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庆铁人中学2015-2016学年度上学期高二期末考试
历史试题
考试时间:90分钟 总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2分,共48分)
1.战国时期,在治国方略上主张“名礼仪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的著名思想家是
A.孟子 B.韩非子 C.墨子 D.荀子
2.下列观点或学说中,包含有约束君主意图的是
A.“法不阿贵,绳不绕曲” B.天人感应
C.“为政治要,在于用人” D.“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3.西晋傅咸说:“夫其何物,厥美可珍。廉方有则,体洁性真。含章蕴藻,实好斯文。取彼之弊,以为此新。”与此相关的发明是
A.造纸术 B.印刷术 C.指南针 D.火药
4.汉武帝“用主父偃谋,令诸侯以私恩裂地,分其子弟„„”和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都体现的思想是
A.“君权神授”思想 B.“大一统”思想 C.反专制思想 D.理学思想
5.魏晋南北朝时期,前秦重用中原的儒士如王猛等,大兴儒学;北魏孝文帝时期,儒学之兴盛,更是“比隆周汉”。这说明
A.动荡时期统治者更依赖儒学巩固统治 B.儒学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主流思想
C.该时期实现三教合一,儒学发展兴盛 D.少数民族封建化完成
6.陈寅恪认为宋朝“尚气节而羞势利”,这是因为当时
A.理学逐渐盛行 B.商品经济繁荣 C.儒学受到冲击 D.中央集权加强
7. 李贽说:“商贾亦何可鄙之有?挟数万之资,经风涛之险,受辱于官吏,忍诟于市易,辛勤万状,所挟者重,所得者末。”明代蒲州商人王文显训诫其子说:“夫商与士异术而同心,故善商者,处财货之场而修高明之行,是故虽利而不污。”上述主张
A.发展了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 B.奠定了“工商立国”的思想基础
C.体现了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 D.肯定了商人追逐利益的精神
8.《红楼梦》中,贾宝玉的父亲让仆人转告贾府私塾老师说:“什么《诗经》、古文,一概不用虚应故事,只是先把‘四书’一气讲明背熟,是最紧要的。”
- 6 -
据此推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
A.理学居于统治地位,“四书”更受重视 B.孔子权威地位动摇,《诗经》遭到轻视
C.科举制度弊端暴露,富家子弟弃儒从商 D.《红楼梦》取材于现实,反映宋代生活
9. 宋以后是戏曲发展时期,三国戏尤其盛行。起初关羽只是在佛教中被济度成神,宋徽宗时封关羽为忠惠公、武安王,明清时关羽被加封为“忠义神武关圣大帝”。材料表明
A.戏剧在社会上发挥教化功能 B.戏剧是加强思想控制的工具
C.市民文化需要世俗神化英雄 D.儒道佛在民间传播逐渐合流
10.清代有学者说:“古有儒、释、道三教,自明以来,又多一教,曰小说„„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以至儿童、妇女不识字者,亦皆闻而如见之,是其教较之儒、释、道而更广也。”这表明
A.世俗文化整合了社会的价值观念 B.小说成为一种新的宗教传播载体
C.小说的兴起冲击了封建等级观念 D.市民阶层扩大推动世俗文化发展
11. 辛亥革命爆发后不久,孙文指出:“(中国)每省对于内政各有其完全自由,各负其统御整理之责; 但于各省上建设一中央政府,专管军事、外交、财政,则气息自联贯矣。”此语表明孙中山
A.认同自由平等的观念 B.放弃民主共和的道路
C.主张三权分立的原则 D.汲取分权制衡的思想
12. “‘觉悟’的声浪,在二十世纪新潮流中,澎渤得很利害。……有了这种‘觉悟’,遂酿成这次全国的‘学潮’,冲动了全国的学生界……”。“酿成”此次“学潮”的原因之一是
A.魏源、严复的宣传 B.康、梁维新思想的传播
C.新文化运动的推动 D.新民主主义理论的诞生
13. 1919年2月9日,发表于《每周评论》的《新时代之根本思想》一文指出:“现在时代的根本思想,依我看起来,就是个‘德谟克拉西’„„所谓的‘德谟克拉西’,就是扫除社会上贵族阶级,用一般民众,组成一个完全平等的社会团体。所谓‘经济的德谟克拉西’,就是废止资本主义生产,用一般民众,造出大家是劳动者,大家做了大家用的一个平等的经济组织。”该文
A.拉开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序幕 B.宣扬西方资产阶级权力制衡的民主政治
C.将社会主义的内容注入到民主的口号中 D.呼吁以暴力革命的手段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14.古希腊某一思想家认为,“一切别的东西都系于灵魂,而灵魂本身的东西,如果它要成为善,就都系于智慧”。该思想家
- 6 -
A.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 B.使哲学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
C.鼓励人们独立理性地思考 D.在自然科学领域取得卓越成就
15.彼特拉克说,“属于人的那种光荣对我就够了”“我的原则是,关于我们在人间所能希望的光荣,我们在人间的时候去追求它是对的”。他的这种思想反映了
A.文艺复兴倡导追求现世幸福 B.文艺复兴主张推翻封建专制
C.启蒙运动宣扬天赋人权 D.科学家勇于追求科学真理
16. 一位法国启蒙思想家指出:“主权是不可分割的,不可转让的,而且它在本质上就存在于共同体的全体成员之中。”“正如主权是不能转让的,同理主权也是不能代表的;主权在本质上是由公意构成的,而意志又是绝对不可以代表的”该思想家主张
A.建立完善的代议制 B.由人民直接行使主权
C.为防止独裁应分权制衡 D.个人意志即主权
17.一位思想家说:“设计一种人类的集合体,以用集体力量来保障每一个加盟的个体和他的财产;在这一集体中,个体虽然和整体联系在一起,但依然自由如初,只听从自己的意志。”这表明他主张
A.社会契约论 B.实行财产集体制 C.君主立宪制 D.废除财产私有制
18.在1543年出版的《天体运行论》中,哥白尼提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在1859年出版的《物种起源》中,达尔文提出了生物进化理论。两种学说的共同意义是
A.提供了观察世界的新视角 B.推动了近代科学体系的形成
C.肯定了人的价值尊严 D.奠定了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基础
19.文学艺术是现实生活的一面镜子。面对世界大战和经济大萧条等社会危机的冲击,人们陷入苦闷、迷茫、虚无之中。由此,西方文艺作品出现了夸张、怪诞的表现手法。下列作品能突出反映这一特点的是
A.《恰尔德•哈罗德游记》 B.《战争与和平》 C.《等待戈多》 D.《母亲》
20.“„„整个世界骤然间都给画家笔下提供合适的题材了。色调的美丽组合,色彩和形状的有趣排布„„不论他在哪里有所发现,都能安下画架„„摹绘到画布上。‘高贵的题材’,‘平衡的构图’、‘正确的素描’这些古老的魔鬼统统被抛到一边。艺术家在考虑画什么和怎样画时只遵照自己的敏感性,此外对什么都不承担责任。”下列作品中与其风格相似的是
A.《自由引导人民》 B.《向日葵》 C.《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D.《蒙娜丽莎》
21.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了一条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以邓小平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创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两者的共同点是
- 6 -
A.都开展了武装斗争 B.都主张实事求是,从中国的国情出发
C.都实现了国共合作 D.都把反“左”作为革命进程中的重要任务
22.有一次,爱因斯坦与卓别林共同出席一个宴会,他们都受到了热烈的欢迎。卓别林对爱因斯坦开玩笑说:“大家欢迎我是因为他们都能理解我,大家欢迎你是因为他们都不理解你。”此语意指
A.人们更热衷于观赏艺术表演 B.经典物理学通俗易懂且教常见
C.相对论有悖于人们的常识 D.科学家不如艺术家喜闻乐见
23.某兴趣小组以“新中国科技世界之最”为课题,开展研究,收集到以下资料,其中最适合入选的是
A.中国第一颗原子弹 B. 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C.“南优2号”杂交水稻 D.“神舟五号”载人航天飞船
24.新中国实行的高考制度在“文化大革命”中中断。其间,高等院校在1966—1969年未招生,1970—1976年实行“自愿报名,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的办法招收工农兵入学。由此可见,1977年“恢复高考”主要指恢复
A.高等教育 B.以群众推荐为主要的招生方式
C.高校招生 D.以文化考试作为录取的主要依据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2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5分)。
材料一 明清之际,随着西方传教士来华,中国人发现他们带来的很多东西是中国很早就有的。被誉为清初“历算第一名家”的清初科学家梅文鼎提出了“西学中源”说。他生于明代官宦之家又受教于明朝遗老,后又受到清朝皇帝的宠爱,潜心钻研西学却又有“奉耶稣”而“弃儒先”之虞,这种矛盾的境遇促成了他积极地鼓吹“西学中源”说。在天文学领域,他宣称西方的地球五带源于《周髀算经》,又说《黄帝内经》“地之为下”是地圆说得肇端。在数学领域,论证了几何学即始于勾股的理论。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 近代以来,“西学中源”说被日益放大,最后变成什么都源于中国了。许多洋务派、维新派、革命派乃至顽固守旧派,在涉及中西文化交流时,都从各自的文化观念出发,不同程度地利用“西学中源”说。洋务派代表人物张之洞不仅大力主张“西学中源”说,还将其改造成为“中体西用”说。梁启超于 1902 年写《古议院考》,论证中国古代“虽无议院之名,而有其实也。”
- 6 -
早已有了类似议院的机构。康有为等都将中国上古的尧舜禹时代比作西方的民主、民权时代。章太炎、梁启超还试图证明中国古代的井田制和均田制具有社会主义的成分。顽固派、保守派认为西学在中国既然古已有之,就没必要再去学习西方了。
—— 黄敏兰《近代开放史上的“西学中源”说》
材料三 随着时代的推移,中国人引进西学的阻力越来越小。甲午战争后,人们开始觉得“西学中源”说没有道理,此后的革命家、改良家就开始一概否定中国文化,从而放弃“西学中源”说。“西学中源”说便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 黄敏兰《近代开放史上的“西学中源”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梅文鼎倡导“西学中源”说的原因。 (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近代各派倡导“西学中源”的观点,简析“西学中源”在近代的积极影响。(12分)
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检测试卷 第 5 页( 共 6 页) 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检测试卷 第 6 页( 共 6 页) ( 装 订 线 内 不 要 答 题 ) 考场座位号 班级 姓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甲午战争后“西学中源”说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的原因(7 分)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欧洲文艺复兴的策源地在意大利,宗教改革的故乡在德国,启蒙运动的中心在法国,绝非偶然,它们显然是由各自深刻而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所决定的。
——摘自董小燕《西方文明:精神与制度的变迁》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中“各自深刻而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分别是什么?它们共同的精神是什么?(12分)
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一 食贱则农贫,钱重则商富;末事不禁,则技巧之人利,而游食者众之谓也。故农之用力最苦,而赢利少,不如商贾技巧之人……食贵则田者利,田者利则事者众。食贵,籴(即买米)食不利,而又加重征,而民不得无(不)去其商贾、技巧而事地利也。
——《商君书·外内》
材料二 熙宁四年(1071年),司农寺拟定的免役法规定:废除原来按户等轮流充当衙前等州、县差役的办法,改由州县官府出钱雇人应役,各州县预计每年雇役所需经费,由民户按户等高下分摊。原不负担差役的官户、女户、寺观,也要按同等户的半数交纳钱,称助役钱。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商鞅和王安石在惠农方面的具体措施和共同作用。(8分)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次变法结果的异同。(7分)
- 6 -
- 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