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卷
一、选择题
1.下列长度单位中,比分米大的单位是( )
A.米 B.纳米 C.厘米 D.毫米
2.我国1元硬币的直径最接近于( )
A.2微米 B.2毫米 C.2厘米 D.2分米
3.下列有关密度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一滴水的密度小于一桶水的密度
B.密度大的物体质量大
C.水和冰是同种物质,所以密度相同
D.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4.女子运动员在50m自由泳决赛中以20s的时间匀速游完全程,则她的速度是( )
A.2m/s B.2.5m/s C.3m/s D.3.5m/s
5.以下事例中,利用声波能传递能量的是( )
A.医生通过听诊器给病人诊病
B.通过声学仪器接收到的次声波等信息可以判断地震的方位和强度
C.利用超声波给金属工件探伤
D.利用超声波排出人体内的结石
6.下列现象中不属于液化的是( )
A.北方的冬天,户外的人不断呼出“白气”
B.戴眼镜的人从寒冷的室外进入温暖的室内,镜片会蒙上一层小水珠
C.我国北方秋、冬两季,有时地面和屋顶会出现霜
D.清晨人们有时会看到路边的草上结有露珠
7.下列光学器材中,能使物体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是( )
A.放大镜 B.照相机 C.投影仪 D.平面镜
8.决定一个物体质量大小的因素是( )
A.物体的形状 B.物体所处的地理位置
C.物体所处的状态 D.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
9.小红在路上骑自行车,若说她是静止的,则选择的参照物可能是( )
A.迎面走来的行人 B.路旁的树木
C.小红骑的自行车 D.从身边超越的汽车
10.下列有关误差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
B.误差就是测量中产生的错误
14
C.只要认真测量,就可以避免误差
D.选用精密的测量仪器可以消除误差
11.如图是小明用刻度尺测量一条形金属片长度的情形,该刻度尺的分度值和金属片的长度分别是( )
A.1cm、5.50cm B.1cm、8.30cm C.1mm、8.30cm D.1mm、2.80cm
12.物体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做( )
A.凝华 B.升华 C.液化 D.汽化
13.建筑工地需用砂石400m3,已知砂石的密度为2.6×103kg/m3,它的质量是( )
A.1.04×106g B.1.04×107g C.1.04×108g D.1.04×109g
14.将敲响的锣面用手一按,响声马上消失,这是因为( )
A.声波全部传入人体 B.声音的音调变低了
C.声音的音调变高了 D.锣面停止了振动
15.图中,表示非晶体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是( )
A. B. C. D.
16.某物体在前一半路程中的速度为20m/s,后一半路程中的速度是30m/s,那么该物体在全程的平均速度是( )
A.10m/s B.24m/s C.25m/s D.50m/s
二、填空题
17.(4分)如果一个物体在1秒的时间内振动100次,它的频率就是 Hz,如果一个物体的频率是20Hz,即它每秒振动 次,人们把高于 的声叫做超声波,把低于20Hz的声叫做 .
18.(4分)平面镜所成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 ,像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 ,像和物体的连线与镜面 ,即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镜面 .
19.(11分)(1)光在 中沿直线传播,射击瞄准时要做到“三点一线”,这是利用光的 的原理,阳光透过树叶间的缝隙射到地面上,形成 形光斑,这也是由于光的 形成的.
14
(2)光从一种介质 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会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光线垂直射入界面时,光的传播方向 ,折射角等于 .当光从水或其他介质中斜射人空气中时,折射角 (填大于或小于)入射角.
(3)插入水中的筷子向 (填上或下)弯折,池水看起来比实际的 (填深或浅),玻璃砖后的笔“错位”,这些都是光的 现象形成的.
20.如果一束来自远处某点的光经角膜和晶状体折射后所成的像落在视网膜(选填“前”或“后”) ,这就是近视眼.矫正的方法是戴一副由 透镜片做的眼镜.矫正前像离视网膜越远,所配眼镜的“度数”越 .
21.(4分)观察表,由表中数据可知,在15℃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 m/s;在25℃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 m/s;由表中左边两列数据可知,声速的大小跟 有关,由表中右边两列数据可知,声速的大小跟 有关.
介质
声速(m/s)
介质
声速(m/s)
空气(0℃)
331
软木
500
空气(15℃)
340
煤油(25℃)
1324
空气(25℃)
346
水(常温)
1500
22.(4分)日常生活中,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有两种方法:
A.在相同时间内,比较物体经过的路程
B.在物体运动相同路程的情况下,比较它们所花的时间
如图中a、b、c三人同时从同一其起跑线开始运动,则甲图中运动最快的是 ,其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是 (填A或B).
乙图中运动最快的是 ,其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是 (填A或B).
三、实验探究题
23.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温度计中的液柱稳定后的示数如图所示,则此时水温是 .
24.(6分)某实验小组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时:
(1)为了确定凸透镜的焦距,小安同学让一束平行光射向凸透镜,移动光屏,直到在光屏上会聚成一点,如图甲所示,则该凸透镜的焦距为 cm.
(2)如图乙所示,把该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上,此时凸透镜处在光具座上50cm的位置,当把发光物体放在光具座上15cm位置时,发光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是
14
cm,移动处在凸透镜另一端的光屏,可以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倒立、 (选择放大、缩小或等大)的实像.
25.(8分)小勇同学为了测量潭城老陈醋的密度,进行以下实验:如图所示,接下来进行以下3项操作:
(1)将待测老陈醋倒入烧杯中,用天平测出烧杯和老醋的总质量,由图1可读出其总质量为m2= g;
(2)将烧杯中老陈醋的一部分倒入量筒(如图2),测出这部分老醋的体积V= mL;
(3)用天平测量烧杯和剩余老陈醋的总质量,由图3可读出其总质量为m3= g;
(4)由以上数据可以算出老陈醋的密度是 g/cm3.
四、作图计算题
26.(8分)按题目要求作图:
(1)请画出甲图中折射光线对应的入射光线.
(2)在乙图中分别画出平行于主光轴和经过光心O的两条光线经过凸透镜折射后的光线.
(3)如图丙所示,入射光线与法线成60°入射,在图中画出反射光线,并标出反射角.
27.(6分)体育锻炼用的一个实心球的质量是4千克,经测量知道它的体积时0.57立方分米,它的密度是多少kg/m3?已知铅的密度是11.3×103kg/m3,这个铅球是用纯铅制造的吗?
14
28.(8分)在火车站,通常可见到列车运行时刻表,其中T114次列车时刻表如下:
停靠站
到达时刻
开车时刻
里程/km
上海
18:00
0
蚌埠
22:00
22:15
484
济南
03:04
03:12
966
北京
08:00
1463
由表中可知:
(1)从上海到蚌埠的路程是多少千米?
(2)列车从上海出发经多长时间到达蚌埠?
(3)在此过程中的平均速度约为多少km/h?
(4)从上海到北京共经历多少小时?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考点:物理量的单位及单位换算.
专题:长度、时间、速度.
分析:长度单位间的换算关系是:1km=103m=104dm=105cm=106mm=109μm=1012nm.
解答:解:
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主单位是米,比米大的单位有千米;比米小的单位有分米、厘米、毫米、微米、纳米.其中厘米、毫米、微米和纳米都比分米小.
故选A.
点评: 此题考查的是微米对长度单位及大小关系的掌握,属于识记性知识的考查,难度较小,是一道基础题.
14
2.考点: 长度的估测.
专题: 估算法.
分析: 根据我们对于硬币和长度单位的了解来作答.要求学生对于日常生活中物体长度具有初步的估测能力.
解答: 解:根据生活经验可知我国1元硬币的直径约为2cm左右.
故选C.
点评: 一是正确估计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物体的长度,如硬币的直径、大拇指的宽度等;
二是此类选择题四个选择相差很大,比如本题从A到D成十倍增大,只要有经验,应该根据估测能选出最合理的选项.
3.考点: 密度及其特性.
专题: 密度及其应用.
分析: ①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这种物质的密度.密度是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物质密度与物质种类、温度和状态有关,与质量、体积大小无关.
②不同物体质量的大小用公式m=ρV比较.
解答: 解:
A、一滴水和一桶水虽然质量、体积不同,但都是水,物质是相同的,所以密度相同.此选项错误;
B、由公式m=ρV知:物体质量的大小与密度和体积都有关系,密度大体积不确定,质量大小无法确定.此选项错误;
C、水和冰是同种物质,状态不同,密度不一样.此选项错误;
D、不同物质密度一般不同,因为密度是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此选项正确.
故选D.
点评: 此题考查的是影响密度的因素和利用密度变形公式分析实际问题,属于基本规律和公式的应用,难度不大,容易解答.
4.考点: 速度的计算.
专题: 长度、时间、速度.
分析: 已知路程和时间,利用速度公式v=求速度.
解答: 解:路程s=50m,时间t=20s,
速度v===2.5m/s,
故选B.
点评: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的理解和掌握.此题难度不大,属于基础题.
5.考点: 声与能量.
专题: 声现象.
分析: 声波可以传递信息,是指告诉我们什么,也就是传递了信息,如教师讲课,告诉我们知识;
声波可以传递能量是指可以改变什么,也就是传递了能量,如超声波洁牙,使我们的牙齿上的牙垢去掉,使我们的牙齿更洁净.
14
解答: 解:利用听诊器给病人诊病、利用次声波判断地震的方位和强度、用超声波给工件探伤等都是利用声音能传递信息;而用超声波碎石利用了声音能传递能量.
故选D.
点评: 本题考查的是声音可以传递能量,声音在传递过程中,可以传递能量也可以传递信息.
6.考点: 液化及液化现象;生活中的凝华现象.
专题: 汽化和液化、升华和凝华.
分析: 解决此题的关键是知道物态变化的名称,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是熔化,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是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称为汽化,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称为液化,物质直接从固态变成气态的现象称为升华,物质直接从气态变为固态是凝华.
解答: 解:A、北方的冬天,户外的人不断呼出“白气”,这是呼出的水蒸气的遇冷液化而成的小水滴,故A不符合题意;
B、戴眼镜的人从寒冷的室外进入温暖的室内,由于镜片温度较低,周围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滴附着在镜片上,故B不符合题意;
C、我国北方秋、冬两季,有时地面和屋顶会出现霜,是水蒸气遇冷直接变为固态的凝华现象,故C符合题意;
D、小草上的露水,是水蒸气的液化现象,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评: 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是要正确判断物态并明确物态变化的名称.
7.考点: 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专题: 透镜及其应用.
分析: (1)掌握凸透镜成像的三种情况和应用:
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于照相机和摄像机.
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应用于幻灯机和投影仪.
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应用于放大镜.
(2)平面镜能成正立的、等大的虚像.
解答: 解:A、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小部分,能得到正立的、放大的虚像.不符合题意.
B、照相机拍摄远处的景物时,U>2f,胶片上得到倒立、缩小的实像.不符合题意.
C、投影仪投影时,2f>U>f,屏幕上得到倒立、放大的实像.符合题意.
D、平面镜能成正立的、等大的虚像.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评: 掌握凸透镜的三种成像情况和应用,以及平面镜的成像特点和应用.本题属于比较简单的习题.
8.考点: 质量及其特性.
分析: 根据质量的定义:物体中含有物质的多少叫质量来解答此题.
解答: 解: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质量,由此可见一个物体质量大小决定于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质量大小与物体的形状、状态、位置都无关.因为当物体的形状、状态、位置发生变化时,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是不会发生变化的,所以质量是不变的.
故选 D.
14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质量概念及其特性的理解和掌握,属于对基础概念的考查,难度不是很大.
9.考点: 参照物及其选择;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分析: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看被研究的物体与所选的标准,即参照物之间的相对位置是否发生了改变,如果发生改变,则物体是运动的;如果未发生变化,则物体是静止的.
解答: 解:小红在路上骑自行车,若说她是静止的,则选择的参照物和小红之间的位置肯定没发生变化,只有和她自己骑得自行车之间的位置没发生变化,和迎面走来的人、路旁的树木、从身边超越的汽车之间的位置都发生了变化.故ABD错误.
故选C
点评: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参照物的选择、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理解和掌握,研究同一物体的运动状态,如果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得出的结论可以不同,但都是正确的结论.
10.考点: 误差及其减小方法.
专题: 长度、时间、速度.
分析: 解答本题要弄清误差与错误的区别,减小误差的方法和误差的不可避免性.
解答: 解:A、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就是为了减小误差,符合题意;
B、误差和错误产生的原因不同,不符合题意;
C、误差是不可以避免的,不符合题意;
D、误差是不可以消除的,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点评: 本题考查了减小误差的方法、误差的不可避免性及误差与错误的区别.
11.考点: 刻度尺的使用.
分析: 在读数前,首先要确定刻度尺零刻线和分度值,然后再读出金属片的长度.
解答: 解:由图可知,在(5~6)cm之间有10个格,那么每一个小格就是1mm,即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
从图中可看出,测量的起始刻度不是零刻度,而是5.50cm的刻线,金属片末端对着的刻度线为8.30cm,
所以金属片的长度即为两刻度值差L=8.30cm﹣5.50cm=2.80cm.
故选D.
点评: 若测量的起始刻度不是零刻度线,被测物体的长度应为两端对应的刻度值之差,在进行精确测量时,应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12.考点: 生活中的升华现象.
专题: 汽化和液化、升华和凝华.
分析: (1)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由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
(2)六种物态变化过程中,都伴随着吸热或放热;其中放出热量的物态变化有:凝固、液化、凝华;吸热的有:熔化、汽化、升华.
解答: 解:
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现象叫做凝华;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现象叫做升华.
故选B.
14
点评: 物态变化有三组六种:熔化与凝固,汽化与液化,升华与凝华,每一组中的两个物态变化都是互逆的过程.
13.考点: 密度公式的应用.
专题: 密度及其应用.
分析: 知道砂石的密度和体积,利用m=ρV求其质量.
解答: 解:
由ρ=可得,400m3砂石的质量为:
m=ρV=2.6×103kg/m3×400m3=1.04×106kg=1.04×109g.
故选D.
点评: 本题考查了学生对密度公式的掌握和运用,属于基础题目.
14.考点: 声音的产生.
分析: 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解答: 解:响声消失是振动停止的结果,手一按,使锣面的振动停止了,所以发声就停止了.
故选D.
点评: 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发声停止的原因是振动停止.
15.考点: 熔化和凝固的温度—时间图象;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专题: 图析法.
分析: 首先明确熔化过程是一个吸热的过程.其次要分清晶体与非晶体在熔化(凝固)时的最大区别,那就是一个有熔点(凝固点),一个没有熔点(凝固点).
解答: 解:A、随着时间的沿长,物体的温度在上升,说明物体在吸热,并有一段时间吸热温度不变,说明这是晶体熔化的图象;
B、随着时间的沿长,物体的温度一直在升高,说明这是非晶体熔化的图象;
C、随着时间的沿长,物体的温度在下降,说明物体在放热,且有一段时间放热温度不变,说明这是晶体凝固的图象;
D、随着时间的沿长,物体的温度一直在下降,说明这是非晶体凝固的图象;
故选B.
点评: 解决此题的关键有两点,一是明确熔化吸热、凝固放热;二是分清晶体有一定的熔点(凝固点),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点(凝固点).
16.考点: 变速运动与平均速度;速度公式及其应用;速度的计算.
专题: 计算题.
分析: 设总路程为s,算出前一半路程用的时间t1,后一半路程用的时间t2,则总时间为t=t1+t2,用公式v=计算出平均速度.
14
解答: 解:设总路程为s,则前、后一半路程均为,前一半路程用的时间t1==,后一半路程所用的时间t2==,
物体全程时间t=t1+t2,
全程平均速度v======24m/s.
故选B.
点评: 平均速度是指一段时间内的路程和这段时间的比值,用公式v=去计算,不能用v=去计算.
17.考点: 超声波与次声波.
专题: 声现象.
分析: 人耳的听觉范围是在20Hz到20000Hz之间的声音.超出这个范围的声音,人耳是听不到的.所以人们把高于20000Hz的声音叫做超声,把低于20Hz的声音叫做次声.
解答: 解:如果一个物体在1秒的时间内振动100次,它的频率就是100Hz,如果一个物体的频率是20Hz,即它每秒振动20次,人们把高于20000Hz的声叫做超声波,把低于20Hz的声叫做次声波.
故答案为:100;20;20000Hz;次声波.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对超声和次声定义的掌握情况.这部分内容需要多背多记.
18.考点: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原理、现象及其实验方案.
专题: 光的传播和反射、平面镜成像.
分析: 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进行填写.
平面镜成像特点:物体在平面镜中成虚像,物像大小相等,物像连线与镜面垂直,物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解答: 解:
物体在平面镜中的像是虚像,像与物的大小相等,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像和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即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镜面对称.
故答案为:相等;相等;垂直;对称.
点评: 平面镜成像特点是平面镜成像习题的重要依据,一定要熟练掌握.
19.考点: 光的折射规律;光在均匀介质中直线传播;光的折射现象及其应用.
专题: 光的传播和反射、平面镜成像;光的折射、光的色散.
分析: 光现象有以下三种情况:
(1)光在同种均匀物质中沿直线传播,如:激光准直、小孔成像和影子的形成等;
(2)当光照射到物体界面上时,有一部分光被反射回来发生反射现象,例如:平面镜成像、水中倒影等;
14
(3)当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的会偏折,发生折射现象,如:看水里的鱼比实际位置浅等.
解答: 解:(1)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射击瞄准时要做到“三点一线”,这是利用光的直线传播的原理;
阳光透过树叶间的缝隙射到地面上,形成圆形光斑,这是小孔成像现象,也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2)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会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
光线垂直射入界面时,光的传播方向不变,折射角等于 0°.
当光从水或其他介质中斜射人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3)插入水中的筷子向上弯折,池水看起来比实际的浅,玻璃砖后的笔“错位”,这些都是光的折射现象形成的.
故答案为:
(1)同种均匀介质;直线传播;圆;直线传播.
(2)斜射;不变;0°;大于;
(3)上;浅;折射.
点评: 本题考查光沿直线传播、光的折射现象,理解各现象的含义和规律并能与具体的光现象相结合是正确解答的关键.
20.考点: 近视眼的成因与矫正办法.
专题: 透镜及其应用.
分析: 通过物体成像在视网膜的前方,可以确定眼睛是近视眼还是远视眼.根据眼睛的矫正方法,可以确定带什么眼镜.像离视网膜越远,矫正时眼镜的“度数”应该越大,
解答: 解:由于像成在视网膜的前方,所以这是近视眼,因此要带凹透镜来矫正,矫正前像离视网膜越远,所佩戴眼镜的“度数”越大.
故答案为:前;凹;大.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对近视眼的成因和矫正方法的掌握.近视眼的晶状体较厚,会聚能力较强,看远处的物体时,将像成在视网膜的前面,需戴凹透镜矫正.
21.考点: 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声速的大小跟介质温度的关系.
专题: 声现象.
分析: 声音在15℃的空气中传播速度为340m/s,声音需要靠介质来传播,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是不同的,同一种介质中,温度对声音的传播速度有影响.
解答: 解:由表中数据可知,在15℃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在25℃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6m/s;由表中左边两列数据可知,声速的大小跟温度有关,由表中右边两列数据可知,声速的大小跟介质有关.
故答案为:340;346;温度;介质.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声音的产生、传播条件和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的了解和掌握,是一道基础题.
22.考点: 运动快慢的比较.
专题: 长度、时间、速度.
分析: 比较运动快慢控制时间不变比较路程长短,控制路程不变比较时间多少.
14
解答: 解:图甲中,时间相同,路程越长运动的越快,所以a运动最快,该图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是在相同时间内,比较物体经过的路程,即A方法.
图乙中,路程相同,时间越短运动的越快,所以a运动最快,该图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是在物体运动相同路程的情况下,比较它们所花的时间,即B方法.
故答案为:a;A;a;B.
点评: 本题考查运动快慢的比较,运动的快慢由两个量决定:路程和时间.
23.
考点: 温度计的使用及其读数.
专题: 温度计、熔化和凝固.
分析: 温度计的读数:首先根据确定液柱是远离零刻度还是靠近零刻度,确定零上还是零下.然后确定每一个大格和每一个小格代表的示数.
解答: 解:由图可知,温度计上10℃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温度是1℃,即此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液柱在90℃上,有两个小格,即水的温度为92℃.
故答案为:92℃
点评: 物理测量中有很多的测量工具,刻度尺、秒表、电流表、电压表、天平、量筒、弹簧测力计、温度计等,任何一种工具,一定要注意每一个大格和每一个小格各代表多少.刻度尺需要估读,其他的测量工具不需要估读,读出最接近的数值.
24.考点: 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专题: 探究型实验综合题.
分析: (1)首先根据凸透镜焦点和焦距的定义得出凸透镜的焦距.然后根据凸透镜成像的情况进行判断,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会聚在主光轴上一点,这点的凸透镜的焦点,焦点到光心的距离是凸透镜的焦距;
(2)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解答: 解:(1)让一束平行于凸透镜主光轴的光线经过凸透镜后,移动光屏,直到在光屏上会聚成一点,这点是凸透镜的焦点,焦点到光心的距离是30.0cm﹣20.0cm=10.0cm,所以凸透镜的焦距是10.0cm;
(2)凸透镜的焦距是10.0cm,把发光物体放在光具座上15cm位置时,发光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是50cm﹣15cm=35cm,此时物体在凸透镜的二倍焦距以外,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
故答案为:(1)10.0;(2)35;缩小.
点评: 本题通过探究实验考查了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及应用,要求学生对凸透镜成像的各种情况都要熟悉;不仅要掌握成像特点与物距像距之间的关系,而且要善于总结规律.
25.考点: 液体的密度测量实验.
专题: 测量型实验综合题.
分析: (1)(3)天平的读数:被测物体的质量等于砝码质量加上游码显示质量;
(2)从图2量筒得出陈醋的体积,注意单位是mL;
(4)根据密度公式求出老陈醋的密度.
解答: 解:
(1)由图1可得烧杯和老醋的总质量m2=50g+20g+10g+2.4g=82.4g,
(2)图2中量筒中老醋的体积V=40mL=40cm3,
(3)图3中烧杯和剩余老醋的总质量m1=20g+10g+10g+2.4g=42.4g,
14
(4)量筒中老醋的质量m=m2﹣m1=82.4g﹣42.4g=40g,
老醋的密度ρ===1g/cm3.
故答案为:(1)82.4;(2)40;(3)42.4;(4)1.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学生对天平和量筒的使用、液体密度测量步骤和密度计算公式的理解和掌握,基础性题目.注意单位换算1cm3=1mL.
26.考点: 透镜的光路图;作光的反射光路图.
专题: 光的传播和反射、平面镜成像;透镜及其应用.
分析: (1)在作凸透镜的光路图时,先确定所给的光线的特点再根据透镜的光学特点来作图.
(2)根据反射定律: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作出反射光线并标出反射角及其度数.
解答: 解:(1)由图可知,折射光线平行于凸透镜的主光轴,则入射光线过焦点.如图所示:
(2)过焦点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平行于主光轴的入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通过焦点.如图所示:
(3)首先画出法线,此时入射光线与法线夹角为60°,即入射角为60°,则反射角也为60°,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在法线右侧画出反射光线.
如图所示:
点评: (1)凸透镜有三条特殊光线:过焦点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平行于主光轴的入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通过焦点,过焦点的入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平行于主光轴;
(2)作反射光线时,先确定反射点,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在同一平面内法线的另一侧画出反射光线,注意完成题目的要求.
27.考点: 密度的计算.
专题: 密度及其应用.
分析: 已知球的质量和体积,根据密度公式求出铅球的密度;再与铅的密度进行比较即可.
解答: 解:铅球的密度ρ球===7.02×103kg/m3<11.3×103kg/m3,所以这个铅球不是用纯铅制成的;
答:它的密度是7.02×103kg/m3,不是纯铅制造的.
14
点评: 此题主要考查的是学生对密度计算公式的理解和掌握,基础性题目.
28.考点: 变速运动与平均速度.
专题: 长度、时间、速度.
分析: 据表中的数据可得火车从上海开往蚌埠所用的时间和两地的距离,根据公式v=可求在此过程中的平均速度.
解答: 解:(1)从上海到蚌埠的路程s=484千米﹣0千米=484千米;
(2)列车从上海出发到达蚌埠所用的时间t=22:00﹣18:00=4h;
(3)在此过程中的平均速度v===121km/h;
(4)从上海到北京共经历的时间t2=24:00﹣18:00+8:00=14h.
答:(1)从上海到蚌埠的路程是484千米;
(2)列车从上海出发经4h到达蚌埠;
(3)在此过程中的平均速度约为121km/h;
(4)从上海到北京共经历14h.
点评: 本题考查速度的计算,关键是时间和路程的计算,解题过程中要学会认识列车时刻表.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