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 检测试题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编者选题表
知识点
题号
易
中
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1、2、3
4、5
世界多极化趋势
6、9
7、8、10
新中国外交
11、12、14、16
13、15
跨世纪的世界格局
19、20
17、18
综合
21、22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总统杜鲁门指出:“世界已分为‘极权政体’和‘自由国家’两个敌对堡垒。”他把世界分成“两个敌对堡垒”的标准是( )
A.是否推行霸权主义 B.在国际舞台上的作用
C.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D.社会性质和意识形态
解析:D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推行“冷战”政策,杜鲁门提出“杜鲁门主义”,要求援助“自由国家”,遏制共产主义,因此“极权政体”和“自由国家”的标准就是社会性质和意识形态,故A、B、C三项错误,D项正确。
2.美国1950年拍摄的电影《我们热爱的家园》描述了一个法国小镇惨遭第二次世界大战蹂躏,后来获得美国财政援助,生活生产重又恢复正常。美国实施该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
A.帮助欧洲复兴经济 B.以经济手段控制西欧
C.遏制苏联力量 D.建立北约组织
解析:C 马歇尔计划是美国“冷战”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遏制苏联力量是其根本目的,帮助欧洲复兴经济、以经济手段控制西欧和建立北约组织都服务于这一根本目的,C项正确。
3.1961年,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就职时向全世界宣告:“美国将不惜任何代价、承担任何重负、对付任何艰难困苦,去支持任何朋友,反对任何敌人,以确保自由的存继和胜利。”这一言论付诸实施的影响是( )
A.朝鲜战争的爆发 B.使美苏争霸进入热战
C.容易导致地区的动荡 D.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
解析:C 肯尼迪的言论实际上体现了美国的霸权主义政策,这容易造成地区乃至世界的动荡不安,C项正确,D项错误。A项与材料时间不符,B项说法与史实不符,美苏并未进行“热战”。故C项正确。
4.梅森在《冷战》一书中指出,如果把“冷战”时期重新定义为“长时期的和平”倒是颇为令人耳目一新的。文中作者对“冷战”重新定义的主要依据是( )
A.美国的马歇尔计划推动了欧洲重建
B.冷战期间各国并无直接武装冲突
C.美苏两国在国家利益上没有冲突
D.不诉诸武力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
解析:D “冷战”泛指美苏之间除了直接交战即“热战”以外的一切敌对行动,包括相互攻击对方的价值观念与社会制度、外交对抗、封锁禁运、军备竞赛、组建军事集团、发动代理人战争等。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全面对抗,进行军备竞赛,使世界处于毁灭性的核战争的威胁之下。但两大集团势均力敌,谁都不敢发动世界大战,这种均势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发生,所以可以重新定义为“长时期的和平”,D项符合题意。
5.美国总统杜鲁门说:“我深切地感觉到,如果听任朝鲜沦丧,那么共产党的领袖们就会越发狂妄地向更靠近我们海岸的国家进行侵略。”下列评述正确的是( )
A.为此美国悍然挑起了朝鲜战争
B.这标志着杜鲁门主义的提出
C.美国的随后行动导致了朝鲜的分裂
D.这种思想体现出了典型的冷战思维
解析:D 杜鲁门发表题干中演说时朝鲜战争已经爆发,并非美国“挑起”,A项错误。杜鲁门主义提出是在1947年,朝鲜战争爆发于1950年,B项错误。朝鲜的分裂是美苏划分势力范围的结果,并非朝鲜战争所致,C项错误。答案为D。
6.2011年,德国和法国共同撰写的“讲述欧洲历史的教科书”历时五年终于完成,创造了编撰共同历史教科书的德法模式,即“双方一直磨合到彼此就大部分争议问题达成共识,再开始共同撰写教科书”。这说明( )
A.德国和法国的矛盾彻底消除
B.德国和法国开始走向合作
C.欧洲一体化程度逐步加深
D.德法已经形成政治经济联盟
解析:C 历史上法德有着尖锐的矛盾,但是2011年,法国和德国创造了共同编写历史教科书的模式,其前提是两国就大部分争议问题达成了共识,这反映了欧洲一体化程度进一步的加深。
7.1973年,某一国际组织号召其成员要“通过有效行使反对霸权的国家主权来巩固它们的独立”“拒绝任何形式的奴役和依附、任何干涉和压力”。这一组织是( )
A.华沙条约组织 B.联合国
C.不结盟运动 D.欧洲共同体
解析:C 据题干提到“反对霸权”“拒绝任何形式的奴役……”可以看出,这是反对美苏霸权的国际运动。不结盟运动反对美苏霸权,C项正确。
8.下表为威廉·兰格《世界史编年手册》中的一页。
1957年3月25日
签订《罗马条约》,成立欧洲经济共同体。另一项条约成立欧洲原子能共同体。两个组织都于1958年1月1日行使职能
1957年11月14日
到16日
十三个国家的共产党代表在莫斯科开会。会议要求团结起来,反对外部的帝国主义和资本主义并在内部消除机会主义
1957年12月19日
北约组织在巴黎召开最高级会议,决定在欧洲设置导弹基地。美国对此项武器保有基本控制权
据此,对当时世界局势认识最准确的是( )
A.美苏两极完全控制了世界
B.世界处在美苏“冷战”格局之中,但新的力量已经孕育
C.北约和华约已经进入战争状态
D.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阵营对峙局面出现
解析:B 从材料信息可看出,在20世纪50年代,在美苏“冷战”的同时,西欧国家开始走向联合。故B项与材料内容相符。A项中“完全”一词错误;C项与史实不符;D项中对峙局面出现的标志是1955年华约的建立。
9.到20世纪50年代后期,初步形成了三个世界理论。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是第一世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是第二世界,而两大阵营之间是一大批刚获得独立的新国家,组成第三世界。20世纪60年代,第三世界( )
A.召开第一届亚非会议 B.与中国广泛建交
C.支持新中国重返联合国 D.组建不结盟运动
解析:D 1961年第三世界组建不结盟运动,反对美苏超级大国,故D项正确。
10.某历史学习小组正在讨论研究性学习课题的结题报告,他们提到“亚非会议”“不结盟运动”“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等关键词。据此判断,他们的研究课题应该是( )
A.“冷战”的形成与发展 B.第三世界的崛起
C.多极化格局的形成 D.两极格局的瓦解
解析:B “亚非会议”“不结盟运动”“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都属于第三世界国家的活动,反映了第三世界的崛起。
11.《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规定:“缔约国双方保证共同尽力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以期制止日本或其他直接间接在侵略行为上与日本相勾结的任何国家之重新侵略与破坏和平。”这一规定( )
A.标志着中苏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B.有利于新中国政权的巩固
C.打破了西方国家的经济封锁
D.加快了抗战胜利的进程
解析:B 新中国成立次日,苏联即与我国建立外交关系,而《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于1950年初,A项错误;该条约的签订是中国“一边倒”政策的体现,有利于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B项正确;该条约侧重于政治方面,C项错误;条约签订时抗战早已胜利,D项错误。
12.“通过这次会议,印度支那的战火熄灭了,越南北部完全解放,这就再一次打乱了美国从朝鲜、台湾、印度支那三条战线威胁新中国的战略部署,世界看到了同美国所掌控的安理会形容的完全相反的新中国形象,看到了令人耳目一新的新中国外交风格。”“这次会议”是( )
A.日内瓦会议
B.第一届不结盟政府首脑会议
C.万隆会议
D.第26届联合国大会
解析:A 日内瓦会议是为了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而召开的,是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的会议,展现了新中国的风采,与材料中所述吻合,故A项正确。
13.美国前国务卿杜勒斯说,如果亚非国家养成一种在西方缺席的情况下经常开会的习惯,由于有众多的人口,印度和中国无疑将控制局面,这可能最终形成一个反对西方的集团。他希望这次会议开不起来。“这次会议”是指( )
A.中印会谈 B.日内瓦会议
C.万隆会议 D.第26届联合国大会
解析:C 根据材料信息“亚非国家”“一种在西方缺席的情况下”“一个反对西方的集团”可以判断是1955年新中国参加的万隆会议,该会议上周恩来总理提出的“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了会议的成功,故C项符合题意。
14.1971年,美国决定调整政策,抛出了所谓的“双重代表权案”,即接纳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代表进入联合国,同时保留国民党集团的席位。该提案出台的背景是( )
A.美国对联合国控制加强 B.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恢复
C.新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D.中美双方关系正常化的实现
解析:C 随着新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美国知道已很难把中国拒于联合国大门之外,于是提出“双重代表权案”,最终被26届联大否决,故C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美国对联合国控制的加强,且该提案被否决实际上反映了控制减弱,A项错误;此时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尚未恢复,B项错误;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的标志是1979年中美建交,D项错误。
15.1969年7月,美国政府宣布取消某些对华贸易管制,并放宽了到中国旅行的限制,议员、记者、教师、学生、科学家和医生六类人员可以访问中国,这一规定反映( )
A.美国试图调整对华政策 B.美国支持中国参与国际事务
C.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D.中美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解析:A 根据材料“1969年7月,美国政府宣布取消某些对华贸易管制,并放宽了到中国旅行的限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美国试图调整对华政策,故A项正确。B项材料体现不出,排除;C、D两项与材料时间“1969年”不符,排除。
16.中国共产党十八大报告重申,中国将始终不渝地走和平发展道路,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合作。中国将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主张在国际关系中弘扬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精神。这说明( )
A.中国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B.十八大提出了一整套外交政策的新理念
C.中国更加注重搞好同亚非拉国家的关系
D.大国的崛起需要更加强硬的新外交政策
解析:A 中国共产党十八大报告强调中国将走和平发展道路,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合作。这进一步强调了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17.日本外务省次官粟山尚一曾在《动荡的90年代与日本外交的新展开》中写道:“当今世界20万亿美元的国民生产总值中,美欧各占5万亿美元,日本为3万亿美元……这也是共同分担国际责任的结构比例,要建立国际新秩序,就离不开5∶5∶3的合作。”这最能表明日本的企图是( )
A.积极谋求世界政治大国地位
B.与美欧进行经济军事抗衡
C.不愿意承担相应的国际责任
D.确立美欧日三足鼎立格局
解析:A 材料中日本本质上是要求与经济实力相对应的国际政治权利,改变其经济大国、政治小国的尴尬局面,A项正确。
18.有学者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苏为两极的世界格局因国际力量对比的不断变化而受到撼动,并且已受到逐步壮大起来的其他力量中心的挑战。”该学者旨在揭示两极格局( )
A.因美苏衰落而走向解体 B.必将被多极格局所取代
C.具有的稳定性和持续性 D.渐变中逐步走向多极化
解析:D 根据材料“受到逐步壮大起来的其他力量中心的挑战”,可知两极格局不断受到来自多极化趋势的冲击,故D项正确。
19.“世界上有大大小小200多个国家,可是如果没有人管它们,这个世界就是个无政府的世界,肯定会一团糟。所以要有个东西来管,这个东西就是最强大的国家。这个最强大的国家有霸权,但是这个霸权是符合世界稳定的要求的。”该言论属于( )
A.和平共处论 B.独立自主论
C.霸权稳定论 D.联合国安理会表决论
解析:C 材料认为要维持世界的稳定就需要最强大的国家建立霸权。这属于霸权稳定论。答案为C。
20.下图是刊登在2007年《国际先驱导报》上的一幅讽刺漫画。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
A.虚假的民主,真实的独裁
B.顺美国者强,逆美国者弱
C.强权政治,唯美国马首是瞻
D.霸权衰落,多极化趋势加强
解析:D 漫画中人物代表美国,从牛身上的世界地图可知其代表世界,“又不听我的话了”体现了美国称霸世界的地位受到了很大的挑战,世界不再受其摆布,说明其霸权衰落,D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21.近现代中国的外交与世界局势的发展密切相关。阅读材料,回答 问题:
材料一 5月4日下午,十几个学校的学生近3 000人齐集天安门,人人手里拿着一面或两面白旗,上面写着“还我青岛”“取消二十一条”等……(6月5日,上海)出现大规模的工厂罢工和商店罢市……
6月28日和会对德和约签字,中国代表团拒绝出席此次全体会议,没有在该项和约上签字!
——金冲及《二十世纪史纲》
材料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的原则,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
——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材料三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60年代末,中国游离于国际社会之外,几乎不参加任何国际组织。1971年10月,第26届联大恢复了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但直到80年代,中国对国际社会只是谨慎和有限的参与。而到90年代中期,中国参加的国际组织达600多个。
——颜声毅《当代中国外交》
(1)找出材料一中能够反映中国人坚决拒绝屈辱外交的具体史实。 (6分)
(2)依据材料二,概括新中国一贯坚持的外交方针,指出其出台时国际关系的背景。(6分)
(3)依据材料三,概括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对国际社会态度的变化趋势,结合所学分析影响其变化的国内外因素。(8分)
解析:第(1)问,根据题干要求“拒绝屈辱外交”找出材料中反帝的相关史实即可,归纳“还我青岛”“取消二十一条”“没有在该项和约上签字”等信息。第(2)问,“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体现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当时的国际形势是美苏两大阵营对立。第(3)问,依据材料中“中国游离于国际社会之外,几乎不参加任何国际组织”“只是谨慎和有限的参与”“中国参加的国际组织达600多个”等信息归纳中国态度的变化。国内因素从经济发展及国人观念变化的角度分析,国际因素从两极格局瓦解、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及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推动等角度分析。
答案:(1)学生罢课,提出“还我青岛”等反帝口号;中国代表团拒绝在和约上签字。(如果只答工人罢工、商人罢市而没有答出反帝的内容则不给分)(6分)
(2)方针: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背景:“冷战”局面业已开始(或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阵营尖锐对立)。(如果答“两极格局”的形成则不给分)(6分)
(3)变化趋势:从游离于国际社会(或国际社会的旁观者)转变为积极参与者。
原因:①国内:中国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的需要;国人对世界认识的深化和理性(或国人观念的改变)。②国际:两极格局瓦解,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经济区域集团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推动。(国内、国际每方面答出1点即可)(8分)
22.马歇尔计划(The Marshall Plan),官方名称为欧洲复兴计划(European Recovery Program),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对西欧进行经济援助、协助重建的计划。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必须密切关注欧洲形势,如果问题得不到解决,1948年初将可能发生更严重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崩溃。这将导致美国出口锐减,剩余产品积压,从而导致美国的经济衰退。
——《美国对外关系文件集:1947年》
材料二 下图是1947年和1949年美国(图一)和苏联(图二)以马歇尔计划(The Marshall Plan)为题材创作的漫画。
材料三 到1950年,西欧各国生产已达到战前水平,年增长率达到5%~6%,有的国家高达8%~10%。到1952年,英、法、意的工业生产分别比战前增长13%、29%和48%。……60年代末70年代初,西欧、日本商品大量涌入美国,美国对日本、联邦德国、加拿大的贸易已由出超转为入超。美元危机频频发生,地位一落千丈。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下编》
(1)材料一中,美国对欧洲经济形势的判断是什么?有什么担忧?(6分)
(2)材料二中的两幅漫画主题有何不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这种不同的主要原因。(8分)
(3)据材料三,马歇尔计划对欧洲和美国的经济分别产生了什么影响?(2分)
(4)根据所学知识,结合以上材料,请你谈谈:美国究竟该不该援助欧洲?(4分)
解析:第(1)问两小问,可根据材料一“欧洲……可能发生更严重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崩溃”“导致美国的经济衰退”来分别归纳。第(2)问第一小问,第一幅画的主题是马歇尔计划帮助欧洲复兴,第二幅画是马歇尔计划利用经济手段打开欧洲的市场,意图控制西欧;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中“1947年和1949年美国(图一)和苏联(图二)”可知是美苏之间的对立导致这一结果。第(3)问,根据材料三信息回答即可。第(4)问,属于开放性问题,应该、不应该均可,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1)判断:欧洲经济有崩溃的危险并引发全面的危机。(4分)
担忧:欧洲经济的崩溃带来美国经济的衰退。(2分)
(2)不同:图一,马歇尔计划旨在帮助欧洲复兴;图二,马歇尔计划旨在控制西欧国家。(4分)
原因:美苏冷战对峙,两者政治立场不同。(4分)
(3)影响:促进了欧洲经济的复苏和发展;削弱了美国的经济霸权。(2分)
(4)观点:应该。
美国的对外政策取决于美国自身的国家利益。(4分,如持相反意见,理由合理也可得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