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川十中2015-2016学年度12月月考高一化学试卷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原子量 H:1 C:12 N:14 O:16 Na:23 Mg:24
AL:27 CL:35.5 Fe:56 Cu:64 Zn:65
第Ⅰ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4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目要求,每题3分,共48分)
1、从金属利用的历史来看,先是青铜器时代,而后是铁器时代,铝的利用是近百年的事。这个先后顺序跟下列有关的是:( ) ①地壳中的金属元素的含量;②金属活动性顺序;③金属的导电性;④金属冶炼的难易程度;⑤金属的延展性;
A.①③ B.②⑤ C.③⑤ D.②④
2、NA代表阿伏加德罗常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23gNa在空气中加热完全变成Na2O2时失去2NA个电子
B.标准状况下,22.4LH2含有NA个H2分子
C.1mol/L的硝酸钠溶液中含有的硝酸根离子数为NA
D.0.5molKClO3中含有ClO3-的数目为NA
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Na2O与Na2O2都能和水反应生成碱,它们都是碱性氧化物
B.Na2CO3溶液和NaHCO3溶液都能跟CaCl2溶液反应得到白色沉淀
C.钠在常温下不容易被氧化
D.石蕊试液中加入Na2O2粉末,先变蓝后褪色,并有气泡生成
4、将金属钠投入下列物质的溶液中,有气体放出,且溶液质量减轻的是( )
①稀盐酸 ②K2SO4溶液 ③CuSO4溶液 ④饱和NaOH溶液
A.④ B.③ C.①② D.③④
5、下列各组中的两物质相互反应时,产物不随反应条件(温度、反应物用量比等)改变而改变的是( )
A.Na和O2 B.Ca(OH)2和CO2 C.NaOH和HCl D.Na2CO3和HCl
6、常温常压下,取四只完全一样的针筒,分别充入等质量的CH4、O2、 C3H8(丙烷)、SO2,四种气体,其中充装CH4的是
A B C D
7、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A.偏铝酸钠溶液中通入过量CO2:2AlO2-+ CO2+3H2O = 2Al(OH)3↓+CO32-
B.氧化铝溶于氢氧化钠溶液:Al2O3+2OH-- = 2AlO2--+H2O
C.石灰水中加入少量小苏打:Ca2+ + 2OH- + 2HCO3- = CaCO3↓+ CO32- + 2H2O
D.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钡溶液混合:Cu2+ + 2OH- = Cu(OH)2↓
8、物质的量浓度相同的NaCl、MgCl2、AlCl3三种溶液,当溶液体积比为3:2:1时,三种溶液中Cl—的物质的量浓度之比为( )
A.1:1:1 B.1:2:3 C.3:2:1 D.3:4:3
9、在托盘天平两端的烧杯中加入同浓度同体积的足量盐酸,向两个烧杯中分别加入1mol两种金属充分反应后,天平依然平衡,则这两种金属是( )
A.Mg和Al B.Al和Fe C.Fe 和Cu D.Na和Mg
6
10、有关Na2CO3和NaHCO3的性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等质量的Na2CO3和NaHCO3与足量的盐酸反应,在相同条件下NaHCO3产生的CO2气体体积大
B.同一温度下,与等浓度的盐酸反应时,NaHCO3比Na2CO3剧烈
C.与同种酸反应生成等量的CO2时,所消耗的酸的量相等
D.将石灰水加入到NaHCO3溶液中将会产生沉淀
11、在强酸性溶液中能大量共存,并且溶液为无色透明的离子组是
A.Ca2+、Na+、NO3-、CO32- B.Mg2+、Cl-、NH4+、SO42-
C.K+、Cl-、HCO3-、NO3- D.Ca2+、Na+、Fe3+、NO3-
12、有两种金属组成的混合物粉末20g与足量的稀盐酸反应,生成22.4L(标准状况)H2,则该混合物的组成可能是()
A.Fe 和Zn B.Al和Cu C.Na和Mg D.Mg和Fe
13、常温下,在溶液中可发生以下反应:①2Fe2++ Br2= 2Fe3+ + 2Br-,
②2Br-+ Cl2=Br2 + 2Cl-, ③2Fe3+ + 2I-= 2Fe2++ I2;由此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铁元素在反应①中被氧化,在③中被还原
B.反应②中当有1 mol Cl2被还原时,有2 mol Br-被氧化
C.氧化性强弱顺序为:Cl2 > I2 > Br2 > Fe3+
D.还原性强弱顺序为:I- > Fe2+ > Br- > Cl-
14、下列对某些离子的检验及结论一定正确的是( )
A.先加入B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再加入HNO3溶液,白色沉淀不溶解,则溶液中一定含有大量的SO42﹣
B.用洁净的铂丝蘸取待测液,置于酒精灯火焰上灼烧,观察到火焰呈黄色,则表明待测液中一定含有Na+而不含K+
C.加入盐酸,能产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则溶液中一定含有CO32﹣
D.加入氯化钠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再加入稀硝酸沉淀不消失,一定有Ag+
15、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同温同压下,相同体积的气体,其物质的量不一定相等
B.任何条件下,等物质的量的氢气和一氧化碳所含的分子数一定相等
C.1 L一氧化碳气体一定比1 L氧气的质量小
D.相同条件下的一氧化碳气体和氮气,若体积相等,则质量不一定相等
16、将一定质量的Zn、Al混合物与足量稀H2SO4反应,生成H2 6.72L(标准状况),原混合物的质量可能是( )
A.2g B.14g C.20g D.4.6 g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52分)
17、(10分)某无色透明溶液与金属铝反应放出氢气。下列离子:Mg2+ 、Cu2+、 Ba2+ 、H+、 Ag+ 、SO42- 、HCO3- 、OH-。判断何者能大量存在于此溶液中:
(1)当生成Al3+时,一定大量存在 ,可能存在 ,一定不存在
(2)当生成AlO2-时,一定大量存在 ,生成氢气的离子方程式是
18、(10分) A、B、C、D、F五种物质的焰色反应均为黄色,A、B、C、D与盐酸反应均生成E,此外,与盐酸反应时B还生成一种可燃气体,而与盐酸反应时C、D还生成一种无色无味气体H,该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D和A可反应生成C,F和H也可反应生成C和另一种无色无味气体。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有关物质的化学式: A、 ______ B、 _____ C、 _____ E 、__
6
(2)写出F和H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3)写出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① D+盐酸 ② B+水
19、(13分)过氧化钠是一种淡黄色固体,它能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氧气,在潜水艇中用作制氧剂,供艇员呼吸之用,它与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2O2+2CO2===2Na2CO3+O2。某学生为了验证这一实验,以足量的大理石、足量的盐酸和1.95克过氧化钠样品为原料,制取O2,设计出如下实验装置:
(1)A中制取CO2的装置,应为下列图①、②、③中的图________。
B装置的作用是____________ 。为了检验E中收集到的气体,在取出集气瓶后, 。
(2)若E中的石灰水出现轻微白色浑浊,请说明原因:________________。
(3)反应完毕时,若测得E中的集气瓶收集到的气体为250 mL,又知氧气的密度为1.43 g/L,当装置的气密性良好的情况下,实际收集到的氧气体积比理论计算值__________(填“大”或“小”),相差约________mL(取整数值,所用数据均在标准状况下测定),这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3分)(1)向200ml NaOH溶液中投入5.4gAl ,二者恰好完全反应,参加反应的NaOH的物质的量浓度 ,生成标况下氢气的体积
6
(2) 从矿物学资料查得,一定条件下自然界存在如下反应:
14CuSO4 + 5FeS2 + 12H2O == 7Cu2S + 5FeSO4 + 12H2SO4。(已知FeS2中Fe显+2价)
还原剂是 (填化学式),Cu2S是 (选填“还原剂、氧化剂、还原产物、氧化产物或非氧化还原产物”),当有5 mol FeS2发生反应时,有 mol电子转移;
(3)在100 mL 0.5 mol/L AlCl3溶液中,加入100 mL NaOH溶液,得到1.56 g沉淀,NaOH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 。
21、(6分)将一定质量的镁、铝合金,投入100 mL一定浓度的盐酸中,合金完全溶解。向所得溶液中滴加5 mol/L NaOH溶液,生成的沉淀质量与加入NaOH溶液体积如图所示,由图中数据分析计算:
(1)原合金中镁的质量为 ;
(2)盐酸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
高一化学月考考试参考答案
1-5 .DBDDC 6-10 DBBDC 11-16 BBCD BB
17.(1)H+、 SO42- ; Mg2+ ; Cu2+、 Ba2+ HCO3- 、OH -
(2)Ba2+、OH- 2Al+2 OH - +2 H2O=2 AlO2 - +3H2↑
18.(1) A NaOH B Na C、Na2CO3 E NaCl
(2)略
(3)略
19. (1) ② 、 吸收A装置中产生的盐酸酸雾
6
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木条复燃
(2)D中有部分CO2未参加反应进入E中生成沉淀
(3)小 30 因样品中含有不与CO2反应生成气体的杂质
20. (1) 1mol/L 6.72L
(2)FeS2; 还原产物; 21 mol;
(3)0.6mol/L或1.8mol/L
21.(1)4.8 g (2)8 mol/L
二、非选择题
17.(每空2分,共10分)
(1)
(2)
18.(共10分)
(1)
(2)
(3)
19、(共13分)
(1)
(2)
(3)________
20(共13分)
(1) 、
(2) 、 、 ;
(3) 。
21、(共6分)
6
(1) ;(2) 。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