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湘潭县高二上生物期末模拟试题2(理科含解析)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2015-2016湘潭县高二上生物期末模拟试题2(理科含解析)》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15-2016学年湖南省湘潭市湘潭县一中高二(上)期末生物模拟试卷(二)(理科)‎ ‎ ‎ 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60分)‎ ‎1.下列属于一个种群的是(  )‎ A.一片森林中的全部树木 B.一块农田中的全部杂草 C.一片草地上的所有蒲公英 D.一个池塘中的所有蝌蚪 ‎ ‎ ‎2.我国提倡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从种群特征来看,这种措施直接调节(  )‎ A.种群密度 B.性别比例 C.年龄组成 D.出生率 ‎ ‎ ‎3.下列人类活动中,有利于生物多样性稳定的是(  )‎ A.大面积使用除草剂杀灭田间的各种杂草 B.大面积栽种某小麦品种取代各本土品种 C.在矿山废弃地上大面积栽种本土植物 D.大面积将湿地改造为良田并种植水稻 ‎ ‎ ‎4.在柳树→蝉→螳螂→黄雀→鹰这条食物链中,次级消费者是(  )‎ A.柳树 B.蝉 C.黄雀 D.螳螂 ‎ ‎ ‎5.如图为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可以得出正确的结论是(  )‎ A.图中甲、乙、丙、丁、戊代表的生物共同构成一个群落 B.甲固定的太阳能的总量就是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C.碳元素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在该食物网流动 D.从图中可以看出,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是单向的 ‎ ‎ ‎6.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就是在下列哪三个层次上采取保护战略和保护措施(  )‎ - 49 -‎ A.基因、染色体、细胞 B.细胞、物种、生物圈 C.物种、种群、生态系统 D.遗传、物种、生态系统 ‎ ‎ ‎7.从理论上分析,草原灭鼠应注意避免鼠群增长曲线处于“S”型曲线的(  )‎ A.即将增长的水平 B. K的水平 C. K的水平 D.K的水平 ‎ ‎ ‎8.如图是有关生态系统结构的概念图,其中①和②分别是(  )‎ A.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消费者 B.物质循环、消费者 C.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能量流动 D.生物群落、物质循环 ‎ ‎ ‎9.以下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群落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B.亚热带生长的常绿阔叶林组成一个种群 C.马尾松林地中所有动物构成了生物群落 D.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食物链和食物网 ‎ ‎ ‎10.如图表示一个生物群落中甲、乙两个种群的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 49 -‎ A.t2﹣t3时间内甲种群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B.t3~t5时间内甲、乙两种群的年龄组成不同 C.t3时甲的种群密度最小,t4时乙的种群密度最大 D.若乙种群为某种害虫,则在t4时防治的效果最佳 ‎ ‎ ‎11.下列关于种群密度调查的叙述中,合理的是(  )‎ A.宜选择蔓生或丛生的单子叶植物作为调查对象 B.标志重捕法调凋查池塘中鲤鱼的种群密度时,部分鲤鱼身上的标志物脱落会使调查结果比实际数值偏小 C.一般而言,样方越多,其统计结果越接近真实情况 D.种群密度能准确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 ‎ ‎12.人类的下列活动中,不会引起水体污染的是(  )‎ A.生活污水大量流入河道 B.化工废水大量排入湖泊 C.原油大量泄漏进入海洋 D.植树造林、退耕还湖 ‎ ‎ ‎13.在自然环境良好的情况下的群落演替过程中会发生的是(  )‎ A.生态系统中生物量不断下降 B.群落中物种组成始终保持不变 C.生态系统中有机物不断下降 D.开始时的物种数目不断上升,然后趋于稳定 ‎ ‎ ‎14.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生态系统的物理信息都来源于环境 B.植物都通过化学物质传递信息 C.信息沿食物链从低营养级向高营养级传递 - 49 -‎ D.信息可以调节生物种间关系 ‎ ‎ ‎15.如图是某桦木林中两个营养级的能量流动图解,已知桦木树林的总能量为a,其中字母代表能量,则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从桦木树流入下一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是 B.a′→e主要是初级消费者的粪便 C.c是第二营养级用于生长发育和生殖的能量 D.d是指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 ‎ ‎ ‎16.在气候条件适宜的情况下,光裸的岩地经若干年后能演替成森林,在此过程中(  )‎ A.群落的结构逐渐复杂 B.该过程属于次生演替 C.在演替早期,群落中优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较为显著变化 D.苔藓和草本植物在森林形成后均逐渐消失 ‎ ‎ ‎17.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生态系统稳态是依靠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实现的 B.在自然条件下,生态系统总是朝着物种多样化、结构复杂化和功能完善化的方向发展 C.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体现了其间接价值 D.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就越强 ‎ ‎ ‎18.一种传染病的流行使某一生态系统中的野兔全部死亡.在一条有野兔参加组成的食物链中,首先受其害的是(  )‎ A.生产者 B.初级消费者 C.次级消费者 D.分解者 ‎ ‎ ‎19.与调节雪兔的种群大小无关的是(  )‎ A.以雪兔为食的猞猁的数量 B.雪兔能随季节变化变换毛色 - 49 -‎ C.栖息地青草的生长状况 D.雪兔种群原来密度的大小 ‎ ‎ ‎20.生态系统中含有各种各样的信息,这些信息的传递具有重要作用.属于物理信息的是(  )‎ A.昆虫的性外激素 B.雄鸟的求偶炫耀 C.狼发出的嚎叫声 D.桂花散发的香气 ‎ ‎ ‎21.在一个处于平衡状态的封闭生态系统内,要使其中的动物能长时间存活,必须为该生态系统提供(  )‎ A.太阳能 B.H2O C.O2 D.有机物 ‎ ‎ ‎22.下列有关生物种群数量调查的方法中,正确的是(  )‎ A.调查蝗虫幼虫跳蝻,用标志重捕法 B.调查马尾松,小样方划分为1m2左右 C.调查蒲公英,只计数小样方内的个体数 D.调查趋光性农业害虫,可用定位设置灯光诱捕,定时计数法 ‎ ‎ ‎23.从生态学上考虑,农民在农田里除草是为了调整(  )‎ A.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方向 B.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C.水和肥料的使用效率 D.作物和杂草间的共生关系 ‎ ‎ ‎24.在如图所示的食物网中,假如猫头鹰的食物有来自于兔子,来自于鼠,来自于蛇,那么猫头鹰若增加20g体重,最少需要消费植物(  )‎ A.600g B.900g C.1600g D.5600g ‎ ‎ ‎25.某水域生态系统中,除浮游植物外,还有下述各种动物,在它们组成的食物链中属于第四营养级的生物是(  )‎ A.鳙鱼 B.湖鸭 C.浮游动物 D.秃鹰 - 49 -‎ ‎ ‎ ‎26.下列野生生物资源的利用,表现为间接使用价值的是(  )‎ A.药用价值 B.可供食用 C.文学创作 D.调节气候 ‎ ‎ ‎27.研究表明,雄鼠的“气味”对幼年雌鼠的性成熟有明显影响.这种“气味”在生态学上称为(  )‎ A.物理信息 B.营养信息 C.行为信息 D.化学信息 ‎ ‎ ‎28.日照近海边的海藻、虾蟹、鱼类、微生物等生物生活在一起,共同构成了(  )‎ A.生物圈 B.生态系统 C.生物群落 D.生物种群 ‎ ‎ ‎29.由于生活习性的不同,青、草、鲢、鳙四大家鱼分布在池塘的不同水层中,这一现象体现了群落的(  )‎ A.水平结构 B.垂直结构 C.初生演替 D.次生演替 ‎ ‎ ‎30.生态农业是一个自我维持的农业生产系统,下列不属于生态农业生产方式的是(  )‎ A.秸秆等的资源化利用 B.作物的轮作、套种 C.使用化肥提高作物产量 D.病虫害的生物防治 ‎ ‎ ‎ ‎ 二、解答题(共4小题,满分40分)‎ ‎31.人口的数量常常随环境资源的改变而发生波动.如图为人口自动调控图(注:环境中的人口容纳量是指环境资源能承载的最大人口数量).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自然界中,人口数量不可能无限增长,理由是      .‎ ‎(2)由图可以看出,当人口数量大于人口容纳量时,人类生存的环境阻力将随之      .‎ ‎(3)长期以来,我国人口的出生率一直高于死亡率,人口增长过快,因此控制我国人口的关键是控制人口的      .‎ ‎(4)若此图表示老鼠种群数量变化,则从图可看出,灭鼠时只采用杀死的办法,老鼠的数量会很快恢复到原有的数量.请你依图提出更有效的灭鼠方案      .参照该法,据所学知识,写出一种方法防治农业害虫的生物防治方法      .‎ - 49 -‎ ‎ ‎ ‎32.假设A、B、C、D、E、F是一个生态系统中的六个种群,A与B的关系如图甲;图乙是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部分示意图(单位kJ/m2•a).据图回答:‎ ‎(1)图甲中A和B的种间关系是      .‎ ‎(2)图乙中,属于消费者的有      (用字母表示);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       kJ/m2•a.‎ ‎(3)若E大量死亡,则短期内该生态系统中种群密度明显增加的种群是      .当受到外界的轻微干扰后,经过一段时间,该生态系统可以恢复到原来的状态,说明该生态系统具有      能力.‎ ‎(4)为了调查该生态系统C种群的密度,捕获了50个个体,将这些个体标记后放掉,一段时间后重新捕获了40个个体,其中有5个带有标记,C种群的数量约为      个.‎ ‎ ‎ ‎33.如图显示在某一群落中4种不同种群的生长情况,种群Ⅳ是一种自养型生物.根据图表曲线所提供的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      种群似乎不受别的种群的影响或与其他种群无直接联系 ‎(2)种群Ⅳ最可能成为      种群的食物 - 49 -‎ ‎(3)      种群最可能是肉食类 ‎(4)下列各组因素中,在第5天~7天间对种群Ⅱ数量变化有最大的直接影响的因素是      ‎ A.出生和死亡 B.迁入和迁出 C.食物的短缺和疾病 D.死亡或迁出.‎ ‎ ‎ ‎34.某草原生态系统中生活着草、昆虫、兔、鸟、鼠、鹰和狐等生物,这些生物构成的食物网如图所示.请回答 ‎(1)该生态系统中生物所需的能量最终来源于      .‎ ‎(2)食物链是生态系统中      和物质移动的通道.该食物网中有      条捕食食物链.‎ ‎(3)从生态系统成分分析,图中属于生产者的是      ,属于次级消费者的有      ;从生态系统营养结构分析,昆虫处于第      营养级.‎ ‎ ‎ ‎ ‎ 三、选择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30分)‎ ‎35.某研究所对一条河流生态系统进行了几年的跟踪调查,发现某种鱼迁入此生态系统后的种群数量增长率随时问的变化呈现如图所示曲线.则在t1时该种群的年龄组成类型、能反映该种群数量变化的曲线分别是(  )‎ A.衰退型和① B.增长型和② C.衰退型和③ D.增长型和④‎ ‎ ‎ ‎36.如图是麻风树林中两个营养级的能量流动图解,已知麻风树同化的总能量为N.方框中字母代表能量,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 49 -‎ A.从麻风树注入下一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 B.D是指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 C.B是第二营养级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 D.该图解中不包含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 ‎ ‎37.如图为某种群数量增长的“J”型曲线和“S”型曲线.若不考虑迁入和迁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改善空间和资源条件有望使K值提高 B.bc段种群增长率逐渐下降,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C.bc段其天敌捕食的成功率增加 D.比较曲线Y与曲线X,表明在自然状态下种群无法超出理想状态下的最大增长率 ‎ ‎ ‎38.某岛屿上生活着一种动物,其种群数量多年维持相对稳定.该动物个体从出生到性成熟需要6个月.如图为某年该动物种群在不同月份的年龄结构(每月最后一天统计种群各年龄组的个体数).关于该种群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该种群10月份的出生率可能为零 - 49 -‎ B.大量诱杀雄性个体不会影响该种群的密度 C.该种群的年龄结构随着季节更替而变化 D.天敌的迁入可影响该种群的年龄结构 ‎ ‎ ‎39.如图表示出生率、死亡率和种群密度的关系,据此分析得出的正确表述是(  )‎ A.在时控制有害动物最有效 B.图示规律可作为控制人口增长的依据 C.该图可用于实践中估算种群最大净补充量 D.在时捕捞鱼类最易得到最大日捕获量 ‎ ‎ ‎40.以下三图分别表示两个生物种群随时间推移而发生的数量变化.那么甲、乙、丙表示的关系依次是(  )‎ A.竞争、捕食、互利共生 B.捕食、竞争、互利共生 C.竞争、互利共生、捕食 D.互利共生、捕食、竞争 ‎ ‎ ‎41.某地乌鸦连续10年的种群数量增长情况如图,后一年的种群数量是前一年的λ倍,下列分析正确的(  )‎ A.第6年以前乌鸦种群数量进行”S”型增长 B.第3年的乌鸦种群数量最大 C.第3年的乌鸦种群增长速率最大 - 49 -‎ D.第5年和第7年的乌鸦种群数量相同 ‎ ‎ ‎42.如图表示一个草原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该食物网包含了12条食物链 B.鹰处于第三营养级 C.优良牧草与杂草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为竞争 D.要了解某种优良牧草的种群密度,常用的调查方法是样方法 ‎ ‎ ‎43.在烧杯中加入一定量的枯草浸出液,烧杯中的枯草杆菌以其中的有机物为食.过几天后放入大草履虫,再过一段时间后,放入双小核草履虫,它们均以枯草杆菌为食.三种生物在浸出液中数量的增减情况如图所示,据图分析错误的是(  )‎ A.枯草杆菌和草履虫之间构成捕食关系,两种草履虫之间构成竞争关系 B.a、b两条曲线分别表示枯草杆菌和双小核草履虫的数量变化情况 C.烧杯内混合培养的每一种生物,均存在种内斗争 D.经过足够长的时间后,a、b两条曲线最终趋向动态平衡 ‎ ‎ ‎44.如图所示的一个食物网,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该食物网中初级消费者是昆虫,次级消费者是鸟 - 49 -‎ B.昆虫属于第一营养级,鸟属于第二营养级 C.若绿色植物固定的太阳能总量为M,昆虫获得的总能量为m1,鸟获得的总能量为m2,则M>m1+m2‎ D.鸟类增加能量A时,生产者需提供能量至少为100A ‎ ‎ ‎ ‎ 四、解答题(共2小题,满分20分)‎ ‎45.某研究小组开展了对某湖泊中环境问题的研究,他们首先选取了该湖泊中5种不同的生物A、B、C、D、E,并对其进行消化道内食物组成的分析,然后又请当地湖泊研究所的专家对这5种生物体内2种污染物的含量进行了测定,如表所示.图中为该湖泊生态系统参与碳循环的示意图,甲、乙、丙、丁代表生态系统的4种成分.分析回答:‎ 生物种类 消化道内食物组成 千克盛污染物含量/mg 汞 某种杀虫剂 A 鱼(甲)‎ 鱼(乙)‎ ‎79‎ ‎96‎ B 河蚌 水蚤、小球藻 ‎25‎ ‎57‎ C 小球藻 ‎/‎ ‎3‎ ‎5‎ D 鱼(乙)‎ 水蚤 ‎10‎ ‎31‎ E 水蚤 小球藻 ‎5‎ ‎15‎ ‎(1)从图中可知,通常生物所处的      越高,其有毒物质积累量越大.‎ ‎(2)图中丁指的是生态系统中的      ,其主要来源除图中所示过程外,还有      ;图中以CO2形式流动的是      (填序号).‎ - 49 -‎ ‎(3)若该系统中小球藻每年固定的能量不变,现将河蚌的食物比例由原来的C:E=1:1调整为2:l,则该生态系统中传递给河蚌B的能量理论上是原来的      倍(能量传递效率按10%计算,保留小数点后一位数字).‎ ‎ ‎ ‎46.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对于不同种类的生物采用的方法存在着差异.‎ ‎(1)植物﹣﹣样方法.某同学采用样方法对一种植物进行计数,如图是其中一个样方中该植物的分布情况(注:图中黑点表示该种植物),对该样方中该种植物进行计数时,应记录的数目是      .‎ ‎(2)动物﹣﹣标志重捕法.在对某池塘中鲫鱼种群数量调查时,第一次捕获200尾,全部进行标记后放回;第二次捕获160尾,其中被标记的鲫鱼有10尾,则该池塘内鲫鱼的总数为      .‎ ‎(3)酵母菌计数通常采用抽样检测法.在显微镜下观察发现,每单位面积上平均有50个酵母菌,在液体中培养4h后稀释10倍,与之前相同的条件下再次在显微镜下观察,这次观察到每单位面积上平均有80个酵母菌,则酵母菌细胞分裂的平均时间为      小时.‎ ‎(4)昆虫﹣﹣去除取样法.对于某些隔离带的稳定种群,可以通过连续捕捉一定次数,根据捕获量的减少来估计种群大小.由于每次捕获后不放回,理论上种群数量应当越来越小,因此,我们把每次捕获数加到前面所捕获的总数上,得到捕获积累数,以推算种群数量.以捕获积累数为X轴,每次捕获数为Y轴,根据数据描点作直线向右延伸与X轴的交点即为种群估计数.假如在某块田地里(120平方米)连续捕虫8次,得到如表数据:‎ 捕获次数 ‎1‎ ‎2‎ ‎3‎ ‎4‎ ‎5‎ ‎6‎ ‎7‎ ‎8‎ 每次捕获数(Y)‎ ‎72‎ ‎63‎ ‎44‎ ‎32‎ ‎23‎ ‎17‎ ‎16‎ ‎15‎ 捕获积累数(X)‎ ‎72‎ ‎135‎ ‎179‎ ‎211‎ ‎234‎ ‎251‎ ‎267‎ ‎282‎ ‎①依数据可得出该昆虫种群平均密度大约是      只/平方米.‎ ‎②如果你捕获到的昆虫数并不是递减的,请分析发生这种情况的可能原因是      .‎ - 49 -‎ ‎ ‎ ‎ ‎ - 49 -‎ ‎2015-2016学年湖南省湘潭市湘潭县一中高二(上)期末生物模拟试卷(二)(理科)‎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 ‎ 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60分)‎ ‎1.下列属于一个种群的是(  )‎ A.一片森林中的全部树木 B.一块农田中的全部杂草 C.一片草地上的所有蒲公英 D.一个池塘中的所有蝌蚪 ‎【考点】种群的特征.‎ ‎【分析】种群是生活在同一区域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森林的树木及农田的杂草种类繁多,不是一种,蝌蚪没包括成体青蛙.‎ ‎【解答】解:A、森林中的全部树木不属于同一品种,A错误;‎ B、农田中的全部杂草不属于同一品种,B错误;‎ C、一片草地上所有的蒲公英,属于一个种群,C正确;‎ D、池塘中的所有蝌蚪没包括成体青蛙,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种群的概念及特征,意在考查学生对所学概念的理解能力.‎ ‎ ‎ ‎2.我国提倡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从种群特征来看,这种措施直接调节(  )‎ A.种群密度 B.性别比例 C.年龄组成 D.出生率 ‎【考点】种群的特征.‎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种群的特征.‎ 种群的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其中,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对种群数量起着决定性作用;年龄组成可以预测一个种群数量发展的变化趋势.‎ ‎【解答】解:A、提倡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这种措施直接调节的是出生率,ABC错误;D正确.‎ 故选:D.‎ - 49 -‎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出生率和死亡率对种群数量起着决定性作用.当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密度变大;当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密度不变;当出生率小于死亡率,种群密度变小.种群的空间分布一般可概括为三种基本类型:随机分布、均匀分布和集群分布.‎ ‎ ‎ ‎3.下列人类活动中,有利于生物多样性稳定的是(  )‎ A.大面积使用除草剂杀灭田间的各种杂草 B.大面积栽种某小麦品种取代各本土品种 C.在矿山废弃地上大面积栽种本土植物 D.大面积将湿地改造为良田并种植水稻 ‎【考点】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 ‎【分析】保护物种多样性,有利于生物多样性的稳定,据此作答.‎ ‎【解答】解:A、大面积使用除草剂杀灭田间的各种杂草,是不利于生物多样性稳定的,A错误;‎ B、大面积在中某小麦品种取代各本土品种,以单一物种取代多样物种,不利于生物多样性稳定,B错误;‎ C、在矿山废弃地上大面积在中本土植物,有利于生物多样性稳定,C正确;‎ D、大面积将湿地改造为良田并种植水稻,以单一物种取代多样物种,不利于生物多样性稳定,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保护物种多样性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 ‎ ‎4.在柳树→蝉→螳螂→黄雀→鹰这条食物链中,次级消费者是(  )‎ A.柳树 B.蝉 C.黄雀 D.螳螂 ‎【考点】生态系统的概念.‎ ‎【专题】归纳推理;生态系统.‎ ‎【分析】食物链反应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成分.在柳树→蝉→螳螂→黄雀→鹰这条食物链中,生产者是柳树,初级消费者是蝉,次级消费者是螳螂,三级消费者是螳螂.‎ - 49 -‎ ‎【解答】解:生态系统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为自身和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消费者主要指各种动物,在促进生物圈中的物质循环起重要作用;分解者是指细菌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它们能将动植物残体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归还无机环境,促进了物质的循环. 在柳树→蝉→螳螂→黄雀→鹰这条食物链中,生产者是柳树,初级消费者是蝉,次级消费者是螳螂,三级消费者是螳螂.‎ 故选:D.‎ ‎【点评】该题考查了食物链的概念,属于基础知识,对食物链概念的理解是解题的关键.‎ ‎ ‎ ‎5.如图为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可以得出正确的结论是(  )‎ A.图中甲、乙、丙、丁、戊代表的生物共同构成一个群落 B.甲固定的太阳能的总量就是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C.碳元素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在该食物网流动 D.从图中可以看出,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是单向的 ‎【考点】生态系统的功能.‎ ‎【分析】分析题图:图示为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其中甲为生产者,其余均为消费者,还缺少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分解者;该食物网中含有3条食物链,即甲→乙→丙→戊、甲→乙→丁→戊、甲→丁→戊.‎ ‎【解答】解:A、图中甲为生产者,乙、丙、丁、戊都属于消费者,还缺少分解者,因此甲、乙、丙、丁、戊代表的生物不能构成一个群落,A错误;‎ B、甲是生产者,其固定的太阳能的总量就是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B正确;‎ C、碳元素以有机物的形式在该食物网流动,C错误;‎ D、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往往是双向的,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结合生态系统的食物网,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要求考生识记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掌握各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掌握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的特点,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 ‎ ‎6.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就是在下列哪三个层次上采取保护战略和保护措施(  )‎ A.基因、染色体、细胞 B.细胞、物种、生物圈 C.物种、种群、生态系统 D.遗传、物种、生态系统 - 49 -‎ ‎【考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 ‎【分析】生物多样性是指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据此答题.‎ ‎【解答】解: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因此保护生物多样性应从遗传、物种、生态系统这三个层次上采取保护战略和保护措施.‎ 故选:D.‎ ‎【点评】本题知识点简单,考查生物多样性的相关知识,只要考生识记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及三个层次即可正确答题,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 ‎ ‎ ‎7.从理论上分析,草原灭鼠应注意避免鼠群增长曲线处于“S”型曲线的(  )‎ A.即将增长的水平 B. K的水平 C. K的水平 D.K的水平 ‎【考点】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分析】1、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就会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动物的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有时会稳定在一定的水平,形成“S”型增长曲线.‎ ‎2、在处种群增长率最大,在K值处种群数量最大,但种群增长率为0.‎ ‎【解答】解:从理论上分析,草原上鼠种群的增长曲线为S型曲线,其增长率是先增大后下降,直至为0.当种群的数量在时,此时的种群增长率最大,最难灭鼠.‎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种群数量增长的“S”曲线,意在考查学生理解S型曲线的关键点,属于容易题.‎ ‎ ‎ ‎8.如图是有关生态系统结构的概念图,其中①和②分别是(  )‎ - 49 -‎ A.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消费者 B.物质循环、消费者 C.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能量流动 D.生物群落、物质循环 ‎【考点】生态系统的结构.‎ ‎【分析】图示是有关生态系统结构的概念图,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有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四部分.‎ ‎【解答】解: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有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四部分.所以,①和②分别是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消费者.‎ 故选:A.‎ ‎【点评】本题结合生态系统的概念图,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要求考生识记生态系统的结构,明确结构包括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能准确判断图中各数字的含义,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 ‎ ‎ ‎9.以下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群落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B.亚热带生长的常绿阔叶林组成一个种群 C.马尾松林地中所有动物构成了生物群落 D.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食物链和食物网 ‎【考点】种群的特征;群落的结构特征;生态系统的结构.‎ ‎【专题】正推法;种群和群落.‎ - 49 -‎ ‎【分析】种群指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群落指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范围内,在各种生物之间以及生物群落与其无机环境之间,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而相互作用的一个统一整体.‎ ‎【解答】解:A、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A错误;‎ B、亚热带生长的常绿阔叶林,不属于同一个物种,因此不能说亚热带生长的常绿阔叶林组成一个种群,B错误;‎ C、马尾松林地中所有动物不能构成生物群落,马尾松林地中所有生物才能构成生物群落,C错误;‎ D、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食物链和食物网,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要求考生识记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概念,能正确区分三者;还要求考生掌握种群、群落的特征,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对各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 ‎ ‎ ‎10.如图表示一个生物群落中甲、乙两个种群的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t2﹣t3时间内甲种群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B.t3~t5时间内甲、乙两种群的年龄组成不同 C.t3时甲的种群密度最小,t4时乙的种群密度最大 D.若乙种群为某种害虫,则在t4时防治的效果最佳 ‎【考点】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种群的特征.‎ ‎【分析】据图分析,甲乙两个种群数量变化都为S型曲线,甲种群t2时达到K值,乙种群t5时达到K值;t1~t2时时间内两种群的种群数量都在增加,所以两种群的年龄组成均为增长型;t3~t5时甲种群的数量保持相对稳定,可能为稳定型,而该时间段内乙种群数量不断增加,属于增长型.‎ - 49 -‎ ‎【解答】解:A、t1~t2时,甲种群增长速率大于0,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故A错误;‎ B、t3~t5时,甲种群增长速率小于0,种群数量相对稳定,年龄组成表现为稳定型,乙种群增长速率大于0,种群数量增加,年龄组成表现为增长型,故B正确;‎ C、甲、乙种群密度最小是t1,甲种群密度最大是t3,乙种群密度最大是t5,故C错误;‎ D、t4时种群增长率最大,防止害虫应选择种群数量最少时,即t1时,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种群数量的变化的相关知识,本题难度中等,属于考纲理解层次,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种群增长率是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差值.‎ ‎ ‎ ‎11.下列关于种群密度调查的叙述中,合理的是(  )‎ A.宜选择蔓生或丛生的单子叶植物作为调查对象 B.标志重捕法调凋查池塘中鲤鱼的种群密度时,部分鲤鱼身上的标志物脱落会使调查结果比实际数值偏小 C.一般而言,样方越多,其统计结果越接近真实情况 D.种群密度能准确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考点】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 ‎【分析】1、一般双子叶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常用的是样方法,其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选取样方→计数→计算种群密度;活动能力大的动物常用标志重捕法,其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捕获并标志个体→重捕并计数→计算种群密度.‎ ‎2、标记重捕法中种群的个体数=第一次捕获数×第二次捕获数÷标志后重新捕获数.‎ ‎【解答】解:A、蔓生或丛生的单子叶植物难于辨别个体数目,双子叶植物较易辨别个体数目,故一般选择双叶植物作为抽样调查的对象,A错误;‎ B、计算种群密度的方法:标记总数:N=重捕中被标记的个体数:重捕总数.若调查中部分田鼠身上的标志物脱落,所得调查数值比实际数值偏大,B错误;‎ C、一般而言,样方越多,偶然因素越少,其统计结果越接近真实情况,C正确;‎ D、种群密度直接反映或估算种群数量大小,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难度不大.‎ ‎ ‎ ‎12.人类的下列活动中,不会引起水体污染的是(  )‎ - 49 -‎ A.生活污水大量流入河道 B.化工废水大量排入湖泊 C.原油大量泄漏进入海洋 D.植树造林、退耕还湖 ‎【考点】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专题】生产 生活 环保类开放题;生态环境.‎ ‎【分析】水体污染是指水体因某种物质的介入,超过了水体的自净能力,导致其物理、化学、生物等方面特征的改变,从而影响到水的利用价值,危害人体健康或破坏生态环境,造成水质恶化的现象.‎ ‎【解答】解:A、生活污水大量流入河道后,污水中的有机物被微生物分解时会消耗水中的溶解氧,影响鱼类等水生生物的生命,水中溶解氧耗尽后,有机物进行厌氧分解,产生硫化氢、硫醇等难闻气体,使水质进一步恶化,A正确;‎ B、化工废水大量排入湖泊后,废水中的酸、碱、铜、镉、汞、砷等化合物,苯、酚、等有机毒物,会毒死水生生物,影响饮用水源,B正确;‎ C、原油大量泄漏进入海洋后,泄露的原油会将海面覆盖,造成海水的含氧量下降,使鱼类等生物的有氧呼吸受到影响,C正确;‎ D、植物具有涵养水源,净化水体的作用,所以植树造林、退耕还湖不会引起水体污染,D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全球生态环境问题的相关知识,考生识记水体污染的概念,明确引起水体污染的因素是解题的关键.‎ ‎ ‎ ‎13.在自然环境良好的情况下的群落演替过程中会发生的是(  )‎ A.生态系统中生物量不断下降 B.群落中物种组成始终保持不变 C.生态系统中有机物不断下降 D.开始时的物种数目不断上升,然后趋于稳定 ‎【考点】群落的演替.‎ ‎【分析】1、随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叫做演替.‎ ‎2、演替的趋势:生物数量越来越多,种类越来越丰富,群落的结构也越来越复杂,稳定性增强.‎ ‎【解答】解:A、群落演替的过程中生态系统中生物量不断上升,A错误;‎ - 49 -‎ B、群落演替的过程中物种组成不断变化,B错误;‎ C、群落演替的过程中生态系统有机物不断上升,C错误;‎ D、群落演替开始时的物种数目上升,然后趋于稳定,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群落演替的相关知识,综合运用所学群落演替的知识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相关知识点,理解生态系统稳定性提高的原因,解决群落演替的一些生物学问题的能力.‎ ‎ ‎ ‎14.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生态系统的物理信息都来源于环境 B.植物都通过化学物质传递信息 C.信息沿食物链从低营养级向高营养级传递 D.信息可以调节生物种间关系 ‎【考点】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 ‎【分析】信息包括:物理信息:如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化学信息:如生物碱、有机酸等物质;行为信息:如动物的行为.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1)个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传递.(2)种群: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3)群落和生态系统: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解答】解:A、物理信息的来源可以是无机环境也可以是生物,故A错误;‎ B、信息传递可以发生中群落之间、群落内部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故B错误;‎ C、信息传递是双向的,如狼闻到羊的气味追,羊闻到狼的气味跑,故C错误;‎ 信息传递的作用有三方面: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传递;信息还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信息传递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掌握知识点.‎ ‎ ‎ ‎15.如图是某桦木林中两个营养级的能量流动图解,已知桦木树林的总能量为a,其中字母代表能量,则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 49 -‎ A.从桦木树流入下一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是 B.a′→e主要是初级消费者的粪便 C.c是第二营养级用于生长发育和生殖的能量 D.d是指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 ‎【考点】生态系统的功能.‎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该图只包括两个营养级,桦木树是第一营养级,则a′只能代表第二营养级的摄入量,b代表第二营养级的同化量,其中d代表用于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c是指第二营养级用于生长、发育和生殖的能量,e则是流入分解者的能量.‎ ‎【解答】解:A、被消费者同化的能量是b,所以从桦木树流入下一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A错误;‎ B、a′→e是初级消费者的粪便,其中含有的能量来自a,B正确;‎ C、c=同化量b﹣呼吸消耗的能量d,为第二营养级用于生长发育和生殖的能量,C正确;‎ D、由图可知d是指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D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关键是弄清各营养级的能量来源与去向.‎ ‎ ‎ ‎16.在气候条件适宜的情况下,光裸的岩地经若干年后能演替成森林,在此过程中(  )‎ A.群落的结构逐渐复杂 B.该过程属于次生演替 C.在演替早期,群落中优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较为显著变化 D.苔藓和草本植物在森林形成后均逐渐消失 ‎【考点】群落的演替.‎ ‎【分析】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初生演替的一般过程是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 49 -‎ ‎【解答】解:A、群落演替的结果往往是生物多样性增加,群落结构逐渐复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增加,A正确;‎ B、光裸的岩地经若干年后能演替成森林属于初生演替,B错误;‎ C、演替的早期,群落中的弱势种群由于自然选择的压力,其基因频率往往会发生显著变化,但是优势种群无自然选择压力,其基因频率往往相对稳定,C错误;‎ D、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取代是一种优势取代,而不是完全取代,苔藓和草本植物在森林形成后依然存在,与乔木形成垂直结构,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群落演替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难度不大.‎ ‎ ‎ ‎17.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生态系统稳态是依靠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实现的 B.在自然条件下,生态系统总是朝着物种多样化、结构复杂化和功能完善化的方向发展 C.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体现了其间接价值 D.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就越强 ‎【考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 ‎【分析】生物多样性的价值:直接价值:一般包括食用、药用、工业原料、科研、美学等;间接价值:生态系统的调节功能(生态功能).‎ 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其自动调节能力越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就越强,则抵抗力稳定性就越强,而恢复力稳定性就越低.‎ ‎【解答】解:A、生态系统稳态是依靠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实现的,A正确;‎ B、在自然条件下,生态系统总是朝着物种多样化、结构复杂化和功能完善化的方向发展,B正确;‎ C、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这种生态功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C正确;‎ D、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其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恢而复力稳定性就越低,D错误.‎ 故选:D.‎ - 49 -‎ ‎【点评】本题考查了生态系统稳定的相关知识,考生要能够识记并区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和间接价值;明确生物多样性与营养结构、自动调节能力、生态系统稳定性之间的关系;切记:生态系统稳定性越高,其抵抗力稳定性就越强,而恢复力稳定性就越低.‎ ‎ ‎ ‎18.一种传染病的流行使某一生态系统中的野兔全部死亡.在一条有野兔参加组成的食物链中,首先受其害的是(  )‎ A.生产者 B.初级消费者 C.次级消费者 D.分解者 ‎【考点】生态系统的概念.‎ ‎【专题】归纳推理;生态系统.‎ ‎【分析】食物链反应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成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三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解答】解:有野兔的一条食物链:生产者→野兔(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三级消费者…,在这条食物链中如果野兔全部死亡,首先受其害的是该动物的捕食者:次级消费者.‎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食物链的概念,属于基础题,理解掌握首先受其害的是该动物的捕食者.‎ ‎ ‎ ‎19.与调节雪兔的种群大小无关的是(  )‎ A.以雪兔为食的猞猁的数量 B.雪兔能随季节变化变换毛色 C.栖息地青草的生长状况 D.雪兔种群原来密度的大小 ‎【考点】种群的特征.‎ ‎【专题】正推法;种群和群落.‎ ‎【分析】种群的数量特征有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迁入率和迁出率,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种群数量的变化,但年龄组成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影响数量变化的,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影响数量变化的.‎ ‎【解答】解:A、猞猁的数量多少会影响雪兔的出生率和死亡率,A正确;‎ B、雪兔能随季节变化变换毛色是其对环境的适应,B错误;‎ C、栖息地青草为雪兔提供食物,能调节雪兔的种群大小,C正确;‎ D、种群密度能通过反馈调节雪兔的种群大小,D正确.‎ - 49 -‎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种群数量特征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属于中档题.‎ ‎ ‎ ‎20.生态系统中含有各种各样的信息,这些信息的传递具有重要作用.属于物理信息的是(  )‎ A.昆虫的性外激素 B.雄鸟的求偶炫耀 C.狼发出的嚎叫声 D.桂花散发的香气 ‎【考点】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 ‎【分析】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类型:‎ ‎1、物理信息:生态系统中的光、声、颜色、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 ‎2、化学信息:生物在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的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 ‎3、行为信息:是指某些动物通过某些特殊行为,在同种或异种生物间传递的某种信息.‎ ‎【解答】解:A、昆虫的性信息素属于化学信息,A错误;‎ B、雄鸟求偶炫耀属于行为信息,B错误;‎ C、狼发出的嚎叫声属于物理信息,C正确;‎ D、桂花散发的香气属于化学信息,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知识点简单,考查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要求考生识记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和特作,能准确判断各选项所属的信息类型,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 ‎ ‎ ‎21.在一个处于平衡状态的封闭生态系统内,要使其中的动物能长时间存活,必须为该生态系统提供(  )‎ A.太阳能 B.H2O C.O2 D.有机物 ‎【考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分析】密封的生态瓶中能够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稳定;但必需放在光线良好的地方,但是要避免阳光的直射.‎ ‎【解答】解:本题的解题关键是“一个处于平衡状态的封闭生态系统”,必须源源不断的提供太阳能,让生产者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氧气和有机物,使其生存和发展,而二氧化碳、水和有机物可自给自足.‎ - 49 -‎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理解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知识要点.‎ ‎ ‎ ‎22.下列有关生物种群数量调查的方法中,正确的是(  )‎ A.调查蝗虫幼虫跳蝻,用标志重捕法 B.调查马尾松,小样方划分为1m2左右 C.调查蒲公英,只计数小样方内的个体数 D.调查趋光性农业害虫,可用定位设置灯光诱捕,定时计数法 ‎【考点】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 ‎【分析】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有:样方法、标记重捕法.样方法适用于植物和活动能力较弱的动物,一般要求取样时要随机取样,样方大小合适,并且要求样本数目足够大.标记重捕法一般用于活动能力较强的动物.‎ ‎【解答】解:A、由于跳蝻的活动能力较弱,一般用样方法调查该种群密度,A错误;‎ B、马尾松是大型裸子植物,1m2左右样方太小,一般样方面积用100m2左右,B错误;‎ C、统计数据时位于样方边线上的,要记上不记下,记左不记右,即一般计数样方内和相邻两边线上的,C错误;‎ D、调查趋光性农业害虫,可用定位设置灯光诱捕,定时计数法,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种群密度的调查等方面的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能力,难度适中.解答关键是能够识记样方法的相关要求和注意点,理解掌握不同生物种群密度调查的方法和要求.‎ ‎ ‎ ‎23.从生态学上考虑,农民在农田里除草是为了调整(  )‎ A.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方向 B.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C.水和肥料的使用效率 D.作物和杂草间的共生关系 ‎【考点】农业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 ‎【分析】绿色植物为自然界中的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能量在流动的过程中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 49 -‎ ‎【解答】解: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常见有:捕食关系、竞争关系、合作关系、寄生关系等.小麦与杂草,相互争夺阳光、水分、无机盐和生存的空间,属于竞争关系.农民要拔掉杂草,是为了使能量集中流向对人类有用的小麦.因此麦田中农民要拔掉杂草,用生态学观点看这是为了调整能量在生态系统中流动的方向.‎ 故选:A.‎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 ‎ ‎24.在如图所示的食物网中,假如猫头鹰的食物有来自于兔子,来自于鼠,来自于蛇,那么猫头鹰若增加20g体重,最少需要消费植物(  )‎ A.600g B.900g C.1600g D.5600g ‎【考点】生态系统的功能.‎ ‎【分析】能量流动的相关计算:已知高营养级的能量,求低营养级能量时:(1)需最多能量:选最长食物链,按÷10%计算;(2)需最少能量:选最短食物链,按÷20%计算.‎ 已知低营养级的能量,求高营养级能量时:(1)获得能量最多:选最短食物链,按×20%计算;(2)获得能量最少:选最长食物链,按×10%计算.‎ ‎【解答】解:已知高营养级的能量,求低营养级能量时,需最少能量应按÷20%计算.假如猫头鹰的食物有来自于兔子,来自于鼠,来自于蛇,那么猫头鹰若增加20g体重,根据食物链:植物→兔→猫头鹰,至少需要消费植物×20÷20%÷20%=200g;‎ 根据食物链:植物→鼠→猫头鹰,至少需要消费植物×20÷20%÷20%=200g;‎ 根据食物链:植物→鼠→兔→猫头鹰,至少需要消费植物×20÷20%÷20%÷20%=500g.综合以上可知至少需要消耗植物200+200+500=900g.‎ 故选:B.‎ ‎【点评】本题结合食物网图解,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重点考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要求考生掌握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相关计算,能根据“至少”一词判断出按能量传递效率20%计算,再根据题中数据进行计算.‎ ‎ ‎ - 49 -‎ ‎25.某水域生态系统中,除浮游植物外,还有下述各种动物,在它们组成的食物链中属于第四营养级的生物是(  )‎ A.鳙鱼 B.湖鸭 C.浮游动物 D.秃鹰 ‎【考点】生态系统的概念.‎ ‎【专题】正推法;生态系统.‎ ‎【分析】食物链上的每一个环节叫做一个营养级,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源头是阳光,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的总能量便是流经这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这些能量是沿着食物链(网)逐级流动的.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的、逐级递减的、并且是不循环的.‎ ‎【解答】解:某水域生态系统中,除浮游植物外,还有下述各种动物,在它们组成的食物链为:浮游植物→浮游动物→鳙鱼→秃鹰,湖鸭能以浮游动物和鳙鱼为食,食物链上的每一个环节叫做一个营养级,所以秃鹰是第四营养级,湖鸭位于第三、第四营养级.‎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食物链的概念和食物链中各生物属于第几营养级的问题,对基础知识的记忆是解题的关键.‎ ‎ ‎ ‎26.下列野生生物资源的利用,表现为间接使用价值的是(  )‎ A.药用价值 B.可供食用 C.文学创作 D.调节气候 ‎【考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 ‎【专题】正推法;生态环境.‎ ‎【分析】1、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是指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实用意义的,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价值.‎ ‎2、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是指对生态系统起到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如森林和草地对水土的保持作用,湿地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等方面的作用.‎ ‎3、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明显大于它的直接价值.‎ ‎【解答】解:A、药用价值属于直接价值,A错误;‎ B、可供食用属于直接价值,B错误;‎ C、文学创作也属于直接价值,C错误;‎ D、调节气候属于间接价值,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生物多样性的价值,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难度不大.‎ - 49 -‎ ‎ ‎ ‎27.研究表明,雄鼠的“气味”对幼年雌鼠的性成熟有明显影响.这种“气味”在生态学上称为(  )‎ A.物理信息 B.营养信息 C.行为信息 D.化学信息 ‎【考点】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 ‎【分析】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类型 ‎1、物理信息:生态系统中的光、声、颜色、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 ‎2、化学信息:生物在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的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 ‎3、行为信息:是指某些动物通过某些特殊行为,在同种或异种生物间传递的某种信息.‎ ‎【解答】解:雄鼠的“气味”对幼年雌鼠的性成熟有明显影响,这种“气味”是一种化学物质,因此在生态学上称为化学信息.‎ 故选:D.‎ ‎【点评】本题知识点简单,考查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要求考生识记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类型,能准确判断各实例中信息的类型,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 ‎ ‎ ‎28.日照近海边的海藻、虾蟹、鱼类、微生物等生物生活在一起,共同构成了(  )‎ A.生物圈 B.生态系统 C.生物群落 D.生物种群 ‎【考点】群落的结构特征.‎ ‎【分析】种群指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 群落指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 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范围内,在各种生物之间以及生物群落与其无机环境之间,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而相互作用的一个统一整体.‎ ‎【解答】解:A、生物圈是指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及其生存环境,A错误;‎ B、生态系统还要包括无机环境,这里只是指生物,B错误;‎ C、群落指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故这些生物构成了群落,C正确;‎ D、种群指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这里指所有生物,D错误.‎ 故选:C.‎ - 49 -‎ ‎【点评】本题考查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概念及区别,要求考生识记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概念,能正确区分三者;还要求考生掌握种群、群落的特征,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对各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 ‎ ‎ ‎29.由于生活习性的不同,青、草、鲢、鳙四大家鱼分布在池塘的不同水层中,这一现象体现了群落的(  )‎ A.水平结构 B.垂直结构 C.初生演替 D.次生演替 ‎【考点】群落的结构特征.‎ ‎【分析】1、群落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植物主要受阳光的影响,动物主要受食物和栖息空间的影响.‎ ‎2、群落水平结构: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 ‎【解答】解:由于生活习性的不同,青、草、鲢、鳙四大家鱼分布在池塘的不同水层中,这是水生动物的分层现象,故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群落的空间结构,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要求学生能够理解生物群落中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的含义.‎ ‎ ‎ ‎30.生态农业是一个自我维持的农业生产系统,下列不属于生态农业生产方式的是(  )‎ A.秸秆等的资源化利用 B.作物的轮作、套种 C.使用化肥提高作物产量 D.病虫害的生物防治 ‎【考点】生态农业工程.‎ ‎【分析】阅读题干可知本题涉及的知识点是生态农业,梳理相关知识点,根据选项描述结合基础知识做出判断.生态农业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农业,具有投人少,产出多,污染少,可持续发展能力强的特点.‎ ‎【解答】解:A、秸秆等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减少焚烧对环境的污染,A属于;‎ B、作物轮作、套种,合理利用资源,减少对环境的破坏,B属于;‎ C、使用化肥提高作物产量,有可能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不属于生态农业生产方式,C不属于;‎ - 49 -‎ D、病虫害的生物防治,利用生物之间的种间关系进行病虫害的防治,D属于.‎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生态农业生产方式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 ‎ 二、解答题(共4小题,满分40分)‎ ‎31.人口的数量常常随环境资源的改变而发生波动.如图为人口自动调控图(注:环境中的人口容纳量是指环境资源能承载的最大人口数量).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自然界中,人口数量不可能无限增长,理由是 受到食物、空间等因素的限制 .‎ ‎(2)由图可以看出,当人口数量大于人口容纳量时,人类生存的环境阻力将随之 增加 .‎ ‎(3)长期以来,我国人口的出生率一直高于死亡率,人口增长过快,因此控制我国人口的关键是控制人口的 出生率 .‎ ‎(4)若此图表示老鼠种群数量变化,则从图可看出,灭鼠时只采用杀死的办法,老鼠的数量会很快恢复到原有的数量.请你依图提出更有效的灭鼠方案 使老鼠生存的环境阻力增加,从根本上控制老鼠的种群数量 .参照该法,据所学知识,写出一种方法防治农业害虫的生物防治方法 引入害虫天敌或引入害虫寄生物或致死病毒 .‎ ‎【考点】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专题】图文信息类简答题;生态环境.‎ ‎【分析】如图为人口数量变化与环境资源之间的关系,由图可知,当人口数量过多或过少时,环境的阻力会发生相应的变化进行相应的调节,使人口维持相对稳定.‎ ‎【解答】解:(1)在自然界中,人口数量不可能无限增长,原因是受到食物、空间等的限制 ‎(2)由图可以看出,当人口数量大于人口容纳量时,由于环境资源有限,会使人类生存的环境阻力随之增加 ‎(3)长期以来,我国人口的出生率一直高于死亡率,人口增长过快,因此控制我国人口的关键是控制人口的出生率.‎ - 49 -‎ ‎(4)若此图表示老鼠种群数量变化,则从图可看出,灭鼠时只采用杀死的办法,老鼠的数量会很快恢复到原有的数量,要有效的灭鼠,可以使老鼠生存的环境阻力增加,从根本上控制老鼠的种群数量.防治农业害虫的生物防治方法引入害虫天敌或引入害虫寄生物或致死病毒.‎ 故答案为:‎ ‎(1)受到食物、空间等因素的限制 ‎ ‎(2)增加 ‎ ‎(3)出生率 ‎ ‎(4)使老鼠生存的环境阻力增加,从根本上控制老鼠的种群数量 引入害虫天敌或引入害虫寄生物或致死病毒 ‎【点评】本题考查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人口的增长应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 ‎ ‎ ‎32.假设A、B、C、D、E、F是一个生态系统中的六个种群,A与B的关系如图甲;图乙是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部分示意图(单位kJ/m2•a).据图回答:‎ ‎(1)图甲中A和B的种间关系是 竞争 .‎ ‎(2)图乙中,属于消费者的有 CDE (用字母表示);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 850  kJ/m2•a.‎ ‎(3)若E大量死亡,则短期内该生态系统中种群密度明显增加的种群是 D .当受到外界的轻微干扰后,经过一段时间,该生态系统可以恢复到原来的状态,说明该生态系统具有 自我调节、自我修复 能力.‎ ‎(4)为了调查该生态系统C种群的密度,捕获了50个个体,将这些个体标记后放掉,一段时间后重新捕获了40个个体,其中有5个带有标记,C种群的数量约为 400 个.‎ ‎【考点】生态系统的功能;种间关系.‎ ‎【分析】分析甲图:甲图是A和B两个种群之间的关系,两者为“你死我活”的竞争关系.‎ - 49 -‎ 分析乙图:图乙是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部分示意图,其中A和B为生产者,它们固定的太阳能是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C、D和E均为消费者;F为分解者.‎ ‎【解答】解:(1)由以上分析可知,图甲中A和B两个种群之间是竞争关系.‎ ‎(2)图乙中,A和B为生产者,它们固定的太阳能是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因此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750+100=850kJ/m2•a;CDE属于消费者.‎ ‎(3)若E大量死亡,则短期内该生态系统中是D首先受到影响,所以种群密度明显增加的种群是D.当受到外界的轻微干扰后,经过一段时间,该生态系统可以恢复到原来的状态,说明该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自我修复能力.‎ ‎(4)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即N:50=40:5,N=400个.‎ 故答案为:‎ ‎(1)竞争 ‎ ‎(2)CDE 850 ‎ ‎(3)D 自我调节、自我修复 ‎(4)400‎ ‎【点评】本题结合曲线图和能量流动关系图,考查种间关系、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要求考生识记几种常见的种间关系,能根据曲线图中信息准确判断种间关系;掌握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能运用公式进行相关计算;识记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途径,能结合图解答题.‎ ‎ ‎ ‎33.如图显示在某一群落中4种不同种群的生长情况,种群Ⅳ是一种自养型生物.根据图表曲线所提供的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 Ⅲ 种群似乎不受别的种群的影响或与其他种群无直接联系 ‎(2)种群Ⅳ最可能成为 Ⅱ 种群的食物 - 49 -‎ ‎(3) Ⅰ 种群最可能是肉食类 ‎(4)下列各组因素中,在第5天~7天间对种群Ⅱ数量变化有最大的直接影响的因素是 D ‎ A.出生和死亡 B.迁入和迁出 C.食物的短缺和疾病 D.死亡或迁出.‎ ‎【考点】种群的数量变动;种间关系.‎ ‎【分析】1、看图可知:种群Ⅳ、Ⅰ、Ⅱ数量随着时间上下波动,它们之间是捕食关系,种群Ⅳ是一种绿色植物,种群Ⅱ的峰值早于种群Ⅰ,故它们之间的食物链为:Ⅳ→Ⅱ→Ⅰ.‎ ‎2、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有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 ‎【解答】解:(1)由图可知种群Ⅲ数量的变化似乎不受别的种群的影响或与其他种群无直接联系.‎ ‎(2)以种群Ⅳ为食的生物,种群数量随Ⅳ变化而变化,即Ⅳ增多时其增多,其增多时Ⅳ减少,由图可知,Ⅱ最可能是Ⅳ的捕食者.‎ ‎(3)由图可知,种群Ⅱ以种群Ⅳ为食,而种群Ⅰ又以种群Ⅱ为食,所以Ⅰ种群最可能是肉食类.‎ ‎(4)由图可知,种群Ⅱ在第5天至第7天种群数量下降,使种群数量下降的直接影响的因素是死亡率和迁出率.‎ 故答案为:‎ ‎(1)Ⅲ ‎(2)Ⅱ ‎(3)Ⅰ ‎(4)D ‎【点评】本题考查种群相关知识,综合考查了种间关系、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 ‎ ‎ ‎34.某草原生态系统中生活着草、昆虫、兔、鸟、鼠、鹰和狐等生物,这些生物构成的食物网如图所示.请回答 ‎(1)该生态系统中生物所需的能量最终来源于 太阳能 .‎ ‎(2)食物链是生态系统中 能量流动 和物质移动的通道.该食物网中有 5 条捕食食物链.‎ ‎(3)从生态系统成分分析,图中属于生产者的是 草 ,属于次级消费者的有 鸟、鹰和狐 ;从生态系统营养结构分析,昆虫处于第 二 营养级.‎ - 49 -‎ ‎【考点】生态系统的概念.‎ ‎【专题】图形图表题;生态系统.‎ ‎【分析】食物链上的每一个环节叫做一个营养级,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源头是阳光,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的总能量便是流经这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这些能量是沿着食物链(网)逐级流动的.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的、逐级递减的、并且是不循环的.‎ ‎【解答】解:(1)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源头是阳光,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的总能量便是流经这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2)食物链是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物质移动的通道.多条食物链交织在一起形成食物网,根据图表可以看出共5条食物链.分别是①草→鼠→鹰,②草→兔→鹰,③草→鼠→狐,④草→兔→狐,⑤草→昆虫→鸟→狐.‎ ‎(3)从生态系统成分分析,图中属于生产者的是草,属于次级消费者的有鸟、鹰和狐.昆虫的食物是草,草是第一营养级,昆虫是第二营养级.‎ 故答案为:‎ ‎(1)太阳能 ‎ ‎(2)能量流动 5‎ ‎(3)草 鸟、鹰和狐 二 ‎【点评】本题考查了生态系统的组成和生物和生物之间的关系,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 ‎ ‎ 三、选择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30分)‎ ‎35.某研究所对一条河流生态系统进行了几年的跟踪调查,发现某种鱼迁入此生态系统后的种群数量增长率随时问的变化呈现如图所示曲线.则在t1‎ - 49 -‎ 时该种群的年龄组成类型、能反映该种群数量变化的曲线分别是(  )‎ A.衰退型和① B.增长型和② C.衰退型和③ D.增长型和④‎ ‎【考点】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种群的特征.‎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t2时,种群增长率为0,所以鱼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为“S型”.t1时,种群增长率最大,说明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数量在大量增加.‎ ‎【解答】解:根据种群增长率曲线可知,t1时种群增长率最大,种群数量增加,此时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t2时,种群增长率为0,所以种内斗争加剧,捕食者数量增加,种群出生率下降,死亡率升高,所以种群数量不再增加.因此,该种群数量变化的曲线是“S型”.‎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种群数量增长率和群数量变化曲线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 ‎36.如图是麻风树林中两个营养级的能量流动图解,已知麻风树同化的总能量为N.方框中字母代表能量,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从麻风树注入下一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 B.D是指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 C.B是第二营养级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 D.该图解中不包含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考点】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生态系统的功能;生态系统的结构.‎ - 49 -‎ ‎【分析】由题干中的信息可知,该图只包括两个营养级,麻风树是第一营养级,则A只能代表第二营养级的摄入量,B代表第二营养级的同化量,其中D代表用于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C是指第二营养级用于生长、发育和生殖的能量,E则是流入分解者的能量;该图解中包括了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没有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解答】解:A、被消费者同化的能量是B,所以从麻风树注入下一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B/N,A正确;‎ B、D是指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B正确;‎ C、B是指消费者(第二营养级)的同化量,包括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和呼吸作用消耗的,C错误;‎ D、该图解中包括了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没有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D正确.‎ 故选:C.‎ ‎【点评】解决本题的关键是提取题干的信息“麻风树林中两个营养级的能量流动图解”,表明只有2个营养级;要明确摄入量=同化量+粪便.‎ ‎ ‎ ‎37.如图为某种群数量增长的“J”型曲线和“S”型曲线.若不考虑迁入和迁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改善空间和资源条件有望使K值提高 B.bc段种群增长率逐渐下降,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C.bc段其天敌捕食的成功率增加 D.比较曲线Y与曲线X,表明在自然状态下种群无法超出理想状态下的最大增长率 ‎【考点】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专题】正推法;种群和群落.‎ ‎【分析】“J”型曲线:指数增长函数,描述在食物充足,无限空间,无天敌的理想条件下生物无限增长的情况.‎ 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就会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动物的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有时会稳定在一定的水平,形成“S”型增长曲线.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为K值.‎ - 49 -‎ ‎【解答】解:A、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K值的大小取决于环境条件,所以改善空间和资源条件有望使K值提高,A正确;‎ B、bc段种群数量增长速率逐渐下降,但种群数量仍然在不断增多,所以bc段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B错误;‎ C、在b到c的变化过程中,种群数量逐渐增多,所以被天敌捕食的几率就会增加,C正确;‎ D、比较曲线Y表明自然状态种群数量的增长,曲线X表示理想状态的种群数量增长,D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结合曲线图,考查种群数量增长规律,意在考查考生分析曲线图的能力和理解能力,属于中等难度题,解答本题必需明确J型曲线种群增长率不变,S型曲线的种群增长率先增加后减小为0.‎ ‎ ‎ ‎38.某岛屿上生活着一种动物,其种群数量多年维持相对稳定.该动物个体从出生到性成熟需要6个月.如图为某年该动物种群在不同月份的年龄结构(每月最后一天统计种群各年龄组的个体数).关于该种群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该种群10月份的出生率可能为零 B.大量诱杀雄性个体不会影响该种群的密度 C.该种群的年龄结构随着季节更替而变化 D.天敌的迁入可影响该种群的年龄结构 ‎【考点】种群的特征.‎ ‎【专题】数据表格;种群和群落.‎ - 49 -‎ ‎【分析】该题主要考查了种群的基本特征以及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诸多因素.种群最基本的特征是种群密度.种群数量的变化受多种因素影响.种群的年龄组成类型决定了出生率和死亡率,从而直接影响了种群数量的变化.而种群的年龄组成类型又受各种环境条件(天敌数量的多少、季节更替以及食物质量和数量的变化等)的影响.‎ ‎【解答】解:A、从题中柱形图的分析可知,未成熟个体从2月底到6月逐渐增多,从6月到12月逐渐减少至12月变为0,而该动物个体从出生到性成熟需要6个月,因此该种群出生时间大概为2月底到6月,到12月都成熟,10月份出生率可能为0,A正确;‎ B、大量诱杀某种动物的雄性个体,会导致性别比例的失调,进而通过出生率的明显降低,使种群的密度的减小,B错误;‎ C、由题图可知,该种群的年龄结构随着季节更替而变化,C正确;‎ D、引入的天敌可能对不同年龄段的个体捕食具有选择性,从而影响该种群的年龄结构,D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的知识点是种群的年龄结构和影响种群密度的因素,分析题图获取有效信息是解题的突破口对于A选项的分析是难点,解题时要结合题图信息与题干信息分析解答.‎ ‎ ‎ ‎39.如图表示出生率、死亡率和种群密度的关系,据此分析得出的正确表述是(  )‎ A.在时控制有害动物最有效 B.图示规律可作为控制人口增长的依据 C.该图可用于实践中估算种群最大净补充量 D.在时捕捞鱼类最易得到最大日捕获量 ‎【考点】种群的特征.‎ ‎【分析】本题考查出生率和死亡率与种群密度的关系分析.‎ 出生率和死亡率对种群数量起着决定性作用.当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密度变大;当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密度不变;当出生率小于死亡率,种群密度变小.‎ ‎【解答】解:A、在时,种群的净补充量最大,因此对于有害动物不宜在此防治,A错误;‎ - 49 -‎ B、该图示不能作为控制人口增长的依据,由于人类与自然种群不同,受其他因素如计划生育的影响,B错误;‎ C、该图可用于实践中估算种群最大净补充量,用于指导生产实际,C正确;‎ D、在K值时捕捞鱼类得到的日捕获量最多,D错误. ‎ 故选:C.‎ ‎【点评】本题以图形为载体,主要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种群的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其中,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对种群数量起着决定性作用;年龄组成可以预测一个种群数量发展的变化趋势.种群的空间分布一般可概括为三种基本类型:随机分布、均匀分布和集群分布.‎ ‎ ‎ ‎40.以下三图分别表示两个生物种群随时间推移而发生的数量变化.那么甲、乙、丙表示的关系依次是(  )‎ A.竞争、捕食、互利共生 B.捕食、竞争、互利共生 C.竞争、互利共生、捕食 D.互利共生、捕食、竞争 ‎【考点】种间关系.‎ ‎【专题】正推法;种群和群落.‎ ‎【分析】1、共生是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数量曲线呈平行关系.‎ ‎2、捕食是指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现象,数量曲线分析有时相反,有时平行.‎ ‎3、竞争是两种生物生活在同样的环境条件中,由于争夺资源、空间等而发生斗争的现象.竞争结果往往对一方不利,甚至会被消灭.‎ ‎【解答】解:甲中两种群呈现出“同生共死”的同步性变化,属于互利共生关系;乙中两种群呈现出“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非同步性变化,属于捕食关系;丙中两种群呈现出“你死我活”的同步性变化,属于竞争关系.‎ 故选:D.‎ ‎【点评】本题结合曲线图,考查种间关系,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识记能力,属于中等题.‎ ‎ ‎ - 49 -‎ ‎41.某地乌鸦连续10年的种群数量增长情况如图,后一年的种群数量是前一年的λ倍,下列分析正确的(  )‎ A.第6年以前乌鸦种群数量进行”S”型增长 B.第3年的乌鸦种群数量最大 C.第3年的乌鸦种群增长速率最大 D.第5年和第7年的乌鸦种群数量相同 ‎【考点】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专题】正推法;种群和群落.‎ ‎【分析】由图可知:在第1~第3年之间λ>1,乌鸦种群数量在不断增加;在第3~9年间λ<1,乌鸦种群数量一直在不断减少,到第9年时λ=1乌鸦种群数量维持稳定.‎ ‎【解答】解:A、到第9年时乌鸦种群数量维持稳定,因此乌鸦种群数量在第9年以前呈逻辑斯蒂型增长(“S”型增长),A正确;‎ B、由图可知:在第1~第3年之间乌鸦种群数量在不断增加,第3年时,乌鸦种群数量到达最大值,B正确;‎ C、由图可知:在第1~第3年之间乌鸦种群数量在不断增加,第3年时,乌鸦种群数量到达最大值,种群增长速率为0,C正确;‎ D、在第3~9年间乌鸦种群数量一直在不断减少,故第7年的乌鸦种群数量比第5年少,D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利用曲线的方式考查了学生对种群数量变化的理解情况,考查学生从图文中获取相关的生物学信息,并能运用这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生物学问题.‎ ‎ ‎ ‎42.如图表示一个草原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49 -‎ A.该食物网包含了12条食物链 B.鹰处于第三营养级 C.优良牧草与杂草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为竞争 D.要了解某种优良牧草的种群密度,常用的调查方法是样方法 ‎【考点】生态系统的结构;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生态系统的功能.‎ ‎【分析】分析题图:图示表示一个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图中牧草属于生产者,其余生物均属于消费者,还缺少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分解者.‎ ‎【解答】解:A、该食物网有12条食物链,A正确;‎ B、鹰处于第三或第四营养级,B错误;‎ C、优良牧草与杂草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为竞争,C正确;‎ D、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常用样方法,D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结合一个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图解,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要求考生识记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能根据食物网准确判断食物链的条数、某种生物所处的营养级及生物间的种间关系,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 ‎ ‎43.在烧杯中加入一定量的枯草浸出液,烧杯中的枯草杆菌以其中的有机物为食.过几天后放入大草履虫,再过一段时间后,放入双小核草履虫,它们均以枯草杆菌为食.三种生物在浸出液中数量的增减情况如图所示,据图分析错误的是(  )‎ A.枯草杆菌和草履虫之间构成捕食关系,两种草履虫之间构成竞争关系 - 49 -‎ B.a、b两条曲线分别表示枯草杆菌和双小核草履虫的数量变化情况 C.烧杯内混合培养的每一种生物,均存在种内斗争 D.经过足够长的时间后,a、b两条曲线最终趋向动态平衡 ‎【考点】种间关系.‎ ‎【分析】根据题意中,枯草杆菌和大草履虫、双小核草履虫之间是捕食关系,由于大草履虫的竞争力小于双小核草履虫,因而被淘汰,表现在曲线呈下降趋势.‎ ‎【解答】解:A、枯草杆菌可被草履虫摄食,为捕食关系,两种草履虫食性相似,属于竞争关系;故A正确. ‎ B、从食物关系和能量流动的角度看,A应为枯草杆菌,而B应为竞争的胜者双小核草履虫;故B正确.‎ C、烧杯内混合培养的每一种生物,由于空间和资源是有限的,均存在种内斗争;故C正确.‎ D、由于烧杯中加入了一定量的枯草浸出液,营养物质有限,经过足够长的时间后,营养物质消耗完,a、b两条曲线最终趋向于零;故D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以曲线图的形式,考查捕食、竞争和种内斗争等相关内容,提升了学生获取信息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 ‎ ‎44.如图所示的一个食物网,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该食物网中初级消费者是昆虫,次级消费者是鸟 B.昆虫属于第一营养级,鸟属于第二营养级 C.若绿色植物固定的太阳能总量为M,昆虫获得的总能量为m1,鸟获得的总能量为m2,则M>m1+m2‎ D.鸟类增加能量A时,生产者需提供能量至少为100A ‎【考点】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功能.‎ ‎【分析】食物链:从生产者开始到最高营养级结束,分解者不参与食物链.‎ 图中食物链为:植物→昆虫→鸟;植物→鸟;据此解答.‎ - 49 -‎ ‎【解答】解:A、该食物网中初级消费者是昆虫、鸟,鸟属于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A错误; ‎ B、昆虫属于第二营养级,鸟属于第三营养级,B错误; ‎ C、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和逐级递减.若绿色植物固定的太阳能总量为M,昆虫获得的总能量为m1,鸟获得的总能量为m2,则M>m1+m2,C正确; ‎ D、鸟类增加能量A时,生产者需提供能量至少为A÷10%=10A,D错误. ‎ 故选:C.‎ ‎【点评】本题结合图表,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分析能力和理解计算能力.‎ ‎ ‎ 四、解答题(共2小题,满分20分)‎ ‎45.某研究小组开展了对某湖泊中环境问题的研究,他们首先选取了该湖泊中5种不同的生物A、B、C、D、E,并对其进行消化道内食物组成的分析,然后又请当地湖泊研究所的专家对这5种生物体内2种污染物的含量进行了测定,如表所示.图中为该湖泊生态系统参与碳循环的示意图,甲、乙、丙、丁代表生态系统的4种成分.分析回答:‎ 生物种类 消化道内食物组成 千克盛污染物含量/mg 汞 某种杀虫剂 A 鱼(甲)‎ 鱼(乙)‎ ‎79‎ ‎96‎ B 河蚌 水蚤、小球藻 ‎25‎ ‎57‎ C 小球藻 ‎/‎ ‎3‎ ‎5‎ D 鱼(乙)‎ 水蚤 ‎10‎ ‎31‎ E 水蚤 小球藻 ‎5‎ - 49 -‎ ‎15‎ ‎(1)从图中可知,通常生物所处的 营养级 越高,其有毒物质积累量越大.‎ ‎(2)图中丁指的是生态系统中的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库 ,其主要来源除图中所示过程外,还有 化石燃料的燃烧 ;图中以CO2形式流动的是 ①②⑤⑥ (填序号).‎ ‎(3)若该系统中小球藻每年固定的能量不变,现将河蚌的食物比例由原来的C:E=1:1调整为2:l,则该生态系统中传递给河蚌B的能量理论上是原来的 1.4 倍(能量传递效率按10%计算,保留小数点后一位数字).‎ ‎【考点】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功能.‎ ‎【专题】生态学思想;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分析】根据图分析:甲为生产者,乙为消费者,丙为分解者,丁为非生物成分(大气中的CO2).①是光合作用,②⑤⑥是呼吸作用,③是乙捕食甲,④⑦是分解者的分解作用.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循环的主要形式是CO2;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中的传递主要沿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传递形式为有机物.‎ 食物链是各种生物之间的吃与被吃的一种联系,每条食物链的起点总是生产者,终点是不被其他动物所食的动物,即最高营养级.根据表格分析:小球藻是生产者,再根据消化道中的食物组成确定消费者的类型判断,小球藻被水蚤和河蚌所捕食,而水蚤又是鱼(乙)和河蚌的食物,鱼(乙)又被鱼(甲)所捕食,由此可确定食物链.‎ ‎【解答】解:(1)从图中可知,通常生物所处的营养级越高,其有毒物质积累量越大,即生物富集现象.‎ ‎(2)据图知甲为生产者,乙为消费者,丙为分解者,丁为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库(或者“无机环境),其主要来源除图中所示过程外,还有化石燃料的燃烧,①是光合作用,②⑤⑥是呼吸作用,③是乙捕食甲,④⑦是分解者的分解作用.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以CO2形式流动,所以以CO2形式流动的是①②⑤⑥.‎ - 49 -‎ ‎(3)B的食物比例 C:E=1:1 时,设B中的能量为 x,则需要C的能量为X÷0.1+X÷0.1=55X;B的食物比例 C:E=2:1 时,设 B 中的能量为y,则需要C的能量为Y÷0.1+Y÷0.1÷0.1=40Y;据题意 C中的能量不变,则55x=40y,y÷x=1.375;‎ 故答案为:‎ ‎(1)营养级 ‎ ‎(2)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库(或者“无机环境”) 化石燃料的燃烧 ①②⑤⑥‎ ‎(3)1.4‎ ‎【点评】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及群落的知识.意在考查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用文字、图表以及数学方式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 ‎ ‎ ‎46.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对于不同种类的生物采用的方法存在着差异.‎ ‎(1)植物﹣﹣样方法.某同学采用样方法对一种植物进行计数,如图是其中一个样方中该植物的分布情况(注:图中黑点表示该种植物),对该样方中该种植物进行计数时,应记录的数目是 8株 .‎ ‎(2)动物﹣﹣标志重捕法.在对某池塘中鲫鱼种群数量调查时,第一次捕获200尾,全部进行标记后放回;第二次捕获160尾,其中被标记的鲫鱼有10尾,则该池塘内鲫鱼的总数为 3200尾 .‎ ‎(3)酵母菌计数通常采用抽样检测法.在显微镜下观察发现,每单位面积上平均有50个酵母菌,在液体中培养4h后稀释10倍,与之前相同的条件下再次在显微镜下观察,这次观察到每单位面积上平均有80个酵母菌,则酵母菌细胞分裂的平均时间为 1 小时.‎ ‎(4)昆虫﹣﹣去除取样法.对于某些隔离带的稳定种群,可以通过连续捕捉一定次数,根据捕获量的减少来估计种群大小.由于每次捕获后不放回,理论上种群数量应当越来越小,因此,我们把每次捕获数加到前面所捕获的总数上,得到捕获积累数,以推算种群数量.以捕获积累数为X轴,每次捕获数为Y轴,根据数据描点作直线向右延伸与X轴的交点即为种群估计数.假如在某块田地里(120平方米)连续捕虫8次,得到如表数据:‎ 捕获次数 ‎1‎ ‎2‎ ‎3‎ ‎4‎ ‎5‎ ‎6‎ ‎7‎ ‎8‎ 每次捕获数(Y)‎ ‎72‎ ‎63‎ ‎44‎ ‎32‎ ‎23‎ ‎17‎ ‎16‎ ‎15‎ - 49 -‎ 捕获积累数(X)‎ ‎72‎ ‎135‎ ‎179‎ ‎211‎ ‎234‎ ‎251‎ ‎267‎ ‎282‎ ‎①依数据可得出该昆虫种群平均密度大约是 3 只/平方米.‎ ‎②如果你捕获到的昆虫数并不是递减的,请分析发生这种情况的可能原因是 有外来昆虫的迁入 .‎ ‎【考点】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 ‎【专题】正推法;种群和群落.‎ ‎【分析】1、计数时,若有植物正好长在边界上,只计样方相邻两个边上的个体.‎ ‎2、标志重捕法计算公式:种群数量(N):第一次捕获并标志数量=第二次捕获数量:第二次捕获并标志数量.‎ ‎3、50个酵母菌经4h后产生了80×10个酵母菌,即1个→16个,细菌分裂次数为4次(24=16),故该细菌分裂周期为1h.‎ ‎【解答】解:(1)采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对于线上的生物个体,一般计数相邻两边的,所以图示样方中该种植物进行计数时,应记录的数目是8株.‎ ‎(2)根据标记重捕法的原理,用重捕中标志个体占总捕获数的比例来估计种群的数量.根据公式X:200=160:10,得X=3200.‎ ‎(3)计数酵母菌的方法是抽样检测法;因为酵母菌分裂一次,其数量就变为原来2倍,设4h内分裂n次,得方程:50×2n=80×10,得n=4.酵母菌分裂一次的平均时间为4h÷4=1h.‎ ‎(4)利用所得数据在坐标系中作直线,直线向右延伸跟X轴相交得到种群估计数为360,该昆虫种群平均密度为3只/m2.可能有外来昆虫的迁入,则捕获到的昆虫数并不是递减的.‎ 故答案为:‎ ‎(1)8株  ‎ ‎(2)3200尾  ‎ ‎(3)1 ‎ ‎(4)①3  ②有外来昆虫的迁入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意在考查考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属于中档题.‎ ‎ ‎ - 49 -‎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