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宜丰2016届高三生物总复习 第四章 种群和群落单元检测试卷 新人教版必修3
一、选择题
1.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中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中,正确的实验方法是
A.将适量的培养液进行高温处理,然后立即加入酵母菌
B.将盖玻片盖在计数室上后,从盖玻片边缘滴加酵母菌培养液
C.若取样的小方格中酵母菌过多,可选择邻近的一个小方格计数
D.对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只计数上下两条界线上的酵母茵
2.下列关于生物实验或课题研究中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探究水族箱中群落的演替,水族箱应放在光下
B.探究胚芽鞘的感光部位,可将胚芽鞘分别置于单侧光和无光环境中进行实验
C.在色盲家庭中调查并计算色盲发病率
D.秋水仙素能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的原理是在于抑制染色体着丝粒分裂
3.如图为某地东亚飞蝗种群数量变化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为有效防治蝗灾,应在a点之前及时控制种群密度
B.a~b段,该种群的增长率与种群密度之间呈正相关
C.利用性引诱剂诱杀雄虫改变性别比例可防止c点出现
D.bc段可表示东亚飞蝗数量的波动
4.生活在一个生物群落中的两个种群(a、b)的数量变化如下图所示。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
A.a种群与b种群为捕食关系,a种群依赖于b种群
B.a种群为“S”型增长,其增长只受本身密度制约
C.b种群为“J”型增长,始终受到a种群的制约
D.a种群与b种群为竞争关系,竞争程度由弱到强,再由强到弱
5.下图表示3个共存物种的资源利用曲线,在图a和图b中,3个物种的资源利用状况不同。下面是对图a中3个物种与图b中3个物种相比较的几种说法,正确的是( )
11
A.图a中3个物种的种内斗争激烈,图b中3个物种的种间竞争激烈
B.图a中3个物种的种间竞争激烈,图b中3个物种的种内斗争激烈
C.如果资源有限,图a中物种2有被排除的危险,图b中物种1有被排除的危险
D.两图中的物种间的竞争激烈程度相等
6.下列有关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影响的表述,哪一项是正确的( )
A.人类活动对群落的影响要远远超过其他所有自然因素的影响
B.人类活动对群落的影响往往是破坏性的
C.人类活动往往使群落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演替
D.人类活动可以任意对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加以控制
7.森林中的植被有垂直分层现象。这种现象主要与哪一因素有关( )
A.光照强度 B.温度 C.湿度 D.食物种类
8.如图表示甲、乙、丙三个种群生物对同种食物不同大小个体的捕食比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与乙、乙与丙之间存在捕食关系
B.甲、丙不可以生活在同一群落的相同垂直结构层次中
C.乙对甲、丙的进化起选择作用,而甲、丙对乙的进化不起作用
D.在某地区仅有该种类食物存在时,乙种群最可能保持数量的基本稳定
9.下列有关生物学实验研究方法和原理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鉴定生物组织中还原糖实验,选苹果组织样液必须临时制备,避免因酶促反应影响显色
B.模拟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效率的实验,体积小的琼脂块中NaOH扩散速率较快
C.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验不需要设置对照,因为该实验在时间上形成前后对照
D.调查人类某种遗传病发病率时,应在人群中随机抽样调查
10.如图表示一个生态系统中的甲、乙两个种群的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11
A.甲和乙是竞争关系,T3时甲被淘汰
B.甲和乙是捕食关系,T3时甲被淘汰
C.T1-T2时间内甲、乙两种群的年龄组成不同
D.T3-T5时间内甲、乙两种群的年龄组成不同
11.棉蚜体型微小,能附着于棉花植株上生活繁殖,以吸取棉花植株的汁液为食。因为其排泄物为含糖量很高的蜜露,这能吸引一种个体较小的黄蚁取食。而这种小黄蚁为了能与棉蚜长期合作,反过来常常帮棉蚜驱赶多种瓢虫(蚜虫的天敌)。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这些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复杂,其中有捕食、寄生,种间互助等
B.科研小组需用标志重捕法对某棉田蚜虫的种群数量进行定期调查,用于构建数学模型
C.上述现象说明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有利于调节种间关系,维特生态系统的稳定
D.通过保护棉蚜天敌的生存环境,能够调整能量流动的关系,提高能量利用率
12.下列有关群落演替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群落演替是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B.不同生物群落的演替过程是相同的
C.群落演替达到平衡状态时生物量达到最大值
D.群落演替导致生物种类的不断改变
13.如图为某地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曲线。该人群的年龄组成
A.由稳定型变为增长型
B.由衰退型变为稳定型
C.由增长型变为稳定型
D.由稳定型变为衰退型
14.如图a~d表示不同的生物或生态系统。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11
A.若Y表示种群密度,则a~d四种野生生物的所处的营养级最低的一定是d种群
B.若Y表示物种丰富度,a~d表示不同演替阶段,则自然演替的顺序为a→b→c→d
C.若Y表示生物的能量,则生态系统a~d四个种群间一定有食物链d→c→b→a
D.若Y表示物种多样性,a~d表示四个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中抵抗力稳定性最强的是d
15.调查某地田鼠连续10年的种群数量变化,图中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前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采用标志重捕调查田鼠的种群密度
B.第3年和第9年的田鼠种群数量相同
C.田鼠种群数量变化不可能为“J”型增长
D.第9年到第10年的田鼠种群数量最少
二、非选择题
16.I.已知明蟹壳色性状:灰白色、青色和花斑色是由位于核中的两对等位基因(A-a、B-b)控制,且它们独立遗传。控制蟹壳颜色的基因A、B、b分别控制酶l、酶2、酶3的合成(其生化反应过程如图);当a基因纯合时,物质甲在体内因过多积累导致成体会有50%死亡。请据图分析回答:
(1)与合成酶有关的RNA有 种,它们共同参与的过程是 ;图中明蟹壳色性状的表现说明基因与性状之间的关系是_ ___。
(2)某基因型为AABb雌蟹产生的次级卵母细胞中,10%的基因组成是AABb,这一现象出现 (填“是”或“不是”)基因突变造成的,判断的理由是 。
(3)若用基因型为AaBb的雌雄蟹交配,F1成体中青色蟹比例为____;若用基因型为AaBb的雌蟹与另一种青色壳雄蟹杂交,F1成体中灰白色:青色=1:6,则该雄蟹的基因型是 .
Ⅱ.研究小组对某自然保护区四种典型森林生态系统展开调查研究,获得如下调查结果,请据表中信息回答:
(注:凋落物是指森林生态系统内由生物组分产生并归还到林地表面,作为分解者物质和能量的来源,借以维持生态系统功能的所有有机物的总称)
(1)若要调查每块样地优势树种的种群密度,所用的方法是 ,为使调查数据尽可能真实,应做到__ __;若要调查4块样地木本植物类群的丰富度,需要调查的项目有__ 。
(2)每块样地的生物群落都有一定的空间结构,这是因群落中各个 分别占据不同的空间所致。四块样地中抵抗力稳定性最小的是___ _(填编号)。
11
(3)表中 数据能直接反映四种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功能的强弱,凋落物归还量主要取决于群落中 作用强度。
17.福寿螺原产于南美洲,1981年由巴西引入广东进行人工养殖,后来由于某些原因福寿螺在野外迅速蔓延,对农作物危害极大。
(1)福寿螺喜食农作物幼苗,属于生态系统成分中的________。福寿螺在广东能成为外来入侵物种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中华鳖可捕食成年福寿螺,一些福寿螺危害严重的地区尝试利用中华鳖防治福寿螺,实验结果如图所示。
调查福寿螺的种群密度一般应采用________法。从种群数量特征上分析,放养中华鳖后的 8~9月份福寿螺种群密度很低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若中华鳖只以福寿螺为食,则幼鳖从 200克增加到 2000克,理论上至少需要消耗福寿螺______克。
(3)利用中华鳖防治福寿螺,这主要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____价值,同时还可以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________关系,使人们从中获益更多。这样一来,既能保护环境,又能增加当地农民的收入,充分体现了生态工程中的________原理。
18.某草原引入一种野兔,一段时间后,发现其繁殖速度快且与牛羊争食牧草,啃啮树皮,造成植被破坏,导致水土流失。科学家研究发现,一种黏液瘤病毒可以有效控制该野兔的数量。请回答:
(1)在引入的早期,野兔的种群数量大致呈_______型增长。当野兔种群数量增长超过一定限度时,原有的生态系统就会崩溃,这表明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____是有限的。用黏液瘤病毒控制野兔种群数量后,草原上发生的演替属于_______________。以上事实说明,人类活动影响群落演替的____________________。
(2)野兔属于__________消费者,野兔的摄入量是野兔的同化量与________之和。
(3)若要研究草原中植被的破坏情况,首先要分析群落的物种组成,即____________。若要调查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常采用________________法。
19.下图甲是某湖区生态系统部分生物的食物关系图,图乙是对某引进经济鱼类进行种群密度调查后绘出的种群增长速率曲线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1)该生态系统的结构除图示成分外,还包括 ,在该食物网中鲫鱼占有 个营养级。若由于某种原因导致螺蛳全部死亡,该湖泊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将______。请写出此时鲫鱼获得能量最少的食物链_________________。
11
(2)图乙在t1时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该鱼类的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30条全部标志后释放, 一天后进行第二次捕捉,在第二次捕获中,未标志的40条、标志的10条,估算该鱼类种群在t1时是__________条。
(3)图乙中,在t1时期该鱼类种群的年龄组成为____________型,在t2时期该鱼的种群数量是该湖区对该鱼的 。请根据第(2)小题的数据画出该鱼种群数量与时间的关系曲线图(要求标出tl、t2对应的实际数值)。
(4)下表是该湖区生态系统的营养级和能量流动情况的调查结果。表中的A、B、C为不同的营养级,D为分解者。
同化总量(106J)
储存能量(106J)
呼吸消耗能量(106J)[来源
A
950
250
700
B
100
35
65
C
15
5
10
D
180
80
100
分析上表可知,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__________ 106J,从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进行高温处理的培养液立即加入酵母菌会使酵母菌死亡,A错误。将盖玻片盖在计数室上后,从盖玻片边缘滴加酵母菌培养液,使其自行渗入,B正确。若取样的小方格中酵母菌过多,应稀释培养液,C错误。对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只计数相邻两条界线上的酵母菌,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种群的数量变化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2.【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探究水族箱中群落的演替,水族箱应放在散射光下,保证生物群落的能量来源,A正确;探究胚芽鞘的感光部位,可用光分别照射胚芽鞘尖端和尖端下面一段进行实验,B错误;调查并计算色盲发病率应选择随机人群,C错误;秋水仙素能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的原理是在于抑制纺锤体形成,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生物实验或课题研究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正确设计并分析实验的能力。
3.【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由题意知,b点前种群呈S型增长,a点时增长率最大,防治蝗灾应在此点之前;a~b段,该种群的增长率逐渐减小至零,而种群密度在不断增长;由种群特征知,改变性别比例可有效控制种群密度;种群数量增长到一定数值后,bc段种数量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发生波动。
11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种群特征。
点评:对此类试题,学生应掌握种群特征。
4.【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a种群与b种群最后两极分化,一开始二者均为为“J”型增长,竞争程度弱,后来竞争程度加强,b种群趋于消失,a种群趋于稳定,A错,D正确。a种群为“S”型增长,其增长只受本身密度以及外部因素制约,B错。b种群一开始为“J”型增长,后来趋于灭亡,始终受到a种群的制约,C错。
考点:本题考查种间关系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能力。
5.【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图a中3个物种共用的资源很少,则种间竞争不激烈,而种内在某资源状态下利用量最大,则种类斗争激烈,图b中3个物种的共用资源较多,则种间竞争激烈,所以A正确;图a中3个物种的种内竞争激烈,图b中3个物种的
种间竞争激烈,所以B错误;如果资源有限,图a中哪个物种被排除,因不知竞争的强弱,则无法判断,图b中因三物种间竞争强弱不能判断,所以C错误;两图中的物种间的竞争激烈程度无法判断,所以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种间关系的相关内容,意在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并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审题、分析图解的能力。
6.【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A、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有一定的影响,但不是超过所有自然因素的影响,A错误;
B、人类活动对群落的影响有很多是有益的,如封山育林、治理沙漠、管理草原,甚至可以建立人工群落,B错误;
C、人类活动可以使群落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C正确;
D、人类可以建立人工群落,将演替的方向和速度置于人为控制下,但不是任意对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加以控制,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群落演替,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群落演替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群落演替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7.【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森林高度有限,温度变化不会像山地一样明显,主要是光照响植物垂直分布,A正确。食物种类主要影响动物分层。
考点:本题考查群落结构的知识。意在考查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8.【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依题意:图示表示甲、乙、丙三个种群生物对同种食物不同大小个体的捕食比例,所以,图示不能说明甲与乙、乙与丙之间是否存在捕食关系,A项
错误;甲与丙虽然没有相同的食物来源,但可能会在生存空间或其他生活资源方面存在竞争,即甲、丙可能生活在同一群落的相同垂直结构层次中,B项错误;甲与乙、乙与丙具有相同的食物来源,所以,甲与乙、乙与丙之间存在共同进化,C项错误;在
11
甲、乙、丙三个种群的生物中,乙的取食范围最广,取食范围越广,生物适应环境的能力就越强,数量就越稳定,D项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种间关系、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生物学问题的能力。
9.【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A项观察类实验,可以根据生活经验苹果中的多酚氧化酶导致苹果果肉变成黑褐色,影响显色效果因而临时制备;B项探究类实验,无论琼脂块大小,由于材料相同NaOH在相同时间内扩散的深度是一样的故速率相同,故表述错误;C项培养酵母菌时不需设置对照形成时间上的对照;D项调查类实验,遗传发病率的调查应在社会人群中随机调查。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生物学实验研究方法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10.【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甲、乙两个种群的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图不能判断两种群的关系,故A、B错误;T1—T2时间内两种群的种群数量都在增加,所以两种
群的年龄组成均为增长型,故C错误;T3—T5时甲种群的数量保持相对稳定,可能为稳定型,而该时间段内乙种群数量不断增加,属于增长型,故D正确。
考点:本题结合种群数量增长率变化曲线图,考查种群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分析曲线图的能力和理解能力。
11.【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这些生物之间体现了生物的种间关系,其中有捕食(瓢虫和棉蚜)、寄生(棉花和棉蚜)、种间互助(棉蚜和小黄蚁)等,A正确;科研小组需用样方法对某棉田蚜虫的种群数量进行定期调查,用于构建数学模型,B错误;通过保护棉蚜天敌的生存环境,能够调整能量流动的关系,使能量更多流向棉花,D正确;答案是C。
考点: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12.【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演替是生物和环境反复相互作用,在时间和空间上不可逆的变化,A正确;不同生物群落的演替过程是不同的,如裸岩上的演替,农田弃耕后的演替等等,B错误;群落的总生产量增加,净生产量逐渐降低,群落有机总量增加,C正确;演替的结果是最终达到一个相对稳定状态,物种多样性增加,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群落和演替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13.【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分析图示可知,开始时出生率和死亡率大致相同,属于稳定型,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出生率逐渐上升,死亡率逐渐下降,为增长型,所以,A项正确,B、C、D三项均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种群特征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14.【答案】BD
【解析】
11
试题分析:若Y表示种群密度,则a~d表示一个生态系统的四个不同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营养级与其种群密度没有必然的联系,四种野生生物所处的营养级最低的不一定是d种群,A项错误;若Y表示物种丰富度,则a~d表示四个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中物种数目的多少,随着时间的推移,在自然演替的过程中,物种丰富度逐渐增加,B项正确;若Y表示生物的能量,则a~d表示四个不同的种群,参与食物链构成的应是生产者和消费者,仅依据能量值,不能排除它们之中是否有分解者,所以生态系统a~d四个种群间不一定有食物链d→c→b→a,C项错误;若Y表示物种多样性,则a~d表示四个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越高,自我调节能力越强,抵抗力稳定性越高,D项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种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食物链、生物多样性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15.【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田鼠属于较大且移动性强的动物,宜采用标志重捕法,A正确;田鼠的数量处于动态变化当中,第3年和第9年的数量不会相同,B错误;“J”型曲线的λ值是固定值,题图与之不符,C正确;从第3年到9年间,λ值小于1,说明种群数量一直在减少,到第9年数量最少,在第9~10年间保持数量稳定,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种群数量的变化。
16.【答案】Ⅰ.(13分,除标注每空2分)
3 翻译 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控制代谢,从而控制生物性状
不是(1分) 基因突变频率很低 ⑶9/14 AaBB
Ⅱ.(9分,除标注每空1分)
样方法 随机取样并统计足够样方(2分)每块样地木本植物的种类及其数量(2分)(2)种群 丁(3)五种元素的年归还总量 分解者的分解(或呼吸)
【解析】
试题分析:Ⅰ(1)酶为蛋白质,合成相关的RNA有mRNA、tRNA、rRNA,三者都参加翻译。图中明蟹壳色性状的表现说明基因与性状之间的关系是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控制代谢,从而控制生物性状。
(2)某基因型为AABb雌蟹产生的次级卵母细胞中,10%的基因组成是AABb,这一现象出现可能是交叉互换(基因重组)形成是,不是基因突变形成的,因为基因突变频率太低,不能形成10%的基因组成是AABb次级卵母细胞。
(3)AaBb的雌雄蟹交配,F1为9A_B_:3A_bb:3aaB_:1aabb。aaB_:和aabb一半死亡,故A_B_:A_bb:aaB_:aabb=9:3:2,故A_B_(青色蟹)为9/14。基因型为AaBb的雌蟹与另一种青色壳雄蟹杂交,F1成体中灰白色(aaB_):青色(A_B_)=1:6,因为aa_ _有一半死亡,故实际F1成体中灰白色(aaB_):青色(A_B_)=2:6=1:3,即F1成体中(1aa:3A_)B_,亲本一方为AaBb,故另一方为AaBB。
Ⅱ.(1)调查植物种群密度通常用样方法。为使调查数据尽可能真实,应做到随机取样。避免主观因素,并统计足够样方,使结果接近真实值。丰富度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故要调查4块样地木本植物类群的丰富度,需要调查的项目有每块样地木本植物的种类及其数量。
群落中,各个生物种群分别占据不同空间,导致群落形成一定空间结构。丁树种数目较少,营养结构最简单,故抵抗力稳定性最小。
11
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组成生物化学物质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反复利用的过程,故五种元素的年归还总量数据能直接反映四种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功能的强弱,凋落物主要靠分解者分解作用回归群落,故凋落物归还量主要取决于群落中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强度。
考点:本题考查遗传定律运用和生态系统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能力。
17.【答案】(1)消费者 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或答“气候适宜、缺乏天敌”)
(2)样方 死亡率高(或死亡率高、出生率低) 9000
(3)间接 能量流动 整体性
【解析】
试题分析:
(1)福寿螺喜食农作物幼苗,因此在生态系统中的成分为消费者;由于在我国野外,福寿螺缺少天敌,且生活资源、空间、食物等方面都很优越,而得以蔓延,在较短时间内会呈现出J型增长的现象,威胁本地物种的生长,造成外来物种入侵。
(2)福寿螺由于活动范围小,活动能力弱,可以采用样方法进行调查;放养中华鳖后,福寿螺的种群密度很低,主要原因是中华鳖的捕食,使死亡率升高,故种群密度很低;若幼鳖从200g增加到2000g,体重增加了1800g,至少需要消耗福寿螺的重量为1800÷20=9000(g)。
(3)利用生物防治的方法来控制害虫,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同时
可以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更多地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既能保护环境,又能增加当地农民的收入,体现了生态工程的整体性原理。
考点:本题考查种群数量的变化、种群密度的调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生态工程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18.【答案】(1)J 自我调节能力(或抵抗力稳定性) 次生演替 方向和速度
(2)初级 粪便量 (3)(物种)丰富度 样方
【解析】
试题分析:(1)外来物种引入的早期,环境条件适宜,种群数量大致呈J型增长。当野兔种群数量增长超过一定限度时,原有的生态系统就会崩溃,这表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用黏液瘤病毒控制野兔种群数量后,草原上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以上事实说明,人类活动影响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
(2)野兔以植物为食,属于初级消费者;摄入量=同化量+粪便量。
(3)物种丰富度是指群落的物种组成;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常采用样方法。
考点:本题考查外来物种入侵及群落演替、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物种丰富度及种群密度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的能力。
19.【答案】(1) 生态系统的成分 2 降低 绿藻→轮虫→鲫鱼
(2) 150
(3) 增长 最大容纳量(K值)
11
(4) 950 15%
【解析】
试题分析:(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食物网中鲫鱼占有第二和第三两个营养级;某种原因导致螺蛳全部死亡,食物网的复杂程度下降,抵抗力稳定性降低,此时鲫鱼获得能量最少的食物链为绿藻→轮虫→鲫鱼(2) 第一次捕获30条全部标志后释放,相当于在整个种群中标志的鱼的条数为30,在第二次捕获中,未标志的40条、标志的10条,假设鱼塘整个种群的数量为X,那么30:X=10:(40+10),综合上述可以解得整个鱼塘的种群数量为150(3)图乙中,在t1时期该鱼类种群正处于快速的增长期,出生率大于死亡率,年龄组成为增长型;在t2时期该鱼的种群数量达到最大,此时种群的数量为最大容纳量。(4)表中的A、B、C为不同的营养级,A的同化量最大,所以A为第一营养级(生产者),生产者固定的能量就是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950),第二营养级(B)的同化量为100,第三营养级(C)的同化量为15,所以其能量传递效率为15/100。
考点:本题综合考查种群、生态系统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考查考生理论联系实际,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