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ks5u.com
江西省赣州市兴国三中2015-2016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年级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出题人:杨北楙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50分)
1.《全球通史》在论述中国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时说:“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要用国家的军事力量予以清除;而人民群众则需被强迫从事生产劳动。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因此不可宽容待之。”文中的“他们”指的是( )
A.儒家学派 B.道家学派 C.法家学派 D.墨家学派
2. “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这是清代《弟子规》中的句子,反映了当时的教育( )
A.鼓励儿童全面发展 B.注重儒家伦理教育
C.提倡进行家庭教育 D.渗透天人感应思想
3.17世纪中国出现的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三位思想家的思想实质是( )
A.宋明理学的深化和发展 B.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兴起
C.对儒家思想的全面否定和批判 D.儒家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
4.中国古代文学主流表达形式经历了赋--诗--词--曲--小说的变化趋势。这种变化反映了( )
①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 ②科举考试内容的变化③城市经济的繁荣④通俗文学的蓬勃发展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5.郑和下西洋时采用的一项技术,与今天美国的GPS全球定位系统和中欧合作研制的“伽利略卫星导航系统”具有相似功能。这项技术促使欧洲( )
A.告别了骑士时代 B.加速了文化进程
C.推动了地理大发现 D.引发了社会转型
6.《中国的世界纪录》收录的中国古代科技成果统计
类别
数学
天文
地学
化学
农学
机械
水利
轻工
兵器
项数
22
25
25
9
25
7
7
8
8
上述情况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
A.自然经济的存在 B.儒家民本思想的影响
C.手工业发达 D.重农抑商政策的推行
7.我国古代文学形式丰富多彩,“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蜀道之难,难
于上青天”,“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里依次引用的文学形式分别是( )
A.楚辞、汉赋、唐诗 B.楚辞、唐诗、宋词
C.宋词、唐诗、楚辞 D.唐诗、宋词、元曲
8.鸦片战争后“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兴起。下列对“师夷长技以制夷”这一主张的理解正确的是( )
①向西方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②迈出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
③其中的“技”重点是指军事技术 ④已经对中国的落后有了充分认识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9.魏源曾应林则徐之请,编纂《海国图志》,它是一部关于世界地理、历史及西方政教国情的总集。魏源在书中最向往某国政治制度,提及这个国家“二十七郡(州)公举一大酋总摄之,匪惟不世及,且不四载即受代,一变古今官家(皇帝)之局,而人心翕然”。魏源最向往的是哪一国的制度?他这一段文字在当时有何影响( )
A.美国;引起当时人们的激烈讨论,遂有清末的变法
B.英国;人们颇有同感,认为应该“师夷长技以制夷”
C.美国;少有人理解,也少有人谈及,几乎没有影响
D.英国;当时人们对此理论多不理解,只重视船坚炮利
10.陈独秀在《青年杂志》创刊号上宣称“批评时政,非其旨也”。这预示着新文化运动( )
A.纯粹是一场学术文化运动 B.将思想革命作为救国的根本
C.旨在推翻当时的共和政体 D.以陈独秀的右倾思想为指导
11.辛亥革命不仅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对中国的民主法制进程起到推动作用。下列史实最能说明这一点的是( )
A.成立同盟会并制定革命纲领 B.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内外政策
C.推选孙中山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D.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2.下列哪些思想理论是毛泽东创造性地提出来的( )
①“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②首次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这一科学概念
③提出了中国社会两类矛盾的学说
④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学说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3.中国共产党的理论有三次历史性的飞跃,形成三大理论成果,即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者的共同特征是( )
①科学地认识中国国情,科学地总结历史经验
②科学地解决了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
④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14.重大社会变革,历史的进步,往往需要以思想解放为前提。14~16世纪欧洲发生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是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促使人类历史向近代迈进。下列对二者共同点认识正确的是( )
A.反对天主教会的愚昧统治 B.崇尚人文理性,讲求科学
C.坚持王权高于教权 D.批判神学思想
15. “较为保守的人士徒劳无益地抱怨,没有什么是神圣的了;上帝自己也受到审查了,《圣经》被要求在理性的法庭上提交自己的证明材料。”这种质疑一切的情形可能发生在( )
A.古代希腊 B.文艺复兴时期
C.宗教改革时期 D.启蒙运动时期
16.“牛顿的发现,使曾经匍匐在上帝脚下的人类,终于大胆地抬起头来,开始用自己理性的眼光打量世界。”这主要说明牛顿的发现( )
A.推动了天文学的发展 B.促进了人类的思想解放
C.使人类彻底摆脱了神学的影响 D.使人类开始关注现实世界
17.下列科学家与其科学成就的对应关系中,不正确的是( )
A.伽利略——物理学的真正开端
B.牛顿——经典力学标志着现代科学的形成
C.爱因斯坦——物理学思想的一次重大革命
D.普朗克——量子论诞生,人类对客观规律的认识从宏观世界深入到微观世界
18.一位美国史学家说:“19世纪欧洲对世界的支配与其说是以其他任何一种手段或力量为基础,不如说是以蒸汽机为基础。”这句话说明的实质问题是( )
A.使用蒸汽机的交通工具,便利了世界各地的联系
B.以蒸汽机为标志的工业革命,使欧洲征服了世界
C.蒸汽机的使用,促进了工业城市的形成
D.蒸汽机的使用,推动了机器的发明和使用
19.雅典的改革家梭伦曾留下诗作:“我手执一个有力的盾牌,站在两个阶级的前面,不许他们任何一方不公平地占有优势。”“我制定法律,不分贵贱,一视同仁。”这反映了改革家的一种怎样的改革指导思想( )
A.中庸和不偏不倚 B.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C.全面维护贵族利益 D.极力维护平民利益
20.在北魏孝文帝改革中,加速少数民族封建化的根本措施是
A.整顿吏治 B.与汉族通婚 C.迁都洛阳 D.推行均田制
21.《挑战与应战——对埃及早期现代化探索的思考》一文中提到:“由于阿里……认为拥有和西方一样的军舰、大炮和机器设备,就可以与欧洲并驾齐驱……他不懂……传统结构的留存,相应的整体功能保持不变,国家的现代化无法取得实质性的进展。”据此,你认为,阿里改革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A.马木鲁克势力的破坏和反扑 B.未从根本上触动原有的封建生产关系
C.穷兵黩武、对外扩张 D.欧洲列强的干涉
22.日本明治维新取得巨大成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主导因素是
A.天皇权利至高无上,支持革新派进行改革
B.废藩置县,建立了中央集权的近代统一国家
C.引进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推行文明开化政策
D.改革派掌握政权,进行了顺应时代潮流的改革
23.工业革命时代的文学艺术,充满了浪漫主义情怀,尤其法国成就比较突出,下列组合正确地反映法国成就的是( )
①雨果《悲惨世界》 ②雪莱《唐璜》 ③贝多芬《第三交响曲》 ④德拉克洛瓦《自由引导人民》 ⑤雨果《巴黎圣母院》
A.①③④⑤ B.①②③④⑤ C.①④⑤ D.①③④⑤
24.“感情高于理智,信仰高于理性”这种观点应属于哪一传统美术流派的主张( )A.新古典主义 B.浪漫主义 C.现实主义 D.现代主义
25.英国作家霍尔金的小说《指环王》长期不为中国观众所了解,好莱坞将《指环王》搬上银幕之后,《指环王》小说在各大书店高居畅销书排行榜榜首。这说明( )
A.小说的影响力不如电影
B.电影作为大众容易接受的传媒,促进了其他艺术的推广
C.电影电视是社会进步的产物,反映了科技的发展
D.影视艺术的影响在人类社会生活中无处不在
二、材料解析题(共50分)
26.(12分)以科技文化为内涵的软实力对于一个国家的崛起是至关重要的。阅读下列材料宜:
材料一 英国,这个地处边缘的小国,却在历史性的转变中抢占了先机,已经率先到达现代文明的入口处,即将一步步稳健地走向世界的中心。在下两个世纪里,它将傲视全球。
——《〈大国崛起〉解说词》
材料二 “在19世纪,大家可以不去伦敦,不去维也纳、柏林,不去圣彼得堡,也可以不去罗马,但无论是谁,不管他什么出身,也不管他是什么国籍,他却不能不去巴黎”,当时,“巴黎是世界的神经中枢,正如雅典原先是希腊的思想灵魂一样。”
——(法)普罗夏松《巴黎1900:历史文化散论》
材料三 从19世纪后期开始,德国和美国迎头赶了上,开始引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潮流……当英国人从陶醉中惊醒,猛然看见帝国上空的夕阳时,新的太阳已经在大西洋另一端的美洲大陆上升起。……1894年,美国的工业总产值跃居各大国之首,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强国。
——《〈大国崛起〉解说词》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7至19世纪上半期为英国傲视全球提供支持的科技文化成果。(4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使法国巴黎成为“世界的神经中枢”的思想家有哪些?他们为世界提供了怎样的政治智慧?(4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崛起为“世界第一经济强国”的科技因素。(4分)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在早期儒家经典中,民本思想有较多的体现。《尚书》中说:“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孔子主张“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孟子认为民贵君轻,又称:“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荀子》中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据《孟子》等
材料二 泰西之立国有三:一曰君主之国,一曰民主之国,一曰君民共主之国……为君民共治,上下相通,民隐得以上达,君惠亦得以下逮……犹有中国三代以上之遗意焉……苟得君主于上,而民主于下,则上下之交固,君民之分亲矣,内可无以乱,外可无以侮……由此而扩充之,富强之效亦无不基于此矣。泰西诸国,以英为巨擘,而英国政治之美,实为泰西诸国所闻风向慕,则以君民上下互相联络之效也。
——摘编自王韬《弢园文录外编》
材料三 孙中山认为,“中国古昔……有所谓‘民为贵,君为轻’,此不可谓无民权思想矣。然有思想而无其制度,故以民立国之制,不可不取资于欧美”。他强调“民国之国家,为全国国民所公有;民国之政治,为国民所共理;民国之权利,为国民所共享”。
——摘编自《孙中山全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主要内涵及其理想的政治。(4分)
(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指出王韬与孙中山民主思想的异同。(6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民本思想与近代中国民主思想的关系,并简析近代中国民主思想兴起的历史必然性。(6分)
2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德,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诸臣旧将自代(诠:代,郡名,今山西省东北、河北省西北一带)者,姓或重复,皆改之。”
孝文帝曰:“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或不可卒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各宜深戒。”
“始班体样。户增调三匹,谷二斛九斗,以为官司之禄。”
——《魏书·高祖纪》
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奴婢依良。丁牛一头,受田三十亩,限四牛……诸民年及课则受田,老免及身没则还田,奴婢、牛随有无以还受……诸桑田皆为世业,身终不还。 ——《魏书·食货志》
材料二 对孝文帝移风易俗的意义,学术界基本持肯定态度,但也不乏不同声音。499年孝文帝去世后,北魏即进入内部动乱不已的多事之秋。二十余年之后,爆发了六镇起义,再过十余年,北魏分裂为东魏、西魏二国,实权分别落入高欢、宇文泰之手。因此,有学者认为造成北魏分裂局面的根,实际上可以追溯到孝文帝改革。因为,孝文帝舍平城迁洛阳,改鲜卑武勇之风为汉人文弱之风,进一步削弱北魏军事力量,这是他终不能强大魏国的重要原因。并说孝文帝的改革,学的主要是汉人的繁文缛节,丢掉的恰恰是拓跋部的长处——勇武质朴,这就加速了北魏的衰亡。
请回答(1)材料一体现了孝文帝改革的哪些措施?(4分)
(2)你是否同意材料二的观点,请加以说明。(6分)
2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詹姆士一世声称:“国王完全有理由被尊称为神,因为他在人间行使类似神权那样的权力……国王是神在人世间带着呼吸的翻版。”
材料二 霍布斯认为,国家是人造的,不是神造的……为了摆脱“人人对人人的战争状态”,人们应该建立一种强大的公共权力——国家——来进行干预。
材料三 恩格斯说:“王权是进步的”“王权在混乱中代表着秩序,代表着正在形成的民族而与分裂成叛乱的各附庸国的状态对抗”。
材料四 卢梭提出,必须建立一种全新的契约,这不是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契约,而是全体人民之间的契约。通过社会契约,人民建立一个自己管理自己的政府。
请回答:
(1)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说明詹姆士一世和霍布斯思想的相同点和不同点。(4分)
(2)结合材料三和材料四,说明恩格斯和卢梭对王权的认识是否矛盾。为什么?(5分)
(3)恩格斯说“主权是进步的”,其进步性表现在哪些方面?(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