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高中地理必修二模块综合测试2(带答案中图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2015-2016高中地理必修二模块综合测试2(带答案中图版)》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模块综合检测卷 ‎(测试时间:45分钟 评价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56分)‎ 所谓“人口红利期”,是指生育率迅速下降,少儿与老年抚养负担均相对较轻,老年人口比例尚未达到较高水平的黄金时期。这一时期劳动力资源比较丰富,对经济发展十分有利。人口学家一般将人口抚养比(非劳动年龄人口与劳动年龄人口的百分比)在50%以下的时期称为“人口红利期”。下图是我国人口抚养比变化图。读图,回答1~2题。‎ ‎1.我国人口红利期大约持续(C)‎ A.5年      B.15年 C.35年 D.65年 ‎2.以下措施不利于我国人口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是(D)‎ A.采取就业优先的发展战略 B.提高劳动生产率 C.建立可持续的养老保障体系 D.限制城乡间劳动力的流动 ‎1~2.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我国大致在1995~2030年间人口抚养比小于50%,为“人口红利期”。第2题,我国目前已进入人口老龄化时期,城乡之间的人口合理流动,能平衡地区间的劳动力差异。建立健全养老保障体系、社会养老体系,能减轻家庭养老负担。就业优先和提高劳动生产率,均能充分利用劳动力,减少剩余劳动力,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下图为某城市内一区域日均地铁分时段客运量统计图。读图,回答3~4题。‎ ‎ ‎ ‎3.该城市的这个区域最可能是(C)‎ A.居民住宅区 B.钢铁工业区 C.中心商务区 D.公园游览区 ‎4.该区域地铁客运量的日变化直接反映了(D)‎ A.住宅区地价高于工业区 B.中心商务区用地减少 C.工业区与住宅区分离 D.住宅区与中心商务区分离 ‎3~4.解析:该题组主要考查中心商务区的特点。从图中可看出该区域白天人口大量流入,夜晚人口又大量流出,人口昼夜差异大,符合中心商务区的特点。白天人们从住宅区流向中心商务区上班,夜晚下班又回到住宅区,说明了住宅区与中心商务区的分离。‎ 安徽省将在统筹协调好省会经济圈、皖江城市带、沿淮城市群发展的基础上,逐步构筑以合肥为中心的“1+10”江淮城市群。读“江淮城市群城市分布示意图”,回答5~7题。‎ ‎5.下列因素中,与“1+‎10”‎江淮城市群发展关系密切的有(A)‎ ‎①地处东部平原、南北交通要冲,交通便利 ②地形平坦开阔 ③气候温和湿润,海洋性特征显著 ④工业基础雄厚,发展历史悠久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6.下列关于该城市群的说法,不正确的是(C)‎ A.服务范围由大到小排序:合肥—安庆—无为 B.服务职能由多到少排序:合肥—滁州—长丰 C.小学数量由多到少排序:六安—巢湖—庐江 D.小汽车专卖店布局先后:合肥—马鞍山—庐江 ‎7.合肥发展成为国家科技创新型城市的主要区位因素是(D)‎ A.自然环境优美 B.市场广阔 C.劳动力量多价廉 D.科技力量雄厚 ‎5~7.解析:江淮城市群地处江淮地区,地形平坦开阔,拥有长江、京沪铁路等便利的水陆交通线;远离海洋,气候的大陆性强;地处我国中部,工业发展的基础较差。六安与巢湖城市等级相同,小学数量也大致相同。科技创新型城市依托的是雄厚的科技实力。‎ 生态城市建设是促进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如图表示生态城市建设面临的三条道路。其中K1表示生态环境质量安全警戒线,K2‎ 表示生态环境质量恶化警戒线。读图,回答8~10题。‎ ‎8.我国生态城市建设中最不可取的道路是(D)‎ A.K2曲线 B.AC曲线 C.AD曲线 D.AB曲线 ‎9.生态城市建设的核心是协调好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质量之间的关系,这突出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C)‎ A.共同性原则 B.公平性原则 C.持续性原则 D.经济性原则 ‎10.将北京建设成为生态城市的合理措施有(A)‎ ‎①增加城市绿地面积 ②控制城市化进程 ③积极发展城市轨道交通 ④限制高耗能高污染产业的发展 ⑤集中布置城市用地 ⑥分散城市职能 A.①③④⑥ B.②③④⑤‎ C.①②⑤⑥ D.①③④⑤‎ ‎8~10.解析:第8题,AB曲线表示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生态环境质量不断下降,显然是以降低环境质量为代价来发展经济,这是生态城市建设中最不可取的。第9题,在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要注重生态环境质量的提高,只有这样才能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故协调上述两者之间的关系体现了持续性原则。第10题,生态城市在发展城市经济的同时要非常注重生态环境的建设,这可以通过增加城市绿地面积、积极发展城市轨道交通、限制高耗能高污染产业的发展、分散城市职能等措施来解决。‎ 读下图,完成11~12题。‎ ‎11.该作物(A)‎ A.种植期的早晚取决于气候条件 B.灌浆期的早晚取决于成土母质 C.收割期的早晚取决于农业政策 D.一个生产周期至少为8个月 ‎12.该作物处于开花期时,正值(D)‎ A.赤道正午太阳高度最大 B.地中海沿岸炎热干燥 C.中国东北平原昼长夜短 D.潘帕斯草原草木茂盛 ‎11~12.解析:根据图示该作物在11、12月份种植,4、5月份收割,均取决于气候条件,自种植到收割完一共为7个月时间;该作物开花期在2月份前后,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并且向北运动,但并没到达赤道,故赤道的正午太阳高度并非最大,北半球为冬季,地中海沿岸特点为温和多雨,东北平原昼短夜长,位于南半球的潘帕斯草原正值夏季,草木茂盛。‎ 下图示意某雏形生态工业区的产业链,箭头表示物、能量流动过程,其中虚线箭头表示副产品或废弃物的流动。完成13~14题。‎ ‎13.图中a、b、c分别代表(C)‎ A.电厂、化工厂、盐场 B.盐场、电厂、化工厂 C.电厂、盐场、化工厂 D.盐场、化工厂、电厂 ‎14.该生态工业园区可能位于(C)‎ A.晋南 B.粤北 C.冀东 D.闽西 ‎13~14.解析:根据图中箭头结合第13题选项分析,a为电厂,其废渣供给建材厂,废热进行海水淡化,海水淡化后的副产品,为盐厂提供原料,而b盐厂的副产品又为化工厂c提供原料,这样大部分废物被充分利用,只有发电厂的废气和化工厂的废弃物没有充分利用,综合以上分析,该工业园可能位于沿海海盐资源丰富的地区,第14题给出的选项中只有冀东位于沿海。‎ 二、综合题(共44分)‎ ‎15.(10分)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图中M地区是我国最先实行“保护性耕作法”的地区,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N地区也开始推行这种耕作法。‎ 材料二 农业部于‎2003年11月6日发文要求:在我国75%以上的农村地区要逐步推广中国农科院、内蒙古农科院的农业耕作研究成果“保护性耕作法”。对耕地实行浅耕或免耕措施,并在农作物收割时,用秸秆粉碎机将农作物秸秆粉碎回田(地),或将庄稼茬子留在田(地)里过冬。‎ 材料三 下表中的数据是图中M地区已推行“保护性耕作法”,而N地区没实行时的土壤、大气在春冬季时平均情况统计资料。‎ 地区 土壤成分 土壤空气 土壤有机质 大气悬浮质 大气水分 M ‎23.5%‎ ‎16.7%‎ ‎3.2%‎ ‎3.4%‎ ‎34.5%‎ N ‎6.3%‎ ‎25.5%‎ ‎0.7%‎ ‎14.6%‎ ‎18.6%‎ ‎(1)填出图中两个地形区的名称:M________;N________。这两个地区被誉为“________”。(3分)‎ ‎(2)“保护性耕作法”的主要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分)‎ ‎(3)材料三显示,“保护性耕作法”保护了土壤中________和________,使大气中________减少,________增加。(4分)‎ ‎(4)图示地区在发展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可能产生哪些环境问题?实施“保护性耕作法”以后,对农业生态环境可以有哪些改善?(2分)‎ 解析:根据经纬度和河流流向可判断该河是黄河,M是河套平原,N是宁夏平原。这两个平原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利用黄河水灌溉发展种植业,成为所在省区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也由于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所以易发生土地荒漠化和引水灌溉引起土壤次生盐碱化;由材料二可看出“保护性耕作法”的主要措施是对耕地实行浅耕或免耕、秸秆还田,这样可以保护土壤的水分和有机质,增加肥力,同时也改善了生态环境。‎ 答案:(1)河套平原 宁夏平原 塞外江南 ‎(2)对耕地实行浅耕或免耕和秸秆还田 ‎ ‎(3)水分 有机质 悬浮质 水分 ‎ ‎(4)土地沙化(荒漠化);因大量引黄河水灌溉,使黄河流量减少,土壤次生盐碱化。好处:提高了土壤的质量;增加了土壤肥力;防止表层土壤被风吹走;增加大气降水机率。‎ ‎16.(11分)图示的平原地区在20世纪60年代频发沙尘暴。因沙尘中含有较多的盐尘,该地区的沙尘暴被称为“白风暴”。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R1和R2两河的主要补给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影响流量变化的主要自然因素是________。(2分)‎ ‎(2)图示平原地区,侵蚀作用的主要外力是________。(1分)‎ ‎(3)20世纪50年代,在L湖沿岸地区大规模垦荒,这对土地产生了哪些影响?(2分)‎ ‎(4)在开垦的同时,大量引河水灌溉。不合理灌溉会导致地下水位上升。简要分析在该地区不合理灌溉对土壤的影响,并说明其发生过程。(2分)‎ ‎(5)大量引用R1、R2河水灌溉会对L湖产生什么影响?(2分)‎ ‎(6)简述该“白风暴”中盐尘的主要来源。(2分)‎ 答案:(1)高山冰雪融水和降水 气温(温度)‎ ‎(2)风(风力)‎ ‎(3)该地区气候干旱,垦荒会(使地表疏松)导致土地沙漠化(荒漠化、土地退化)。‎ ‎(4)当地下水位上升至土壤层,因蒸发旺盛,水中的矿物质(或盐分)(在土壤或地表)不断积累,导致土壤盐碱化(次生盐碱化、盐渍化)。‎ ‎(5)入湖水量减少,湖水水位下降,湖岸线后退,湖的面积缩小,含盐量增加。‎ ‎(6)“白风暴”中的盐尘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开垦的耕地及其周围地区因次生盐碱化而在地表和土壤中积累的盐分;二是湖面缩减,露出湖底部分所含的盐分(L湖是咸水湖)。‎ ‎17.(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 我国“十五”计划修建的“青藏铁路”指格尔木到拉萨段。北起青海省格尔木市,经纳赤台、五道梁、沱沱河、雁石坪,翻越唐古拉山,再经西藏自治区(境内的)安多、纳(那)曲、当雄、羊八井、纳之西藏自治区首府(直抵)拉萨市,全长1 ‎142公里。“高寒缺氧、冻土问题、生态脆弱”是建设时要克服的三大难题。表1:进藏铁路的四条线路比较 长度/km 桥隧总长度/km 工期/年 地质条件 青藏线 ‎1 080‎ ‎30.6‎ ‎7‎ 冻土 甘藏线 ‎2 126‎ ‎438.7‎ ‎32‎ 崩塌、滑坡、泥石流、地热、岩爆 川藏线 ‎1 927‎ ‎819.2‎ ‎38‎ 崩塌、滑坡、高地震区、地热、岩爆 滇藏线 ‎1 654‎ ‎710.7‎ ‎32‎ 高地震区、泥石流、崩塌、滑坡、高地温、高地应力、活动断层等 ‎(1)根据表1和图a,分析选择青藏线作为进藏铁路的有利区位因素(答其中两点即可)。(4分)‎ ‎(2)青藏铁路穿越可可西里等地区时,当铁路建成后,建设部门却不惜成本,对很多路段进行了修改(如图b),这样做的目的是(2分)(  )‎ A.防止在沼泽地段路基下沉 B.防止在冻土地段路基下沉 C.高原面降水少,不需要高路基和挡水板 D.有利于动物迁徙通过 ‎(3)“福娃”是北京2008年第29届奥运会吉祥物。其中,福娃________是代表的青藏铁路沿线的珍稀动物。(2分)‎ ‎(4)雅鲁藏布江是一条国际性河流。上游通过我国日喀则,在A点出境。请在图c中绘出我国境内的这一段。(3分)‎ ‎(5)雅鲁藏布江谷地和察隅一带是西藏重要农业生产区,但两地发展农业生产的气候条件差异大。试比较气候条件的不同点,并分析其成因。从农业地域类型看察隅一带属于________农业。(4分)‎ 答案:(1)长度短;地形较平坦(修桥、隧道少)‎ ‎;地质条件相对较好、冻土问题被解决;青藏公路并行修建,便于运输建筑物资和进行建设。(回答对其中两点即可)‎ ‎(2)D ‎ ‎(3)迎迎 ‎(4)见下图 ‎(5)不同点:雅鲁藏布江谷地光照强、昼夜温差大;察隅热量足、降水多。‎ 成因:雅鲁藏布江谷地海拔较高,空气稀薄,天气晴朗,对太阳辐射削弱较少,光照强;白天获取太阳光热较多,气温相对较高;但空气稀薄,天气晴朗,大气逆辐射弱,大气的保温作用较弱,所以晚上降温快,气温较低。昼夜温差大。察隅海拔较低,温度高,热量更丰富,西南季风的迎风地带,降水更多。 水稻种植业 ‎18.(8分)阅读材料一(我国某区域图)和材料二,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 材料二 20世纪70年代初,我国在秦巴山区的十堰兴建了“二汽”。厂区分布在东西长‎32 km,南北宽‎8.5 km的二十多条山沟里。1981年,以“二汽”为核心的东风汽车公司(以下简称“东汽”)成立。为了进一步发展,2003年9月,“东汽”总部迁至图中乙地,标志“东汽”已全面搬迁。‎ 运用区位理论分析“东汽”从十堰搬迁到乙地的主要原因。(8分)‎ 解析:首先确定该区域的位置,然后该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 答案:十堰位于秦巴山区,交通相对不便,远离市场;位于山谷地区,工业集聚、协作条件欠缺。因而,工业区位条件差。‎ 武汉(乙地)位于长江与京广铁路交会处,水陆交通发达,联系市场方便;武汉(乙地)地处江汉平原,工业用地、用水充足,农产富饶,劳动力资源丰富;武汉(乙地)位于长江沿岸工业地带,近钢铁产地,工业历史悠久,技术力量雄厚;武汉(乙地)附近有葛洲坝、三峡电站,能源供应充足。因而,武汉(乙地)工业区位条件优越。‎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