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卷
语文试卷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25分)
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句是( )
A.差拨口里讷出高太尉三个字来,小人心下疑惑。又着浑家听了一个时辰,他却交头结耳,说话都不听得。
B.在城里住家的,莫不倒锁了门,全家出城到河边看划船。河街有熟人的,可到河街吊角楼门口边看,不然就站在税关门口与各个码头上看。
C.归根说来,它们是从世世代代的劳动人民在长期建筑活动的实践中所累积的经验中提炼出来的,经过千百年的考验,而普遍地受到承认而遵守的规则和贯例。
D.从适当的高度往下看,大西洋城边青天白日下的海滨木板路上,为举行年会从四面八方聚集而来的医学家们,就像是群居性昆虫的大聚会。
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舂粮(chōng) 逶迤(yí) 镣铐(liào) 喧豗(huī) 桎梏(kù)
B.飞湍(tuān) 吮(yǔn)血 孝悌(tì) 侘傺(chàchì) 庖厨(páo)
C.邮戳(chuō) 自缢(yì) 猿猱(náo) 晦朔(sù) 骇人听闻(hài)
D.鲑珍(xié) 鸡豚(tún) 巉岩(chán) 蟪蛄(huìgū) 觳觫(hú)
3.下列词语的注音或书写正确的一项是( )
A.舍簪笏(wù)于百龄 解腕(wǎn)尖刀 朔(shuò)风渐起 果品酒馔(zhuàn)
B.剜(wān)肉补疮 颤颤兢兢 莫之夭阏(è) 锱铢(zīzhū)必较
C.决(xuè)起而飞 叨(tāo)陪鲤对 泠(líng)然善也 门衰祚(zuò)薄
D.翱翔蓬篙之间 咬文嚼(jiáo)字 哈雷慧星 不落于言筌
4.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精悍 座落 众生相 一拍即合
B.编辑 拔擢 泊来品 真知灼见
C.筹划 陨首 哈密瓜 言简意赅
D.自诩 耘耔 亲合力 牙牙学语
5.下列词语书写正确的一项( )
A.另辟蹊径 犯而不较 钓鱼杆 寒暄
B.无瑕顾及 趋之若鹜 里程碑 端详
C.前景暗淡 一夜窜红 暴发户 就犯
D.寻物启事 文笔简洁 座右铭 诀别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20分)
阅读下列文字,回答文后各题。
界 河
[希腊]安东尼斯•萨马拉基斯
命令很明确:禁止下河洗澡!同时规定沿岸200米内任何人不得擅入。
大约3周之前,他们来到河岸这边驻扎下来,对岸就是敌军——通常被称为“那边的人”。
河两岸的纵深处尽是茂密的丛林,林子里驻扎着敌对双方的部队。
据情报,那边有两个营,但他们并未发动攻势。谁知道眼下他们正打着什么鬼算盘。与此同时,双方都派出哨兵隐蔽在两岸的密林里,戒备着随时可能出现的情况。
记得他们初抵此地时,还是春寒料峭。然而几天前却突然放晴,现在竟是明媚和煦的春天了!
第一个潜下界河的是位中士。一天早晨,他偷偷溜了出去,跳入水中。不久当他爬回此岸时,肋下已中了两弹,后来只活了几个小时。
翌日,又是两个士兵下去了。没有能再见到他们,只听到几阵机枪的扫射声,然后,便是一片沉寂。
此后,司令部就下了那道禁令。
然而,那条河依然具有不可抗拒的诱惑力。听到潺潺的水声,渴望便从他们心底油然而生。两年半的野战生活已使他们变得蓬头垢面,邋里邋遢。在这两年半里他们享受不到一丝的快乐。而此时他们却邂逅了这条河……
“这该死的命令!”那天夜里他愤愤地诅咒道。
这一夜,他辗转反侧,难以入眠。远处,滔滔河水依稀可闻,令他难以安适。对,明天要去,他一定要去——让那禁令见鬼去吧!
士兵们都在酣睡,最后,他也渐入梦乡。梦中,他似乎看到了它——一条河。那河就在他的面前,期待着他。他站在岸边,正欲跃入水中。就在此刻,那条河竟然变成了他的恋人——一个胴体黝黑、年轻健美的姑娘,她正待他奔来,突然,一只无形的手却紧紧攫住了他的后颈!
这是一场噩梦。醒来时已精疲力竭,幸好天还未放亮……
他终于站到河边。他注视这条河,它的确存在着!一连几个小时他都在担心,这只是一种想象,抑或只是大兵们的一种普遍的幻觉。
天气多好啊!他把衣服和枪靠放在树干旁,纵身跳入水中,承受了两年半的折磨,他那迄今还留有两遭弹痕的躯体,顿时化作了另一个人。无形中,仿佛有一只拿着海绵的手抚过 他的全身,为他抹去这两年半中留下的一切印记。
4
他时而仰泳,时而蛙泳。他顺流漂浮,又长时间地潜入水中……当兵的他一下子变成了一个孩子——他毕竟只有23岁。
左右两岸,鸟儿在自由飞翔,有时它们盘旋在他的头顶,和他亲昵地打招呼。
少顷,顺流漂下的一根树干出现在他的前方。他一个长潜试图抓住树干。他真的抓住了!就在他浮出水面的刹那间,他发现在30米开外的前方有一个脑袋。
他停下来,想看得清楚些。那另一个游泳者也停了下来。他们彼此默默注视着。
他立刻回过神来,恢复到原来的自己——一个经历过两年半炮火洗礼、荣获过十字勋章的士兵。
他不知道对面的家伙是自己人还是那边的人。他怎么认得出来呢?只凭一个脑袋?
●几分钟的时间两人在水中一动不动。一个响亮的喷嚏打破了死一样的寂静,是他打的,而且像往常一样大声咒骂了一句。那个人掉转身去很快游向对岸,他也飞速向岸边游回。他先行出水,狂奔到那棵树下,一把抓起枪。还好,那边的人刚刚爬出水面。
●他举起枪,瞄准。要击中对面那人的脑袋实在太简单了。20米开外奔跑着的一丝不挂的人体,是一个很容易击中的靶子。
●突然,他觉得自己无法扣动扳机。那人在彼岸,赤条条的像刚从娘胎里出来时一般。而自己端枪在岸的这边,同样也赤条条的。
●他无论如何开不了枪。两个人都赤裸着!两个赤裸的人,脱掉了国籍,脱掉了姓名,脱掉了卡其布的军装。
●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他实在无法扣动扳机,他觉得此刻这条恋人般的河未能把他们隔开;相反,却把他们联合在一起了。随着彼岸的一声枪响,他只是瞥见鸟群被惊起。他应声倒下,先是膝盖跪下,随后平扑在地。
(选自《外国小说选》)
6.下列对本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A.本小说情节有张有弛,叙述、描写穿插自如,刻画了一个血肉丰满、生动感人的人物形象,风格独特清新。
B.有了明确的禁令,士兵们还是下河洗澡,这说明部队的管理不严。本文主要就是讲战争与纪律的问题。
C.本文的情节安排极富匠心,环环相扣,如“他”抓树干、打喷嚏与咒骂等都自然而巧妙地引出后面的情节。
D.开头用了两段写三个士兵游泳死去,语言拖沓,若改用一句话说已有三人下河并被打死,表达效果会更好。
E.作者深知对比、拟人等手法有良好的表达效果,因而在小说中多次使用,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艺术魅力。
7.文中画线文字看似“闲笔”,实为妙笔。简析这些文字对主题的表现有哪些作用。
8.加“●”的文段中的“他”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
9.有人说,这篇小说的结尾震撼人心;也有人说,去掉结尾一段更耐人寻味。哪一种结尾更好?请作判断,并进行多角度的分析。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25分)
虞集,字伯生。父汲,娶杨氏。集三岁即知读书,是岁乙亥,汲挈家趋岭外,干戈中无书册可携,杨氏口授文,闻辄成诵。比还长沙,就外傅,始得刻本,则已尽读诸经,通其大义矣。
大德初,授大都路儒学教授,虽以训迪为职,而益自充广,不少暇佚。除国子助教,即以师道自任,诸生伺其退,每挟策趋门下卒业,他馆生多相率诣集请益。除博士,监祭殿上,有刘生者,被酒失礼俎豆间,集言诸监,请削其籍。大臣有为刘生谢者,集持不可,曰:“国学,礼义之所出也,此而不治,何以为教!”竟黜刘生。
泰定初,考试礼部,所取每称得人。有旨采辑本朝典故修《经世大典》,命集与赵世延同任总裁。俄世延归,集专领其事,再阅岁,书乃成,凡八百帙。帝以集弘才博识,无施不宜,一时大典册咸出其手。集每承诏,有所述作,必以帝王之道治忽之故从容讽切冀有感悟承顾问及古今政治得失尤委曲尽言。时世家子孙以才名进用者众,患其知遇日隆,每思有以间之。既不效,则相与摘集文辞,指为讥讪,赖天子察知有自,故不能中伤。
论荐人材,必先器识;评议文章,不折之于至当不止,其诡于经者,文虽善,不与也。虽以此二者忤物速谤,终不为动。光人龚伯璲,以才俊为马祖常所喜,祖常为御史中丞,伯璲游其门,祖常亟称之,欲集为荐引,集不可,曰:“是子虽小有才,然非远器。”祖常犹未以为然。邀集过其家,设宴,酒半,出荐牍求集署,集固拒之。
至正八年,以病卒,年七十有七。
《元史•虞集 虞刚简 虞汲传》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5分)
A.比还长沙 比:等到。 B.虽以此二者忤物速谤 速:招致。
C.不少暇佚 佚:丢失。 D.文虽善,不与也 与:赞许。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5分)
A.必以帝王之道治忽之/故从容讽切/冀有感悟/承顾问及古今政治/得失尤委曲尽言/
B.必以帝王之道/治忽之故/从容讽切/冀有感悟/承顾问及古今政治得失/尤委曲尽言/
C.必以帝王之道/治忽之故/从容讽切/冀有感悟/承顾问及古今政治/得失尤委曲尽言/
4
D.必以帝王之道治忽之/故从容讽切/冀有感悟/承顾问及古今/政治得失尤委曲尽言/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5分)
A.虞集评人论文,坚持原则。他评论人才注重器量识见,评议文章重视经义,即使因此触怒他人也不改变;马祖常力荐龚伯璲,虞集却认为他无才不能担当大事,拒绝签署推荐书。
B.虞集重视师道,捍卫礼义。他在任儒学教授时,自觉充实知识;任国子助教时,诲人不倦;刘生在祭祀上有失礼行为,他坚持主张将其开除。
C.虞集鸿才博识,深受重用。因赵世延归家,虞集专领修撰《经世大典》之事,完成该书;皇上认为虞集经手之事无所不宜,当时的大典册立之文都出自其手。
D.虞集天资聪颖,记忆超群。三岁时他随家人避难岭外,母亲杨氏口授文章给他,他很快就能记诵,返回长沙后得到刻本,终于得以了解经书内容,通晓其大义。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诸生伺其退,每挟策趋门下卒业,他馆生多相率诣集请益。
(2)时世家子孙以才名进用者众,患其知遇日隆,每思有以间之。
四、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回答问题。(10分)
入清溪①行山中
〔唐〕李白
轻舟去何疾!已到云林境。
起坐鱼鸟间,动摇山水影。
岩中响自合,溪里言弥静。
无事令人幽,停桡②向余景。
【注】①清溪:水名,在今安徽贵池北。②桡(ráo):桨。
1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简析。(5分)
15.诗的颔联在写景上采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赏析。(5分)
五、名著导读
16.阅读下面的《论语》《孟子》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10分)
①子曰:“里仁为美①,择不处仁②,焉得知?” (《论语·里仁》)
②孟子曰:“不仁者可与言哉?安其危而利其菑③,乐其所以亡者。不仁而可与言,则何亡国败家之有?” (《孟子·离娄上》)
【注】①里仁为美:里,住处,借作动词用。住在有仁者的地方才好。②处:居住。③菑:同“灾”。
(1)孔子和孟子各从什么角度谈如何对待他人的问题?(5分)
(2)对于“不仁”,孔子和孟子共同的态度是什么?请简要分析。(5分)
六、作文
17.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60分)
只管走过去,不必逗留着去采了花朵来保存,因为一路上,花朵自会继续开放的。
——泰戈尔
生命是一条美丽而曲折的幽径,路旁有恋花的丽蝶,累累的果实,但我们很少去停留观赏或咀嚼它,只一心一意地渴望赶到我们幻想中更加美丽的豁然开明的大道。然而在前进的程途中,却逐渐树影凄凉,花蝶匿迹,果实无存,最后终于发觉到达了一个荒漠。
——萨拉
要求:选好角度,确立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要抄袭。
参考答案
1-5.DDCCD 6.BD
7.参考答案一:①巧妙地反映出主人公对外在景物的关注,映射出“他”对大自然、对美好生活的关注和向往。②突显出大自然的美丽可爱,反衬出战争的残酷、可恶。③写战争悖逆人性(在这美好的时节,在这美丽诱人的地方,士兵对小河的亲近竟是以付出宝贵的生命为代价,这是对战争的无情控诉)。
参考答案二:①文中的环境描写有利于表现文章的主题,“鸟儿在自由地飞翔”表示了“他”喜欢自由、追求自由。②有时“盘旋在他的头顶,和他亲昵地打招呼”,表现了青年那种童真的性格,热爱大自然的一景一物的情感。③衬托了结局的残酷、战争的残酷。(答对一点给3分,答对两点即给满分,共6分)
8.①对大自然、对美好生活关注和向往。②心地善良,有人性的美(或对战争的残酷与扼杀人性有反感情绪)。③十分机警,反应快捷。(一点2分,三点满分)
9.保留现有结尾:
①从结构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陡然生出波澜,情节出现撞击心灵的高潮,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
②从表现手法上看,悲剧性的结尾与前面所描写的美好情景形成鲜明的对比,造成艺术上强烈的感染力。
③从主题上看,悲剧性的结局凸显出战争对美好人性的摧残,有力地控诉了战争的罪恶,深化了人类呼唤和平幸福生活的主题。(答对一点给4分,答对两点即给满分)
4
去掉现有结尾:
①从表达效果上看,小说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
②从阅读者的情感体验看,喜剧性的结尾与主人公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
③从主题上看,这样的结局凸显出的美好人性超越了战争,反映出人类向往和平美好生活的愿望。(答对一点给4分,答对两点即给满分)
10.C 11.B 12.A
13.
(1)诸生等候虞集离开(官署)后,常常带着书本到他家完成课业,其他馆的学生也多相继到虞集处请教。
(2)当时世家子孙因(凭)才能名声被提拔任用的很多[或“当时因(凭)才能名声被提拔任用的世家子孙很多”,他们担心虞集获得的恩宠一天比一天多(深、厚、重),常常想着用什么办法离间他与皇上。
14.①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山水的喜爱之情。②首联写舟之“轻”“疾”,表现出诗人“入山中”的畅快与惊喜;中间两联,诗人置身山水,与鱼鸟为伴,心情愉悦而恬淡;尾联,诗人被山间幽美夕景所吸引,“停桡”驻足,沉醉其中。
15.①俯仰结合(远近结合)。诗人“起坐”舟中,俯视溪底,鱼儿往来;抬望四周及上空,鸟儿翩飞。一俯一仰,景物层次分明,形象生动,富有画面感。②动静结合。诗人行舟观景,青山倒映在水中,随溪水荡漾。景象逼真,巧妙地融山水于一体,寓静于动,蕴含生机,别有情趣。
16.(1)孔子和孟子分别从跟仁者和不仁者做邻居好不好的角度、能不能和不仁者说话的角度来谈。
(2)远离不仁者。对于不仁,孔子说跟没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是不明智的,孟子则说不仁的人是不能和他说话的。
17.略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