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大同市第一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每小题2分,共6分)
①中国艺术追求的静寒境界,宁静而渊澄,有一种自然而平淡的美,这与中国人的文化追求有关。世界永远充满着龌龊与清洁的角逐,而清清世界、朗朗乾坤不仅是中国人的社会理想,也是一种审美追求。
②静寒境界是片宁静的天地。宁静驱除了尘世的喧嚣,将人们带入悠远清澄的世界中;宁静涤荡了人们的心灵污垢,使心如冰壶,从而归于浩然明澈的宇宙之中。宁静本身就是道,就是宇宙之本,中国艺术追求这种绝对的宁静。比如在中国画中,永恒的宁静是其主要面目。烟林寒树,雪夜归舟,深山萧寺,渔庄清夏,这些习见的画题,都在幽冷中透出宁静。这里没有鼓荡和聒噪,没有激烈的冲突,即使像范宽《溪山行旅图》中的飞瀑,也在空寂的氛围中失去了如雷的喧嚣。寒江静横,孤舟闲泛,枯树萧森,将人们带入永恒的宁静中。如北宋画家王晋卿传世名作《渔村小雪图》,画山间晴雪之状,意境清幽,气氛静寂,画中渔村山体均以薄雪轻施,寒林点缀于石间崖隙,江水荡漾,与远山相应,一切都在清晖中浮动,真是宁静幽寒之极。
③中国画家酷爱静寒之境,是因为静反映了一种独特的心境。画之静是画家静观默照的结果,也是画家高旷怀抱的写照。画家在静寒之中陶冶心灵,以静寒来表现自己与尘世的距离,同时通过静寒来表达对宇宙的独特理解。
④中国艺术的静寒之境,绝不是追求空虚和死寂,而是要在静寒氛围中展现生命的跃迁。以静观动,动静相宜,可以说是中国艺术的通则,它一般是在静寒中表现生趣,静寒为盎然的生机跃动提供了一个背景。文嘉自题《仿倪元镇山水》:“高天爽气澄,落日横烟冷,寂寞草玄亭,孤云乱山影。”在静寂冷寒的天地中,空亭孑立,似是令人窒息的死寂,然而,你看那孤云舒卷,轻烟缥缈,青山浮荡,孤亭影乱,这不又是一个充满生机的世界吗!彻骨的冷寒、逼人的死寂,在这动静转换中全然荡去。
⑤静与空是相联系的,静作用于听觉,空作用于视觉,听觉的静能推荡视觉的空,而视觉的空也能加重静的气氛。在中国画中,空绝非别无一物,往往与静相融合,形成宁静空茫的境界。因此,静之寒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空之寒。中国艺术热衷于创造“空山无人,水流花开”的境界,拒斥俗世的欲望,不介入社会的复杂文化活动,尽量保持“自然的纯粹性”
- 11 -
,即以山水面貌的原样呈现,不去割裂自然的原有联系。空山无人,任物兴现,山水林泉都加入到自然的生命合唱中去。 (节选自朱良志《一丸冷月的韵味》,有删改)
1.下列对“静寒境界”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它宁静而明澈,化解了龌龊与清洁的冲突,还我们清清世界、朗朗乾坤。
B.它体现这自然而平淡的美,表明了永恒的宁静是中国艺术追求的全部内容。
C.它可以帮助我们还原宇宙的本来面目,表达我们对宇宙的独特理解。
D.它追求一种绝对的宁静,但这种宁静却不是真正的空虚与死寂。
2.关于中国画对“静寒之境”的追求,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中国画的习见画题尽管内容指向不尽相同,但其基本特点是在幽冷中透出宁静。
B.无论是动态之景还是静态之景,画家都力图营造空寂的氛围,驱除喧嚣,归于幽静。
C.画之静表达的是一种独特的心境,画家在静寒中涵养自己,表现自己与尘世的距离。
D.中国画以彻骨的冷寒,逼人的死寂反衬现实世界的生机,从而体现出静寒之境的生趣。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中国画是中国艺术的重要门类,文章以之为例来谈论中国艺术所追求的静寒境界。
B.第④段中作者引用文嘉题画诗的目的是论证构建静寒之境是中国艺术的通则。
C.视觉的空与听觉的静融合成静寒境界,因此,中国画既是视觉艺术,也是听觉艺术。
D.静之寒就是空之寒,这使得中国艺术隔绝俗世而得以尽量保持其“自然的纯粹性”。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4~7题。(每小题2分,共6分)
曾文正公①与左季高②相国同乡,相友善,叉属姻亲。粤逆猖獗.蔓延几遍天下,公与左相戮力讨贼,声望赫然。比贼既荡平,二公之嫌隙乃大构。盖金陵攻克,公据诸将之言,谓贼幼逆③洪福填,已死于乱军中。顷之,残寇窜入湖州,左公谍知幼逆在内,会李相之师环攻之,而疏陈其事。公以幼逆久死,疑浙师张皇其词,大怒,特疏诋之。左公具疏辩,洋洋数千言,辞气激昂,亦颇诋公。皇上知二公忠实无他肠,特降谕旨两解之。未几洪幼逆遁入江西为沈幼丹中丞所获明正典刑天下称快二公怒卒不解遂彼此绝音问。
海昌陈其元,为左公所荐举,公前在安庆时,亦曾辟召之。同治丁卯,谒公于金陵,颇蒙青眼。丁雨生中丞时为方伯,具牍荐陈其元,公批其牍尾日:“曾见其人,夙知其贤,惟系左某所保之人,故未能信”云云。辛未,公再督两江,张子青中丞欲调其元于上海,商之于公,公乃极口赞许。是冬来沪阅兵,称为著名好官,所以奖勖者甚至。闻其元欲引退,特命涂朗轩方伯再四慰留。
- 11 -
后常州吕庭芷侍读新自甘肃归,谒公于吴门,公与言左公致隙始末,谓我生平以诚自信,而彼乃罪我为欺,故此心不免耿耿。公因问左公之一切布置,曰:“以某之愚,窃谓若左公之所为,今日朝端无两矣。”公击案日:“诚然,此时西陲之任,倘左君一旦舍去,无论我不能为之继,即起胡文忠于九原,恐亦不能为之继也。”公殁后,左公寄挽_联云:“知人之明,谋国之忠,我愧不如元辅;同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期无负平生。”
(选自葛虚存《清代名人轶事•杂录类》,有删改)
注:①曾文正公:即曾国藩,初名子城,字伯函,号涤生。晚清重臣,湘军创立者和统帅。②左季高:即左宗棠,字季高。晚清重臣,军事家、政治家、著名湘军将领,洋务派首领。③幼逆:伪幼主,洪秀全之子。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
A.比贼既荡平,二公之嫌隙乃大构 比:等到
B.左公具疏辩,洋洋数千言 疏:奏疏
C.谒公于金陵,颇蒙青眼 谒:拜见
D.而彼乃罪我为欺 罪:认为……为罪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2分) ( )
A.未几/洪幼逆遁/入江西为沈幼丹中丞所获/明正/典刑天下称快/二公怒/卒不解/遂彼此绝音问
B.未几洪幼逆遁入江西/为沈幼丹中丞所获明正/典刑天下/称快二公/怒卒不解/遂彼此绝音问
C.未几/洪幼逆遁入江西/为沈幼丹中丞所获/明正典刑/天下称快/二公怒卒不解/遂彼此绝音问
D.未几洪幼逆遁/入江西/为沈幼丹中丞所获/明正典刑天下/称快二公怒/卒不解/遂彼此绝音问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
A.广东的叛贼声势浩大,势力迅速扩散几乎遍布天下,这时曾国藩和左宗棠二人合力讨逆,后来两人声望都很显著,这就使得他们嫌怨隔阂逐渐产生。
B.曾国藩根据众将领的话,以为叛贼伪幼主已死于乱军之中,而左宗棠发现与事实不符,向皇上据实陈述了这件事,曾国藩得知后非常愤怒。
C.丁雨生中丞推荐海昌的陈其元,但曾国藩并不重用,就是因为他是左宗棠所保荐过的人。但后来当陈其元自请辞官时,他还是特意让人抚慰挽留。
- 11 -
D.常州的吕庭芷侍读到吴门拜见曾国藩,曾公这才与他说起过去和左宗棠造成隔阂的始末,并让吕庭芷评价左宗棠的一切事务,随后给予左宗棠以高度的评价。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顷之,残寇窜入湖州,左公谍知幼逆在内,会李相之师环攻之,而疏陈其事。(5分)
译:
(2)倘左君一旦舍去,无论我不能为之继,即起胡文忠于九原,恐亦不能为之继也。(5分)
译:
三、阅读下面古代诗歌,完成8~9。(11分)
秋夜纪怀
陆游
北斗垂莽苍,明河①浮太清②。
风林一叶下,露草百虫鸣。
病入新凉减,诗从半睡成。
还思散关③路,炬火驿前迎。④
①明河:银河。②太清:指天空。③散关:即大散关。④炬火驿前迎:举着火把到驿馆前迎接。
8.第二联写景精细,请简要分析。(6分)
答:
9..三、四两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5分)
答:
四、诗文名句默写(5分,每小题1分)
10.(1) ,惊破《霓裳羽衣曲》(白居易《长恨歌》)
(2) ,思公子兮未敢言。(屈原《湘夫人》)
(3)心非木石岂无感, !(鲍照《拟行路难》)
(4)映阶碧草自春色, 。 (杜甫《蜀相》)
(5)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李清照《一剪梅》)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2题。(22分)
马裤先生 老舍
- 11 -
火车在北平东站还没开,同屋那位睡上铺的穿马裤,戴平光的眼镜,青缎子洋服上身,胸袋插着小楷羊毫,足登青绒快靴的先生发了问:“你也是从北平上车?”很和气的。
火车还没动呢,不从北平上车,由哪儿呢?我只好反攻了:“你从哪儿上车?”
他没言语。看了看铺位,用尽全身的力气喊了声,“茶房!”
茶房跑来了。“拿毯子!”马裤先生喊。
“请少待一会儿,先生,”茶房很和气的说,
马裤先生用食指挖了鼻孔一下,别无动作。
茶房刚走开两步。
“茶房!”这次连火车好似都震得直动。
茶房像旋风似的转过身来。
“拿枕头!”
“先生,您等我忙过这会儿去,毯子和枕头就一齐全到。”茶房说的很快,可依然是很和气。
茶房看马裤客人没任何表示,刚转过身去要走,这次火车确是哗啦了半天,“茶房!”茶房差点吓了个跟头,赶紧转回身来。
“拿茶!”
“先生请略微等一等,一开车茶水就来。”
马裤先生没任何的表示。茶房故意地笑了笑,表示歉意。然后搭讪着慢慢地转身,腿刚预备好要走,背后打了个霹雳,“茶房!”
茶房不是假装没听见,便是耳朵已经震聋,竟自没回头,一直地快步走开。
“茶房!茶房!茶房!”马裤先生连喊,一声比一声高:站台上送客的跑过一群来,以为车上失了火,要不然便是出了人命。茶房始终没回头。马裤先生又挖了鼻孔一下,坐在我的床上。 “你坐二等?”这是问我呢。我又毛了,我确是买的二等,难道上错了车?
“你呢?”我问。
“二等。快开车了吧?茶房!”
他站起来,数他自己的行李,一共八件,全堆在另一卧铺上。数了两次,又说了话,“你的行李呢?”
“我没有行李。”
“呕?!”他确是吓了一跳,好像坐车不带行李是大逆不道似的。“早知道,我那四只皮箱也可以不打行李票了!”
茶房从门前走过。
- 11 -
“茶房!拿毛巾把!”
“等等,”茶房似乎下了抵抗的决心。
马裤先生把领带解开,摘下领子来,分别挂在铁钩上:所有的钩子都被占了,他的帽子,大衣,已占了两个。
车开了,他爬上了上铺,在我的头上脱靴子,并且击打靴底上的土。枕着个手提箱,车还没到永定门,他睡着了。
我心中安坦了许多。
到了丰台,车还没站住,上面出了声,“茶房!”
没等茶房答应,他又睡着了;大概这次是梦话。
过了丰台,大概还没到廊房,上面又打了雷,“茶房!”
茶房来了,眉毛拧得好像要把谁吃了才痛快。
“干吗?先——生——”
“拿茶!”
“好吧!”
茶房的眉毛拧得直往下落毛。
“不要茶,要一壶开水!”
“好啦!”
马裤先生又入了梦乡,呼声只比“茶房”小一点。有时呼声稍低一点。用咬牙来补上。
有趣!
到了天津。又上来些旅客。
马裤先生醒了,呆呆地立在走廊中间,专为阻碍来往的旅客与脚夫。忽然用力挖了鼻孔一下,走了。下了车,看看梨,没买;看看报,没买;又上来了,向我招呼了声,“天津,唉?”我没言语。他向自己说,“问问茶房,”紧跟着一个雷,“茶房!”我后悔了,赶紧的说,“是天津,没错儿。”
“总得问问茶房;茶房!”
我笑了,没法再忍住。
车好容易又从天津开走。
- 11 -
刚一开车,茶房给马裤先生拿来头一份毯子枕头和手巾把。马裤先生用手巾把耳鼻孔全钻得到家,这一把手巾擦了至少有一刻钟,最后用手巾擦了擦手提箱上的土。我给他数着,从老站到总站的十来分钟之间,他又喊了四五十声茶房。茶房只来了一次,他的问题是火车向哪面走呢?茶房的回答是不知道;于是又引起他的建议,车上总该有人知道,茶房应当负责去问。茶房说,连驶车的也不晓得东西南北。于是他几乎变了颜色,万一车走迷了路?!茶房没再回答,可是又掉了几根眉毛。
他又睡了,这次是在头上摔了摔袜子,可是一口痰并没往下唾,而是照顾了车顶。
我的目的地是德州,天将亮就到了。谢天谢地!
我雇好车,进了城,还清清楚楚地听见“茶房!”
一个多礼拜了,我还惦记着茶房的眉毛呢。
1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这篇小说以戏谑、夸张的漫画式手法,描写了马裤先生在火车上的经历,故事虽然简单,但情节曲折、紧张,极富戏剧性。
B.小说普于运用生动形象的细节表现人物内心的情感,茶房对马裤先生的不满,就是通过茶房眉毛的细微变化表现出来的。
C.马裤先生一上火车就向茶房要手巾把,一把手巾擦了至少有一刻钟,是因为马裤先生作为一名知识分子,比较讲究卫生。
D.“一个多礼拜了,我还惦记着茶房的眉毛呢。”这样结尾既表达了“我”对茶房的同情,也为小说画上了一个幽默的句号。
E.强烈、鲜明的对比是这篇小说最突出的特色,马裤先生看起来不合常理的言行,就是通过“我”的言行反衬出来的。
注意 请将11题答案涂入选择题对应的位置上
E = AB F = AC G = AD
12.小说开今第一段就描写马裤先生的衣着言行,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请简要分析。(5分)
答:
13.马裤先生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答:
14.有人认为,小说中的“我”也有人性弱点,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谈谈你的具体理由。(6分)
答:
六、作文(40分)
15.依据下面的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 11 -
有一个人养了一只猴子和一只狗,每天他带着狗和猴子到大街上跑步。狗跑得很快,人在中间追着,而他的后面又拖着那只蹒跚追赶的猴子,猴子不得不用手和脚一起跑,手脚都跑出了伤痕,结疤再磨破,再长出新的皮。
日子久了以后,猴子也跑得快了,几乎能追上前面的狗。
那人为了方便起见,每天给狗和猴子吃同样的食物,餐食有时只是两根香蕉,猴子吃香蕉吃得快,有时来抢狗的香蕉,狗为了保护香蕉,常连皮一起吞进肚里。
日子久了以后,狗也学会了剥香蕉,几乎和猴子以同样的速度吃完香蕉。
那人很欣慰,因为他把猴子训练得几乎像狗一样跑得快,把狗训练得几乎与猴子用同样的速度吃完香蕉。可是他又十分懊悔,因为猴子到底不是狗,狗也不是猴子;他养的不是一只猴子和一只狗,而是两只“猴子和狗”。
要求:明确立意,自定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 11 -
2015.12.月考参考答案
一、(共6分)
1.【答案】D(2分)
【解析】A原文中说的是“世界永远充满着龌龊与清洁的角逐,而清清世界、朗朗乾坤不仅是中国人的社会理想,也是一种审美追求。”,而并没有说化解了这种冲突。B 原文是说“中国艺术追求这种绝对的宁静”,而并未说这种永恒的宁静是中国艺术追求的全部内容。C原文中并未提到“帮助我们还原宇宙的本来面目”,无中生有。
2.【答案】D(2分)
【解析】D对应原文“在静寂冷寒的天地中,空亭孑立,似是令人窒息的死寂,然而,你看那孤云舒卷,轻烟缥缈,青山浮荡,孤亭影乱,这不又是一个充满生机的世界吗!彻骨的冷寒,逼人的死寂,在这动静转换中全然荡去。”,可知是将“彻骨的冷寒,逼人的死寂”全然荡去,而不是用它反衬生机。
3.【答案】A(2分)
【解析】 B第④段中作者引用文嘉题画诗的目的是为了论证“是在静寒中表现生趣,静寒为盎然的生机跃动提供了一个背景”。C题干中两者并未构成因果关系,且原文中并未提及中国画是听觉艺术。D原文中说“静之寒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空之寒”,而并未说“静之寒就是空之寒”,且中国艺术保持“自然的纯粹性”与“静之寒”“空之寒”没有关系
二、(共16分)
4.D(2分)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罪:谴责,怪罪。此处不宜做意动用法理解。
5.C(2分) 本题考查正确断句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表几”是时间词,应断开,“为……所……”袁最句,也应断开.“明正典刑”和“天下称快”均为四字句,要断开。
6.A(2分)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两人产生嫌怨隔阂并不是他们声望都很显著的缘故,而是在攻克金陵时两人产生了误会。
7. (10分)
(1)不久,残余的叛贼窜入湖州,左公暗中查探.知道洪福瑱在金陵城内,会同李相的军队围攻金陵,并且上奏疏向皇上陈述了这件事。(5分)
(2)如果左君一旦舍弃,不要说我不能替他承担,即使是从墓地起用胡文忠,恐怕也不能替他承担。(5分)
- 11 -
【参考译文】
曾文正公与左季高相国是同乡,相互间很友好,又是有婚姻关系的亲属。广东的叛贼凶猛而放肆,势力向四周扩散几乎遍布了天下,曾文正公与左季高相国争力讨伐叛贼,声誉和名望很显著。等到叛贼被扫荡平定之后,二公的嫌怨隔阂每产生了很多。因为攻克金陵的时候,曾文正公根据众住将领的话,以为叛践洪秀全之子洪福真已经无在乱军之中。不久,残余的叛贼窜入湖州:左公暗中查探,知道洪福瑱在金陵城内•会同李相的军队围攻金陵.并且上奏疏向皇上陈述了这件事。曾公认为洪福瑱死了很久,怀疑浙江的军队的话言过其实,非常愤怒,特意土奏疏谴责左公。左公写奏疏辩解,洋洋洒洒几千字,言辞语气激昂漾慨,也很是谴责曾公。皇上知道二公忠诚没有其他的想法,特地降下谕旨从两方调解他们。不久,
洪幼主运入江西,被沈幼丹中丞抓获,依照法律判处死刑,天下人都称痛快,但是二公的怒气最终都没有消解,于是彼此断绝了音信往来。
海昌的陈其元,爱左公推荐,曾公之前在安庆时,也曾征召过他。同治丁卯年,陈其元到金陵拜见曾公,很受重视。丁雨生中丞当时担任方伯,写公文推荐陈其元,曾公在公文的末尾批复说:“曾见过这个人,很早就知道他贤能,只是他是左中堂所保荐的人,所以不能信任他。”辛来年,曾公两次督察两江军务,张子青申丞想调陈其元到上海,和曾公商量这件事,曾公却极力称赞他。这年冬天曾公苯上海视察军队,称赞他是著名的好官,用来夸奖勉励的话语达到了楹点。听说其元想要自请辞官,特意命涂朗轩方伯再四抚慰挽留。
后来常州的吕庭芷侍读刚从甘肃回来,到昊门拜见曾公,曾公与他说起和左公造成隔阖的始末,他说我生平自信很是诚实,但是他却谴责(怪罪)我欺骗.因此,我不免难以释怀。曾公乘机询问他左公的一切分派安排事务,吕庭芷说:“凭我的愚钝,我私下里认为像左公所做的事情,今日的朝臣没有第二个了。”曾公拍案说:“确实这样.这时西部边陲之重任,如果左君一旦舍弃,不要说我不能替他承担,印使是从墓地起用胡文忠,恐怕也不能替他承担。”曾公死后,左公托人送来挽辞一联说:“知人之明,谋国之忠,我愧不如元辅;同心若金,攻错苦石,相期无负平生。”
三、(11分)
(1)(6分)①上句写微风穿过树林,叶子悄然落下;②下句写露水沾湿秋草,百虫呼叫;③全联细致地写出了秋夜的寂静,营造出一种凄清的氛围。(其他看法,言之成理亦可。)
(2)(5分)抒发了诗人的爱国情怀:诗人虽秋夜病卧,仍壮心不已,念念不忘昔年在大散关的战斗生活,还想重返战场,报效国家。(意思对即可。)
四、诗文名句默写(5分,每小题1分)
- 11 -
(1)渔阳鼙鼓动地来 (2)沅有芷兮澧有兰 (3)吞声踯躅不敢言 (4)隔叶黄鹂空好音
(5)红藕香残玉簟秋
五、(22分)
11.答D给3分。答B给2分,答A给1分;答C、E不给分。(共5分)
E项“马裤先生看起来不合常理的言行”是通过马裤先生对人对事的态度和做法体现出来,和我的言行关系不是十分的大。C项马裤先生向茶房要手巾把,一把手巾擦了至少有一刻钟。意在表现其斤斤计较,爱占小便宜,自私自利,其实我们也看到,他并不是一个爱讲卫生的人。
12.①钩画一个衣着言行与众不同、令人发笑的人物形象;②为后文即将发生的幽默、可笑的故事作铺垫:③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5分)
13.①颐指气使,目中无人,缺乏公德;②斤斤计较,爱占小便宜,自私自利;③
不讲卫生,不顾他人感受,趣味低下。(6分)
14. (6分)观点一:同意,“我”也有人性弱点。
①“我”对马裤先生的不当言行不加制止,听之任之:②“我”对马裤先生的
讽刺过于夸张,且语言近于刻薄:③“我”对自己缺乏反思精神。
观点二:不同意,“我”没有人性弱点。
①我”是作者思想的体现者,不是性格人物:②“我”在事件中言行很少,
性格特征不明显;③“我”在小说中主要起连缀情节的作用。
六、作文(40分)
立意:作为叙事型材料,本则材料的中心当在行为的结果中体现。对猴子和狗的成功训练与主人的懊悔相比较,重心在后者。因此主流立意应当在“对错误行为的反思”上。对应在现实生活中的教育、管理等问题上比较合适。
- 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