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学年高中语文必修四综合测试卷(含解析新人教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2016学年高中语文必修四综合测试卷(含解析新人教版)》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综合测评 ‎(满分150分,时间120分钟)‎ 第Ⅰ卷 阅读题(共70分)‎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重阳节的来源,向来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是南朝《续齐谐记》所载的东汉汝南人桓景经方士费长房指点登山辟邪躲过一劫的故事。不过这个说法,并不可信。《齐谐》是一部志怪书,连作者自己也没有把它视作史实。晋葛洪《神仙传》说,费长房在东汉时曾做过汝南市掾,后来跟仙人壶公入山修道去了。而桓景,在有关东汉、三国史事的文献资料中都寻觅不到影子,仅仅在《宋书·符瑞志》中提到东晋成帝时有个太守叫桓景。‎ 春秋战国时期对山神的崇拜已很普遍,并形成了一套祭祀礼仪,而这种登高祭祀活动,在人类早期是作为最直接的生存需求出现的。原始先民依靠采集和狩猎谋生,群居穴处,辗转山林。山林间生长着各种植物,隐栖着许多飞禽走兽,物产丰饶,早就引起人们的关注。山上云雾弥漫,而人们又观察到云气能致雨,以为山岳为神龙居所,有降雨的能力。而且,山峰插入云霄,高不可攀,人们以为是登天的梯子或撑天的柱子,上面是神仙的居所,并且虔诚地相信,只要登上它,就能超越芸芸众生。原始先民领略了莽莽群山千变万化的自然现象,因而滋生了“万物皆有灵”的神秘自然观念,崇拜、敬畏山岳山神,并且激发了登临神山圣境的强烈愿望。“崇”字从“山”从“宗”,说明“崇拜”原来就是专对山岳而言的。‎ 秦统一中国后,一直到汉朝,皇帝对山川祭祀都非常重视,每年都要巡狩、祭祀或封禅名山大川,各地登高的活动也随之兴起。据史料记载,约于刘邦在中原创立汉朝之时,割据岭南的南越王赵佗就曾登临越秀山,君臣饮宴游乐。与刘邦同时代的汉闽越王无诸,也在九月九日率领臣属登上福州的于山,插茱萸,饮菊花酒,宴集游乐。这些登高活动,比桓景的所谓“登高避祸”要早二百多年。最早明确记述九月九日登高习俗的是三国初期魏文帝曹丕的《九日与钟繇书》:“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九是最大的阳数,“九九”相重,又与“久久”谐音,故认为是适宜于长久、十分吉利的节日。‎ 稍后,南朝梁宗懔的《荆楚岁时记》记述了当时的重阳节俗:“九月九日,四民并藉野饮宴。”北朝杜台卿的《玉烛宝典》进而解释说:“其时黍秫并收,因以黏米嘉味触类尝新,遂成积习。”这些记载都说明重阳节的最初含义并非辟邪避灾,而是欢庆祈福。农历九月,夏季作物已经成熟,晚秋作物也丰收在望。黍秫收割后,各家各户满怀丰收的喜悦,品尝以黍米或秫米做成的新米饭,娱神又娱人。士农工商各行各业的人,成群结队到都外铺草为席,设宴饮酒,欢乐相庆,答谢山川大地赋予的恩惠,并祈求神灵继续保佑,使人们丰衣足食,得以长寿。‎ 古人说:“重九须登高,不高无节气。”自各地开山建刹以来,重阳登高便由人类原生态山岳山神崇拜,过渡为朝觐山神与菩萨的朝山活动,并最终演变为群众性的登山娱乐体育活动。‎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下列有关“重阳节”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14‎ A.重阳登高源自原始先民的山岳山神崇拜,他们在领略群山千变万化的过程中,滋生了“万物皆有灵”的神秘自然观念,并激发了登临神山圣境的强烈愿望。‎ B.古人认为,“九”是最大的阳数,而“九九”相重,又与“久久”谐音,因而“重阳节”被认为是一个寓意长久、十分吉利的节日。‎ C.重阳登高的习俗由来已久,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就在重阳佳节登高祭祀,汉朝时南越王赵佗、汉闽越王无诸等也曾在这一天率群臣登山饮宴游乐。‎ D.重阳节的最初含义并不是辟邪避灾,而是欢庆祈福。这从南北朝时期的《荆楚岁时记》和《玉烛宝典》等著作的有关记述和解说中可以得到证明。‎ 解析:C项“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就在重阳佳节登高祭祀”错误,春秋战国时期的登高祭祀活动不一定是在九月初九重阳节那天。‎ 答案:C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作者说《齐谐》是一部连作者自己都未将其视作史实的志怪书,言外之意是《续齐谐记》中关于桓景登山辟邪一事的记载也不宜作为可信的史实来对待。‎ B.山林物产丰饶,能为依靠采集和狩猎谋生的原始先民提供最直接的生存资料,这是他们崇拜山岳山神的一个重要原因。‎ C.高耸入云的山峰如同登天的梯子或撑天的柱子,能够通往神仙的居所,只要虔诚地登上它,就能超越芸芸众生。‎ D.史料记载的重九登高活动可以追溯到比所谓桓景登高避祸早二百多年的汉初,但直到三国时期才有了重阳登高习俗的明确记述。‎ 解析:C项山峰“能够通往神仙的居所,只要虔诚地登上它,就能超越芸芸众生”只是原始先民虔诚的信仰,并非事实。‎ 答案:C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晋葛洪《神仙传》说,费长房在东汉时曾做过汝南市掾,而有关东汉、三国史事的文献资料中却均无桓景其人的记载,可见费长房指点桓景登高避祸的说法并不可信。‎ B.秦统一至汉朝历代帝王对山川祭祀的重视和各地开山建刹的助推,使重阳登高由原生态山岳山神崇拜过渡为朝觐山神与菩萨的朝山活动。‎ C.重阳节的习俗兼有“娱神”“娱人”两种功能,前者在于感谢自然的恩泽,祈求神灵的保佑;后者则在于亲朋相会宴饮,共享丰收喜悦。‎ D.“重九须登高”,如今,重阳登高已演变为一种群众性的登山娱乐体育活动,这与古人登高祈福的风俗颇有不同,说明随着时代变迁,节日的风俗也会随之变化。‎ 解析:B项对“重阳登高由原生态山岳山神崇拜过渡为朝觐山神与菩萨的朝山活动”的原因理解错误,原文是“自各地开山建刹以来……”‎ 答案:B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4~7题。‎ 14‎ 临川靖惠王宏,字宣达,文帝第六子也。长八尺,美须眉,容止可观。仕齐为北中郎桂阳王功曹史。宣武之难,兄弟皆被收。道人释惠思藏宏。及武帝师下,宏至新林奉迎。建康平,为中护军,领石头戍事。天监元年,封临川郡王,位扬州刺史,加都督。‎ 四年,武帝诏宏都督诸军侵魏。宏以帝之介弟,所领皆器械精新,军容甚盛,北人以为百数十年所未之有。九月,洛口军溃,宏弃众走。其夜暴风雨,军惊,宏与数骑逃亡。诸将求宏不得,众散而归。弃甲投戈,填满水陆,捐弃病者,强壮仅得脱身。宏乘小船济江,夜至白石垒,款城门求入。临汝侯登城谓曰:“百万之师,一朝奔溃,国之存亡,未可知也。恐奸人乘间为变,城门不可夜开。”宏无辞以对,乃缒食馈之。‎ 宏妾弟吴法寿性粗狡,恃宏无所畏忌,辄杀人。死家诉,有敕严讨。法寿在宏府内,无如之何。武帝制宏出之,即日偿辜。南司奏免宏司徒、骠骑、扬州刺史。武帝注曰:“爱宏者兄弟私亲,免宏者王者正法,所奏可。”宏自洛口之败,常怀愧愤,都下每有窃发,辄以宏为名,屡为有司所奏,帝每贳之。十七年,帝将幸光宅寺,有士伏于骠骑航待帝夜出。帝将行,心动,乃于朱雀航过。事发称为宏所使帝泣谓宏曰我人才胜汝百倍当此犹恐颠坠汝何为者我非不能为周公汉文念汝愚故。宏顿首曰:“无是,无是。”于是以罪免。而纵恣不悛,奢侈过度,修第拟于帝宫,后庭数百千人,皆极天下之选。所幸江无畏服玩侔于齐东昏潘妃,宝屧直千万。好食鲫鱼头,常日进三百,其它珍膳盈溢,后房食之不尽,弃诸道路。普通元年,迁太尉、扬州刺史,侍中如故。七年四月薨,自疾至薨,舆驾七出临视。及薨,诏赠侍中、大将军、扬州牧,谥曰靖惠。‎ ‎(节选自《南史·卷五一》)‎ ‎4.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长八尺,美须眉,容止可观    容止:仪容举止 B.捐弃病者,强壮仅得脱身 捐弃:抛弃,丢下 C.屡为有司所奏,帝每贳之 贳:赞赏 D.死家诉,有敕严讨 敕:君王的命令 解析:“贳”,宽容,原谅。‎ 答案:C ‎5.下列给文中画波浪线的文字的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事发/称为宏所使/帝泣谓宏曰/我人才胜汝百倍/当此犹恐颠坠/汝何为者/我非不能为周公汉文/念汝愚故 B.事发/称为宏所使帝泣/谓宏曰/我人才胜汝百倍/当此犹恐颠坠/汝何为者/我非不能为/周公汉文念汝愚故 C.事发称为宏所使/帝泣谓宏曰/我人才胜汝百倍/当此犹恐颠坠/汝何为者/我非不能为周公/汉文念汝愚故 D.事发称为宏所使/帝泣谓宏曰/我人才胜汝百倍/当此犹恐颠坠/汝何为者/我非不能为/周公汉文/念汝愚故 解析:可采用比较的方法,看哪一项的断句比较切合文段的意思,没有出现割裂文意的现象。‎ 答案:A ‎6.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萧宏相貌出众,宣武之难时,兄弟被捕,是一名叫释惠思的道人把他藏匿起来才逃过一劫。‎ 14‎ B.天监四年,萧宏受命统率大军北伐,尽管装备精良,但他畏敌如虎,梁军营中因暴风雨军心大乱,他率先逃亡,导致梁军溃败。‎ C.京城附近每次有人图谋不轨,都用萧宏的名义,有人夜晚图谋行刺武帝,也称受萧宏指使,令武帝痛心不已,萧宏害怕得磕头认罪。‎ D.萧宏屡受弹劾,生活放纵无度,却荣华富贵不断。他的所作所为,与梁武帝的纵容偏袒是分不开的。‎ 解析:萧宏并没有认罪,而是辩解“不是这样的”。‎ 答案:C ‎7.请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法寿在宏府内,无如之何。武帝制宏出之,即日偿辜。‎ ‎(2)好食鲫鱼头,常日进三百,其它珍膳盈溢,后房食之不尽,弃诸道路。‎ 解析:这两句话的翻译,重点是文言实词和虚词。“无如之何”,没法捉拿他,没有办法对待他;“制”,古代一种书信,“之”,指代吴法寿;“辜”,罪;“盈”“溢”都是满的意思,“诸”,之于。‎ 答案:(1)吴法寿躲入萧宏的府第,有关部门无计可施。梁武帝亲自下制书命令萧宏将人交出,当天就将吴法寿正法,为死者偿命。‎ ‎(2)他喜好吃鲫鱼头,经常每天要进三百条鱼,其他山珍海味充足有余,后房姬妾吃不完,都扔到路上。‎ 参考译文:临川靖惠王萧宏,字宣达,是文帝的第六个儿子。身高八尺,相貌堂堂,仪容举止都很优雅。出仕南朝齐为北中郎将桂阳王功曹史。当他哥哥萧懿被害时,兄弟们都被逮捕。道人释惠思将他掩藏起来。等梁武帝大军沿江而下,萧宏到新林去迎接。建康平定后,他为中护军,领石头戍事。梁武帝天监元年,封临川郡王,为扬州刺史,并加都督。‎ 天监四年,梁武帝下诏命令萧宏都督诸军入侵北魏。萧宏作为梁武帝的弟弟,所领诸军都器械精新,军容十分严整,北方人认为是一百多年以来从未有过的。九月,驻在洛口的梁军溃散,萧宏丢弃军众逃走。这一夜下暴风雨,梁军惊乱,萧宏带数名骑兵首先逃走。诸将寻找不到萧宏,就四散而归。丢弃铠甲,扔下矛戈,河流田野到处都是梁军的兵甲辎重,患病者都被抛弃不管,强壮的将士仅仅得以脱身。萧宏乘小船渡过长江,夜晚来到白石垒,叩城门请求入城。临汝侯萧渊献登城对他说:“百万大军,一下四散奔溃,国家的存亡还尚未可知。恐怕奸人乘机作乱,城门不可在晚上打开。”萧宏无言以对,于是城上吊下食物来让他们吃。‎ 14‎ 萧宏侍妾的弟弟吴法寿性情粗鲁狡猾,倚仗萧宏的势力无所畏忌,随意杀人。死者家属告状,梁武帝下敕严加追讨。吴法寿躲入萧宏的府第,有关部门无计可施。梁武帝亲自下制书命令萧宏将人交出,当天就将吴法寿正法,为死者偿命。御史台上奏请求免除萧宏的司徒、骠骑大将军、扬州刺史职务。武帝说明道:“爱惜萧宏是兄弟私亲,免除萧宏是王者正法,允许所奏。”萧宏自从洛口大败之后,常怀惭愧愤恨之心,京城附近每次有人图谋不轨,都用萧宏的名义,因此,他屡次被有关部门所弹劾,梁武帝每次都加以宽恕。天监十七年,梁武帝将要到光宅寺去,有人潜伏在骠骑航等待梁武帝夜晚出行。梁武帝将要走时,突觉心中一动,就从朱雀航经过。事情被发觉后,这人宣称是受到萧宏的指使。梁武帝流着泪对萧宏说:“我的人才胜过你一百倍,作天子还恐怕会被推翻,你如何能行呢?我不是不能像周公、汉文帝那样诛杀兄弟,只是考虑你是过于愚笨了。”萧宏叩头说:“绝无此事,绝无此事。”于是因罪被免官。而他放纵妄为不改,奢侈过度,仿照皇宫的样式修造府第,后庭有数百千人,都是从天下精选而来。他所宠幸的江无畏的服饰器物与齐东昏侯潘妃的相似,宝贵的鞋子价值千万。他喜好吃鲫鱼头,经常每天要进三百条鱼,其他山珍海味充足有余,后房姬妾吃不完,都扔到路上。普通元年,迁任太尉、扬州刺史,侍中如从前一样。普通七年四月去世。自从他得病到去世,梁武帝七次前去探视。萧宏死后,梁武帝下诏追赠侍中、大将军、扬州牧,赐给谥号称靖惠。‎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第8~9题。‎ ‎【南吕·一枝花】‎ 赠朱帘秀①‎ ‎ 关汉卿 轻裁虾万须,巧织珠千串;金钩光错落,绣带舞蹁跹。似雾非烟,妆点就深闺院,不许那等闲人取次展。摇四壁翡翠浓阴,射万瓦琉璃色浅。‎ ‎[梁州]富贵似侯家紫帐,风流如谢府红莲,锁春愁不放双飞燕。绮窗相近,翠户相连,雕栊相映,绣幕相牵。拂苔痕满砌榆钱,惹杨花飞点如绵。愁的是抹回廊暮雨萧萧,恨的是筛曲槛西风剪剪,爱的是透长门夜月娟娟。凌波殿前,碧玲珑掩映湘妃面,没福怎能够见。十里扬州风物妍,出落着神仙。‎ ‎[尾]恰便似一池秋水通宵展,一片朝云尽日悬。你个守户的先生肯相恋,煞是可怜,则要你手掌里奇擎着耐心儿卷。‎ 注:①朱帘秀(生卒年不详),中国元代早期杂剧女演员。‎ ‎8.这首小曲作者用“珍珠”“金钩”“翡翠”“琉璃”“紫罗”“红莲”等一系列华美的词语,来比喻什么?(5分)‎ 解析:这些词语表面上写“帘”,实际上是写人,是比喻和双关的用法。‎ 答案:这些词语都是一些华美事物,作者用这些美好的事物来形容朱帘秀的高洁的品德,是朱帘秀美好情操的表现,也是作者对朱帘秀发自内心的赞美。‎ ‎9.这是一首赠别的小曲,作者采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6分)‎ 解析:从题目可以看出是赠人,从内容可以看出是赞美,结尾处还有爱护、关怀之意。‎ 答案:作者在这套曲中以借物喻人的手法,巧妙运用谐音和双关的语言艺术,通过对“珠帘”的多角度、多层面的咏唱,极其生动地赞美朱帘秀这位著名女演员的秀美风姿与高超技艺,同时表达了作者对民间艺人的真挚情感与真诚爱护。‎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在《雨霖铃》一词中,“        ,        ”这一分别时的感人细节,胜过万千叮咛。 ‎ ‎(2)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用“        ,        ”描写周瑜谈笑胜敌的大将风度,颇有艳羡意。 ‎ ‎(3)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中,辛弃疾用“        ,        ”表达了对孙权的赞美与敬仰。 ‎ 14‎ 解析:要注意根据提示的内容联想课内的语句。‎ 答案:(1)执手相看泪眼 竟无语凝噎 (2)谈笑间 樯橹灰飞烟灭 (3)千古江山 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乙 选考题 请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题作答。‎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 珠穆朗玛峰上的魔方 ‎ 徐 畅 列车经过唐古拉山口,海拔飙升到5 ‎000米以上,车厢内紧急供氧。多名乘客趴倒在座位下抓住输氧管吸氧,他们多是四十岁上下的中年人。‎ ‎“现在这些少年,身体都不行了。”靠窗的老太太说。“四十多岁的人还算少年啊?”邻座的男人问。老太太瞥着男人说:“我四十多岁的时候,他们还在撒尿和稀泥呢。”男人有点尴尬,黝黑的脸涨得通红,不再搭理老太太。‎ 火车把天走黑了,夜越陷越浓。我们继续有说有笑,但每当望向窗边面无表情的老太太,内心都会阴沉下来。‎ 我毫无睡意,百无聊赖,掏出背包里的魔方,笨拙地拼好蓝色的一面。我眼睛酸涩,看了一眼窗外,老太太正聚精会神地看着我手中的魔方。‎ ‎“你也会玩这小玩意儿?”她问。‎ ‎“会一点儿。”我并不想跟这古怪的老太太多说话。‎ ‎“我怎么都玩不会,我儿子会,他半分钟就能拼好一个,无论多复杂。”她自豪地说。‎ ‎“他到哪里去都带着魔方,跟你这个一模一样。”她又说。‎ ‎“一般的魔方,长得都一个样,天下乌鸦一般黑嘛。”我为自己不恰当的比喻而诧异。老太太笑了,这是她第一次笑,虽然谈不上慈祥,但也总好过冷脸。‎ ‎“你一个人去西藏做什么?”我没话找话。‎ ‎“去看我儿子,我跟别人都这么说的。”她说。‎ 我无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她要真去看儿子,为什么说得那么不确定呢?况且我只是随口问问,又不是真的关心她。‎ ‎“就你一个人啊?那么远,还那么大年纪。”我问。‎ ‎“今年整七十。我命硬,老头子二十多年前就死了。我中午给他送饭时,他躺在麦地里,身子已经硬了,双手抽成两只鸡爪挠着胸口。我是一个人过的。”她平静地说,仿佛在讲别人的老伴去世的故事,“那时候小军才三十岁出头。他跟疯子一样,哪里都想去,媳妇也不要,后来离婚了。”“小军,”我说,“你儿子?”“对对,当然。”“每年都要出去一趟,不是新疆就是西藏,还去过几次外国什么鬼地方。”她说。‎ ‎“旅游吗?”‎ ‎“不是,”老太太看看窗外雪山远去的黑影,“去登山,登了很多座山。每登一座山,他都往家里寄一张明信片,现在一捆明信片有五块大饼那么厚。”她用手比画五块大饼的厚度。‎ ‎“你儿子是登山家啊?我们跟你去拉萨还能见见他。”我说。‎ 14‎ 老太太摇摇头,数着手指头说:“对,就是2001年。”‎ ‎“怎么了?”我问。‎ ‎“我骂了他一顿。他要去登珠穆朗玛峰,就是那个最高峰,我不同意。”她眼睛眨巴着,“他还是去了,也给我寄了明信片。”她看着我手里下意识转动的魔方,“也带着这么个玩意。登……登顶了。”‎ ‎“你儿子登上珠峰了!”老太太瞬间伟大起来。‎ ‎“是的,后来登山队去我家了,队长提溜着我儿子的一大包东西,都是登山用的。还有就是一个魔方,六面颜色都对好了,他们说是在峰顶拼好的。”‎ ‎“为什么他不亲自跟你说?这么光荣的事情。”我问。‎ ‎“他死了。”老太太的双眼像干涸的枯井,纵使再难过,也无法产生任何水分。我右手一颤动,我明白,老太太说是去西藏看儿子,实际上是要去看珠穆朗玛峰。‎ ‎“总共死了三个人,都是在下山的路上,雪崩——你可晓得?”她说。‎ ‎“晓得。”‎ ‎“三个人都埋在雪里头,挖出来时手还保持着往外扒雪的姿势。”她补充说,“我老头子死了,我儿子死了,村里人都说是我把他们克死了,是我命硬。我早该死在他们前面,我这叫人嫌弃的死老太婆。”‎ 我汗湿的手握着魔方,安慰的话是多余的,我缓缓拧动着魔方,等待她继续讲下去。“我儿子真正拼了一辈子魔方,从六岁就爱玩,一直玩到三十六岁,他也算这方面的高手了。”老太太努力想挤出一点笑容,却失败了。‎ 我把魔方递给她,她小心翼翼地接过去,捧在眼前。她双手微颤着转了几下,原本拼好的蓝色面也被打乱了。她连续转了十来下,想恢复原来的蓝色面,但是越拼越乱。‎ ‎“我跟你说过,我儿子半分钟就能拼好一个。”她把魔方还给我。‎ 我看了一眼手表,深夜两点半了。后来,老太太趴在座位上睡着了。我搜刮脑海里拼魔方的所有公式,甚至用手机在网上找了各种拼魔方图解。‎ 两个半小时后,天亮了起来。老太太理理满头白发醒过来,她看到桌子上魔方的红橙蓝绿黄白六个面都拼好了。她欣喜地望向我,抹一把干涩的眼睛,又转过脸去凝视着窗外。‎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小说第一段写多名乘客途经唐古拉山口时抓住输氧管吸氧,意在为后文情节的发展作铺垫,并表现了作者对当下人们身体素质较弱这一现实的忧虑。‎ B.文中的景物描写,意蕴颇丰,从“夜越陷越浓”到“天亮了起来”,象征着“我”与老太太之间从心存隔膜到彼此理解的转变。‎ C.一样的魔方,对不同的人而言意义不同。对“我”来说它只是旅途中排遣无聊的工具;对老太太的儿子而言,却代表着一种不断超越、挑战极限的精神。‎ D.老太太因“儿子”迷恋登山不顾家而痛骂了他一顿,导致“儿子”负气离家去登珠峰,结果不幸遇难,这让她一直耿耿于怀,不能原谅自己。‎ E.小说中多处运用细节描写,如“小心翼翼地接过去,捧在跟前”“双手微颤着转了几下”等,生动传神地表现了老太太内心复杂的情感。‎ 14‎ 解析:A项“表现了作者对当下人们身体素质较弱这一现实的忧虑”无中生有,偏离了小说的主题;B项“象征着‘我’与老太太之间从心存隔膜到彼此理解的转变”拔高了环境描写的作用;D项“因……导致……”强加因果,不合文意。‎ 答案:CE ‎(2)文中老太太两次说到她儿子“半分钟就能拼好一个”,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其蕴含的不同心理及重复出现的作用。(6分)‎ 解析:这两句话所在的语境不同,其心理和作用也不相同。第一次是老太太与“我”搭讪时说的,第二次是叙述对儿子的思念的。结合小说的内容和主题分析即可。‎ 答案:①不同心理:a.第一次表现了老太太初与人搭讪谈及儿子时,不经意间流露出的自豪;b.第二次则表现了老太太因思念儿子,内心极为痛苦,但又不愿以之示人,想要用夸耀儿子的语言来掩饰的微妙心理。②作用:a.重复出现,突出了老太太对儿子的怀念和自豪之情,使人物形象真实可感;b.前后呼应,突出了“儿子”玩魔方水平之高,照应了小说标题。‎ ‎(3)小说中老太太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解析:此题考查对小说人物形象的概括,抓住小说中老太太的言行、心理和讲述的故事分析。‎ 答案:①心直口快。看到四十岁上下的中年人途经唐古拉山口时抓住输氧管吸氧,直言他们这些年轻人身体都不行了。②命运悲苦,内心痛苦。丈夫与儿子相继离世,孤单无依,生活很痛苦,双眼像干涸的枯井;因村里人说自己命硬克死丈夫、儿子而自责、内疚。③外表冷漠,言行古怪。旅途中面无表情,很少笑,称四十岁上下的人为“少年”,且不满邻座男人对她的质问,并以自己的“逻辑”回应,不管他人是否尴尬。④坚强。平静地向“我”讲述丈夫和儿子离世时的惨状;尽管内心十分痛苦,在人前仍努力想挤出一点笑容。⑤深爱儿子。与“我”谈到她儿子拼魔方时充满自豪;七十岁高龄,还要去看“儿子”,去看珠穆朗玛峰。‎ ‎(4)请结合文本就小说在情节结构上的某一特点进行探究。(8分)‎ 解析:本文不像别的小说那样有完整曲折的情节,而是在人物的对话中逐渐展开情节,通过语言、动作等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表现主题,使小说具备了一种散文化的风格,行文自然。可抓住小说的线索、情节分析。‎ 答案:示例一:小说以“魔方”为线索,贯串全文。①“魔方”引出了“我”与“老太太”的对话,进而引出了老太太对儿子的回忆,故事情节随之自然展开。最后,“我”为了安慰老太太而花了一个晚上拼好魔方,给她惊喜。②在老太太的叙述中,魔方多次出现,与情节发展和人物情感变化相始终。可以说,“魔方”是链接“我”“老太太”和“儿子”三者的纽带,整个故事围绕魔方展开,情节发展更为自然也更为紧凑集中。‎ 示例二:小说运用了双线结构,一明一暗,构思巧妙。①明线围绕“我”与“老太太”来展开,“我”在火车上偶遇老太太,从起初觉得她很古怪,不关心她,到听完她的讲述后想方设法为她拼好魔方的六面,表现了“我”对老太太由不理解到敬重、同情、关怀的情感变化过程。②暗线围绕“儿子”展开,老太太断断续续的讲述,为“我”和读者呈现出另一个故事:“儿子”从小爱玩魔方;三十多岁时疯狂地迷上了登山,并为此与媳妇离了婚;登过很多山,每到一处都给母亲寄明信片;后来不顾母亲的反对去登珠穆朗玛峰;成功登顶,在峰顶拼好魔方;下山途中遭遇雪崩去世。塑造了一个坚定执着、不断挑战生命极限的登山爱好者形象。两条线索时有交叉融合,使行文更富于变化,避免了平铺直叙。‎ 14‎ 示例三:小说运用了欲扬先抑(先抑后扬)的写法。①老太太一出场就面无表情,言行古怪,让周围的人觉得阴沉;随着交流的深入,“我”渐渐发现她屡遭不幸但性格坚强,外表冷漠但内心充满着爱。②“我”起初觉得老太太古怪,不想理睬,勉强敷衍她;后来却对她肃然起敬,满怀同情。这种欲扬先抑的写法,不仅避免了情节的平铺直叙,增强了故事的吸引力和可读性,也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真实,主题更为突出。‎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 尼采——伟大的漂泊者 一百年以前,一位当时默默无闻的德国哲学家,携带一把绿色的小伞,一个笔记本,漂泊于南欧的山巅海滨。他的文字,钟山水之灵秀,清新而隽永;他的思想,抒内心之焦渴,激烈而唐突。然而,世界几乎把他遗忘了。直到他生命的最后岁月,他才小有名气,这个人就是尼采。尼采在一首诗中写道:“谁终将声震人间,必长久深自缄默;谁终将点燃闪电,必长久如云漂泊。”如今,漂泊者早已倒下,他的影子却笼罩了整整一个时代。1844年,尼采生于德国东部吕茨恩市附近的勒肯村。他的祖父是一个写有神学著作的虔诚信徒,父亲和外祖父都是牧师。未满五岁时,父亲病死,数月后,年仅两岁的弟弟又夭折,幼年的尼采深切地感受到了死亡的无常,因而变得孤僻敏感。小学毕业后他就读于普夫达中学。1865年,21岁的尼采,在波恩大学攻读了半年神学和古典语言学之后,断然决定放弃神学,专修古典语言学。对于一个牧师世家的子弟来说,这不啻是一个反叛的信号,后来他果然成了基督教的死敌——“反基督徒”。与此同时,这个曾经与同学们一起酗酒、浪游的青年人,突然变得少年老成起来。他退出了学生团体,离群索居,整日神情恍惚,冥思苦想。‎ 这是尼采生涯中发生的第一次精神危机。难道人生是一番消遣,或是一场按部就班的课堂考试吗?他心中酝酿着一种使命感,要为自己寻求更真实的人生。他偶然地在一个旧书摊上购得了叔本华的《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他发现在他之前也有人受同一问题的折磨,并且用哲学的语言表达了对人生的同一悲观看法,便顿有觅得知音之感。他从叔本华那里受到启示,也认为世界的本体是生命意志。叔本华的阴郁色彩从此永久地印在尼采的思想中。‎ ‎1868年秋,尼采在莱比锡结识了他仰慕已久的音乐大师瓦格纳,一见面两人就谈论起共同喜爱的叔本华哲学。可是,他渐渐发现瓦格纳歌剧中的那种歇斯底里的激情,过度亢奋的敏感,对神经和官能的刺激,集中体现了时代的颓废症。这使尼采深感压抑,渐渐产生对抗心理,最终二人决裂。‎ ‎1869年,尼采二十五岁,在李契尔的推荐下,到巴塞尔大学任古典语言学教授。仅仅两年以后,尼采出版了他的处女作《悲剧的诞生》,这本以全新的眼光研究希腊悲剧起源的小册子引起了轰动,既受到热烈的赞扬,也遭到激烈的攻击。在正统语言学界看来,一个语言学家不好好地去琢磨柏拉图古典语言的精妙,却用什么酒神精神批判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全然是荒诞不经。1879年,尼采结束了十年教授生涯,从此开始了他的没有职业、没有家人、没有伴侣的孤独的漂泊生涯。靠着微薄的教员退休金,尼采度过了10年的漫游和创作黄金期。‎ 14‎ ‎1883年,尼采著成了《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这部惊世骇俗之作。这本书卖了四十册,送给朋友七册,只有一个人表示感谢,没有人称赞这本书,没有哪位哲人如此孤单过。尼采借查拉图斯特拉之口提出了“超人”理想。他认为,生命的本质在于不断地自我超越,人也是“一种应该被超越的东西”,尼采的人性观以肯定人的生命本能为前提,以主张人的超越性为归宿。他之所以否定旧道德,正是因为旧道德同时否定了这前提和这归宿。他认为“善恶的创造者首先必须是破坏者,他必须摧毁一切价值观念”。朋友们眼中,这完全是一部怪异的作品,这让尼采倍感孤独。他又开始了漂泊浪迹的生活,他坚持写作,最后将创作的箴言、警句、词条汇集起来,组成了两个集子《善恶的彼岸》和《道德的谱系》,在书中他呐喊着摧毁旧道德,为超人的道德开拓道路。在1899年,长期不被人理解的尼采由于无法忍受长时间的孤独,在都灵大街上抱着一匹正在受马夫虐待的马的脖子,最终失去了理智。‎1900年8月25日,这位生不逢时的思想大师与世长辞。在摧毁中创造,在孤独中思考。一颗敏感的心,太早太强烈地感受到了时代潜伏的病痛,发出了痛苦的呼喊。可是,在同时代人听来,却好似疯子的谵语。直到世纪转换,时代更替,潜伏的病痛露到面上,新一代人才从这疯子的谵语中听出了先知的启示。或许对他的理解富有争议,但尼采是现代思想的里程碑和德国散文的巅峰,使人们对过去一直认为理所当然的制度和观念进行了反思。他的思想就像闪电穿透乌云一样穿透了一个时代。‎ ‎(节选自周国平《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有删改)‎ 链接: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1844—1900),德国著名哲学家。西方现代哲学的开创者,同时也是卓越的诗人和散文家,现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和哲学家之一。受叔本华哲学影响,提出“权力意志论”“超人学说”等,尼采猛烈揭露和批判传统的基督教道德和现代理性。尼采哲学所表达的正是现代西方人在传统价值崩溃时代的迷途的痛苦和寻求的渴望。‎ ‎(1)下列对传记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尼采深受叔本华哲学的影响,继承并发展了叔本华的生命哲学,但叔本华的阴郁色彩也使他形成了沉郁孤独的性格。‎ B.尼采的首部哲学著作《悲剧的诞生》由于全新的视角和大胆的批判遭到了正统学界的批评甚至攻击,为此尼采不得不结束十年教授生涯而开始漫长的漂泊生活。‎ C.作者记述了尼采与瓦格纳由最初仰慕到最后决裂的交往过程,展现出了尼采不迷信权威,敢于坚持自我的性格特点。‎ D.文章结尾“他的思想就像闪电穿透乌云一样穿透了一个时代”,这个比喻形象地展现了尼采哲学思想的锋芒及其产生的时代影响力。‎ E.本文以凝练深沉的笔触,全面翔实地叙述了尼采的人生轨迹、思想形成过程和所处的时代背景,凸显了他非凡的学术影响力和人格魅力。‎ 解析:A项错在“叔本华的阴郁色彩使他形成了沉郁孤独的性格”。性格形成主要还是个人原因,文中交代幼年家人早逝就让他变得孤僻敏感。B项错在强加因果。“尼采结束十年教授生涯”与“《悲剧的诞生》遭到了正统学界的批评甚至攻击”无必然因果关系;“正统学界”表述不准,应为“正统语言学界”。E项错在本文并没有全面翔实地叙述尼采所处的时代背景,“全面翔实”也欠准确。‎ 答案:CD ‎(2)本文称尼采为“伟大的漂泊者”,尼采的伟大之处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6分)‎ 解析:要注意结合传主的人生经历和典型事件分析。尼采是一代伟大的思想家,可以结合其思想性格、成就以及影响等方面分析。‎ 答案:‎ 14‎ ‎①思想性格方面:有独立的人格,追求内心的真实。有强烈的批判精神,勇于挑战传统和旧道德、旧时代的价值观念。②成就方面:提出很多重要而且有开创性的哲学思想,一生哲学著述很多,例如第一部哲学专著《悲剧的诞生》等。③地位影响方面:现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和哲学家之一,他的哲学是现代思想的里程碑,德国散文的巅峰;指出时代的弊病,使人们对过去的制度观念进行反省,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3)简要分析本文首段和尾段分别写了什么内容,有何作用。(6分)‎ 解析:这篇文章的首尾两段都较长,可以采用提出要点的方式加以概括。分析作用时既要注意内容方面,又要兼顾结构和情感。‎ 答案:①首段:用诗意的语言和尼采自己的话概括了尼采一生漂泊而又伟大的特点,抒发了作者的崇敬之情,照应题目;同时引起下文对其人生经历及思想形成过程的叙述。②尾段:再次高度评价了尼采思想的地位及影响力,深化主旨。③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圆合。‎ ‎(4)文章结尾处作者评价尼采“在摧毁中创造,在孤独中思考”。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以及你得到的启示。(8分)‎ 解析:尼采的一生正是“在摧毁中创造,在孤独中思考”的一生。探究时要结合尼采是如何“创造”的,如何“思考”的来分析。谈启示也须紧扣这句话进行。‎ 答案:①这句话既体现了尼采的哲学思想,也概括了他的一生。②“在摧毁中创造”体现了尼采的哲学思想,他认为摧毁旧道德才能创造新的价值体系,凸显了尼采的批判与创造精神。③“在孤独中思考”是尼采一生的主要特点。由于他向传统价值观念挑战,他的思想超越了时代,所以尼采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漂泊与孤独中度过,但他仍在孤独中坚持创作,创造出非凡的哲学成就。④启示:任何新思想都是在打破旧思想的基础上产生的,要有批判的勇气,摆脱旧观念的束缚,提出创见;在这个过程中,难免会不被认同理解,要耐得住孤独,坚持自己,才会有成就。‎ 第Ⅱ卷 表达题(共80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唐诗和宋诗孰优孰劣,在后代引起了    的争论。对唐宋诗的评价,往往因个人爱好的不同而    ,其实两个朝代的诗歌    ,不应该用一种固化的标准评价不同风格的诗歌。 ‎ A.经年累月  南辕北辙  各有千秋 B.旷日持久  大相径庭  各有千秋 C.旷日持久  南辕北辙  半斤八两 D.经年累月  大相径庭  半斤八两 解析:“经年累月”,指经历很长的时间。“旷日持久”,指耗费时日,拖延得太久。根据后文可看出此争论依然没有定论,表明拖延时间太长,所以用“旷日持久”较合适。“南辕北辙”,指行动与目的相反。“大相径庭”,指事物区别明显,意见、看法截然不同。这里没有行动,只有意见不一致,故用“大相径庭”。“各有千秋”,各有各存在的价值。“半斤八两”,彼此一样,不相上下,多含贬义。从感情色彩考虑,选“各有千秋”。‎ 答案:B ‎14.(2014·课标全国高考Ⅱ)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他在新作《世界史》的前言中系统地阐述了世界是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的观念,并将相关理论在该书的编撰中得到实施。‎ B.作为一名语文老师,他非常喜欢茅盾的小说,对茅盾的《子夜》曾反复阅读,一直被翻得破烂不堪,只好重新装订。‎ 14‎ C.《舌尖上的中国》这部风靡海内外的纪录片,用镜头展示烹饪技术,用美味包裹乡愁,给观众带来了心灵的震撼。‎ D.如果我们能够看准时机,把握机会,那么今天所投资百万元带来的利益,恐怕是五年后投资千万元也比不上的。‎ 解析:A项,搭配不当,“理论”与“得到实施”搭配不当。B项,偷换主语,前面的主语是“他”,而后面的主语是“茅盾的《子夜》”。D项,语序不当,应改为“那么今天投资百万元所带来的利益”。‎ 答案:C ‎15.在文中横线处填入下列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在李商隐以前,诗人运用典故,        ,不会句句都用典故。而且一般的用典故,都是明用,读者看得出,这一句中包含着一个典故。只要注明典故,        。但是,李商隐的诗,        ,即使都注明白了,诗意还是不易了解。因为在运用典故的艺术手法上,他也有所独创。他在诗中运用典故,        。        ,常常不是李商隐企图在他的诗中所显示的意义。 ‎ ‎①诗意也就明白了 ‎②典故本身所代表的意义 ‎③常常是暗用、借用或活用 ‎④往往是逐句都用典故 ‎⑤不过偶尔用一两处 A.⑤①④③②      B.③①②④⑤‎ C.③②④①⑤ D.⑤①②④③‎ 解析:“(李商隐的诗)诗意还是不易了解”是中心意思。“但是”前的句子通过对照而突出中心意思,“因为”后的句子通过分析而阐释中心意思。‎ 答案:A ‎16.补写出下列空缺处的语句,与前一画线句构成排比,使语段意思连贯,风格统一。(6分)‎ 读书是精神的旅行,可以放大我们心灵的半径。因为读书,我们会触摸到人性的复杂与迷乱;      ,      ;      ,      ;      ,      。走出平面的生活而趋向立体的生活,有了自己的超维空间,对世界更有一分悲悯和包容,有一个更大的自我,活得更为通透与明白。 ‎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的连贯。只要写出对读书的感悟,和上文形成排比即可,但须是抽象概括,不需要形象概括。‎ 答案示例:因为读书 我们会感受到灵魂的崇高和智慧 因为读书 我们会发现历史的真实与遮蔽 因为读书 我们能化解生命的苦痛与忧伤 ‎17.请以“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负面影响”为开头,重组下面的句子,可以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5分)‎ 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所谓“不合时宜”,就是学者所秉持的学说或观点不符合时代需求,在客观上非但起不到引导时代发展、有益于国家和人民的作用,反而可能产生一些负面影响。‎ 14‎ 解析:本题考查变换句式的能力。重组时可以以“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负面影响”为开头组成一个单句,其他语句稍作变动即可。‎ 答案: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负面影响,就是指学者所秉持的学说或观点“不合时宜”,不符合时代需求,在客观上非但起不到引导时代发展、有益于国家和人民的作用,反而可能产生不利影响。‎ 六、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有一次,一只小老鼠发现农夫在它经常出没的地方安放了一只鼠夹,于是它就把这件事告诉了农夫家里养的母鸡、绵羊。但母鸡、绵羊都不屑地说:“主人下夹子是要抓你,这是你的麻烦,跟我们有什么关系啊?”‎ 几天后,鼠夹捕住了一条毒蛇,农夫的妻子在从鼠夹上拿那条装死的毒蛇时被咬伤。为了给女主人补养身体,农夫把母鸡杀掉煲了汤;过了几天,又把羊杀了,招待前来探望女主人的客人。‎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提示:材料分为两个段落:第一段主要讲述母鸡、绵羊对鼠夹的不以为意,认为这是老鼠的麻烦,跟自己没有关系;第二段交代农夫因为妻子被毒蛇咬伤,就杀了母鸡补养妻子的身体,杀了绵羊招待客人。材料表达的中心意思是:世界上没有与自己无关的事情。由此可以得出的立意有:①没有与我们没有关系的事情;②关心他人就是关心自己;③要用联系的眼光看问题等等。‎ 例文:‎ 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 母鸡、绵羊与老鼠夹子本来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但因为被老鼠夹子夹到的毒蛇咬伤的农夫的妻子,最终与老鼠夹子看起来没有任何关系的母鸡、绵羊被宰杀,成了人类的食物。‎ 可见,事物之间总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的,联系无所不在。‎ 箕子看到纣王非常喜欢一双象牙筷子,就感到国家已经岌岌可危,因为能够配象牙筷子的一定是玉碗,而盛在玉碗中的必定是珍馐美肴;同样的,吃珍馐美肴的人怎能穿粗布的衣服,坐粗糙的椅子,住狭小的房间?于是一切的浮华、奢侈都因一双筷子而产生。初看,你可能会觉得奇怪,一双象牙筷子与国家的灭亡有什么关系?但细细一想,联系无所不在,一双筷子最终可引发骄奢,骄奢的确可以误国。‎ 有一首外国童谣这样唱:失了一颗铁钉,丢了一只马蹄铁;丢了一只马蹄铁,折了一匹战马;折了一匹战马,损了一位将军;损了一位将军,输了一场战争;输了一场战争,亡了一个帝国。著名的“蝴蝶效应”理论,说的是当蝴蝶扇动翅膀,其身边的空气系统就会发生变化,并产生微弱的气流,而微弱的气流的产生又会引起四周空气和其他系统产生相应的变化。一颗不起眼的铁钉最终导致帝国的灭亡,一只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能在两周以后引起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这都从不同角度说明了事物之间的联系是无所不在的。‎ 世间万事万物的联系是普遍存在着的,相应的,没有人能够摆脱与他人、与社会的联系而孤立地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人与人之间也有着无所不在的联系。‎ 14‎ 德国宗教领袖马丁·尼莫拉曾说:他们追杀犹太人时,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犹太人;此后他们追杀天主教徒,我没有说话,因为我是新教教徒……最后他们奔我而来,却再也没有人站出来为我说话了。有一位富翁在年老时,没有将钱财留给子女,而是来到一个山区开工厂建学校,帮助当地致富。当别人问他为什么这样做时,他说:“以前在我最穷困的时候,这里的人们帮助了我,所以我想要回报他们。”事实证明:你冷漠地对待周围的人,最终你会生活在冷漠中;而你热情地对待周围的人,最终你会生活在热情中。‎ 富兰克林说:“当你善待他人时,也就是在善待自己。”看到跌倒的老人,扶一把,因为我们家中也有老人,我们也有年老的一天;看到迷路的孩子,帮一帮,因为我们家里的孩子也会迷路,我们也会在异乡失去方向……‎ 联系无所不在,需要我们用心把握,认清无所不在的联系,让我们的生活因联系而变得更加美好!‎ 14‎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