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2015学年贵州省遵义市航天高中高一(上)期末生物模拟试卷(二)
一、填空题
1.糖类不含有,蛋白质、脂质不一定有,但核酸中一定有的元素是( )
A.N B.S C.P D.Fe
2.绿色开花植物体的结构层次是( )
A.细胞→组织→器官→系统→植物体
B.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
C.细胞→组织→系统→植物体
D.细胞→器官→系统→植物体
3.关于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功能越复杂的细胞膜,蛋白质种类和数量越多
B.植物细胞的胞间连丝具有物质运输作用
C.哺乳动物的细胞可以合成蔗糖,也可以合成乳糖
D.细胞产生的激素与靶细胞膜上相应受体的结合可实现细胞间的信息传递
4.下列关于“碳是生命的核心元素”,“没有碳,就没有生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碳元素在生物体内含量最多
B.组成细胞的重要有机物都含有碳元素
C.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是以若干个相连的碳原子构成的碳链为基本骨架
D.组成多糖的单糖是以若干个相连的碳原子构成的碳链为基本骨架
5.将同一植物细胞依次浸入清水、0.3mol/L的蔗糖溶液和0.4mol/L的KNO3溶液中,测得细胞的体积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则曲线A、B、C分别代表细胞所处的溶液是( )
A.清水、蔗糖溶液、KNO3 B.KNO3、清水、蔗糖溶液
C.清水、KNO3、蔗糖溶液 D.蔗糖溶液、KNO3、清水
6.如图是胡萝卜在不同的含氧情况下从硝酸钾溶液中吸收K+和NO3﹣的曲线.影响A、B两点和B、C两点吸收量不同的因素分别是( )
21
A.载体数量、能量 B.能量、载体数量
C.载体数量、离子浓度 D.能量、离子浓度
7.关于“探究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该实验只是观察了质壁分离和复原现象,没有设计对照实验
B.在不同浓度蔗糖溶液中发生质壁分离的细胞,滴加清水后均能复原
C.所有的高等植物细胞在环境条件适宜时都可以发生质壁分离现象
D.用黑藻叶片进行实验时,叶绿体的存在不会干扰实验现象的观察
8.下列关于细胞核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真核细胞的细胞核控制着细胞的代谢和遗传
B.在电镜下观察原核细胞,可以看到细胞核的主要结构有核膜、核仁和染色体
C.真核细胞的核膜上有核孔,脱氧核糖核酸等大分子物质可以通过核孔进入细胞质
D.细胞核内的液体叫细胞液
9.(文)人的红细胞的渗透压与X浓度的食盐水相等,而浸在Y浓度食盐水中的红细胞破裂,浸在Z浓度食盐水中的红细胞收缩,则这三种食盐水的浓度大小依次为( )
A.X>Y>Z B.Y>X>Z C.Z>X>Y D.Z>Y>X
10.实验证明,饭后小肠中葡萄糖浓度高于血糖浓度时,葡萄糖可以顺浓度梯度被吸收;当小肠中葡萄糖浓度下降至显著低于血糖浓度时,葡萄糖仍能被迅速吸收.此时,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吸收葡萄糖的方式主要是( )
A.自由扩散 B.协助扩散 C.主动运输 D.胞吞
11.以下关于实验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利用光学显微镜可观察到细胞膜的磷脂双分子层
B.西瓜汁中含有丰富的葡萄糖和果糖,可用作还原糖鉴定的替代材料
C.脂肪的鉴定中发现满视野都呈现橘黄色,于是滴1~2滴体积分数为50%的盐酸洗去多余染液
D.在稀释的蛋清液中加入双缩脲试剂,振荡摇匀,可看到溶液变为紫色
12.在测定胃蛋白酶活性时,将溶液pH由10降到2的过程中,胃蛋白酶的活性将( )
A.不断上升 B.没有变化 C.先升后降 D.先降后升
13.如图一、二表示在不同条件下,酶催化反应的情况.以下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21
A.图一实线、虚线可依次表示增加酶量前后,生成物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
B.图一虚线、实线可依次表示酶在最适温度和稍低温度作用下的分解速率
C.图二能用来表示反应物浓度与反应时间的关系
D.图二能用来表示酶活性与pH的关系
14.将某动物细胞各部分结构用差速离心法分离后,取其中三种细胞器测定它们有机物的含量,结果如表.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蛋白质(%)
脂质(%)
核酸(%)
细胞器A
67
20
微量
细胞器B
59
40
0
细胞器C
61
0
39
A.细胞器A是线粒体,其能完成的生理过程是葡萄糖的氧化分解
B.细胞器B含有蛋白质和脂质,说明其具有膜结构,其结构特点是选择透过性
C.细胞器C中进行的生理过程产生水,产生的水中的氢来自羧基和氨基
D.蓝藻细胞与此细胞共有的细胞器可能有A和C
15.如图表示德国科学家萨克斯的实验.把绿色叶片放在暗处几小时后,再把叶片的一部分遮光,其它部分见光.一段时间后,经脱色、漂洗再用碘液处理,结果遮光部分不变蓝,见光部分变蓝.本实验说明( )
①光合作用需要CO2;
②光合作用制造淀粉;
③光合作用需要叶绿体;
④光合作用放出氧气;
⑤光合作用需要光.
A.④⑤ B.①③ C.②③ D.②⑤
16.下列有关细胞全能性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在生物体所有的细胞中,受精卵的全能性是最高的
B.处于离体状态的植物细胞,在一定的营养物质、激素和其他外界条件下作用,可表现出全能性
C.“蜜蜂的未受精卵发育成雄蜂”为动物细胞具有全能性提供了直接证据
D.高度分化的动物细胞,其细胞的全能性并不受到限制,能够进行细胞培养
21
17.同一细胞中有丝分裂前期和后期的染色体数之比和DNA分子数之比分别是( )
A.1:2和1:2 B.1:2和1:1 C.1:1和1:1 D.1:1和1:2
18.人体内衰老的红细胞具有下列哪些特征?( )
①水分减少,细胞萎缩 ②新陈代谢的速率减慢 ③某些酶的活性降低 ④呼吸速率上升
⑤色素积累增多 ⑥细胞的呼吸速率减慢 ⑦细胞核体积增大 ⑧细胞膜的通透性改变.
A.①②③④⑥ B.①②③⑤⑥⑦⑧ C.①②③⑤⑥⑧ D.①②③④⑤⑧
二、填空题
19.(2014秋•遵义期末)如图表示动物、植物细胞二合一亚显微结构模式图.根据图回答:
(1)溶酶体中水解酶在[ ] 形成.
(2)10的功能是 .
(3)性激素在[ ] 形成.
(4)植物细胞中起支持和保护作用结构的化学成分主要是 .
(5)B图中含有少量DNA和RNA的细胞器是 .
(6)如果B图为大葱根细胞,则应该没有[ ] ;
(7)B图细胞中没有,且与A图所示细胞有丝分裂有关的结构是[ ] ;
(8)若A图是昆虫的飞行肌细胞,则该细胞的细胞器中数量较多的是[ ] .
(9)若某细胞同时有AB图中各种细胞器,则为 细胞.
(10)若A细胞能够分泌产生抗体,则与该过程有关的具膜细胞器有(用序号回答) .
20.(2014秋•遵义期末)如图为细胞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
(1)是真核细胞的是 ,是原核细胞的是 ,判断的主要依据是 .
(2)将上图三种细胞分别置于清水中,三种细胞的形态变化最大的是 ,主要原因是 .若将甲细胞置于高浓度的蔗糖溶液中,则甲细胞会发生[ ] 与[ ] 分离的现象.
(3)如果在乙图所示的细胞中注射一定量的用于合成物质⑦的用3H标记的亮氨酸,则被标记的亮氨酸在该细胞中出现的先后顺序是:②→ (填序号).该物质合成所需的能量主要由[ ] 提供.
(4)若丙图中①表示某种细胞器,则乙图中表示该细胞器的序号是[ ] .
21
21.(2014秋•遵义期末)图1为叶绿体结构与功能示意图,图2表示一株小麦叶片细胞内C3化合物相对含量在一天24小时内的变化过程,请据图分析:
(1)图1中所示意的叶绿体结构应为在 下观察到的结构.在a中发生的反应称为 ,参与此反应的特有物质有 .
(2)从 点开始合成有机物,至 点有机物合成终止.
(3)AB段C3化合物含量较高,其主要原因是什么? .
(4)G点C3化合物含量极少,其原因是什么? .
(5)G点与F点相比,叶绿体中[H]含量较 (填“高”或“低”).
22.(2014秋•遵义期末)如图表示苹果的果实在不同外界氧浓度下CO2的释放量与O2的吸收量的变化曲线.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当外界氧浓度为5%时,苹果果实进行的呼吸类型是 ,此时呼吸作用的终产物除了CO2外,还有 .
(2)苹果果实CO2的释放量与O2的吸收量两条曲线在P点相交后重合,表明从P点开始,苹果果实进行的呼吸类型是 ,判断的依据是 .
(3)当外界氧浓度为6%时,CO2的释放量与O2的吸收量之比是4:3,此时苹果果实呼吸消耗的葡萄糖为0.2摩尔,至少需要吸收 摩尔的O2.
21
23.(2013秋•济宁期末)使用染色剂染色是生物学实验常用的方法,某同学对有关实验做了如下归纳:
实验
观察对象
染色剂
实验结果
①
花生子叶细胞的脂肪颗粒
苏丹Ⅲ
脂肪颗粒被染成橘黄色
②
人口腔上皮细胞中的DNA和RNA分布
吡罗红
甲基绿
细胞内染成绿色的面积显著大于染成红色的面积
③
人口腔上皮细胞中的线粒体
健那绿
线粒体呈现蓝绿色
④
洋葱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
龙胆紫
间期细胞不着色,分裂期细胞染色体着色
(1)上述实验结果的归纳,正确的有 (实验序号).
(2)实验②和实验④在染色之前,都使用了一定浓度的盐酸处理.其中,实验②用盐酸可改变 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 实验④用盐酸与酒精混合,对材料进行解离.在两个实验操作中,都要注意盐酸浓度,处理材料时的温度和 .
(3)健那绿使线粒体着色与线粒体内膜的酶系统有关.线粒体内膜上的酶主要催化有氧呼吸的第 阶段反应,该反应变化是 .
21
2014-2015学年贵州省遵义市航天高中高一(上)期末生物模拟试卷(二)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填空题
1.糖类不含有,蛋白质、脂质不一定有,但核酸中一定有的元素是( )
A.N B.S C.P D.Fe
【考点】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糖类的组成元素.
【专题】正推法;蛋白质 核酸的结构与功能.
【分析】糖类含有的化学元素只有C、H、O,脂质中脂肪只含有C、H、O,磷脂中还含有有N、P,蛋白质含有C、H、O、N,往往含有S、P,核酸含有C、H、O、N、P.
【解答】解:A、蛋白质中一定有N元素,A错误;
B、核酸中不含有S元素,B错误;
C、据分析可知,P是核酸一定有而其它物质不一定有的元素,C正确;
D、脂质和核酸中都不含Fe,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各类有机物的化学元素组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比较掌握组成各类有机物的化学元素的区别.
2.绿色开花植物体的结构层次是( )
A.细胞→组织→器官→系统→植物体
B.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
C.细胞→组织→系统→植物体
D.细胞→器官→系统→植物体
【考点】细胞的发现、细胞学说的建立、内容和发展.
【专题】正推法;细胞学说.
【分析】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为: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植物没有“系统”这一层次.从生物圈到细胞,生命系统层层相依,又各自有特定的组成、结构和功能.
【解答】解:绿色开花植物体的结构层次为: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与人体和动物体的结构层次比植物体无系统这个结构层次.
故选:B.
【点评】本题知识点简单,考查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只有考生识记相关知识点即可正确答题.
3.关于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功能越复杂的细胞膜,蛋白质种类和数量越多
B.植物细胞的胞间连丝具有物质运输作用
C.哺乳动物的细胞可以合成蔗糖,也可以合成乳糖
D.细胞产生的激素与靶细胞膜上相应受体的结合可实现细胞间的信息传递
【考点】细胞膜的功能;糖类的种类及其分布和功能.
【分析】1、细胞膜的主要组成成分是磷脂和蛋白质,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细胞膜的复杂程度与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有关,功能越复杂的细胞膜,细胞膜上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越多;
2、细胞膜的功能是:①作为细胞的边界将细胞与外界环境隔开,保护内部环境的稳定,②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③细胞膜具有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的功能.
21
【解答】解:A、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细胞膜的复杂程度与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有关,功能越复杂的细胞膜,细胞膜上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越多,A正确;
B、植物的物质可以通过胞间连丝进入另一个植物细胞,从而完成信息传递功能,B正确;
C、蔗糖是植物细胞特有的二糖,动物细胞不能合成蔗糖,C错误;
D、细胞产生的激素通过与靶细胞膜上相应受体的结合,进而实现细胞间的信息传递功能,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的知识点是细胞膜的组成成分和功能,细胞膜的信息交流功能的类型,糖类的分类和分布,旨在考查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的能力并应用相关知识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判断的能力.
4.下列关于“碳是生命的核心元素”,“没有碳,就没有生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碳元素在生物体内含量最多
B.组成细胞的重要有机物都含有碳元素
C.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是以若干个相连的碳原子构成的碳链为基本骨架
D.组成多糖的单糖是以若干个相连的碳原子构成的碳链为基本骨架
【考点】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
【分析】组成生物体的主要元素有:C、H、O、N、P、S,其中氧元素是生物体内含量最多的元素,碳元素是生物体内最基本的元素.生物体的有机化合物主要有糖类、蛋白质和核酸,其中多糖、蛋白质和核酸都是以碳链为基本骨架的生物大分子.
【解答】解:A、碳元素是生物体内最基本的元素,但不是含量最多的元素,生物体内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元素,A错误;
B、组成细胞的重要有机物都以碳链为基本骨架,因此都含有碳元素,B正确;
C、蛋白质是以碳链为基本骨架的生物大分子,C正确;
D、多糖是以碳链为基本骨架的生物大分子,D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组成生物体的元素和化合物,要求考生识记组成生物体的主要元素和含量,明确生物体内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元素,不是碳元素,但碳元素是生物体内最基本的元素,因为生物体内的生物大分子都是以碳链为基本骨架.
5.将同一植物细胞依次浸入清水、0.3mol/L的蔗糖溶液和0.4mol/L的KNO3溶液中,测得细胞的体积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则曲线A、B、C分别代表细胞所处的溶液是( )
A.清水、蔗糖溶液、KNO3 B.KNO3、清水、蔗糖溶液
C.清水、KNO3、蔗糖溶液 D.蔗糖溶液、KNO3、清水
【考点】细胞质壁分离与质壁分离复原现象及其原因.
21
【分析】成熟的植物细胞有一大液泡.当细胞液的浓度小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细胞液中的水分就透过原生质层进入到外界溶液中,由于原生质层比细胞壁的伸缩性大,当细胞不断失水时,液泡逐渐缩小,原生质层就会与细胞壁逐渐分离开来,既发生了质壁分离.当细胞液的浓度大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外界溶液中的水分就透过原生质层进入到细胞液中,液泡逐渐变大,整个原生质层就会慢慢地恢复成原来的状态,即发生了质壁分离复原.
【解答】解:植物细胞浸入清水中,细胞会少量吸水,体积增大,如A曲线.植物细胞浸入0.3 mol/L的蔗糖溶液中会发生质壁分离,细胞体积缩小,如C曲线.植物细胞浸入0.4 mol/L的KNO3溶液中,细胞会发生质壁分离,细胞体积缩小,但由于K+和NO不断被吸收进入细胞,使细胞液浓度增大而吸水,细胞发生自动复原,细胞体积又恢复正常,如B曲线.所以曲线A、B、C分别代表细胞所处的溶液是清水、KNO3、蔗糖溶液.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物质的跨膜运输相关内容,意在考查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
6.如图是胡萝卜在不同的含氧情况下从硝酸钾溶液中吸收K+和NO3﹣的曲线.影响A、B两点和B、C两点吸收量不同的因素分别是( )
A.载体数量、能量 B.能量、载体数量
C.载体数量、离子浓度 D.能量、离子浓度
【考点】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及其异同.
【分析】物质的跨膜运输方式有三种:自由扩散、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吸收K+和NO3﹣的方式是主动运输,需要载体协助,消耗能量ATP.A、B两点表示不同温度下吸收NO3﹣的量,则载体相同,影响因素是能量,B、C两点表示在同一氧浓度下吸收K+和NO3﹣的量,则能量相同,影响因素是载体.
【解答】解:无机盐离子的吸收是主动运输,与载体和能量有关,据图可知:A、B两点在同一曲线(吸收NO3﹣)上,载体数量相同,因变量是氧浓度,A点大于B,A点有氧呼吸较强,提供能量较多,则主动运输吸收的NO3﹣较多;而B、C两点对应的氧浓度一样,说明有氧呼吸提供的能量一样,不同的是B所在的曲线NO3﹣载体数量多于A所在曲线K+载体数量.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物质的跨膜运输的影响因素,难度中等,理解主动运输的条件.物质跨膜运输的影响因素:①影响自由扩散的因素:细胞膜内外物质的浓度差.②影响协助扩散的因素:a.细胞膜内外物质的浓度差;b.细胞膜上载体的种类和数量.③影响主动运输的因素:a.载体(核糖体);b.能量(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
7.关于“探究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该实验只是观察了质壁分离和复原现象,没有设计对照实验
B.在不同浓度蔗糖溶液中发生质壁分离的细胞,滴加清水后均能复原
C.所有的高等植物细胞在环境条件适宜时都可以发生质壁分离现象
D.用黑藻叶片进行实验时,叶绿体的存在不会干扰实验现象的观察
21
【考点】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
【分析】在“探究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中,质壁分离的前后可以对照,质壁分离过程和质壁分离的复原过程也可以形成对照,符合科学探究实验的对照原则;在逐渐发生质壁分离的过程中,细胞液的浓度增加,细胞液的渗透压升高,细胞的吸水能力逐渐增强;细胞死亡,细胞膜失去选择透过性,因而观察不到的质壁分离现象,也不会发生质壁分离复原.据此答题
【解答】解:A、在“探究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中,质壁分离的前后可以对照,质壁分离过程和质壁分离的复原过程也可以对照,所以本实验有对照,A错误;
B、使用高浓度的蔗糖溶液进行质壁分离实验时,会使细胞由于大量失水而死亡,不会再出现质壁分离复原现象,B错误;
C、只有具有成熟大液泡的高等植物细胞在环境条件适宜时才可以发生质壁分离现象,C错误;
D、叶片的叶肉细胞中液泡呈无色,叶绿体的存在使原生质层呈绿色,有利于实验现象的观察,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独立完成“生物知识内容表”所列的生物实验,包括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并能将这些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的能力.
8.下列关于细胞核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真核细胞的细胞核控制着细胞的代谢和遗传
B.在电镜下观察原核细胞,可以看到细胞核的主要结构有核膜、核仁和染色体
C.真核细胞的核膜上有核孔,脱氧核糖核酸等大分子物质可以通过核孔进入细胞质
D.细胞核内的液体叫细胞液
【考点】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
【分析】细胞核包括核膜、染色质、核仁.核膜上的核孔的功能是实现核质之间频繁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细胞核内的核仁与某种 RNA(r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解答】解:A、遗传物质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A正确;
B、原核细胞不有核膜包被的成形细胞核,所以在电镜下观察原核细胞,不可能看到核膜、核仁和染色体,B错误;
C、真核细胞的核膜上有核孔,蛋白质和酶等大分子物质可以通过核孔进入细胞核,但脱氧核糖核酸不会从细胞核中进入细胞质,C错误;
D、细胞核内的液体叫核液,动物细胞的细胞质基质中的液体叫细胞液,植物细胞的液泡中的液体叫细胞液,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细胞核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9.(文)人的红细胞的渗透压与X浓度的食盐水相等,而浸在Y浓度食盐水中的红细胞破裂,浸在Z浓度食盐水中的红细胞收缩,则这三种食盐水的浓度大小依次为( )
A.X>Y>Z B.Y>X>Z C.Z>X>Y D.Z>Y>X
【考点】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的综合.
【分析】红细胞在不同浓度的外界溶液中所产生的不同变化:
①当外界溶液浓度<细胞内液浓度时,红细胞吸水膨胀;
21
②当外界溶液浓度>细胞内液浓度时,红细胞失水皱缩;
③当外界溶液浓度=细胞内液浓度时,红细胞吸水与失水处于动态平衡,细胞形状不改变.
【解答】解:人红细胞的渗透压与X浓度的食盐水相当,细胞吸水和失水处于动态平衡;而浸在Y浓度食盐水中的红细胞吸水破裂,说明Y溶液的浓度低于X溶液;浸在Z浓度食盐水中的红细胞失水收缩,说明Z溶液的浓度高于X溶液的浓度;则这三种食盐水的浓度大小依次Z>X>Y.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渗透作用中水分的运输方向,比较简单,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决水分运输的问题的秘诀就是:水分运输的方向是哪一边溶液的浓度高,水分就向哪一边运输,用这种方式进行判断,题目就变的很简单.
10.实验证明,饭后小肠中葡萄糖浓度高于血糖浓度时,葡萄糖可以顺浓度梯度被吸收;当小肠中葡萄糖浓度下降至显著低于血糖浓度时,葡萄糖仍能被迅速吸收.此时,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吸收葡萄糖的方式主要是( )
A.自由扩散 B.协助扩散 C.主动运输 D.胞吞
【考点】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及其异同.
【分析】根据题干信息“当小肠中葡萄糖浓度下降至显著低于血糖浓度时,葡萄糖仍能被迅速吸收”,说明葡萄糖的运输方向可以是低浓度运输到高浓度,属于主动运输.
【解答】解:A、自由扩散的运输方向是高浓度一侧运输到低浓度一侧,动力是浓度差,不能逆浓度运输,A错误;
B、协助扩散的特点是高浓度运输到低浓度,需要载体,不需要能量,也不能逆浓度运输,B错误;
C、主动运输的动力是能量,能逆浓度运输,更能顺浓度运输,C正确;
D、葡萄糖属于小分子有机物,生物大分子才通过胞吞进入细胞,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物质跨膜运输的特点,意在考查学生提取题干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难度不大.
11.以下关于实验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利用光学显微镜可观察到细胞膜的磷脂双分子层
B.西瓜汁中含有丰富的葡萄糖和果糖,可用作还原糖鉴定的替代材料
C.脂肪的鉴定中发现满视野都呈现橘黄色,于是滴1~2滴体积分数为50%的盐酸洗去多余染液
D.在稀释的蛋清液中加入双缩脲试剂,振荡摇匀,可看到溶液变为紫色
【考点】检测还原糖的实验;检测蛋白质的实验;检测脂肪的实验;电子显微镜.
【分析】电子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细胞的亚显微结构;还原糖的鉴定必须选择没有颜色或白色的材料;脂肪的鉴定实验用酒精去浮色;蛋白质鉴定用双缩脲试剂,呈现紫色.
【解答】解:A、电子显微镜下才可以观察到细胞的亚显微结构,实验利用电子显微镜才可以观察到细胞膜的磷脂双分子层,A错误;
B、还原糖的鉴定实验中,与斐林试剂产生砖红色沉淀,所以必须选择没有颜色或白色的材料,防止呈现颜色干扰,B错误;
C、脂肪的鉴定中发现满视野都呈现橘黄色,应该滴1~2滴体积分数为50%的酒精洗去多余染液,C错误;
D、蛋白质鉴定用双缩脲试剂,先加A液,再加B液,振荡摇匀,可看到溶液变为紫色,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检测还原糖、蛋白质、脂肪、电子显微镜的实验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分析题意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21
12.在测定胃蛋白酶活性时,将溶液pH由10降到2的过程中,胃蛋白酶的活性将( )
A.不断上升 B.没有变化 C.先升后降 D.先降后升
【考点】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pH对酶活性的影响.本题解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胃蛋白酶的最适pH的知识基础上加以分析.
在最适pH时,酶的活性最高;当高于或低于最适pH时,酶的活性都会降低;当过酸过碱时,由于酶的空间结构遭到破坏,酶失活后活性不可恢复.
【解答】解:胃蛋白酶的最适pH是1.5﹣2.2,当处在pH为10的溶液中,由于碱性过大而失去活性.因此,将溶液pH由10降到2的过程中,胃蛋白酶不再具有活性,所以活性不发生变化,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酶活性影响因素的分析和理解能力.除了pH外,温度也会影响酶的活性.在最适温度时,酶的活性最高;当高于或低于最适温度时,酶的活性都会降低;当温度过高时,由于酶的空间结构遭到破坏,酶失活后活性不可恢复;当温度过低时,由于酶的空间结构没有遭到破坏,酶活性降低后活性可以恢复.
13.如图一、二表示在不同条件下,酶催化反应的情况.以下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图一实线、虚线可依次表示增加酶量前后,生成物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
B.图一虚线、实线可依次表示酶在最适温度和稍低温度作用下的分解速率
C.图二能用来表示反应物浓度与反应时间的关系
D.图二能用来表示酶活性与pH的关系
【考点】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
【分析】影响酶促反应的因素:
(1)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反应速率随温度升高而加快;但当温度升高到一定限度时反应速率随温度的升高而下降.在一定的条件下,酶在最适温度时活性最大.高温使酶永久失活,而低温使酶活性降低,但能使酶的空间结构保持稳定,适宜温度下活性会恢复.
(2)pH对酶促反应的影响:每种酶只能在一定限度的pH范围内才表现活性.过酸或过碱会使酶永久失活.
(3)酶的浓度对酶促反应的影响:在底物充足,其他条件固定、适宜的条件下,酶促反应速率与酶浓度成正比.
(4)底物浓度对酶促反应的影响:在底物浓度较低时,反应速率随底物浓度的增加而急剧加快,反应速率与底物浓度成正比;在底物浓度较高时,底物浓度增加,反应速率也增加,但不显著;当底物浓度很大且达到一定限度时反应速率达到一个最大值,此时,再增加底物浓度反应速率不再增加.
21
【解答】解:A、在底物充足,其他条件固定、适宜的条件下,酶促反应速率与酶浓度成正比,但不改变化学反应的平衡点,故图一实线、虚线可依次表示增加酶量前后,生成物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A正确;
B、酶活性的高低只影响化学反应速率,不改变化学反应的平衡点,故图一虚线、实线可依次表示酶在最适温度和稍低温度作用下的分解速率,B正确;
C、反应物浓度越大,反应速率越快,所消耗的反应时间越短,故图二能用来表示反应物浓度与反应时间的关系,C正确;
D、在最适宜的温度和pH条件下,酶的活性最高;温度和pH偏高或偏低,酶的活性都会明显降低,故图二不能用来表示酶活性与pH的关系,D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以曲线图为载体,考查影响酶活性的因素,意在考查考生分析曲线图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能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和观点,对生物学问题作出准确判断和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14.将某动物细胞各部分结构用差速离心法分离后,取其中三种细胞器测定它们有机物的含量,结果如表.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蛋白质(%)
脂质(%)
核酸(%)
细胞器A
67
20
微量
细胞器B
59
40
0
细胞器C
61
0
39
A.细胞器A是线粒体,其能完成的生理过程是葡萄糖的氧化分解
B.细胞器B含有蛋白质和脂质,说明其具有膜结构,其结构特点是选择透过性
C.细胞器C中进行的生理过程产生水,产生的水中的氢来自羧基和氨基
D.蓝藻细胞与此细胞共有的细胞器可能有A和C
【考点】线粒体、叶绿体的结构和功能;细胞器中其他器官的主要功能.
【分析】根据表中数据可知,细胞器C无脂质,是无膜细胞器,但含有核酸,可判断为核糖体;细胞器A中含有核酸又含有脂质,可推断为线粒体;细胞器B无核酸,同时含有脂质,说明是具有膜结构的细胞器,但无核酸,可推断可能为内质网、高尔基体或溶酶体.
【解答】解:A、细胞器A中含有核酸又含有脂质,可推断为线粒体,葡萄糖的氧化分解发生在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A错误;
B、细胞器B无核酸,同时含有脂质,说明是具有膜结构的细胞器,但无核酸,可推断可能为内质网、高尔基体或溶酶体,生物膜结构特点是具流动性,B错误;
C、细胞器C无脂质,是无膜细胞器,但含有核酸,可判断为核糖体,是氨基酸经过脱水缩合形成蛋白质的场所,C正确;
D、原核生物只具有一种细胞器核糖体,线粒体不是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共同具有的细胞器,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着重考查了线粒体和叶绿体的结构和功能的相关内容,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用数学方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以及数据处理能力.
15.如图表示德国科学家萨克斯的实验.把绿色叶片放在暗处几小时后,再把叶片的一部分遮光,其它部分见光.一段时间后,经脱色、漂洗再用碘液处理,结果遮光部分不变蓝,见光部分变蓝.本实验说明( )
21
①光合作用需要CO2;
②光合作用制造淀粉;
③光合作用需要叶绿体;
④光合作用放出氧气;
⑤光合作用需要光.
A.④⑤ B.①③ C.②③ D.②⑤
【考点】光反应、暗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和物质变化.
【分析】此题考查对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淀粉)实验的理解.要点:光是制造有机物的必要条件;光合作用制造淀粉.实验步骤:
(1)暗处理:把盆栽的天竺葵放到黑暗处一昼夜,目的是把叶片中的淀粉全部转运和消耗.
(2)部分遮光:用黑纸片把叶片的一部分从上下两面遮盖起来,然后移到阳光下照射.
(3)几小时后,摘下叶片,去掉遮光的纸片.
(4)脱色:把叶片放入盛有酒精的小烧杯中,隔水加热,使叶片中的叶绿素溶解到酒精中,叶片变成黄白色.
(5)漂洗、染色:用清水漂洗叶片,再把叶片放到培养皿里,向叶片滴加碘液.
(6)观察:稍停片刻,用清水冲掉碘液,观察叶片颜色发生了什么变化.
【解答】解:实验现象:被黑纸片遮盖的部分没有变蓝色,见光部分变成蓝色.
现象分析:
(1)见光部分可以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淀粉遇碘变蓝色.
(2)一个叶片不同处理是为了设置对照.此实验中的变量是光照.
实验结论: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光合作用需要光.
故选:D
【点评】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实验是中考的一个高频考点,很多中考试题的实验都是从这里改编而来的,常见的是解释某一实验现象,因此,我们要弄清实验的主要步骤:暗处理→部分光照→光照→酒精脱色→漂洗加碘→观察颜色,并说出暗处理、部分光照、酒精脱色、隔水加热、漂洗加碘等的目的.
16.下列有关细胞全能性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在生物体所有的细胞中,受精卵的全能性是最高的
B.处于离体状态的植物细胞,在一定的营养物质、激素和其他外界条件下作用,可表现出全能性
C.“蜜蜂的未受精卵发育成雄蜂”为动物细胞具有全能性提供了直接证据
D.高度分化的动物细胞,其细胞的全能性并不受到限制,能够进行细胞培养
【考点】植物细胞的全能性及应用.
【分析】全能性是指高度分化的细胞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不同细胞的全能性不同,分化程度越低的细胞全能性越容易表达,植物细胞比动物细胞的全能性高.
【解答】解:A、受精卵是全能性最高的细胞,A正确;
B、离体的植物细胞,在一定的营养物质、激素和其他外界条件下作用,可通过脱分化和再分化形成完整的植株,表现出全能性,B正确;
C、“蜜蜂的未受精卵发育成雄蜂”是动物细胞具有全能性的证据,C正确;
21
D、分化程度越高的细胞,全能性越低,高度分化的动物细胞能够进行细胞培养,不是细胞全能性的体现,D错误.
故选:D.
【点评】对于细胞全能性概念的理解及细胞全能性的应用是本题考查的重点.
17.同一细胞中有丝分裂前期和后期的染色体数之比和DNA分子数之比分别是( )
A.1:2和1:2 B.1:2和1:1 C.1:1和1:1 D.1:1和1:2
【考点】有丝分裂过程及其变化规律.
【分析】有丝分裂过程中DNA和染色体数目的变化:
【解答】解:在细胞的有丝分裂前期时,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为2n,而DNA分子加倍为4n;
有丝分裂后期时,由于着丝点的分裂,导致染色体数目加倍,变为4n,而DNA分子数仍为4n.
因此有丝分裂前期和后期的染色体数之比为1:2,DNA分子数之比为1:1.
故选:B.
【点评】本题着重考查了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分子数目的变化,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能力,难度不大.
18.人体内衰老的红细胞具有下列哪些特征?( )
①水分减少,细胞萎缩 ②新陈代谢的速率减慢 ③某些酶的活性降低 ④呼吸速率上升
⑤色素积累增多 ⑥细胞的呼吸速率减慢 ⑦细胞核体积增大 ⑧细胞膜的通透性改变.
A.①②③④⑥ B.①②③⑤⑥⑦⑧ C.①②③⑤⑥⑧ D.①②③④⑤⑧
【考点】衰老细胞的主要特征.
【分析】衰老细胞的特征:(1)细胞内水分减少,细胞萎缩,体积变小,但细胞核体积增大,染色质固缩,染色加深;(2)细胞膜通透性功能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3)细胞色素随着细胞衰老逐渐累积;(4)有些酶的活性降低;(5)呼吸速度减慢,新陈代谢减慢.
【解答】解:①细胞衰老后,水分减少,细胞萎缩,①正确;
②细胞衰老后,细胞新陈代谢的速率减慢,②正确;
③细胞衰老后,细胞中某些酶的括性降低,如酪氨酸酶的活性降低,形成白头发,③正确;
④细胞衰老后,细胞呼吸速率减慢,④错误;
⑤细胞衰老后,细胞中色素积累增多,如形成老年斑,⑤正确;
⑥细胞衰老后,细胞呼吸速率减慢,⑥正确;
⑦细胞衰老后,细胞体积减小,但细胞核的体积增大,⑦正确;
⑧细胞衰老后,细胞膜的通透性改变,物质运输能力降低,⑧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知识点简单,考查衰老细胞的主要特征,要求考生识记衰老细胞的主要特征,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
二、填空题
21
19.(2014秋•遵义期末)如图表示动物、植物细胞二合一亚显微结构模式图.根据图回答:
(1)溶酶体中水解酶在[ 11 ] 核糖体 形成.
(2)10的功能是 实现细胞核和细胞质之间进行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 .
(3)性激素在[ 8 ] 内质网 形成.
(4)植物细胞中起支持和保护作用结构的化学成分主要是 纤维素和果胶 .
(5)B图中含有少量DNA和RNA的细胞器是 4、9 .
(6)如果B图为大葱根细胞,则应该没有[ 4 ] 叶绿体 ;
(7)B图细胞中没有,且与A图所示细胞有丝分裂有关的结构是[ 13 ] 中心体 ;
(8)若A图是昆虫的飞行肌细胞,则该细胞的细胞器中数量较多的是[ 9 ] 线粒体 .
(9)若某细胞同时有AB图中各种细胞器,则为 低等植物 细胞.
(10)若A细胞能够分泌产生抗体,则与该过程有关的具膜细胞器有(用序号回答) 8、5、9 .
【考点】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形态和结构的异同.
【专题】图形图表题;细胞器;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
【分析】分析题图:A表示动物细胞结构、B表示植物细胞结构,其中1~14依次是1细胞膜、2液泡、3细胞质基质、4叶绿体、5高尔基体、6核仁、7染色质、8内质网、9线粒体、10核孔、11核糖体、12染色质、13中心体、14核膜.
【解答】解:(1)绝多数酶是蛋白质,其合成场所是11核糖体.
(2)10核孔的功能是实现细胞核和细胞质之间进行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
(3)性激素是脂类物质,是在内质网上形成的.
(4)植物细胞中起支持和保护作用的结构是细胞壁,其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
(5)B图中含有少量DNA和RNA的细胞器是4叶绿体、9线粒体
(6)如果B图为大葱根细胞,则应该没有叶绿体.
(7)B图细胞中没有,且与A图所示细胞有丝分裂有关的结构是13中心体
(8)结构9是线粒体,是细胞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是提供细胞能量的“动力车间”.昆虫的飞行肌细胞需要能量较多,该细胞的细胞器中数量较多的是线粒体.
(9)低等植物细胞含有细胞器种类最多,同时含有AB两图中各种细胞器.
(10)抗体是分泌蛋白,合成和分泌抗体的具膜结构的细胞器是内质网(8)、高尔基体(5)和线粒体(9).
故答案为:
(1)11核糖体
(2)实现细胞核和细胞质之间进行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
(3)8 内质网
(4)纤维素和果胶
(5)4、9
(6)4 叶绿体
21
(7)13 中心体
(8)9 线粒体
(9)低等植物
(10)8、5、9
【点评】本题结合动植物细胞结构图,考查细胞结构和功能、物质跨膜运输方式,要求考生熟记各种细胞器的图象、分布和功能,能准确判断图中各结构的名称,注意动植物细胞的区别,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
20.(2014秋•遵义期末)如图为细胞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
(1)是真核细胞的是 甲、乙 ,是原核细胞的是 丙 ,判断的主要依据是 甲乙有核膜包被的细胞核,丙没有核膜包被的细胞核. .
(2)将上图三种细胞分别置于清水中,三种细胞的形态变化最大的是 乙 ,主要原因是 无细胞壁 .若将甲细胞置于高浓度的蔗糖溶液中,则甲细胞会发生[ 14 ] 原生质层 与[ ① ] 细胞壁 分离的现象.
(3)如果在乙图所示的细胞中注射一定量的用于合成物质⑦的用3H标记的亮氨酸,则被标记的亮氨酸在该细胞中出现的先后顺序是:②→ ①→③→⑤ (填序号).该物质合成所需的能量主要由[ ⑧ ] 线粒体 提供.
(4)若丙图中①表示某种细胞器,则乙图中表示该细胞器的序号是[ ② ] 核糖体 .
【考点】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形态和结构的异同.
【专题】图形图表题;对比分析法;细胞器;细胞质壁分离与复原;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
【分析】分析甲图:甲为植物细胞结构示意图,其中结构①~14依次是细胞壁、高尔基体、核仁、核膜、染色质、内质网、细胞核、线粒体、叶绿体、液泡膜、细胞质、细胞膜、原生质层.
分析乙图:乙图是动物细胞结构示意,其中结构①~⑦依次表示:内质网、核糖体、高尔基体、线粒体、囊泡、细胞膜、分泌蛋白.
分析丙图:丙图细胞没有成形的细胞核,为细菌,其中结构①~⑤依次表示:核糖体、拟核、细胞质、细胞壁、细胞膜.
【解答】解:(1)图中甲乙有由核膜包被而成的细胞核而丙没有,因此甲、乙属于属于真核细胞,而丙属原核细胞.
(2)图中甲和丙细胞都含有细胞壁,能支持和保护细胞,而乙细胞没有细胞壁,因此将上图三种细胞分别置于清水中,三种细胞的形态变化最大的是乙.将甲细胞置于高浓度的蔗糖溶液中,则甲细胞会发生原生质层和细胞壁分离的现象.
(3)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过程为:核糖体合成蛋白质→内质网进行粗加工→内质网“出芽”形成囊泡→高尔基体进行再加工形成成熟的蛋白质→高尔基体“出芽”形成囊泡→细胞膜.因此,如果在乙图所示的细胞中注射一定量的用于合成物质⑦的用3H标记的亮氨酸,则被标记的亮氨酸在该细胞中出现的先后顺序是:②→①→③→⑤.
合成蛋白质所需的能量主要由线粒体提供.
21
(4)丙为原核细胞,其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因此若丙图中①表示某种细胞器,则乙图中表示该细胞器的序号是②.
故答案为:
(1)甲、乙 丙 甲乙有由核膜包被而成的细胞核而丙没有
(2)乙 无细胞壁 14 原生质层 ①细胞壁
(3)①→③→⑤⑧线粒体
(4)②
【点评】本题结合细胞结构示意图,考查细胞结构和功能、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形态和结构的异同,要求考生识记细胞中各种结构的图象,能准确判断图中各种结构的名称;识记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形态和结构的异同,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21.(2014秋•遵义期末)图1为叶绿体结构与功能示意图,图2表示一株小麦叶片细胞内C3化合物相对含量在一天24小时内的变化过程,请据图分析:
(1)图1中所示意的叶绿体结构应为在 电子显微镜 下观察到的结构.在a中发生的反应称为 光反应 ,参与此反应的特有物质有 色素分子 .
(2)从 B 点开始合成有机物,至 I 点有机物合成终止.
(3)AB段C3化合物含量较高,其主要原因是什么? AB段为夜间3点到5点之间,此时无光照,不能进行光反应,不能产生NADPH和ATP,C3化合物不能被还原,因此C3化合物的含量较高 .
(4)G点C3化合物含量极少,其原因是什么? G点为中午12点到14点之间,此时会由于光照过强导致气孔关闭,缺少CO2,因此不能转化为C3化合物,而C3化合物却可以继续被还原为有机物,因此导致C3化合物的含量极少 .
(5)G点与F点相比,叶绿体中[H]含量较 高 (填“高”或“低”).
【考点】光反应、暗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和物质变化.
【专题】图文信息类简答题;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1是叶绿体的结构,其中a是类囊体垛叠形成的基粒,是光反应的场所;b是叶绿体的基质,是暗反应的场所.
图2中,C3化合物的含量降低,说明被还原生成有机物.在光合作用过程中,光反应产生NADPH和ATP将用于暗反应中C3化合物的还原,因此当光照改变时,将影响C3化合物的含量;而二氧化碳含量会影响暗反应中C5化合物和二氧化碳的固定,进而影响C3化合物的含量.据此答题.
【解答】解:(1)图1中所示意的叶绿体结构应为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结构.结构a是类囊体薄膜,其上发生的反应阶段称为光反应,参与此反应的特有物质有色素分子.
(2)图2中从B点开始,C3化合物的含量开始降低,说明此时开始合成有机物,至I点有机物合成终止.
(3)AB段为夜间3点到5点之间,此时无光照,不能进行光反应,不能产生NADPH和ATP,C3化合物不能被还原,因此C3化合物的含量较高.
(4)G点为中午12点到14点之间,此时会由于光照过强导致气孔关闭,缺少CO2,因此不能转化为C3化合物,而C3化合物却可以继续被还原为有机物,因此导致C3化合物的含量极少.
21
(5)G点由于C3化合物含量极少,暗反应利用NADPH和ATP的量减少,导致NADPH和ATP的量积累,因此与F点相比,叶绿体中NADPH的含量较高.
故答案为:
(1)电子显微镜 光反应 色素分子
(2)B I
(3)AB段为夜间3点到5点之间,此时无光照,不能进行光反应,不能产生NADPH和ATP,C3化合物不能被还原,因此C3化合物的含量较高
(4)G点为中午12点到14点之间,此时会由于光照过强导致气孔关闭,缺少CO2,因此不能转化为C3化合物,而C3化合物却可以继续被还原为有机物,因此导致C3化合物的含量极少
(5)高
【点评】本题的知识点是光反应与暗反应的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光照强度和二氧化碳对光合作用的影响,主要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利用题图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的知识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22.(2014秋•遵义期末)如图表示苹果的果实在不同外界氧浓度下CO2的释放量与O2的吸收量的变化曲线.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当外界氧浓度为5%时,苹果果实进行的呼吸类型是 无氧呼吸和有氧呼吸 ,此时呼吸作用的终产物除了CO2外,还有 水和酒精 .
(2)苹果果实CO2的释放量与O2的吸收量两条曲线在P点相交后重合,表明从P点开始,苹果果实进行的呼吸类型是 有氧呼吸 ,判断的依据是 CO2释放量与O2吸收量相等 .
(3)当外界氧浓度为6%时,CO2的释放量与O2的吸收量之比是4:3,此时苹果果实呼吸消耗的葡萄糖为0.2摩尔,至少需要吸收 0.6 摩尔的O2.
【考点】有氧呼吸的过程和意义;无氧呼吸的概念与过程.
【分析】分析题图可知,在p点对应的氧气浓度之前,细胞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多于氧气的吸收量,因此p点之前,细胞呼吸的方式是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p点之后细胞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与吸收的氧气相等,细胞只进行有氧呼吸.
【解答】解:(1)分析题图可知,外界氧浓度为5%时,细胞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的量多于氧气的吸收量,因此细胞既进行有氧呼吸也进行无氧呼吸,细胞有氧呼吸的产物是二氧化碳和水,无氧呼吸的产物是酒精和二氧化碳.
(2)从P点开始细胞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与吸收的氧气相等,细胞只进行有氧呼吸.
(3)有氧呼吸过程中消耗1mol葡萄糖需要吸收6mol氧气,产生6mol二氧化碳,无氧呼吸过程中消耗1mol葡萄糖产生2mol二氧化碳,设至少需要吸收Xmol的氧气,则有氧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是X,消耗的葡萄糖是,则无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为0.2﹣,则有关系式,[X+(0.2﹣)×2]:X=4:3,解得X=0.6mol.
21
故答案为:
(1)无氧呼吸和有氧呼吸 水和酒精
(2)有氧呼吸 CO2释放量与O2吸收量相等
(3)0.6
【点评】对于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反应式的理解应用是解题的关键.
23.(2013秋•济宁期末)使用染色剂染色是生物学实验常用的方法,某同学对有关实验做了如下归纳:
实验
观察对象
染色剂
实验结果
①
花生子叶细胞的脂肪颗粒
苏丹Ⅲ
脂肪颗粒被染成橘黄色
②
人口腔上皮细胞中的DNA和RNA分布
吡罗红
甲基绿
细胞内染成绿色的面积显著大于染成红色的面积
③
人口腔上皮细胞中的线粒体
健那绿
线粒体呈现蓝绿色
④
洋葱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
龙胆紫
间期细胞不着色,分裂期细胞染色体着色
(1)上述实验结果的归纳,正确的有 ①③ (实验序号).
(2)实验②和实验④在染色之前,都使用了一定浓度的盐酸处理.其中,实验②用盐酸可改变 细胞膜 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 实验④用盐酸与酒精混合,对材料进行解离.在两个实验操作中,都要注意盐酸浓度,处理材料时的温度和 时间 .
(3)健那绿使线粒体着色与线粒体内膜的酶系统有关.线粒体内膜上的酶主要催化有氧呼吸的第 三 阶段反应,该反应变化是 [H]与氧结合形成水,同时释放大量的能量 .
【考点】检测脂肪的实验;DNA、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观察线粒体和叶绿体;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
【分析】本题考查生物学基本实验的知识:
(1)检测脂肪,需要使用苏丹III(苏丹IV)染色,然后使用酒精洗去浮色,在显微镜下观察可以看到被染成橘黄色(红色)的脂肪颗粒;
(2)观察DNA和RNA的分布,需要使用甲基绿吡罗红染色,甲基绿与DNA结合形成蓝绿色,吡罗红把RNA染成红色,DNA集中分布在细胞核,RNA分布在细胞质基质;
(3)线粒体需要使用健那绿染色,染成蓝绿色;
(4)观察细胞有丝分裂,需要使用龙胆紫对染色体进行染色以便观察染色体的形态结构变化.
【解答】解:(1)①检测脂肪,需要使用苏丹III(苏丹IV)染色,然后使用酒精洗去浮色,在显微镜下观察可以看到被染成橘黄色(红色)的脂肪颗粒,①正确;
②观察DNA和RNA的分布,需要使用甲基绿吡罗红染色,甲基绿与DNA结合形成蓝绿色,吡罗红把RNA染成红色,DNA集中分布在细胞核,RNA分布在细胞质基质,所以细胞内染成的红色面积显著大于染成绿色的面积,②错误;
③线粒体需要使用健那绿染色,染成蓝绿色,③正确;
④观察细胞有丝分裂,需要使用龙胆紫对染色体进行染色以便观察染色体的形态结构变化,所有时期都着色了,④错误.
所以上述实验结果的归纳,正确的有①③.
21
(2)观察DNA和RNA的分布实验中用盐酸的目的是改变细胞膜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观察细胞有丝分裂实验用盐酸与酒精混合的目的是解离.在这两个实验操作中,都要注意盐酸浓度,处理材料时的温度和时间.
(3)线粒体内膜上的酶主要催化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反应,该反应变化是[H]与氧结合形成水,同时释放大量的能量.
故答案是:
(1)①③
(2)细胞膜 时间
(3)三[H]与氧结合形成水,同时释放大量的能量
【点评】本题考查检测脂肪的实验、核酸的分布、观察线粒体和叶绿体、观察有丝分裂实验的相关知识点,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