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期末化学模拟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包含24个小题,每个小题2分,共48分;将每个小题的正确答案字母序号填在下表相应的题号下)
1.化学上把“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下面对化学变化中“新物质”的解释正确的是( )
A. “新物质”就是自然界中不存在的物质
B. “新物质”就是与变化前的物质在颜色、状态等方面有所不同的物质
C. “新物质”就是与变化前的物质在元素组成上不同的物质
D. “新物质”就是在组成或结构上与变化前的物质不同的物质
2.家庭生活中处处都有物质变化,下列发生在家庭生活中的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A. 鲜牛奶变质 B. 酵母粉发酵 C. 钢丝球刷碗 D. 洁厕精除垢
3.正确的化学实验操作对实验结果、人身安全非常重要.下列基本的实验操作不正确的是( )
A. B.
加热液体 熄灭酒精灯
C. D.
检查气密性 滴加液体
4.下列实验的基本操作中正确的是( )
A. 用细口瓶盛放固体药品
B. 洗涤干净的试管倒放在试管架上
C. 温度计代替玻璃棒用于搅拌
D. 将实验剩余的药品放回原试剂瓶
5.水是生命之源,也是重要的溶剂.下列有关水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水电解生成氢气和氧气,说明水中含有氢分子和氧分子
B. 用肥皂水不可以区分硬水和软水
C. 将黄河水经沉降、过滤、吸附,灭菌等净化操作后,可供人们生活用水
D. 水体有一定的自净功能,部分工业污水可直接排放
6.从分子的角度分析,下列解释错误的是( )
A. 好酒不怕巷子深﹣﹣分子在不断的运动
B. 热胀冷缩﹣﹣分子的大小随温度的改变而改变
C. 给轮胎打气﹣﹣分子之间有间隔
D. 晾晒的衣服在阳光下比在阴凉处干得快﹣﹣温度高,分子运动快
7.如图表示封闭在某容器中的少量液态水的微观示意图(该容器的活塞可以左右移动).煮沸后,液态水变成水蒸气.在这一过程中,发生的变化是( )
A. B.
水分子本身变大 水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大
C. D.
水分子的数目增多 水分子受热都跑到容器的一端
8.下列仪器:①滴管 ②漏斗 ③酒精灯 ④玻璃棒 ⑤烧杯,在过滤实验中没有用到的是( )
A. ②④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⑤
9.下列物质的性质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
A. 颜色 B. 密度 C. 溶解性 D. 可燃性
10.关于电解水实验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试管b中的气体是氢气 B. 试管a中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C. 产生的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约为2:1 D. 该实验证明水由氢气和氧气组成
11.研究物质时,常常先把物质进行分类.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
A. 清新的空气 B. 黄泥水 C. 纯净的食盐水 D. 蒸馏水
12.水是我们生活、生产各方面都离不开的重要物质,下列有关水的说法错误( )
A. 水是一种最常见的溶剂 B. 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粒子是水分子
C. 可用肥皂水鉴别硬水和软水 D. 实验室里最好用自来水配制溶液
13.形成化学观念是化学学习的任务之.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B. 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过程实质上是原子重新组合的过程
C. 化学变化的过程实质上是原子重新组合的过程
D. 水的三态变化中,分子的能量、运动速率不变
14.已知某粒子的结构示意图为,则该粒子属于( )
A. 金属元素的原子 B. 非金属元素的原子
C. 阳离子 D. 阴离子
15.硒是人体必需的一种微量元素,严重缺硒有可能诱发皮肤疾病.已知硒的原子序数为34,质子数与中子数之和为79.下列有关硒原子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核电荷数为79 B. 核外电子数为34
C. 质子数为34 D. 中子数为45
16.关于相对原子质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由于原子的质量数值太小,使用不方便,所以采用相对原子质量
B. 相对原子质量是原子质量的简称
C. 相对原子质量是以碳12原子的质量为标准的比值
D. 碳的相对原子质量约是12g
17.下列物质的分类中,后者包括前者的是( )
A. 单质 化合物 B. 纯净物 混合物
C. 化合物 纯净物 D. 纯净物 单质
18.以下是几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属于同种元素的是( )
A. B.
C. D.
19.5月7日天津宏迪工程检测发展有限公司在进行探伤作业期间,丢失了用于探伤的放射源铱﹣192一枚,铱﹣192除可用于工业中的无损探伤外,还可用于治疗癌症.如图是元素周期表中关于铱元素的信息,下列关于铱元素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铱元素属于金属元素 B. 相对原子质量为192.2
C. 原子核外有77个电子 D. 原子核内中子数为77
20.下列实验操作中错误的是( )
A. B.
蒸发结晶 稀释浓硫酸
C. D.
滴管用后不洗插回原瓶 用力塞紧橡皮塞
21.空气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天然资源.在空气的成分中,体积分数约占78%的是( )
A. 氮气 B. 氧气 C. 二氧化碳 D. 稀有气体
22.我们每时每刻都离不开空气,空气成分的微小变化都会直接影响人类的生存,你关注每天的空气质量报告吗?在空气质量报告中一般不涉及( )
A. 二氧化碳 B. 二氧化硫 C. 二氧化氮 D. 可吸入颗粒物
23.元素在自然界里分布并不均匀,如智利富藏铜矿、澳大利亚多铁矿、我国山东富含黄金,但从在整个地壳含量来看,最丰富的金属元素是( )
A. O B. Si C. Al D. Fe
2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氧化物都是含氧元素的化合物 B. 分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C. 有单质生成的反应都是置换反应 D. 电解水时负极产生的气体是氧气
二、理解与应用(本题包括3个小题,每空1分,共31分)
25.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基本工具.请用化学符号或化学式填空:
(1)2个氢原子 ;
(2)氦气 ;
(3)天然气的主要成分 ;
(4)硝酸铵的阴离子 ;
(5)地壳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 .
2)根据你所学的知识,完成下表:
元素名称 碳 钠 氯 镁 钙 锌 铜
元素符号 P S
原子序数 12 11 15 17 20 30 29
(2)地壳中含量位于前四位的元素依次是 、 、Al、 (填元素符号,下同),空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 ,最原始的元素是 .
27.如图A是某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关信息,B是其原子结构示意图.
(1)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
(2)该元素属于 元素(填“金属”或“非金属”);
(3)图B是铝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其中 表示 ,弧线表示 ,“2”表示 ;该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 (填“失去”或“得到”)电子.
三、实验与探究(本题包括2个小题,共13分)
28.在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中,小强采用了如图所示装置:在由两个注射器组成的密闭系统中留有25mL空气,给装有细铜丝的硬质玻璃管加热,同时缓慢推动两个注射器活塞,过一段时间后停止加热,待冷却至室温后,将气体全部推至一支注射器内,读出注射器内气体的体积.
(1)在实验加热过程中,交替缓慢推动两个注射器活塞的目的是 .
(2)写出该实验中硬质玻璃管里出现的现象: ,发生化学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反应基本类型是 .
(3)小强测得实验结果如下:
反应前注射器内气体总体积 反应后注射器内气体总体积
25mL 22mL
由此数据可以推算出他测定的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2l%(填“大于”或“等于”或“小于”).造成该实验出现误差的原因可能是 (填序号).
①交替缓缓推动两个注射器活塞次数较少;②读数时没有冷却至室温;③加入铜丝量太少;④加入铜丝量太多.
(4)通过上面的实验,你学到的测量混合物中某成分含量的方法是 .
29.如图是某同学设计的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实验装置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带标号仪器的名称:① ;② .
(2)二氧化锰在该化学反应中的作用是 .
(3)组装好A装置后,该同学先向分液漏斗中加入水,然后将导管一端通入水中,并打开分液漏斗的活塞,观察导管口是否有连续的气泡冒出,该操作的目的是 .
(4)可用图B所示的方法收集氧气,主要是因为氧气 .
(5)应将收集满氧气的氧气瓶 放在桌面上.
四、计算(本题包括1个小题,共8分)
30.不同年龄段的群体每天钙的适宜摄入量不同,哺乳期妇女每日推荐摄入量为1200mg、如图为某保健品说明书的一部分,请回答:
(1)维生素D3的化学式为C27H44O,则维生素D3的化学式量是多少?
(2)维生素D3中各元素的质量比是多少?
(3)碳酸钙化学式为 每片药片含钙元素的质量是多少?
2014-2015学年安徽省亳州市蒙城县王集中学九年级(上)期末化学模拟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包含24个小题,每个小题2分,共48分;将每个小题的正确答案字母序号填在下表相应的题号下)
1.化学上把“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下面对化学变化中“新物质”的解释正确的是( )
A. “新物质”就是自然界中不存在的物质
B. “新物质”就是与变化前的物质在颜色、状态等方面有所不同的物质
C. “新物质”就是与变化前的物质在元素组成上不同的物质
D. “新物质”就是在组成或结构上与变化前的物质不同的物质
考点: 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
专题: 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
分析: 可以根据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方面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解答: 解:A、自然界中存在的物质也可能属于新物质,例如对过氧化氢分解生成水和氧气来说,水是自然界中存在的物质,属于该反应生成的新物质,故A不正确;
B、物质在颜色、状态等方面变化可能是物理变化,不一定有新物质生成,故B不正确;
C、元素相同也可能是新物质,例如过氧化氢分解生成水和氧气,过氧化氢和水的组成元素相同,但是它们属于不同的物质,故C不正确;
D、化学变化中生成的新物质是相对于反应物来说的,即生成了与反应物在组成或结构上与变化前的物质不同的物质,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充分理解新物质的含义,只有这样才能对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
2.家庭生活中处处都有物质变化,下列发生在家庭生活中的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A. 鲜牛奶变质 B. 酵母粉发酵 C. 钢丝球刷碗 D. 洁厕精除垢
考点: 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专题: 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分析: 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 解:A、鲜牛奶变质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B、酵母粉发酵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C、钢丝球刷碗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D、洁厕精除垢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故选:C.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解答时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若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若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3.正确的化学实验操作对实验结果、人身安全非常重要.下列基本的实验操作不正确的是( )
A. B. C. D.
加热液体 熄灭酒精灯 检查气密性 滴加液体
考点: 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加热器皿-酒精灯;液体药品的取用;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专题: 常见仪器及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分析: A、根据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B、使用酒精灯时要注意“两查、两禁、一不可”.
C、根据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使用胶头滴管滴加少量液体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 解:A、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试管里的液体,且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B、使用酒精灯时要注意“两查、两禁、一不可”,不能用嘴吹灭酒精灯,应用灯帽盖灭,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C、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把导管的一端浸没在水里,双手紧贴容器外壁,若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装置不漏气;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D、使用胶头滴管滴加少量液体的操作,注意胶头滴管不能伸入到烧杯内或接触烧杯内壁,应垂直悬空在烧杯口上方滴加液体,防止污染胶头滴管,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故选:B.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熟悉各种仪器的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常见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注意事项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
4.下列实验的基本操作中正确的是( )
A. 用细口瓶盛放固体药品 B. 洗涤干净的试管倒放在试管架上
C. 温度计代替玻璃棒用于搅拌 D. 将实验剩余的药品放回原试剂瓶
考点: 液体药品的取用;常用仪器的名称和选用.
专题: 常见仪器及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分析: A、用细口瓶盛放液体药品,盛放固体,不方便拿取;
B、根据试管内壁有附着的水分析;
C、从温度计的水银球壁很薄考虑;
D、实验室做实验剩余的药品,也要“三不”:不拿出实验室,不拿随意丢弃,不能放回原瓶.
解答: 解:A、广口瓶盛放固体药品,细口瓶盛放液体药品,故A错误;
B、洗过的试管内壁有附着水,为了防止聚集在试管底部,应倒放在试管架上.故B正确;
C、温度计的水银球壁很薄,如果代替玻璃棒用于搅拌的话,有可能使水银球破裂.所以不可用于搅拌,故C错误;
D、用剩的药品放回原瓶,则会污染瓶内的药品,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熟悉实验室药品的取用原则、掌握常见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注意事项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
5.水是生命之源,也是重要的溶剂.下列有关水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水电解生成氢气和氧气,说明水中含有氢分子和氧分子
B. 用肥皂水不可以区分硬水和软水
C. 将黄河水经沉降、过滤、吸附,灭菌等净化操作后,可供人们生活用水
D. 水体有一定的自净功能,部分工业污水可直接排放
考点: 电解水实验;水的净化;硬水与软水;水资源的污染与防治.
专题: 空气与水.
分析: A.根据水的组成分析;
B.根据肥皂水的鉴别方法来分析;
C.根据自来水的净化过程分析;
D.根据水体污染的原因来分析.
解答: 解:A.水电解生成氢气和氧气,说明水中含有氢元素和氧元素,故错误;
B.区分硬水和软水用肥皂水,加入肥皂水后搅拌,出现泡沫较多的是软水,出现泡沫较少的硬水,故错误;
C.由自来水的净化过程可知,黄河水经沉降、过滤、吸附、灭菌等净化操作后,可供人们生活用水,故正确;
D.工业污水一定要经过净化处理后才能排放,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 本题考查许多知识点.有利于学生通过题目对水的组成,净化、硬、软水的鉴别,水体污染等有关知识加以归纳总结.掌握基础知识点即可轻松解题.
6.从分子的角度分析,下列解释错误的是( )
A. 好酒不怕巷子深﹣﹣分子在不断的运动
B. 热胀冷缩﹣﹣分子的大小随温度的改变而改变
C. 给轮胎打气﹣﹣分子之间有间隔
D. 晾晒的衣服在阳光下比在阴凉处干得快﹣﹣温度高,分子运动快
考点: 利用分子与原子的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
专题: 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
分析: 根据分子的基本特征: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结合事实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 解:A、好酒不怕巷子深,是因为酒精中含有的酒精分子是在不断的运动的,向四周扩散,使人们闻到酒的香味,故选项解释正确.
B、热胀冷缩,是因为分子的间隔(而不是大小)随温度的改变而改变,故选项解释错误.
C、给轮胎打气,是因为分子间有间隙,压强增大,分子间间隔变小,故选项解释正确.
D、晾晒的衣服在阳光下比在阴凉处干得快,是因为阳光下温度高,分子运动的速率快,故选项解释正确.
故选:B.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分子的基本性质及利用分子的基本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7.如图表示封闭在某容器中的少量液态水的微观示意图(该容器的活塞可以左右移动).煮沸后,液态水变成水蒸气.在这一过程中,发生的变化是( )
A. B.
水分子本身变大 水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大
C. D.
水分子的数目增多 水分子受热都跑到容器的一端
考点: 物质的三态及其转化;利用分子与原子的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
专题: 阅读理解类简答题;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
分析: 水由液态煮沸后变成气态,水分子没变只是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大了.
解答: 解:水是由液态煮沸后变成气体,水分子本身数量没有变,变化的实质是分子间隔由小变大,然后充满整个容器.
故选B
点评: 此题需要学生两方面的能力,一是了解液态与气体的实质,二是能读懂各选项的图示内涵,属基础知识考查题.
8.下列仪器:①滴管 ②漏斗 ③酒精灯 ④玻璃棒 ⑤烧杯,在过滤实验中没有用到的是( )
A. ②④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⑤
考点: 过滤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
专题: 常见仪器及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分析: 根据过滤的原理,过滤是将固体不溶物跟液体分离的一种方法,其装置由铁架台、烧杯、玻璃棒、漏斗四种仪器组成.
解答: 解:过滤操作所必需的仪器有烧杯、铁架台、玻璃棒、漏斗等仪器.过滤操作不需要使用滴管;在常温下进行,无需加热,不需要用酒精灯.故没有用到的是①③.
故选B.
点评: 本题很简单,考查的是过滤中使用的仪器的选择;掌握过滤的原理与方法即可正确解题.
9.下列物质的性质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
A. 颜色 B. 密度 C. 溶解性 D. 可燃性
考点: 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
专题: 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分析: 物理性质是指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化学性质是指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而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变化中有新物质生成,因此,判断物理性质还是化学性质的关键就是看表现物质的性质时是否有新物质产生.
解答: 解: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挥发性等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因此,都属于物理性质.
A、颜色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故A错;
B、密度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故B错;
C、溶解性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故C错;
D、可燃性是通过物质燃烧表现出来的,是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属于化学性质,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 物理性质、化学性质是一对与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有密切关系的概念,联系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来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则掌握起来并不困难.
10.关于电解水实验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试管b中的气体是氢气
B. 试管a中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C. 产生的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约为2:1
D. 该实验证明水由氢气和氧气组成
考点: 电解水实验.
专题: 空气与水.
分析: 电解水时,正极产生的是氧气,负极产生的是氢气,氧气和氢气的体积比约为1:2.
解答: 解:A、试管b中的气体是氧气,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B、试管a中的气体是氢气,不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C、产生的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约为2:1,该选项说法正确;
D、该实验证明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选:C.
点评: 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说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同时说明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11.研究物质时,常常先把物质进行分类.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
A. 清新的空气 B. 黄泥水 C. 纯净的食盐水 D. 蒸馏水
考点: 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判别.
专题: 物质的分类.
分析: 物质分为混合物和纯净物,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
解答: 解:A、空气中有氧气、氮气等物质,属于混合物;
B、黄泥水中含有黄泥、水等物质,属于混合物;
C、纯净的食盐水中含有水、氯化钠,属于混合物;
D、蒸馏水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属于纯净物.
故选D.
点评: 本考点考查了物质的分类,与生活实际联系比较密切,要加强记忆混合物、纯净物、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等基本概念,并能够区分应用.本考点的基础性比较强,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12.水是我们生活、生产各方面都离不开的重要物质,下列有关水的说法错误( )
A. 水是一种最常见的溶剂 B. 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粒子是水分子
C. 可用肥皂水鉴别硬水和软水 D. 实验室里最好用自来水配制溶液
考点: 常见的溶剂;水的性质和应用;硬水与软水;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
专题: 空气与水.
分析: A、根据水能溶解很多物质分析;
B、根据分子的定义及水的构成分析;
C、根据硬水和软水的鉴别方法分析;
D、根据自来水中含有一些杂质分析.
解答: 解:A、水能溶解很多物质,在日常生活中最普遍的溶剂是水.故A说法正确;
B、水是由水分子构成,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粒子是水分子.故B说法正确;
C、肥皂水在软水中发泡较多,在硬水中发泡较少.故可用肥皂水鉴别硬水和软水,故C说法正确;
D、自来水常含有一些杂质,若用自来水配制溶液,会影响实验的结果.故D说法错误.
故选D.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水的净化和硬水与软水的区分有关知识,培养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3.形成化学观念是化学学习的任务之.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B. 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过程实质上是原子重新组合的过程
C. 化学变化的过程实质上是原子重新组合的过程
D. 水的三态变化中,分子的能量、运动速率不变
考点: 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化学反应的实质.
专题: 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
分析: A、根据构成物质的微粒解答;
B、根据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过程实质上微观粒子不断运动的过程解答;
C、根据化学变化的过程实质上是原子重新组合的过程解答;
D、根据水的三态变化中,分子的能量、运动速率发生了改变解答.
解答: 解:
A、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离子构成的,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正确;
B、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过程实质上微观粒子不断运动的过程,原子没有重新组合,错误;
C、化学变化的过程实质上是原子重新组合的过程,正确;
D、水的三态变化中,分子的能量、运动速率发生了改变,错误.
故选BD
点评: 本题考查了微观构成粒子的基本性质和有关的关系,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
14.已知某粒子的结构示意图为,则该粒子属于( )
A. 金属元素的原子 B. 非金属元素的原子
C. 阳离子 D. 阴离子
考点: 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
专题: 微观粒子模拟图型.
分析: A、金属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小于4个;
B、非金属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大于或等于4个;
C、阳离子的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D、阴离子的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解答: 解:A、题中粒子的结构示意图最外层电子数为1,所以为金属元素的原子,故A正确;
B、题中粒子的结构示意图最外层电子数为1,不符合非金属元素的原子的电子排布规则,故B错误;
C、题中粒子的结构示意图最外层电子数为1,不符合阳离子的电子排布规则,故C错误;
D、题中粒子的结构示意图最外层电子数为1,不符合阴离子的电子排布规则,故D错误.
故选A.
点评: 根据原子结构示意图判断原子所属类别、元素种类; 掌握原子的组成,构成原子粒子问的质量关系和电性关系,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结构与化合价等.
15.硒是人体必需的一种微量元素,严重缺硒有可能诱发皮肤疾病.已知硒的原子序数为34,质子数与中子数之和为79.下列有关硒原子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核电荷数为79 B. 核外电子数为34
C. 质子数为34 D. 中子数为45
考点: 原子的定义与构成.
专题: 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 由题意可知“硒的原子序数为34,质子数与中子数之和为79”,再根据“原子序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电荷数”,则可知核外电子数、质子数、中子数、核电荷数等信息.
解答: 解:由题意可知“硒的原子序数为34,质子数与中子数之和为79”,再根据“原子序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电荷数”,则可知核外电子数为34、质子数为34、中子数为79﹣34=45,核电荷数为34.
故选:A.
点评: 了解原子的定义和构成: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其中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熟记规律“原子序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电荷数”
16.关于相对原子质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由于原子的质量数值太小,使用不方便,所以采用相对原子质量
B. 相对原子质量是原子质量的简称
C. 相对原子质量是以碳12原子的质量为标准的比值
D. 碳的相对原子质量约是12g
考点: 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专题: 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
分析: 国际上是以一种碳原子的质量的作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跟它相比较所得到的比值,就是该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比值,单位是“1”,常省略不写,据此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由于原子的质量数值太小,使用不方便,所以采用相对原子质量,故选项说法正确.
B、相对原子质量是以一种碳原子的质量的作为标准,其它原子的质量跟它相比较所得到的比值,不是原子质量的简称,故选项说法错误.
C、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原子的实际质量与一个碳﹣12原子质量的相比较所得的数值,故选项说法错误.
D、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比值,单位是“1”,常省略不写,不是克,碳的相对原子质量约是12,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A.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单位等并能灵活运用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7.下列物质的分类中,后者包括前者的是( )
A. 单质 化合物 B. 纯净物 混合物
C. 化合物 纯净物 D. 纯净物 单质
考点: 单质和化合物的概念;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概念.
专题: 物质的分类.
分析: 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是混合物;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是单质;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是化合物;在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是氧化物;根据以上概念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 解:物质分为纯净物和混合物;纯净物又分为化合物和单质;化合物又分为氧化物、酸、碱、盐.
A、单质和化合物是并列关系,故A错;
B、纯净物与混合物属于并列关系,故B错;
C、纯净物又分为化合物和单质,故C正确;
D、纯净物又分为化合物和单质,故D错.
故选:C.
点评: 本题考查混合物、纯净物、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的判别,了解常见物质的组成、抓住各概念的特征进行分析判断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18.以下是几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属于同种元素的是( )
A. B. C. D.
考点: 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
专题: 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 根据不同种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质子数不同解答.
解答: 解:根据不同种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质子数不同;元素的种类是由质子数决定的,质子数相同,属于同种元素,由粒子结构示意图可知,粒子中属于同种元素的是C;
答案:C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核电荷数,质子数与核外电子数的关系进行辨别微粒种类的能力.
19.5月7日天津宏迪工程检测发展有限公司在进行探伤作业期间,丢失了用于探伤的放射源铱﹣192一枚,铱﹣192除可用于工业中的无损探伤外,还可用于治疗癌症.如图是元素周期表中关于铱元素的信息,下列关于铱元素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铱元素属于金属元素 B. 相对原子质量为192.2
C. 原子核外有77个电子 D. 原子核内中子数为77
考点: 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
专题: 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 根据图中元素周期表可以获得的信息: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字母表示该元素的元素符号;中间的汉字表示元素名称;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 解:A.根据铱元素的汉字名称“铱”的偏旁“金”可知,为金属元素,故A说法正确;
B.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可知,下方的数字192.2为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故B说法正确;
C.在原子中,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由元素周期表中左上角的数字77可知,其原子序数为77,则原子核外有77个电子,故C说法正确;
D.根据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铱元素中子数≈192﹣77=115,故D说法错误.
故选:D.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对元素周期表中元素信息的理解与在解题中应用的能力.
20.下列实验操作中错误的是( )
A. B. C. D.
蒸发结晶 稀释浓硫酸 滴管用后不洗插回原瓶 用力塞紧橡皮塞
考点: 蒸发与蒸馏操作;液体药品的取用;浓硫酸的性质及浓硫酸的稀释;仪器的装配或连接.
专题: 常见仪器及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分析: A、根据蒸发操作的注意事项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B、根据浓硫酸的稀释方法(酸入水,沿器壁,慢慢倒,不断搅)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滴瓶上的滴管的使用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把橡皮塞塞进试管口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 解:A、蒸发时,应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以防液体受热不均匀,造成液体飞溅,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B、稀释浓硫酸时,要把浓硫酸缓缓地沿器壁注入水中,同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以使热量及时地扩散;一定不能把水注入浓硫酸中;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C、滴瓶上的滴管使用后直接插回原瓶,不能用水清洗,否则试剂瓶中的溶液将被稀释,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D、把橡皮塞慢慢转动着塞进试管口,切不可把试管放在桌上在使劲塞进塞子,以免压破试管,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故选:D.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熟悉各种仪器的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常见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注意事项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
21.空气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天然资源.在空气的成分中,体积分数约占78%的是( )
A. 氮气 B. 氧气 C. 二氧化碳 D. 稀有气体
考点: 空气的成分及各成分的体积分数.
专题: 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
分析: 空气由氮气(N2)、氧气(O2)、稀有气体(He、Ne、Ar)、二氧化碳(CO2)、其他气体和杂质(如H2O)五部分组成.按体积分数计算,氮气占78%、氧气占21%、稀有气体占0.94%、二氧化碳占0.03%、其他气体和杂质占0.03%.
可以根据空气中各种成分的体积含量方面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解答: 解:空气由氮气(N2)、氧气(O2)、稀有气体(He、Ne、Ar)、二氧化碳(CO2)、其他气体和杂质(如H2O)五部分组成.按体积分数计算,氮气占78%、氧气占21%、稀有气体占0.94%、二氧化碳占0.03%、其他气体和杂质占0.03%.
故选A
点评: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掌握空气的成分及其各种成分的体积分数,只有这样才能对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考查学生对空气主要是由氮气、氧气组成的掌握情况,题型简单易懂.
22.我们每时每刻都离不开空气,空气成分的微小变化都会直接影响人类的生存,你关注每天的空气质量报告吗?在空气质量报告中一般不涉及( )
A. 二氧化碳 B. 二氧化硫 C. 二氧化氮 D. 可吸入颗粒物
考点: 空气的污染及其危害.
专题: 空气与水.
分析: 对空气能造成污染的物质有100多种,但主要的污染物有可吸入粉尘、一氧化碳、二氧化硫、氮的氧化物等,必须在空气质量日报中体现出来,让人们及时了解空气质量.
解答: 解:A、二氧化碳不是污染物,无须报告,但空气中二氧化碳增多会带来温室效应,故正确.
B、二氧化硫,是空气主要污染物,要测量报告,故错;
B、二氧化氮,是空气主要污染物,要测量报告,故错;
C、可吸入颗粒物,是空气主要污染物,要测量报告,故错;
故选A.
点评: 本题较简单,要熟悉空气的污染物和空气质量日报的知识.
23.元素在自然界里分布并不均匀,如智利富藏铜矿、澳大利亚多铁矿、我国山东富含黄金,但从在整个地壳含量来看,最丰富的金属元素是( )
A. O B. Si C. Al D. Fe
考点: 地壳中元素的分布与含量.
专题: 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
分析: 地壳中元素的含量由多到少的顺序为:氧硅铝铁,它们在地壳中的含量分别为:氧元素的含量为48.60%,硅元素的含量为:26.30%,铝元素的含量为7.73%,铁元素的含量为4.75%.
解答: 解:在地壳中氧元素的含量为48.60%,硅元素的含量为:26.30%,铝元素的含量为7.73%,铁元素的含量为4.75%;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识记地壳中元素的含量由多到少的顺序.
2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氧化物都是含氧元素的化合物 B. 分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C. 有单质生成的反应都是置换反应 D. 电解水时负极产生的气体是氧气
考点: 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电解水实验;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置换反应及其应用.
专题: 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和能量变化;物质的分类;空气与水.
分析: A、根据氧化物的特点考虑;
B、根据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考虑;
C、根据置换反应的定义考虑;
D、根据电解水产生的气体情况回答.
解答: 解:A、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所以氧化物是含氧元素的化合物,故A正确;
B、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故B错误;
C、置换反应是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但有单质生成的反应不一定是置换反应,例如一氧化碳与氧化铜的反应,故C错误;
D、电解水负极产生氢气,正极产生氧气,故D错误.
故选:A.
点评: 解答本题关键是要知道氧化物的特点,分子和原子的区别,置换反应的定义,电解水产生的气体.
二、理解与应用(本题包括3个小题,每空1分,共31分)
25.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基本工具.请用化学符号或化学式填空:
(1)2个氢原子 2H ;
(2)氦气 He ;
(3)天然气的主要成分 CH4 ;
(4)硝酸铵的阴离子 NO3﹣ ;
(5)地壳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 Al .
考点: 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
专题: 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 原子的表示方法,用元素符号来表示一个原子,表示多个该原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
氦气属于稀有气体单质,直接用元素符号表示其化学式.
解答: 解:(1)原子的表示方法,用元素符号来表示一个原子,表示多个该原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2个氢原子表示为:2H;
(2)氦气属于稀有气体单质,直接用元素符号表示其化学式,表示为:He;
(3)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表示为:CH4;
(4)硝酸铵的阴离子是硝酸根离子,表示为:NO3﹣;
(5)地壳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是铝,表示为:Al;
故答案为:(1)2H(2)He(3)CH4(4)NO3﹣(5)Al.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化学用语的书写和理解能力,题目设计既包含对化学符号意义的了解,又考查了学生对化学符号的书写,考查全面,注重基础.
2)根据你所学的知识,完成下表:
元素名称 碳 钠 氯 镁 钙 锌 铜
元素符号 P S
原子序数 12 11 15 17 20 30 29
(2)地壳中含量位于前四位的元素依次是 O 、 Si 、Al、 Ca (填元素符号,下同),空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 N ,最原始的元素是 H .
考点: 元素的符号及其意义;地壳中元素的分布与含量.
专题: 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1)根据元素符号及元素名称、元素的原子序数分析解答,元素符号的书写原则:一大二小.
(2)根据地壳及空气中的元素含量分析解答;
解答: 解:(1)根据元素符号及对应的元素名称、原子序数,元素符号的书写第一个字母需要大写,第二个字母需要小写,解答如下:
元素名称 碳 钠 磷 硫 氯 镁 钙 锌 铜
元素符号 C Na P S Cl Mg Ca Zn Cu
原子序数 12 11 15 16 17 12 20 30 29
(2)地壳中含量位于前四位的元素依次是O、Si、Al、Ca;空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N元素,最原始的元素是H元素,故答案为:O、Si、Ca;N;H;
点评: 解答本题关键是要知道元素符号的书写方法,元素符号与元素名称的对应及元素的原子序数,地壳及空气中元素的含量.
27.如图A是某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关信息,B是其原子结构示意图.
(1)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26.98 ;
(2)该元素属于 金属 元素(填“金属”或“非金属”);
(3)图B是铝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其中 表示 原子核内质子数是13 ,弧线表示 电子层 ,“2”表示 第一层上有2个电子 ;该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 失去 (填“失去”或“得到”)电子.
考点: 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
专题: 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 (1)根据图中元素周期表可以获得的信息: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2)金属元素名称一般有“钅”字旁,固态非金属元素名称有“石”字旁,气态非金属元素名称有“气”字头.
(3)原子结构示意图中,圆圈内数字表示核内质子数,弧线表示电子层,弧线上的数字表示该层上的电子数,离圆圈最远的弧线表示最外层.若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4,在化学反应中易得电子,若最外层电子数<4,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
解答: 解:(1)由某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关信息,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则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6.98.
(2)由某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关信息,中间的汉字表示元素名称,该元素的名称是铝,属于金属元素.
(3)原子结构示意图中,圆圈内数字表示核内质子数,则其中 表示原子核内质子数是13;弧线表示电子层;弧线上的数字表示该层上的电子数,“2”表示第一层上有2个电子;最外层电子数是3,小于4,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3个电子而形成阳离子.
故答案为:(1)26.98;(2)金属;(3)原子核内质子数是13;电子层;第一层上有2个电子;失去.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灵活运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信息(原子序数、元素符号、元素名称、相对原子质量)、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含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三、实验与探究(本题包括2个小题,共13分)
28.在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中,小强采用了如图所示装置:在由两个注射器组成的密闭系统中留有25mL空气,给装有细铜丝的硬质玻璃管加热,同时缓慢推动两个注射器活塞,过一段时间后停止加热,待冷却至室温后,将气体全部推至一支注射器内,读出注射器内气体的体积.
(1)在实验加热过程中,交替缓慢推动两个注射器活塞的目的是 使氧气与铜充分反应 .
(2)写出该实验中硬质玻璃管里出现的现象: 红色铜逐渐变成黑色 ,发生化学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铜+氧气氧化铜 ,反应基本类型是 化合反应 .
(3)小强测得实验结果如下:
反应前注射器内气体总体积 反应后注射器内气体总体积
25mL 22mL
由此数据可以推算出他测定的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小于 2l%(填“大于”或“等于”或“小于”).造成该实验出现误差的原因可能是 ①②③ (填序号).
①交替缓缓推动两个注射器活塞次数较少;②读数时没有冷却至室温;③加入铜丝量太少;④加入铜丝量太多.
(4)通过上面的实验,你学到的测量混合物中某成分含量的方法是 通过化学反应除去混合物中的一种成分,再测量混合物在反应前后体积(或质量)的变化,从而得出该种成分的含量 .
考点: 空气组成的测定;反应类型的判定;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专题: 空气与水.
分析: 本实验是通过铜与氧气反应来测定氧气在空气中的含量,反应过程中要反复推断活塞,目的是让氧气全部参加反应,为了实验结果的准确,铜的量一定要足够,另外,反应后要等到装置冷却再读数;测量混合物中某成分的含量时,一般方法是通过化学反应除去混合物中的一种成分,再根据体积或质量变化得出这种成分的含量.
解答: 解:(1)观察装置,注射器的前端、璃管比较细,不利于铜丝与注射器里的氧气反应,为了使注射器里的空气中的氧气能充分与铜丝反应,在实验加热过程中,可以交替缓慢推动两个注射器活塞;
(2)铜和氧气反应文字表达式为:铜+氧气氧化铜,两种物质生成一种物质,属于化合反应;
(3)由此数据计算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为:×100%=12%,故小于21%;原因可能是没有交替缓缓推动两个注射器活塞;读数时没有冷却至室温;加入铜丝量太少;
(4)测量混合物中某成分含量的方法是通过化学反应除去混合物中的一种成分,再测量混合物在反应前后体积(或质量)的变化,从而得出该种成分的含量.
故答案为:(1)使氧气与铜充分反应;
(2)红色铜逐渐变成黑色;铜+氧气 氧化铜、化合反应;
(3)小于、①②③;
(4)通过化学反应除去混合物中的一种成分,再测量混合物在反应前后体积(或质量)的变化,从而得出该种成分的含量.
点评: 测定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的实验方案比较多,方法各异,但其原理是一致的,即利用可燃物在密闭容器内的空气中燃烧,耗尽其中的氧气,使容器内气体的减小或压强小于外界大气压,水或其他液体进入容器内的体积约为为氧气的体积,从而得出结论,但实验时,应注意:可燃物必须是过量的;装置的气密性必须好;燃烧完毕,必须要等装置冷却至室温等.
29.如图是某同学设计的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实验装置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带标号仪器的名称:① 锥形瓶 ;② 水槽 .
(2)二氧化锰在该化学反应中的作用是 催化作用 .
(3)组装好A装置后,该同学先向分液漏斗中加入水,然后将导管一端通入水中,并打开分液漏斗的活塞,观察导管口是否有连续的气泡冒出,该操作的目的是 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
(4)可用图B所示的方法收集氧气,主要是因为氧气 氧气不易溶于水 .
(5)应将收集满氧气的氧气瓶 正 放在桌面上.
考点: 氧气的制取装置;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氧气的收集方法;催化剂的特点与催化作用.
专题: 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法、检验、干燥与净化.
分析: (1)从仪器的图和用途去分析解答;
(2)从二氧化锰在反应前后质量和化学性质都没有改变,只是加快了过氧化氢反应生成氧气的速率去分析解答;
(3)从组装好A装置后,要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防止由于漏气而收集不到制取的气体,造成药品的浪费去分析解答;
(4)从氧气不易溶于水去分析解答;
(5)从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去分析解答.
解答: 解:(1)由仪器的图和用途可知①为锥形瓶,②为水槽;故答案为:锥形瓶;水槽;
(2)过氧化氢溶液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生成水和氧气,二氧化锰在反应前后质量和化学性质都没有改变,只是加快了过氧化氢反应生成氧气的速率,故二氧化锰是催化剂,故答案为:催化作用;
(3)组装好A装置后,要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防止由于漏气而收集不到制取的气体,造成药品的浪费,所以该同学先向分液漏斗中加入水,然后将导管一端通入水中,并打开分液漏斗的活塞,观察导管口是否有连续的气泡冒出,该操作的目的是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故答案为: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4)由于氧气不易溶于水,所以可用排水法收集;故答案为:氧气不易溶于水;
(5)由于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所以收集满氧气的氧气瓶应正放在桌面上;故答案为: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
点评: 本考点主要考查了仪器的名称、气体的制取装置和收集装置的选择,是中考的重要考点之一,主要出现在实验题中.
四、计算(本题包括1个小题,共8分)
30.不同年龄段的群体每天钙的适宜摄入量不同,哺乳期妇女每日推荐摄入量为1200mg、如图为某保健品说明书的一部分,请回答:
(1)维生素D3的化学式为C27H44O,则维生素D3的化学式量是多少?
(2)维生素D3中各元素的质量比是多少?
(3)碳酸钙化学式为 CaCO3 每片药片含钙元素的质量是多少?
考点: 标签上标示的物质成分及其含量;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相对分子质量的概念及其计算;元素质量比的计算;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计算.
专题: 标签图示型.
分析: (1)根据化学式量为构成分子的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之和,进行分析解答.
(2)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质量比=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进行分析解答.
(3)每片含碳酸钙1.5g,根据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该化合物的质量×该元素的质量分数,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 解:(1)维生素D3的化学式量为:12×27+1×44+16=384.
(2)维生素D3分子中C、H、O的质量比是(12×27):(1×44):(16×1)=81:11:4.
(3)碳酸钙化学式是CaCO3,每片含碳酸钙1.5g,每片药片含钙元素的质量为1.5g××100%=0.6g=600mg.
故答案为:
(1)384;(2)81:11:4;(3)CaCO3 每片药片含钙元素的质量是600mg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同学们结合标签新信息、灵活运用化学式的有关计算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