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学年江苏省无锡市江阴市高二(上)期末生物模拟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35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1.下列各种蛋白质及功能相符合的是( )
A.抗体蛋白﹣﹣免疫功能 B.胰岛素﹣﹣调节功能
C.血红蛋白﹣﹣收缩功能 D.肠肽酶﹣﹣催化功能
2.生长素和生长激素的化学本质分别是( )
A.吲哚乙酸和蛋白质 B.糖蛋白和核苷酸
C.核糖核酸和蛋白质 D.胆固醇和蛋白质
3.如图1、2为光学显微镜物镜,3、4为目镜.欲获得最大放大倍数的观察效果,其正确的组合是( )
A.1、4 B.2、4 C.1、3 D.2、3
4.如图为某动物细胞部分结构示意图,下列相关中叙述中正确的是( )
A.①细胞器为双层膜结构 B.②与丙酮酸的分解有关
C.③与纺锤体的形成有关 D.④由DNA和蛋白质组成
5.如图为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示意图.表示氨基酸进入小肠绒毛上皮细胞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6.如图为ATP与ADP相互转化的关系式,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35
ADP+Pi+能量ATP.
A.ATP中有两个高能磷酸键,A代表腺嘌呤
B.人体细胞中①过程一般与细胞呼吸相联系
C.②过程能直接为肌细胞的收缩提供能量
D.图示的能量供应机制是生物界所共有的
7.如图是真核细胞内葡萄糖分解代谢示意图,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①过程发生在细胞质基质 B.甲物质表示乳酸和CO2
C.④过程属于酒精发酵 D.人体细胞内可发生③过程
8.美国科学家鲁宾和卡门用18O分别标记H2O和CO2中的氧,证明了光合作用( )
A.制造了有机物 B.利用了根系吸收的水分
C.释放的氧气来自H2O D.释放的氧气来自CO2
9.某蛋白质分子有A、B两条肽链,A链有31个氨基酸,B链有42个氨基酸.该蛋白质分子中肽键的数目是( )
A.70个 B.71个 C.72个 D.73个
10.下列生命活动中不需要ATP提供能量的是( )
A.叶肉细胞合成的糖运输到果实
B.吞噬细胞吞噬病原体的过程
C.淀粉酶催化淀粉水解为葡萄糖
D.细胞中由氨基酸合成新的肽链
11.关于人体细胞衰老、凋亡和癌变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都是人体正常的生命现象
B.衰老细胞中大多数酶活性升高
C.细胞凋亡不利于个体正常发育
D.癌细胞的细胞膜上糖蛋白减少
12.下列关于同源染色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同源染色体是由一条染色体复制而成
B.有丝分裂的细胞中一般不含同源染色体
C.联会的染色体一定是同源染色体
D.同源染色体的形态、大小一定相同
13.如图a→d表示连续分裂的两个细胞周期.下列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35
A.a和b为一个细胞周期
B.a和c属于细胞分裂的间期
C.c段有DNA复制的发生
D.只在d段发生染色体平均分配
14.如图表示某精子,图表示减数分裂的各个时期,不属于该精子形成过程的是( )
A. B. C. D.
15.如图为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的某个过程,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图中a是蛋白质,e是mRNA
B.该图表示蛋白质合成中的转录过程
C.图中的d是由蛋白质和e组成的
D.图中的c只能特别转运一种氨基酸
16.关于下列四图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甲图核酸中共有5种不同的核苷酸
B.乙图所示的化合物中含有糖类物质
C.组成丙物质的单糖是脱氧核糖或核糖
D.丁所示的物质肯定不是淀粉和糖原
17.艾弗里和同事用R型和S型肺炎双球菌进行如下表的实验,R型细菌能够转化为S型细菌的实验组号是( )
35
实验组号
接种菌型
加入S型菌物质
①
R
蛋白质
②
R
荚膜多糖
③
R
DNA
④
R
DNA(经DNA酶处理)
A.① B.② C.③ D.④
18.下列关于双链DNA分子结构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DNA分子中磷酸和含氮碱基交替排列构成基本骨架
B.DNA分子两条链的碱基之间通过一对氢键相连
C.不同DNA分子中的值是相同的
D.每个含氮碱基均连接一个磷酸和一个脱氧核糖
19.如图表示有关概念之间的关系,下列选项中与之相符的是( )
选项
1
2
3
4
A
染色体
DNA
RNA
基因
B
DNA
基因
脱氧核苷酸
碱基
C
核酸
DNA
脱氧核苷酸
基因
D
核酸
染色体
DNA
基因
A.A B.B C.C D.D
20.DNA分子复制时,解旋酶可作用于( )
A.脱氧核糖和腺嘌呤之间的化学键
B.腺嘌呤和尿嘧啶之间的氢键
C.磷酸和脱氧核糖之间的化学键
D.鸟嘌呤和胞嘧啶之间的氢键
21.若如图为某单基因遗传病系谱图,其中Ⅱ5不携带致病基因.有关判断正确的是( )
A.该病由常染色体隐性基因控制
B.Ⅱ3的致病基因来自Ⅰ2
C.Ⅱ2是该病基因的携带者
35
D.Ⅲ4与Ⅲ7的基因型相同
22.以下关于基因突变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基因突变只发生在生殖细胞的形成过程中
B.基因突变利多弊少,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C.运用基因突变原理,人们可以进行杂交育种
D.显性基因可以突变成隐性基因,反之亦然
23.如图是胰腺组织局部结构模式图,A液、B液、C液共同组成内环境.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A液、B液、C液分别表示组织液、血液、淋巴
B.与B液相比较,A液C液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
C.胰腺细胞分泌胰岛素降低B液中的葡萄糖浓度
D.A液B液C液本质上是一种类似于海水的盐溶液
24.下列叙述与生物学史实不相符的是( )
A.英国科学家虎克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发现并命名了细胞
B.孟德尔利用豌豆为实验材料进行杂交实验,发现了遗传的两大定律
C.达尔文用金丝雀虉草的胚芽鞘进行实验,发现了植物向光性的原因
D.赫尔希和蔡斯用烟草花叶病毒感染烟草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25.如图为反射弧结构模式图,下列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图中①是感受器,⑤是效应器
B.刺激②处,兴奋时膜电位为外正内负
C.兴奋在③处的传递是单向的
D.剪断②后刺激④处,不能发生反射
26.下列关于动、植物激素及其类似物在生产中应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给鱼注射促性激素类药物来提高鱼类受精率
B.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干扰雌雄虫正常交配来防治害虫
C.用乙烯利水溶液对尚未成熟的香蕉进行催熟
D.摘除棉花的顶芽后喷施生长素类似物以促进侧芽的发育
35
27.大多数生物群落在空间上有垂直分层现象,称为群落的垂直结构.引起森林群落中植物和动物垂直分层的主要因素分别是( )
A.温度、食物 B.光照、食物 C.湿度、温度 D.温度、光照
28.甲、乙两种群的增长曲线如右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自然界绝大多数种群的增长与乙相同
B.a点时乙种群的年龄组成为稳定型
C.ab段乙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D.b点后乙种群数量会保持一定的稳定
29.与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无关的是( )
A.晒干小麦种子以延长保存期限
B.对番茄植株进行摘心以增加产量
C.夜晚适当降低温室内的温度以提高产量
D.农村采用密闭的土窑保存水果蔬菜
30.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变异和进化的方向
B.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型频率的改变
C.种群和物种都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D.基因突变有可能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变化
31.下列关于某生态系统示意图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照射到植物的太阳能就是流经此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B.图中由捕食关系而形成的食物链至少有5条
C.图中的食物网中细菌属于处于营养级的地位
D.若食虫鸟净增重1克,则至少消耗植物25克
32.具有警戒色的生物会向其他的生物发出不能捕食的信息,警戒色从信息传递的类型分析属于( )
35
A.物理信息 B.化学信息 C.生物信息 D.行为信息
33.如图是生态系统碳循环的模式图,其中M、N、O表示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成分.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M、N、O共同构成生物种群 B.M是生产者,都是自养生物
C.N是分解者,都是寄生生物 D.O是生态系统中的主要成分
34.下表中有关人体细胞化合物的各项内容,正确的是( )
编号
化合物
实验检测
组成单位
主要功能
检测试剂
颜色反应
①
脂肪
苏丹染液
橘黄色
脂肪酸
储存能量
②
糖原
斐林试剂
砖红色
葡萄糖
提供能量
③
蛋白质
双缩脲试剂
紫色
氨基酸
承担生命活动
④
核酸
甲基绿染液
绿色
核苷酸
携带遗传信息
A.① B.② C.③ D.④
35.下列各选项中,材料选择及理由都正确的是( )
选项
实验名称
实验材料
选择理由
A
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还原糖
无色的甘蔗汁
含糖高/颜色浅
B
绿叶中色素的提取
幼嫩的菠菜叶
色素多/代谢旺盛
C
探究NAA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
多年生的柳条
生长速度快
D
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紫色的洋葱
细胞液中含色素
A.A B.B C.C D.D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5小题,每题6分,共30分)
36.图1为高等植物细胞的亚显微结构示意图,图2为有氧呼吸过程简图.请据图回答:
35
(1)图1中的结构①在功能上是一种选择透过性膜,它的基本支架是__________.
(2)图1中含有少量DNA的细胞器有__________(填序号),它们在结构上都有__________层膜.
(3)图1细胞中的原生质层包括__________(填序号)和__________(填序号)以及两者之间的细胞质.
(4)图2中过程Ⅰ发生的场所是图1中的__________(填序号).
37.图1是某种雌性动物体内细胞分裂示意图,图2表示该动物细胞中一条染色体上DNA的含量变化.请据图回答:
(1)图1中B细胞叫__________,C细胞分裂形成的子细胞叫__________.
(2)图1中A细胞内染色体、DNA、染色单体的数目依次为__________.
(3)图2中a~b段形成的原因是__________,图1中__________细胞处于图2中的d~e段.
(4)若该动物体细胞内有两对等位基因Y、y和R、r,它们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则图1中A细胞分裂形成的子细胞基因组成为__________.
38.如图为某家族红绿色盲遗传系谱图,Ⅱ﹣6和Ⅱ﹣7是同卵双生(即由同一个受精卵发育而来).分析回答:
(1)色盲基因位于__________染色体上,其遗传遵循__________定律.
35
(2)Ⅱ﹣6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基因用A、a表示),Ⅱ﹣5和Ⅱ﹣6再生一个孩子患病的几率是__________.
(3)若Ⅲ﹣10是女孩,其基因型及比例是__________;若Ⅲ﹣10是男孩,患色盲的几率是__________.
39.如图表示人体免疫某一过程的示意图,分析并回答有关的问题:
(1)图中所示的是__________免疫过程,b细胞的名称为__________.
(2)图中的d是__________,它能够跟__________发生特异性结合,进而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
(3)HIV侵入人体后,攻击的主要对象是__________细胞.
(4)人体的稳态主要是通过__________系统协调配合的结果.
40.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一类具有生物催化作用的有机物,生物体内的化学反应,基本上都是在酶的催化下进行的.请根据下列有关酶促反应的实验操作,回答相关问题.
实验操作
试 管
A
B
C
D
E
F
1.加入质量分数为1%的可溶性淀粉溶液1mL
+
+
﹣
﹣
+
﹣
2.加入质量分数为2%的蔗糖溶液1mL
﹣
﹣
+
+
﹣
+
3.加入唾液淀粉酶溶液1mL
+
﹣
+
﹣
﹣
﹣
4.加入蔗糖酶溶液1mL
﹣
+
﹣
+
﹣
﹣
5.加入蒸馏水1mL
﹣
﹣
﹣
﹣
+
+
6.酶促水解反应
摇匀,37℃水浴中保温10min
7.向每个试管中加入斐林试剂2mL
摇匀,沸水浴中加热1~2min
8.观察并记录各试管内的变化
注:表中“+”为加入,“﹣”为未加入
(1)制备淀粉溶液时需加热煮沸,但制备好以后必须冷却到室温才能使用,这是为了__________.
(2)上述实验中,能与斐林试剂发生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的试管有__________和__________.
(3)实验过程中,如果E、F号试管也出现砖红色沉淀,下列有关可能有很多原因分析中,正确的是(用序号表示)__________.
①淀粉溶液、蔗糖溶液不纯,混有还原性糖.
②淀粉溶液、蔗糖溶液放置的时间太长,其中的微生物将部分淀粉、蔗糖分解成还原性糖.
③试管不干净、上面留有还原性糖.
④实验操作过程中,胶头滴管混用、错用.
35
(4)如果条件所限,只保留两支试管,也能初步得出实验结论,请你写出可能的组合__________.
(5)本实验中,不用碘液代替斐林试剂,理由是__________.
35
2015-2016学年江苏省无锡市江阴市高二(上)期末生物模拟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35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1.下列各种蛋白质及功能相符合的是( )
A.抗体蛋白﹣﹣免疫功能 B.胰岛素﹣﹣调节功能
C.血红蛋白﹣﹣收缩功能 D.肠肽酶﹣﹣催化功能
【考点】蛋白质在生命活动中的主要功能.
【专题】正推法;蛋白质 核酸的结构与功能.
【分析】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有的蛋白质是细胞和生物体的结构物质,有的蛋白质具有催化功能,有的蛋白质具有运输功能,有的蛋白质具有调节机体生命活动的功能,有的蛋白质具有免疫功能.
【解答】解:A、抗体的本质是蛋白质,体现了蛋白质的免疫功能,A正确;
B、胰岛素的本质是蛋白质,体现了蛋白质调节机体生命活动的功能,B正确;
C、血红蛋白的功能是运输血液中的氧气,体现了蛋白质的运输功能,C错误;
D、肠肽酶的作用是催化小肠中的蛋白质的水解,体现了蛋白质的催化功能,D正确.
故选:ABD.
【点评】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蛋白质功能多样性的理解和识记.
2.生长素和生长激素的化学本质分别是( )
A.吲哚乙酸和蛋白质 B.糖蛋白和核苷酸
C.核糖核酸和蛋白质 D.胆固醇和蛋白质
【考点】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情况;动物激素的调节.
【专题】正推法;植物激素调节;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
【分析】高等动物和人体内的生长激素,其化学成分是蛋白质.而植物体内的生长素,其化学成分是吲哚乙酸,在生物体内激素的含量很低,但对生物体的生命活动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解答】解: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吲哚乙酸,生长激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A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植物生长素和动物生长激素的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
3.如图1、2为光学显微镜物镜,3、4为目镜.欲获得最大放大倍数的观察效果,其正确的组合是( )
A.1、4 B.2、4 C.1、3 D.2、3
【考点】细胞观察实验.
35
【分析】目镜越短放大倍数越大,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据此作答.
【解答】解:目镜越短放大倍数越大,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看图可知:2、3的放大倍数大,物象放大倍数=目镜放大倍数×物镜放大倍数,故欲获得最大放大倍数的观察效果,其正确的组合是2、3,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高倍显微镜的操作步骤,意在考查考生显微镜操作的能力,考生关键要熟练掌握显微镜的操作步骤.
4.如图为某动物细胞部分结构示意图,下列相关中叙述中正确的是( )
A.①细胞器为双层膜结构 B.②与丙酮酸的分解有关
C.③与纺锤体的形成有关 D.④由DNA和蛋白质组成
【考点】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形态和结构的异同.
【专题】模式图;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
【分析】分析题图:图示为某动物细胞部分结构示意图,其中①为内质网;②为高尔基体,与分泌物的形成有关;③为中心体,与细胞有丝分裂有关;④为核糖体,是合成蛋白质的场所.
【解答】解:A、①为内质网,是具有单层膜结构的细胞器,A错误;
B、②为高尔基体,与分泌物的形成有关,但与丙酮酸的分解无关,B错误;
C、③为中心体,在有丝分裂过程中与纺锤体的形成有关,C正确;
D、④为核糖体,由RNA和蛋白质组成,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结合动物细胞部分结构示意图,考查细胞结构和功能,重点考查细胞器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细胞中各种细胞器的结构、分布和功能,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5.如图为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示意图.表示氨基酸进入小肠绒毛上皮细胞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考点】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及其异同.
【分析】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
运输方式
运输方向
是否需要载体
是否消耗能量
示例
35
自由扩散
高浓度到低浓度
否
否
水、气体、脂类(因为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脂质,如甘油)
协助扩散
高浓度到低浓度
是
否
葡萄糖进入红细胞
主动运输
低浓度到高浓度
是
是
几乎所有离子、氨基酸、葡萄糖等
【解答】解:A、细胞膜的外表面具有糖蛋白,因此可以确定上侧为膜外,下侧则为膜内,而物质①是运出细胞,A错误;
B、物质②是由高浓度向低浓度一侧运输,虽需要载体,但是不需要消耗能量,因此属于协助扩散,而氨基酸进入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属于主动运输,B错误;
C、物质③是由高浓度向低浓度一侧运输,并且不需要载体的协助,属于自由扩散,C错误;
D、物质④是从低浓度向高浓度一侧运输,需要载体的协助和消耗能量,并且向细胞内运输,可以表示氨基酸进入小肠绒毛上皮细胞,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要求考生能够识记被动运输和主动运输的特点,并能够通过图示物质运输特点判断其运输方式,解题关键是确定物质是“进入”细胞,并且确定氨基酸的运输方式属于主动运输,属于考纲中识记、理解层次的要求.
6.如图为ATP与ADP相互转化的关系式,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DP+Pi+能量ATP.
A.ATP中有两个高能磷酸键,A代表腺嘌呤
B.人体细胞中①过程一般与细胞呼吸相联系
C.②过程能直接为肌细胞的收缩提供能量
D.图示的能量供应机制是生物界所共有的
【考点】ATP与ADP相互转化的过程.
【专题】正推法;ATP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
【分析】该反应为ATP与ADP的相互转化,若反应向左进行,ATP水解,释放能量;若反应向右进行,ADP转化为ATP,所需的能量对于动物和人来说,主要来自呼吸作用,对于绿色植物来说,除来自呼吸作用外,还来自光合作用.
【解答】解:A、ATP中的A代表腺苷,A错误;
B、①过程为ATP的合成过程,所需的能量对于动物和人来说,来自呼吸作用,B正确;
C、②过程为ATP的水解,释放的能量可用于各种生命活动,故可为肌细胞的收缩提供能量,C正确;
D、ATP与ADP的相互转化的能量供应机制是生物界的共性,D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ATP与ADP相互转化的有关知识,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ATP合成的能量来源.
7.如图是真核细胞内葡萄糖分解代谢示意图,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35
A.①过程发生在细胞质基质 B.甲物质表示乳酸和CO2
C.④过程属于酒精发酵 D.人体细胞内可发生③过程
【考点】细胞呼吸的过程和意义.
【专题】模式图;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①是细胞呼吸的第一阶段,发生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②是有氧呼吸的第二、三阶段,发生的场所是线粒体;③是产物为乳酸的无氧呼吸的第二阶段,发生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④是产物为酒精和二氧化碳的无氧呼吸的第二阶段,发生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
【解答】解:A、①过程是细胞呼吸的第一阶段,发生在细胞质基质,A正确;
B、甲物质表示乳酸,该过程不产生CO2,B错误;
C、④过程的产物为酒精和二氧化碳,属于酒精发酵,C正确;
D、在人体细胞中能进行过程①、②和③,不能产生酒精,D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的知识点是细胞呼吸的过程和方式,分析题图获取信息是解题的突破口,对于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过程的比较、掌握是解题的关键.
8.美国科学家鲁宾和卡门用18O分别标记H2O和CO2中的氧,证明了光合作用( )
A.制造了有机物 B.利用了根系吸收的水分
C.释放的氧气来自H2O D.释放的氧气来自CO2
【考点】光合作用的发现史.
【分析】1、鲁宾和卡门采用同位素标记法,通过设计对照实验,最终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全部来自水.
2、探究实验需要遵循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
【解答】解:美国科学家鲁宾和卡门通过同位素分别标记H218O和C18O2,发现只有标记 H218O 的一组产生的18O2中有标记,两组对照说明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全部来自水,而不是来自于二氧化碳.
故选:C.
【点评】本题结合鲁宾和卡门的实验过程,考查光合作用的探索历程、光合作用,要求考生识记光合作用的探索历程,明确鲁宾和卡门的实验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来自水;掌握探究实验的原则,明确探究实验需遵循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识记光合作用的过程及条件.
9.某蛋白质分子有A、B两条肽链,A链有31个氨基酸,B链有42个氨基酸.该蛋白质分子中肽键的数目是( )
A.70个 B.71个 C.72个 D.73个
【考点】蛋白质的合成——氨基酸脱水缩合.
35
【分析】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是氨基酸,其结构特点是每种氨基酸分子至少都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并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这个碳原子还连接一个氢原子和一个侧链基团.
氨基酸在核糖体上通过脱水缩合的方式形成多肽,连接两个氨基酸分子的化学键叫做肽键,用化学式﹣NH﹣CO﹣表示.
在蛋白质分子合成过程中①失去水分子数=肽键数=氨基酸数﹣肽链数;②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氨基酸平均相对分子质量×氨基酸数量﹣失去水分子数×水的相对分子质量③一个肽链中至少有一个游离的氨基和一个游离的羧基,在肽链内部的R基中可能也有氨基和羧基.
【解答】解:根据氨基酸的脱水缩合过程,蛋白质中肽键数=氨基酸数﹣肽链条数=31+42﹣2=71.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蛋白质结构及氨基酸脱水缩合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10.下列生命活动中不需要ATP提供能量的是( )
A.叶肉细胞合成的糖运输到果实
B.吞噬细胞吞噬病原体的过程
C.淀粉酶催化淀粉水解为葡萄糖
D.细胞中由氨基酸合成新的肽链
【考点】ATP在生命活动中的作用和意义.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ATP的有关知识.
ATP又叫三磷酸腺苷,简称为ATP,其结构式是:A﹣P~P~P.A﹣表示腺苷、T﹣表示三个、P﹣表示磷酸基团.“~”表示高能磷酸键.ATP是一种含有高能磷酸键的有机化合物,它的大量化学能就储存在高能磷酸键中.ATP水解释放能量断裂的是末端的那个高能磷酸键.ATP是生命活动能量的直接来源,但本身在体内含量并不高.
【解答】解:A、叶肉细胞合成的糖运输到果实是主动运输过程需要消耗ATP提供的能量,故A选项错误;
B、吞噬细胞吞噬病原体的过程是胞吞,需要消耗ATP提供的能量,故B选项错误;
C、淀粉酶催化淀粉水解为葡萄糖,不需要消耗ATP提供的能量,故C选项正确;
D、细胞中由氨基酸合成新的肽链,需要消耗ATP提供的能量,故D选项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能力.脂肪是生物体中良好的储能物质,糖类是生物体中主要的能源物质,ATP是生物体所需能量的直接能源物质,根本的能量来源是太阳能.
11.关于人体细胞衰老、凋亡和癌变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都是人体正常的生命现象
B.衰老细胞中大多数酶活性升高
C.细胞凋亡不利于个体正常发育
D.癌细胞的细胞膜上糖蛋白减少
【考点】癌细胞的主要特征;衰老细胞的主要特征;细胞凋亡的含义.
【专题】正推法;细胞的分化、衰老和凋亡.
【分析】
35
1、衰老细胞的特征:(1)细胞内水分减少,细胞萎缩,体积变小,但细胞核体积增大,染色质固缩,染色加深;(2)细胞膜通透性功能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3)细胞色素随着细胞衰老逐渐累积;(4)有些酶的活性降低;(5)呼吸速度减慢,新陈代谢减慢.
2、癌细胞的主要特征是能够无限增殖,形态结构发生了变化,细胞表面发生了变化.
3、细胞凋亡受到严格的由遗传机制决定的程序性调控,所以常常被称为细胞编程性死亡.
【解答】解:A、细胞衰老和凋亡是正常的生命现象,而细胞癌变是非正常的生命现象,A错误;
B、衰老细胞中大多数酶活性降低,B错误;
C、细胞凋亡是正常的生命历程,有利于个体的生长发育,C错误;
D、癌细胞的细胞膜上糖蛋白减少,使得细胞之间的粘着性降低,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细胞凋亡、细胞衰老和细胞癌变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细胞凋亡的概念;识记衰老细胞的主要特征;识记细胞癌变的特征,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12.下列关于同源染色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同源染色体是由一条染色体复制而成
B.有丝分裂的细胞中一般不含同源染色体
C.联会的染色体一定是同源染色体
D.同源染色体的形态、大小一定相同
【考点】同源染色体与非同源染色体的区别与联系.
【分析】同源染色体是指配对的两条染色体,形态和大小一般都相同,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的现象叫做联会,所以联会的两条染色体一定是同源染色体.据此答题.
【解答】解:A、同源染色体不是复制而成的,而是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A错误;
B、有丝分裂各过程中都存在同源染色体,只是同源染色体没有特殊行为,B错误;
C、同源染色体的两两配对叫做联会,所以联会的两条染色体一定是同源染色体,C正确;
D、同源染色体形态、大小基本相同,也有不同的,如X和Y染色体,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同源色体的概念,解答本题除了识记同源染色体的概念,还需理解同源染色体的来源,明确同源染色体不是复制形成的,而是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
13.如图a→d表示连续分裂的两个细胞周期.下列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a和b为一个细胞周期
B.a和c属于细胞分裂的间期
C.c段有DNA复制的发生
D.只在d段发生染色体平均分配
【考点】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细胞周期的概念.
【专题】正推法;有丝分裂.
【分析】细胞周期是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为止,称为一个细胞周期,分为分裂间期和分裂期,分裂间期主要完成DNA分子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分裂主要完成染色体的均分,一个细胞周期中分裂间期持续的时间长.
分析题图可知,a、c持续的时间长,为细胞分裂间期,b、d为分裂期.
35
【解答】解:A、由细胞周期的概念可知,1个细胞周期是分裂间期+分裂期,即图中的a+b或c+d,A正确;
B、由A分析可知,a和c属于细胞分裂的间期,B正确;
C、a和c是分裂间期,主要完成DNA分子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C正确;
D、b和d是分裂期,其中后期着丝点分裂,染色体暂时加倍,末期染色体平均分配,D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的知识点是细胞周期的概念,细胞分裂不同时期发生的变化,对于相关知识点的理解、记忆是解题的关键.
14.如图表示某精子,图表示减数分裂的各个时期,不属于该精子形成过程的是( )
A. B. C. D.
【考点】精子的形成过程.
【分析】精子的形成过程:精原细胞经过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染色体的复制)→初级精母细胞;初级精母细胞经过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两种次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经过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类似于有丝分裂)→精细胞;精细胞经过变形→精子.
【解答】解:A、A中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属于该精子的形成过程,A正确;
B、B中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但其中的染色体组合方式与图示精子中的染色体组合方式不同,B错误;
C、C中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且细胞中的染色体组合与图示精子中的染色体组合相同,属于图示精子的形成过程,C正确;
D、D中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且细胞中的染色体组合与图示精子中的染色体组合相同,属于图示精子的形成过程,D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结合细胞分裂题,考查精子的形成过程,要求考生识记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能准确判断图中各细胞所处的分裂时期,能根据细胞中染色体准确判断各细胞是否属于图示精子的形成过程,属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15.如图为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的某个过程,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35
A.图中a是蛋白质,e是mRNA
B.该图表示蛋白质合成中的转录过程
C.图中的d是由蛋白质和e组成的
D.图中的c只能特别转运一种氨基酸
【考点】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
【专题】模式图;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
【分析】图示为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的某个过程,其中a为多肽链,是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的;b为氨基酸,是合成蛋白质的原料;c为tRNA,能识别密码子并转运相应的氨基酸;d为核糖体,是合成蛋白质的场所;e为mRNA,是翻译的模板.
【解答】解:A、图中a是多肽链,e为mRNA,A错误;
B、图示表示蛋白质合成中的翻译过程,B错误;
C、图中的d是由蛋白质和rRNA组成的,C错误;
D、tRNA具有专一性,所以图中的c只能特别转运一种氨基酸,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结合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的某个过程图解,考查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要求考生识记遗传信息转录和翻译的过程、场所、条件及产物等基础知识,能准确判断图中各物质的名称,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16.关于下列四图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甲图核酸中共有5种不同的核苷酸
B.乙图所示的化合物中含有糖类物质
C.组成丙物质的单糖是脱氧核糖或核糖
D.丁所示的物质肯定不是淀粉和糖原
【考点】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ATP的化学组成和特点.
【专题】图形图表题;蛋白质 核酸的结构与功能.
【分析】1、DNA与RNA在组成成分上的差异:①五碳糖不同,DNA中的五碳糖是脱氧核糖,RNA中的五碳糖是核糖;②碱基不完全相同,DNA中的碱基是A、T、G、C,RNA中的碱基是A、U、G、C.
2、甲是DNA和RNA的片段,乙是ATP的结构简式,丙是核苷酸的结构,丁是二糖的分子式.
【解答】解:A、甲图中是五种碱基,8种核苷酸,A错误;
35
B、乙图是ATP,含有核糖,B正确;
C、丙是核苷酸,含有核糖或者脱氧核糖,C正确;
D、丁是二糖,淀粉和糖原都是多糖,D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理解DNA和RNA在组成成分上的差异,理解并识记ATP的组成及糖类的分类.
17.艾弗里和同事用R型和S型肺炎双球菌进行如下表的实验,R型细菌能够转化为S型细菌的实验组号是( )
实验组号
接种菌型
加入S型菌物质
①
R
蛋白质
②
R
荚膜多糖
③
R
DNA
④
R
DNA(经DNA酶处理)
A.① B.② C.③ D.④
【考点】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
【分析】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包括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其中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证明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解答】解:①S型细菌的蛋白质不是转化因子,不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因此①中不会出现S型细菌;
②S型细菌的荚膜多糖不是转化因子,不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因此②中不会出现S型细菌;
③S型细菌的DNA是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因此③中出出现S型细菌;
④S型细菌的DNA经DNA酶处理后被水解,不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因此④中不会出现S型细菌.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要求考生识记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的过程、实验现象及实验结论,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18.下列关于双链DNA分子结构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DNA分子中磷酸和含氮碱基交替排列构成基本骨架
B.DNA分子两条链的碱基之间通过一对氢键相连
C.不同DNA分子中的值是相同的
D.每个含氮碱基均连接一个磷酸和一个脱氧核糖
【考点】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专题】正推法;DNA分子结构和复制.
【分析】DNA分子的基本组成单位是脱氧核苷酸,脱氧核苷酸由磷酸二酯键连接形成脱氧核苷酸链,DNA分子一般是由2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链组成的规则的双螺旋结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排列在内侧,两条链上的碱基由氢键连接形成碱基对,两条链上的碱基遵循A与T配对、G与C配对的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解答】解:A、DNA分子的基本骨架是由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形成的,A错误;
35
B、DNA分子两条链的碱基之间通过2个氢键形成A、T碱基对,通过3个氢键连接形成G、C碱基对,B错误;
C、由于DNA分子中A与T配对、G与C,即A=T、G=C,因此不同DNA分子中的值是相同的,都是1,C正确;
D、DNA分子中的碱基与脱氧核糖相连,不与磷酸相连,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DNA分子的结构和结构特点的熟练掌握,并应用碱基互补配对原则进行推理.
19.如图表示有关概念之间的关系,下列选项中与之相符的是( )
选项
1
2
3
4
A
染色体
DNA
RNA
基因
B
DNA
基因
脱氧核苷酸
碱基
C
核酸
DNA
脱氧核苷酸
基因
D
核酸
染色体
DNA
基因
A.A B.B C.C D.D
【考点】基因与DNA的关系;DNA分子的基本单位.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各种概念之间的关系,结合题意据此解答.图示1、2、3、4之间的关系应为:1包含2,2包含3,3包含4,4的范围最小.1的范围最大.审题时要注意.
【解答】解:A、DNA和RNA不是包含关系,A错误;
B、基因为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组成基因和DNA的基本单位是脱氧核苷酸,脱氧核苷酸由脱氧核糖、碱基和磷酸组成,B正确;
C、基因包含有脱氧核苷酸,C错误;
D、核酸和染色体不是包含关系,染色体由DNA和蛋白质组成,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有关核酸、DNA和基因各种概念之间的包含关系,解答时千万不要搞错顺序.1、2、3、4间是包含的关系,注意审题.
20.DNA分子复制时,解旋酶可作用于( )
A.脱氧核糖和腺嘌呤之间的化学键
B.腺嘌呤和尿嘧啶之间的氢键
C.磷酸和脱氧核糖之间的化学键
D.鸟嘌呤和胞嘧啶之间的氢键
【考点】DNA分子的复制.
【专题】正推法;DNA分子结构和复制.
35
【分析】DNA分子复制过程中,首先要用解旋酶将DNA分子的双链解开,而DNA分子的两条链之间是通过碱基对之间是通过氢键连接的,因此解旋酶的作用部位实际上是氢键,并使氢键断裂.
【解答】解: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DNA分子双链之间互补配对的碱基是鸟嘌呤与胞嘧啶、腺嘌呤与胸腺嘧啶,只有配对的碱基之间存在氢键.因此,DNA分子复制时,解旋酶作用的部位应该是鸟嘌呤和胞嘧啶之间的氢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DNA复制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识记能力,属于简单题.在解题时,考生只需识记解旋酶的作用部位是氢键,然后从选项中找到该结构即可.
21.若如图为某单基因遗传病系谱图,其中Ⅱ5不携带致病基因.有关判断正确的是( )
A.该病由常染色体隐性基因控制
B.Ⅱ3的致病基因来自Ⅰ2
C.Ⅱ2是该病基因的携带者
D.Ⅲ4与Ⅲ7的基因型相同
【考点】伴性遗传.
【专题】遗传系谱图;人类遗传病.
【分析】根据题意和系谱图分析可知:Ⅱ4和Ⅱ5均正常,但他们有两个患病的儿子(Ⅲ5、Ⅲ6),即“无中生有为隐性”,说明该病为隐性遗传病;又已知Ⅱ5不携带该遗传病的致病基因,说明该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据此答题.
【解答】解:A、根据图形分析,该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A错误;
B、Ⅱ3父亲正常,其致病基因来自Ⅰ1,B错误;
C、由于Ⅲ2是女性患者,所以Ⅱ2是该病基因的携带者,C正确;
D、Ⅲ4与Ⅲ7基因型分别是XAXa、XAXA或XAXa,相同的概率为,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结合系谱图,考查伴性遗传、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及应用,要求考生掌握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能根据系谱图判断该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及相应个体的基因型,进而根据基因分离定律计算相关概率.
22.以下关于基因突变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基因突变只发生在生殖细胞的形成过程中
B.基因突变利多弊少,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C.运用基因突变原理,人们可以进行杂交育种
D.显性基因可以突变成隐性基因,反之亦然
【考点】基因突变的特征.
【专题】正推法;基因重组、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
35
【分析】1、基因突变是基因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不是由环境决定的.
2、基因突变的特点:普遍性、随机性、不定向的、低频性、多害少利的.
3、基因突变对性状的影响:
(1)基因突变改变生物性状:突变引起密码子改变,最终表现为蛋白质的功能改变,从而影响生物的性状,如镰刀型细胞贫血症.
(2)基因突变不改变生物性状:
①体细胞中某基因发生改变,生殖细胞中不一定出现该基因.
②若该亲代DNA上某个碱基对发生改变产生的是一个隐性基因,并将该隐性基因传给子代,而子代为杂合子,则隐性性状不会表现出来.
③根据密码子的简并性,有可能翻译出相同的氨基酸.
④性状表现是遗传基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某些环境条件下,改变了的基因可能并不会在性状上表现出来等.
【解答】解:A、基因突变可发生在有丝分裂和减数第一次分裂的间期,即体细胞和生殖细胞的形成过程中都能发生,A错误;
B、基因突变是多害少利的,对于生物个体是弊多于利,B错误;
C、运用基因突变原理,人们可以进行诱变育种,C错误;
D、基因突变的结果是一个基因突变成其等位基因,即显性基因可以突变成隐性基因,隐性基因也可以突变成显性基因,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基因突变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基因突变的概念、原因、特征及意义,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23.如图是胰腺组织局部结构模式图,A液、B液、C液共同组成内环境.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A液、B液、C液分别表示组织液、血液、淋巴
B.与B液相比较,A液C液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
C.胰腺细胞分泌胰岛素降低B液中的葡萄糖浓度
D.A液B液C液本质上是一种类似于海水的盐溶液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专题】模式图;内环境与稳态.
【分析】根据图示:A液是组织液,B液血浆,C是淋巴,三者构成了细胞生活的内部环境﹣﹣内环境;组织液和血浆之间可相互交换物质,而A→C→B之间是单向的.
【解答】解:A、据图示可知,A液、B液、C液分别表示组织液、血浆、淋巴,A错误;
B、与组织液相比,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B错误;
C、胰岛素由胰腺中的胰岛B细胞分泌,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可使血浆中葡萄糖浓度降低,C正确;
35
D、由A液组织液、B液血浆、C液淋巴组成的内环境本质上是一种盐溶液,类似于海水.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生命起源于海洋,D正确.
故选:CD.
【点评】本题考查内环境组成等知识点,解题的关键是正确识别内环境组成成分的图象,理解内环境成分之间的关系,血浆输送给组织液营养物质,而组织液输送给血浆代谢废物.
24.下列叙述与生物学史实不相符的是( )
A.英国科学家虎克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发现并命名了细胞
B.孟德尔利用豌豆为实验材料进行杂交实验,发现了遗传的两大定律
C.达尔文用金丝雀虉草的胚芽鞘进行实验,发现了植物向光性的原因
D.赫尔希和蔡斯用烟草花叶病毒感染烟草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考点】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细胞的发现、细胞学说的建立、内容和发展;孟德尔遗传实验;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和作用.
【专题】正推法;遗传物质的探索.
【分析】阅读题干可知本题是考查有关实验方法或材料使用的相关知识,先阅读题干找出实验目的,根据实验目的对相关知识进行梳理,并根据问题提示结合基础知识进行回答.
【解答】解:A、英国科学家虎克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发现并命名了细胞,A正确;
B、孟德尔利用豌豆为实验材料进行杂交实验,发现了遗传的两大定律,B正确;
C、达尔文用金丝雀虉草的胚芽鞘进行实验,发现了植物向光性的原因,C正确;
D、赫尔希和蔡斯用T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D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生物学的各种经典实验,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
25.如图为反射弧结构模式图,下列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图中①是感受器,⑤是效应器
B.刺激②处,兴奋时膜电位为外正内负
C.兴奋在③处的传递是单向的
D.剪断②后刺激④处,不能发生反射
【考点】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
【专题】模式图;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①表示感受器,②表示传入神经,③表示突触结构,④表示传出神经,⑤表示效应器.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必须依赖于反射弧的结构完整性.
【解答】解:A、由于②上有神经节,所以①是感受器,⑤是效应器,A正确;
35
B、神经纤维膜静息时膜电位为外正内负,兴奋时变为外负内正,刺激②处,兴奋时膜电位为外负内正,B错误;
C、③表示突触结构,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是单向的,C正确;
D、剪断②后刺激④处,能引起⑤的反应,但反射弧不完整,不能称发生了反射,D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神经调节和反射弧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6.下列关于动、植物激素及其类似物在生产中应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给鱼注射促性激素类药物来提高鱼类受精率
B.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干扰雌雄虫正常交配来防治害虫
C.用乙烯利水溶液对尚未成熟的香蕉进行催熟
D.摘除棉花的顶芽后喷施生长素类似物以促进侧芽的发育
【考点】动物激素的应用;植物激素及其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价值.
【分析】动植物减少的类似物具有与计算相类似的生理效应.促性腺激素能够促进先确定的发育及产生生殖细胞.利用如果害虫的性引诱剂浓度捕杀害虫.乙烯利也具有和乙烯一样的催熟作用.摘除棉花的顶芽属于去除顶端优势.
【解答】解:A、促性腺激素类似物能促进鱼类排卵,提高鱼类受精率,A正确;
B、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干扰雌雄虫正常交配,通过影响害虫的出生率来控制害虫的数量以达到防止害虫的目的,B正确;
C、乙烯利是乙烯的类似物,其水溶液可以对尚未成熟的香蕉进行催熟,C正确;
D、摘除棉花的顶芽是去除顶端优势,去除顶端优势后即可促进侧芽的发育,不需要喷施生长素类似物,D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植物激素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记所列知识点,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
27.大多数生物群落在空间上有垂直分层现象,称为群落的垂直结构.引起森林群落中植物和动物垂直分层的主要因素分别是( )
A.温度、食物 B.光照、食物 C.湿度、温度 D.温度、光照
【考点】群落的结构特征.
【分析】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叫做群落.生物群落的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森林中自下而上分别有草本植物、灌木和乔木,形成群落的垂直结构.对于植物来讲,阳光对植物生理和分布起决定性的作用,所以决定植物分层的主要生态因素是光照;在森林生态系统中,动物也有垂直分层现象,这与动物的食物和栖息空间有关.
【解答】解:引起森林群落中国植物和动物垂直分层的主要因素分别是光照、食物,因为光照影响植物的分布和分层,动物则直接或间接地依赖植物而生存,不同层次的植物为不同的动物提供食物,因而动物因食性的不同而分层.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群落的特征,要求学生的识记和理解群落的垂直结构.
28.甲、乙两种群的增长曲线如右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35
A.自然界绝大多数种群的增长与乙相同
B.a点时乙种群的年龄组成为稳定型
C.ab段乙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D.b点后乙种群数量会保持一定的稳定
【考点】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专题】正推法;种群和群落.
【分析】据图分析,曲线甲表示J型曲线,曲线乙表示S型曲线.“J”型曲线指数增长函数,描述在食物充足,无限空间,无天敌的理想条件下生物无限增长的情况.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就会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动物的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有时会稳定在一定的水平,形成“S”型增长曲线.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为K值.
【解答】解:A、自然界,由于食物、环境、天敌等限制,大多数种群的增长与乙相同,A正确;
B、a点时,乙种群数量不断增加,所以年龄组成是增长型,B错误;
C、ab段,乙种群数量增多,说明出生率大于死亡率,C正确;
D、b点表示K值,种群数量达到K值后将保持相对稳定,D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结合曲线图,考查种群数量增长规律,意在考查考生分析曲线图的能力和理解能力,解答本题必需明确增长型与曲线对应关系.
29.与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无关的是( )
A.晒干小麦种子以延长保存期限
B.对番茄植株进行摘心以增加产量
C.夜晚适当降低温室内的温度以提高产量
D.农村采用密闭的土窑保存水果蔬菜
【考点】细胞呼吸原理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分析】细胞呼吸的影响因素有温度、O2的浓度、CO2的浓度和含水量;晒干小麦种子,减少水分以降低呼吸作用,以延长保存期限;对番茄植株进行摘心,解除顶芽对侧芽的抑制作用,增加产量;夜晚适当降低温室内的温度,减少有机物的消耗,以提高产量;农村采用密闭的土窑保存水果蔬菜,目的增加CO2浓度,抑制有氧呼吸.
【解答】解:A、晒干小麦种子可以减少其体内自由水的含量,使其呼吸作用强度降低,从而延长保存期限,属于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故A错误;
B、对番茄植株进行摘心的目的是去除其顶端优势,这样可以促进侧枝生长,从而增加产量,这是生长素作用原理的应用,不是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故B正确;
35
C、夜晚适当降低温室内的温度可以降低呼吸酶的活性,这样可以降低呼吸速率,减少有机物的消耗,从而提高产量,属于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故C错误;
D、密闭的土窖中的氧气浓度低、二氧化碳浓度高,水果、蔬菜细胞呼吸速率慢,这样可以减少有机物的消耗,能较好的保存水果、蔬菜,属于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属于高考的热点,意在考查考生的理解分析能力,属于中等难度题.
常考的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
1、用透气纱布或“创可贴”包扎伤口:增加通气量,抑制破伤风杆菌的无氧呼吸.
2、酿酒时:早期通气﹣﹣促进酵母菌有氧呼吸,利于菌种繁殖,后期密封发酵罐﹣﹣促进酵母菌无氧呼吸,利于产生酒精.
3、食醋、味精制作:向发酵罐中通入无菌空气,促进醋酸杆菌、谷氨酸棒状杆菌进行有氧呼吸.
4、土壤松土,促进根细胞呼吸作用,有利于主动运输,为矿质元素吸收供应能量
5、稻田定期排水:促进水稻根细胞有氧呼吸.
6、提倡慢跑:促进肌细胞有氧呼吸,防止无氧呼吸产生乳酸使肌肉酸胀.
30.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变异和进化的方向
B.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型频率的改变
C.种群和物种都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D.基因突变有可能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变化
【考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专题】正推法;生物的进化.
【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解答】解:A、变异是不定向的,而自然选择是定向的,所以自然选择不能决定生物变异的方向,A错误;
B、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而不是基因型频率的改变,B错误;
C、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C错误;
D、基因突变有可能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变化,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知识点单一,考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要求考生识记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对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
31.下列关于某生态系统示意图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照射到植物的太阳能就是流经此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B.图中由捕食关系而形成的食物链至少有5条
35
C.图中的食物网中细菌属于处于营养级的地位
D.若食虫鸟净增重1克,则至少消耗植物25克
【考点】生态系统的概念.
【专题】生态学思想;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分析】本题考查生态系统中有关食物链的内容.图中只有2条食物链:植物→昆虫→食虫鸟→蛇→鹰,植物→昆虫→食虫鸟→鹰;鹰有两个营养级,是第四和第五营养级.
【解答】解:A、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就是流经此生态系统的总能量,A错误;
B、图中只有2条食物链,植物→昆虫→食虫鸟→蛇→鹰,植物→昆虫→食虫鸟→鹰,B错误;
C、细菌等微生物不构成营养结构,C错误;
D、食虫鸟属于第三营养级,能量传递效率按照0.2计算,每增重1克至少需要植物25克,D正确.
故选:D.
【点评】掌握食物链、能量流动的相关知识是解决本题的关键,意在考查考生分析题图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能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
32.具有警戒色的生物会向其他的生物发出不能捕食的信息,警戒色从信息传递的类型分析属于( )
A.物理信息 B.化学信息 C.生物信息 D.行为信息
【考点】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
【专题】正推法;生态系统.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形式.
1、物理信息:光、声、热、电、磁、温度等.如植物的向光性.
2、化学信息:性外激素、告警外激素、尿液等.如花香引蝶.
3、行为信息:动物求偶时的舞蹈、运动等.如蜜蜂跳舞、孔雀开屏.
【解答】解:警戒色是指生物具有鲜艳的颜色、花纹,能向其他生物发出不能捕食的信息,该信息是通过光传播的,故属于物理信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种类,试题较简单,只要能正确区分几种不同的信息传递种类即可解答.
33.如图是生态系统碳循环的模式图,其中M、N、O表示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成分.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M、N、O共同构成生物种群 B.M是生产者,都是自养生物
C.N是分解者,都是寄生生物 D.O是生态系统中的主要成分
【考点】生态系统的概念.
【专题】生态学思想;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分析】生态系统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35
分析图解可知,生产者和大气二氧化碳之间可以进行物质的双向交换,因此M是生产者,O是消费者,N是分解者.
【解答】解:A、分析图解可知,图中M是生产者,O是消费者,N是分解者,它们共同构成生物群落,A正确;
B、图中生产者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固定二氧化碳,也可以通过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因此M是生产者,是自养生物,B正确;
C、N是分解者,属于异养生物,是腐生生物,C错误;
D、M是生产者,是生态系统中的主要成分,D错误;
故选:AB.
【点评】本题考查了生态系统结构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能够识记生态系统的成分;能够通过图示碳循环关系判断各种成分;识记消费者和分解者均属于异养生物.
34.下表中有关人体细胞化合物的各项内容,正确的是( )
编号
化合物
实验检测
组成单位
主要功能
检测试剂
颜色反应
①
脂肪
苏丹染液
橘黄色
脂肪酸
储存能量
②
糖原
斐林试剂
砖红色
葡萄糖
提供能量
③
蛋白质
双缩脲试剂
紫色
氨基酸
承担生命活动
④
核酸
甲基绿染液
绿色
核苷酸
携带遗传信息
A.① B.② C.③ D.④
【考点】检测脂肪的实验;检测蛋白质的实验;检测还原糖的实验.
【分析】1.生物组织中化合物的鉴定:
(1)斐林试剂可用于鉴定还原糖,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溶液的颜色变化为砖红色(沉淀).斐林试剂只能检验生物组织中还原糖(如葡萄糖、麦芽糖、果糖)存在与否,而不能鉴定非还原性糖(如淀粉、蔗糖).
(2)蛋白质可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
(3)脂肪可用苏丹Ⅲ染液(或苏丹Ⅳ染液)鉴定,呈橘黄色(或红色).
(4)淀粉遇碘液变蓝.
(5)甲基绿能使DNA呈绿色,吡罗红能使RNA呈红色.
2.细胞中的有机大分子化合物有小分子组成的,有特定的功能.如脂肪是由甘油和脂肪酸组成,功能是重要的储能物质.糖原组成单位是葡萄糖,功能是主要的能源物质,有储能功能.蛋白质组成单位是氨基酸,功能是生物体生命活动的重要承担者.核酸组成单位是核苷酸,功能是细胞中携带遗传信息的物质,在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合成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解答】解:①脂肪检测试剂苏丹Ⅲ或Ⅳ,颜色反应分别是橘黄色和红色,脂肪是由甘油和脂肪酸组成,A错误;
②糖原不是还原性糖,不能与斐林试剂颜色反应,B错误;
③蛋白质与双缩脲发生颜色反应呈紫色.蛋白质组成单位是氨基酸,功能是生物体生命活动的重要承担者,C正确;
④核酸的基本单位是核苷酸,核酸包括DNA和RNA,其中只有DNA能被甲基绿染成绿色,D错误.
故选:C.
35
【点评】本题考查了细胞中的有机物的鉴定、大分子的组成单位,及其生理功能的相关内容.意在考查考生对所学的知识要点的理解,把握知识间联系.
35.下列各选项中,材料选择及理由都正确的是( )
选项
实验名称
实验材料
选择理由
A
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还原糖
无色的甘蔗汁
含糖高/颜色浅
B
绿叶中色素的提取
幼嫩的菠菜叶
色素多/代谢旺盛
C
探究NAA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
多年生的柳条
生长速度快
D
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紫色的洋葱
细胞液中含色素
A.A B.B C.C D.D
【考点】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扦插枝条生根的作用;检测还原糖的实验;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的综合;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
【分析】1、检测生物组织中化合物时,应选择富含该化合物且颜色浅的实验材料.
2、观察质壁分离及复原实验中,应选择含有大液泡的植物细胞,且细胞液最好有颜色,便于观察.
3、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中,应选择富含色素且新鲜的植物叶片.
【解答】解:A、甘蔗中富含蔗糖,属于非还原糖,因此甘蔗不能作为检测还原糖的实验材料,A错误;
B、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实验中应选用成熟的菠菜叶,B错误;
C、多年生的柳条,插条尖端生长素含量低,生长较慢,因此探究NAA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实验中不能选择多年生柳条作为实验材料,C错误;
D、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含有大液泡,能发生渗透吸收或失水,且细胞液含有色素,适于用于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检测还原糖实验、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扦插枝条生根的作用、探究植物细胞的失水和吸水,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注意的细节较多,如实验的原理、实验选择的实验材料是否合适、实验步骤等,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5小题,每题6分,共30分)
36.图1为高等植物细胞的亚显微结构示意图,图2为有氧呼吸过程简图.请据图回答:
35
(1)图1中的结构①在功能上是一种选择透过性膜,它的基本支架是磷脂双分子层.
(2)图1中含有少量DNA的细胞器有④和⑥(填序号),它们在结构上都有双层膜.
(3)图1细胞中的原生质层包括①(填序号)和②(填序号)以及两者之间的细胞质.
(4)图2中过程Ⅰ发生的场所是图1中的③④(填序号).
【考点】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形态和结构的异同.
【专题】图文信息类简答题;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
【分析】分析图1:图1为高等植物细胞的亚显微结构示意图,其中①为细胞膜,②为液泡,③为细胞质基质,④为线粒体,⑤为细胞核,⑥为叶绿体.
分析图2:图2为有氧呼吸过程简图,其中Ⅰ表示细胞有氧呼吸的第一和第二阶段,Ⅱ表示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
【解答】解:(1)图1中结构①是细胞膜,其主要化学成分是脂质和蛋白质.它的基本支架是磷脂双分子层.
(2)图1中DNA,主要存在于⑤细胞核中,此外在线粒体和叶绿体中也有少量分布.这两个细胞器都具有双层膜.
(3)原生质层包括细胞膜、细胞质和液泡膜.
(4)图2中过程Ⅰ表示有氧呼吸的第一和第二阶段,其中第一阶段发生的场所是③细胞质基质,第二阶段发生的场所是④线粒体.
(5)过程Ⅱ是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场所是线粒体内膜,因此DNP使分布在d线粒体内膜的酶无法合成ATP.
故答案为:
(1)磷脂双分子层
(2)④和⑥双
(3)①②
(4)③④
【点评】本题结合细胞结构示意图和细胞呼吸过程图解,考查细胞结构和功能、细胞呼吸等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细胞中各种结构的图象,能准确判断图中各结构的名称;识记细胞中各种细胞器的结构、分布和功能;掌握细胞呼吸的过程及场所,能正确分析题图,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37.图1是某种雌性动物体内细胞分裂示意图,图2表示该动物细胞中一条染色体上DNA的含量变化.请据图回答:
35
(1)图1中B细胞叫初级卵母细胞,C细胞分裂形成的子细胞叫极体.
(2)图1中A细胞内染色体、DNA、染色单体的数目依次为4、8、8.
(3)图2中a~b段形成的原因是DNA的复制,图1中C细胞处于图2中的d~e段.
(4)若该动物体细胞内有两对等位基因Y、y和R、r,它们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则图1中A细胞分裂形成的子细胞基因组成为YyRr.
【考点】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的规律性变化;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细胞的减数分裂.
【专题】图文信息类简答题;有丝分裂;减数分裂.
【分析】分析题图:A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都排列在赤道板上,处于有丝分裂中期;B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同源染色体成对地排列在赤道板上,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C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分析曲线图:曲线图分别表示该动物细胞中一条染色体上DNA的含量变化及一个细胞中染色体组的变化,其中ab段是DNA复制形成的;bc段可表示有丝分裂前期和中期,也可以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中期;cd段形成的原因是着丝点分裂;de段表示有丝分裂后期和末期、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和末期.
【解答】解:(1)该生物的性别为雌性,图1中B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称为初级卵母细胞;C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且细胞质均等分裂,称为第一极体,其分裂形成的子细胞叫第二极体.
(2)图1中A细胞内染色体、DNA、染色单体的数目依次为4、8、8.
(3)图2中a~b段形成的原因是DNA的复制;图2中的d~e段表示有丝分裂后期和末期、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和末期,对应于图1中C细胞.
(4)图A细胞进行的是有丝分裂,有丝分裂形成的子细胞的基因组成与亲代细胞相同,因此图1中A细胞分裂形成的子细胞基因组成为YyRr.
故答案为:
(1)初级卵母细胞 极体
(2)4、8、8
(3)DNA的复制 C
(4)YyRr
【点评】本题结合细胞分裂图和曲线图,考查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含量变化规律,能准确判断图中细胞的分裂方式及所处的时期,曲线图中各区段形成的原因或代表的时期,再结合所学的知识答题.
38.如图为某家族红绿色盲遗传系谱图,Ⅱ﹣6和Ⅱ﹣7是同卵双生(即由同一个受精卵发育而来).分析回答:
35
(1)色盲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其遗传遵循基因分离定律.
(2)Ⅱ﹣6的基因型是XAXa(基因用A、a表示),Ⅱ﹣5和Ⅱ﹣6再生一个孩子患病的几率是.
(3)若Ⅲ﹣10是女孩,其基因型及比例是XAXA:XAXa=1:1;若Ⅲ﹣10是男孩,患色盲的几率是.
【考点】伴性遗传.
【专题】遗传系谱图;遗传基本规律计算;伴性遗传.
【分析】红绿色盲为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图中9号为红绿色盲患者(XaY)其色盲基因一定来自于6号个体,因此6号个体的基因型为XAXa,而6号和7号为同卵双生,基因型完全相同,据此答题.
【解答】解:(1)红绿色盲为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即色盲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的遗传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
(2)图中9号为红绿色盲患者(XaY)其色盲基因一定来自于6号个体,因此6号个体的基因型为XAXa.而5号个体表现型正常,基因型为XAY,因此5号和6号再生一个孩子患病的几率为.
(3)由于6号和7号为同卵双生,基因型完全相同,因此7号个体的基因型为XAXa,她与8号(XAY)结婚,生女孩的基因型为XAXA:XAXa=1:1;若Ⅲ﹣10是男孩,患色盲的几率是.
故答案为:
(1)X 基因分离
(2)XAXa
(3)XAXA:XAXa=1:1
【点评】本题结合系谱图,考查了分离定律的实质及应用和伴性遗传的有关知识,要求考生掌握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能根据系谱图判断该病的遗传方式及相应个体的基因型,再运用逐对分析法进行相关概率的计算,属于考纲理解和应用层次的考查.
39.如图表示人体免疫某一过程的示意图,分析并回答有关的问题:
35
(1)图中所示的是体液免疫过程,b细胞的名称为记忆细胞.
(2)图中的d是抗体,它能够跟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进而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
(3)HIV侵入人体后,攻击的主要对象是T(T淋巴)细胞.
(4)人体的稳态主要是通过神经一体液一免疫系统协调配合的结果.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专题】图文信息类简答题;免疫调节.
【分析】1、据图分析,该过程表示体液免疫,其中a表示T淋巴细胞,b表示记忆细胞,c表示效应B细胞,d表示抗体.
2、体液免疫过程为:(1)感应阶段:除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外,大多数抗原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再由T细胞呈递给B细胞;(2)反应阶段: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3)效应阶段:浆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
【解答】解:(1)图中依赖抗体消灭抗原,属于体液免疫的过程,B细胞增殖分化形成效应B细胞和记忆细胞,其中c细胞产生抗体,表示效应B细胞,则b细胞的名称为记忆细胞.
(2)图中的d是抗体,它能够跟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进而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
(3)HIV侵入人体后,攻击的主要对象是T细胞,使免疫调节受到抑制,使人的免疫系统瘫痪,最后使人无法抵抗其他细菌、病毒的入侵,让人死亡.
(4)人体的稳态维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 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故答案为:
(1)体液 记忆细胞
(2)抗体 抗原
(3)T(T淋巴)
(4)神经一体液一免疫(缺一不给分)
【点评】本题考查体液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理解能力,注意免疫调节中三个唯一:唯一能产生抗体的细胞是效应B细胞,B细胞、记忆B细胞都不能产生;唯一没有识别功能的细胞是效应B细胞;特异性免疫中除浆细胞外,唯一没有特异性识别功能的细胞是吞噬细胞,其余免疫细胞都有特异性识别功能.
40.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一类具有生物催化作用的有机物,生物体内的化学反应,基本上都是在酶的催化下进行的.请根据下列有关酶促反应的实验操作,回答相关问题.
实验操作
试 管
A
B
C
D
E
F
1.加入质量分数为1%的可溶性淀粉溶液1mL
+
+
﹣
﹣
+
﹣
2.加入质量分数为2%的蔗糖溶液1mL
﹣
﹣
+
+
﹣
+
3.加入唾液淀粉酶溶液1mL
+
﹣
+
﹣
﹣
﹣
35
4.加入蔗糖酶溶液1mL
﹣
+
﹣
+
﹣
﹣
5.加入蒸馏水1mL
﹣
﹣
﹣
﹣
+
+
6.酶促水解反应
摇匀,37℃水浴中保温10min
7.向每个试管中加入斐林试剂2mL
摇匀,沸水浴中加热1~2min
8.观察并记录各试管内的变化
注:表中“+”为加入,“﹣”为未加入
(1)制备淀粉溶液时需加热煮沸,但制备好以后必须冷却到室温才能使用,这是为了防止温度过高破坏酶的活性.
(2)上述实验中,能与斐林试剂发生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的试管有A和D.
(3)实验过程中,如果E、F号试管也出现砖红色沉淀,下列有关可能有很多原因分析中,正确的是(用序号表示)①②③④.
①淀粉溶液、蔗糖溶液不纯,混有还原性糖.
②淀粉溶液、蔗糖溶液放置的时间太长,其中的微生物将部分淀粉、蔗糖分解成还原性糖.
③试管不干净、上面留有还原性糖.
④实验操作过程中,胶头滴管混用、错用.
(4)如果条件所限,只保留两支试管,也能初步得出实验结论,请你写出可能的组合AB、CD、AC、BD.
(5)本实验中,不用碘液代替斐林试剂,理由是碘液不能检测蔗糖是否被分解产生还原性糖(蔗糖不与碘液发生显色反应,蔗糖水解产物也不与碘液发生显色反应).
【考点】酶的特性.
【专题】酶在代谢中的作用.
【分析】据表格分析,AB、CD属于两组对照实验,单一变量是酶的种类,EF试管形成空白对照,其中A、D试管中出现砖红色沉淀,说明酶具有专一性.
【解答】解:(1)淀粉酶和蔗糖酶的化学本质都是蛋白质,温度过高会破坏酶的活性,所以加热煮沸后必须冷却到室温才能使用.
(2)分析表格中的信息可知,A试管中是淀粉和淀粉酶,淀粉在淀粉酶的作用下水解形成麦芽糖,麦芽糖是还原糖,可以与斐林试剂反应形成砖红色,D试管中是蔗糖和蔗糖酶,蔗糖在蔗糖酶的作用下水解形成葡萄糖和果糖,葡萄糖和果糖是还原糖,能与斐林试剂反应形成砖红色,其他不能出现砖红色,说明的酶的作用具有专一性.
(3)实验过程中,E、F号试管加的是蒸馏水,起空白对照作用.如果E、F号试管也出现砖红色沉淀,说明试管中出现还原性糖,可能有很多原因:①淀粉溶液、蔗糖溶液不纯,混有还原性糖;②淀粉溶液、蔗糖溶液放置的时间太长,其中的微生物将部分淀粉、蔗糖分解成还原性糖;③试管不干净、上面留有还原性糖;④实验操作过程中,胶头滴管混用、错用,使得试管中生成还原性糖.故选:①②③④.
(4)如果条件所限,只保留两支试管,组合AB、CD、AC、BD都属于对照实验,都能得出酶具有专一性的结论.
(5)因为碘液遇淀粉会变蓝色,但蔗糖不与碘液发生显色反应,蔗糖水解产物也不与碘液发生显色反应,所以不能用碘液代替斐林试剂.
故答案为:
(1)防止温度过高破坏酶的活性
(2)A D
(3)①②③④
(4)AB、CD、AC、BD
35
(5)碘液不能检测蔗糖是否被分解产生还原性糖(蔗糖不与碘液发生显色反应,蔗糖水解产物也不与碘液发生显色反应)
【点评】本题考查酶专一性的实验,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表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
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