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高一历史12月月考试卷(带答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2015年高一历史12月月考试卷(带答案)》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15-2016学年12月月考试卷高一历史 ‎(满分100分,时间60分钟)‎ 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共60分)‎ ‎1.我国古代有许多特色鲜明、魅力独特的传统节日。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这些传统节日,有的消亡了,有的与其他节日融合了。春节、中秋、清明等则因其旺盛的生命力而传承至今,这是因为 A.家庭因素、孝宗敬祖切合传统文化的主题 B.历朝历代的传承与保护 C.节日起源的美丽传说在人们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 D.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一脉相承 ‎2.“一国无二君,一庙无二祭主”,反映了西周宗法制的突出特点是 A.政治等级森严 B.神权色彩浓厚 C.嫡长子继承制 D.贵族拥有政治、经济特权 ‎3.“历史学家指出:西周王朝虽然显示出一定的统一性、集权性,但国家结构上的分散性、松散性仍是最本质的特点。造成上述“分散性、松散性”的原因是:‎ A.贵族拥有土地所有权 B.贵族拥有世袭特权 C.分散的自然经济 D.王室日益腐败 ‎4.《新唐书·礼三本》说:“夫君者,民众父母也。”《周易·家天下》说:“家人有严君焉,父母之谓也。”马克思说:“就像皇帝通常被尊为全国的君父一样,皇帝的各个官吏也都在他所管辖的地区内被看作是这种父权的代表。”这三则材料实质上揭示了 A.古代社会家国同构的社会特征 B.家长制作风体现了封建特权思想 C.君父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特殊地位 D.宗法关系渗透到社会生活诸多方面 ‎5.《读史漫录》中记载:“汉至武帝以后,柄归中朝,政去两府。所谓中朝者,大司马、大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也。所谓外朝者,丞相、御史、二千石、九卿等也。盖武帝决事禁中,稀见卿相。”由此可见,“中朝”‎ A.掌握军政大权,是独立的决策机构 B.分享丞相行政权,处理政事 C.担任行政职务,有名无实 D.协助皇帝决策,削弱相权 ‎6.《颜氏家训》载:南北朝时,梁朝的士大夫“出则车舆,入则扶侍……及侯景之乱,肤脆骨柔,不堪行步,体嬴气弱,不耐寒暑”,在仓猝变乱中坐以待毙。该记载可用于说明南北朝时期 A.叛乱寥寥无几 B.气候反常恶劣 C.人民体质赢弱 D.选官存在弊端 ‎7.西汉武帝在谈及制度建设时指出:“夫泛驾之马,拆(tuo)弛之士,亦在御之而已。”其意在通过制度 ‎ A.扩大人才的选拔  B.培养个人的修养 C.加强对官吏的监察  D.神化治人之“术”‎ ‎8.“‎ - 8 -‎ 财已匮而枢密还是添兵;民已困而三司还是敛财;中书看着民困,而不能叫三司宽财,枢密减兵。”这表明宋代 A.行政体制变革服从加强皇权的需要 B.统治者对财政问题漠不关心 C.初步建立了分权与制衡的行政机制 D.未能从根本上解决地方割据 ‎9.北宋时,曾流传“状元登第,虽将兵数十万,恢复幽蓟,逐强敌于穷漠,凯歌劳还,献捷太庙,其荣亦不可及也。”它折射了 A.重文修武消弭边患的决心 B.科举制不断走向公平公正 C.民间文化教育事业的繁荣 D.重文轻武引发价值观变迁 ‎10.中国古代长期稳定性引起来英国史学家汤因比的关注:“中国大一统的局面在全世界找不到第二个,中国两千年的改朝换代,一直到现在还是大一统的国家。为什么能保持这样的局面?它的精神文明了不起!”此处所说的“精神文明”应该是指 A中央集权制度的国家 B有识之士的忧患意识 C宗法制度维系的家族观念 D郡县制取代了分封制 ‎11.白钢在《中国政治制度史》中说:“元朝的行省实际上是封建中央集权分寄于地方,……它负责处理境内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类事务。此外行省还有一个重要职能是聚集境内财富,以供中央需要。行省的治所往往就是完成这种职能的‘中转站’。”对材料理解准确的是 A.行省制容易导致地方势力膨胀 B.行省制下地方权力相当大 C.行省制体现了分权与制衡原则 D.行省是元朝最高行政机构 ‎ ‎12.元代的户籍分类管理制度即“诸色户计”,将全国的人户以不同的标准划分为不同的户计,分别立籍进行管理并严格禁止更换户别。这一措施有利于 A.缓和土地兼并  B.遏制社会贫富分化 C.发展商品经济  D.强化社会控制 ‎13.明朝《大浩》中规定:凡官吏违旨扰民,或相互勾结,陷害良民者,民众可“连名赴京状奏”,甚至可将害民官吏“绑缚赴京”。各地官府对于因之赴京状告者不得阻拦,否则官吏将受“族诛”。此规定的直接作用是 A.加强君主专制统治  B.完善官员监察体系 C.预防地方割据出现  D.利于规范官员行为 ‎14.史载唐朝附马(公主夫婿)选取注重门第出生,多出自勋贵名臣,而明朝严令皇室与大臣联姻,故附马多出自寒门。这种变化反映了 ‎ A.中央集权的加强  B.专制皇权的强化 C.贵族制度的衰落  D.科举制度的成熟 ‎15.易中天先生在《帝国的终结》一书中写道:“作为集权主义者,尤其是那些倾向于专制和独裁的‘雄略之主’,几乎没有一个人会认为前朝的覆亡乃是因为过度的集权。他们只会得出相反的结论。因此,他们吸取的教训,也只能是专制、专制、再专制,集权、集权、再集权。”汉武帝、宋太祖、明成祖采取的相似措施是 ‎ A.沿用秦朝以来的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 ‎ - 8 -‎ ‎ B.设立新的中枢权力机构,分割削弱相权 ‎ C.设立新的中枢权力机构,加强专制皇权 D.通过刺史制和行省制加强官僚队伍建设 16. 王昶《军机处题名记》云:“本朝谕旨诰命,……惟军机处恭拟上谕为至要。上谕亦有二:……明发,交内阁,以次交于部、科;寄信,密封交兵部,用马递。其内外臣工所奏事,经军机大臣定议取旨、密封递送亦如之。……内阁、翰林院撰拟有弗当,又下军机处审定。”材料说明军机处 A. 成为内阁的协理机构 B.掌握军政要务决策权 C.提高了中央政府行政效率 D.与其他中枢机构分权制衡 ‎17.王夫之在《读通鉴论·秦始皇》中说,“封建毁而选举行,守令袭诸侯之权。”这里的“封建”和“选举”分别指 A.分封制和民主选举制度 B.封建制度和民主选举制度 C.封建制度和官员选拔制度 D.分封制和官员选拔制度 ‎18.陈旭麓:“中国以中世纪的武器、中世纪的政府、中世纪的社会来对付近代化的敌人。”陈旭麓先生评价的这场战争 A.改变了中国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性质 B.开始了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的历程 C.刺激了西方列强瓜分中国的历史进程 D形成了列强公开策划侵略中国的大本营 ‎19.有学者认为,同为中国近代影响深远的农民运动,“太平天国运动却比义和团运动更好地推 进了中国的现代化”。其主要原因是太平天国 A.建立了自己的政权 B.沉重地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 C.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图谋 D在中国实施了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20.有学者认为“就世界大势论,鸦片战争是不能避免的。”这里所说的“大势”主要是指 ‎ A.英国的船坚炮利 B.工业文明迅速发展 C.中国的闭关锁国 D.西方列强加紧扩张 ‎21.历史学家李守孔分析:1两银子在18世纪是兑换1000文铜钱,而在1845年,其市值超过了2000文……,1石米以前卖3000文,按1000比1的老兑换率值三两,但在1845年,根据上扬了的2000比1之兑换率,1石米只能换到1.5两。实际上,这意味着农民的租地负担重了一倍。对此以下理解错误的是 A.银价上涨主要是因为鸦片大量输入,银贵钱贱 B.中国晚清,随着国门打开,对外开放,出现通货膨胀 C.鸦片战争后,白银外流,农民负担加重,激化了阶级矛盾 D.鸦片战争后人民生活愈加困苦 ‎22.太平天国《资政新篇》的下列内容说明了 ‎ - 8 -‎ 统一政令,依法治国 听取社会舆论;反对迷信 兴办保险事业 兴办医院和慈善机构 A.这个文件适应了太平天国革命的需要 B.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对农民的思想产生了深刻影响 ‎ C.当时的农民阶级要求建立资本主义制度 D.近代农民领袖能够接受资本主义性质的社会主张 23. 曾国藩在《讨粤匪檄》指出:“逆贼洪秀全杨秀清称乱以来,於今五年矣。荼毒生灵数百余万,‎ 蹂躏州县五千余里,所过之境,……一概抢掠罄尽,寸草不留。……此其残忍惨酷,凡有血气者 ‎ 未有闻之而不痛减者也。 ……粤匪窃外夷之绪,崇天主之教。……士不能诵孔子之经,而别有 所谓耶稣之说、《新约》之书,举中国数千年礼、义人伦诗书典则,一旦扫地荡尽”。对此评价正 确的是 A.体现了农民革命对社会发展所带来的破坏作用 B.在批判太平天国运动的同时也承认了太平天国宣传西方思想的先进之处 C.由材料可以看出太平天国和中国以往的农民起义没什么两样 D.材料深刻的揭示了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 ‎24.“1840年的鸦片战争,使古老的中华文明第一次遇到了一个优于自己的外来文明的挑战。中国现代化的道路之所以如此艰难曲折,不仅因为它是外来、强迫、后发的,更是因为中国当时的大清王朝,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对这个挑战竟毫无认识,因此不知所措。”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鸦片战争是东西文明的首次碰撞 B.外来文明阻碍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C.晚清王朝没有把握住近代化的机遇 D.鸦片战争标志着中国近代化的开始 ‎25.洪秀全尊奉“皇上帝”,自命为上帝之子下凡救世,认为其他一切偶像皆为妖魔。太平天国运动初期,太平军所到之处毁学宫、拆孔庙、查禁孔孟“妖书”;而在后期洪秀全则要求“学尧舜之孝弟忠信,遵孔孟之仁义道德”。太平天国运动由反孔到尊孔主要是因为 A.拜上帝教不足以支撑其政权 B.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战局出现逆转 C.反孔受到传统士绅的抵制 D.太平天国未能得到西方势力的支持 ‎26.罗荣渠在《现代化新论》一书中说:“在此以后,外国渗透的方式从外贸领域扩大到投资、生产、销售、金融各个领域,直接改变了原有的‘小农——手工业生产方式’‎ - 8 -‎ ‎,使中国在经济上和财政上都日益陷入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依附地位。”要研究这一状况产生的原因,应首选下列哪一不平等条约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27.陈旭麓先生指出:“爱国主义永远是一种打动人心的力量。但从爱国出发走向近代化,与从爱国主义出发回到中世纪——并不同义。”陈先生讲到的后一种“爱国主义”的典型是 A.太平天国运动 B.戊戌变法运动 C.义和团运动 D.辛亥革命 ‎28.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不同于两次鸦片战争的是 A.威胁清朝统治中心京津地区   B.以镇压中国人民革命斗争为直接目的 C.遭到中国军民的英勇抵抗  D.试图以武力实现其侵略目标 ‎29.《天津一月记》中记载:“素不安分之徒,或投坛附和,或仿效装束,鱼肉良善……奉教者皆扮成假义和拳会,各处寻仇杀人,北京西城尤多。”这一记载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清末反洋教斗争促进了义和团运动的爆发 B.义和团具有明显的阶级和时代局限性 C.因清政府承认,义和团向津京地区扩展 D.义和团发展过程中出现了成分不纯的现象 ‎30. “道光后期以来,满清王朝曾在抵御外侮的旗帜下领导过多次民族战争。……这是一个转折点,在西太后身上,民族战争失败的同时又意味着民族抵抗意识的全部丧失。”与“转折点”直接相关的不平等条约是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31.(1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东汉时期的民谣说:“举秀才,不识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弟良将怯如鸡。”—“直(耿直)如弦,死道边,曲(投机取巧)如钩反封侯”。 ‎ 材料二如图 - 8 -‎ 材料三 在漫长的科举考试中,曾产生出700多名状元,近11万名进士,数百万名举人。中国历史上,善于治国安邦的名臣,名相,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科学家外交家----等大多出自状元,进士和举人。西方人将中国的科举制度称为“中国第五大发明”。‎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的是什么制度?(2分)这一制度中选拔官员的方式和标准是什么?(4分)‎ ‎(2)根据材料二分析,图片反映的是什么制度?(2分)这一制度有何弊端?(4分)‎ ‎(3)科举制与材料二相比有何进步?(4分)‎ 32. ‎(24分)今年是甲午中日战争结束120周年,以史为鉴需要对那些发生的事情有切实的理解。‎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李(鸿章)云:我两人忠心为国,亦须筹顾大局。中国素未准备与外国交争,所招新兵,未经训练。今既到如此地步,中日系切近邻邦,岂能如此相争,久后必须和好。但欲和好,必须为中国预留体面地步;否则,我国上下伤心,即和亦难持久。……伊(藤博文)云:局面竞至于此,非余之过也。战端一开,伊于胡底,讵能逆料?……‎ ‎ ——《马关议和中之伊李问答》‎ 材料二 李云:无论如何,总请再让数千万,不必如此口紧。伊云:屡次说明,万万不能再让。李云:又要赔钱,又要割地,双管齐下,出手太狠,使我太过不去。伊云:此战后之约,非如平常交涉。李云:讲和即当彼此相让,尔办事太狠,才干太大。伊云:此非关办事之才,战后之效,不得不尔。如与中堂比才,万不能及!李云:赔款既不肯减,地可稍减乎?到底不能一毛不拔。伊云:两件皆不能稍减,屡次言明,此系尽头地步,不能少改。 ‎ ‎——《马关议和中之伊李问答》‎ - 8 -‎ 材料三 日本政府提交的和平条款汇聚了国内不同集团的各项要求。陆军坚持割占辽东半岛,这将便于日本控制朝鲜与北京。海军希望取得台湾,以此作为日后进军南亚的基地,同时也想租用辽东半岛。财界要求中方赔偿白银2亿两。进步党建议,鉴于即将到来的瓜分中国的行动,日本应占据山东、江苏、福建和广东。而自由党则力主割占满洲和台湾。 ‎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李鸿章和伊藤博文参与“马关和谈”的出发点。(4分)‎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李鸿章的理由发生了什么变化?(4分)‎ 联系材料一、二,李鸿章和伊藤博文的各自态度有何不同?(4分)‎ ‎(3)《马关条约》签订之后,中日之间取得和平局面了吗?(2分)据材料三和所学日本侵华知识,分析其原因。(6分)‎ ‎(4)从史料的角度看,材料一、二与材料三有何不同价值?(4分)‎ ‎2015-2016学年12月月考试卷 高一历史 ‎1-5ACBAD 6-10DCADA 11-15BDDBC 16-20CDABB 21-25BDACA 26-30CCBBD ‎31:①(6分)制度:察举制度。 方式:推举 标准:才学和贫道 ‎② (6分)制度:九品中正制。 ‎ 弊端: 世家大族垄断仕途,有才学出生低微的人很难得到任用。‎ ‎③ (4分) 进步:打破特权垄断,扩大了官吏人才来源;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 ‎32.(1)出发点:李鸿章:通过有体面的议和,实现中日和平;(2)‎ 伊藤博文:通过谈判获得侵略特权与财富;(2分)‎ ‎(2)变化:材料一主要基于两国未来关系,材料二以私人感情为主;(4分)‎ 态度:李鸿章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无奈祈求;(2)‎ 伊藤博文目标明确,咄咄逼人;(2分)‎ ‎(3)判断:没有取得和平。(2分)‎ 原因:日本发动中日战争是其内部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 各类利益团体都希望通过战争得到暴利;‎ 甲午中日战争的胜利进一步推动日本走上军国主义道路;‎ - 8 -‎ 马关条约签订之后,日本参与瓜分狂潮;‎ ‎1900年日本参与八国联军侵华;‎ ‎1931年九一八事变占领东北三省;‎ ‎1937年七七事变日本全面侵华;(任意3点给6分)‎ ‎(4)价值:材料一、二均是第一手史料(原始史料),是历史事件直接留下的记录,更接近当时的事实;材料三是第二手史料,是史家通过分析得出的结论,融入作者的思考,能够发现事实背后的因素和对历史事实的解释。(4分)‎ - 8 -‎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