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高中语文散文单元检测(附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2015-2016高中语文散文单元检测(附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散文单元综合测评 ‎(满分120分,时间120分钟)‎ 一、语言基础知识运用(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屏障(bǐng)     眸子(móu)‎ 遴选(lín) 汩汩清流(gǔ)‎ B.庇护(bì) 够呛(qiàng)‎ 邈远(miǎo) 颓壁残垣(huán)‎ C.铜臭(xiù) 浚理(jùn)‎ 突兀(wù) 衮衮诸公(gǔn)‎ D.圭臬(niè) 诘问(jié)‎ 虔诚(qián) 怦然心动(pīng)‎ 解析:A项,“屏”应读“píng”;B项,“垣”应读“yuán”;D项,“怦”应读“pēng”。‎ 答案:C ‎2.下列词语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劲历  修缮  废弛  可掬可捧 B.惊悸 濡养 琐事 雍容大度 C.自刎 针炙 胡逛 金杖玉玺 D.滋润 阻挠 虔诚 全幅心思 解析:A项,“历”应为“厉”;C项,“炙”应为“灸”;D项,“幅”应为“副”。‎ 答案:B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马年是体育大赛年,俄罗斯索契冬奥会、巴西世界杯足球赛和仁川亚运会等重头戏粉墨登场,体坛盛宴好戏连台。‎ B.空气污染与人类的健康休戚相关,关注空气质量,关爱健康,关爱生命是各级政府和每个公民义不容辞的共同责任。‎ C.李娜在职业生涯第三次澳网决赛上,拿到了自己梦寐以求的第二个大满贯奖杯,成为史上年龄最大的澳网女单冠军。‎ D.家风家教的唤醒和建设,是道德建设从社会细微处抓起的具体而微的措施,是延续优良文化传统的好方式。‎ 解析:C项,“梦寐以求”指做梦的时候都在追求,形容迫切地期望着。A项,“粉墨登场”指演员化装上台演戏,今多比喻登上政治舞台,含贬义。B项,“休戚相关”指彼此间祸福互相关联。D项,“具体而微”指整个形体已经具备了,只是形状和规模比较微小。‎ 答案:C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 A.“感动中国”自2002年创办以来,以评选年度震撼人心的人物为载体,弘扬社会正能量,被誉为“中国人的年度精神史诗”。‎ B.2013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加拿大作家爱丽丝·门罗,相比于获奖呼声较高的日本作家村上春树来说,爱丽丝·门罗对中国读者要陌生得多。‎ C.土地流转涉及亿万农民切身利益,各级农业行政部门要严格依法办事,避免土地“非粮化”“非农化”等现象不再发生。‎ D.2014年索契冬奥会已经落幕,中国运动员虽然在比赛中为国人奉献了不少惊喜,但是中国“冰强雪弱”的发展格局并没有多少转变。‎ 8‎ 解析:B项,主客颠倒,不合逻辑,可改为“中国读者对爱丽丝·门罗要陌生得多”。C项,“避免”和“不再发生”前后矛盾,可以去掉“不再”。D项,语序不当,“虽然”应该放在“中国运动员”的前面。‎ 答案:A 二、现代文阅读(37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5~7题。(9分,每小题3分)‎ 乡愁的文化表达 ‎ 邹广文 乡愁是对家乡故土的思念,是一种美好的情感。故乡的山川树木、住宅院子等都是乡愁最质朴的载体。从文化哲学的角度来看,乡愁是一种现代性话语,它是一种我们每个人在今天都普遍体验,却难以捕捉的情绪。人们总要试图以各种方式抗拒着现代性实践的流动性、多变性、快速化以及对物理距离的终结,去憧憬多元的、个性化的生活。‎ 乡愁与人类的现代化结伴而行,乡愁是人们对现代化生活的一种反拨。‎ 翻开中华文化史我们会看到,乡愁是古人抒发情感的重要方式之一。乡愁作为一种文化记忆,它所表达的或者是忧国忧民的情感,或者是对于漂泊动荡生活的感受。如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崔颢的“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苏轼的“此心安处是吾乡”等,都生动地表达出了古人悠悠不尽的思乡感受。但乡愁对于步入现代化文明的人来说,则具有特别的意义。这是一种对已经逝去的文化岁月、生活方式的追忆、留恋和缅怀。人是一种文化的存在,而文化在特定的时空中渐渐积淀成为一种文化记忆。人类生活步入现代化,但人的文化记忆却不能连根拔起。‎ 乡愁就是我们串联起生命之流、体悟生活真实的最恰当方式。如果说传统意义的乡愁所指向的多是有限的乡村场景、人物和故事的话,现代意义上的文化乡愁的所指则是一种具有人文意味、历史情怀的文化象征。‎ 从这个意义来说,乡愁产生于距离——这既是一种空间距离,也是一种心理距离。是处在现代生活中的人们对于曾经生活过的乡村生活的顾盼。诗人北岛的“我们没有失去记忆,我们去寻找生命的湖”,体现的便是现代人对我们生命的安定之所、生命根基的找寻与眷恋。乡愁所传达的还是一种文化认同、文化归属,是一种民族文化的“集体的梦”“集体无意识”,它具有凝聚人心的作用。诗人余光中的《乡愁》表达的就是台湾同胞期盼回到祖国大家庭的思乡情怀。‎ 当下的中国,乡愁被重新唤起,并引起大家的心理共鸣。这折射了我们时代具有普遍性的社会问题——处于急剧社会转型的中国,该如何守护我们的文化传统并找到归属感?该如何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该如何抚平人们浮躁的心绪进而拉近现代都市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人们告别乡村生活涌入城市,虽然人与人之间的空间距离拉近了,但心理距离却变远了。生存环境的改变没有割断我们的文化记忆,乡愁常常能够带给人们最温暖的拥抱与安慰。乡愁不单单是对一个地方的怀旧,真正萦绕心头的还是这个地方所承载的人与人之间的感情。‎ 乡愁是现代人对传统的眷顾,是对本民族精神的依恋。记起“我从哪里来”,我们才能更真切地知道“我要到哪里去”。“文化身份”的确认是人的社会行为的基本要求,通过乡愁。我们找到了自己的“身份”,也就找到了自我。人们在对乡愁的回味中,感受到了本民族的文化体温和生生不息的生命涌动,并渐渐涵养出我们走向未来的勇气与信心。‎ ‎(选自‎2014年2月13日《光明日报》,有改动)‎ ‎5.关于“乡愁”的解说,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乡愁是以故乡的山川树木、住宅院子为载体,寄托着人们对家乡故土思念的情感状态。‎ B.从文化哲学的角度看,作为对现代化生活反拨的乡愁是一种人们在今天都普遍体验却难以捕捉的情绪。‎ C.在中国文化史上,乡愁是借助诗词寄托人们悠悠不尽的思乡感受或表达忧国忧民的情感的一种文化记忆。‎ D.对于步入现代化文明的人来说,乡愁是指人们对文化岁月的真切感受和对现代生活方式的留恋、缅怀。‎ 8‎ 解析:A项,“以故乡的山川树木、住宅院子为载体”说法错误。C项,“借助诗词寄托人们悠悠不尽的思乡感受”说法无中生有。D项,应该是“已逝的文化岁月和生活方式”。‎ 答案:B ‎6.关于“现代意义上的文化乡愁”的理解,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现代意义上的文化乡愁不再指向乡村场景、人物和故事,而是一种具有人文意味、历史情怀的文化象征。‎ B.现代意义上的文化乡愁产生于距离,是现代生活中的人们对于曾经生活过的乡村生活的顾盼,传达的是一种文化认同和文化归属。‎ C.当下的中国,乡愁被重新唤起并引起大家的心理共鸣,与人们的生存距离拉近、心理距离变远有着密切关系。‎ D.现代意义上的文化乡愁具有一种凝聚人心的作用,是一种民族文化的“集体的梦”和“集体无意识”。‎ 解析:A项,“现代意义上的文化乡愁不再指向乡村场景、人物和故事”说法错误。‎ 答案:A ‎7.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人类步入现代化社会,需要保存当下的文化记忆,乡愁就成了现代人串联起生命之流、体味生活真实的最恰当方式。‎ B.余光中的《乡愁》表达的是台湾同胞期盼回到祖国大家庭的思乡情怀,是典型的传统意义上的乡愁。‎ C.乡愁既是对一个地方的怀旧,还承载着这个地方的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乡愁常常带给人们最温暖的拥抱与安慰。‎ D.只有通过乡愁,现代人才能找到自己的“身份”,减少对传统的眷顾,感受到本民族的文化体温和生生不息的生命涌动。‎ 解析:A项,“当下的文化记忆”说法错误。B项,“典型的传统意义上的乡愁”说法错误。D项,说法绝对,“减少对传统的眷顾”无中生有。‎ 答案:C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8~11题。(10分)‎ 我以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 长城当然也非常伟大,不管孟姜女们如何痛哭流涕,站远了看,这个苦难的民族竟用人力在野山荒漠间修了一条万里屏障,为我们生存的星球留下了一种人类意志力的骄傲。长城到了八达岭一带已经没有什么味道,而在甘肃、陕西、山西、内蒙一带,劲厉的寒风在时断时续的颓壁残垣间呼啸,与淡淡的夕照、荒凉的旷野融成一气,让人全身心地投入对历史、对岁月、对民族的巨大惊悸,感觉就深厚得多了。‎ 但是,就在秦始皇下令修长城的数十年前,四川平原上已经完成了一个了不起的工程。它的规模从表面上看远不如长城宏大,却注定要稳稳当当地造福千年。长城占据了辽阔的空间,它却实实在在地占据了邈远的时间。长城的社会功用早已废弛,而它至今还在为无数民众输送汩汩清流。有了它,旱涝无常的四川平原成了天府之国,每当我们民族有了重大灾难,天府之国总是沉着地提供庇护和濡养。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它永久性地灌溉了中华民族。‎ 有了它,才有刘备、诸葛亮的雄才大略,才有李白、杜甫、陆游的川行华章。说得近一点,有了它,抗日战争中的中国才有一个比较安定的后方。‎ 它的水流不像万里长城那样突兀在外,而是细细浸润、节节延伸,延伸的距离并不比长城短。长城的文明是一种僵硬的雕塑,它的文明是一种灵动的生活。长城摆出一副老资格等待人们的修缮,它却卑处一隅,像一位绝不炫耀、毫无所求的乡间母亲,只知贡献。一查履历,长城还只是它的后辈。‎ 它,就是都江堰。‎ ‎8.文章中说“它(都江堰)却实实在在地占据了邈远的时间”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不超过30字)(2分)‎ 解析:这句话的后面三句就解释了这句话的含义,概括一下即可。‎ 8‎ 答案:它至今还在为无数的民众输送清流,永久性地灌溉了中华民族。‎ ‎9.第二段首先概述长城的伟大,原因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不超过12个字)“站远了看”和“味道”分别是指什么?(3分)‎ 解析:从“为我们生存的星球留下了一种人类意志力的骄傲”可概括出原因。结合上下文理解“站远了看”和“味道”的含义。‎ 答案:(1)留下了一种人类意志力的骄傲。‎ ‎(2)“站远了看”指从今天看历史;“味道”指保持自然古朴,给人浑厚的感觉。‎ ‎10.第五段中,作者指出都江堰和长城的文明大不相同,请加以概括。(各不超过15字)(2分)‎ 解析:原文从三个方面对长城和都江堰进行了比较,概括出这三点即可。‎ 答案:长城:突兀在外,讲求排场,缺乏活力。都江堰:浸润延伸,朴实真诚,充满活力。‎ ‎11.节选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3分)‎ 解析:写长城只是为了反衬都江堰,写出都江堰工程之造福后代、功在千秋的伟大。‎ 答案:文章从长城入手,作好铺垫,引出都江堰;文章对长城与都江堰及其文明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对比,以突出文章主旨,从而表现了都江堰是一种灵动的文明,是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 ‎(三)(2014·安徽高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2~15题。(17分)‎ 独木舟之道 ‎ [美]西格德·F.奥尔森 ‎①移动的独木舟颇像一叶风中摇曳的芦苇。宁静是它的一部分,还有拍打的水声,树中的鸟语和风声。荡舟之人是独木舟的一部分,从而也与它所熟悉的山水融为一体。从他将船桨浸入水中的那一刻起,他便与它一起漂流,独木舟在他的手下服服帖帖,完全依照他的意愿而行。船桨是他延长的手臂,一如手臂是他身体的器官。划独木舟的感觉与在一片绝好的雪坡上滑雪几近相同,带着那种轻快如飞的惬意,小舟灵活敏捷,任你摆布;划独木舟还有一种与大地和睦相处,融为一体的感觉。然而,对于一个划独木舟的人而言,最重要的莫过于当他荡起船桨时所体验的那种欢乐。‎ ‎②掌控独木舟需要平衡,要使小舟与灵活摇摆的身体成为一体。当每次划桨的节律与独木舟本身前进的节律相吻合时,疲劳便被忘却,还有时间来观望天空和岸上的风景,不必费力,也不必去考虑行驶的距离。此时,独木舟随意滑行,划桨就如同呼吸那样毫无意识,悠然自得。倘若你幸而划过一片映照着云影的平静水面,或许还会有悬在天地之间的感觉,仿佛不是在水中而是在天上荡舟。‎ ‎③如果风起浪涌,你必须破浪前进,则另有一番奋战的乐趣。每一道席卷而来的浪头都成为要被挫败的敌手。顶风破浪的一天——巧妙地躲过一个又一个小岛,沿着狂风肆虐的水域下风处的岸边艰难行进,猛然再冲进激荡的水流和狂风之中,如此这般,周而复始——可以确保你晚上睡得香,做个好梦。在独木舟上,你是独自一人在用自己的体魄、机智和勇气来与狂风暴雨抗争。这就是为什么当经过一天的搏斗之后,终于在能挡风避雨的悬崖的背风处支起帐篷,竖起独木舟晾干,烧着晚饭时,心中会油然升起那种只有划独木舟的人才会有的得意之情。乘风破浪需要的不只是划桨的技巧,而且要凭直觉判断出浪的规模势头,要知道它们在身后如何破碎。荡舟之人不仅要熟悉他的独木舟及其路数,还要懂得身后涌起的波涛意味着什么。在狂野的水路上,乘着万马奔腾般的风浪冲向蓝色的地平线是何等欢快!‎ 8‎ ‎④急流也是一种挑战。尽管它们充满险情,变化多端,无法预测,但凡是熟悉独木舟水路的人都喜爱它们的怒吼和激流。人们可以在大船、驳船、橡皮船及木筏上冲过急流,然而,只有在独木舟上,你才能真正感受到河流及其力量。当独木舟冲向一泻千里、奔腾咆哮的急流边缘,继而被它那看不见的力量所掌控时,在全神贯注之中是否也会有隐隐的不安?起初,并无速度的感觉,但是,陡然间你便成为急流的一部分,被卷入吐着白沫、水花四溅的岩石之中。当你明白已经无法掌控命运,没有任何选择时,便如同以往所有那些荡舟人一样高喊着冲入激流,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当小舟完全处于河流的掌控之中时,荡舟人便知道了超然的含义。当他凭借着技巧或运气穿过河中的沉树、突出的岩石和掀起的巨浪时,他没必要得到别的奖赏,只要他体验到那种欢乐就足矣。‎ ‎⑤印第安人说,只有傻子才在急流中荡舟。然而,我却知道只要有眼里闪烁着探险的目光,心中怀有触摸荒野之愿望的年轻人,就会有人在急流中荡舟。体验大自然的风雨及风险是可怕而又奇妙的,尽管我也悲叹年轻人的鲁莽,可是也疑惑倘若没有它,世界会是个什么样子。我知道这种鲁莽不对,可是我赞成年轻人敢想敢做的精神。我赞许他们所知道的那种荣耀。‎ ‎⑥然而,比冲过白浪、迎战飓风或躲过它们更重要的是那种感性认识,即只要水路之间有可以连接的陆路,就没有你去不了的地方。独木舟所给予的是无边无际的水域和自由,是毫无约束的漂流和探索,那种感觉是大船永远无法体验的。帆船、划艇、汽艇和游艇无不因其重量和规模而受制于所航行的水域。但独木舟全无这种限制。它如同风一般自由,可以随心所欲地到达任何心驰神往的地方。‎ ‎⑦只要有水路的地方,就有连接水路之间的小路。尽管路上长满了荒草,有时难以被发现,但它们总是在那里。当你背着行囊穿过这些小路时,你与历史上曾走过这里的无数旅者结伴而行。荡舟人喜欢划桨的声音及它在水中移动的感觉,其原因之一便是这使他与传统联系在一起。在人类实施机械化运输和学会使用舵轮之前很多年,古人便划着小木舟、兽皮制作的打猎小舟和独木舟在大地的水路上运行。荡舟人随着桨的划动和小舟的前行而摇荡时,便沉浸于忘却已久的回忆之中,并在潜意识中激起了深深的沧桑感。‎ ‎⑧当他荡舟漂流多日,远离自己的家园时;当他查看外出的行囊,知道那是他的全部家当并将靠着它旅行到任何他想去的新天地时,就会感到自己终于可以直接面对真实的生活本质。以前他在一些烦琐小事中花费了过多的精力,如今才回到一种古老明智的生活惯例之中。不知何故,生活突然间变得简单圆满;他的欲望所剩无几,迷茫与困惑全无,取而代之的是深深的幸福和满足。‎ ‎⑨划桨和荡舟的感觉中有魔力,那是一种由距离、探险、孤独和宁静融合在一起的魔力。当你与自己的独木舟融为一体时,便与独木舟所经过的山水密不可分。‎ ‎(选自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低吟的荒野》,有删节)‎ ‎12.根据③④两段内容,分别概括在不同情境下划独木舟的乐趣。(4分)‎ 顶风破浪: ‎ 冲过急流: ‎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本特定语段内容的概括能力,要抓住题目的关键词“乐趣”,围绕所体现的“乐趣”来概括。第③段,挫败浪头,有奋战的乐趣;休息、烧饭等,有得意的乐趣;回味穿越过程时,有欢快。第④段,面对充满险情、变化多端而无法预测的急流时,有挑战生命的乐趣;全神贯注中有隐隐不安,将生死置之度外,有超然生死的乐趣。‎ 答案:顶风破浪:奋战抗争,欢快得意。‎ 冲过急流:挑战凶险,超然生死。‎ ‎13.请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义。(4分)‎ ‎(1)船桨是他延长的手臂,一如手臂是他身体的器官。‎ ‎(2)当你背着行囊穿过这些小路时,你与历史上曾走过这里的无数旅者结伴而行。‎ 解析:本题考查对重要语句丰富含义体会的能力。理解语句的含义,首先要回到原文中,联系上下文解释其字面意思,再探讨其言外之意。第(1)句说船桨犹如荡舟人身体的一部分,写出了荡舟人能自由灵活地掌控并让独木舟依照自己的意愿而行,表现了舟人合一的境界。第(2)句强调的是小路也充满历史感,是历史与现实的连接点,激起了旅行者深深的沧桑感,并从中汲取力量。‎ 答案:(1)荡舟人划桨灵活自如,得心应手,船桨犹如荡舟人身体的一部分;人舟和谐,融为一体。‎ ‎(2)长满荒草的小路,是通向历史、连接传统的路;荡舟人走过时,便与往昔旅者心灵相通,并从他们那里得到精神的鼓舞。‎ ‎14.有人认为第⑤段在文中作用不大,可以删去;也有人认为这一段有重要作用,不可删去。你认同哪一种观点?请说明具体理由。(4分)‎ 解析:‎ 8‎ 本题考查考生分析语段作用的能力。这是一个常规性的语段,解答时一般是先定位,即中间段;再定向,即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分析。在结构上该段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内容上该段主要是议论,是对急流荡舟意义的概括,是对独木舟之道意义的阐发,是对文意的深化,因此,不能删去。如果认为能够删除,言之成理亦可。‎ 答案:示例:(1)不可删。结构上,第⑤段承接上文对急流中荡舟之乐的描述,并由此转入下文对荡舟之道的阐发,衔接顺畅自然;内容上,第⑤段所强调的敢想敢做的探险精神,是独木舟之道内涵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上文内容的深化。‎ ‎(2)可删。结构上,第⑥段首句可直接上承第④段,删去第⑤段,上下文联系更为紧密;内容上,第⑤段意在强调荡舟体现的探险精神,而此意已蕴含在上文关于荡舟之乐的描写之中,删去不影响文章内涵,且使文章意味蕴藉。‎ ‎15.在本文中,“独木舟之道”不仅指独木舟行驶的水路与划独木舟的技巧,更指由荡舟引发的诸多感悟。请结合文本,从两个不同的角度谈谈你所悟到的“独木舟之道”。(5分)‎ 解析:本题考查对作品主题的探究能力。文章写“独木舟之道”,如果从“技巧”等角度分析,它昭示了“自由境界”之道,即超越限制、无拘无束的自由;特别要联系到人与自然的关系,即人对自然的探索、人与自然的融合等。选择两个角度,要注意角度的区分,要在理解作品主题的基础上结合文本相关内容阐发,要言之成理。‎ 答案:示例:(1)独木舟之道即自然之道,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划独木舟有一种与大地和睦相处、融为一体的感觉;荡舟的过程中既能感受荡舟之乐,欣赏自然之美,也能从自然中获得精神启迪。‎ ‎(2)独木舟之道即生存之道,体现了一种朴素的生活哲学。荡舟人背着行囊,远离家园,漂流荒野,就能直面生活的本质,懂得简单就是幸福,从而获得精神的充实与内心的宁静。‎ ‎(3)独木舟之道即探险之道,就是崇尚一种敢想敢做的挑战精神。狂风暴雨和急流中,充满着变化多端、无法预测的险情,荡舟其中,能够真正感受自然的力量,激发出置生死于度外、抗争命运的勇气与豪情。‎ ‎(4)独木舟之道即自由之道,就是追求一种超越限制、摆脱羁绊的自由境界。独木舟小巧灵活,不受水域限制,荡舟人可以到达任何心驰神往的地方,充分享受划独木舟带来的自在与乐趣,体验到无拘无束的心灵自由。‎ 三、语言文字运用(11分)‎ ‎16.你的语文老师为同学们编写了一本诗文集,其中有一个栏目选定了以下篇目,请你为该栏目拟一个恰当的话题。(不超过7个字)(2分)‎ ‎《对一朵花微笑》(刘亮程)‎ ‎《又见南山》(李汉荣)‎ ‎《雨的四季》(刘湛秋)‎ ‎《悬崖边的树》(曾卓)‎ ‎《神女峰》(舒婷)‎ ‎《致大海》(普希金)‎ 解析:解答时要注意提取六则篇目的共同点,即与“自然”有关,其主旨均与“生命”或“人生”相联系,在概括时要在字数的范围内加以提炼。‎ 答案:示例:自然的启示(或:自然的呼唤、生命的沉思等)。‎ ‎17.在下面这段文字的画线处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要求:语意连贯,合乎逻辑。(4分)‎ 韩国一项针对中学生的调查显示,①   学习时间很长,但是如果使用智能手机的时间也较长,②   学习成绩还是较差。研究人员指出,每天用智能手机不超过1小时对学习成绩几无影响。③   ,假如用智能手机超过1个小时,则使用的时间越长,学习成绩越差。④   每天使用4小时以上,则成绩还不如在家几乎不学习但也不用手机的学生。 ‎ 解析:此题考查语言连贯的能力,首先要理清各句之间的逻辑关系,然后选择相应的关联词语。‎ 答案:示例:①即使 ②那么 ③但是(然而) ④如果(假如)‎ ‎18.2013年媒体流行语有:中国梦、光盘、土豪、女汉子、逆袭、点赞、家风、高端大气上档次、时间都去哪了等。每一个活色生香的流行语背后,都有一个独特的故事。这一个个故事组合在一起,用另一个方式显现着这个时代的特点。‎ 8‎ 请任选其中三个流行语,扩展成一组语意连贯的句子,对刚刚过去的2013年的社会风貌进行简要描述,不少于60字。(5分)‎ 解析:此题考查扩展语句的能力,首先要选定你认为最能表现社会风貌的一组词语,然后根据这组词语设置合理的语境,最后用生动、形象、富有文采的语句加以表述,要注意字数限制。‎ 答案:示例:2013年我们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中国梦”,它激励着中华民族实现一次又一次的跨越,克服了一个又一个艰难险阻。因为有这个梦想,每个人身上都散发着强大的正能量,完成了自己的逆袭。让我们为中国高歌,为“中国梦”点赞。‎ 无数人正怀着自己的梦想,在人生的坎坷中逆袭而大放异彩;这无数梦想凝聚成龙的传人的“中国梦”,正如初日腾飞,朝气蓬勃,这是一个奋斗的时代,这是一个精彩的时代,让我们给每一个拼搏的人点赞。‎ 四、写作(60分)‎ ‎19.(2014·大纲全国高考)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农民工老王突发胃穿孔,被送进医院。为救治这名贫困患者,医院开通“绿色通道”给他做了手术,又进行了十天治疗。虽然老板主动送来5 000元,老王仍欠下4 000多元医药费,而医院默许他出了院。老王刚一康复就回到了工地:“哪怕打工还钱再难,我也得努力。是医院和老板救了我。”可欠款还是像石头一样压在他心上,最终,老王鼓足勇气找到医院,说出了想在医院打工抵债的心思。院方深受感动,聘他为陪检员。老王也特别敬业,作为曾经的患者,他格外懂得怎样帮助病人。‎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解析:写作提示:材料的内容说的是农民工老王突然得病,在医院和老板的帮助下,老王脱险。为了还欠下的医药费,老王到医院打工抵债,在医院工作的时候,他特别敬业。这个材料来自现实当中,时效性很强。审题时,要抓住关键词,就可找到立意的突破口。可从老王的角度立意为:用行动赢回尊严,再论人穷志不短,唱起感恩之歌,为打工抵债喝彩,体验爱、传递爱等。从医院的角度可立意为:“医”好“患”也好,医者仁心,用爱心架设医患桥梁等。写作的时候要注意紧扣材料和主题写作,传递正能量,挖掘出平凡人身上的高贵品质。‎ 答案:例文:‎ 为打工抵债者喝彩 假如让老王登上舞台讲述自己的故事,面对着几千澄澈的目光,他或许会紧张,或许会结巴,但听了他的故事的我们一定会给予他最热烈的掌声,最真诚的喝彩!‎ 细数星河中的伟人事迹,随便拿出来都是为人赞叹的。老王的行为或许不会太引人注意,或许注定会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之中,但他打工抵债的壮举在我看来可以与改变世界的英雄相媲美!‎ 我不为别的喝彩,只为他的感恩之心鼓掌。‎ 那个用自己微薄的工资来资助183名贫困儿童的英雄——丛飞,当他罹患癌症,与病魔勇敢地抗争时,那些受过他资助的学生做了什么呢?他们之中没有一个人去看望丛飞,甚至有些人还来向他讨“债”。这无疑让善良的人寒心,贫穷不可悲,不懂感恩的人才是最可悲的。作为社会的底层,老王当然是个弱者,是应该得到大家关心和照顾的,但他懂得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的道理,所以他才会想尽一切办法去偿还自己的欠款。医院的救死扶伤,老王念念感恩,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和谐社会中为善的良性循环。‎ 我不为别的喝彩,只为他赢回尊严而致敬。‎ 人们常说人穷志短,人在接受他人给予的慈善时,自己的尊严也尽失。社会地位低微的老王人穷但志不短,他到医院打工,在辛勤的付出中为自己赢回了尊严。清华“馒头神”也是这样的一个打工者,比起清华的天之骄子,他很卑微,但他利用业余时间自学英语,成为了一个传奇式的人物。尊严不是别人给予的,是自己用顽强的意志赢回的。假如生活绊倒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哭泣,起身拍拍土,继续有尊严地走下去。‎ 我不为别的喝彩,只为他的责任之心欢呼。‎ 8‎ 责任之心并不一定人人都有,但定是人人都能找寻得到的。美国有一位叫作罗迪的银行家,在经济危机的大潮中银行破产了,他完全可以不去偿还储户的每一笔存款。但他觉得欠债还钱,天经地义,多年的辛苦后他终于如愿以偿。可以说身为农民工的老王,也有着和银行家一样的高贵情怀,大病刚愈,就立刻回到工作岗位上去赚钱,甚至想出到医院打工抵债的非常之法。威尔逊曾说过“责任感与机遇成正比”,正是老王的金子般的责任心赢得医院的信任,获得了在医院工作的机会。‎ 我们赞赏知道感恩的人,我们敬佩有尊严的人,我们爱戴有责任心的人,这些优秀品质在打工还债者的身上发扬光大,让我们看到了我们生活的社会从来都没有缺失一种叫作高贵的东西。‎ 再次为打工还债者喝彩!‎ 点评:这篇文章是一篇典型的考场议论文,审题准确,观点明确。文章观点明确,标题即中心论点,鲜明地表达了对老王的褒扬态度。文章的主体,从三个方面展开,道出“为打工抵债者喝彩”的真正原因。这样就顺理成章地挖掘出蕴藏在老王身上的高贵品质。采用铺排的论证结构,层次清晰,论证严谨,首尾照应。在论述过程中,紧扣材料和主题进行分析,同时也恰到好处地引用论据。语言质朴、简洁。‎ 8‎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