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综合开发与可持续发展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在黄河中游有两座著名的水利工程——三门峡和小浪底。当初的三门峡水库设计没有考虑到冲沙功能,致使库区泥沙淤积严重,水库几近报废。新建的小浪底水库采取调水调沙的运行模式,使得黄河下游河道得到全面冲刷,下游主槽的过流能力显著增强。据此完成第1~2题。
1.小浪底水利工程比三门峡水利工程( )。
①更注重水利工程的经济效益 ②更注重水利工程的环境效益 ③更具有防灾减灾意识 ④更能充分考虑到水利工程对环境的影响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2.小浪底水利工程选择在6月15日至7月3日进行调水冲沙的主要原因是( )。
A.此时黄河流量小
B.降低库容可为防汛作准备
C.此时黄河流域进入汛期
D.减少水库的泥沙淤积
解析:第1题,小浪底水利工程在建设中充分吸取了三门峡的经验教训,因而更注重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第2题,该时期黄河流域尚未进入汛期,调水冲沙可以减少泥沙淤积,增大库容,为防汛作准备。
答案:1.D 2.D
读“我国某地区地貌类型比例表”以及“土地利用现状扇形图”,完成第3~5题。
地貌类型
占土地面积比重
海拔
粮食作物
平原
20%
3 000 m
—
3.综合图表考虑,该地区最有可能是( )。
A.东北地区 B.西北地区
C.西南地区 D.东南地区
4.该地平原面积小,但耕地比重高,其主要原因是( )。
①开垦历史悠久 ②地形平坦,便于开垦 ③人多地少,过度垦殖 ④土壤肥沃,便于农耕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5.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不属于该地区今后农业发展方向的是( )。
A.发展生态农业,改善生态环境
B.发展立体农业,充分利用土地和气候资源
C.重点发展水稻种植业,解决人多地少的矛盾
D.调整农业生产结构,积极发展多种经营
解析:
8
第3题,由表格可知,该区以丘陵为主,作物以水稻为主,所以推测该区可能为我国东南丘陵。第4题,该地平原面积小,耕地比重大,是因为该区水热充足,开发历史悠久,加上人多地少,过度垦殖,在低山、丘陵开辟梯田等,增加了耕地面积。第5题,该地区要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今后应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多种经营;发展绿色农业和生态农业,增加农业产值。重点发展水稻种植业,产业结构单一,抵御风险能力弱,且不利于增加农民收入。所以C项错。
答案:3.D 4.C 5.C
下图表示辽宁西北部某地土地利用的变化。将该区域分为25个方格,每个方格中的两个数字按左右顺序分别代表1979年和2005年土地利用类型,完成第6~7题。
1—耕地 2—居民地 3—湖泊
11
33
33
31
11
11
33
33
31
22
31
31
31
11
12
31
31
11
11
11
31
11
11
11
11
6.图示区域土地利用变化会导致( )。
A.土地次生盐渍化加剧
B.空气湿度明显增加
C.干旱、洪涝频率减小
D.水生生物物种增加
7.目前有利于促进图示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举措是( )。
A.推广蔗基鱼塘 B.推广水稻种植
C.发展节水灌溉农业 D.发展大牧场放牧业
解析:第6题,图中多个方格由3到1,说明了当地存在围湖造田的现象。在辽宁西北部地区,是湿润、半湿润地区向半干旱地区的过渡地带,蒸发旺盛,在地势较低的湖滨地区,极易导致次生盐碱化问题。后三项体现了生态环境的改善,这不符合实际情况。第7题,辽宁西北部地区,气候较为干旱,热量条件也并不理想,故排除A、B两项。大牧场放牧业多位于地广人稀的草原地区,辽宁西北部地区是农耕区向畜牧业区的过渡带,不适宜发展这种农业类型。
答案:6.A 7.C
读“我国某区域图”,完成第8~10题。
8.图中A地区近年来已成为我国重要的葡萄酒酿造业原料生产基地,该地区有利于葡萄种植的自然条件是( )。
A.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
B.气候干旱,降水稀少
C.冰川融水丰富,灌溉便利
D.平原广阔,黑土肥沃
9.图中A地区农业发展中存在较明显的土壤盐碱化问题,其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
8
①纬度较高,冻土发育,含盐水分不易下渗 ②气候干旱,降水少,蒸发旺盛 ③农业生产过程中,长期采用大水漫灌的灌溉方式 ④地处河谷地区,水流平缓,对土壤侵蚀作用微弱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10.图中B处在汉朝时还是水草丰美的大草原,而现在已变成一片沙漠,其人为原因是 ( )。
A.气候由湿润向干旱转变
B.植被由草原向荒漠退化
C.农业由耕种向畜牧转变
D.人类过度开垦和放牧对植被造成破坏
解析:第8题,图中A地区是宁夏平原,该地区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有利于葡萄种植。第9题,该地区降水少,蒸发旺盛,长期采用大水漫灌的生产方式,土壤盐碱化严重。第10题,B处是鄂尔多斯高原,长期以来,滥垦滥牧等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导致沙漠化现象。
答案:8.A 9.C 10.D
广东省北部山区及粤东、粤西等地经济发展比较缓慢,现将与珠江三角洲地区联手,在当地划出专用土地设立产业转移园区。运用所学的知识完成第11~13题。
11.近年来,“珠三角”部分产业群向粤北山区转移,对这一现象起主要作用的因素是( )。
A.土地成本和劳动力
B.环境和技术
C.交通和市场
D.原料和能源
12.下列农业生产模式,适宜在粤北、粤西山区发展的是( )。
A.大力发展粮食生产,提高复种指数
B.建立杉木—果木—稻田—鱼塘的立体农业格局
C.推广基塘生产模式
D.大力发展天然橡胶、花卉、水果等高产值农产品的生产
13.在粤北、粤东、粤西建立产业转移园区将有利于( )。
A.充分利用三地丰富的矿产资源
B.节约土地,形成集聚效应
C.城市人口向农村转移
D.促进工业向乡村地区扩散
解析:第11题,结合题干可知粤北山区和珠江三角洲相比,土地和劳动力价格较低,“珠三角”部分产业转移到粤北山区可以降低生产成本。第12题,结合粤北、粤西山区的地形和亚热带季风气候条件可知,两地建立的是杉木—果木—稻田—鱼塘的立体农业格局。第13题,建立产业转移园区可以共同利用基础设施和劳动力,从而节约土地,形成集聚效应。
答案:11.A 12.B 13.B
2009年11月26日,广州开始连续几天的灰霾天气过程。结合下图,完成第14~16题。
2001~2009年广州灰霾天数
14.每年秋冬季节,广州城就经常被包裹在混浊的灰色大气中,其原因主要是( )。
A.“珠三角”的污染物排放量逐年增加,特别是车辆尾气污染严重
B.每年秋冬季节“珠三角”地区阴雨天气偏多
8
C.气温下降,气流下沉
D.地势低洼,污染物难以扩散
15.下列地区一年四季都能找到灰霾踪影的是( )。
A.黄淮海平原
B.四川盆地
C.长江河谷
D. “珠三角”
16.目前,“珠三角”地区西侧的灰霾污染比较严重,主要是与 有关。( )
A.地形条件
B.降水多
C.地表径流
D.汽车尾气与工业污染
解析:第14题,灰霾的污染源主要是车辆等交通源、加油站、油库的油气挥发、挥发性有机溶剂(如化妆品、文具、鞋业制造、家庭装修、夹板、家具生产等行业)。第15题,“珠三角”的灰霾天气不断增加与当地特殊的地理、气候和气象条件有关。“珠三角”城市内高层建筑密度高,在全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容易形成空气滞留。虽然黄淮海平原、长江河谷和四川盆地也是灰霾污染严重地区,但只有“珠三角”一年四季都能找到灰霾的踪影。第16题,灰霾天气在降水多的季节出现几率较小,在水汽含量低于80%时易出现,“珠三角”地区汽车尾气污染严重是主要原因。
答案:14.A 15.D 16.D
第16届亚运会在中国广州举行。据此完成第17~18题。
17.亚运会期间(11月份)( )。
A.广州进入一年中温和少雨的季节
B.地球公转速度逐渐变慢
C.美国的农场里正值小麦收割
D.天山牧民由山麓牧场迁至高山牧场放牧
18.广州所在区域( )。
A.在产业结构调整中重点发展原料导向型工业
B.继续以轻工业为主,限制重工业的发展
C.土地和劳动力廉价,工业基础雄厚
D.各城市间需加强分工合作,构建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解析:第17题,广州亚运会期间正值北半球秋末,此时广州降水较少;地球公转接近近日点,速度渐快;美国不管是冬小麦还是春小麦产区,此时都不会收割;天山牧民由高山牧场迁至山麓牧场。第18题,广州所在的区域工业基础较薄弱,不能限制重工业的发展,产业结构调整重点应发展高技术产业,同时各城市需加强分工合作。
答案:17.A 18.D
下图示意我国东部主要石化基地和企业的分布。读图,完成第19~20题。
19.图中兼有资源和市场区位优势的石化基地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8
20.④地接受境外石化产业转移将首先促进区域内的( )。
A.石油开采
B.核电站建设
C.海岛旅游开发
D.港口建设
解析:第19题,考查石化基地的区位。本题抓住石化基地的两个区位条件:一个是市场,相对来讲东南沿海和京津唐地区的市场相对广阔;再从资源角度考虑,京津唐和东北地区的石油资源比东南沿海丰富。综合考虑,京津唐地区兼有资源和市场区位优势。第20题,抓住境外石化产业转移这个要点,在此基础上很容易想到首先促进区域内港口的建设和发展。
答案:19.B 20.D
二、综合题(共50分)
21.(12分)流域是一个相对独立的自然地理系统,它以水系为纽带,将系统内各自然地理要素连结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流域已成为区域人地关系十分敏感而复杂的地理单元。图甲是“某时期某流域局部地形图”,图乙是“10年后该地区土地利用状况图”,图丙是“该地区的月平均气温变化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说明A支流的水文特征。(3分)
(2)说出B、C两支流在开发利用方向上的不同。(2分)
(3)指出图乙中土地利用不合理的现象,并说明这些现象对湖泊及其下游造成的环境影响。(4分)
(4)如果在该地区选址建水库,你认为除上述方面的资料外还需要收集哪些方面的必要资料?(3分)
解析:本题通过考查河流的水文特征及开发利用,力求使学生建立正确的人地观念。解答问题时注意运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规律。第(1)题,河流的水文特征主要从水位、流量、流速、含沙量、有无结冰期等方面考虑。第(2)题,河流的开发利用方向主要由河流的水文特点决定。由图知,B支流流经山区,落差大,水能丰富,且有瀑布,可开发水能或发展旅游业;C支流流经平原地区,汇集支流多,流量大,流速平稳,适宜发展航运。第(3)题,对比图甲和图乙,可发现河流上游存在坡地开垦现象,围湖造田导致湖泊面积明显缩小,对湖泊及其下游环境影响较大。第(4)题,水库具有发电、防洪、灌溉、航运、水产养殖等方面的效益。选址建水库除了要考虑当地的地形、气候、经济发展等条件外,还需考虑断层与地质条件、河流的水文资料以及移民等社会经济资料。
答案:(1)流量季节变化大(汛期在夏季);河流落差大,水流急;汛期河水含沙量较大。
(2)B支流:开发水能;发展旅游业。C支流:发展航运。
8
(3)土地利用不合理现象:坡地开垦;围湖造田。
对湖泊及其下游的环境影响:湖泊淤积,湖面缩小;生物多样性减少;调蓄功能有所减弱,加大下游洪水威胁。
(4)地质资料;河流水文资料;社会经济资料。
22.(13分)下图中甲省为我国重要中药材基地之一。根据下面图表资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1)从地理位置、地形因素分析该省的主要气候特征。并指出在此气候条件下中药材资源的突出特征。(4分)
(2)简述A地发展中药材加工业的有利社会经济条件。(5分)
(3)根据下表,提出促进该省中药材生产的措施。(4分)
2007年甲省和全国的几项社会经济指标
地
区
≥6岁人口中,
受教育程度
在高中及以
上的人口比
重(%)
有效灌溉面
积占耕地面
积比重(%)
中药材
播种面积
(万公顷)
加工而成
的中成药
产量(万吨)
甲省
10.92
24.98
3.68
1.37
全国
19.97
46.43
96.07
112.89
解析:第(1)题,该区域是云贵高原和横断山区,属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和高山气候,湿热和垂直分异等气候特征使生物资源丰富多样,中药材资源种类繁多。第(2)题,云南发展中药材加工业的有利社会经济条件主要从原料、土地、劳动力、制药历史、市场和政策等方面分析。第(3)题,依据表格信息用比较思维展开分析。
答案:(1)主要气候特征:①纬度位置较低;地跨热带、亚热带,热量丰富(年均温较高)。②地处我国西南部;夏季风影响大,降水丰沛,干、湿季分明,雨热同期。③东部高原地形;光照充足,气温年较差小。④西部地势高低悬殊;气候垂直分异明显,气候类型多样。
中药材资源的突出特征:种类繁多。
(2)①原材料丰富;②土地、劳动力成本低;③民族传统方药(药方、偏方)丰富(制药历史悠久,医药经验丰富);④靠近国际国内市场;⑤优惠的政策。
(3)①发展教育,提高劳动力素质;②兴修水利,扩大灌溉面积;③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扩大中药材播种面积;④大力发展中药材加工业,扩大对中药材的需求。
23.(14分)根据材料和图,完成下列各题。
8
材料一:“泛珠三角”9省区的区域面积为全国的1/5,人口占全国的1/3。加上香港和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泛珠三角”在全国的地位十分突出。
图甲
材料二:日本著名经济学家赤松要提出的“雁形产业发展说”认为,合理的产业分工转移应是从雁首至雁翼,再到雁尾。由此理论可以认为,“泛珠三角”地区中港澳为雁首,珠江三角洲为雁翼,内地作为雁尾。可见,“泛珠三角”经济合作区应根据各省区的经济、技术、劳动力等不同优势建立产业分工结构。
材料三:“双转移”战略是当今广东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头戏,“双转移”即“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图乙),这一战略的提出,在理论和实践上再度触及广东人口迁移流动与城市化这一问题。
图乙
(1)20世纪90年代,香港的劳动密集型加工业向珠江三角洲转移的原因是什么?(3分)
(2)在“雁形产业发展说”指导下,现今的“泛珠三角”经济合作区应建立怎样的产业分工结构?(3分)
(3)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高速增长,它以广州、深圳为中心,带动周围城市相互促进、和谐发展,已成为目前我国综合实力较强的城市群之一。请分析该城市群发展的条件。(8分)
解析:第(1)题,产业转移一般从劳动密集型工业开始,并随着经济的发展,产业不断升级和调整。第(2)题,分析区域内部分工,也是打造城市群发展的重要战略。可根据不同城市所处的不同经济水平及工业发展的不同阶段进行定位。第(3)题,问题比较发散,要根据所学的城市发展条件(区位)进行综合分析。可以与“长三角”城市群的发展作比较。区位的分析可从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两方面进行。
答案:(1)珠江三角洲的工资水平低于香港,地价便宜;毗邻港澳,交通便利;对外开放的政策,使企业生产的内部交易成本降低;是我国最大的侨乡之一。
(2)港澳地区专注科技信息服务产业;“珠三角”地区专注资金与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内地地区则应加快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
(3)自然条件:①地势低平,河网密布,有利于城市的拓展;②亚热带湿润气候,温暖多雨,舒适程度高。社会经济条件:①历史悠久,人口稠密;②毗邻港澳,有利于吸引外部资源,加强交流与沟通;③农业发达,为城市化的发展提供大量农产品;④技术力量强,是南方最大的轻工业生产基地;⑤经济意识开放,市场机制比较成熟;⑥发达的水陆空交通。
24.(11分)结合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8
(1)Y市所在地每年1月盛行 风,该盛行风对当地气候的形成有何影响?(2分)
(2)M河三角洲地区易发生洪涝。请据图简述两条直接原因。(3分)
(3)图中所示棉花产地都具有光热充足、水源丰富、土壤肥沃的自然条件。请据图说明两地具备这些条件的共同原因。(3分)
S市由制造业中心向国际金融、贸易中心的发展,促进了周边地区的城镇化进程。
(4)S市产业结构的调整是如何带动周边地区城镇化发展的?(3分)
解析:第(1)题,考查地中海气候的成因,以及西风带对气温和降水的影响。第(2)题,从图例中,可以获得地形、飓风和河流这三个角度的启示,结合孟加拉国的自然环境特征展开分析即可。第(3)题,结合题干的提示,光热条件从纬度位置的角度分析,水源和土壤从河流的冲积平原与三角洲的角度,分析河流对农业发展的影响即可。第(4)题考查了城市化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辐射作用,应从工业化对城市化的推动作用、产业转移的地理影响等两个方面分析,具有较强的综合性。“S市由制造业中心向国际金融、贸易中心的发展”这个信息体现了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现象,这个分析角度容易被学生忽略。另外,还可以从“促进交通等基础设施完善”的角度来说明。
答案:(1)偏西(西南;西) 提供了充足的水汽;形成了丰富的降水,气流源于海洋,使当地增温。
(2)地势低洼,易积水成涝;在飓风影响的季节,多暴雨和风暴潮(M河支流多,汛期上游来水量大)。
(3)两地纬度位置都较低(两地都地处亚热带地区),太阳辐射较强;两地都位于河流三角洲,排灌方便,土质好(两地都位于河流冲积平原,土质好;两地河网密度都较大,排灌方便)。
(4)S市的产业结构调整,使某些制造业向周边转移,促进了周边地区工业的发展;周边地区的工业发展,促进了当地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的转化,周边地区的工业发展,促进了农业用地向非农业用地的转化。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