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测评(A)
(满分120分,时间120分钟)
一、语言基础知识运用(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天堑(qiǎn) 珠玑(jī)
竞豪奢(shē) 暮霭沉沉(ǎi)
B.料峭(qiào) 蓑衣(shuō)
周公瑾(jǐn) 还酹江月(lèi)
C.鲈鱼(lú) 巷陌(mò)
佛狸祠(cí) 玉簪螺髻(zān)
D.梧桐(wú) 薄雾(báo)
憔悴损(sǔn) 乍暖还寒(huán)
解析:A项,“堑”读qiàn;B项,“蓑”读suō;D项,“薄”读bó。
答案:C
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参差:高低不齐。
B.何妨吟啸且徐行 吟啸:吟咏长啸。
C.落日楼头,断鸿声里 断鸿:失群的孤雁。
D.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次第:连续不断。
解析:D项,“次第”的意思是“光景、状况”。
答案:D
3.下列对联写的是李清照的一项是( )
A.兵甲富于胸中,一代功名高宋室;忧乐关乎天下,千秋俎豆重苏台。
B.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C.质而绮,真且醇,自可传之千古;樽中酒,篱下诗,岂甘了此一生。
D.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绿杨深处;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
解析:A项,“忧乐关乎天下”出自《岳阳楼记》中的名句,可知写的是范仲淹。B项,“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可知是辛弃疾。C项,“樽中酒,篱下诗”可知是陶渊明。D项,“漱玉集”“金石录”可知是李清照。
答案:D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柳永是另一类的人物,他先以极大的热情投身政治,碰了钉子后没有像大多数文人那样转向山水,而是 。
①一个特殊的代表
②扎到市民堆里
③成就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④转向市井深处
8
⑤他是中国封建知识分子中一个仅有的类型
⑥在这里成就了他的文名
A.④①⑥②⑤③ B.④②⑥③⑤①
C.②①③④⑥⑤ D.③⑥④②⑤①
解析:从“转向”到“扎到”,从“成就”再到“代表”,按句意的逻辑关系排序。
答案:B
二、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5~7题。
词是按照乐谱填作的,所以大都是先有了歌谱然后才能填作歌词。作谱与填词的人都应该深谙乐理。在宋代,不少词人同时又是音乐家,他们能够创调制谱,就往往自己作谱,自己填词。如姜夔的自度曲十七首,歌谱与歌词皆出于他一人之手。但并不是每个词人都能作曲,一人独自作谱作词的究属少数。大多数词人只是根据前代或当代现成流行的乐谱填词,或者是一人作谱,一人填词,共同合作。如宋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下说:“柳永字耆卿,为举子时,多游狭邪,善为歌辞。教坊乐工每得新腔,必求永为辞,始行于世,于是声传一时。”又如《碧鸡漫志》卷二说:“江南某氏者,解音律,时时度曲。周美成与有瓜葛,每得一解(曲),即为制词,故周集中多新声。”柳永和周邦彦都是懂得音律的大词人,他们都同教坊乐工和作曲家密切配合,制词以填新腔。像这样歌谱与歌词分出于二人之手的在宋词中不在少数。如《玉梅令》,姜夔《玉梅令》词序说:“石湖(范成大的号)家自制此声,未有语实之,命予作。”又如《明月逐人来》,宋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十六说:“乐府有《明月逐人来》词,李太师撰谱,李持正制词。”
但是也有先作了词然后再配以乐谱的。如姜夔《长亭怨慢》词序说:“予颇喜自制曲,初率意为长短句,然后协以律,故前后阕多不同。”他的自度曲可能好些是先作词后谱曲的。又如《鱼游春水》一词,《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十九引《复斋漫录》:“政和中,一中贵人使越州回,得词于古碑阴,无名无谱,不知何人作也。录以进,御命大晟府填腔,因词中语,赐名《鱼游春水》。”不过这种先有词后作谱的情况还是比较少的。按谱填词,往往会为了迁就曲谱,在文字语句方面受到一些句法和声调上的限制,使自己的思想感情不容易充分、圆满地表达出来。所以《碧鸡漫志》卷一说:“今先定音节,乃制词从之,倒置甚矣。”先作词后配谱就可以不受拘束,如意表达。但是这必须作词者同时又能作曲,或者和作曲家密切配合,才能使所作的词适宜于配上谐美的歌谱。
杨缵《作词五要》说:“第三要填词按谱。自古作词者能依句者少,依谱用字者百无一二。词若歌韵不协,奚取焉?”张炎《词源》卷下也感叹道:“今词人才说音律,便以为难,所以望望然而去之。”因为宋代词人并不都是通晓音律的,能够完全依照音谱拍眼作词的并不多。一般词人作词,本来并不要求合乐歌唱,所以往往不协律腔。他们大都只是选取前人的作品为范例,依其字句声韵填之。他们把词诗律化了,只按照词的诗律而不按照曲的音律来填词,这已不是原来按谱填词的意义了。
(摘自中华书局夏承焘、吴熊和《读词常识》)
5.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是按照乐谱填作的,一般是先有乐谱再填作歌词,不过也有先作了歌词再配上乐谱的情况。
B.更多的词人因为音乐知识匮乏,只能根据现成的乐谱填词,或找能作谱的人合作,自己填词。
C.能够独自作谱作词的作者并不多,因为既要求作者通晓音乐,能独自创调制谱,还要会填词。
8
D.按谱填词,因在语言上受句法声调的限制,不如先词后谱更便于如意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解析:B项,“因为音乐知识匮乏”表述有误,且“只能”与原文中“只是”意思不尽相同。
答案:B
6.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柳永与教坊乐工的合作,一词一谱,相得益彰,使其作品盛传于世,这也是柳永名声大噪的缘由之一。
B.周邦彦与江南某氏有瓜葛,使他常常能近水楼台先得月,频频为新谱作新词,因而词集中新调新谱更多。
C.范成大自创新曲《玉梅令》,但苦于自己没有词人的文学素养,只好请姜夔出手相助,为其新谱填词。
D.吴曾所记《明月逐人来》由李太师撰谱,李持正制词,也是宋词中歌谱与歌词分别出于二人之手的范例。
解析:C项,范成大“苦于自己没有词人的文学素养”,属无中生有。
答案:C
7.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词人同时又能作曲,或者能和作曲家密切配合,就可以先作词,再配上谐美的歌谱,从而创造出传世经典。
B.填词讲究歌韵合协,即曲谱与文字语句协调,但真正能做到乐句与词句合拍的少,能依谱用字的更是少之又少。
C.好多词人谈及音律望而却步。若不能通晓音律,文学功底再好,要完全依照音谱拍眼作词,也是难于登天的事。
D.一般词人作词,并不要求合乐歌唱,往往不协律腔,仅依前人作品的字句声韵仿作,事实上已经把词诗律化了。
解析:A项,原文是“必须作词者同时又能作曲,或者和作曲家密切配合,才能使所作的词适宜于配上谐美的歌谱”,转为“如果……,就……”,逻辑错误。
答案:A
三、课内诗歌鉴赏(10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8~10题。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 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8
8.下列对这两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两首词开头都具有宏大磅礴的气势,“雨打风吹去”与“浪淘尽”意思相同。
B.两首词都采用了景物描写,苏词以壮阔景抒敬慕情,辛词以衰颓景抒抑郁情。
C.两首词都写到了三国时期的英雄人物,苏词是为了反衬,而辛词是为了正衬。
D.两词同出于豪放派大家之手,都借景寓情、托古喻今,表达自己的人生感慨。
解析:C项,“辛词是为了正衬”说法错误,联系这首词的写作背景可知,辛词也是用在京口建功立业的古代英雄反衬南宋朝廷。
答案:C
9.下列对这两首词中语句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苏轼赞颂周瑜与辛弃疾赞颂孙权一样,两人都认为三国时期的吴国在抗击外敌入侵时卓有成效。
B.两首词都写人物,辛词不像苏词那样倾向于人物的音容笑貌、神情风采,而是侧重于史实的叙述。
C.苏轼感慨“早生华发”“人生如梦”,辛弃疾感慨“廉颇老矣”,都有英雄老去、功业无成的悲伤。
D.这两首怀古词中所用典故,都与登临的地点有关,与作者的思想情感有关。不应以多寡论优劣。
解析:A项,理解分析错误,苏轼《赤壁怀古》没有认为“三国时期的吴国在抗击外敌入侵时卓有成效”,只是以周瑜的年少反衬自己的年老而功业难成。
答案:A
10.近代学者王国维评论苏辛二人的词风时说“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你赞同这种说法吗?结合这两首词,谈谈你对“旷”与“豪”的理解。(4分)
解析:苏轼和辛弃疾都是宋代著名的豪放派词人,但二人风格有细微的不同,可以结合苏轼和辛弃疾的思想与处境分析。
答案:我赞同这种说法。苏词写的是个人心胸的旷达,是在个人遭遇仕途挫折后的豁达,“旷”的意思是“开朗,心境阔大”,形容恰切。辛词写的是英雄情怀、报国之情、不得志之愤,“气魄大,直爽痛快”是其鲜明特点。
四、课外诗歌鉴赏(11分)
阅读下面的诗词,完成第11~12题。
诉衷情
李清照
夜来沉醉卸妆迟,梅萼插残枝。酒醒熏破春睡,梦远不成归。 人悄悄,月依依,翠帘垂。更捼①残蕊,更捻余香,更得些时。
注:①捼:揉搓。
孤雁儿并序
李清照
世人作梅词,下笔便俗;予试作一篇,乃知前言不妄耳。
藤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沉香断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游春意。 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吹箫人①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
8
注:①吹箫人:《列仙传》记载,萧史善吹箫,秦穆公就把女儿弄玉嫁给他。后两人在凤凰台吹箫引凤,后随凤飞升,双双成仙。
11.这两首梅花词蕴含的感情有何不同?(5分)
解析:鉴赏诗歌的情感,除抓住诗歌的意象外,还要抓诗歌中的“情”词。第一首从“春睡”“梦远”“酒醒”“悄悄”“依依”等词可知,是少妇对远方丈夫的思念之情;后一首从“藤床纸帐”“疏雨萧萧”“吹箫人去”“没个人堪寄”可知是寡居时对亡夫的思念。
答案:第一首蕴含的是少妇李清照对远方丈夫的思念之苦,第二首蕴含的是寡居时李清照对亡夫的怀念之痛。
12.简析两首词是如何借梅写情的。(6分)
解析:此题考查对词人借景抒情手法的理解。抓住词人所写的梅花的特点以及词人的心情分析即可。
答案:第一首借“梅萼插残枝”,表现少妇的借酒浇愁之后的慵懒放任;借梅香“熏破春睡”,让少妇无法入眠,深陷思念;“更捼残蕊,更捻余香”,反复揉搓梅花以打发光阴,暗示内心的寂寞无聊。第二首以梅花三弄之曲引发愁思,“梅心惊破”将冬梅之开进行拟人化展示,暗写自己闻笛后内心的震动和不尽的遗憾;词末借折得梅花,却无人可寄,暗示丈夫亡故,隐含怀念之痛。
五、文学类文本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16题。
在惠州遇见苏东坡
谢有顺
①有一处地方,我不算熟悉。但我却是常常想起的,那就是——惠州。它位于珠江三角洲东北端,素有“岭南名郡”“粤东门户”之称,有江,有海,有瀑布山泉,还有西湖。我喜欢有水的地方,水多了,人就活得滋润。第一次去惠州,游西湖,湖山相连,想到的不是杭州西湖,也不是福州西湖——尽管这三大西湖,各有娇媚。我想到的却是苏东坡。
②死去了近千年还能常被人记起的人,苏东坡是一个。在惠州,东坡遗迹有近二十处,有些是重修的。但天然的景观,我想总还是苏东坡看过的吧?他住过的白鹤峰,下有东江,上有古树,美不胜收,想当年,东坡先生登山远望,江天一色,古树婆娑,人影徘徊,会是怎样的心境?他大约会想起黄州,醉酒、作诗,终究难以抹去心底的那丝寂寞。“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这是他在黄州时写的词,在惠州时,这可能也是常常重复的场景。
③苏东坡想“江海寄余生”,他的晚年,也确实与江海为伴。惠州的水边,就处处留有他的足迹,西湖更是如此。他解囊助修东、西新桥,筑苏堤,一些钱,还是动员弟媳妇捐献的,为此,他自己的犀带,据说也卖了。一个罪官谪居岭南,还能如此心系百姓,为这个“蛮貊之邦”增添斯文,也就难怪今天的惠州人会尊他为百世之师了。
④“一自坡公谪南海,天下不敢小惠州”。确实,地处偏远的惠州,得以名扬天下,总是离不开这些名人的身影。其实,早在唐代,惠州就是“罪官的流放地”,宰相张锡、义武军节度使浑镐、桂管防御观察使郑亚、中书舍人崔沆等人,都曾先后谪居惠州。当年,惠州人宽待这些名士,他们的后代至今受益。“五四”时期的老夫子吴虞有诗云,“英雄若是无儿女,青史河山更寂寥”。惠州的山水再秀美,若是没有苏东坡的雄才助兴,少了孙中山、廖仲恺、邓演达、叶挺等人的革命身姿,怕也是要寂寥、逊色许多的。
8
⑤或许,好山好水,才能出好人,养好人吧。一个地方,投缘于哪一种生命气质,并非偶然的。城市有城市的气质,山水也有山水的偏好。惠州人的热情、重义,在岭南是有名的。苏东坡有恩于他们,他们纪念他,而似我等一介闲人,踏足惠州,他们照样热情相迎。我后来查找苏东坡抵达惠州后写的第一首诗,发现他记述的也是惠州人的这一特点。那是宋哲宗绍圣元年的初冬,苏东坡的船一靠岸,就看到码头上站满了迎接他的人,他不禁感叹:“仿佛曾游岂梦中,欣然鸡犬识新丰。吏民惊怪坐何事,父老相携迎此翁。”他觉得这地方似曾相识,好像梦里来过,要不,怎么连当地的鸡狗都认识他呢?那么多人出来迎接他,关心他为了何事被贬,此情此景,令他热泪盈眶。苏东坡暮年,作有《自题金山画像》一首,词句悲凉:“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他念念不忘惠州,当然不仅是因为在西湖孤山上留下了小妾朝云的墓,也非想念桥东那口东坡井,他自然是想起了惠州人,以及自己在那里谪居三年的温暖时光。
⑥有一次去惠州,朋友笑问,苏东坡在惠州到底吃掉了多少荔枝?这当然是无法考了。“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有快意,也有留恋。读苏东坡的诗,会发现,他写过很多食物,他讲究吃,这表明他对世俗生活有着难言的热爱,没有一般文人的酸腐。惠州梅菜,东江糯米酒,酿豆腐,罗浮山酥醪菜,百草油,惠阳三黄鸡,大概苏东坡都是吃过的,只是他手头拮据,这些美食,尤其是三黄鸡,怕也无缘常常品尝。何以为证?手头刚好有一则苏东坡写的家书,里面写道:“惠州市井寥落,然犹日杀一羊。不敢与仕者争买。时嘱屠者买其脊骨耳。骨间亦有微肉,熟煮热漉出,渍酒中,点薄盐炙微燃,食之。终日抉剔,得铢两于肯綮之间,意甚喜之,如食蟹螫。率数日辄一食,甚觉有补……”读到这里,我已经口水漫溢了。想当年,惠州每天杀一头羊,好肉自然让官老爷们吃了,骨头缝里的肉碎,却被苏东坡吃得香飘千年,“岂复知此味乎?”东坡肉在杭州西湖边上的楼外楼早已是名菜,惠州人打了多年的东坡文化牌,何不也在自己的西湖边做上一道东坡羊骨头肉,渍酒中而食之?或许惠州的某个小巷里早已有这道菜了,只是我无口福,至今未能吃到而已。
13.简述文章第①段中画线的句子在文中的作用。(4分)
解析:画线的语句是一个表转折关系的句子,强调的重点是转折连词后“常常想起”的“惠州”,这样可以从引出写作的对象、奠定情感基调等角度分析。
答案:点出了本文的写作对象——惠州,抒写了作者对惠州的热爱之情;总领下文,引出对惠州和苏东坡的抒写。
14.请说说文章题目《在惠州遇见苏东坡》中“遇见”一词的含义及表达效果。(4分)
解析:此题考查对含蓄语句中关键词的理解。“遇见”应该是“碰面”“看见”的意思,但本文作者和苏东坡相距千年,可见“遇见”一词应是“想象”“感悟”“感受”的意思。据此,结合文中写苏东坡在惠州留下的大量诗文、故事和遗迹,以及我的感受分析即可。
答案:“遇见”即碰见,作者说自己在惠州碰见了苏东坡,写出了苏东坡对惠州的影响,也写出了苏东坡的遗迹让作者好像见到了苏东坡一样。这样写具体形象,给人以亲临其境的感觉。
15.文章的第⑥段用了大量的文字写了苏东坡在惠州的饮食情况,作者写这些有什么用意?(4分)
解析:解答此题,要结合作者对苏东坡的看法分析。在文中,作者说苏东坡在惠州的三年时光是“温暖”的,“他对世俗生活有着难言的热爱,没有一般文人的酸腐”。这些可以作为解答此题的着眼点。
8
答案:写这些照应了文章第⑤段,突出表现了苏东坡谪居惠州的三年的温暖时光,他对惠州有留恋,生活快意;同时也表现了苏东坡的真性情,对世俗生活的热爱,不同于一般的酸腐文人,超然而不脱俗。
16.有人认为本文言犹未尽,请你结合对文意的理解,为本文续写一个合理的结尾,并简述这样续写的理由。(续写的结尾不超过50字)(6分)
解析:本题具有开放性,可以从首尾呼应、总括照应、点睛升华、直抒胸臆、以景显情等角度进行续写,续写要合情合理,语言风格相近,语句通畅,理由的阐释言之成理即可。
答案示例:离开惠州前的那天晚上,我做了一个香喷喷的梦,和东坡居士把酒笑谈,眼前,竟有一道东坡羊骨头肉。理由:紧扣“遇见”,与东坡梦中相见,篇末点题。
六、写作(60分)
17.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江畔,一盏渔火,闪烁在烟雾茫茫的江面,点亮了远游者思乡的眼眸;绝境,一束灯光,照射进漆黑一团的洞穴,燃起了濒死者求生的希望……灯火给人间送来光明、温暖,也给人们送来了丰富的生活、美好的情怀、精神的力量、思想的启迪。
请以《不灭的灯火》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立意自定,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得抄袭。
写作提示:首先要理解“灯火”的含义,“灯火”是生活中每一个人都熟悉的,但在这里,它又赋予具体的灯火更多的内涵,它应该具有了一定的比喻义、象征义。从所给材料看,灯火能够点亮一种情感,也能够给人以希望等,所以,这里要写的灯火一定是充满了光明、温暖、爱意的,是能够给人以美好的情怀、精神的力量、思想的启迪的,如古往今来的圣哲先贤、仁人志士的思想、品质、精神等,只有这样的灯火才是永远“不灭的”。
例文:
不灭的灯火
张 露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方魂牵梦绕的土地,得意时想到它,失意时念着它。逢年过节,触景生情,随时随地想到它。海天茫茫,风尘碌碌,酒阑灯灺人散后,良辰美景奈何天。洛阳秋风,巴山夜雨,都会情不自禁惦念它。离得久远了,使人愁肠百结。不论历史的车轮如何转动,故乡永远是人心中不灭的灯火。
“客舍并州数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无端又渡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乡”。人一离开乡土,就成了失根的兰花,逐浪的浮萍,因风四散的蒲公英。多少人仗着年少气盛,横一横心,咬一咬牙,扬一扬手,向恋恋不舍的故乡告别,去追求自己的理想。在外面漂泊久了,无间断的辗转也使他的心疲倦了。这时,他就会想到自己的故乡,乡土的梦也开始在脑海中萦绕。更多的人却因为身不由己,为了金钱、荣誉,为了开创更大的天地,回乡的情景也只能成为梦中的景象了。可是为了抚慰自己离乡的痛楚,他们就迫切希望自己的居住地成为自己的故乡,渴求着在这片新天地中扎下根。但故乡的梦,如同不灭的灯火,永远追随着他们。
8
“那一缕缕淡淡的炊烟,柔柔绵绵化作故乡的家园,满目烟波,融入了低回的游子吟唱。月是故乡明,披一袭月亮的轻纱,望雁行横穿天塔,心儿在归途的钢琴上弹奏,是故乡山林中萤火虫灯下的温馨,那一缕缕淡淡的炊烟,是屡经发酵的语言,是熟透的心结乡梦”。现代人久离故土,心中难免也会积郁起一叠叠沉甸甸的乡情。乡情就像一条柔韧而绵长的丝线,无路走到哪里,它总会伴你同行。山隔不断,水剪不断,一头系着故乡,一头系着离乡人的心头。故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虫一鸟,一星一月,日出日落,包括着童年挖塘泥捏泥人的乐趣,母亲呼唤孩子回家吃饭的声音,以及祖母夜晚给孩子讲过的故事,这些都在人的心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任凭时间的冲磨也不能使它褪去颜色。
故乡如一弯新月,悄然挂在情感的枝桠,如一缕微风,轻柔吹拂着漂泊的灵魂。流淌的岁月,如梦的故乡,似浮雕镌刻于心灵的丰碑,读不尽那深刻的内涵。
故乡,是人生旅途中永远不灭的灯火……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