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九年级化学上册期末试卷3(有解析新人教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2015-2016九年级化学上册期末试卷3(有解析新人教版)》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九年级(上)期末化学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包括18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51分.)‎ ‎1.下列生产生活现象中,发生的变化与其他三个不一样的是(  )‎ ‎  A. 细铁丝反复折叠后断裂 B. 加压降温将氧气液化成液氧 ‎  C. 食盐溶液于水得到食盐溶液 D. 木材不完全燃烧后变成木炭 ‎ ‎2.下列实验基本操作中,正确的是(  )‎ ‎  A. B. C. D. ‎ ‎ 倾倒液体 稀释浓硫酸 加热液体 过滤 ‎ ‎3.被污染的空气会严重损害人体健康,影响作物生长,破坏生态平衡.空气污染主要是指(  )‎ ‎  A. 空气中氮气含量增加 B. 空气中氧气含量减少 ‎  C. 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大 D. 空气中有害气体和烟尘超标 ‎ ‎4.某物质经分析只含有一种元素.该物质在分类中不可能是(  )‎ ‎  A. 混合物 B. 纯净物 C. 化合物 D. 单质 ‎ ‎5.分子模型可以直观的表示分子的微观结构(分子模型中,不同颜色、大小的小球代表不同的原子).如图所示的分子模型表示的分子是(  )‎ ‎  A. HCHO B. CO2 C. NH3 D. CH4 ‎ ‎6.下列能源不应大力开发的是(  )‎ ‎  A. B. C. D. ‎ ‎ 太阳能 风力发电 水能发电 火力发电 ‎7.含磷洗涤剂因含三聚磷酸钠(化学式Na5P3OX),大量使用会造成水体污染.已知三聚磷酸钠中磷元素化合价为+5价,则X值为(  )‎ ‎  A. 10 B. 9 C. 7 D. 5 ‎ ‎8.下列关于燃烧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 ‎  A. 红磷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蓝紫色火焰  B. 铁丝在空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 ‎  C. 氢气在氧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  D. 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 ‎ ‎9.根据表提供的信息,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 第一周期 1 H ‎ 第二周期 3 Li 4 Be 5 B ‎ ‎ 第三周期 11 Na 12 Mg 13 Al ‎ ‎ ‎  A. 元素所在的周期数等于其原子的电子层数 ‎  B. 原子序数与元素原子核电荷数在数值上相同 ‎  C. 第二、三周期元素的原子从左至右最外层电子数逐渐增多 ‎  D. 金属元素的原子,其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少于4个,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电子,趋向达到相对稳定结构 ‎ ‎10.物质的性质决定它的用途.下列物质的性质与用途对应关系不正确的(  )‎ ‎  A. 石墨具有导电性﹣﹣﹣石墨在工业上常用来作电极 ‎  B. 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用于冶炼金属 ‎  C. 活性炭具有吸附性﹣﹣作净化剂 ‎  D. 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用于灭火 ‎ ‎11.如图是“尾气催化转换器”将汽车尾气中有毒气体转变为无毒气体的微观示意图,其中不同的圆球代表不同原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 此反应有单质生成  B. 原子在化学变化中是不可分的 ‎  C. 图中生成物全部是化合物  D. 参加反应的两种分子的个数比为1:1 ‎ ‎12.下列俗语与物质的化学性质无关的是(  )‎ ‎  A. 真金不怕火炼 B. 百炼方能成钢 C. 纸里包不住火 D. 玉不琢不成器 ‎ ‎13.水是生命之源,保护水资源、节约用水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下列做法不能节约用水的是(  )‎ ‎  A. B. ‎ 淋浴擦肥皂时,暂时关上喷头  洗衣后的水用来拖地 ‎  C. D. ‎ 水龙头坏了,立即进行修理  用水管不间断地冲洗汽车 ‎ ‎14.古语道:“人要实,火要虚”.此话的意思是说:做人必须脚踏实地,事业才能有成;燃烧固体燃料需要架空,燃烧才能更旺.从燃烧的条件看,“火要虚”的实质是(  )‎ ‎  A. 增大可燃物的热值  B. 提高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  C. 提高可燃物的着火点  D. 增大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 ‎15.加油站必须粘贴的标志是(  )‎ ‎  A. B. C. D. ‎ ‎ 当心爆炸 严禁烟火 节能标志 绿色食品 ‎16.利用下列方法制备和收集气体 ‎ ‎①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 ②用锌和稀硫酸制取氢气;‎ ‎③用过氧化氢的水溶液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 ④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可以采用图所示装置的是(  )‎ ‎  A. ①②③ B. ①②③④ C. ②③ D. ①③‎ ‎17.已知2A+3B=C+3D,用足量的A和49g B恰好完全反应,其生成57g C和1g D,若B的相对分子质量为98,则A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 ‎  A. 16 B. 27 C. 44 D. 56‎ 二、填空题(共21分)‎ ‎18.请你从H、S、Na、Mg、O四种元素中任意选适当的元素,写出下列化学符号:‎ ‎(1)三个金属原子      ;‎ ‎(2)三个气体单质分子      ;‎ ‎(3)三个阳离子      ;‎ ‎(4)元素的化合价为+2      .‎ ‎(5)金属氧化物      ; ‎ ‎(6)温室效应气体:      . ‎ ‎19.某粒子结构示意图为 ‎(1)在某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中,x=      ,其中y=      .‎ ‎(2)该离子符号为      . ‎ ‎20.科学家陈乾旺等最新研究成果表明,在440℃和800大气压条件下,二氧化碳和金属钠反应产生金刚石和碳酸钠(Na2CO3),合成的金刚石最大达1.2mm,完全可以满足工业用途.嘿嘿,这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我也能写出来:      .‎ ‎21.已知铜绿[Cu2(OH)2CO3]在加热时分解生成A、B、C三种常见的氧化物,下面是有关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图示.‎ ‎(1)试通过分析推断,确定下列物质:D.      ,E.      ,F.      ,X.      ;‎ ‎(2)写出铜绿加热时发生分解的化学方程式:      ;写出C→F的化学方程式:      ;写出C→H的化学方程式:      .‎ 三、实验与探究题(本大题只有2个小题,共20分)‎ ‎22.实验室中用CO还原赤铁矿(主要成分为Fe2O3)得到铁,设计的实验装置如下:‎ ‎(1)本实验的主要步骤为      (填序号).‎ ‎①给赤铁矿加热 ②停止通入一氧化碳③熄灭酒精喷灯 ④通入一氧化碳 ‎(2)写出上述实验过程中发生反应的一个化学方程式:      ;在A装置中观察到的现象是      B装置的作用是      .‎ ‎(3)C处的作用及现象是:      .‎ ‎ ‎ ‎23.老师从实验桌上拿出两瓶常用的但标签已经模糊不清的试剂,分别是固体和液体,他取少量试剂在试管中混合,立即产生一种无色气体.我们对此气体展开了一系列探究:‎ ‎(1)写出图中仪器a、b的名称 a      ,b      .‎ ‎(2)如何检验装置B是否不漏气?      .‎ ‎(3)猜想:我认为产生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我能写出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我知道它的反应类型是      .‎ ‎(4)我想制取该气体,发生装置将选取下图中的      (填序号,以下同),收集装置选取      .‎ ‎(5)如果用如图中的F装置收集该气体,我认为气体应从       端(填“①”或“②”)导入.‎ ‎(6)我猜想无色气体还可能是另外一种气体,产生它的化学方程式是      .收集装置可选取上图中的      〔填序号〕.‎ ‎(7)甲烷是一种无色、无味、难溶于水的气体,实验室用加热无水醋酸钠和碱石灰的固体混合物的方法制取甲烷,则实验室制取并收集甲烷应选择的装置组合是      .‎ 四、计算题(本大题1个小题,共6分)‎ ‎24.工业纯碱中常含有食盐(主要成份为Na2CO3其余为NaCl).某化工厂为了测定一批纯碱中Na2CO3的质量分数,进行了以下分析实验:取纯碱样品置于烧杯中,加水充分溶解,慢慢滴加稀盐酸,至不发生气泡为止.有关数据如表所示.‎ 物质 样品质量 水的质量 消耗稀盐酸质量 反应后溶液质量 质量(g) 22 150 56.8 220‎ 求:‎ ‎(1)产生气体的质量是:      .‎ ‎(2)纯碱样品中Na2CO3的质量分数.‎ ‎2014-2015学年四川省峨眉五中九年级(上)期末化学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 ‎ 一、选择题(本大题包括18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51分.)‎ ‎1.下列生产生活现象中,发生的变化与其他三个不一样的是(  )‎ ‎  A. 细铁丝反复折叠后断裂 B. 加压降温将氧气液化成液氧 ‎  C. 食盐溶液于水得到食盐溶液 D. 木材不完全燃烧后变成木炭 考点: 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专题: 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分析: 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依据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细铁丝反复折叠后断裂、加压降温将氧气液化成液氧、食盐溶液于水得到食盐溶液都没有新物质生成,都属于物理变化;木材不完全燃烧后变成木炭,木炭是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 解答: 解:A细铁丝反复折叠后断裂、B加压降温将氧气液化成液氧、C食盐溶液于水得到食盐溶液都没有新物质生成,都属于物理变化;D木材不完全燃烧后变成木炭,木炭是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 A、细铁丝反复折叠后断裂,还是铁丝,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与B、C相同,故选项错误;‎ B、加压降温将氧气液化成液氧,只是状态发生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与A、C相同,故选项错误;‎ C、食盐溶液于水得到食盐溶液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与A、B相同,故选项错误;‎ D、木材不完全燃烧后变成木炭,木炭是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与A、B、C不同,故选项正确;‎ 故选D 点评: 本考点考查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基础性比较强,只要抓住关键点:是否有新物质生成,问题就很容易解决.本考点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 ‎ ‎2.下列实验基本操作中,正确的是(  )‎ ‎  A. ‎ ‎ 倾倒液体 B. ‎ ‎ 稀释浓硫酸 C. ‎ ‎ 加热液体 D. ‎ ‎ 过滤 考点: 液体药品的取用;浓硫酸的性质及浓硫酸的稀释;过滤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 专题: 常见仪器及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分析: A、根据倾倒液体注意事项考虑;‎ B、根据浓硫酸的稀释方法考虑;‎ C、根据给试管内液体加热的注意事项考虑;‎ D、根据过滤操作的注意事项考虑.‎ 解答: 解:A、用试剂瓶向试管内倾倒液体时有以下注意事项:瓶塞倒放在桌面上,标签向着手心,试管要倾斜,试剂瓶口与试管口紧挨着,故A错;‎ B、浓硫酸的稀释方法:将浓硫酸慢慢倒入水中,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故B错;‎ C、给试管内液体加热的注意事项是:试管内液体量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试管口不能朝着有人的地方.试管与桌面呈45度角.开始加热时要预热,再在不停移动试管使液体中下部均匀受热,故C正确;‎ D、过滤时要用玻璃棒引流,故D错.‎ 故选C.‎ 点评: 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是做好化学实验的基础,学生要在平时的练习中多操作,掌握操作要领,使操作规范.‎ ‎ ‎ ‎3.被污染的空气会严重损害人体健康,影响作物生长,破坏生态平衡.空气污染主要是指(  )‎ ‎  A. 空气中氮气含量增加 B. 空气中氧气含量减少 ‎  C. 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大 D. 空气中有害气体和烟尘超标 考点: 空气的污染及其危害.‎ 专题: 空气与水.‎ 分析: 根据空气污染物来回答本题:空气污染物主要是粉尘和有害气体,有害气体有一氧化碳、二氧化氮、二氧化硫等物质.‎ 解答: 解:空气中氮气、氧气、二氧化碳都不属于有害气体,不属于空气污染物.空气中有害气体和烟尘超标才属于空气污染物.‎ 故选D.‎ 点评: 解答本题关键是要知道空气污染物有哪些,在今后生活中要尽量减少有害物质的排放.‎ ‎ ‎ ‎4.某物质经分析只含有一种元素.该物质在分类中不可能是(  )‎ ‎  A. 混合物 B. 纯净物 C. 化合物 D. 单质 考点: 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概念;单质和化合物的概念.‎ 专题: 物质的分类.‎ 分析: 本题考查混合物、纯净物、化合物、单质的概念,混合物从组成上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组成,而纯净物只有一种物质组成.化合物是由不同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单质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解答: 解:经分析只含有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可能属于纯净物,如果是纯净物该物质就是单质;可能是混合物例如:氧气、臭氧;由于化合物最少由两种元素组成,而经分析只含有一种元素,所以一定不是化合物.‎ 故选C.‎ 点评: 区分混合物、纯净物从宏观上看物质的种类,从微观上看分子的种类;应注意不要简单从元素上来判断,如只有一种元素组成的不一定是纯净物(氧气和臭氧、金刚石和石墨).‎ ‎ ‎ ‎5.分子模型可以直观的表示分子的微观结构(分子模型中,不同颜色、大小的小球代表不同的原子).如图所示的分子模型表示的分子是(  )‎ ‎  A. HCHO B. CO2 C. NH3 D. CH4‎ 考点: 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 专题: 微观粒子模拟图型.‎ 分析: 从分子模型看,该分子由四个原子构成,由原子的颜色和大小判断是三种原子,其中两个相同的原子,根据这几个条件逐一判断下面四个选项,符合上述条件就是正确的.‎ 解答: 解:A、HCHO分子由三种原子构成,四个原子构成一个分子,符合条件,此项正确.‎ B、一个CO2由三个原子构成,且只有两种原子,故此项错误.‎ C、NH3分子由两种原子构成,一个分子里含有四个原子,有三个相同的氢原子,故此项错误.‎ D、甲烷分子也是由两种原子构成,一个分子里含有五个原子,故此项错误.‎ 故选A 点评: 同学们要学会看粒子的模型图,能从中分析出粒子的原子构成,并能写出其化学式.‎ ‎ ‎ ‎6.下列能源不应大力开发的是(  )‎ ‎  A. ‎ ‎ 太阳能 B. ‎ ‎ 风力发电 C. ‎ ‎ 水能发电 D. ‎ ‎ 火力发电 考点: 资源综合利用和新能源开发.‎ 专题: 化学与能源.‎ 分析: 能源的开发利用环境保护尤为重要,因此应对能源使用时的环保问题予以考虑.‎ A、B、C均属新型绿色能源,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D火力发电会消耗大量的化石燃料,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不提倡大量使用;‎ 解答: 解:‎ A、B、C均属新型绿色能源,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故A、B、C都不符合题意;‎ D火力发电会消耗大量的化石燃料,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不提倡大量使用,所以答案选D.‎ 答案:D 点评: 本题考查了资源综合利用和新能源开发,新能源开发利用环境保护.‎ ‎ ‎ ‎7.含磷洗涤剂因含三聚磷酸钠(化学式Na5P3OX),大量使用会造成水体污染.已知三聚磷酸钠中磷元素化合价为+5价,则X值为(  )‎ ‎  A. 10 B. 9 C. 7 D. 5‎ 考点: 有关元素化合价的计算.‎ 专题: 化学式的计算.‎ 分析: 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进行解答.‎ 解答: 解: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钠元素的化合价为+1,氧元素的化合价为﹣2,三聚磷酸钠中磷元素化合价为+5价,可得三聚磷酸钠化学式 Na5P3OX中X值为 (+1)×5+(+5)×3+(﹣2)×x=0‎ x=10,故选A.‎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的原则进行分析解题的能力.‎ ‎ ‎ ‎8.下列关于燃烧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 ‎  A. 红磷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蓝紫色火焰 ‎  B. 铁丝在空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 ‎  C. 氢气在氧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 ‎  D. 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 考点: 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 专题: 实验现象的观察和记录.‎ 分析: A、根据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判断.‎ B、根据铁丝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判断.‎ C、根据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判断.‎ D、根据镁条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判断.‎ 解答: 解:‎ A、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放出大量的热,所以说法错误.‎ B、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所以说法错误.‎ C、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燃烧的现象是产生淡蓝色火焰,放出大量的热,所以说法错误.‎ D、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放出大量的热,生成一种白色固体,所以说法正确.‎ 故选D.‎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常见物质燃烧的现象即可正确解答;但在描述物质燃烧的现象时,需要注意光和火焰、烟和雾的区别.‎ ‎ ‎ ‎9.根据表提供的信息,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 第一周期 1 H ‎ 第二周期 3 Li ‎ 4 Be ‎ 5 B 第三周期 11 Na ‎ 12 Mg ‎ 13 Al ‎  A. 元素所在的周期数等于其原子的电子层数 ‎  B. 原子序数与元素原子核电荷数在数值上相同 ‎  C. 第二、三周期元素的原子从左至右最外层电子数逐渐增多 ‎  D. 金属元素的原子,其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少于4个,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电子,趋向达到相对稳定结构 考点: 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 专题: 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 根据元素周期表寻找规律,元素周期表是按照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排列起来的,原子序数即为核电荷数,周期数等于电子层数,同一周期的最外层电子数从1依次增大到8‎ 解答: 解:A、由表可知同一周期中原子的电子层数相等,等于周期数,正确 B、元素周期表是按照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排列起来的,原子序数即为核电荷数,正确;‎ C、第二、三周期元素的原子从左至右最外层电子数从1依次增大,正确;‎ D、金属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少于4个,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故D说法错误;‎ 故选D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对元素周期律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并能在解题中灵活应用的能力.‎ ‎ ‎ ‎10.物质的性质决定它的用途.下列物质的性质与用途对应关系不正确的(  )‎ ‎  A. 石墨具有导电性﹣﹣﹣石墨在工业上常用来作电极 ‎  B. 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用于冶炼金属 ‎  C. 活性炭具有吸附性﹣﹣作净化剂 ‎  D. 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用于灭火 考点: 碳单质的物理性质及用途;二氧化碳的用途;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专题: 碳单质与含碳化合物的性质与用途.‎ 分析: 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根据常见化学物质的性质与用途逐项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 解:A、石墨具有优良的导电性,在工业上常用来作电极,故该物质的性质与用途对应正确.‎ B、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常用作燃料;冶炼金属是利用了一氧化碳的还原性,故该物质的性质与用途对应错误.‎ C、活性炭具有吸附性,能吸附水中的杂质,可用作净化剂,故该物质的性质与用途对应正确.‎ D、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常用于灭火,故该物质的性质与用途对应正确.‎ 故选B.‎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是化学常考的题型,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掌握常见化学物质的性质和用途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 ‎ ‎11.如图是“尾气催化转换器”将汽车尾气中有毒气体转变为无毒气体的微观示意图,其中不同的圆球代表不同原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 此反应有单质生成 ‎  B. 原子在化学变化中是不可分的 ‎  C. 图中生成物全部是化合物 ‎  D. 参加反应的两种分子的个数比为1:1‎ 考点: 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 专题: 微观粒子模拟图型;化学反应模拟图型.‎ 分析: 根据变化微观示意图及粒子构成模拟图,可判断该变化为两种化合物的分子通过原子的重新结合生成一种单质分子和一种化合物分子.‎ 解答: 解:去除干扰粒子得图:‎ A、生成物分子中有同种原子构成的单质分子,因此反应中有单质生成;故A正确;‎ B、变化前后构成分子的原子种类、个数都没有改变,可判断原子在化学变化中是不可分的;故B正确;‎ C、生成物的分子一种为不同种原子构成的化合物分子,一种为同种原子构成的单质分子,因此反应中既有单质又有化合物生成;故C不正确;‎ D、反应前后都有1个构成相同的化合物的分子,说明该分子未参加反应,因此,参加反应的两种分子的个数比为1:1;故D正确;‎ 故选:C.‎ 点评: 根据变化微观示意图及粒子构成模拟图,根据分子由原子构成等特点,正确判断变化中的物质构成与粒子个数关系,是解答本题的基本方法.‎ ‎ ‎ ‎12.下列俗语与物质的化学性质无关的是(  )‎ ‎  A. 真金不怕火炼 B. 百炼方能成钢 C. 纸里包不住火 D. 玉不琢不成器 考点: 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 专题: 物质的性质与用途.‎ 分析: 物质的化学性质是指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化学性质主要有:可燃性、毒性、氧化性、还原性、稳定性等.‎ 解答: 解:A、真金不怕火炼说明金的化学性质稳定.‎ B、百炼方能成钢说明碳在高温下能和氧气反应.‎ C、纸里包不住火说明纸张具有可燃性.‎ D、玉不琢不成器说明玉的形状可以改变,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属于物理性质.‎ 故选D.‎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了物质的化学性质方面的知识.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具体的描述进行.‎ ‎ ‎ ‎13.水是生命之源,保护水资源、节约用水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下列做法不能节约用水的是(  )‎ ‎  A. ‎ 淋浴擦肥皂时,暂时关上喷头 ‎  B. ‎ 洗衣后的水用来拖地 ‎  C. ‎ 水龙头坏了,立即进行修理 ‎  D. ‎ 用水管不间断地冲洗汽车 考点: 水资源状况.‎ 分析: 水是生命之源,保护水资源、节约用水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淋浴擦肥皂时,暂时关上喷头,节约用水;洗衣后的水,收集起来再利用,节水.‎ 解答: 解:A、淋浴擦肥皂时,暂时关上喷头,节约用水.故A正确;‎ B、洗衣后的水,收集起来再利用,用来拖地,节水.故B正确;‎ C、水龙头坏了,立即进行修理,节水.故C正确;‎ D、用水管不间断地冲洗汽车,浪费水.故D错误;‎ 故选D.‎ 点评: 本题考查保护水资源,节约用水.‎ ‎ ‎ ‎14.古语道:“人要实,火要虚”.此话的意思是说:做人必须脚踏实地,事业才能有成;燃烧固体燃料需要架空,燃烧才能更旺.从燃烧的条件看,“火要虚”的实质是(  )‎ ‎  A. 增大可燃物的热值 ‎  B. 提高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  C. 提高可燃物的着火点 ‎  D. 增大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考点: 燃烧与燃烧的条件.‎ 专题: 生活实际型.‎ 分析: 促进燃烧的方法是:(1)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2)增大氧气的浓度.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促进物质燃烧的方法.‎ 解答: 解:使可燃物充分燃烧的条件:一是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二是中的氧气的浓度.一般情况下,增大氧气的浓度较难操作,在空气中燃烧的物质,氧气浓度是一定的,要想燃烧更旺,可增大与氧气的接触面积,“火要虚”就是在燃料中间留一些空气,以增大与氧气的接触面积,观察选项,‎ 故选:D.‎ 点评: 本题考查燃烧的条件和使可燃物充分燃烧的措施,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 ‎ ‎ ‎15.加油站必须粘贴的标志是(  )‎ ‎  A. ‎ ‎ 当心爆炸 B. ‎ 严禁烟火 C. ‎ ‎ 节能标志 D. ‎ ‎ 绿色食品 考点: 几种常见的与化学有关的图标.‎ 专题: 公共标志型.‎ 分析: 根据图标所表示的含义来考虑,并结合加油站应注意的事项来回答本题.‎ 解答: 解:加油站内的空气中混有可燃的汽油蒸气,为防止引燃混合气体发生爆炸,故要严禁烟火.‎ A、图中所示标志是当心爆炸标志,故选项错误.‎ B、图中所示标志是严禁烟火标志,故选项正确.‎ C、图中所示标志是中国节能标志,故选项错误.‎ D、图中所示标志是绿色食品标志,故选项错误.‎ 故选B.‎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了解各个标志所代表的含义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 ‎ ‎16.利用下列方法制备和收集气体 ‎ ‎①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 ②用锌和稀硫酸制取氢气;‎ ‎③用过氧化氢的水溶液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 ④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可以采用图所示装置的是(  )‎ ‎  A. ①②③ B. ①②③④ C. ②③ D. ①③‎ 考点: 常用气体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与选取方法.‎ 专题: 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法、检验、干燥与净化.‎ 分析: 制取装置包括加热和不需加热两种,如果用双氧水制氧气就不需要加热,如果用高锰酸钾或氯酸钾制氧气就需要加热.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不易溶于水,因此能用向上排空气法和排水法收集.实验室制取CO2,是在常温下,用碳酸钙和盐酸互相交换成分生成氯化钙和水和二氧化碳,因此不需要加热.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因此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实验室是用锌粒和稀硫酸在常温下反应制氢气的,氢气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小,因此可以用排水法和向下排空气法收集.‎ 解答: 解:A、②用锌和稀硫酸制取氢气,氢气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小,因此可以用排水法和向下排空气法收集,不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故选项错误;‎ B、②用锌和稀硫酸制取氢气,不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④加热同锰酸钾制取氧气,需要加热,故选项错误;‎ C、②用锌和稀硫酸制取氢气,不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故选项错误;‎ D、如果用双氧水制氧气就不需要加热,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因此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碳酸钙和盐酸互相交换成分生成氯化钙和水和二氧化碳,因此不需要加热.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因此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故选项正确;‎ 故选D 点评: 本考点主要考查气体的制取装置和收集装置的选择,气体的制取装置的选择与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的条件有关;气体的收集装置的选择与气体的密度和溶解性有关.本考点是中考的重要考点之一,主要出现在实验题中.‎ ‎ ‎ ‎17.已知2A+3B=C+3D,用足量的A和49g B恰好完全反应,其生成57g C和1g D,若B的相对分子质量为98,则A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 ‎  A. 16 B. 27 C. 44 D. 56‎ 考点: 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专题: 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分析: 先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确定A的质量,然后根据A与B的质量关系求出A的相对分子质量.‎ 解答: 解: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A的质量=57g+1g﹣49g=9g 设A的相对分子质量为x ‎ 2A+3B=C+3D ‎ ‎ 2x98×3‎ ‎ 9g 49g ‎ x=27‎ 故选B 点评: 解答此题的关键要明确各物质间的质量比实际是各化学式的相对分子质量与化学式前面的化学计量数乘积之比.‎ ‎ ‎ 二、填空题(共21分)‎ ‎18.请你从H、S、Na、Mg、O四种元素中任意选适当的元素,写出下列化学符号:‎ ‎(1)三个金属原子 3Na或3Mg ;‎ ‎(2)三个气体单质分子 3H2或3O2 ;‎ ‎(3)三个阳离子 3Na+等 ;‎ ‎(4)元素的化合价为+2  .‎ ‎(5)金属氧化物 MgO等 ; ‎ ‎(6)温室效应气体: CO2 .‎ 考点: 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 专题: 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 首先根据题意确定物质的化学名称,然后根据题目所提供的元素、书写化学符号的方法和步骤写出相应的化学符号即可.‎ 解答: 解:(1)由题目提供的元素,钠、镁属于金属元素,则三个金属原子应为3个钠原子或3个镁原子;由原子的表示方法,用元素符号来表示一个原子,表示多个该原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故3个钠原子可表示为 3Na,3个镁原子可表示为 3Mg.‎ ‎(2)由题目提供的元素,3个氢分子或3个氧分子均能表示三个气体单质分子;由分子的表示方法: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表示多个该分子,就在其化学式前加上相应的数字,则3个氢分子或3个氧分子可表示为:3H2或3O2.‎ ‎(3)由题目提供的元素,3个钠离子或3个镁离子或3个氢离子均能表示三个阳离子;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若表示多个该离子,就在其离子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故3个钠离子或3个镁离子或3个氢离子分别可表示为:3Na+、3Mg2+、3H+.‎ ‎(4)由题目提供的元素,镁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由元素化合价的表示方法:确定出化合物中所要标出的元素的化合价,然后在其化学式该元素的上方用正负号和数字表示,正负号在前,数字在后,镁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可表示为:.‎ ‎(5)氧化钠、氧化镁均属于金属氧化物,其化学式分别是Na2O、MgO.‎ ‎(6)二氧化碳是一种造成温室效应的气体,其化学式为:CO2.‎ 故答案为:(1)3Na或3Mg;(2)3H2或3O2;(3)3Na+等;(4);(5)MgO等;(6)CO2.‎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常见化学用语(原子符号、分子符号、化学式、化合价、离子符号等)的书写方法、离子符号与化合价表示方法的区别等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 ‎ ‎19.某粒子结构示意图为 ‎(1)在某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中,x= 8 ,其中y= 17 .‎ ‎(2)该离子符号为 Cl﹣ .‎ 考点: 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 专题: 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 根据原子结构示意图的意义分析,原子结构示意图中圆圈内数字表示核内质子数,有几条弧线就有几个电子层,最外层是指离核最远的一层;核内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元素的化学性质与最外层电子数关系密切,当最外层电子数>4时,一般为非金属元素,在反应中易得到电子.‎ 解答: 解:由原子结构示意图的意义可知,x为8,核内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为17,该元素为氯元素,元素符号为Cl,最外层电子数多于4个,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1个电子形成带一个单位负电荷的氯离子.‎ 故答为:8,17,Cl﹣.‎ 点评: 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的意义,在原子结构示意图中,最外层电子数小于4时,一般为金属元素,易失去电子;最外层电子数大于4时,一般为非金属元素,易得到电子.‎ ‎ ‎ ‎20.科学家陈乾旺等最新研究成果表明,在440℃和800大气压条件下,二氧化碳和金属钠反应产生金刚石和碳酸钠(Na2CO3),合成的金刚石最大达1.2mm,完全可以满足工业用途.嘿嘿,这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我也能写出来: 3CO2+4Na2Na2CO3+C .‎ 考点: 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专题: 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 可以认真筛选信息,找出反应物和生成物及反应条件,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定律配平即可.‎ 解答: 解:根据题意可知反应物为二氧化碳和金属钠,生成物为金刚石和碳酸钠(Na2CO3),反应条件为440℃和800大气压,根据质量守恒定律配平即可.‎ 配平时可采用“定1”法,设Na2CO3的系数为1,根据O元素守恒知CO2的系数为1.5,Na的系数为2,根据C元素守恒可知C的系数为0.5,同乘以2即得各物质的系数.‎ 故答案为:3CO2+4Na2Na2CO3+C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基本技能,难点在配平和化学方程式的基本要求是否清楚.‎ ‎ ‎ ‎21.已知铜绿[Cu2(OH)2CO3]在加热时分解生成A、B、C三种常见的氧化物,下面是有关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图示.‎ ‎(1)试通过分析推断,确定下列物质:D. O2 ,E. H2 ,F. CO ,X. C ;‎ ‎(2)写出铜绿加热时发生分解的化学方程式: Cu2(OH)2CO32CuO+CO2↑+H2O ;写出C→F的化学方程式: CO2+C2CO ;写出C→H的化学方程式: CO2+Ca(OH)2═CaCO3↓+H2O .‎ 考点: 物质的鉴别、推断;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专题: 常见物质的推断题.‎ 分析: 碱式碳酸铜受热分解能生成氧化铜、水和二氧化碳;A在通电的条件下反应生成D和E,则A为水,D和E为氢气和氧气;B和E在加热条件下能生成红色固体G,则G为铜,所以B为氧化铜,那么E为氢气,D为氧气所以C为二氧化碳,C和黑色单质X反应生成气体F,并能够使石灰水变浑浊,所以X为碳单质,而H为碳酸钙,至此各物质鉴定完毕,可以据此答题.‎ 解答: 解:(1)A在通电的条件下反应生成D和E,可知D和E为氢气和氧气;B和E在加热条件下能生成红色固体G,则G为铜,所以B为氧化铜,那么E为氢气,D为氧气,碱式碳酸铜受热分解能生成氧化铜、水和二氧化碳;所以C为二氧化碳,C和黑色单质X反应生成气体F,并能够使石灰水变浑浊,所以X为碳单质;‎ ‎(2)碱式碳酸铜受热分解能生成氧化铜、水和二氧化碳,所以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u2(OH)2CO32CuO+CO2↑+H2O;据(1)可知C为二氧化碳,X是碳,则C→F的化学方程式:CO2+C2CO;二氧化碳和石灰水反应生成白色的碳酸钙沉淀,可以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Ca(OH)2=CaCO3↓+H2O;‎ 故答案为:(1)O2 ;H2;CO; C;‎ ‎(2)Cu2(OH)2CO32CuO+CO2↑+H2O;CO2+C2CO;CO2+Ca(OH)2═CaCO3↓+H2O.‎ 点评: 此题主要是考查同学们的综合分析能力,要求同学们具备有关化合物的基础知识,并利用这些知识分析、解决化学实验问题的能力.解题时需要认真分析题目给出的条件,联系实际,逐一分析推断.‎ ‎ ‎ 三、实验与探究题(本大题只有2个小题,共20分)‎ ‎22.实验室中用CO还原赤铁矿(主要成分为Fe2O3)得到铁,设计的实验装置如下:‎ ‎(1)本实验的主要步骤为 ④①③② (填序号).‎ ‎①给赤铁矿加热 ‎ ‎②停止通入一氧化碳 ‎③熄灭酒精喷灯 ‎ ‎④通入一氧化碳 ‎(2)写出上述实验过程中发生反应的一个化学方程式: Fe2O3+3CO2Fe+3CO2 ;在A装置中观察到的现象是 固体由红色变成黑色 B装置的作用是 证明有二氧化碳生成 .‎ ‎(3)C处的作用及现象是: 处理尾气中的一氧化碳,防止造成空气的污染;气体燃烧,发出蓝色火焰 .‎ 考点: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专题: 金属与金属材料.‎ 分析: 在做一氧化碳还原赤铁矿实验时,要先通一氧化碳再加热,因为一氧化碳可燃,与空气混合会发生爆炸;CO还原Fe203产物为铁和二氧化碳,配平时注意C原子数目不变,一氧化碳前系数和二氧化碳前系数相等,再根据观察法配平即可;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石变浑浊,可以用来检验二氧化碳的存在;一氧化碳有毒,须进行尾气处理可利用可燃性或收集.‎ 解答: 解:(1)CO还原氧化铁反应前先通一段时间一氧化碳再加热,以免加热时CO与空气混合,可能引起爆炸,当氧化铁全部转化为铁停止加热后需继续通一氧化碳直到固体冷却防止生成的铁被氧化;故答案为④①③②;‎ ‎(2)赤铁矿的主要成分为Fe2O3得在高温条件下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Fe2O3+3CO2Fe+3CO2;赤铁矿为红色生成铁后变黑色;B装置盛有澄清石灰水的作用是检验是否有二氧化碳气体生成;故答案为:Fe2O3+3CO2Fe+3CO2(答案合理即可);固体由红色变成黑色;证明有二氧化碳生成;‎ ‎(3)C处目的是防止未反应的一氧化碳释放到空气中污染空气,一氧化碳与氧气在点燃条件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故填:处理尾气中的一氧化碳,防止造成空气的污染;气体燃烧,发出蓝色火焰.‎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一氧化碳与氧化铁反应实验装置、实验现象、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和污染及能源的再利用,难度稍大.‎ ‎ ‎ ‎23.老师从实验桌上拿出两瓶常用的但标签已经模糊不清的试剂,分别是固体和液体,他取少量试剂在试管中混合,立即产生一种无色气体.我们对此气体展开了一系列探究:‎ ‎(1)写出图中仪器a、b的名称 a 试管 ,b 集气瓶 .‎ ‎(2)如何检验装置B是否不漏气? 加水形成液封,先把导管的一端浸入水中,然后两手紧握锥形瓶的外壁,观察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证明不漏气 .‎ ‎(3)猜想:我认为产生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我能写出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H2O22H2O+O2↑ ,我知道它的反应类型是 分解反应 .‎ ‎(4)我想制取该气体,发生装置将选取下图中的 B (填序号,以下同),收集装置选取 D或E .‎ ‎(5)如果用如图中的F装置收集该气体,我认为气体应从 ②  端(填“①”或“②”)导入.‎ ‎(6)我猜想无色气体还可能是另外一种气体,产生它的化学方程式是 CaCO3+2HCl=CaCl2+H2O+CO2↑ .收集装置可选取上图中的 D 〔填序号〕.‎ ‎(7)甲烷是一种无色、无味、难溶于水的气体,实验室用加热无水醋酸钠和碱石灰的固体混合物的方法制取甲烷,则实验室制取并收集甲烷应选择的装置组合是 AC或AE .‎ 考点: 常用气体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与选取方法;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反应类型的判定;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专题: 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法、检验、干燥与净化.‎ 分析: 试管是常用的反应容器,集气瓶是收集气体的仪器;检验装置B气密性的方法是:加水形成液封,先把导管的一端浸入水中,然后两手紧握锥形瓶的外壁,观察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证明不漏气;制取装置包括加热和不需加热两种,如果用双氧水和二氧化锰制氧气就不需要加热,如果用高锰酸钾或氯酸钾制氧气就需要加热.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不易溶于水,因此能用向上排空气法和排水法收集.实验室制取CO2,是在常温下,用大理石或石灰石和稀盐酸制取的,碳酸钙和盐酸互相交换成分生成氯化钙和水和二氧化碳,因此不需要加热.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因此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实验室用加热无水醋酸钠和碱石灰的固体混合物的方法制取甲烷,因此需要加热;甲烷是一种无色、无味、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因此能用排水法和向下排空气法收集.‎ 解答: 解:(1)试管是常用的反应容器,集气瓶是收集气体的仪器,故答案为:试管;集气瓶;‎ ‎(2)检验装置B气密性的方法是:加水形成液封,先把导管的一端浸入水中,然后两手紧握锥形瓶的外壁,观察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证明不漏气;故答案为:加水形成液封,先把导管的一端浸入水中,然后两手紧握锥形瓶的外壁,观察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证明不漏气;‎ ‎(3)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做催化剂的条件下生成水和氧气,要注意配平,属于分解反应,故答案为:2H2O22H2O+O2↑;分解反应;‎ ‎(4)如果用双氧水和二氧化锰制氧气就不需要加热,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不易溶于水,因此能用向上排空气法和排水法收集;故答案为:B;D或E;‎ ‎(5)如果用如图中的F装置收集该气体,我认为气体应从短管进入,因为氧气的密度比水小,故答案为:②;‎ ‎(6)我猜想无色气体还可能是二氧化碳,实验室制取CO2,是在常温下,用大理石或石灰石和稀盐酸制取的,碳酸钙和盐酸互相交换成分生成氯化钙和水和二氧化碳,因此不需要加热.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因此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故答案为:CaCO3+2HCl=CaCl2+H2O+CO2↑;D;(合理即可)‎ ‎(7)实验室用加热无水醋酸钠和碱石灰的固体混合物的方法制取甲烷,因此需要加热;甲烷是一种无色、无味、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因此能用排水法和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故答案为:AC或AE;‎ 点评: 本考点主要考查了仪器的名称、气体的制取装置和收集装置的选择,同时也考查了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反应类型的判断等,综合性比较强.气体的制取装置的选择与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的条件有关;气体的收集装置的选择与气体的密度和溶解性有关.本考点是中考的重要考点之一,主要出现在实验题中.‎ ‎ ‎ 四、计算题(本大题1个小题,共6分)‎ ‎24.工业纯碱中常含有食盐(主要成份为Na2CO3其余为NaCl).某化工厂为了测定一批纯碱中Na2CO3的质量分数,进行了以下分析实验:取纯碱样品置于烧杯中,加水充分溶解,慢慢滴加稀盐酸,至不发生气泡为止.有关数据如表所示.‎ 物质 样品质量 水的质量 消耗稀盐酸质量 反应后溶液质量 质量(g) 22 150 56.8 220‎ 求:‎ ‎(1)产生气体的质量是: 8.8g .‎ ‎(2)纯碱样品中Na2CO3的质量分数.‎ 考点: 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专题: 综合计算(图像型、表格型、情景型计算题).‎ 分析: (1)运用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二氧化碳,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前后质量减轻的就是生成的二氧化碳,‎ ‎(2)然后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出碳酸钠的质量进而计算出碳酸钠的质量分数.‎ 解答: 解:(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得CO2=22+150+56.8﹣220=8.8g ‎(2)设生成的Na2CO3的质量为X,生成的NaCl的质量为Y,则:‎ Na2CO3+2HCl═2NaCl+CO2↑+H2O ‎106 44‎ ‎ X 8.8g x=21.2g,‎ Na2CO3的质量分数=×100%=96.4%;‎ 答:纯碱样品中Na2CO3的质量分数为96.8%.‎ 点评: 只要看清反应前后物质质量是因为生成了二氧化碳减轻的即可根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解答该题,溶液和化学反应融合的题目,是综合性的题型,要求比较高.‎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