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第一次月考试卷 2016年3月
考试时间:100分钟;满分:100分。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把答案写在答题卷上。
1.西周建立后“封建亲戚,以藩屏周。”明朝建立后“封建诸王,以卫宗社”,同时规定藩王“分王而不锡(赐)土,列爵而不临民,食禄而不治事”。这表明
A.血缘分封是西周和明朝中央集权的基础 B.明朝分封诸王体现了皇权至上
C.分封制代表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潮流 D.明朝沿袭西周分封制以稳定政权
2.战国至秦汉实行新的军功爵制。不仅爵级繁细,而且爵位下移,爵秩不再是某一阶级的专利品,而成了社会各阶层都有权攀登的进身之梯。这说明新爵制
A.加快了统治阶层的分化 B.有利于社会阶层的双向流动
C.提高了官吏选拔的标准 D.有利于巩固官僚政治秩序
3.据史载,汉代每年“秋冬岁尽,各计县户口垦田,钱谷出入,盗贼多少,上其集簿。丞尉以下,岁诣郡,课校其功,功多尤为最者,于廷尉劳勉之,以劝其后。负多尤为殿者,于后曹别责,以纠怠慢也”,称作上计。材料表明汉代政府建立上计制度的目的是
A.登记户口征收赋税 B.整顿财政强化监管
C.监察地方控制封国 D.考核官吏肃清吏治
4.《旧唐书》载,(杨绾)上疏条奏贡举之弊曰:“今之取人,令投牒自陈,非经国之体也。望请依古制,县令察举孝廉,审知其乡间有孝友信义廉耻之行,加以经业,才堪策试者,以孝廉为名,荐之于州。……自县至省,不得令举人辄自陈牒。”材料反映出当时科举制度
A.科目内容相对狭隘 B.品行考察有所欠缺
C.考试流程不够完善 D.缺乏进取创造精神
5.宋仁宗说:“措置天下事,正不欲专从朕出。若自朕出,有一不然,难以遽改。不若付之公议,令宰相行之。行之而天下不以为便,则台谏公言其失,改之则易。”材料中的现象反映的本质是
A.提升谏官地位强化集权 B.权力相互牵制巩固皇权
C.注重行政分工提高效率 D.降低决策失误维护统治
6.张居正成为首辅后,“勇于任事,以天下为己任”。他制定了一个考成规制:以内阁稽查六科(六科是明初设立的吏、户、礼、兵、刑、工六科,各设给事中,辅助皇帝处理奏章,稽查驳正六部之违误);以六科稽查六部、都察院,六部、都察院稽查巡抚、巡按。这一规制的实施说明此时的内阁
《好狗》,1895年
A.首辅专权皇权削弱 B.等同宰相掌控中央
C.职能强化地位上升 D.监察下属统领六部
7.右图是西方杂志刊登的一幅漫画,其信息包含
①讥讽清朝腐败无能
②策划共同瓜分中国
③反映列强侵华野心
④同情中国所受遭遇
A. ①③ B.①④ C.①② D.②③④
8.某历史著作中第1至3章的目录分别为:民教冲突的产生;天主教与中国民间传统文化的冲突;
清朝官府对于民教冲突的态度。由此可知第4章的目录应为
A.太平天国起义原因的商榷 B.外国传教与条约的关系
C.清政府对于义和团的态度 D.革命党结缘帮会的原因
9.“领导和参与辛亥革命的力量主要来自三个方面:第一是作为原来的统治者的士绅阶层,第二是以反对满族统治为宗旨的汉族民族主义者,第三是以推行现代民主共和为己任的革命者。相对而言,第三部分即立志推进民主共和的力量是最弱的。但组建新政权的任务却恰恰落在了这最弱的一部分力量的肩上。”之
所以如此的主要原因是
A.反专制行共和是民主革命的纲领 B.民主革命成为各阶层的共识
C.主要政治力量的联合支持和拥护 D.资产阶级革命派影响更广泛
10.1930年1月5日,毛泽东写了一封题名为《时局估量和红军行动问题》的长篇信函,深刻阐发了他的关于中国革命要“以乡村为中心,以农村根据地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思想。该信函实际上是
A.肯定了农民的历史作用和党领导农民革命的重要性
B.首次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
C.对“左”倾思想坚持的革命道路的否定
D.明确指出中国民主革命的领导力量是工农联盟
11.“自上月20日以来,我军在北方发动了大规模的运动战。平汉、正太、同蒲三路同时发动反攻,铁路到处被破坏,冀晋豫三省同时报捷。斩获既多,并克复了重要据点。”(摘自某年9月6日重庆《大公报》)据此推断该战事是
A.正面战场的第一次重大胜利 B.日军既定灭亡中国计划破产的标志
C.抗战进入相持阶段的开始 D.敌后战场主动出击的大规模战役
12.下面是两套关于抗日战争胜利的纪念邮票。比较两套邮票的变化,下列解读正确的是
①邮票设计者更加重视历史的客观性 ②对抗战的认识视野更具国际范畴
③对于中国抗战胜利原因的视角发生了变化
④影响这种变化的决定性因素是党的路线方针调整
A. ①②③④ B.②③ C.①② D.②③④
13.“我们此次……刚好碰到这个划时代的会议召开……我们今后应当在工人阶级领导下密切合作,努力恢复和发展新民主主义经济,并从而改造民族资产阶级本身。” 材料中的这次“会议”
A.筹备成立新中国代行全国人大的职权 B.标志着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发展到新阶段
C.明确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D.提出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到社会主义社会的任务
14.下表为1954年毛泽东要求中央政治局委员和在京中央委员阅看的一些主要参考文件:
国别
宪法
苏俄(联)
1918年宪法;1936年宪法
中华民国
1913年天坛宪法;1923年曹锟宪法;1946年中华民国宪法
法国
1946年宪法
其它
罗马尼亚、波兰、德国、捷克等国宪法
材料表明,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起草工作的特点是
A.具有世界眼光与历史视野 B.体现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
C.民主政治建设趋于法制化 D.深受“一边倒”外交的影响
15.1959年9月,美国发表一份对华政策的研究报告:取消对中国大陆的禁运,赞成中共加入联合国,台湾则为普通会员;成立“台湾共和国”,台湾军队撤出金门、马祖等。对此,台湾方面回应:《开罗宣言》早已明文规定台湾归还中国,自1945 年起即无所谓有台湾的法律地位问题。这表明
A.美国开始放弃对华封锁 B.台湾当局改变追随美国的政策
C.海峡两岸关系出现缓和 D.“一个中国”为台湾当局所认可
16.在20世纪50年代一次国际会议上,某些代表的亲美发言“没有对会议的结果产生任何影响”,“几个信仰美国哲学的亚洲朋友的声音很快就沉寂下去了”。据此可知,这一会议
A.开始冲破了美国孤立中国的政策 B.缓和了与会国家之间的矛盾分歧
C.提出了解决国家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D.实现了印度支那问题的和平解决
17.下表说明的根本问题是
《人民日报》关于美国的消极报道
1960年第一季度
1975年第一季度
323篇
81篇
A.新闻报道的基础是国家实力
B.新闻报道追求客观性和时效性
C.新闻报道中意识形态观念削弱
D.新闻报道受外交关系的变化影响
18.克利斯提尼改革用“五百人会议”代替了“四百人会议”,这一改革措施的影响是
A.化解了社会矛盾 B.有利于轮番而治
C.推动了社会转型 D.打击了贵族政治
19.古罗马《十二铜表法》中规定:“凡以他人的木材建筑房屋或支搭葡萄架的,木料所有人不得擅自拆毁而取回其木料。但在上述情况下,可对取用他人木料者,提起赔偿双倍于木料价金之诉。”这体现了《十二铜表法》在解决财产纠纷方面的原则是
A.合法性原则 B.实用性原则 C.平等性原则 D.程序性原则
20.“(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是法国宪法史上绝无仅有的最简短、最经验主义的一部宪法,……它既无序言,又无理论说明,所有法律仅限于分别阐述各个机构的选举、组成、职权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这一现象的出现,乃是当时特殊的政治环境使然。”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这一现象的出现”根源是资本主义工业发展不充分
B.“特殊的政治环境”主要是指封建势力与资产阶级斗争激烈
C.宪法是共和派和君主派相互妥协的产物
D. 宪法赋予总统权力至上高于议会
21.如右图漫画《丢弃领航员》所示,1890年新继位不久的
德皇威廉二世,决定革除权倾一世的俾斯麦在帝国政府中
的首相职务。对此事件最为合理的评述是
A.符合德意志帝国宪法的主要精神
B.反映了帝国议会对俾斯麦弹劾的结果
C.表明帝国内部矛盾尖锐政治斗争激烈
D.说明德意志帝国封建君主专制浓厚
22.“(它)借助战争完成了一次历史性转换……不再是西欧资本主义的仿效者,而是世界历史的引领者。”材料中的“它”和“战争”分别指的是
A.沙俄 克里米亚战争 B.德国 普法战争 C.苏俄 一战 D.英国 二战
23.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国际关系发生了新的变化。苏联提出和平共处、和平竞赛、和平过渡的“三和”方针,美国提出了“和平演变”战略。这表明美苏
A.全面“冷战”的局面正式形成 B.“冷战”的方式有了新的扩展
C.“冷战”已经代替了直接对抗 D.“和平”成为“冷战”的表现
24.上世纪70年代初,英国首相希思认为,“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正在刮起狂风”,在这种情况下,英国不
能“听任自己陷于孤立”,否则,“前景的确将是黯淡的”。这说明
A.西欧一体化步伐加快程度加深
B.资本主义世界形成美欧日三足鼎力局面
C.两大阵营的对峙对抗局面加剧
D.欧洲经济援助计划积极展开成效显著
25.保罗•肯尼迪在《大国的兴衰》中指出:苏联官僚主义的习惯势力,以党的领导干部为主体的特权阶层,对自由交流知识的限制和缺乏激励个人发挥主动性的制度,这一切使它在迎接未来的高技术革命方面处于极其不利的地位。为此
A.斯大林推行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B.勃列日涅夫实行新经济体制
C.赫鲁晓夫发起对斯大林个人崇拜批判
D.戈尔巴乔夫推行政治多元
第Ⅱ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0分,第26、27、28三题为必做题;第29、30、31为选做题,请考生在第29、30、31三道题中任选一题做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26.(10分)社会学是一门研究社会事实的学科,其研究对象包括了社会分层、社会阶级、社会流动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家族是传统中国社会的基层结构。
下图为东汉郑兴家族简况(据《后汉书》)
材料二 “群”的基本含义是个体集合成众。“群众”一词在1919年以前,使用很少。1925年,“群众”的使用次数达到最高峰,常用作“工农群众”、“劳动群众”等。1937年,中国共产党创办了《群众》周刊。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郑兴家族现象”所反映的历史特征及其对东汉政治的影响。(4分)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二十世纪20、30年代促使“群众”一词日益流行的历史事件。(6分)
27.(10分)近代以来,国人开始逐渐认识西方民主政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该夷(美国)并无国主,止有头人,系部落中公举数人,拈阄轮充,四年一换”。
——1817年两广总督蒋攸鼯奏折
“(英国)都城有公会所,内分两所,一曰爵房,一曰乡绅房。……国有大事,王谕相,…辗转告乡绅房,必乡绅大众允诺而后行,否则寝其事勿论。此制欧罗巴诸国皆从同。”
——1849年徐继畲《瀛寰志略》
材料二 国人对宪政的理解首先从议会制度起步,而不识宪法,大概是因为议院为具象,较易认识,而宪政抽象,较难认识;更因为宪法较之议会对君权具有一种根本大法的约束,更强调“主权在民”、“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据考,在1895年之前,还绝少有人提出宪法问题。1898年,康有为在上书光绪帝第五书中明确提出:“自由国事付国会议行”,“采择万国律例,定宪法公私之分。”
——摘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1)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材料一反映出两国政治制度的哪些特点?(4分)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甲午前后国人对宪法态度不同的原因。(4分)
(3)综合上述材料概述近代以来国人对西方政治认识的演变趋势。(2分)
28.(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 中国和日本两国近代化进程比较表
类似事项
中国
日本
相差
年数
事项
年
事项
年
设立工场
建设铁路
改革文字运动
民众政治运动
近代学校制度
立宪预告
发型开禁
实施新历
改革货币制度
颁布宪法
安庆军械所
上海和吴淞之间
《一目了然初阶》
公车上书
《钦定学堂章程》
准备立宪上谕
自由理发
太阳历
实行法币
中华民国宪法
1864
1876
1892
1895
1902
1906
1911
1912
1935
1947
横须贺造船所
东京和横滨之间
《汉字御废止之仪》
建议设立民选议院
《学制》
设立国会诏书
自由散发
太阳历
新货币制度
大日本帝国宪法
1864
1872
1866
1874
1872
1881
1871
1873
1871
1889
0年
4年
26年
21年
30年
25年
40年
39年
64年
58年
(1)阅读上表,提取有关中日近代化异同的信息各一项。(6分)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中日近代化不同的原因。(9分)
29.(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主权在实质上属于法兰西人民;所有公职人员都是受人民委任的人员,人民选举他们,也能罢免他们……为了不使财产的不平等挤掉权利的平等,宪法要求靠自己劳动生活的公民响应法律号召而在人民集会中担任公共职务时,对其所花费的时间应给予报酬。
——罗伯斯庇尔《论代议制政府》(1793年)
材料二 1795 年,热月党的宪法报告人布瓦西·当格拉斯说:“ 应该由优秀人物来统治。最优秀的人物就是最有教养和最关心维护法律的人。目前,除少数例外,这种人应该从下列人们中去发现,即他们拥有财产,热爱其财产所在的国家和保护其财产的法律以及维护其财产的安定环境……教养使他们能够明智而有判断力地去讨论决定国家命运的法律的利弊……有产者统治的国家是有社会秩序的,无财产者统治的国家则处于自然状态之中。”
——摘自(法)索布尔《法国革命史简编》
(1)罗伯斯庇尔的主张对法国大革命有何积极影响?根据材料二,指出热月党人的政治诉求。(7分)
(2)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材料一所体现的卢梭的主要思想。(8分)
30.(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马尔维纳斯群岛(简称马岛)位于南美洲麦哲伦海峡东部,距离阿根廷东岸550公里, 周围蕴藏着较丰富的资源。18世纪末,法国、英国、西班牙等相继在此设立殖民点,1816年阿根廷独立后,宣布继承包括马岛在内的西班牙属地。l833年,英国派兵占领马岛,宣称英国对该岛拥有主权,但阿根廷一直没有放弃收回马岛的努力。20世纪七十年代,日益衰落的英国已有意主动从马岛撤军,但急不可耐的阿根廷军政府为了转移国内矛盾,l982年仓促派出海军陆战队占领了马岛,宣布对马岛拥有主权。时值有“铁娘子”之称的撒切尔夫人担任英国首相,下定决心为了维护英国的尊严,决定不惜一切去赢得这场战争的胜利。4月5日,英国派特混舰队开往南大西洋,两国处于战争状态。6月14日,英国重新占领马岛,阿根廷军队被迫撤退,马岛之战以英方全面胜利而告结束。
由于战争失利,阿根廷国内政局动荡,总统加尔铁里将军宣布辞职,并逐渐恢复民主制度。阿根廷蒙受数十亿美元的损失,从此陷入了很长时间的经济危机之中。英国加强了撒切尔政府的执政地位,英阿
贸易由此中断,英军驻马岛费用急剧增加。
——摘编自《中国国防报》、《国际关系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马岛海战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马岛海战的影响及启示。(7分)
高二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B 2.D 3.D 4.B 5.B 6.C 7.A 8.C 9.A 10.C 11.D 12.A 13.A 14.A 15.D 16.B 17.D 18.D 19.B 20.C 21.A 22.C 23.B 24.A 25.D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0分,第26、27题各10分,第28题15分;第29、30、31为选做题,任选一题,15分。)
26.(1)特征:经学传家,累世高官。(2分)影响:促使门阀士族制度逐渐形成,为东汉末年的豪强割据埋下了隐患。(2分)
(2)历史事件:1919年五四运动后,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工农群众作为其阶级基础;1924年后国共第一次合作,开展国民大革命,群众运动高涨;1927年中国共产党开辟“工农武装割据”道路,1937年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开辟敌后战场。(任答3点6分)
27.(1)特点:美国——共和制;总统民选,任期更换。(2分)英国——议会两院制,权力至上;虚君;责任内阁制。(2分)
(2)甲午前:宪法较抽象;宪法约束君权。(2分)甲午后:维新变法,实行君主立宪,挽救民族危亡。(2分)
(3)从了解较少、认识偏差、介绍为主发展为明确立宪、仿效制度、践行民主。(2分)
28.(1)相同点:经济近代化开始时间、开启模式大体相同。19世纪60年代,以建立近代军事工业为起点,相继开始了近代工业化的历程。(3分)
不同点:①近代化进程不同。日本的近代化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社会等方面同时进行,中国则是从经济到思想文化再到政治一步一步缓慢推进。②政治民主化时间不同。近代政治、经济、教育制度的确立相差20年以上,甚至达到半个多世纪。③近代化结果不同。日本基本上实现了向近代化的转型;中国从根本上未能实现。(任意一点3分)
(2)原因:①中国封建专制势力根深蒂固,从根本上制约了近代化进程;日本的封建专制统治相对薄弱,对封建制度进行了根本性变革。(3分)②中国自然经济主导,民族工业发展缓慢,资产阶级力量相对弱小;日本资本主义工业发展较快,新兴阶层和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3分)③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深远,不利于接受外来文化和民主化发展;日本文化传统具有兼收并蓄的开放特点,主动学习西方文明。(3分)
29.(1)积极影响:鼓励下层民众参加国家管理(或答扩大雅各宾派专政基础);推动革命深入发展。(4分)诉求:结束恐怖统治,恢复经济自由,维护资产阶级经济利益。(3分)
(2)思想:主权在民(人民主权);社会平等。(4分)评价:卢梭对贫富对立和不平等的批判,提出人民主权的主张,为法国大革命做了重要舆论准备;但也因此成为中小资产阶级提出更激进口号的理论依据,一定程度上违背了资本主义的基本原则。(4分)
30.(1)原因:殖民主义遗留问题;阿根廷政府为了转移国内矛盾出兵占岛;日益衰落的英国为了维护国家尊严;战略地位重要,资源丰富。(8分)
(2)影响:对阿:激化国内矛盾;促进民主政治的发展;使阿经济进一步恶化。对英:巩固了撒切尔的地位;造成了一定的经济损失。(5分)
启示:领土争端不应诉诸武力,要以和平方式解决为主;应该坚决捍卫国家领土主权。(2分)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www.ks5u.com)