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一中2014级2015~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二学段考试
历史试题
(满分:100 时间:9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题2分,共60分)
1.在中国古代“家国一体”的社会中,忠孝观念源远流长,其源头是 ( )
A. 宗法制 B. 郡县制 C.君主专制制度 D. 中央集权制
2.据《史记》记载,周公旦灭古国唐国,成王得到消息后用刀削下一片桐叶,与弟弟叔虞开玩笑说:“用此桐叶作为珪(象征爵位的玉器)赏你”。史官因此请成王择日封赏礼。遂封叔虞于唐。此则故事反映出( )
A.成王分封时授予爵位 B.成王分封时以桐叶为封国之名
C.成王分封时要举行仪式 D.成王分封时是整国授予的
3.宗法制和分封制是西周重要的政治制度。以周封伯禽于鲁国,鲁国内部又再度分封若干小国为例,以下有关分封制与宗法制关系的说明,最适当的是( )
A.周天子为鲁国大宗,鲁国内部再分封诸国也以周天子为大宗
B.鲁国国君是鲁国内部诸国的大宗,周天子则为鲁国小宗
C.周天子是包括鲁国在内各封国的大宗,鲁国国君则是鲁国内部诸国的大宗
D.周天子为一族,伯禽另为一族,在宗法上二者并无关系
4.春秋时期,孔子兴办私学,学生来自士农工商各阶层。这一做法( )
A.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特权 B.瓦解了宗法分封制度
C.动摇了周王室的统治基础 D.适应了诸侯争霸战争的需要
5.“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不肖者抑而废之,贫而贱之,以为徒役。”这句话主要反映了战国时期的( )
A. 墨家思想 B. 儒家思想 C. 道家思想 D. 法家思想
6.战国以前,“百姓”是对贵族的总称;战国以后,“百姓”成为民众的通称。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
A.分封制的加强 B.宗法制的衰落 C.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D.井田制的推行 7.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表明 ( )
- 7 -
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 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
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 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
8.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评价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说:“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秦始。”郡县制为“公天下”之开端,主要体现在 ( )
A.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 B.更有利于皇帝集权
C.制度法令的统一 D.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
9.刘邦在位末年与众臣歃血为盟,特别诏令:“非刘氏而王者,若无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诛之。”其目的在于( )
A. 加强朝廷对地方的控制 B. 禁止分封异姓王侯
C. 鼓励臣民建立军功 D. 安抚汉初以来的功臣
10. 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唐初三省的职能是( )
A. 尚书省和中书省决策,门下省执行 B. 中书省决策,尚书省和门下省执行
C. 门下省决策,中书省和尚书省执行 D. 中书省和门下省决策,尚书省执行
11.有学者评论说:“贞观年间,在三省六部制中,政权中心是政府而不是皇帝个人,皇帝实际上成为政府的最高负责人。”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
A.专制皇权得到空前的加强 B.政府拥有了最终的决策权
C.皇权受到政府的制约 D.政府独立于皇权之外
12. 下列各项中,分割宰相军权的官职是( )
A. 秦朝的御史大夫 B. 汉朝的刺史
C. 唐朝的节度使 D. 宋朝的枢密使
13.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规定:“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由此可见,其与察举制相比 ( )
A.一定程度上缩小了选官的范围 B.有利于提高儒生的地位
C.为庶族地主的崛起创造了条件 D.打破了世卿世禄制度
14.隋唐实行科举制的进步意义主要是( )
A.扩大了封建社会的统治基础 B.对皇帝的专制权力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C.促进科技文化的发展 D.削弱了显贵的特权
15.美国历史学家包弼德在《唐宋转型的反思——以思想的变化为主》中认为宋代标志着中国历史现代性的开端,但同时也出现了逆现代性的因素。以下属于宋代“逆现代性”的表现的是 ( )
- 7 -
A.跻身仕途的平民取代了门阀家族,成为社会的领导阶层
B.佛道的虚无和消极让位于儒家思想的积极、理性和乐观
C.士族政治领袖所提供的对王室权威的制衡丧失
D.商业对国家的财政政策至关重要,政府稳步提高货币的供给
16. 历史学家陈寅恪指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下列史实可以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①完善科举程序 ②创立行省制度 ③强化文化政治 ④世俗文学兴起( )
A.①②③ B. 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7. 反映我国君主专制制度发展趋势的排列是① 参知政事的设置 ② 丞相制度的废除 ③ 军机处的设立 ④ 三省六部制的创立( )
A.①②③④ B.④②③① C.②④①③ D.④①②③
18. 儒学思想在后世不断发展,下列主张哪个具有民主启蒙色彩( )
A.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B. 制天命而用之
C. 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D. 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19. 儒家经典强调:“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这段话体现的是( )
A.民本思想 B.仁政思想 C.礼法并重 D.礼治为先
20. 有学者评论战国时期某学派说:“他们都认为西周的辉煌已不再,但仍对过去充满敬意,而不是弃他而去……”这一学派是( )
A.儒家 B.道家 C.墨家 D.法家
21. 唐太宗说:“工商杂色之流……止可厚给财物,必不可超授官秩,与朝贤君子比肩而立,同坐而食。”在此唐太宗强调的是( )
A.防止官商勾结 B.维持社会等级 C.重义轻利 D.重农抑商
22.李贽著有《焚书》《藏书》等多种著作。《焚书》的起名是他认为将来这些著作定会遭到焚毁。《藏书》的命名则是由于他这部书“颠倒千万世之是非”,见解“与世不相入”,只能“藏之后世”。李贽通过这些著作( )
A.大胆地向正统思想发出挑战 B.大力宣扬道学思想
C.大力宣扬程朱理学观点 D.对佛家学说提出质疑
23.《焚书•答耿中丞》说:“
- 7 -
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故为愿学孔子之说者,乃孟子自所以止于孟子,仆方痛撼其非夫,而公谓我愿之欤?”李贽此话的含义主要是 ( )
A.批判摧残人性的孔子思想 B.肯定人皆有独立思考的权利
C.揭露道学家们的虚假面目 D.主张亲身实践并学以致用
24.2011年是王夫之诞辰392周年。与黄宗羲、顾炎武相比,下列各项中能体现王夫之思想特点的是( )
A.“颠倒千万世之是非” B.“天下为主,君为客”
C.“经世致用” D.“天地之化日新”
25. 白居易诗:“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有财不行商,有了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诗中的描述反映( )
①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 ②重视农业的观念 ③家庭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品流通 ④安土重迁的思想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26.据(苏州府风俗考》记载,明朝苏州“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房工作减,比辈衣食无所矣。”材料中反映的情况有①工匠技术水平②出现劳务市场 ③存在失业现象 ④实行计日工资 ( )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7.2010年12月24日至26日,在广东省阳江市体育馆举行“南海一号”文物图片展”。“南海一号”是一艘沉没于800多年前南宋时期的木质古沉船,出水瓷器数千件,品种极多,其中有许多“洋味”十足的瓷器。专家们认为“南海一号”具有非同寻常的学术价值,其可供研究的“学术价值”体现在①海上丝绸之路的盛况 ②宋代造船技术的发展 ③手工工场的生产状况 ④制瓷技术的进步 ⑤“洋味”十足的瓷器是白瓷( )
A.①②③⑤ B.①②④ C.②③④⑤ D.①③④
28.(东汉)班固《汉书》卷五九《张安世传》:“(张)安世尊为公侯,食邑万户,然身衣弋绨(黑色),夫人自纺绩,家童七百人,皆有手技作事,内治产业,累织纤微,是以能殖其货,富于大将军(霍)光。”该材料反映出西汉( )
A.私人纺织作坊颇具规模 B.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
C.官营纺织作坊非常发达 D.政府鼓励民间手工业的发展
29.嘉峪关汉墓中画像砖上有童子驱鸟护桑图、采桑图;墓后室画像砖上有蚕茧、丝束、绢帛。还有像缫丝的工具,墓中还发现丝织物。这些信息主要说明( )
- 7 -
A.甘肃西部已从游牧转向农耕文明 B.画像砖主要反映人们的日常生活
C.丝绸之路是一条流动的文化运河 D.汉代甘肃西部出现蚕桑与丝织业
30. 明朝迁都北京之后,运河漕运发达,天津“粮艘商舶,鱼贯而进,迨无虚日”。清朝一度解除海禁,有天津文人描绘说:“百宝都从海舶来,……怪怪奇奇洋货街。”能够涵盖材料信息并反映天津历史发展的表述是( )
A. 明、清时期天津经济持续繁荣 B. 运河漕运使天津商贸不断发展
C. 海上运输兴起促成了天津商贸持续繁荣 D. 水运通道便捷保证了天津商贸不断发展
二.材料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0分)
3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明清时,唐宋以至被称作“草市”的新型市镇得到充分发展,据统计,宋代江浙地区在行政中心之外,出现了71个市镇,明代达316个,清代增至479个,市镇之间的直线距离不过数十里。一些市镇的规模和居住人口都超过现了71个市镇,明代达316个,清代增至479个,市镇之间的直线距离不过数十里。一些市镇的规模与居住人口都超过府县治所,这些市镇充斥着米行、布庄等手工作坊,收纳周边个体民户产品 ,进行深加工,吸引着外地客商,行销远方市场。
——摘编自赵冈《中国城市发展史文集》
材料二 南雄商人以货入京,至长淮关,吏留而税之,既阅月而货不售。商人讼于官,刑部议吏罪当纪过。上曰:“商人远涉江湖,将以求利,各有所向,执而留之,非人情矣。且纳课于官,彼此一耳。迟留月日而使其货不售,吏之罪也。”命杖其吏,追其俸以偿商人。
(太祖)赦中书省曰:“朕初以边戍馈饷势民,命商人纳粟,以浙淮盐偻之,盖欲足军食而省民力也。令既数年所输甚薄,军饷不供,岂盐价太重.商人无所利而然欤?尔中书其议减盐价,俾输粟于西河、梅川,庶粮饷可给而内地之民省挽运之劳。”
——《明太祖高皇帝实录》
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况指出明清江南市镇的特点及兴起的背景。(10分)
(2)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明太祖对商人的态度。(4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如何认识明初的重农抑商政策。(6分)
32.阅读下列材料
- 7 -
材料一 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孟子》)朱熹注:俑,从葬木偶人也。……有面目机发(使木偶活动的机关)而大似人矣。故孔子恶其不仁,而言其必无后(后代)也。(《孟子集注》)
材料二 他(孔子)知道,古代传统的重建,并不仅仅是指外表上的同一,这里所倡导的是对永恒真理的温习,而不是对过去的模仿。孔子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使这些永恒的思想重放光彩。
——摘编自[德]雅斯贝斯《大哲学家》
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分析孔子对用“俑”随葬的态度及其理由。这反映了他的什么思想?(4分)
(2)根据材料一,说明孔子对古代传统重建的内涵。(2分)回答孔子的核心思想及其欲达到的目的。(4分)
33.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战国中叶,楚国“大臣太重,封君大众”,他们“上逼主”、“下虐民”,以致“贫国弱兵”。在内外交团的情况下,公元前383年,楚悼王任用吴起进行变法。变法的要点是:限制旧贵族,改变世袭的分封制;“度公族疏远者”,主张对封君的子孙“三世而收爵禄”;减削官吏的禄序,精减裁汰“无能”、“无用”和“不急之官“;下令“贵人往实广虚之地”。吴起变法遭到旧贵族反对。公元前381年,楚悼王死,旧贵族杀害吴起,变法仅进行了一年多时间便中止。
——摘编自《中国通史》
材料二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富,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李斯《谏逐客书》
材料三 秦者公用商鞅,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
——《汉书•食货志》
回答:
(1)概括商鞅变法与吴起变法的主要不同之处。(4分)
(2)材料二、三对商鞅变法的评价的相同之处是什么?(2分)
- 7 -
(3)材料三中“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反映了什么历史事实?作者对此态度如何?(4分)
历史答案
1-5:ADCAA 6-10:BCDAD 11-15:CDAAC 16-20:CDDBA 21-25:BABDB 26-30:ABADD
31.(1)特点:以工商活动为主要功能;辐射范围广,分布面积大;与周边农村联系密切(5分)。背景:江南地区农副业迅速发展;手工业技术进步;区域性分工与商业活动加强(5分)。
(2)扶持商人;保护商人;利用商人。(4分)重农抑商是基本政策,重视农业,防止弃本逐末;一定程度上保护商人,为特殊需要利用商人,保证农业发展和社会稳定;妨碍商业的正常发展。(6分)
32.(1)(4分)态度与理由:反对用“俑”随葬,因为“俑”与人相像(2分)。思想主张:仁者爱人(2分)。
(2)内涵:重温真理而不简单模仿。核心思想:“仁”。(2分)目的: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4分)
33. 答案:(1)吴起变法主要是针对时弊,以政治改革为主,(2分)商鞅变法是全面的改革,建立了较完备的制度。(2分)
(2)变法使秦国富强。(2分)
(3)废除奴隶制,确立封建制。(2分)作者认为新制度的建立造成百姓贫富悬殊加剧以及诸侯国之间相互兼并,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安定。(2分)
- 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