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县胜坨中学2015-2016学年七年级历史12月月考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共50分)
1. 某校历史学习小组要考察我国最早的原始人类生活的遗址,他们应该去
A. 北京周口店 B. 陕西西安 C. 浙江余姚 D. 云南元谋
2. 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曾为“首届世界华人炎帝故里寻根节“赠书法作品”华夏千秋,同尊始祖;炎黄一脉,共拜神农。“被尊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的是 ( )
A. 尧和舜 B. 舜和禹 C. 炎帝和黄帝 D. 周文王和周武王
3. 据《史记》记载,传说他“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史记》里所盛赞的是
A. 神农教民农耕 B. 黄帝创制历法 C. 尧舜禅让 D. 大禹治水
4. “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反映了西周时期实行的政治制度是( )
A. 奴隶制 B. 世袭制 C. 分封制 D. 郡县制
5. “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是指
A. 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B. 禅让制代替世袭制 C. 私有制代替公有制 D. 分封制代替禅让制
6. 文物是鲜活的,下列文物反映了商朝手工业发展水平的是( )
①秦兵马俑 ②司母戊鼎 ③彩陶 ④四羊方尊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②③ D. ②④
7. 成语“朝秦暮楚”与下列哪项关系密切?
A. 春秋时期大国争霸的形势 B. 战国时期“合纵”“连横”的形势
C. 秦国和楚国的地理位置 D. 秦国楚国灭亡的时间
8. 《华阳国志》记载:“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使成都平原变成“天府之国”的水利工程是( )
A. 都江堰 B. 郑国渠 C. 灵渠 D. 大运河
9. .“春秋末年以来,蓬蓬勃勃的自由思索的那种精神,事实上因此而遭受了一次致命的打击”,这里的“此”是指哪一历史事件
A. 秦灭六国 B. “焚书坑儒” C. 蒙恬反击匈奴 D. 大泽乡起义
10.秦灭六国后,全国统一使用的货币是
7
A. B.
C. D.
11. 下列战役发生在秦末农民战争的是( )
A. 城濮之战 B. 长平之战 C. 巨鹿之战 D. 垓下之战
12. 汉武帝开创了中国封建时代第一个鼎盛局面,下列哪一项不属于他的大一统措施
A.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 削弱诸侯国的势力
C. 统一货币、度量衡 D. 大力反击匈奴
13. 儒生董仲舒认为“文德为贵,而威武为下”,治国应该以教化为主。他的治国理念师承的是
A. 无为而治 B. “尊王攘夷”
C. 为政以德 D. 严刑峻法
14.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中央政权历来重视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管辖。下图反映的对西域管辖的机构设立于 ( )
A. 公元前119年 B. 公元119年
C. 公元前60年 D. 公元60年
15. 张骞出使西域,加强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联系。假如你是西域某国负责接待张骞的大臣,下列情景不可能出现的是( )
7
A. 看张骞等人口渴难耐,派人呈上葡萄、石榴等水果 B. 为张骞等人送来丝绸衣服以供换洗
C. 饭后请张骞等人欣赏具有民族特色的歌舞 D. 离别时将汗血宝马送给张骞
16. 图示法可以帮助我们学习历史,它能将复杂的历史较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下面哪幅图直观地反映了三国鼎立的形势?( )
A. B. C. D.
17. 歌曲《曹操》的第一句歌词是“东汉末年分三国”。奠定三国鼎立局面的战役是
A. 巨鹿之战 B. 官渡之战 C. 赤壁之战 D. 淝水之战
18. 某剧团要编演一部反映南北朝时期我国少数民族与汉族友好关系的话剧,这部话剧可取材于
A. 蒙恬北击匈奴 B. 孝文帝改革 C. 昭君出塞 D. 澶渊之盟
19. 生病了去医院看病,医生通常会看你的脸色、听听声音、问你的病情、按你的脉搏。由此我们会联想到:
A. 扁鹊 B. 华佗 C. 张仲景 D. 李时珍
20.妇好是商王的王后。一年夏天,北方边境发生战争,妇好自告奋勇,要求率兵前往,商王犹豫不决,占卜后才决定派妇好起兵,结果大胜。这个故事最早可能记载在( )
A. 龟甲或兽骨上 B. 竹简或木牍上 C. 丝帛或麻布上 D. 宣纸上
21. 佛教传入我国后,很快受到封建统治者的提倡和扶持,其根本原因是( )
A. 虔诚信佛,来世可以得到幸福 B. 一些封建官僚贵族信佛
C. 对我国文化的发展有深远影响 D. 对封建国家统治人民有利
22. 下边是某同学在历史课堂笔记上记下的关键词。该同学学习的应是
A. 齐国管仲改革 B. 秦始皇巩固统一
C. 曹操统一北方 D. 北魏孝文帝改革
23. 蜀国丞相诸葛亮说:“今民困国虚,决敌之资,唯仰锦耳。”这表明( )
A. 蜀锦已成为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 B. 蜀锦是打败魏、吴的主要武器
C. 蜀锦制造业耗费国家资财,使国库空虚 D. 蜀锦生产技术落后,难与敌人生产相配
7
胡人汉服图 汉人胡食图
24. 上列图片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
A. 民族交融 B. 中外交往 C. 国家统一 D. 经济发展
25.我国古代政治制度不断调整与变革,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制的措施中有利于限制地方割据势力的是 ( )
A. 设立丞相 B. 推行郡县制 C. 建立县制 D. 实行皇帝制
二、综合探究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3.0分)
26. 学习秦朝的历史时,老师带领我们进行探究,在老师所提问题的引导下,我们对秦朝的历史有了深入的了解,不信?你试试吧!
【步骤一:细看地图】
图1 秦长城示意图
图2 秦朝水利工程图
【步骤二:走进遗迹】
7
图3 秦朝水利工程遗迹 图4 陈胜、吴广起义纪念碑
【步骤三:解除迷惑】
(1) 图1中都城A是________,建都于公元前________年,是由________(人物)建立的。长城的起止点B是________,C是________。 (5分)
(2) 结合图1说说秦始皇为什么要修万里长城。(2分)
(3) 图2和图3中“秦朝水利工程”指的是什么?它沟通了哪两大水系?有什么作用? (4分)
(4) 图1和图4有什么关系? (2分)
三、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38分)(12分+10分+16分)
27. 材料一:江南地域辽阔而人烟稀少;稻米和鱼是主要食物,人们还可以从山中采集植物果实和贝类为食;放火烧荒,耕种水田;不需要商人贩卖货物,没有非常富裕的人。
——西汉《史记》
材料二: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南朝 《宋书》
请回答:
(1)分析比较以上两则材料,说明江南地区从西汉到南朝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分)
(2)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6分)
(3)江南地区发生的这种变化对我国经济产生了怎样深远的影响? (2分)
(4)从江南变化原因中,你认为对当地经济发展有何启示? (2分)
28.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南阳武侯祠联:“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革爻挂,水面偏能用火攻。”
7
材料二 杜甫诗:“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请完成:
(1) 材料一中“东和北拒”“水面偏能用火攻”分别指什么?(4分)
(2) 材料中提到的人物是谁?(2分)
(3) 材料二中最能高度概括他的功劳的是哪一句? (1分)
(4) 请列举和他有关的三个成语。(3分)
29.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支持下开始变法,主要内容是“编制户口,加强刑罚;奖励生产;奖励军功;承认土地私有;推行县制;统一度量衡。
—摘自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二:魏初风俗至陋……迁都之后,革易旧俗,亦可谓雷厉风行……民族根底,莫如语言,语言消灭,未有不同化于他族者。孝文以仰慕中原文化之故,至欲自举其语言而消灭之,其改革之心,可谓勇矣。
——摘编自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
材料三:如果说从平城到洛阳的北魏是汉化先行者,那么西魏、北周就是追随者。……
——《简明中国史读本》
(1)根据材料一,指出支持商鞅变法的国君是谁?最能体现商鞅变法性质的内容是哪一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场变法对秦国产生的影响。 (6分)
(2)依据材料二,分析孝文帝“迁都”的作用。(须依据材料分析,不能少于两层含义)(4分)
(3)结合所学知识,说出汉化政策的主要内容有哪些?有何历史作用? (6分)
7
参考答案:
一、客观题
1. D 2. C 3. D 4. C 5. A
6. D 7. B 8. A 9. B 10. D
11. C 12. C 13. C 14. C 15. B
16. D 17. C 18. B 19. A 20. A
21. D 22. D 23. A 24. A 25. B
二、主观题
26. (1)咸阳 221 秦王嬴政(或秦始皇) 临洮 辽东 (5分)
(2)为了安定北边,抵御匈奴侵扰,维护国家的统一。 (2分)
(3)灵渠。沟通了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为中原与岭南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提供了有利条件。 (4分)
(4)繁重的徭役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痛苦和灾难,人民不堪忍受,起来反抗。(2分)
27. (1)由荒凉、落后变为富庶。 (2分)
(2)江南地区雨量充沛,气候较热,土地肥沃,自然条件优越;北方人口南迁,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江南地区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安定;劳动人民辛勤劳动。 (6分)
(3)为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 (2分)
(4)保持安定的环境;引进人才;引进技术等等 (2分)
28. (1)诸葛亮。 (2分)
(2)“东和北拒”是指确定联孙抗曹的战略;“水面偏能用火攻”是指赤壁之战,火烧曹军。 (4分)
(3)功盖三分国。(1分)
(4)三顾茅庐;草船借箭;七擒孟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等。 (3分)
29. (1)秦孝公;承认土地私有;这场变法使秦国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6分)
(2)改变陋俗;减少改革阻力;便于接受中原文化。(须依据材料分析,不能少于两层含义,) (4分)
(3)改穿汉服、学习汉语、采用汉姓,提倡与汉族通婚等;促进了民族融合。 (6分)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