“古希腊人的哲学”思想和罗马人的“务实精神”分别是 ‎ A.人文主义、统一社会道德        B.人文主义、规范社会行为 ‎ C.民主政治、调节社会秩序        D.轮番而治、扩大帝国统治 ‎31.近代美、德、法三国曾先后分别于1787年、1871年、1875年制定和颁布了本国宪法,三国宪法的相同点主要有 ‎ ①国家元首均需选举产生        ②成熟的资产阶级代议制 ‎ ③议会都是两院制            ④促进了本国社会的发展 ‎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32.法国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一书中认为:美国联邦制是“为了把因国家之大而产生的好处和因国家之小而产生的好处结合起来”。对作者观点理解最全面的是 ‎ A.联邦制加强了中央政府权力          B.三权分立实现了分权制衡 ‎ C.地方各州自治权力不断增强          D.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结合 ‎33.17世纪英国革命中克伦威尔建立护国政体(军事专制),18世纪美国独立战争后将邦联制改造成联邦制,19世纪初拿破仑建立法兰西帝国.这一系列现象反映出 ‎ A.新旧交替时代“君权神授”观念影响深远 ‎ B.新兴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斗争的曲折艰难 ‎ C.高效的军事体制有利于维护新生政权的统治 ‎ D.确立制度与稳定秩序是巩固革命成果的必需 8‎ ‎34.“代议制政体就是,全体人民通过由他们定期选出的代表行使最后的控制权。”可见,代议制是在直接民主难以实现的情形下一种最好的选择,而它得以实现的根本途径是 ‎ A.议会主权    B.人民主权   C.普选制度     D.三权分立 ‎35.1936年,英王乔治五世去世后,爱德华八世继位,爱德华八世坚持同离过两次婚的美国人辛普森夫人结婚,致使国内议论纷纷,从议会到老百姓一片谴责声。在受到下院和首相的非难后,他被迫宣布退位,由弟弟艾伯特继承王位。这段材料反映出英国国王 ‎ A.是国家的象征和民族团结的纽带      B.没有政治地位和实际权力 ‎ C.任期长短由议会和首相决定         D.任何事情都不能自主 ‎36.1875年法国宪法规定,共和国总统不仅“是国家元首并统率武装部队,行使行政权”,而且“总统与参众两院议员共同享有创议法律之权”,同时又规定“共和国总统的每项命令须经由各部长一人之副署”,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 A.共和派力量的强大              B.君主派力量的强大 ‎ C.共和派与君主派的妥协            D.启蒙思想深入人心 ‎37.观察下面反映中西政治体制的图示,对中西政治体制异同点的分析最为准确的是:‎ ‎ A.都是民主政体,不同的是首脑称号 ‎ B.都体现了分权,不同的是权力的最终归属 ‎ C.都体现了集权于国家元首,不同的是地方权力的分配 ‎ D.都体现了制衡,不同的是元首的权力 ‎38.19世纪晚期,德意志帝国的皇帝有权对外宣战、缔约、媾和,有权召集和解散议会。军官地位高于政治家,议员被称为“绵羊脑袋”,威廉二世发出的第一道法令就是“致我的军队”。这一切表明:‎ ‎ A.政治生活中存在严重的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色彩    ‎ ‎ B.德国实行君主专制制度 ‎ C.议会民主政治在德国没有发挥出任何有益的作用     ‎ ‎ D.德国出现了历史的倒退 ‎39.“共和国总统由参众两院联合组成的国民议会依绝对多数票选出。”法国1875年宪法的这一条款仅以一票之多获得通过;1877年,共和派在议会选举中获胜,法国共和政体运行。但当年君主派的一家报纸仍叫嚣:“我们要把共和国和共和派搞成连狗都不如的烂泥浆。”这从根本上反映出:‎ ‎ A.恢复君主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B.法国共和制的确立非常艰难 ‎ C.共和制欲被君主制推翻           D.共和制确立不适合法国国情 ‎40.2000年美国总统大选中共和党候选人布什和民主党候选人戈尔在决定命运的几百张选票上发生争议,最后把官司打到了联邦最高法院,后者一锤定音,解决了长达36天的总统难产危机。这段材料体现了 ‎ A.最高法院司法裁定权 B.司法权高于行政权   ‎ ‎ C.最高法院拥有立法权 D.总统最后当选与选民无关 8‎ ‎41.历史学家陈旭麓有一句名言:“中国不是自己走出中世纪的,是被轰出中世纪的。”陈旭麓所说的“轰”是指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 ‎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D.甲午中日战争 ‎42.英国海军司令伯麦说:林公(则徐)自是中国好总督,有血性,有才气,但不悉外国情形尔,断鸦片烟可,断贸易不可.贸易断则我国无以为生,不得不全力以争通商.伯麦认为英国发动战争的直接原因是 ‎ A.林则徐领导了禁烟运动          B.清朝政府坚持闭关锁国 ‎ C.林则徐断绝与英商贸易          D.英国企图打开中国市场 ‎43.有学者认为“就世界大势论,鸦片战争是不能避免的。”这里所说的“大势”主要是指 ‎ A.英国的船坚炮利               B.工业文明迅速发展 ‎ C.中国的闭关锁国               D.西方列强加紧扩张 ‎44.“冲击----回应”曾是史学界解释中国近代历史的模式之一,强调挑战----刺激----机遇----进步的关系。下列选项中,符合这一模式的对应关系的一组是:‎ 外部的冲击中国的回应 ‎ A.鸦片战争开展“洋务运动”‎ ‎ B.第二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政权提出了农民群众的理想追求 ‎ C.甲午中日战争清廷实施军事改革,知识界与民众展开救亡图存斗争 ‎ D.八国联军侵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45.太平天国东王杨秀清是广西人,世代以烧炭种山为业,父母去世后,离家流浪,与人结伙护送洋货,交结不少两广江湖豪客。鸦片战争后失业回到家乡,做烧炭工人。杨秀清的“失业”,与某城市的开港有关。该城市应是:‎ ‎ A.广州    B.上海     C.天津    D.南京 ‎46.《天朝田亩制度》中,从“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银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等语,可知太平天国的理想境地是 ‎ A.共产与民主 B.共产与平等 C.平等与自由 D.民主与科学 ‎47.蒋介石曾称赞“太平天国之历史,为十九世纪在东方第一光荣之历史。”但是,1930年后则对太平天国运动进行了全面的否定和批判。导致这种转变的原因应该是 ‎ A.国共第一次合作破裂 B.中共领导的土地革命蓬勃发展 ‎ C.抗日战争的爆发 D.新中国对太平天国运动的肯定 ‎48.当代著名历史学家雷颐在谈及民族主义时说:“一个正义的运动,只有情感是不够的,民族主义也一样。没有理性的指导和束缚,就很容易被各式各样的人所利用。”下列能够论证上述观点的是 ‎ A.辛亥革命 B.太平天国运动 C.义和团运动 D.国民革命运动 ‎49.民族的反思,是在遭遇极大的困难中产生的。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的第一次反思是在鸦片战争后,渐知诸事不如人,只有学习西方。第二次则是反思何以学了西方仍然失败。其中的“第二次反思”付诸政治实践开始于 ‎ A.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B.中法战争后   ‎ ‎ C.甲午中日战争后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 ‎50.20世纪初,列强在东方进行了一次很不光彩的集体亮相。这次 “亮相”是指: ‎ ‎ A.八国联军侵华               B.英法联军侵华   ‎ ‎ C.日本发动甲午战争              D.巴黎和会 ‎51. 当代学者提出了“五四运动是第一次历史巨变的补课,又是第二次历史巨变的起点”的观点。此观点主要认为五四运动是 8‎ ‎ A.中国的“文艺复兴”‎ ‎ B.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开端 ‎ C.中国资产阶级共和国向人民民主专政过渡的开始 ‎ D.中国政治制度与思想文化由传统向现代转变的起点 ‎52.《茶馆》第二幕有这样一段对话“三爷,咱们的茶馆改了良,你的小辫子也应该剪了吧?”李三“改良!改良!越改越凉,冰凉冰凉……哼,我还是留着我的小辫子儿。万一把皇上改回来呢!”这揭示了 ‎ A.民主思想在中国没有反响           B.辛亥革命不彻底 ‎ C.民众对西化的普遍排斥            D.普通民众的怀旧心理 ‎53.最能完整地体现五四运动性质的口号是:‎ ‎ A.“废除二十一条”              B.“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 C.“还我青岛”                D.“外争国权,内除国贼”‎ ‎54.最近,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为增补共产国际代表尼科尔斯基的照片费尽周折。下列原始材料,能佐证他出席一大的是 ‎ A. 1921年10月开往上海的船票      ‎ ‎ B. 1919年签发的苏联护照 ‎ C. 1921年7月初与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在上海的合影 ‎ D. 1925年向共产国际汇报五卅运动情况的俄文原稿 ‎55.1927年,中国共产党吸取了国民大革命失败的惨痛教训,发动了南昌起义,下列毛泽东的论断与这个“教训”有密切关系的是 ‎ A.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B. “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 C. “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D. “将革命进行到底”‎ ‎56. 1938年10月,陈嘉庚以华侨参政员身份,从新加坡向国民参政会发来“敌未出国门前,和即汉奸”的电报提案,获大会通过,被誉为“古今中外最伟大的一个提案”。该提案的“伟大”之处在于 ‎ A. 坚持抗战到底的民族精神   B. 坚决反对蒋介石破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 C. 制止了国民党亲日派的投降倾向  D. 鼓舞了北平守军奋起保卫卢沟桥 ‎57.1937年7月15日,中国共产党在《国共合作宣言》中承诺:“取消一切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动政策及赤化运动,停止以暴力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取消现在的苏维埃政府……”材料说明中国共产党:‎ ‎ A.改变了最终奋斗目标          B.赞同国民党统治政策 ‎ C.希望实现和平民主建国         D.将民族利益放在首位 ‎58. 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说:“蒋介石两个拳头(指陕北和山东)这么一伸,他的胸膛就露出来了。所以,我们的战略就是把这两个拳头紧紧拖住,对准他的胸膛插上一刀。”这里的“插上一刀”指的是 ‎ A. 千里跃进大别山   B. “百万雄师过大江”  ‎ ‎ C. “大渡桥横铁索寒”  D. “关门打狗”‎ ‎59.在某次战役中,中共中央军委给前线指挥部的电报是:“本战役第一阶段的重心是集中兵力歼灭黄伯韬兵团,完成中间突破……占领新安镇、台儿庄、临沂等地……从北面威胁徐州。”据此判断这一战役是 ‎ A.淞沪会战 B.徐州会战 ‎ C.淮海战役 D.渡江战役 8‎ ‎60. 历史学家波普尔说:“总之,不可能有一部‘真正如实表现过去的历史,只能有对历史的解释,而且没有一种解释是最后的解释,因此每一代都有权作出自己的解释。”作者试图强调 ‎ A.对历史的解释可以随心所欲        B.研究历史规律没有意义 ‎ C.历史不能复原,故无法证伪        D.历史研究应体现鲜明的时代特色 第II卷 二.阅读材料回答:(10分)‎ 材料一    自今以来,大皇帝恩准英国人民带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 ——1842年8月29日 材料二    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订进口税。 ——1895年4月17日 材料三   大清国国家应允将大沽炮台及有碍京师至海通道之各炮台,一律削平……由诸国分应主办……留兵驻守,以保京师至海道无断绝之虞。……各省督抚、文武大吏暨有司各官,于所属境内,均有保平安之责,如复滋伤害诸国人民之事,或再有违约之行,必须立时弹压惩办。 ——1901年9月7日 请回答: (1)指出三则材料各出自哪一条约? (3分)‎ ‎ (2) 根据材料归纳条约内容。(4分)‎ ‎(3)根据上述材料分别说明其对中国社会进程的深刻影响。(3分)‎ 8‎ ‎2018届高一第三次大考历史参考答案 ‎1-5BBCCB 6-10ADCBC 11-15CCACD 16-20BBCBD ‎ ‎21-25CACAB 26-30BDADB 31-35DDDCA 36-40CBABA ‎ ‎41-45ACBCA 46-50BBCCA 51-55BBDCB 56-60ADACD (1) ‎《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3分) (2)材料一:五口通商;材料二: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投资设厂,产品运往内地免征内地税;材料三: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战略要地;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反帝斗争。(4分) (3)材料一: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材料二: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材料三: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3分)‎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