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诗歌鉴赏阅读预热 专题4 评价诗歌的思想与情感
鉴赏古代诗歌的思想与情感,是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把握其感情,分析其社会意义,评价其深层内涵。高考一般以主观题的形式考查。
对古代诗歌中流露出来的复杂情感,要进行客观具体的分析评价,不能主观臆断。概括内容主旨就是要从整体上把握,结合诗歌中的意象、人物、事件,体悟作者的创作意图。
诗歌评价题型一 评价诗歌的思想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就是理解诗歌所表现的生活内容,把握其思想感情,分析其社会意义及其深层内涵,一般指对诗歌作品的主旨分析、背景分析、价值意义分析以及感情基调的把握。分析、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必须借助对诗歌形象的分析,联系写作背景等因素从作品的整体上去把握,对有些作品还要从作者所描绘的情景中把握作品的言外之意。
解题策略
1.抓住诗题
古诗的诗题常常是诗眼或中心事件。许多古诗的诗题本身就透露了感情基调,如李白的《送友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个“送”字表明了此诗表现的是惜别之情。
2.抓住关键词
有些古诗,诗人在诗中用一两个词语来点明诗的感情,抓住了这些关键词,也就能够快速地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如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中“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一句,由“故园情”便可知此诗表达的是思乡之情。
3.抓住题材类型
人们常常把古典诗歌按题材分成若干类。因此,若能判定一首诗(词)所属的类型,就可快速地把握该诗(词)的感情基调。如思乡诗,毫无疑问要抒发思念故乡、亲人之情;送别诗,多写离情别恨和深厚友情。
4.抓住景物形象特点
景物形象可分为“乐景”(优美闲适、色彩明丽、壮观奇伟、气势雄浑)和“哀景”(冷清凄凉、色彩暗淡、低沉萧瑟)两类。“乐景”表示“乐情”,“哀景”表示“哀情”。
不过特别要留意的是古诗常用“以乐景写哀情”的写法。如杜甫《旅夜书怀》中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用境界雄浑阔大的远景(乐景)反衬诗人孤独寂寞的哀情。
典例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游西湖
苏 辙
闭门不出十年久,湖上重游一梦回。
行过闾阎争问讯,忽逢鱼鸟亦惊猜。
可怜举目非吾党,谁与开樽共一杯?
归去无言掩屏卧,古人时向梦中来。
【注】 苏辙:北宋宰相、文学家,晚年为避新旧党争之祸,辞退官职,筑室于颍昌(今河南许昌市东),自号颍滨遗老。
与陶渊明“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心情相比,作者在本诗尾联表达出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
同样是辞官退隐,陶渊明“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句,表现出的是归隐后的释然自安和恬然自得的快意。本诗尾联,苏辙“无言”而“归卧”,闭户不出,只能与古人为友聊以自慰,表现出的是饱经政治风霜而隐退多年的孤独、寂寞和无奈之情。学科~网
【解析】
诗歌评价题型二 评价观点态度及情感
作者的观点态度包括:对事物、人物的态度,对社会现实的态度,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态度,对人生的感悟,等等。所谓“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是指在把握文中观点和作者态度的基础上,对作者的观点和态度做出自己的评价,如作者的观点是否正确,认识是否全面,论述是否透彻,感情是否健康,对读者有什么有益的启示,在今天有什么现实意义等。另外,有时还需要对别人的评价进行分析比较,做出正确的判断。
解题策略
1.体悟要深入
分析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一定要由表及里,透过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等外在的形式,结合标题、注释、意象等暗示信息,深入体悟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这是分析评价的前提条件。
2.分析要细致
(1)要紧扣原诗的内容。对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必须引用原诗中的相关词句来具体分析,千万不要脱离原诗泛泛而谈。
(2)要注意点面结合。既要有面上的整体把握,也要有点上的细致解剖,避免架空分析。
(3)注意把观点态度的评价和表达技巧的分析结合起来,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回答,既要分析表达了什么,也要分析是怎样表达的。
3.归纳要全面
概括分析时要注意完整性、全面性,诗词中作者的观点态度所包含的几个方面都要概括到,要避免出现以偏概全的错误。
4.评价要准确
评价要准确、恰当,不夸大、不缩小、不绝对化。要注意避免以下两个方面:一是避免先入为主,用固有的认知代替对具体诗歌的解读;二是要避免没有分寸,不用正确的历史观去分析评价,而是想当然地用自己的眼光去要求古人,结果要么无限拔高,要么片面否定,对作者观点的评价都是有失公允的。
典例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
湖上即事
陈 起
波光山色两盈盈,短策青鞋信意行。
葑草烟开遥认鹭,柳条春早未藏莺。
谁家艳饮歌初歇,有客孤舟笛再横。
风景无穷吟莫尽,且将酩酊乐浮生。
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和志趣?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
此诗描写早春游湖的所见所闻,湖光山色,明媚动人,歌曲横笛,相映成趣。诗人对此无穷之景,吟唱不尽。于是开怀畅饮,进入醉乡。抒发了诗人对美好风景的无限留恋之情。体现了诗人自由洒脱的个性,纵情山水,乐享浮生的人生追求。
【解析】
“七抓”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
1.抓标题
抓住诗歌的标题,确定题材,可初步感知诗歌的思想感情。例如,刘长卿的《重送裴郎中贬吉州》,由标题可确定这是一首送别诗,再结合标题中的“贬”字,可初步推知,这首诗歌抒发的感情是离愁别绪,是伤痛。
2.抓人物
(1)知人论世。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主要思想倾向以及创作的主要风格,推断诗歌的思想感情。
(2)看背景。借助创作背景,探求创作动机,把握诗人内在的情感。
3.抓暗示
诗歌的标题、小序、注释,都是暗示信息,有的提供了时代背景,有的介绍了作者生平,有的介绍了创作动机,甚至有的直接显示作者的感情基调。这对于揣摩诗歌的思想感情、概括诗歌的内容主旨至关重要,因而要细心阅读,并充分利用。
4.抓结构
要理清诗歌的结构,剖析诗歌画面,把握作者的感情变化。
5.抓诗句
(1)看内容:要结合诗歌的意象,特别是人物、景物形象的特点,事件的前因后果,修饰意象或形象的修饰词,揣摩诗歌的思想感情。
(2)品语言:古代诗歌语言凝练、含蓄,作者常借外物抒情言志。所以要品味诗歌语言,领会语言蕴藏的情感。
6.抓典故明确用典方式:明用、暗用;反用、侧用;正引、化用。简单概括典故的内涵,揭示诗人引用该典故所抒发的情感。
7.抓诗眼
“诗眼”,就是指一首诗或一首词中最精练最传神的字,或塑造形象、透露情感、传达主旨的关键字词。例如“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中的“蔽”“愁”均为“诗眼”,抓住了这两个字,就抓住了关键字词,就能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
典例三: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问题。(6分)
岁暮归南山①
孟浩然
北阙②休上书,南山归敝庐。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青阳③逼岁除。
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注】 ①这首诗是唐玄宗开元十六年(728),年已40
岁的孟浩然在京城长安参加进士考试落第后于好友王维住处所作。②北阙:古代宫殿北面的门楼,为臣子等候朝见或上书之处,后亦用作朝廷的别称。③青阳:指春天。
诗人在两首诗中都含蓄地表达了对待出仕的态度,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态度是否相同。
【答案】
不相同。《岁暮归南山》是万念俱灰而又无可奈何。“休上书”“归敝庐”表明自己对求仕的心灰意冷;“明主弃”“故人疏”“白发”“年老”表明仕途阻断,报国无门,最后抒发自己求仕而不得之后的无可奈何的情感。《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写的是诗人不甘寂寞,渴望被举荐。“端居耻圣明”表明他不甘寂寞;“欲济”“观垂钓”“羡鱼情”表明他积极求仕,渴望被举荐。
【解析】
对点练习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6分)
西台①哭所思
谢 翱
残年哭知己,白日下荒台。
泪落吴江水,随潮到海回。
故衣犹染碧,后土不怜才。
未老山中客,惟应赋《八哀》②。
【注】 ①西台:为汉隐士严光垂钓处,诗人在此设文天祥神位。②《八哀》:杜甫曾赋五言古诗八首,悼念八位文臣武将。
从全诗来看,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案】
这首哭祭诗,全诗层层展开。诗人对文天祥的哀痛,不因为时间的推移而稍减,在悼念文天祥时,又表现了自己对元政权的痛恨,亡国之哀,凝聚在字里行间。全诗表达了对文天祥的知己之感、悼念之情以及强烈的爱国之情。
【解析】
以苌弘血化为碧的典故,歌颂他忠义浩气,与世长存。想到文天祥的遭际,他不禁仰天呼吁,无情的皇天大地,为什么如此不爱惜人才,让文天祥落得这样下场。最后,诗由死及生,由文天祥归到自己,说自己还健在,还没到老年,但一事无成,再也不能有所作为,只能在这山中,写些怀悼忠臣烈士的诗篇而已。这首诗依题目层层展开,首联点“西台”,次联写“哭”,三、四联写“所思”。诗人对文天祥的哀痛,不因为时间的推移而稍减,在悼念文天祥时,又表现了自己对元政权的痛恨,亡国之哀,凝聚在字里行间。前人以谢翱西台恸哭比之汉高祖时为田横自杀的五百门客,就是有见于谢翱对文天祥的知己之感及他强烈的爱国主义热忱而言。
三、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其二)
[东晋]陶渊明
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
瞻望邈难逮,转欲志长勤。
秉耒欢时务,解颜劝农人。
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
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
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津(注)。
日入相与归,壶浆劳近邻。
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
(注)问津:指孔子让子路向两位隐士长沮、桀溺问路的典故。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人尽管尊崇孔子,但他意识到“忧道不忧贫”难以践行,因此立志躬耕,
这体现了他对孔子人生选择的否定。
B.诗人亲自参与田间劳作,不仅快乐地拿起农具耕种,还面带笑容鼓励农人们积极从事劳动。
C.“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意思是说不必斤斤计较收成如何,愉悦就在耕耘的过程中。
D.这首诗融说理、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意境清淡悠远,语言平白如话,富有表现力。
(2)“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3)“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表达了哪些情感?
【答案】(1)A
(2)平旷的田野上,从远处吹来的微风,轻轻拂过禾苗。长势良好的禾苗,焕发出勃勃生机。
(3)诗人躬耕田园、避世隐逸的宁静淡泊之情。济世与归隐相矛盾的复杂情感。
【解析】
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学科¥网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3)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情感。“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 意思是:就像这样,在简陋的木屋里长吟,暂且做一个耕田之人吧。本诗叙写了田间劳动的欢娱,联想到古代隐士长沮、桀溺的操行,而深感忧道之人的难得,最后以掩门长吟“聊作陇亩民”作结。从而表达了诗人躬耕田园、避世隐逸的宁静淡泊之情。
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寄和州刘使君①
张籍
别离已久犹为郡,闲向春风倒酒瓶。
送客特过沙口堰,看花多上水心亭。
晓来江气连城白,雨后山光满郭青。
到此诗情应更远,醉中高咏有谁听?
[注]①刘使君,指唐代诗人刘禹锡,时任和州刺史。诗中沙口堰、水心亭,均在和州。
2.根据前两联,概括刘禹锡“闲”的表现,并分析他如此表现的原因。
3.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答案】
2.表现:把酒当春,绕道送客,常去赏花。原因:长期得不到升迁,怀才不遇;喜欢自然山水。
3.对刘禹锡诗歌艺术的钦佩之情;对刘禹锡目前境况的同情之感;对自己能感知对方心意的知音之许。
【解析】
五、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野 歌
李 贺
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
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
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
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濛濛。
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弯弓射鸿、麻衣冲风、饮酒高歌都是诗人排解心头苦闷与抑郁的方式。
B. 诗人虽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的命运,但意志并不消沉,气概仍然豪迈。
C. 诗中形容春柳的方式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相同,较为常见。
D. 本诗前半描写场景,后半感事抒怀,描写与抒情紧密关联,脉络清晰。
5.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答案】
4.B
5.①意为凛冽的寒风终将过去,和煦的春风拂绿枯柳,缀满嫩绿的柳条好像轻烟笼罩一般摇曳多姿;②表达了诗人虽感叹不遇于时,但不甘沉沦的乐观、自勉之情。
【解析】
5.本题考查对诗歌情感的评价。对诗歌语句含义的理解,首先要借助重要意象把握诗歌描写的内容,在此基础上,结合时代背景、作者人生经历,考虑诗 句表达的思想情感。本题中需注意“寒风变春柳”、“烟濛濛”两个关键词,展现了柳条的朦胧多姿。这个意象的深层含义就是希望,所以可知作者在困境中不甘沉沦的乐观、自勉之情。
六、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贺新郎·送胡邦衡待制赴新州
张元干①
梦绕神州路。怅秋风、连营画角,故宫离黍②。底事昆仑倾砥柱,九地黄流乱注。聚万落千村狐兔。天意从来高难问,况人情老易悲难诉。更南浦,送君去。
凉生岸柳催残暑。耿③ 斜河,疏星残月,断云微度。万里江山知何处? 回首对床夜语。雁不到,书成谁与? 目尽青天怀今古,肯儿曹恩怨相尔汝! 举大白④ ,听《金缕》。
(注)①张元干,南宋初爱国词人。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年),南宋向金屈辱求和,枢密院编修官胡铨(字邦衡)因上书请斩秦桧,被贬为福州签判。绍兴十二年,胡再遭迫害,被除名押送新州(今广东新兴)编管。时张元干寓居福州,作«贺新郎»以送胡铨,后因此词而被捕下狱,并被削职为民。②故宫离黍:旧时宫殿长满荒草。③耿:明亮。④大白:酒杯名。
6.下面对这首词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底事”,即何事、为什么,冠领以下三句,是作者伤心的疑问;“昆仑倾砥柱”,指遭逢地震这类的自然灾害。
B. “更南浦”二句,始入送别正题,将送别场面置于广阔的时代背景之下,突出了送别的意义,充满悲壮感。
C. “目尽”二句是说:我们关注的是天下古今大事,怎么能像小儿女那样只顾个人的恩怨呢!
D. 这首送别词与通常婉约之作迥然不同,满纸忠愤,慷慨悲凉,具有震撼心弦的力量。
E. 这首词中的“九地黄流乱注,聚万落千村狐兔”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运用的修辞手法相同。
7.结合整首词,具体分析作者抒发的情感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
【答案】
6.AE
7.①对沦陷的广大中原地区的深切思念;②对沦陷区惨遭金兵铁蹄践踏悲惨景象的极度悲愤;③对南宋统治者屈辱投降、求和苟安的责问与抨击;④对自己长期报国无门、渐至衰老的悲怆;⑤对好友胡铨一再遭受迫害而不平;⑥对胡铨前途命运的牵挂与担忧。
【解析】
7
.此题考核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重点考核诗歌的情感,分析诗歌的情感注意以诗歌的抒情方式、注释、标题和诗中的表情达意的重点词句作突破口,答题时先答出情感,然后结合诗歌的内容解说。此题注意根据词中的“故宫离黍”分析对沦陷区惨遭金兵铁蹄践踏悲惨景象的极度悲愤、沦陷的广大中原地区的深切思念;根据“万里江山知何处”分析对南宋统治者屈辱投降、求和苟安的责问与抨击;根据“天意从来高难问”分析对自己长期报国无门、渐至衰老的悲怆;根据“送君去”“书成谁与”分析对对胡铨前途命运的牵挂与担忧;根据注释分析对好友胡铨一再遭受迫害而不平。学科…网
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好事近①·凝碧旧池头
韩元吉
汴京赐宴闻教坊乐有感。
凝碧②旧池头,一听管弦凄切。多少梨园③声在,总不堪华发。
杏花无处避春愁,也傍野烟发。惟有御沟④声断,似知人呜咽。
(注)①好事近:“近”与“令”、“引”、“慢”等均属词的一种调式。②凝碧:王维被安禄山所拘,曾赋《凝碧池》诗。③梨园:唐明皇选坐部伎子弟三百,教于梨园,号皇帝梨园弟子。宫女数百,亦称梨园弟子。后泛指演剧的地方为梨园。 ④御沟:皇宫水沟。
写作背景: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十二月,试礼部尚书韩元吉,利州观察使郑兴裔被遣为正、副使。到金朝去祝贺次年三月初一的万春节(金主完颜雍生辰)。行至汴梁(时为金人的南京)金人设宴招待。席间词人触景生情,百感交集,随后赋下这首小词。
8.下列对诗歌内容分析与概括正确的两项是
A. “凝碧旧池头,一听管弦凄切”此句中“旧”字表明词人回忆起前朝往事:唐安禄山陷洛阳,在凝碧池大宴部属。梨园子弟唏嘘泣下,其中乐工雷海青掷乐器于地,西向大恸。首句运用了一个情境与它相似的历史事件,抒写此时此际的痛苦。
B. “一听管弦凄切”的“一”字,在此作语助词用,起加强语气的作用。宴会所奏之乐凄惨悲切,进入百感交集的词人耳中更是牵动愁肠,加重了词人内心的悲切。
C. “多少梨园声在,总不堪华发。”听着当年梨园的曲调,一声声平添忧愁。此句中蕴含着白发老人回想青春少年的欢乐往事,抒发风流俱往,人已憔损的感慨。
D. “杏花无处避春愁,也傍野烟发。”杏花自知无法避免乱红零落碾成泥的命运,执着地在荒烟野地开放出美丽的花朵,此句暗含词人伤春之情。
E. 全词以虚带实,兴寄遥深。所谓写实,是指杏花在二月间开花,而汴京赐宴恰在其时。所谓写虚,词人以杏花自喻,形象美丽而高洁;以野烟象征战后荒凉景象,亦极富于意境。
9.词的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什么样的情绪?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阐述。
【答案】
8.AE
9.①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胸中怀有的黍离之悲想要抒发而又不能抒发的无限苦痛的情绪。②词人以拟人化的手法,抒发心中的悲哀。③词人赋予御沟流水以人的灵性,说它之所以不流,乃是由于理解到词人内心蕴有无限痛苦,怕听到呜咽的水声会引起抽泣。
【解析】
“此句中蕴含着白发老人回想青春少年的欢乐往事,抒发风流俱往,人已憔损的感慨”错误,因身负使命,不得不参与敌对者金人的宴会,不得不聆听令人兴感生悲的教坊音乐的词人,想起往日宫廷中的池苑,一听到过去宫中的音乐,激起的是词人他的黍离之悲,故国之思;D项,杏花无法避开料峭的寒风,终于在战后荒凉的土地上开放了;词人也象杏花一样,虽欲避开敌对的金人,但因身负使命,不得不参与宴会,词人以杏花自喻,是为表达自己的高洁情怀,而非伤春之情。
9.题干问的是“词的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什么样的情绪?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阐述”,这是考查诗歌的情感以及情感的表现方式。“惟有御沟声断,似知人呜咽”,意思是“只有流经皇宫的水断隔,好像是怕引起我的呜咽”,以“知”来写御沟之水,这两句以拟人化的手法,来抒发心中的悲哀。北宋汴京御沟里水,本是长年流淌的。可是经过战争的破坏,早已阻塞干涸了。再也听不到潺潺流淌的声音。这在寻常人看来可能没什么感觉,可是对韩元吉这位宋朝的使臣来说,却引起他无穷的感怆,他胸中怀有黍离之悲,故国之思,想要发泄出来,却碍于当时的处境。满腔泪水,让它咽入腹中。但这种感情又不得不抒发,于是赋予御沟流水以人的灵性,说它之所以不流,乃是由于理解到词人内心蕴有无限痛苦,怕听到呜咽的水声会引起抽泣。这样的描写是非常准确而又深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