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4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一、选择题。
1.欧阳修上疏说:“京城近有雕印文集二十卷,名为《宋文》者,多是当今议论时政之言……详其语言,不可流布,而雕印之人,不知事体,窃恐流布渐广,传之虏中,大于朝廷不便……(请)今后如有不经官司详令,妄行雕印文集,并不得货卖。”这反映了( )
A.宋代活字印刷开始普及 B.书籍出版业受到政府的有效管理
C.北宋与契丹间关系紧张 D.文化传播方式变化影响政府管理
2.公元751年,唐将高仙芝率领的军队在怛逻斯战役败于阿拉伯军,唐军的一些工匠被俘,他们将中国古代的一项发明传人阿拉伯。这项发明应是( )
A.造纸术 B.火药 C.指南针 D.活字印刷术
3.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科技固然成绩突出,但“这些成果在技术方面停滞于农业和手工业的经验工艺的水平上,在理论上始终贯穿着天人合一的思想,以变幻莫测的道、气等概念来建构学术体系,……混有大量的荒诞不经的反科学的成份,”这主要表明中国古代科技( )
A.明显缺乏理性精神 B.求善而不在存真
C.具有很强的封闭性 D.落后于西方国家
4.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科学的根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美索不达米亚和埃及、中国、古典时代的古希腊和中世纪的穆斯林世界。不过,科学革命是西方文明的产物。原因似乎在于,只是在西方,科学才成为一般社会的组成部分。”以下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文明起源趟早,科学革命越难发生 B.科学的发展与文明的发达程度无关
C.科学与社会的结合催生了科学革命 D.宗教愚昧阻碍了科学革命的发生
5.古人写字用黄纸,写错了,就用黄色的矿物颜料“雌黄”涂抹后重写。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书证》篇有“以雌黄改‘宵’为‘苜”’的记载。后人把那些不问事实,妄论一番,轻易下结论,称之为“信口雌黄……”“口中雌黄”。这一现象说明( )
A.印刷术的发明促进了文化的传播
B.古代科学与技术之间开始走向结合
C.纸的应用带动了相关技术及文化的发展
20
D.古人重视科学技术的传承与创新
6.《三国演义》中有如下描述:“车中原来皆是火药,一齐烧着……只见山上两边乱丢火把,火把到处,地中药线皆着,就地飞起铁炮。满谷中火光乱舞,但逢藤甲,无有不着。” 有人据此推断三国时火药已应用于战争。这一推断( )
A.依据正确,结论正确 B.依据错误,结论正确
C.依据正确,结论错误 D.依据错误,结论错误
7.宋代山水画家郭熙在《林泉高致》说:“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宋代作家蔡绦在《西清诗话》中指出:“丹青,吟咏妙处相资”。他们这种观念的形成主要是因为( )
A.中国传统历来一直认为诗与画为姊妹艺术
B.中国诗与画都具有极强的写意功能
C.诗与画都重在表现画家或作家的自我体验
D.诗与画都是中国独特的民族文化
8.2015年是中国传统的“羊”年。下图是羊字的各种写法演变,下列对于中国古代汉字的表述正确的是( )
A.是中华文明的象征之一
B.一直自觉追求审美价值
C.由表音文字向象形文字转变
D.难以适应信息快速交流的需要
9.下图为中国邮政发行的主题为“中国古代文学家”的纪念邮票,包括生活在同一时代的四个人物:贾谊、司马相如、扬雄和班固。将他们列为一组是因为他们的作品( )
20
A.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的基础
B.以华丽的辞藻描绘气势恢弘的时代
C.适应市井生活的需要,受到市民的欢迎
D.特别重视主观意识和感情的抒发
10.文化学者吴方在著作中写道:“元杂剧成为突出的文化史现象,似乎正反映出传统与时代纵横交会或者说一种‘文化碰撞’。如果元代文人不是抛舍仕途流连于吟风弄曲的光景,一掬其才智,戏曲便仍停留在简陋的艺术和思想水平上。另一方面如果没有宋元以来都会生活的要求,也不可能产生雅俗结合的元杂剧”。这说明( )
①元杂剧对诗体的解放,逐渐占据文坛重要位置
②瓦肆、勾栏为元杂剧提供了生存发展土壤
③杂剧的灵活与通俗隔离了元代社会政治生活
④元代文人反对科举,表达出对社会的反叛
A.①④ B.②③ C.①② D.②④
11.下图为讲史话本《新全相三国志平话》(元刊本)书影,它是元刊版画中的著名典范,刃锋圆润、韧而有力,为明代福建建安派“上图下文”式小说的大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提供了优秀的样本。对此解读不准确的是( )
20
A.书影中的字体是楷书 B.采用铜活字印制而成
C.话本对后世小说影响很大 D.反映了当时城市经济的繁荣
12.明朝吴江派代表王骥德的《曲律》记载:“元人诸剧,为曲皆佳,而白则猥鄙俚亵,不似文人口吻。盖由当时皆教坊乐工先撰成间架说白,却命供奉词臣作曲,谓之‘填词’。”对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
A.戏曲发展呈现世俗化趋势 B.文人素养影响文学创作
C.元曲发展渐呈衰落态势 D.经济繁荣促进文学发展
13.拉尔夫的《世界文明史》记载:“元代戏曲的地位提高,成为一种主要的艺术形式,部分原因是科举中止,使才子们无法求取功名,转而在以往不屑一顾的这种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娱形式上下功夫。”以上论述揭示出元曲兴盛的原因是 ( )
A.科考功名的需要 B.商品经济的发展
C.元朝的高压统治 D.国家政策的影响
14.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中说:“盖自唐宋以来,士之竞于科目者,已非一朝一夕之事,一旦废之,彼其才力无所用,而一于词曲发之。……适(元)杂剧之新体出,遂多从事于此……充其才力,而元剧之作,遂为千古独绝之文字。”这一材料实质上揭示了( )
A.元杂剧兴盛的直接原因 B.文化发展与时代变迁的关系
C.戏曲产生的社会根源 D.元杂剧空前绝后的历史地位
15.闽浙总督伍拉纳之子伍子舒在《随园诗话》上的批语说:“适至(乾隆)五十五年,举行万寿,浙江盐务承办皇会,先大人(伍拉纳)命带三庆班入京,自此继来者又有四喜、启秀、霓翠、和春、春台等班。”这则材料( )
A.是徽班进京的最早记载 B.说明朝野对越剧的喜爱
C.体现传统剧种种类繁多 D.是京剧的形成佐证之一
16.有学者认为:宋元以后,中华文明开始呈现出复杂的二元性,一是商品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文化世俗化倾向,二是理学和文化专制强化以后表现出的高雅文化倾向。材料中的“二元性”体现在( )
A.风俗画和文人画 B.话本和小说
C.汉赋和唐诗 D.元曲和傩戏
17.走一个圆场就代表着“人行千里路”,来一个趟马就象征着“马过万重山”……手持一把扇子就象征闲散之人,握着马鞭就代表马存在,穿红绿蟒就是在宫廷或富贵人家……这种表现形式属于( )
20
A.小说 B.戏曲 C.说书 D.绘画
18.“三五步走遍天下,七八人百万雄兵”、“咫尺地五湖四海,几更时万古千秋”等表达是对中国戏曲形象、生动的描述。这种描述反映出中国戏曲的主要特点是 ( )
A.动作程式化 B.场景虚拟化
C.人物脸谱化 D.语言音乐化
19.学者在分析元曲兴盛的原因时提出:“元代戏曲成为一种主要的艺术形式,部分原因是才子们无法求取功名,转而在以往不屑一顾的这种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娱形式上下功夫”,依此分析元曲兴盛的原因是( )
A. 商品经济的发展 B. 市民阶层的壮大
C. 国家政策的影响 D. 世俗文化的兴起
二、非选择题。
20.(26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艾德荣教授认为应该区分两种工业革命,一种是不基于科学的工业革命,另一种是基于科学的工业革命。宋代与1750-1850年的英国属于前一类,它们的共同特征是:商业性质的城市化,交通系统逐渐发达,商品生产的地区专业化,支撑市场的组织开始发展。
——艾德荣《重新定义工业革命:宋代与英国》
材料二 1870—1914年世界科技和经济的发展通常称之为“第二次工业革命”,多个工业国家的崛起打破了英国独霸世界市场的局面,市场竞争空前激烈,世界市场走向成熟。
——王加丰《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就》
材料三 西方学者称当代(二战后)西方社会为“后工业社会”、“知识社会”、“信息社会”“新工业社会”,把这一次科技革命称为“第三次浪潮”……西方文明已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下)
请回答:
(1)列举宋代两项主要科技成就。如何理解宋代是“不基于科学的工业革命”?请以相关史实加以说明。(8分)
(2)据材料二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870—1914年世界市场走向成熟的原因。(8分)
20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第三次科技浪潮把“西方文明已发展到一个新阶段”的主要表现。(6分)依据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就科学技术、工业革命与文明发展之间的关系谈谈你的看法。(4分)
21.(19分)文明的交流贯穿了人类历史,对人类文明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从约500年至1500年这一时期的大部分时间中,西方是欧亚大陆的不发达地区。我们已看到,这种不发达与中固的发达比较起来,证明是一种优势,因为中国的发迭起了使其自身的发展速度放慢的作用。相形之下,西欧人正因为自身比较落后,所以乐于并急于学习和适应外界。他们拿来中国的一些发明,充分发挥这些发明的潜能,并将它们用于海外扩张,这种扩张反过来又引发更多的技术进步和制度变化,最终结果是中世纪文明转变为现代文明,而欧洲人则成为先驱者和受惠者。
——摘自《全球通史》
材料二 著名政治学家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和世界秩序的重建》一文中把人类文明的交流划分为三个时期:1500年以前称之为遭遇时期,15 00-19世纪末称之为冲击时期,而19世纪末到20世纪则是相互作用时期。……从影响方面来看,19世纪西方的冲击……几乎没有给中国的政治体制、社会结构和经济制度带来任何影响,真正的近代化遥遥无期。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请回答:
(1)请用史实说明明清时期“中国的发达起了使其自身的发展速度放慢的作用”。(4分)请列举“他们(西方)拿来中国的一些发明,……并将它们用于海外扩张。”并说明“这种扩张反过来又引发更多的技术进步和制度变化”。(6分)
(2)请以反对材料二观点的立场,概括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文明如何从经济、政治、思想三个方面作用于中国文明。(6分)如何理解材料二中导致中国近代“真正的近代化遥遥无期”的最主要因素?谈谈你的启示。(3分)
22.(27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李约瑟认为:宋代理学本质上是科学性的,伴随而来的是纯粹科学和应用科学本身的各种活动的史无前例的繁盛。(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费正清认为:“朱熹殁后,他的理学思想逐渐成为一种僵化的正统思想……宋代以后中国文化发展滞缓,使得中国在19世纪时积弱不振。”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材料二 近代中国不同时期对科学技术的认识
20
时期
代表人物
对科学技术的认识
鸦片战争时期
魏源
学习西方制造战舰、火械等先进技术,改进军队武器装备。
洋务运动时期
李鸿章
中国技不如人,学西洋“为民生日用,军器制作之源”的“格致、测算、舆图、火轮、机器、兵法、炮法、化学、电学等”。
新文化运动时期
陈独秀
“科学之功用,非仅在富国强兵及物质上幸福之增进而已”,应求真致用并重,要用科学的态度、精神、思想和方法去对待一切传统观念和社会问题,以至于人生。
——据马尚斌《中国近代史教程》等编制
材料三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的科技实力大为增强。在航天科学领域,由我国自主研发的“神舟”系列航天飞船的成功发射……“嫦娥”一号成功探月之旅则标志着我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圆满成功……在信息技术领域,银河系列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在生物科学领域,解决了亿万人吃饭问题的杂交水稻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据国家统计局网站整理
请回答:
(1)列举宋代获得发展完善并对西方社会转型产生影响的科技成就。(2分)根据材料一提炼关于理学和古代科学技术关系的两种不同看法,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加以论证。(8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新文化运动时期对科学技术的看法较19世纪中期有何显著不同?(4分)分析产生上述变化的原因。(6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新时期“我国科技实力大为增强”的原因。(4分)
(4)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括宋元时期、近代前期和现代中国科技发展的特色。(3分)
23.(15分)材料 清代官修图书的制度与机构,至少可追溯到清入关前皇太极时期的文馆之设。天聪十年(1636),改文馆为内三院,顺治十五年(1658),改内三院为内阁,十八年六月,复改内阁为内三院。康熙九年(1670),又改内三院为内阁,另设翰林院。此后的官修图书,主要由翰林院承担,内阁、詹事府、内务府和雍正以后的军机处、方略馆,也都有修书或参与修书之责。
20
顺治年间,虽然连年征战,但摄政王多尔衮和清世祖福临,仍然谕令撰修了一批图书,如《赋役全书》、《人臣儆心录》、《资政要览》、《御注孝经》等,还曾下令纂修明史,但未能完成。
官修图书的类别,包括经学、史学、天文、历法、数学、农艺、文学等等各个方面。据不完全统计,康雍时期的官修图书不下100 种,大约平均三年编成两种书,乾隆时期不下120 种,平均一年编成两种书,这是以往任何朝代都无法与之相比的。而且,官修图书中卷帙繁多者为数不少,一书动辄百卷以至数百卷,更有10000 卷本的《古今图书集成》和收集3457 种著作、合计79070 卷的《四库全书》,都是中国书史中罕见的巨著。而这样的巨著出现在清朝前期,并不是一个偶然现象。
康熙帝命令修纂的《康熙字典》,是所谓“钦定”之书。乾隆年间,有王锡侯作《字贯》一书,其中有不少驳正《康熙字典》谬误之处,被统治者认为大逆不道,王锡侯全家因此被杀,《字贯》书版以及王锡侯的其他著作也均被销毁。
——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概括清朝官修图书的特点。(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清朝官修图书的影响。(7分)
24.(16分)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灿烂辉煌,长期领先世界。对世界文明的进程产生过巨大影响。文学艺术绚丽多姿,反映时代风貌和作者的心声。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造纸术西传过程一览表
时间
重大事件
时间
重大事件
793年
大马士革也开办了造纸厂
1405年
由法国传入比利时
900年
造纸术传入埃及
1494年
传入英国
1150年
阿拉伯人渡过地中海,在西班牙的沙提瓦城建起了一座造纸厂
1567年
传入俄国
1189年
由西班牙传入法国的耶洛城
1856年
传入荷兰
1276年
阿拉伯人通过地中海,经西西里岛在意大利建立了造纸厂
1694年
由荷兰传入美国
——根据王连科的《造纸术从中国走向世界》编制
材料二
20
18世纪之后,欧洲各国的纸张生产,逐步从手工劳动方式向机械操作过渡,改进了工艺,提高了效率和质量,翻开了造纸工业新的一章。……(但是我国在纸发明以后)1700年内一直停留在手工造纸阶段,直到1881年(清光绪七年)在上海成立了由美商出面经营的华章造纸厂,中国才有了第一家机器造纸厂。
——王连科《造纸术从中国走向世界》
材料三 新儒学讲究由心而发,格物致知,在文学艺术和社会生活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苏轼认为:“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阙一,不为成书也”,强调书法的精神气度。他还认为,“我书意造本无法”,“自出新意,不践古人。”宋徽宗赵信以画鸟擅长,不仅建立了皇家画院,而且有考试制度。如一次出考题“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获得第一名的却画着船夫躺在船尾,独自吹着笛子,是“非无舟人,只无行人”。
请回答:
(1)请指出材料一中一处明显的史实错误。(4分)
(2)结合材料二,请分别分析18世纪之后欧洲“翻开造纸工业新的一章”,而中国却长期“停留在手工造纸阶段”的原因。(8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新儒学的产生对宋代文人书法、绘画特点的影响。(4分)
25.(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18年,在与后金交战不利的情况下,明廷接受徐光启建议,购买西洋新型大炮,并聘请西洋铸炮师参与火炮铸造。清朝康熙年间命传教士南怀仁监制的神威大炮质量颇佳,在平定三藩和雅克萨战役中都发挥了重大作用。但全国平定后,刀枪入库,造炮高潮戛然而止,自南怀仁去世后就没有再招外国人协助发展中国的火器制造业。同时以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的清朝对火器控制极严,1715年康熙帝严斥奏请自造子母炮的山西总兵:“子母炮系八旗火器,各省概造,断乎不可。”清廷满足于中国火器对周边国家或某些民族的暂时优势地位,乾隆年间将英国使团炫耀实力的礼品——八门野战炮当作摆设束之高阁,未加以研究和仿造。徐光启的遗篇长期被当作经典研读,直到鸦片战争的爆发。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20
中国人发明的火药大约通过阿拉伯人再通过十字军东征带回欧洲,此后,频仍的战争和军事征服成为欧洲新文明的发动机和助产婆。罗宾斯的《新的射击学原理》和马勒的《火炮论》对火炮的后坐力、射程和炮弹的飞行速度作了详尽分析和修正,这是近代力学的基础性工作。根据这些理论,锥形炮弹取代了球形炮弹,……大炮镗床技术后来被用于蒸汽机制造,大大提高了蒸汽机的气密性和效率。而枪弹要求高度的可换性又开辟了近代技术的标准化、规范化之先河。欧洲火炮的进步被运用到舰船上,配置成坚船利炮体系,有实力闯进任何它想征服的海域。
——摘编自吴国盛《科学的历程》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请分析指出中西火炮技术进步的共同因素以及清代中国火炮技术停滞不前的原因。(15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欧洲火炮技术的进步带来了怎样的影响。(10分)
26.(25分) 以“思想文化”为切入点探究某时期的历史特征是种重要的学习思路。
【主题1】宋朝文化魅影在福建
材料一 福建在宋代被称为“海滨邹鲁”,是宋代少数几个有名的文化大省之一,不论在理学、文学、历史学还是科学、政治等各个领域都有非凡的成就,产生了许许多多对中国历史有重要影响的人物,如朱熹、柳永、袁枢、郑樵、宋慈、章得象、李纲等人,他们不仅为中华文化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而且在世界史上也占有一席之地。福建文化在宋代发展达到了其前朝后代所无法比拟的历史巅峰。
——黄洁琼《试论宋代福建的科举与文化》
【主题2】吴歌“孕育着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的前导”
材料二 吴歌是明清时期的流行歌曲,起源于吴地(今天苏州、上海一带)水上人家,全盛在明清。 吴歌这一腔质朴的、真挚的人生感受,萌动着追求人生幸福的渴望……这里孕育着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的前导……从思想史的角度考查吴歌,以吴歌解析社会思潮为改写中国思想史增辉添彩。
——刘志琴《吴歌与人文启蒙》
【主题3】欧洲人视野中的世界
材料三 阅读下面两幅世界地图。
20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福建文化的发展特征。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其原因。(10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吴歌“孕育着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的前导”的依据,以吴歌解析社会思潮对史学研究有何意义?(6分)
(3)材料三反映了16-17世纪欧洲人眼中的世界的形状。仔细比较两幅世界地图,简述欧洲人对世界的认识出现的显著变化(9分)
答案与解析
1.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材料中的大于“朝廷”不便……(请)今后如有不经官司详令,“妄行”雕印文集,并不得货卖”这从本质上反映了文化传播方式变化也会影响到政府的管理。
2.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科技。依据所学,公元751年,唐朝军队在中亚败于阿拉伯军队, 被俘的人员将中国造纸术传入大食;活字印刷术在北宋才出现;13世纪指南针传人阿拉伯和欧洲各国;火药和火药武器在13世纪中期传人阿拉伯。所以A项符合题意。
3.A
20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B、C项在题干中没有体现出来;中国的古代科技长期领先世界,题干中也没有就东西方科技进行对比,D项明显错误。根据关键信息“始终贯穿着天人合一的思想”、“大量的荒诞不经的反科学的成分”可知,中国古代科技成果突出,但轻视理论构建,缺乏理性精神,A项正确。
4.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最大限度获取有效信息,比较、分析,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科学革命是西方文明的产物”、“科学才成为一般社会的组成部分”等,本题实际上考查近代世界科学技术相关内容——近代世界科学技术产生的条件。据此,分析、判断选项,可知:AB两项明显表述错误;D项表述具有一定道理,但不够C项核心和准确,C项最能够体现题干材料核心意思。综上,故,本题正确答案选C。
5.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能力及对材料的解读能力。材料主要说的是造纸术发明出来了以后,便利了书写,在造纸术发明的基础上,出现了一些新的成语和文化记载,故选C。A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到印刷术的情况;B项错误,科学与技术的结合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材料也无从体现;D项错误,材料并未交代科学技术的传承的作用。
6.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题干的描述可知此题要考查的是中国的火药应用于战争,结合所学可知我国的火药技术应用于战争是在唐末宋初,所以本题中的依据和结论都错误,故本题选D项。A、B、C不符合史实。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火药。
7.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文人画的特征。诗歌具有抒情性的特点,文人画重情趣求意境,追求一种“画中有诗”的意境,希望通过绘画来表达一种心境,抒情性成为当时绘画的主流。故应选B。
8.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别图表等历史素材,获取有效信息,比较、分析,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图表,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判断选项,可知:B项“一直自觉追求审美价值”,没有依据;C项不符合史实和题意;D项表述错误。进一步可知,A项表述客观,正确。故,本题正确答案选A。
9.B
20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西汉早期的赋,如贾谊的《吊屈原赋》,西汉后期最著名的赋作家有司马相如和扬雄,班固是东汉时期的汉赋文学家。这些赋气势恢宏,辞藻华美,B符合题意;《诗经》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的基础,不是汉赋,排除A;宋词适应市井生活的需要,受到市民的欢迎,排除C;浪漫主义重视主观意识和感情的抒发,如屈原、李白,排除D。
10.C
【解析】解答此题可用排除法。元代的时候,曾经废止科举制,致使文人致力于元杂剧的发展与创新,故④说法错误,排除AD两项;③中的“隔离”说法错误,故排除B;①②符合题意,所以应选C。
11.B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本章节知识的总体记忆理解和把握内在的联系。采用排除法做非常简单,题目中是图片反映的是元代的生活,而铜活字是明朝中期在江苏无锡、苏州、南京等地得到较多的应用。因此选择不正确的就是B。
12.A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理解材料关键信息。本题信息是“元曲中的曲‘皆佳’,而白则白则猥鄙俚亵,不似文人口吻。”,这说明元曲呈现世俗化趋势,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A项。其它三个选项均不符合题目信息。
13.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依据材料可知,元代戏曲地位的提高,部分原因是科举的中止,使才子们无法考取功名,转而在文娱形式上下工夫。故材料揭示出元曲兴盛的原因是元朝的高压统治。故选C。
14.B
【解析】材料中的信息反映了元杂剧兴盛的原因和地位,揭示了文化的发展与时代变迁的关系,故选B项,A是表面现象而非本质;C项表述错误;D项表述与主旨不符合,故选B项。
15.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能力及对材料的解读能力.京剧的形成萌芽于四大徽班进京,从题干中得知,记载的是四大徽班进京为乾隆祝寿的情景,所以可以用来研究京剧的形成,所以D正确。A中的最早无法印证;B看不出朝野的喜爱;C材料体现的是几大徽班,同属徽剧一个剧种,所以C错误。
20
16.A
【解析】根据题干时间“宋元以后”,可排除C项;根据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文化世俗化倾向”和“高雅文化倾向”,可排除B、D两项,因为话本和小说、元曲和傩戏都体现了文化的世俗性,但不能体现高雅文化的倾向;而风俗画体现了“文化世俗化倾向”,文人画则体现了“高雅文化倾向”,因此本题选A。
17.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戏曲艺术。依据所学可知,材料内容叙述的是中国京剧的特点。戏曲是以舞台为依托的艺术形式,演员的活动空间只能是在舞台上,故呈现出材料所描述的特点。说书是一个人的表演,并且演员的形象与穿着都是不变的,故C项与题意不符;A、D两项中的艺术形式与材料所述内容无关。所以应选B。
18.B
【解析】本题考查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中 “三五步走遍天下,七八人百万雄兵” 等关键信息可以判断,这是戏剧中夸张的虚拟化场景。故选B。
19.C
【解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题干信息强调“科举中止,使才子们无法求取功名,才对戏曲这种文娱形式下工夫”,这说明科举制的废除促进了元曲的兴盛,C故项正确;ABD与题干信息不符,故排除。
20.(1)主要科技成就: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用于航海;军事上广泛使用火药;(任意两项2分,共4分)说明:宋代打破城市坊市制度,城市经济功能增强;大运河和海上丝绸之路贸易发达,沿海港口城市繁荣;景德镇成为“瓷都”,开始出现专业化市镇;私营手工业发展,国内贸易发展,乡村和城郭有草市,市场发展具备一定条件,手工业行会组织成立。(4分,一点2分,答对任意两点即得4 分,要求史论结合,史实1分,论述1分。)
(2)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生产力进一步发展(2分);工业国家之间的市场竞争;列强全球扩张;列强资本输出;国际贸易发展;交通通讯手段的进步等(8分,答对任意两点即得2分)。
(3)表现:①经济文明:科技与生产结合日益紧密;高科技产业和第三产业发展;中产阶级兴起,福利制度普遍发展;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2分,每点1分,答对任意两点即得2分)②政治文明:民主政治成为主流;国际关系呈现制度化体系化民主化趋势;国际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2分,每点1分,答对任意两点即得2分)③
20
思想文化:向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潮流发展。(2分)看法:从科技角度看,人类历史是一部创新史;科技发展是文明进步的组成部分;科技成果是文明进步的动力源泉;人类文明进程具有周期性;科技革命所引发的竞争推动现代文明的形成、发展、转型。(每点2分,其他言之成理亦可得分。4分)
【解析】
(1)根据题干要求,本问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回忆、再现所学知识,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历史事物给予正确认知和解读的能力。本问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分析、认知能力,同时,牵涉到两个小问,从而,本问在总体上具有一定难度。关于第一小问的“宋代主要科技成就”,比较简单,回忆、再现所学知识即可,重点把握: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用于航海;军事上广泛使用火药等。关于第二小问的“说明”,具有较大难度,审题和作答时候,需要深层次理解题干“不基于科学的工业革命”,即围绕“商业性质的城市化,交通系统逐渐发达,商品生产的地区专业化”展开认识和说明。本小问实际上旨在考查宋代商品经济发展状况,围绕此维度展开,符合史实,言之有理即可。
(2)根据题干要求,本问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归纳、概括,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运用的能力。本问在总体上具有一定难度,在审题和作答的时候,需要从宏观上把握“1870年—1914年”时期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状况。重点把握以下维度:A.第二次工业革命对生产力发展的巨大推动;B.工业国家的全球扩张以及资本输出;C.交通通讯手段的进步等。
(3)根据题干要求,本问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运用的能力。根据题干信息和要求,本问实际上考查第三次科技革命相关内容——对西方文明进程的推动。本问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归纳、概括以及分析、认知的能力,同时,牵涉到两个小问,从而本问在总体上难度较大。关于第一小问“推动西方文明的表现”,学生不易把握全,重点要注意把握住“经济文明、政治文明、思想文化”三个大的方面,结合相关史实展开认识,此问难度极大。关于第二小问的“看法”,属于开放性设问,没有标准答案,相对比较简单,学生容易入手,只要能够围绕“科学技术、工业革命与文明发展”三者关系展开认识,言之有理即可。
21.(19分)(1)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阻碍了政治民主化进程;小农经济的发达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儒家思想(理学)的僵化阻碍了思想解放;古代科技的发达并没有催生近代自然科学。(任答4点给4分)列举:指南针用于地理大发现,火药用于征服殖民地。(答指南针、火药给2分)
20
说明:殖民扩张开拓了广阔的海外市场,引发了工业革命;(2分)殖民扩张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随之壮大,进行资产阶级革命,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在西欧建立。(2分)(只答工业革命、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各给1分)
(2)经济:甲午战后,列强争相向中国资本输出;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并出现短暂的春天;(任答2点给4分)
政治:维新变法运动,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辛亥革命爆发,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清政府提出新政和预备立宪;(任答2点给4分)
思想:维新思想的传播;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实业救国思想传播;新文化运动宣扬民主和科学;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任答2点给4分)
中国近代长期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受到三座大山的压迫,近代化无从发展。(2分)
启示:要实现近代化首先要实现民族独立,完成反封反帝的任务。(2分)
【解析】
(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发达却阻碍了政治民主化进程,小农经济的发达却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儒家思想的发达却阻碍了思想解放,主要强调这些“发达”在明清时期已经成为了中国的“包袱”即可,政治、经济、思想多角度解释此问题即可。“拿来中国的一些发明,……并将它们用于海外扩张”主要是指指南针和火药,这一问是很容易想到的。“这种扩张反过来又引发更多的技术进步”指的是工业革命的开展,“这种扩张反过来又引发制度变化”指的是通过殖民扩张,更多的国家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建立了资本主义政治制度,这一题的设问很巧妙,很能考查考生的基础知识。
(2)“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文明如何从经济、政治、思想三个方面作用于中国文明”其实就是回答在西方文明的影响之下,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发生在中国经济、政治、思想领域的大事,经济领域的大事是指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并出现短暂的春天,政治领域的大事是指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思想文化领域的大事是指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等。导致中国近代“真正的近代化遥遥无期”的最主要因素只能是指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是不可能“真正的近代化”的,“启示”主要是强调民族独立才能实现近代化、共产党领导之下才能实现真正的近代化即可。
20
22.(1)成就:发明活字印刷术;指南针应用于航海;火药广泛用于军事。(2分)看法一:理学对宋代科技具有促进作用。论证:认为理比气更根本;仁者应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升华抽象思辨,主张格物致知,理性分析自然。(4分,任意两点)看法二:理学后来阻碍了中国古代科技发展。论证:理学成为维护专制主义政治的经典;压抑人的自然欲求;知识分子埋首经书,脱离社会实际。(4分,任意两点)(提炼看法,2分,论证,6分)
(2)不同:鸦片战争到洋务运动时期,主要强调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和自然科学知识,仍停留在器物层面;认为科学技术是实现富国强兵的手段。(2分)新文化运动时期,从技术层面深入到文化(思想观念)层面;强调以科学的态度、精神、思想和方法启迪民众,思考人生,改造社会。(2分,答案应比较对科学的“内涵”及“功用”的认识。只答出“前者重视科学的实用功能,后者强调科学的社会功能”只给2分)
原因:甲午战败,认识到制度的落后和“师夷长技”的局限,开始学习西方的政治,推行政治改良;辛亥革命后建立了民国,但民主政体有名无实;旧思想文化阻碍着民主政治的真正实现;需要弘扬科学思想批判愚昧、迷信,促进思想解放。(每点2分,仼答3点,6分)
(3)原因:改革开放的实行;综合国力的增强;党和政府对科技的重视(如提出科教兴国战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等);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行。(4分)
(4)特色:宋元时期,文明传承与自主创新;近代前期,引进西学与模仿探索;现代中国,自主创新与开放交流。(3分)
【解析】
第(1)问,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结合所学及材料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第一小问属于基础性的题目,回答时联系所学解答即可。对于第二小问要首先归纳出看法,再结合材料“宋代理学本质上是科学性的,伴随而来的是纯粹科学和应用科学本身的各种活动的史无前例的繁盛。……朱熹殁后,他的理学思想逐渐成为一种僵化的正统思想……宋代以后中国文化发展滞缓,使得中国在19世纪时积弱不振”分析解答。
第(2)问,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结合所学及材料获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回答时要结合所学,明确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阶段及其每一阶段的特征,再结合材料的内容归纳总结,如材料所揭示的在鸦片战争和洋务运动时期,中国人认为“中国技不如人”,故要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而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等认为“应求真致用并重,要用科学的态度、精神、思想和方法去对待一切传统观念和社会问题,以至于人生”。
第(3)问,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结合所学及材料归纳总结历史问题的能力。回答时要联系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分析,同时注意结合材料“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的科技实力大为增强。……”归纳总结:改革开放的实行;综合国力的增强;党和政府对科技的重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行。
20
第(4)问,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首先注意依据题目要求,明确回答内容的阶段“宋元时期、近代前期和现代中国”三个时期,再结这些时期的成就及当时的社会发展特点归纳总结其“特色”。
23.(1)(8分)制度与机构设立较早;专门机构负责;统治者非常重视、钦定图书;图书种类多;编成时间快;卷数繁多的巨著很多。
(2)(7分)通过国家政府的组织,发挥了知识分子的集体力量,对中国的传统文化进行了大规模的总结,有利于中国文化事业的发展;禁锢思想,限制学术争鸣,阻碍文化事业发展。
【解析】
第(1)问,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材料获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回答时注意结合材料“清代官修图书的制度与机构,至少可追溯到清入关前皇太极时期的文馆之设。……顺治年间,虽然连年征战,但摄政王多尔衮和清世祖福临,仍然谕令撰修了一批图书,……据不完全统计,康雍时期的官修图书不下100 种,……乾隆时期不下120 种,……这是以往任何朝代都无法与之相比的。而且,官修图书中卷帙繁多者为数不少,一书动辄百卷以至数百卷,更有10000 卷本的《古今图书集成》和收集3457 种著作、合计79070 卷的《四库全书》,都是中国书史中罕见的巨著。……。康熙帝命令修纂的《康熙字典》,……”归纳总结。
第(2)问,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及材料分析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回答时要注意运用全面的观点,既要看到其积极的一面:中国的传统文化进行了大规模的总结,有利于中国文化事业的发展;又要看到其不利的一面:禁锢思想,限制学术争鸣,阻碍文化事业发展。
24.(1)1694年由荷兰传入美国”。理由:因为美国于1776年建国。(2)欧洲:18世纪后欧洲社会经济、科学文化教育事业得到发展;工业革命的展开推动了造纸术从手工劳动方式向机械操作过渡。中国:封建制度和传统观念阻碍了科技进步;长期的自给自足小农经济和重农抑商政策,使新的生产方式未能得到正常发育,从而使造纸术一直停留在手工业阶段。(3)宋代理学的兴起使文人更加注意内心的修养,反映在书法上强调精神气度,绘画上更加注重。
【解析】
(1)此题考查基本史实的记忆能力,属于基础知识的考查,难度不大。根据所学知识,我们知道北美原来是英国的殖民地,1694年根本不是独立的国家。1775年—1783年北美独立战争爆发,1776年发表独立宣言,宣告了美国的建立。也就是说美国是在1776年宣告成立的,所以1694年由荷兰传入美国错误。
20
(2)本题可简化为18世纪之后欧洲经济迅速发展,而中国发展缓慢的原因。根据所学知识,18世纪的阶段特征是随着工业革命的迅速发展,欧洲资本主义蓬勃发展,而中国依然是在封建主义道路上徘徊。所以解题时只要抓住这个阶段特征联系此时中西方的政治经济文化情况就可以了。
(3)此题考查新儒学对书法、绘画的影响。要知道作为文化领域的思想变化对其他的艺术有着很重要的影响作用。新儒学也即理学,理学强调人的自我约束自我提高,那么使文人更加注意内心的修养反映在书法上强调精神气度,绘画上更加注重精神气度。
25.(1)共同因素:战争的推动;文明间的交流;政府的重视;科学家的贡献。
原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战事减少,需求降低;维护满洲贵族在军事上的优势;盲目自大的天朝上国心态;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中西科技文化交流。(15分)
(2)影响:促进了欧洲近代自然科学理论的发展和进步;推动了相关产业的技术革新和进步,进而刺激了工业革命的进展,创造了新的生产力;极大地增强了军事力量,为资产阶级战胜封建势力和殖民扩张提供了强有力的武器;总之,推动了欧洲向近代工业文明的转变并确立欧洲在近代世界的中心地位。(10分)
【解析】
(1)根据题干要求,本问主要考查学生归纳、概括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给予正确认知和解读的能力。本问主要考查学生的归纳、概括以及正确认知能力,在总体上具有一定难度。相对而言,第一小问的“共同因素”,比较简单,直接从材料信息中去归纳、概括,适当结合所学知识。第二小问的“停滞不前的原因”,难度比较大,牵涉到清代中国的社会大背景,牵涉到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教育、对外政策等诸多方面,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分析、概括能力。按照以上诸多方面展开,言之有理有据即可。
(2)根据题干要求,本问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能力。本问考查对近代欧洲火炮技术进步带来影响的认识,审题视角比较大,不局限于参考答案。从而本问总体上难度不大。在审题时候,重点注意“欧洲火炮技术进步对欧洲反封建统治的重大作用”主题。重点围绕以上主题展开,兼顾对近代自然科学及其技术的推动,言之有理有据即可。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动和制约古代科技发展的因素;近代世界科学技术·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动科技发展的因素;近代世界科学技术·科学技术革新·科技革新的影响
26.(1)特征:成为文化大省;各领域成就非凡;出现许多有影响力的人物;领先于全国;是古代福建文化的高峰。(任意2点得4分)
原因:宋代印刷造纸业的发展;教育事业的发展;朱熹等著名人物的推动;宋代相对宽松的文化氛围;理学的影响;科举考试的推动(任意3点得6分)
(2)依据:人文意识的觉醒。(3分) 意义:拓宽思想史研究的领域。(3分)
20
(3)从A到B可以看出:世界的形状从三叶状变成了球状,大陆板块在欧亚非三大陆基础上增加美洲;世界的中心从欧亚非交汇处转向以大西洋为中心;海岸线由平滑转向更加曲折清晰;能绘制出的岛屿更多;开始用经纬度来划分世界区域等。(任意3条9分,其它答案若有合理之处酌情赋分)
【解析】
(1)特征:需要根据材料一概括。由材料一中的“宋代少数几个有名的文化大省之一”可以得出成为文化大省;由“不论在理学、文学、历史学还是科学、政治等各个领域都有非凡的成就”可以得出各领域成就非凡;由“产生了许许多多对中国历史有重要影响的人物,如朱熹、柳永、袁枢、郑樵、宋慈、章得象、李纲等人”可以得出出现许多有影响力的人物;由“他们不仅为中华文化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而且在世界史上也占有一席之地。福建文化在宋代发展达到了其前朝后代所无法比拟的历史巅峰”可以得出领先于全国;是古代福建文化的高峰。
原因:可以从福建所代表的南方地区与当时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的史实来回答。如:宋代印刷造纸业的发展;教育事业的发展;朱熹等著名人物的推动;宋代相对宽松的文化氛围;理学的影响;科举考试的推动。
(2)依据:题目要求“根据材料二”回答。由材料二中的“吴歌这一腔质朴的、真挚的人生感受,萌动着追求人生幸福的渴望”可以推论出依据是人文意识的觉醒。意义:一般研究思想史会从思想家及其生活环境入手,而以吴歌来研究无疑是拓宽思想史研究的领域。
(3)这一题考查学生认真读图和对图片结合所学历史知识进行准确解读的能力。A图中世界的形状是三叶状,B图则变成了球状;A图三叶应该代表的是大陆板块。即欧亚非三大陆B图则在三大陆基础上增加美洲;A图世界的中心是欧亚非交汇处B图则转向以大西洋为中心;还可以看出海岸线由平滑转向更加曲折清晰;能绘制出的岛屿更多;开始用经纬度来划分世界区域等。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