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二轮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专题练习(附解析)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高考历史二轮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专题练习(附解析)》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专题3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选择题。‎ ‎1.春秋战国时期有人提出:“不教而诛,则刑繁而邪不胜;教而不诛,则奸民不惩;诛而不赏,则勤励之民不劝;诛赏而不类,则下疑、俗险而百姓不一。”他主张( )‎ A.无为而治 B.礼法并施 C.严刑少恩 D.以民为本 ‎2.文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描述了四家思想流派的起源状况如下表,对此解读合理的是( )‎ A.儒家产生环境特殊,流传时间最为久远 B.墨家受儒家影响巨大,同样拥护宗法伦理 C.法家异地而同心,与当时社会现实最适应 D.商朝旧贵族被封楚地,道家有殷商遗民背景 ‎3.与下表中数字序号①②③对应的地域搭配正确的是( )‎ 表 中国古代思想家地域分布统计表(单位:人)‎ ‎——(据《中国思想零评传丛书》)‎ A.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岭南地区 B.长江流域、黄河流域、岭南地区 18‎ C.黄河流域、岭南地区、长江流域 D.岭南地区、长江流域、黄河流域 ‎4.先秦诸子站在不同立场,提出了多种形态的国家起源论。有先秦学者认为原初民始生之时,人各持己义,“天下之乱也,至如禽兽然,无君臣上下长幼之节,父子兄弟之礼,是以天下乱焉。……是故选择天下贤良、圣知、辩慧之人,立以为天子,使从事乎一同天下之义。”上述材料体现的是( )‎ A.老子的“自然生成”说 B.荀子的“止争息乱”说 C.墨子的“除乱尚同”说 D.孟子的“与民教化”说 ‎5.春秋战国时期某思想家认为:“今夫天下之人牧(指当权者),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意:如同水往低处流),沛然谁能御之?”由此推断,该思想家主张( )‎ A.清净无为 B.以法治国 C.仁政治国 D.以德治民 ‎6.王八蛋是“忘八端”的谐音。古时八端指“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是做人的根本,忘记了这八端即忘了做人的根本。后来,“忘八端”被讹传为“王八蛋”。从这材料中能得出的结论是( )‎ A.儒家思想的法制化 B.儒家思想的宗教化 C.儒家思想的道德化 D.儒家思想的哲学化 ‎7.吕思勉先生说:“大同时代的境界,永存于人类记忆之中。不但孔子,即先秦诸子,亦无不如此。”如孔子主张“克已复礼”,老子幻想回到“小国寡民”的社会去,墨子主张“兼爱”思想。先秦诸子回归三代的复古情绪,主要反映了( )‎ A.先秦诸子开历史倒车的落后思想 B.社会的进步与付出的代价之间的矛盾 C.社会变革是历史发展的潮流 D.先秦诸子学说的多样性,复杂性 ‎8.清代考据学家章学诚《校雠通义》(雠,chóu,校对)中说:“后世文字,必溯源于六艺,六艺非孔氏之书,乃《周官》之旧典也。《易》掌太卜,《书》掌外史,《礼》在宗伯,《乐》隶司乐,《诗》颂于太师,《春秋》存乎国史。”这段文字揭示的社会文化状况是( )‎ A.学在官府 B.有教无类 C.私学兴起 D.百家争鸣 18‎ ‎9.赵翼《廿二史札记》曾说,汉人“上书无忌讳”,“多狂悖无忌讳之语”,而“帝受之,不加谴怒,且叹赏之,可谓圣德矣!”同时“汉诏多惧词”,诏书中经常有“朕甚自愧”“朕以无德”“是皆朕之不明”等语。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儒生群体进入政权 B.皇权接受儒家指导制约 C.士人官僚的“规谏” D.皇权受到制度严格规范 ‎10.董仲舒在《春秋繁露·顺命》中说:“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于父,臣受命于君,妻受命于夫,诸所受命者,其尊皆天也。虽谓受命于天亦可。”汉武帝对此言论十分欣赏,主要是其有利于( )‎ A.光大儒家 B.恢复礼乐秩序 C.建立教育体系 D.加强中央集权 ‎11.钱穆在《国史大纲》中说:“从汉代起,我们可以说中国历史上的政府,既非贵族政府,也非军人政府,又非商人政府,而是一个‘崇尚文治的政府’,即士人政府。” “士人政府”形成的思想条件主要是( )‎ A.君主专制制度的建立 B.黄老之学被推崇 C.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D.宗法制度的形成 ‎12.《史记》载:“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姓刘氏,字季。父曰太公,母曰刘媪。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由此可见司马迁叙史( )‎ A.封建迷信极不可信 B.观念深受儒学影响 C.风格与汉赋极其相似 D.借鉴楚辞表达方式 ‎13.明成祖姓名朱棣,其子明仁宗姓名朱高炽,仁宗之子明宣宗姓名朱瞻基,宣宗之子明英宗姓名朱祁镇,英宗之子明宪宗名朱见深。从这几位皇帝的名字来看,体现了明朝皇室命名的思想是( )‎ A.天人合一 B.人定胜天 C.五行相生 D.五行相克 ‎14.对比佛教、道教,有史学家认为:“孔子儒教,不成为一项宗教……其信徒都没入在一般社会中,在下则弘扬师道,在上则服务政治。只求淑世,不求出世。”材料认为儒教不能成为一项宗教的理由是( )‎ A.无专门的宗教组织 B.教徒超然于政治外 C.以治国平天下为理想 D.只求出世,不求入世 ‎15.‎ 18‎ 王安石在讲学时,曾经给学生出一道问题:“异时多兵矣,而不以兵多故费财;今民之壮者多去而为兵,而租赋尽于粮饷,然亦不足于兵。此其故何也?”这反映王安石在教学中注重( )‎ A.因材施教 B.军事教育 C.经世致用 D.理财为先 ‎16.619年唐高祖下诏:释典微妙,净业始予慈悲;道教冲虚,至德去其残暴……自今以后,每年正月、五月、九月,凡关屠宰、杀戮、网捕、畋猎,并宜禁止。据此可知当时( )‎ A.重视生态环境保护 B.儒学正统地位丧失 C.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D.统治者尊道礼佛 ‎17.朱熹曾解释过“存灭理,灭人欲”论:“饮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欲也。”明代李贽批判“存天理,灭人欲”的虚假说教,强调人正当的私欲。由此可见,李贽的批判主要忽视了( )‎ A.时代背景的复杂性 B.思想内容的辩证性 ‎ C.历史发展的曲折性 D.人物评价的特殊性 ‎18.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田制》中说:“古者井田养民,其田皆上之田也。自秦而后,民所自有之田也。上既不能养民,使民自养,又从而赋之,虽三十而税,较之于古亦未尝为轻也。”这反映出作者的主旨是( )‎ A.呼吁健全的社会保障 B.要求统治者轻徭薄赋 ‎ C.主张限制自耕农经济 D.抨击封建土地所有制 ‎19.“道统”即为儒者之“道”的传授谱系,明末清初的安徽桐城派就以“道统自任”。梁启超说:“桐城派……以孔、孟、韩、欧、程、朱以来之道统自任,而与当时所谓汉学(专于研究经史、训诂考据之学)者互相轻。”可见桐城派( )‎ A.提倡“经世致用” B.主张“知行合一”‎ C.颠覆了理学传统 D.宣扬人伦即天理 ‎20.李约瑟在《中华文明科学史》中说道:“中国之所未能发展出现代的科技,问题不在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缺乏逻辑推论思维),而在于中国传统上以儒士大夫为首,认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社会文化。”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儒家思想重人伦不重实用是导致中国现代科技落后的主要原因 B.缺乏逻辑推论思维是导致中国未能发展出现代科技的主要原因 C.思想文化专制禁锢中国文人的思想导致中国现代科技未能形成 D.科举、四民观念等使中国人轻视科技进而造成现代科技的落后 18‎ ‎21.赵轶峰认为:黄氏(黄宗羲)之说,根本上不脱儒家思想理路,却将儒家政治、社会观推演为一更具民本精神之制度化蓝图……若以为其所论仍与“现代”不侔(móu,相当)而定其为无新见,则失于以“现代”事物为绝对尺度。下列观点与材料信息相符的是( )‎ ‎①民本和保留君主制未脱“儒家思想理路”‎ ‎②开现代代议制民主的“制度化蓝图”‎ ‎③君臣平等有“新见”‎ ‎④作者对黄宗羲的评价体现了现代化史观 A.①③ B.①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 ‎22.清朝袁枚(1716—1797年)曾创办随园,收女弟子。章学诚(1738—1801年)斥曰:近有无耻妄人,以风流自命,蛊惑士女,大率以优伶杂剧所演才子佳人惑人。大江以南,名门大家闺阁多为所诱,征诗刻稿,标榜声明,无复男女之嫌。殆忘其身之雌性矣。此等闺娃,妇学不修,岂有真才实学可取?而为邪人拨弄,浸成风俗,人心世道,大可忧也。这一现象实质上反映( )‎ A.理学受到冲击 B.民主与法制思想并存 C.社会转型完成 D.新式的教育发展普及 二、非选择题。‎ ‎23.(25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中国文明为什么会拥有世界上最古老的、连续不断的文明?一个原因在于地理方面。它的西南面和西面,乃是世界上最高的山脉;东面,是直到近代才能逾越的太平洋;北面和西北面,则为沙漠和大草原,它们起着很大的保护作用……中国从一开始起,就能供养很可观的人口……如此巨大无比的人力资源,使中国人能够不管事态发展如何,始终保持自己的特点……还有中国的农业生活方式。农业是中国社会的基础;土地是否适宜耕种这一点,确定了中国文明的分布范围……中国存在着一种可追溯到数千年前,最古老的商朝书面语。这种书面语具有特殊意义,因为各地区的中国人,尽管操的方言不同,但都懂得这种书面语……与共同的书面语有关的,是非凡的国家考试制度。这种考试制度最初是综合性的,后来渐渐集中于文学体裁和儒家正统观念。官职之门向一切有才之士敞开,他们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尊敬和羡慕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儒家学说为中国和东亚大部分地区提供了儒家生活方式的准则,并做了合理说明,在长达二千多年的时间里,它一直充当中国文明的基础……但到19世纪中叶,这一形势发生了突然而剧烈的变化。‎ 材料二 ‎ 18‎ ‎ 19世纪后半期,自我为中心的中国人经历了一系列的灾难和痛苦。部分中国人开始反思和重新变革自己的文化。有官僚阶层开始的自强运动,有翻译介绍西学,也有个别人在生存危机下认识到非变革制度不可。商人阶级形成发展。在20世纪成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并促成了一场民族解放运动。‎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文明保持连续性的原因?(1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外来文明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6分)据此指出中国近代社会变革的特点?(7分)‎ ‎24.(26分)思想的进步推动历史的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公元前600年~公元前300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这一时期东西方都出现了杰出的思想家,西方有苏格拉底,东方有孔子,他们的思想照亮人类前进的道路。‎ 材料二 梁启超对“欧洲旧思想、中国旧思想、欧洲新思想”的比较表(原文节选)‎ 甲 欧洲旧思想 乙 中国旧思想 丙 欧洲新思想 一、国家及君、人民,皆为神而立者也,故神为国家之主体 一、国家及人民,皆为君主而立者也,故君主为国家之主体 一、国家为人民而立者也,君主为国家之一支体,其为人民而立,更不俟论。故人民为国家之主体 三、治人者为一级,被治于人者为一级,其地位生而即定,永不得相混 三、治人者为一级,治于人者为一级,其级非永定者,人人皆可以为治人者 三、有治人者,有治于人者,而无其级。全国民皆为治人者,亦皆为治于人者 五、政治为宗教之附属物 五、宗教为政治之附属物 五、政治与宗教,各有其独立之位置,两不相属 18‎ 九、全国人皆受治于法律,惟法律有种种阶级,各人因其身份而有特异之法律 九、惟君主一人立于法律之外,其余皆受治于法律,一切平等 九、全国人皆受治于法律,一切平等,虽君主亦不能违公定之国宪 ‎——选自梁启超《国家思想变迁异同论》(1901年10月)‎ 材料三 魏源提出:“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窃其所长,夺其所恃”。他又强调“势变道不变”,“乾尊坤卑,天地定位……是以君令臣必共,父命子必宗,夫唱妇必从”……后来为洋务派所承接,发展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如十九世纪七十年代早期资产阶级改良派思想家王韬说“当默深(魏源)先生时,与洋人交际未深,未能洞见其肺腑,然师长一说,实倡先声”。‎ ‎——曾乐山《中西文化和哲学争论史》‎ 请回答:‎ ‎(1)材料一的两幅图片反映出古代中西方不同的教学形式。图片表现出的差异有哪些?分别概述两种不同的教学形式所体现的时代特征。(8分)‎ ‎(2)材料二中的丙与甲乙相比,其思想新在什么地方?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梁启超是在怎样的社会背景下作出上述比较的?其意图是什么?(12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魏源在中西文化关系问题上的主要观点,并思考王韬称魏源“师长一说,实倡先声”的原因。(6分)‎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口(25分)‎ 材料一 《中国孤儿》是伏尔泰根据元代戏剧《赵氏孤儿》改编,,他把故事从春秋战国改编到元统一中国,把晋国的赵家故事改为宋末元初的大臣张惕舍命救皇子。《赵氏孤儿》讲的是忠、信、仁、义,《中国孤儿》则是赞扬儒家思想代表的文明是如何征服野蛮。伏尔泰多次提到他的《中国孤儿》的目的,是为了在舞台上“传授孔子道德”,并称自己这部作品为“五幕孔子的道德戏”。‎ ‎——书云《欧洲启蒙时代的“中国论”》(《南方周末》‎2011年5月19日)‎ 材料二 ‎ 18‎ ‎ 科学,无疑也是中国最迫切需要的。他们需要各种科学来开发帝国潜在的资源。……但掌握科学就一定有利于改善帝国的道德状况呜?…,发展“物质文明”就意味将具备西方高度发展的物质成果。包括以蒸汽机和电力所创造的各种奇迹…,物质文明是自己发展起来的,还是由一系列复杂的条件,经过长期协调,缓慢的发展起来的?‘引入投票箱,就能使中国成为民主国家,建立共和制度吗?如果中国不想创造西方那样的条件,她就不能获得同样的结果,也不能发展更多的物质文明。这些条件不是物质的,而是道德的。‎ ‎——(关)阿瑟·史密斯(1872年来华传教士)《中国人的性情》‎ 材料三 20世纪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欧洲中心主义放彻底击溃,西欧、北美总想从中国文化中’找到灵感,找到救世良方。在西方人看来,中国的儒家文华是中国人的精神支柱,是传统的基础。认为儒家文化是一种可以与现代经济方式相结合、并给与经济发展以内在动力的精神文化形态,儒家文化不仅是历史现象,也是思考方式和生命存在形态。西方各国特别是美国政府和财团,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对东方文化的研究。东方文化带给西方的不再是彼岸世界的传奇故事,而是使西方人的观念和生活方式发生某些根本变化的运动。‎ ‎——张国光《在历史的地平线上》‎ 请回答:‎ ‎ (l)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伏尔泰推崇 “孔子道德”原因。(6分)‎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史密斯这一观点提出的历史背景,他认为中国“发展物质文明” 应该创造哪些条件?(8分)‎ ‎(3)根据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以来西方人对儒家文化的看法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分析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11分)‎ ‎26.(12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回答问题。‎ 18‎ 请参考给出的示例,概括文中编号处文句所包含的历史信息,并分析该现象出现的原因及影响。(除示例外,任选两处作答即可)‎ 示例:文句④ 信息:社会上出现了统一(政令与文化)的倾向。分析:国家长期战乱,人心思定;推动政治和学术的统一。‎ ‎27.(3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者天下之人爱戴其君,比之如父,拟之如天,诚不为过也。今也天下之人怨恶其君,视之如寇雠,名之为独夫,固其所也……孟子之言,圣人之言也。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使宰相不罢,自得以古圣哲王之行摩切(注:规劝)其主,其主亦有所畏而不敢不从也。‎ ‎——摘自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二 中国近代,可以说经历了三次大的思想解放运动。第一次是对“华夷之辨"观念的突破,第二次是对“道”“器”观念的突破,第三次则是对传统文化束缚的突破……由于第一次思想解放到第二次思想解放花了34年的时间,第二次思想解放到第三次思想解放又花了20年的时间,使得中国人民无力确立自己的独立道路,中华民族第一次腾飞的机会彻底丧失了。‎ 18‎ 一一摘编自张玉福《中国近代思想解放的进程及启示》‎ 材料三 30年来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是一个不断解放思想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两次大的思想交锋。第一次是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另一次是上世纪90年代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提出的“三个有利于’’标准。‎ ‎ 一一摘自沈宝祥《新时期解放思想的历程》‎ 社会转型必然促使思想文化变迁,反过来具有前瞻性的社会思潮与文化革新,又往往是社会转型的先导和催化剂。‎ 一一摘自楠升(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