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学年湖南省湘潭市湘潭县一中高二(上)期末生物模拟试卷(理科)
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60分)
1.人体毛细血管壁细胞的内环境组成是( )
A.淋巴 B.淋巴和组织液 C.血浆和组织液 D.血浆和淋巴
2.给未受粉的番茄雌蕊柱头涂上一定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可获得无籽番茄.这个现象说明( )
A.果实发育与受精作用有关 B.果实发育与种子形成有关
C.生长素抑制了种子生长 D.生长素能促进果实发育
3.已知突触前神经元释放的某种递质可使突触后神经元兴奋,当完成一次兴奋传递后,该种递质立即被分解.某种药物可以阻止该种递质的分解,这种药物的即时效应是( )
A.突触前神经元持续性兴奋 B.突触后神经元持续性兴奋
C.突触前神经元持续性抑制 D.突触后神经元持续性抑制
4.如图是对甲状腺激素分泌活动的调节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结构甲和乙分别表示垂体和下丘脑
B.物质b表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C.结构乙的活动只受结构甲分泌的激素调节
D.甲状腺激素含量过高抑制物质a、b的分泌
5.人体能分泌生长激素的部位是( )
A.垂体 B.胰岛 C.性腺 D.下丘脑
6.下列有关稳态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运动时,人的内环境稳态会遭到破坏
B.当稳态遭到破坏时,可能导致疾病发生
C.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D.稳态有利于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
7.树林里多数鸟类在树冠筑巢、栖息,啄木鸟生活在树干层,环颈雉则在灌木层和地面活动,这种现象反映了( )
A.群落的物种组成 B.群落的种间关系
C.群落的垂直结构 D.群落的水平结构
8.人进入寒冷环境时,身体不会发生的变化是( )
A.皮肤血管收缩 B.皮肤的血流量增加
C.汗腺分泌活动减弱 D.代谢活动增强
31
9.用灭活的脊髓灰质炎病毒初次感染小鼠后,小鼠体内可能( )
A.产生过敏反应
B.短期内再次受到该病毒感染后不会产生更多的抗体
C.产生针对该病毒的效应B细胞(浆细胞)
D.产生的抗体不能与该病毒结合
10.一个处于稳定状态的封闭生态瓶内,要使其中的生物能长时间存活,必须提供( )
A.O2 B.H2O C.足够的有机物 D.太阳能
11.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强弱取决于( )
A.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数量
B.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
C.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水平
D.生产者和分解者的数量及种类
12.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 )
A.刺激 B.反射 C.反射弧 D.条件反射
13.在下列物质中,不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 )
A.DNA B.葡萄糖 C.CO2 D.抗体
14.种群是指一个生态系统中( )
A.同种生物所有成熟个体的总和
B.所有生物成熟个体的总和
C.同种生物所有个体的总和
D.所有生物个体的总和
15.下列能够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是( )
A.为美化城市环境,随意从国外引进多种观赏类植物
B.为保护草场、减少沙化,杀死所有危害草原的黄鼠
C.为控制水葫芦在我国造成的严重灾害,将其天敌引入我国
D.将东北虎迁入野生动物园繁殖,并进行部分野外回归实验
16.人剧烈运动后,隔一段时间血浆的pH会( )
A.大于7.45 B.远小于7.35
C.维持在7.35~7.45 D.稳定在3~4
17.公鸡具有健壮体格,发达鸡冠,艳丽尾羽,高亢啼鸣,激发这些性状的激素是( )
A.甲状腺激素 B.雌激素 C.雄激素 D.生长激素
18.关于记忆细胞形成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只由部分B细胞形成 B.只由部分T细胞形成
C.B细胞和T细胞都不能形成 D.B细胞和T细胞都能形成
31
19.大面积烧伤护理不当时,易发生感染而引起严重后果,这主要是由于( )
A.特异性免疫能力减弱 B.非特异性免疫能力减弱
C.体液大量损失 D.营养物质得不到及时补充
20.在调查一块方圆2hm2的农田中田鼠的数量时,放置150个捕鼠笼,一夜间捕获了54只,将捕获的田鼠经标记后在原地释放.数日后,在同一地点再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鼠笼,捕获了48只,其中有上次标记的个体18只,则该农田中田鼠的种群数量最接近( )
A.54只 B.48只 C.120只 D.144只
21.二次免疫中能直接产生大量抗体的细胞是( )
A.吞噬细胞 B.记忆细胞 C.效应T细胞 D.浆细胞
22.通过相互作用,构成一个完整生态系统的是( )
A.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 B.食物链和食物网
C.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D.消费者和分解者
23.如图表示种群的年龄结构,其中为增长型的是( )
A. B. C. D.
24.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发生在( )
A.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 B.不同的生物群落之间
C.生产者与分解者之间 D.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
25.下列群落演替中,属于原生演替(初生演替)的是( )
A.从过量砍伐的森林开始的演替
B.从火山岩(裸岩)开始的演替
C.从弃耕荒废的农田开始的演替
D.从火灾过后的草原开始的演替
26.下列两种激素属于拮抗作用的是( )
A.胰高血糖素和胰岛素 B.生长激素和甲状腺激素
C.促性腺激素和性激素 D.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
27.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多样性最丰富的阶段是( )
A.地衣阶段 B.苔藓阶段 C.草本植物阶段 D.森林阶段
28.下列属于特异性免疫的一组是( )
A.白细胞的吞噬作用和接种卡介苗
B.种牛痘预防天花与皮肤的屏障作用
31
C.溶菌酶的杀菌作用与服用小儿麻痹预防糖丸
D.患过麻疹的人不再患麻疹和注射百日咳针后不再患百日咳
29.下列事例能够说明神经系统中的高级中枢对低级中枢有控制作用的是( )
A.针刺指尖引起缩手反射
B.短期记忆的多次重复可形成长期记忆
C.大脑皮层语言H区损伤,导致人不能听懂别人讲话
D.意识丧失的病人能排尿但不能控制,意识恢复后可控制
30.造成目前大气中CO2浓度增加的主要原因是( )
A.生物的呼吸作用 B.化石燃料的燃烧
C.火山爆发 D.臭氧层的破坏
二、解答题(共4小题,满分40分)
31.根据下述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02年7月9日河南某地气温高达39℃,大家都在家中休息.然而50多岁的赵某却在玉米地里锄草,当天晚上家人没有见到他,当在玉米地发现他时,他己经死亡多时,据估计,赵某是中暑身亡.
材料二:青年男子高某在暑期外出旅游.在一日出发后,天气十分炎热,高某连续不断地以纯净水解渴.后来他感觉到四肢发冷、心率加快、心慌、血压下降,接着就不省人事,昏迷了过去.后被人送到了医院,诊断为水中毒.
(1)据估计,赵某身体的产热和散热的关系是 .
(2)赵某被破坏的内环境因素是 ;高某身体被破坏的内环境因素是 .
(3)高某的细胞内液的渗透压的变化趋势是 .
(4)高某血压下降的原因是 .
32.如图是一个反射弧和突触的结构示意图,请根据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的N是感受器,其神经末梢接受刺激后,接受刺激部位的膜内电位变化为 .
(2)图乙中的②表示 .
(3)在乙图方框中用箭头画出兴奋传导的方向 .
(4)当感受器受到一个刺激后,导致效应器产生反应,则Y释放的物质对突触后膜具有 作用;但如果大脑皮层发出的指令是对这个刺激不作出反应,则X释放的物质对突触后膜具有 作用,导致效应器不产生相应反应.
33.已有实验证明NAA对某种植物生根的影响情况如图所示.某同学为了进一步探究NAA促进生根的最适浓度,设置了相关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1)已有实验相当于该同学进行实验之前的 .根据图示实验结果判断,NAA对该植物生根的作用效应是 ,NAA浓度为0mol/L的组别作为 .
31
(2)该实验中用NAA溶液对插条处理的方法有 和沾蘸法.为进一步探究NAA促进生根的最适浓度,请写出该同学的实验设计思路 .
(3)插条的形态上端和下端具有不同的特性,即形态学上端发芽、下端生根,在用NAA溶液对插条处理时需要注意处理插条的 .
34.某山坡25年前因发生火灾而焚毁所有树木等植被,今年研究人员调查了该区域的几种主要树种不同年龄级的株数,结果如表.请分析回答问题:
树龄
树种
1﹣2
3﹣4
5﹣6
7﹣8
9﹣10
11﹣12
13﹣14
15﹣16
17﹣18
19﹣20
21﹣22
赤杨
0
2
5
8
12
20
25
19
14
9
4
栎树
21
15
12
10
7
4
2
0
0
0
0
松树
0
0
0
5
7
11
13
10
5
3
2
杜鹃
2
2
3
1
3
3
4
1
3
2
1
(1)山坡上所有植物、动物、微生物共同组成了 .
(2)栎树在25年间其种群数量呈 型增长.
(3)最先受到环境制约而增长停滞的是 ,种群密度最大的树是 .
(4)被火灾焚毁的山坡发生的群落演替属于 演替.
三、选择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20分)
35.现有一种含催产素的新药,它能使人们对陌生人产生信赖感.这一新药可能有助于治疗孤独症等疾病.催产素是由下丘脑合成、垂体后叶释放的一种九肽荷尔蒙.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催产素一定含有C、H、O、N四种元素,含有9个肽键
B.孤独症患者直接口服适量该药可以有效地缓解症状
C.下丘脑中有些细胞不仅能够分泌激素,而且能传导兴奋
D.催产素参与的调节过程具有作用范围比较局限、作用时间比较长等特点
36.图为人体体液免疫过程的示意图.当机体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a~d四种免疫细胞中,能迅速增殖分化的是( )
A.a B.b C.c D.d
31
37.下列有关免疫的叙述,错误的是( )
A.B细胞和T细胞分别在骨髓和胸腺中成熟
B.B细胞、T细胞和记忆细胞均能够特异性识别抗原
C.产生抗毒素使细菌外毒素丧失毒性属于体液免疫
D.T细胞形成受阻后,细胞免疫逐渐丧失,但体液免疫正常
38.如图表示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结合导致靶细胞裂解死亡的过程,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当病毒进入人体细胞后靶细胞膜发生相应的变化
B.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结合后可能激活了靶细胞中溶酶体
C.靶细胞裂解释放的病毒被相应的效应T细胞杀灭
D.靶细胞裂解后产生的碎片被吞噬细胞吞噬并清除
39.为验证生长素对果实发育的影响,将黄瓜雌花在开花前套袋,平均分为1号、2号两组后进行如下处理:①1号开花后在雌蕊的柱头上涂上一定浓度的生长素,再套袋;②2号开花后人工授粉.此设计的缺陷是( )
A.2号花未涂一定浓度的生长素
B.1号未进行人工授粉
C.缺乏自然传粉的雌花
D.缺乏只进行套袋处理的雌花
40.图甲是水平放置在黑暗环境中的植物的生长素运输情况,图乙是不同浓度生长素对顶芽和根部生长的生理作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乙中曲线①代表的是顶芽
B.甲图中代表极性运输的箭头是③和④
C.图乙中,生长素浓度为b时,对根是抑制生长
D.根部近地侧生长素浓度范围为(c~d)mol/L时,根表现出向地性
41.科学家研究赤霉素和矮壮素(植物生长调节剂)对黄芩(一种药用植物)生长情况及其根细胞中黄酮类物质(主要药用成分)含量的影响.把生长状态一致的幼苗平分为三组进行不同处理,26天后检测结果如下表所示,由此可知.( )
黄芩的生理指标
对照组
实验组处理
喷施矮壮素
喷施赤霉素
株高(cm)
20.54
21.46
27.52
31
地上部分重量(g)
0.295
0.382
0.364
地下部分重量(g)
0.1
0.053
0.047
根样品中黄酮类成分含量(mg/g)
210.45
146.293
209.27
A.甘薯等块根类植物不适合施用矮壮素和赤霉素
B.赤霉素对对黄芩生产黄酮类成分不利,矮壮素有利
C.矮壮素对黄芩生产黄酮类成分不利,赤霉素有利
D.外源喷施赤霉素比黄芩合成的赤霉素对植株增高更有效
42.如图所示为突触结构模式图,对其描述正确的是( )
A.a为树突末梢,构成突触小体
B.1中物质通过协助扩散释放至2中
C.2中的神经递质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D.在反射弧中信号传递方向是b→a
43.对健康的实验小鼠依次进行如下实验操作:先静脉注射放射性碘,待小鼠平静后再静脉注射适量的促甲状腺素.随后定时测定甲状腺中的放射性强度.则下列各图能反映其变化规律的是( )
A. B. C. D.
44.图中A表示的一种鹰在一个群落中的情况,那么B可能代表( )
A.该种鹰的天敌的种群
B.与鹰有互利共生关系的一个种群
C.群落中生产者数量变化情况
D.是被鹰捕食的一个种群
31
四、解答题(共2小题,满分30分)
45.当人被银环蛇咬了之后会引起机体出现一系列反应.如图1是α﹣银环蛇毒引发机体免疫反应的部分示意图.请分析回答:
(1)图1中细胞①的名称是 ,物质A是 ,细胞③通过 过程产生细胞④⑤.
(2)在图1的①~⑤细胞中,不能识别α﹣银环蛇毒的细胞是 (填代号),物质B与α﹣银环蛇毒结合的场所是 .
(3)人被毒蛇咬伤后会产生恐惧感,同时体内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的含量也增加,使机体出现上述变化的调节方式有 .
(4)在野外工作的科研人员,为防止银环蛇伤害,一般要进行预防接种.如图2中曲线A、B表示甲、乙两人第一次注射α﹣银环蛇毒的抗体血清、α﹣银环蛇毒疫苗后血液中的α﹣银环蛇毒的抗体含量.请在图中分别画出第二次两人均注射等量的α﹣银环蛇毒疫苗后血液中α﹣银环蛇毒的抗体含量的变化曲线(曲线线形参照曲线A、B).
.
46.某研究性学习小组设计了如图1所示的生态系统.水体中有藻类植物、水蚤、鲤鱼、腐生细菌等.水蚤以藻类植物为食,鲤鱼以水蚤和藻类植物为食.图2为该生态系统的碳循环部分示意图.据图分析问题.
(1)维持图1所示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行,必需将装置放在 的地方;由于某种因素使得生产者短时间内大量减少,但一段时间后又恢复到原有水平,说明 ,其基础是 .
(2)图2中甲对应的生物是图1中的 ;图2中的 对应的生物是图1中的鲤鱼.
(3)图2的甲→丁中碳的流动形式是 .
(4)图中漏画了一个箭头,该箭头是 (用箭头和图中文字表示).
31
2015-2016学年湖南省湘潭市湘潭县一中高二(上)期末生物模拟试卷(四)(理科)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60分)
1.人体毛细血管壁细胞的内环境组成是( )
A.淋巴 B.淋巴和组织液 C.血浆和组织液 D.血浆和淋巴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生活的内环境为组织液,血细胞的内环境为血浆,淋巴细胞的内环境为淋巴.毛细血管内部为血浆,外面为组织液,故毛细血管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
【解答】解:毛细血管内部为血浆,外面为组织液,故毛细血管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
故选:C.
【点评】本题结合人体内组织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要求考生识记内环境的概念,明确内环境就是细胞外液;识记内环境的组成.
2.给未受粉的番茄雌蕊柱头涂上一定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可获得无籽番茄.这个现象说明( )
A.果实发育与受精作用有关 B.果实发育与种子形成有关
C.生长素抑制了种子生长 D.生长素能促进果实发育
【考点】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
【分析】生长素生理作用:促进生长、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促进果实的发育;特点:具有双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解答】解:A、未受粉的番茄雌蕊不会发生受精作用,因此无籽番茄果实的发育与受精作用无关,A错误;
B、无籽番茄没有种子,因此与种子无关,B错误;
C、番茄雌蕊未授粉自然不会有种子,所以并不是生长素抑制了种子的发育,C错误;
D、给未授粉的番茄雌蕊涂生长素而得到了无籽番茄,只能说明是所涂抹的生长素能促进果实发育,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植物生长素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已知突触前神经元释放的某种递质可使突触后神经元兴奋,当完成一次兴奋传递后,该种递质立即被分解.某种药物可以阻止该种递质的分解,这种药物的即时效应是( )
A.突触前神经元持续性兴奋 B.突触后神经元持续性兴奋
C.突触前神经元持续性抑制 D.突触后神经元持续性抑制
【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本题是兴奋在突触间传递的过程,兴奋在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传递兴奋,当兴奋传至突触小体后,突触前膜内的突触小炮释放神经递质,神经递质进入突触间隙,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所在的神经元的膜电位发生变化,从而引起下一个神经元兴奋.
【解答】解:由题意可知,当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下一个神经元兴奋后,神经递质立即被分解,使突触后膜恢复静息状态,如果某种药物可以阻止该种递质的分解,该神经递质会持续作用于突触后膜,使突触后膜所在的神经元持续兴奋.
31
A、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对突触前膜不起作用,不会引起突触前神经元持续性兴奋,A错误;
B、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若某种药物可以阻止该种递质的分解,神经递质会持续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神经元持续性兴奋,B正确;
C、由题意可知,本神经递质是使突触后神经元兴奋的递质,与突触前膜神经元持续性抑制没有关系,C错误;
D、由题意可知,本神经递质是使突触后神经元兴奋的递质,不是使神经元持抑制的递质,不会引起突触后神经元持续性抑制,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的知识点是兴奋在突触间的传递方向只能由突触前膜向突触后膜传递,兴奋在突触间传递的机理,不同神经递质的作用不同,分析题干信息明确该神经递质的作用和该种药物可以阻止该种递质的分解的作用是解题的突破口,对于兴奋在突触间传递过程的理解是解题的关键.
4.如图是对甲状腺激素分泌活动的调节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结构甲和乙分别表示垂体和下丘脑
B.物质b表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C.结构乙的活动只受结构甲分泌的激素调节
D.甲状腺激素含量过高抑制物质a、b的分泌
【考点】动物激素的调节.
【分析】题目考查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由图可判断丙是甲状腺,乙是垂体释放的激素b是促甲状腺激素,甲是下丘脑,释放的激素a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解答】解:A、能够调节丙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的腺体乙是垂体,甲是下丘脑,A错误;
B、甲下丘脑释放的激素a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乙垂体释放的激素b是促甲状腺激素,B错误;
C、垂体的分泌活动除受下丘脑分泌的激素控制之外,还受结构丙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激素的反馈调节,C错误;
D、甲状腺激素的含量过高时,能反馈调节抑制下丘脑和垂体释放的激素a和b,D正确.
故选:D.
【点评】题目考查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及激素的反馈调节.
5.人体能分泌生长激素的部位是( )
A.垂体 B.胰岛 C.性腺 D.下丘脑
【考点】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激素是指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的调节.激素调节的特点:微量和高效,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细胞、靶器官.
【解答】解:A、生长激素是由垂体分泌的,A正确;
B、胰岛只能分泌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不能分泌生长激素,B错误;
C、性腺只能分泌性激素等,不能分泌生长激素,C错误;
D、下丘脑能够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和抗利尿激素,不能分泌生长激素,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激素调节的有关知识,属于考纲中识记层次的考查,难度不大.考生要能够识记人体中的相关激素以及对应的内分泌腺.
31
6.下列有关稳态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运动时,人的内环境稳态会遭到破坏
B.当稳态遭到破坏时,可能导致疾病发生
C.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D.稳态有利于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
【考点】稳态的生理意义.
【专题】正推法;内环境与稳态.
【分析】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应掌握以下几点:
(1)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
(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
(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
(5)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解答】解:A、内环境的稳态在神经﹣体液﹣免疫系统的调节下,运动时内环境稳态一般不会被破坏,A错误;
B、当稳态遭到破坏时,可能导致疾病发生,例如尿毒症等,B正确;
C、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C正确;
D、酶的催化需要适宜的条件,稳态有利于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D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内环境稳态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
7.树林里多数鸟类在树冠筑巢、栖息,啄木鸟生活在树干层,环颈雉则在灌木层和地面活动,这种现象反映了( )
A.群落的物种组成 B.群落的种间关系
C.群落的垂直结构 D.群落的水平结构
【考点】群落的结构特征.
【分析】生物群落中,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称为垂直结构;在水平方向上,不同地段分布着不同的种群,称为水平结构.
【解答】解:生物群落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称为垂直结构;从题干可看出,树林里多数鸟类生活在树冠,啄木鸟生活在中层,环颈雉生活在底层,为动物的分层现象,反映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群落结构的知识,本题难度较简单,属于识记层次,要求学生理解群落结构的含义.
8.人进入寒冷环境时,身体不会发生的变化是( )
A.皮肤血管收缩 B.皮肤的血流量增加
C.汗腺分泌活动减弱 D.代谢活动增强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寒冷环境时,机体通过调节使产热增加,散热减少.即肌肉收缩,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多,增加产热;皮肤血管收缩、汗腺分泌汗液减少,减少散热.
【解答】解:A、寒冷环境时,皮肤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使散热下降,A正确;
31
B、寒冷环境时,机体通过调节使产热增加,散热减少,而皮肤的血流量增加,会使散热量增多,B错误;
C、寒冷环境时,机体通过调节使散热量减少,即皮肤血管收缩,汗腺分泌汗液减少,C正确;
D、寒冷环境时,机体通过调节使产热增加,所以代谢活动增强,D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比较基础,只要记住减少散热的途径和增加产热的途径即可.
9.用灭活的脊髓灰质炎病毒初次感染小鼠后,小鼠体内可能( )
A.产生过敏反应
B.短期内再次受到该病毒感染后不会产生更多的抗体
C.产生针对该病毒的效应B细胞(浆细胞)
D.产生的抗体不能与该病毒结合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专题】正推法;免疫调节.
【分析】人工合成的脊髓灰质炎病毒初次感染小鼠后,可引发机体的免疫应答,产生针对该病毒的浆细胞和记忆细胞,短时期内该病毒若再次感染,其免疫应答速度更快,也更强烈.
过敏反应:过敏原第一次进入人体后,人体内产生抗体吸附在皮肤、呼吸道或消化道黏膜以及血液中某些细胞的表面.当相同过敏原再次进入机体时,就会与吸附在细胞表面的相应抗体结合,使上述细胞释放组织胺等物质,引起毛细血管扩张,血管壁通透性增强,平滑肌收缩,腺体分泌增多等,引发各种过敏反应.
【解答】解:A、抗原第二次进入才能引起过敏反应,A错误;
B、短期内,再次受到该病毒的感染,会产生更多的抗体,B错误;
C、由该病毒引发的免疫反应产生的抗体,是由浆细胞分泌的,C正确;
D、抗体与特异性的抗原相结合,由该病毒刺激产生的抗体能够与抗原相结合,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体液免疫和二次免疫、过敏反应知识点,考查学生理解所学知识,并考查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0.一个处于稳定状态的封闭生态瓶内,要使其中的生物能长时间存活,必须提供( )
A.O2 B.H2O C.足够的有机物 D.太阳能
【考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分析】密封的生态瓶中能够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稳定;但必需放在光线良好的地方,但是要避免阳光的直射.
【解答】解:本题的解题关键是“一个处于平衡状态的封闭生态系统”,必须源源不断的提供太阳能,让生产者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氧气和有机物,使其生存和发展,而二氧化碳、水和有机物可自给自足.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稳态,比较简单;注意常考的生态瓶制作要求:①生态瓶必须是封闭的;②生态瓶中投放的几种生物必须具有很强的生活力,成分齐全;③生态瓶的材料必须透明;④生态瓶的采光用较强的散射光;⑤选择生命力强的生物,动物不宜太多,个体不宜太大.
11.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强弱取决于( )
A.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数量
B.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
31
C.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水平
D.生产者和分解者的数量及种类
【考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分析】生物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具有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生物系统的稳定性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稳定性的大小取决于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物种的多少和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据此答题.
【解答】解:食物网越复杂,处于同一营养级的物种就越多,当其中某一物种大量减少时,它在食物网中的位置还可以由这个营养级的多种生物来代替,整个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仍然能够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因此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组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与原因,明确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强弱取决于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再选出正确的答案.
12.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 )
A.刺激 B.反射 C.反射弧 D.条件反射
【考点】反射的过程.
【分析】本题是对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的考查,回忆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然后根据题干要求进行解答.
【解答】解: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故选:B.
【点评】对于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结构基础的记忆及反射的类型的理解并形成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是解题的关键.
13.在下列物质中,不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 )
A.DNA B.葡萄糖 C.CO2 D.抗体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人体内的液体都叫体液,可以分成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其中细胞外液是人体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又叫内环境.内环境主要由组织液、血浆、淋巴组成,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消化道、呼吸道、生殖道等都是直接与外界相通的,不属于内环镜.据此答题.
【解答】解:A、DNA位于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组成成分,A错误;
B、葡萄糖属于内环境组成成分,B正确;
C、CO2是细胞代谢产生的废弃物,需通过血液运输,可属于内环境成分,C正确;
D、抗体主要分布在血清中,属于内环境成分,D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内环境的组成,要求考生识记内环境的组成部分即组成成分,能准确判断题中各选项是否属于人体内环境,再选出正确的答案即可,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需要考生注意的是消化道、呼吸道、生殖道等都是直接与外界环境相通的,不属于内环境.
14.种群是指一个生态系统中( )
A.同种生物所有成熟个体的总和
B.所有生物成熟个体的总和
C.同种生物所有个体的总和
31
D.所有生物个体的总和
【考点】种群的特征.
【分析】种群:生活在同一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基本特征:1、种群的密度2、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3、种群的年龄组成4、种群的性别比例.群落: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的各种生物种群的总和.
【解答】解:种群是指在生态系统中生活在同一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种群具有一定的年龄结构,包括幼年个体、成年个体和老年个体;所有生物个体的总和是群落.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种群的概念,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掌握种群的概念包括“两同一全”.
15.下列能够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是( )
A.为美化城市环境,随意从国外引进多种观赏类植物
B.为保护草场、减少沙化,杀死所有危害草原的黄鼠
C.为控制水葫芦在我国造成的严重灾害,将其天敌引入我国
D.将东北虎迁入野生动物园繁殖,并进行部分野外回归实验
【考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
【分析】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1)就地保护(自然保护区):就地保护是保护物种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
(2)易地保护:动物园、植物园.
(3)利用生物技术对生物进行濒危物种的基因进行保护.如建立精子库、种子库等.
(4)利用生物技术对生物进行濒危物种进行保护.如人工授精、组织培养和胚胎移植等.
【解答】解:A、随意从国外引进多种观赏类植物可能会造成生态入侵,破坏生物多样性,A错误;
B、杀死所有危害草原的黄鼠会降低生物多样性,应该将有害生物的数量控制在一定范围内,而不是消灭,B错误;
C、引进生物不当可能会造成生态入侵,导致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C错误;
D、将东北虎迁入野生动物园繁殖,并进行部分野外回归实验,这样可以迁地保护生物多样性,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生物多样性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生物多样性的三个层次、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及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16.人剧烈运动后,隔一段时间血浆的pH会( )
A.大于7.45 B.远小于7.35
C.维持在7.35~7.45 D.稳定在3~4
【考点】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分析】血浆中缓冲物质发挥作用的机理:
(1)当机体剧烈运动时,肌肉中产生大量的乳酸、碳酸等物质,并且进入血液.乳酸进入血液后,就与血液中的碳酸氢钠发生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碳酸是一种弱酸,而且又可以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所以对血液的pH值影响不大.血液中增多的二氧化碳会刺激控制呼吸活动的神经中枢,促使增强呼吸活动,增加通气量,从而将二氧化碳排出体外.
(2)当碳酸钠进入血液后,就与血液中的碳酸发生作用,形成碳酸氢盐,而过多的碳酸氢盐可以由肾脏排出.这样,由于血液中缓冲物质的调节作用,可以使血液的酸碱度不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从而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31
【解答】解:人剧烈运动后,由于部分组织细胞缺氧,进行无氧呼吸 产生较多的乳酸.但由于人体血浆中含有缓冲物质,当血液中乳酸过多时,NaHCO3就会与其发生反应,生成乳酸钠和H2CO3,所以隔一段时间血浆的pH会维持在7.35~7.45.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内环境的理化性质,重点考查酸碱度,要求考生识记人体血浆pH的相关知识,明确血浆pH维持相对稳定是由于缓冲物质的缘故,还要求考生理解和掌握血浆中缓冲物质的作用机理,再对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
17.公鸡具有健壮体格,发达鸡冠,艳丽尾羽,高亢啼鸣,激发这些性状的激素是( )
A.甲状腺激素 B.雌激素 C.雄激素 D.生长激素
【考点】动物激素的调节.
【分析】本题是对不同动物激素的作用的考查,回忆不同激素的作用,然后结合题干信息分析选项进行解答
【解答】解:公鸡具有健壮体格,发达鸡冠,艳丽尾羽,高亢啼鸣,工具的这些特征属于公鸡的雄性第二性征,激发并维持雄性第二性征的激素是雄性激素.
故选:C.
【点评】对于不动物激素的作用的记忆并利用所学知识点解释生活现象是解题的关键.
18.关于记忆细胞形成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只由部分B细胞形成 B.只由部分T细胞形成
C.B细胞和T细胞都不能形成 D.B细胞和T细胞都能形成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体液免疫过程为:(1)感应阶段:除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外,大多数抗原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再由T细胞呈递给B细胞;(2)反应阶段: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3)效应阶段:浆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
细胞免疫过程为:(1)感应阶段: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抗原,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然后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2)反应阶段: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效应T细胞,同时T细胞能合成并分泌淋巴因子,增强免疫功能.(3)效应阶段:效应T细胞发挥效应.
【解答】解:在体液免疫过程中,B细胞能够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在细胞免疫过程中,T细胞能够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效应T细胞.
由上可知,B细胞和T细胞都能形成记忆细胞.
故选:D.
【点评】本题着重考查了体液免疫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能够识记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通过过程总结记忆细胞产生的途径,难度不大.
19.大面积烧伤护理不当时,易发生感染而引起严重后果,这主要是由于( )
A.特异性免疫能力减弱 B.非特异性免疫能力减弱
C.体液大量损失 D.营养物质得不到及时补充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
31
免疫是机体的一种特殊的保护性生理功能.人体免疫系统有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是皮肤、黏膜及其分泌物,第二道防线是吞噬细胞、杀菌物质以及炎症反应,第三道防线是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第一、二道防线称为非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是人人生来就有,能代代遗传,也不针对某一特定病原体,而是对多种病原体起防御作用.特异性免疫是在非特异性免疫的基础上形成的,机体不断接受各种抗原性物质刺激而形成的,作用范围小,针对性强.
【解答】解:大面积烧伤护理不当时,由于第一道防线的缺失,则非特异性免疫能力减弱,容易发生感染而引起严重后果.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要求学生识记免疫调节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非特异性免疫的理解.
20.在调查一块方圆2hm2的农田中田鼠的数量时,放置150个捕鼠笼,一夜间捕获了54只,将捕获的田鼠经标记后在原地释放.数日后,在同一地点再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鼠笼,捕获了48只,其中有上次标记的个体18只,则该农田中田鼠的种群数量最接近( )
A.54只 B.48只 C.120只 D.144只
【考点】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
【分析】标志重捕法是在被调查种群的生存环境中捕获一部分个体将这些个体进行标志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定期限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中标志的个体占总捕数的比例,来估计该种群的数量.设该地段种群中个体数为N,其中标志总数为M,重捕总数为n,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为m,则N:M=n:m.
【解答】解:根据题干分析,鼠的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采用的是标记重捕法;标志重捕法计算公式:种群中个体数(N):标记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即N:54=48:18,N=144只.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标志重捕法的计算方法,意在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计算能力,N代表草场灰苍鼠种群,由于灰苍鼠被捕一次后更难捕捉,实际带标记的应该大于18,所以N应该小于144.
21.二次免疫中能直接产生大量抗体的细胞是( )
A.吞噬细胞 B.记忆细胞 C.效应T细胞 D.浆细胞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专题】对比分析法;免疫调节.
【分析】二次免疫的过程是当同一种抗原进入机体后,可以直接刺激记忆细胞,记忆细胞增殖分化成效应细胞和新的记忆细胞,效应细胞快速进行免疫应答,消灭侵入机体的抗原.
【解答】解:A、吞噬细胞的作用是摄取、处理和呈递抗原,A错误;
B、记忆细胞的功能是接受抗原刺激后增值分化形成浆细胞和新的记忆细胞,B错误;
C、效应T细胞的作用是作用于被病原体侵入的靶细胞,使靶细胞裂解、死亡,释放其中的病原体,C错误;
D、浆细胞(效应B细胞)的功能的产生抗体,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的知识点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过程中不同免疫细胞的功能,对于特异性免疫过程的掌握是解题的关键.
22.通过相互作用,构成一个完整生态系统的是( )
A.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 B.食物链和食物网
C.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D.消费者和分解者
【考点】生态系统的概念.
【分析】1、群落: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所有的种群组成一个群落.
2、生态系统:生物群落与他的无机环境相互形成的统一整体.
31
3、生态系统由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环境四个基本成分组成.
【解答】解:A、生物群落和它的无机环境能构成一个完整生态系统,A正确;
B、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B错误;
C、生态系统的功能是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C错误;
D、消费者和分解者仅仅是部分生物,不能构成生态系统,D错误.
故选:A.
【点评】只要熟练掌握了生态系统的概念,明确生态系统的组成,明确群落、种群等定义,仔细分析选项中的内容是否符合生态系统的概念,即可正确答题.
23.如图表示种群的年龄结构,其中为增长型的是( )
A. B. C. D.
【考点】种群的特征.
【分析】种群年龄组成的三种类型是根据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确定的;幼年个体数比例最大的是增长型,最小的是衰退型,各年龄阶段的个体数量相差不大是稳定型.
【解答】解:A、图中幼年个体多,老年个体少,出生率大于死亡率,年龄结构为增长型,A正确;
B、图中幼年个体和老年个体数目相差不大,年龄结构为稳定型,B错误;
C、图中幼年个体和老年个体数目相差不大,出生率等于死亡率,年龄结构为稳定型,C错误;
D、图中幼年个体少,老年个体多,出生率小于死亡率,年龄结构为衰退型,D错误.
故选:A.
【点评】考查种群的特征中有关年龄组成的知识,难度较小,熟记年龄组成,理解三种类型的个体组成特点.
24.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发生在( )
A.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 B.不同的生物群落之间
C.生产者与分解者之间 D.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
【考点】生态系统的功能.
【分析】物质循环的概述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指无机化合物和单质通过生态系统的循环运动.具体是指在生态系统中,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从无机环境开始,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又回到无机环境中,完成一个循环过程,其特点是物质循环是周而复始的.
【解答】解:A、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是捕食关系,是物质循环的一个环节,A错误;
B、不同的生物群落之间是物质循环的一个环节,B错误;
C、生产者与分解者之间是物质循环的一个环节,C错误;
D、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包括所有环节,的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途径.理解生物部分和无机环境之间物质变化是解答的关键.
25.下列群落演替中,属于原生演替(初生演替)的是( )
A.从过量砍伐的森林开始的演替
B.从火山岩(裸岩)开始的演替
31
C.从弃耕荒废的农田开始的演替
D.从火灾过后的草原开始的演替
【考点】群落的演替.
【分析】1、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2、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解答】解:1、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是保留有土壤条件,甚至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开始次生演替,如从过量砍伐的森林开始的演替、从弃耕荒废的农田开始的演替、火灾过后的草原开始的演替.
2、在一从来没有过植被,或者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开始初生演替,如火山岩(裸岩)上的演替.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群落演替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判断和理解能力,难度不大.
26.下列两种激素属于拮抗作用的是( )
A.胰高血糖素和胰岛素 B.生长激素和甲状腺激素
C.促性腺激素和性激素 D.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
【考点】动物激素的调节.
【分析】1、胰岛素:是机体内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同时促进糖原、脂肪、蛋白质合成;
2、胰高血糖素: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成糖,促进血糖升高1、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是由甲状腺分泌的.它的主要作用是促进新陈代谢、促进生长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3、生长激素:生长激素能促进人的生长,且能调节体内的物质代谢.生长激素主要通过抑制肌肉及脂肪组织利用葡萄糖,同时促进肝脏中的糖异生作用及对糖元进行分解,从而使血糖升高;
4、甲状腺激素,促进代谢活动;促进生长发育(包括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5、促性腺激素:是腺垂体分泌的促进性腺的生长和分泌性激素;
6、性激素:具有促进性器官成熟、副性征发育及维持性功能等作用;
7、肾上腺素能使心肌收缩力加强、兴奋性增高,传导加速,心输出量增多.对全身各部分血管的作用,不仅有作用强弱的不同,而且还有收缩或舒张的不同.
【解答】解:A、胰高血糖素升血糖,胰岛素是降血糖,两者对于血糖调节起着拮抗作用,A正确;
B、生长激素促进个体生长发育,甲状腺激素促进代谢活动、促进生长发育,两者是协同作用,B错误;
C、促性腺激素控制性腺发育和调控其分泌相应的激素的活动,不是拮抗作用,C错误;
D、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共同升高血糖,两者是协同作用,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激素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27.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多样性最丰富的阶段是( )
A.地衣阶段 B.苔藓阶段 C.草本植物阶段 D.森林阶段
【考点】群落的演替.
【分析】1、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
31
2、群落在演替的过程中,一般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增加,生物多样性也会逐渐增加.
【解答】解:1、群落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代替另一个群落的过程.光裸的岩石上演替出森林的过程为:裸岩阶段→地衣、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2、群落在演替的过程中,一般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增加,生物多样性也会逐渐增加,故物种多样性最丰富的是森林阶段.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群落的演替,要求考生识记群落演替的概念、类型及实例,识记群落演替的过程,能根据题干要求选出正确的答案,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
28.下列属于特异性免疫的一组是( )
A.白细胞的吞噬作用和接种卡介苗
B.种牛痘预防天花与皮肤的屏障作用
C.溶菌酶的杀菌作用与服用小儿麻痹预防糖丸
D.患过麻疹的人不再患麻疹和注射百日咳针后不再患百日咳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人体的三道防线:
第一道防线是由皮肤和黏膜构成的,他们不仅能够阻挡病原体侵入人体,而且它们的分泌物(如乳酸、脂肪酸、胃酸和酶等)还有杀菌的作用.
第二道防线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溶菌酶和吞噬细胞.
第三道防线主要由免疫器官(扁桃体、淋巴结、胸腺、骨髓、和脾脏等)和免疫细胞(淋巴细胞、吞噬细胞等)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而组成的.
【解答】解:A、白细胞的吞噬作用属于非特异性免疫,A错误;
B、皮肤的屏障作用是人体的第一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B错误;
C、溶菌酶的杀菌作用是人体的第一道或第二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C错误;
D、患过麻疹的人不再患麻疹和注射百日咳针后不再患百日咳都是因为体内含有抗体或记忆细胞,这属于特异性免疫,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要求考生识记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及功能;识记人体的三道防线,明确第一和第二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而第三道防线属于特异性免疫,能根据题干要求准确判断各选项.
29.下列事例能够说明神经系统中的高级中枢对低级中枢有控制作用的是( )
A.针刺指尖引起缩手反射
B.短期记忆的多次重复可形成长期记忆
C.大脑皮层语言H区损伤,导致人不能听懂别人讲话
D.意识丧失的病人能排尿但不能控制,意识恢复后可控制
【考点】脑的高级功能.
【分析】此题主要考查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脑和脊髓是神经系统的中枢部分,叫中枢神经系统;神经系统中的高级中枢在大脑皮层,低级中枢位于大脑皮层以下的部位(如脊髓),高级中枢能够控制低级中枢的活动.
【解答】解:A、针刺指尖引起缩手反射,属于非条件反射,是低级的神经活动,神经中枢位于大脑皮层以下的部位(如脊髓),不能说明高级中枢能够控制低级中枢,A错误;
B、记忆种类包括瞬时记忆、短期记忆、长期记忆、永久记忆,短期记忆的多次重复可形成长期记忆,但不能说明高级中枢能够控制低级中枢,B错误;
31
C、大脑皮层语言H区损伤,导致人不能听懂别人讲话,仅与大脑皮层的高级中枢﹣﹣语言中枢有关,C错误;
D、排尿的初级中枢是脊髓,高级中枢是大脑皮层,所以意识丧失不能控制排尿,意识恢复能够控制,说明脊髓的活动受大脑皮层控制.D正确
故选:D
【点评】大脑皮层的高级神经中枢除了对外部世界感知(感觉中枢在大脑皮层)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语言文字是人类进行思维的主要工具,是人类特有的高级功能(在言语区).
30.造成目前大气中CO2浓度增加的主要原因是( )
A.生物的呼吸作用 B.化石燃料的燃烧
C.火山爆发 D.臭氧层的破坏
【考点】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分析】大气中CO2浓度增加的主要原因化石燃料和木材的大量燃烧;降低大气中CO2含量的主要措施是一方面降低CO2排放,另一方面是植物造林,增加植被面积.
【解答】解:A、生物的呼吸作用对二氧化碳浓度的影响微乎其微,A错误;
B、大气中CO2浓度增加的主要原因化石燃料,B正确;
C、全球每年火山爆发次数和规模有限,不是CO2浓度增加的主要原因,C错误;
D、臭氧层被破坏与二氧化碳浓度变化没有直接关系,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温室效应的成因,意在强化学生对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变化的理解与运用.
二、解答题(共4小题,满分40分)
31.根据下述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02年7月9日河南某地气温高达39℃,大家都在家中休息.然而50多岁的赵某却在玉米地里锄草,当天晚上家人没有见到他,当在玉米地发现他时,他己经死亡多时,据估计,赵某是中暑身亡.
材料二:青年男子高某在暑期外出旅游.在一日出发后,天气十分炎热,高某连续不断地以纯净水解渴.后来他感觉到四肢发冷、心率加快、心慌、血压下降,接着就不省人事,昏迷了过去.后被人送到了医院,诊断为水中毒.
(1)据估计,赵某身体的产热和散热的关系是 产热多于散热 .
(2)赵某被破坏的内环境因素是 体温 ;高某身体被破坏的内环境因素是 水盐平衡 .
(3)高某的细胞内液的渗透压的变化趋势是 降低 .
(4)高某血压下降的原因是 细胞外液中无机盐减少,渗透压降低 .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专题】信息转化法;体温调节、水盐调节与血糖调节.
【分析】1、体温的相对恒定是机体产热和散热动态平衡的结果,产热多于散热则体温升高.
2、炎热环境→皮肤温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散热(毛细血管舒张、汗腺分泌增加)→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3、体内水多→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下丘脑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少→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加.
【解答】解:(1)赵某体温升高,说明产热多于散热.
(2)赵某体温逐渐升高,则被破坏的内环境因素是体温;高某连续不断的以纯净水解渴,排汗导致体内盐减少,则渗透压下降,则被破坏的内环境因素是水盐平衡.
31
(3)高某连续不断的以纯净水解渴,排汗导致体内盐减少,则渗透压下降.
(4)某血压下降的原因是细胞外液中无机盐减少.
故答案为:
(1)产热多于散热
(2)体温 水盐平衡
(3)降低
(4)细胞外液中无机盐减少,渗透压降低
【点评】本题考查体温调节、水盐平衡调节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2.如图是一个反射弧和突触的结构示意图,请根据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的N是感受器,其神经末梢接受刺激后,接受刺激部位的膜内电位变化为 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 .
(2)图乙中的②表示 突触小泡 .
(3)在乙图方框中用箭头画出兴奋传导的方向 ← .
(4)当感受器受到一个刺激后,导致效应器产生反应,则Y释放的物质对突触后膜具有 兴奋 作用;但如果大脑皮层发出的指令是对这个刺激不作出反应,则X释放的物质对突触后膜具有 抑制 作用,导致效应器不产生相应反应.
【考点】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突触的结构;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专题】图文信息类简答题;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
【分析】人体神经调节的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构成,兴奋在反射弧上单向传递,兴奋在突触处产生电信号到化学信号再到电信号的转变.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解:(1)神经元在静息时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接受刺激后变为内正外负,膜内电位变化为:负→正;膜外电位变化为:正→负.
(2)图乙中的②表示突触小泡,由高尔基体形成,里面有③神经递质.
(3)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所以兴奋的传导方向是←.
(4)由于感受器受到一个刺激后,能导致效应器产生反应,所以Y释放的物质对突触后膜具有兴奋作用;又由于一个反射弧中的低级神经中枢要接受高级神经中枢的控制,所以大脑皮层发出对这个刺激不作出反应的指令后,X释放的物质对突触后膜具有抑制作用,导致效应器不产生相应反应.
故答案为:
(1)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
(2)突触小泡
(3)←
(4)兴奋 抑制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反射弧的组成以及兴奋的传导,意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难度适中.
31
33.已有实验证明NAA对某种植物生根的影响情况如图所示.某同学为了进一步探究NAA促进生根的最适浓度,设置了相关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1)已有实验相当于该同学进行实验之前的 预实验 .根据图示实验结果判断,NAA对该植物生根的作用效应是 (在一定范围内)NAA促进枝条生根 ,NAA浓度为0mol/L的组别作为 对照 .
(2)该实验中用NAA溶液对插条处理的方法有 浸泡法 和沾蘸法.为进一步探究NAA促进生根的最适浓度,请写出该同学的实验设计思路 在10﹣14~10﹣6mol/LNAA溶液间设置更小的浓度梯度实验 .
(3)插条的形态上端和下端具有不同的特性,即形态学上端发芽、下端生根,在用NAA溶液对插条处理时需要注意处理插条的 形态学下端 .
【考点】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扦插枝条生根的作用.
【分析】分析图:α﹣萘乙酸(NAA)浓度在10﹣14~10﹣6mol/L时,NAA浓度在10﹣10mol/L时,生根数量最多,因此促进植物生根的最适浓度在10﹣10mol/L左右.
【解答】解:(1)要探究α﹣萘乙酸(NAA)促进植物生根的最适浓度,需要先进行预实验,找出α﹣萘乙酸(NAA)促进植物生根的最适浓度范围,再缩小浓度梯度,进行进一步实验.已有实验相当于该同学进行实验之前的预实验.根据图示实验结果判断,NAA对该植物生根的作用效应是(在一定范围内)NAA促进枝条生根.NAA浓度为0mol/L的组别作为空白对照.
(2)该实验中用NAA溶液对插条处理的方法有浸泡法和沾蘸法.为进一步探究NAA促进生根的最适浓度,请写出该同学的实验设计思路,要探究α﹣萘乙酸(NAA)促进植物生根的最适浓度,需要先进行预实验,找出α﹣萘乙酸(NAA)促进植物生根的最适浓度范围,再缩小浓度梯度,进行进一步实验,在10﹣14~10﹣6mol/LNAA溶液间设置更小的浓度梯度实验.
(3)用NAA溶液处理插条形态学下端.
故答案为:
(1)预实验 (在一定范围内)NAA促进枝条生根 对照
(2)浸泡法 在10﹣14~10﹣6mol/LNAA溶液间设置更小的浓度梯度实验
(3)形态学下端
【点评】本题结合图,考查探究生长素类似物促进生根的最适浓度,要求考生明确实验的目的,掌握探究实验的原则,能分析图表,提取有效信息,并得出正确的结论.
34.某山坡25年前因发生火灾而焚毁所有树木等植被,今年研究人员调查了该区域的几种主要树种不同年龄级的株数,结果如表.请分析回答问题:
树龄
树种
1﹣2
3﹣4
5﹣6
7﹣8
9﹣10
11﹣12
13﹣14
15﹣16
17﹣18
19﹣20
21﹣22
赤杨
0
2
5
8
12
20
25
19
14
9
4
栎树
21
15
12
10
7
4
2
0
0
0
0
松树
0
0
0
5
7
11
13
10
5
3
2
杜鹃
2
2
3
1
3
3
4
1
3
2
1
(1)山坡上所有植物、动物、微生物共同组成了 群落 .
31
(2)栎树在25年间其种群数量呈 J 型增长.
(3)最先受到环境制约而增长停滞的是 松树 ,种群密度最大的树是 赤杨 .
(4)被火灾焚毁的山坡发生的群落演替属于 次生 演替.
【考点】群落的结构特征;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群落的演替.
【分析】1、分析表格:表格表示四种不同树种在不同树龄的株数分布,其中栎树的株数幼龄个体多,老龄个体少,属于增长型;赤杨和松树的株数都是幼龄个体少,处于衰退型;各个年龄段的数目均衡,属于稳定型.
2、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演替包括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解答】解:(1)山坡上所有植物、动物、微生物共同组成了群落.
(2)栎树在25年间幼年个体数较多,呈现呈现增长的趋势,其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
(3)松树没有5﹣6年以下树龄的个体存在,故其最先停滞增长,由表格分析易知种群密度最大的树是赤扬.
(4)被火灾焚毁的山坡发生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故答案为:
(1)群落
(2)J
(3)松树赤杨
(4)次生
【点评】本题综合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种群数量的变化、群落的演替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表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难度不大.
三、选择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20分)
35.现有一种含催产素的新药,它能使人们对陌生人产生信赖感.这一新药可能有助于治疗孤独症等疾病.催产素是由下丘脑合成、垂体后叶释放的一种九肽荷尔蒙.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催产素一定含有C、H、O、N四种元素,含有9个肽键
B.孤独症患者直接口服适量该药可以有效地缓解症状
C.下丘脑中有些细胞不仅能够分泌激素,而且能传导兴奋
D.催产素参与的调节过程具有作用范围比较局限、作用时间比较长等特点
【考点】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1、脱水的个数=肽键个数=氨基酸个数n﹣链数m.
2、下丘脑是内分泌系统的总枢纽.下丘脑的部分细胞称为神经分泌细胞,既能传导神经冲动,又有分泌激素的功能.
3、
比较项目
神经调节
体液调节
作用途径
反射弧
体液运输
反应速度
迅速
较缓慢
作用范围
准确、比较局限
较广泛
作用时间
短暂
比较长
【解答】解:A、催产素为九肽,主要元素组成是C、H、O、N,含8个肽键,A错误;
B、多肽口服后会被消化道相关酶水解,失去活性,B错误;
C、下丘脑既是脑一部分,能传导兴奋,也是重要内分泌腺,C正确;
31
D、激素调节比起神经调节,具有作用范围比较广、作用时间比较长等特点,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以催产素为素材,考查氨基酸的脱水缩合、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属于中档题.
36.图为人体体液免疫过程的示意图.当机体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a~d四种免疫细胞中,能迅速增殖分化的是( )
A.a B.b C.c D.d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分析图解:该图表示体液免疫,图中吞噬细胞吞噬并处理抗原后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T细胞再将抗原呈递给B细胞,当然少数抗原也能直接呈递给B细胞;此时B细胞会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效应B细胞,效应B细胞可以分泌特异性抗体.
【解答】解:由图可知,a为T细胞,b为B细胞,c为效应B细胞,d为记忆B细胞.当机体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记忆细胞能迅速分化形成效应B细胞.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免疫过程中各细胞功能,对于此类试题,学生应理解各细胞及其功能,意在考查考生能识记并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37.下列有关免疫的叙述,错误的是( )
A.B细胞和T细胞分别在骨髓和胸腺中成熟
B.B细胞、T细胞和记忆细胞均能够特异性识别抗原
C.产生抗毒素使细菌外毒素丧失毒性属于体液免疫
D.T细胞形成受阻后,细胞免疫逐渐丧失,但体液免疫正常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体液免疫过程为:(1)感应阶段:除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外,大多数抗原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再由T细胞呈递给B细胞;(2)反应阶段: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3)效应阶段:浆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
细胞免疫过程为:(1)感应阶段: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抗原,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然后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2)反应阶段: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效应T细胞,同时T细胞能合成并分泌淋巴因子,增强免疫功能.(3)效应阶段:效应T细胞发挥效应.
【解答】解:A、B细胞和T细胞分别在骨髓和胸腺中成熟,A正确;
B、B细胞、T细胞和记忆细胞均能够特异性识别抗原,B正确;
C、产生抗毒素使细菌外毒素丧失毒性属于体液免疫,C正确;
D、体液免疫需要T细胞分泌淋巴因子,T细胞形成受阻后,细胞免疫逐渐丧失,体液免疫也降低,D错误.
故选:D.
31
【点评】本题考查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对生物学问题作出准确的判断.
38.如图表示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结合导致靶细胞裂解死亡的过程,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当病毒进入人体细胞后靶细胞膜发生相应的变化
B.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结合后可能激活了靶细胞中溶酶体
C.靶细胞裂解释放的病毒被相应的效应T细胞杀灭
D.靶细胞裂解后产生的碎片被吞噬细胞吞噬并清除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分析题图:图示表示细胞免疫的效应阶段,细胞免疫的具体过程如下:
(1)感应阶段: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抗原,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然后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
(2)反应阶段: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效应T细胞,同时T细胞能合成并分泌淋巴因子,增强免疫功能.
(3)效应阶段:效应T细胞发挥效应.效应T细胞与被抗原入侵的宿主细胞(即靶细胞)密切接触,激活靶细胞内的溶酶体酶,使靶细胞的通透性改变,渗透压发生变化,最终导致靶细胞裂解死亡.
【解答】解:A、当病毒进入人体细胞后,细胞变成靶细胞,其细胞膜发生相应的变化,A正确;
B、效应T细胞与被抗原入侵的宿主细胞(即靶细胞)密切接触,激活靶细胞内的溶酶体酶,使靶细胞裂解,B正确;
C、靶细胞裂解释放的病毒通过体液免疫被相应的抗体所消灭,C错误;
D、靶细胞裂解后产生的碎片被吞噬细胞吞噬并清除,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结合图解,考查细胞凋亡、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要求考生识记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具体过程,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39.为验证生长素对果实发育的影响,将黄瓜雌花在开花前套袋,平均分为1号、2号两组后进行如下处理:①1号开花后在雌蕊的柱头上涂上一定浓度的生长素,再套袋;②2号开花后人工授粉.此设计的缺陷是( )
A.2号花未涂一定浓度的生长素
B.1号未进行人工授粉
C.缺乏自然传粉的雌花
D.缺乏只进行套袋处理的雌花
【考点】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
【分析】生长素生理作用:促进生长、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促进果实的发育.生物实验遵循的原则有控制单一变量原则和对照原则.根据题意分析可知:该实验缺少空白对照实验,即缺乏只作套袋处理的雌花.
31
【解答】解:本实验的目的是验证生长素的生理作用,所以实验的自变量是生长素的有无.种子能合成生长素,所以1号、2号都有生长素,因此本实验缺少没有生长素处理的空白对照实验,即缺乏只作套袋处理的雌花.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实验设计遵循的单一变量原则,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
40.图甲是水平放置在黑暗环境中的植物的生长素运输情况,图乙是不同浓度生长素对顶芽和根部生长的生理作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乙中曲线①代表的是顶芽
B.甲图中代表极性运输的箭头是③和④
C.图乙中,生长素浓度为b时,对根是抑制生长
D.根部近地侧生长素浓度范围为(c~d)mol/L时,根表现出向地性
【考点】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
【专题】模式图;植物激素调节.
【分析】生长素生理作用:促进生长、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促进果实的发育;特点:具有双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生长素的双重作用与浓度和器官有关,如根比芽敏感,芽比茎敏感.明确知识点,梳理相关知识,分析题图,根据选项描述结合基础知识做出判断.
【解答】解:A、图乙中曲线①敏感度高,故代表的是根,A错误;
B、甲图中代表极性运输的箭头是①和②,③和④为横向运输,B错误;
C、图乙中,生长素浓度为b时,对根是促进生长,C错误;
D、水平放置在黑暗环境的植物,重力使生长素集中分布在根和顶芽的近地侧.对于根,由于对生长素敏感性大于芽,近地侧生长受抑制,背地侧生长快,故向地生长,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植物生长素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能力以及图形分析能力.
41.科学家研究赤霉素和矮壮素(植物生长调节剂)对黄芩(一种药用植物)生长情况及其根细胞中黄酮类物质(主要药用成分)含量的影响.把生长状态一致的幼苗平分为三组进行不同处理,26天后检测结果如下表所示,由此可知.( )
黄芩的生理指标
对照组
实验组处理
喷施矮壮素
喷施赤霉素
株高(cm)
20.54
21.46
27.52
地上部分重量(g)
0.295
0.382
0.364
地下部分重量(g)
0.1
0.053
0.047
根样品中黄酮类成分含量(mg/g)
210.45
146.293
209.27
A.甘薯等块根类植物不适合施用矮壮素和赤霉素
B.赤霉素对对黄芩生产黄酮类成分不利,矮壮素有利
C.矮壮素对黄芩生产黄酮类成分不利,赤霉素有利
31
D.外源喷施赤霉素比黄芩合成的赤霉素对植株增高更有效
【考点】植物激素的作用.
【分析】分析表格:表中表示赤霉素和矮壮素(植物生长调节剂)对黄芩(一种药用植物)生长情况及其根细胞中黄酮类物质(主要药用成分)含量的影响,可见喷施矮壮素和赤霉素都会使株高增高,使地上部分重量增重,但会使地下部分重量减轻,且使根样品中黄酮类成分含量较少.据此答题.
【解答】解:A、由表中数据可知,喷施矮壮素和赤霉素都会使地下部分重量减轻,而块根类的产量主要是地下部分的重量,因此甘薯等块根类植物不适合施用矮壮素和赤霉素,A正确.
BC、由表中数据可知,喷施矮壮素和赤霉素都会导致黄酮类成分减少,因此矮壮素和赤霉素都对黄芩生产黄酮类成分不利,B错误,C错误;
D、本题没有只喷施外源赤霉素的实验组,无法得出该结论,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结合图表,考查植物激素的作用及探究实验,要求考生识记几种植物激素的生理功能,能结合表中数据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42.如图所示为突触结构模式图,对其描述正确的是( )
A.a为树突末梢,构成突触小体
B.1中物质通过协助扩散释放至2中
C.2中的神经递质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D.在反射弧中信号传递方向是b→a
【考点】突触的结构.
【分析】图示为突触的结构,分析示意图可知:a为突触小体,是轴突末梢的膨大形成的,在此完成的信号转换为电信号→化学信号;1为突触小泡,内含神经递质,其产生与高尔基体有关,神经递质有兴奋性和抑制性两种,可以使突触后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以胞吐的方式释放到突出间隙,依赖细胞膜的流动性;2为突出间隙,内含组织液;3为突触后膜,其上含有与神经递质结合的受体.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解:A、a为轴突末梢,A错误;
B、1中物质通过胞吐释放到2中,B错误;
C、神经递质分泌后进入组织液,属于内环境的成分,C正确;
D、在反射弧中信号传递方向是单向的,只能由突触前膜到突触后膜,即a→b,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突触的结构,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
43.对健康的实验小鼠依次进行如下实验操作:先静脉注射放射性碘,待小鼠平静后再静脉注射适量的促甲状腺素.随后定时测定甲状腺中的放射性强度.则下列各图能反映其变化规律的是( )
31
A. B. C. D.
【考点】动物激素的调节.
【分析】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原料,随着甲状腺利用碘元素合成甲状腺激素和甲状腺激素不断分泌的过程中会导致甲状腺中放射性强度的改变.
【解答】解: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原料,促甲状腺激素能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合成与分泌,所以甲状腺细胞利用含有放射性的碘合成甲状腺激素,会导致细胞中的放射性强度不断增加;随着甲状腺激素不断分泌到内环境中,细胞中的放射性强度又不断下降.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内容,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44.图中A表示的一种鹰在一个群落中的情况,那么B可能代表( )
A.该种鹰的天敌的种群
B.与鹰有互利共生关系的一个种群
C.群落中生产者数量变化情况
D.是被鹰捕食的一个种群
【考点】种间关系.
【分析】种间关系是指不同物种种群之间的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关系,一般包括竞争、捕食、寄生、互利共生.
【解答】解:图中横坐标表示时间,纵坐标表示种群数量.A表示一种鹰,从A曲线、B曲线的变化看,鹰种群数量增多的同时B的数量减少,A减少的同时B的数量增多,且开始时B的数量多于A.可据此现象,判断出B为被鹰捕食的一个种群.
故选:D.
【点评】本题可以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及进行图文转换的能力.是一道典型的好题.
四、解答题(共2小题,满分30分)
45.当人被银环蛇咬了之后会引起机体出现一系列反应.如图1是α﹣银环蛇毒引发机体免疫反应的部分示意图.请分析回答:
(1)图1中细胞①的名称是 吞噬细胞 ,物质A是 淋巴因子 ,细胞③通过 增殖、分化(或分裂、分化) 过程产生细胞④⑤.
31
(2)在图1的①~⑤细胞中,不能识别α﹣银环蛇毒的细胞是 ⑤ (填代号),物质B与α﹣银环蛇毒结合的场所是 内环境 .
(3)人被毒蛇咬伤后会产生恐惧感,同时体内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的含量也增加,使机体出现上述变化的调节方式有 神经﹣体液调节 .
(4)在野外工作的科研人员,为防止银环蛇伤害,一般要进行预防接种.如图2中曲线A、B表示甲、乙两人第一次注射α﹣银环蛇毒的抗体血清、α﹣银环蛇毒疫苗后血液中的α﹣银环蛇毒的抗体含量.请在图中分别画出第二次两人均注射等量的α﹣银环蛇毒疫苗后血液中α﹣银环蛇毒的抗体含量的变化曲线(曲线线形参照曲线A、B).
.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专题】图文信息类简答题;免疫调节.
【分析】1、分析图1:①是吞噬细胞、②是T淋巴细胞、③是B淋巴细胞、④是记忆B细胞、⑤是浆细胞;物质A为淋巴因子、物质B为抗体.
2、体液免疫过程为:(1)感应阶段:除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外,大多数抗原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再由T细胞呈递给B细胞;(2)反应阶段: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3)效应阶段:浆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
【解答】解:(1)由以上分析可知,图1中细胞①是吞噬细胞,物质A是淋巴因子;细胞③是B细胞,其通过增殖、分化(或分裂、分化)过程产生细胞④记忆细胞和⑤浆细胞.
(2)图1中,①是吞噬细胞、②是T淋巴细胞、③是B淋巴细胞、④是记忆B细胞、⑤是浆细胞,其中只有⑤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物质B是抗体,主要分布在内环境中,因此其与抗原(α银环蛇毒)的结合发生在内环境中.
(3)人被毒蛇咬伤后,产生恐惧感,感觉需要神经系统的参与,而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参与属于体液调节,故使机体出现上述变化的调节方式是神经﹣体液调节.
(4)二次免疫应答快而强,且产生抗体的数量多,因此甲、乙两人第一次注射α银环蛇毒的抗体血清、α银环蛇毒疫苗后血液中的α银环蛇毒的抗体含量如图2,则第二次两人均注射等量α银环蛇毒疫苗后血液中α银环蛇毒的抗体含量变化曲线(曲线线形按A、B线形)如图:
31
故答案为:
(1)吞噬细胞 淋巴因子 增殖、分化(或分裂、分化)
(2)⑤内环境
(3)神经﹣体液调节
(4)见下图
【点评】本题结合图解,综合考查神经、体液和免疫调节,要求考生识记免疫调节的具体过程,能准确判断图中各细胞的名称;识记体液调节的过程和神经调节的过程,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46.某研究性学习小组设计了如图1所示的生态系统.水体中有藻类植物、水蚤、鲤鱼、腐生细菌等.水蚤以藻类植物为食,鲤鱼以水蚤和藻类植物为食.图2为该生态系统的碳循环部分示意图.据图分析问题.
(1)维持图1所示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行,必需将装置放在 光照 的地方;由于某种因素使得生产者短时间内大量减少,但一段时间后又恢复到原有水平,说明 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 ,其基础是 负反馈调节 .
(2)图2中甲对应的生物是图1中的 藻类植物 ;图2中的 丙 对应的生物是图1中的鲤鱼.
(3)图2的甲→丁中碳的流动形式是 有机物 .
(4)图中漏画了一个箭头,该箭头是 甲→环境中CO2 (用箭头和图中文字表示).
【考点】生态系统的功能.
【专题】图文信息类简答题;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分析】图1为生态系统,生产者是藻类植物,消费者是水蚤、鲤鱼,分解者是腐生细菌;图2为生态系统的碳循环流动示意图,图中缺少了植物的呼吸作用.
31
【解答】解:(1)维持图1所示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行,必需将装置放在光照的地方;由于某种因素使得生产者短时间内大量减少,但一段时间后又恢复到原有水平,说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其基础为负反馈调节.
(2)图2中甲为生产者,对应图1中的藻类植物;丙为次级消费者,对应图1的鲤鱼.
(3)生产者尸体中的有机物被分解者分解,碳流动形式是有机物.
(4)藻类植物同样需要进行呼吸作用释放CO2.
故答案为:
(1)光照 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 负反馈调节
(2)藻类植物 丙
(3)有机物
(4)甲→环境中CO2
【点评】本题考查物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相关知识点,意在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程度,培养了学生分析图形、获取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力要求高.
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